-
1 # 讀史鑑往
-
2 # 祖佬爺
永曆是什麼樣人?我們可根據顧誠《南明史》總結一下!
聞敵而遁,這發生多次,皆出自永曆本意。
不識字,
善良(不堅壁清野,而是留庫糧與清兵,以免害我百姓)
就和普通人一樣的一皇帝
-
3 # 路之意
就好像當年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個戰俘,身邊的蒙古人卻費盡心思保護他,甚至瓦剌上層貴族與之成為好朋友。永曆皇帝也是如此,的確有滿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曆皇帝的個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辮為號準備護送朱由榔反清復明。當然,這只是小眾行為,最終以失敗告終。
《南明史》記載:
“滿洲軍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永曆皇帝:一個不想當皇帝的皇帝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朱由榔的三哥繼承桂王爵位後不到兩年就暴病身亡,朱由榔(後來的永曆帝)出乎意料地成了這個龐大王府的主人。在別人看來,這是天大的幸運,可在朱由榔看來,卻是天大的痛苦—哥哥的喪禮需要由他主持,府中的大小事務需要由他決定,他恨不得馬上把這個爵位送人。
所以,在哥哥的喪事告一段落後,他又把當家的權力讓給了太妃,自己能清閒一天是一天。可突然,一個天大的意外又一次降臨。清軍南下福建,隆武帝被誅,南明的疆域被壓縮到了西南一角,朱由榔成為皇帝的唯一人選。大臣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廣西,請求朱由榔登臨大寶。
朱由榔被這突如其來的形勢弄昏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堅決拒絕。在這個亂世,他隱姓埋名還來不及,怎麼能坐到風口浪尖,去當那招風的大樹?
一開始,大臣們以為他是故作謙虛,所以一遍遍前來勸進。朱由榔沒見過這陣勢,一時慌了,躲在書房裡不肯出來,還得太妃出來解圍。太妃是個女強人,說話斬釘截鐵:“兒非治世才,何苦以一朝虛號,塗炭生民!”
太妃說得沒錯。朱由榔從小就是個十足的繡花枕頭,不但缺乏政治常識,甚至對日常的人情世故都有隔膜之處。在教育方面,他也不算成功。雖然比起那些胡作非為的王公子弟來,朱由榔算得上知書達禮,但也只能讀詩詞小說。這樣的水平,怎麼能擔起治國重任?
然而,在大臣們看來,朱由榔是一個完美得幾乎無可挑剔的皇位繼承人。他血統最純,身份最貴,天生一副帝王之表,與萬曆帝頗有幾分神似。而且,在大臣們看來,朱由榔的個人品質也完美無瑕。明代天潢貴胄中大部分是驕奢淫逸之輩,經常胡作非為,四處滋事。只有桂王一系的賢名舉國皆知,朱由榔也沒有不良嗜好,且穩重、孝順。
朱由榔對皇位畏之如虎,不禁讓久處名利場的大臣們十分意外。他們將此舉理解為朱由榔克己寡慾,品質高尚,修養良好。而這正是做皇帝最需要的品質。至於太妃說朱由榔沒有政治能力,他們更不同意。他們說,道德是君王之本,帝王最重要的職責是為天下做道德表率。極力主張擁立朱由榔的廣西巡撫瞿式耜更認為,朱由榔沒有政治經驗是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這樣更方便他們這樣的“正臣”掌握朝綱、決策國家大事。
所以瞿式耜率領群臣,一遍遍堅決勸進。反覆勸進無果後,他又拜訪桂王府,和朱由榔促膝長談。他弄明白了朱由榔不肯當皇帝是怕樹大招風后,就從這裡入手進行動員。他說,所有的朱姓子孫現在都是清王朝的獵物,滿洲人為了鞏固江山,必將把所有近支王公斬盡殺絕。所以,即便朱由榔不做皇帝,滿洲人也不會放過他。再說,天下大勢還混沌不清,西南五省還有數十萬抗清大軍,如果經營得法,把滿洲人打回關外,也不是不可能……
一席話說醒夢中人,朱由榔把瞿式耜的話向太妃一轉述,太妃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是婦人之見,瞿式耜的話確實是真理。因此,太妃當即釋出命令,說朱由榔同意大家的請求了。一聲令下,南明各地喜氣洋洋,他們終於有了名正言順的主人,整個抗清大業終於有了主心骨。
那麼,這件事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呢?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訊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吳三桂兵臨緬甸。
當年在雲南駐軍的不止吳三桂一人,還有八旗子弟,特別是一個名為兀兒特的正藍旗將領,他特別看不上忘恩負義的吳三桂,並且兀兒特還一直都覺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氣,是一個值得擁戴的皇帝。於是,兀兒特便集結了他手下的將士想要擁護朱由榔殺出重圍,然後再圖“反清復明”大業,不料兀兒特根本鬥不過吳三桂,最終被吳三桂擊敗,而永曆皇帝也被吳三桂殺害。
那麼,究竟為什麼這些八旗子弟要這麼做呢?僅僅從兀兒特一人覺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氣肯定不是不夠的,畢竟當時永曆皇帝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憑著相貌就能讓人給他賣命,聽起來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真正出問題的地方是在八旗內部的矛盾上。如果放在現在來看的話,滿族無論是什麼旗,都是一個民族,但是在過去,不同旗的人只屬於他的身份,民族觀念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強烈,而且還在某種意義上帶著政治理念。
從君臣關係上來看,我國曆史上發生了多少謀反之事?
簡直數不勝數,但是最後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君臣之間的關係不過是忠與不忠罷了,而這種關係也可以反應到兀兒特和康熙身上。要知道,清朝的皇室都是來自建州的愛新覺羅氏,但是,以兀兒特為核心的這些人並非來自建州,之前和愛新覺羅是並無關係甚至可能是敵人,他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海西的女真人,或者是來自葉赫那拉氏部落。隨著建州愛新覺羅氏統一了整個東北大地,他們這些部落也走上了被同化的道路,但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矛盾依舊得不到妥善解決。所以,當年那些以擁護永曆皇帝為由的女真人,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海西人或者葉赫那拉氏人,被強行編入了正藍旗或者其他的旗。而他們這兩個部落的人,和建州愛新覺羅氏的觀點不同,對於明朝的態度一直都以較為親近為主,並非敵對。
本來他們的祖先就擁護明朝,這個時候他們站出來拯救永曆皇帝也是有道理的。不僅如此,他們這些人還可能希望藉著這樣的機會,將建州的女真部落幹掉,要知道滿族各個部落的關係非常複雜,之前都是被愛新覺羅氏以武力征服,不僅他們這兩個部落對愛新覺羅氏不滿,其他的部落也難免會有很多人對愛新覺羅氏不滿。將永曆皇帝挾持之後,號召其他反對愛新覺羅的女真人,推翻愛新覺羅氏朝廷,然後讓永曆皇帝做個傀儡,他們便可以掌握天下大權了。所以說,這次營救永曆皇帝的行動完全是女真內部矛盾的展現,但是這次造反的規模並不大,最終被吳三桂輕輕鬆鬆鎮壓。只不過,經過了這次叛亂之事,吳三桂心中也非常恐懼,等不及將永曆皇帝押送到北京便殺害了。
綜上所述,當時有八旗兵想要反清復明,是因為他們內部的黨爭和世仇。
-
4 # 歷史畫中人
導語:大明王朝萬曆十九年,努爾哈赤率領著自己的大軍揮師東進,攻取了鴨綠江路,誓要以此和明廷分庭抗禮;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八旗滿人和大明“天皇帝”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政權爭奪戰。而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從此割據遼東,稱霸一方。
南明永曆皇帝是誰?明昭宗(1623年—1662年)朱由榔,漢族,是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
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孫子,明思宗的堂弟,父桂端王朱常瀛。在隆武被俘後,於當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稱監國於肇慶。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肇慶正式即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永曆帝倚仗張獻忠建立的農民政權大西之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帶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一度甚至收復湖南等地。
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政權滅亡。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
1661年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次年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永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1月,永曆帝在昆明遭絞死,終年39歲。
死後廟號昭宗,諡號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清乾隆年間上諡號出皇帝。
南明永曆皇帝被殺前,為何竟然有滿八旗清軍企圖營救永曆皇帝?說到這個話題,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復明”之事?的確,當年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那麼,這件事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呢?
當年在雲南駐軍的不止吳三桂一人,還有八旗子弟,特別是一個名為兀兒特的正藍旗將領,他特別看不上忘恩負義的吳三桂,並且兀兒特還一直都覺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氣,是一個值得擁戴的皇帝。
於是,兀兒特便集結了他手下的將士想要擁護朱由榔殺出重圍,然後再圖“反清復明”大業,不料兀兒特根本鬥不過吳三桂,最終被吳三桂擊敗,而永曆皇帝也被吳三桂殺害。那麼,究竟為什麼這些八旗子弟要這麼做呢?
僅僅從兀兒特一人覺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氣肯定不是不夠的,畢竟當時永曆皇帝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憑著相貌就能讓人給他賣命,聽起來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真正出問題的地方是在八旗內部的矛盾上。如果放在現在來看的話,滿族無論是什麼旗,都是一個民族,但是在過去,不同旗的人只屬於他的身份,民族觀念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強烈,而且還在某種意義上帶著政治理念。
從君臣關係上來看,我國曆史上發生了多少謀反之事?簡直數不勝數,但是最後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君臣之間的關係不過是忠與不忠罷了,而這種關係也可以反應到兀兒特和康熙身上。要知道,清朝的皇室都是來自建州的愛新覺羅氏,但是,以兀兒特為核心的這些人並非來自建州,之前和愛新覺羅是並無關係甚至可能是敵人,他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海西的女真人,或者是來自葉赫那拉氏部落。
隨著建州愛新覺羅氏統一了整個東北大地,他們這些部落也走上了被同化的道路,但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矛盾依舊得不到妥善解決。所以,當年那些以擁護永曆皇帝為由的女真人,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海西人或者葉赫那拉氏人,被強行編入了正藍旗或者其他的旗。而他們這兩個部落的人,和建州愛新覺羅氏的觀點不同,對於明朝的態度一直都以較為親近為主,並非敵對。本來他們的祖先就擁護明朝,這個時候他們站出來拯救永曆皇帝也是有道理的。
不僅如此,他們這些人還可能希望藉著這樣的機會,將建州的女真部落幹掉,要知道滿族各個部落的關係非常複雜,之前都是被愛新覺羅氏以武力征服,不僅他們這兩個部落對愛新覺羅氏不滿,其他的部落也難免會有很多人對愛新覺羅氏不滿。將永曆皇帝挾持之後,號召其他反對愛新覺羅的女真人,推翻愛新覺羅氏朝廷,然後讓永曆皇帝做個傀儡,他們便可以掌握天下大權了。
總結:這次營救永曆皇帝的行動完全是女真內部矛盾的展現,但是這次造反的規模並不大,最終被吳三桂輕輕鬆鬆鎮壓。只不過,經過了這次叛亂之事,吳三桂心中也非常恐懼,等不及將永曆皇帝押送到北京便殺害了。
-
5 # 南天一海柱
這隻能當個段子來聽,不用輕信。可能是明朝遺民編造的段子吧。清朝的漢人知識分子為了表達對滿洲人的鄙視,還編了個乾隆是海寧陳家的後代呢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滿清皇室對大明的態度很有趣。
一方面,滿清認為江山是從“反賊”李自成手裡奪過來的,並非得自於大明,自家與大明沒有立場上的衝突,不是仇敵。因而,滿清皇室對大明表現得十分尊重。
尤其順治皇帝福臨,也許是作秀,也許是內心真的敬重崇禎,曾親自為崇禎撰寫碑文,併到思陵前失聲痛哭,說“大哥大哥,我和你都是有君無臣啊”,這大概是一種同病相憐。
順治還穿過明朝皇帝的翼善冠袞龍袍,將自己打扮成明帝,對明朝心嚮往之。
但另一方面,滿清對明朝宗室趕盡殺絕、絕不容情。朱家後裔建立的弘光、隆武、永曆等小朝廷,遭到滿清的殘酷打擊,最後全滅了。
其實這才是正常的,滿清對明朝的尊敬流於表面,而且是出於政治上的需求,並非發自本心。在當時滿清是異族,人數還比較少,想要統治人數眾多的漢人,就不能站在漢人的對立面。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滿清做出尊敬明朝的姿態,將明朝滅亡的原因全部推到李自成身上,能起到收漢人之心的效果。
說白了,自打滿清崛起,對大明就沒安著什麼好心,雖然直接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可滿清若有機會,也絕對不會放過,雙方本質上是對立的。明朝想鎮壓滿清,滿清想取代明朝,其矛盾不可調和。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據《南明史》記載,有一位名叫兀兒特的滿洲將領,頭腦清奇,想法與眾不同。
當時他被派去清剿明朝殘餘勢力,見到被吳三桂抓獲的南明永曆帝之後,深深地為永曆帝的氣度風采所折服,憤怒地說“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
意思是說,吳三桂得到明朝皇帝賜予的高官厚祿,怎麼一點也不思報答呢,簡直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如果只是簡單的表達一下對永曆帝的同情、以及對吳三桂的鄙視,還不能說兀兒特“頭腦清奇”。
之後他做了一件令滿人、漢人都萬萬想不到的事兒,對手下士兵說“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帶著部屬剪掉了滿人的象徵,辮子。準備救走永曆帝,奉其為天子,反清復明,開創百世基業。
這次行動有40多名將領參與,兀兒特自稱平漢王,帶著人馬換了服裝就開幹。結果完全可以想像,那會兒滿清大勢已定,如此規模的起義很快就被撲滅。
為何這位老哥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去救永曆帝呢,真的是因為仰慕永曆帝嗎?可能的確有這個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滿清內部也非鐵板一塊,和其它任何政權一樣,有著內訌的“光榮傳統”。
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生母去世得早,繼母對他很刻薄,但努爾哈赤還是憑著自己的努力,成長為一位傑出的青年。
那時的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不如以前強盛,但政治上的控制還是很有力度的,經常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確保明朝的超然地位。
因而,遼東各部落的日子都不大好過,常有交戰,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死於戰火中。早想做場大事的努爾哈赤指天立誓,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注意這裡的詞語“女真各部”,雖然統稱女真,卻有各個部族。換句話說,滿清是由不同的部族組成的,大家有著各自的文化和習俗,不可能融洽得像一家人。
而如果與利益掛鉤,產生的問題就更多了。滿清的八旗,本身就是八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旗與旗之間,也沒那麼和睦。或者說,各個家族之間,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競爭和矛盾。
滿清最大的贏家是愛新覺羅氏,但要說其餘所有家族都服愛新覺羅,那就太誇張了,總有一些人希望愛新覺羅玩完,自家頂上。
兀兒特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不想再為愛新覺羅賣命,意圖打著永曆帝的名義,另起爐灶,創造屬於自家的輝煌,而且他有這個想法肯定不是一天兩天了。
否則解釋不了兀兒特的行為。畢竟這說來太玄幻了,此前未有交集,見了永曆帝一面,就背叛自己的陣營,不惜生死營救永曆帝,還打算以後奉其為主,一生效忠。這不像實事,像小說。
真當永曆帝有天子之相、王霸之氣呢?他要這麼厲害,就不會像喪家之犬一樣四處奔逃,最後還被吳三桂抓了。
-
7 # 探尋歷史者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皇帝,也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清軍攻入中原之後,朱由榔依靠李定國和孫可望等逃亡到南部的明朝將領和軍隊,一直蝸居中國西南於清軍抗衡。1661年吳三桂率領大軍攻入雲南,朱由榔被迫逃跑到緬甸,被緬甸的國王收留,後來吳三桂又率領大軍攻入緬甸,緬甸國王只好交出朱由榔,1662年6月,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
永曆帝的最後人生永曆帝和他的母親、妻子既已成了吳三桂的階下囚,是生,是死,他們無法知道,他們等待著最後的結果。在度日如年的日子裡,只有悲哀和眼淚伴隨著他們。然而,最後的命運很快就降臨到他們的面前!
據與明史專家彭勇教授交談得知,清軍中有一甲喇章京軍官,暗中聯絡一些滿人,準備劫持永曆帝,逃往陝西,奉為君主,“以成不世之功”。但由於處事不慎,走漏了訊息。吳三桂非常恐慌,迅速逮捕了密謀起事的11名首犯,以最殘酷的磔刑處死。為防止夜長夢多,再生變故,吳三桂加速了對永曆的處置決定。
吳三桂上書清廷,直言如將永曆帝押送北京,可能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就地正法。
吳三桂遂於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執行絞刑。王皇后就在被清軍押解的途中,想著一代皇后,就這樣屈辱而死,心實不甘,與其受辱而死,不如悲壯而死。於是她與馬太后互相勉勵,在檻車中自相扼喉而死。壯哉!烈女皇后。就在她們斷氣的那一刻,天降大雨,山川也為之同悲!
滿族人為何不願意殺這個漢人皇帝呢?其一,皇帝在古代被譽為是天子,上天的兒子,秉承上天的旨意來帶領人間的人去尋求更好的生活,所以皇帝在古代人心目的中地位非常重,幾乎和神是相比肩的,殺了這個漢人皇帝,也就是殺了普通漢人百姓心中的精神支柱。
其二,朱由榔是漢人皇帝,而吳三桂也是清朝初期最有勢力的“漢人第一異性王”,所以漢人絞死了自己的皇帝,這在民間很容易引起百姓的怨恨,吳三桂在清朝是“第一異性王”,而在當時漢人眼中那可是“第一叛國賊”。
其三,如果邊境的禍亂全部清理乾淨了,朝廷還需要這些手握重兵的異性王嗎?所以有些將領考慮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建議吳三桂不要殺朱由榔,甚至直接放走他,讓他繼續慢慢發展,繼續對抗清朝,這才有吳三桂等藩王繼續存在的必要。
為何竟然有滿八旗清軍企圖營救永曆皇帝?主要是因為滿清內部的鬥爭才導致的,企圖用明朝的君王來反對當時努爾哈赤在滿清當中的地位的,畢竟當時滿清的政權並不會讓接受漢族文化的人們所接受。而滿清在前進的路上在內部當中也並不是很和平的,努爾哈赤的對手並不想讓他順順利利的當上清朝的君王,所以就有了想營救永曆的想法。
對於滿八旗軍企圖營救永曆有的說法是因為看到永曆君王的面相不凡是一個成大器的人,所以才去營救的,這種說法並不是十分的準確的,一是因為滿清接受的文化和漢族的文化是不一樣的,既然決定要奪取明朝的統治就不會在半路上來擁立永曆的,再者永曆所做的事情實在不是一個君王該做的事情,在滅國的時候放棄了國家去逃亡了,所以這種說法並不對。
最準確的就是因為滿清內部當中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企圖營救永曆的人應該是希望用永曆的性命來從努爾哈赤手中換取些什麼,所以才想去營救永曆的。畢竟當時反清的勢力是比較大的,如果明朝的君王還存在於世上只怕會掀起很大的波浪的,所以想要急切的除掉永曆,與努爾哈赤有矛盾的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營救永曆的想法的。
滿八旗軍想營救永曆只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的,是希望透過永曆是明朝君王的身份來和努爾哈赤的勢力作對的,並不是出於對於永曆的欣賞的。永曆的滅國的君王除了有利用價值別人是不會去救他的,不過最後他們還是以滿清的未來為主並沒有衝動行事的,最後清朝也是在眾人反對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結語綜上所述,吳三桂執意殺害永曆帝,既有現實考量的需要;也有幫助清軍鞏固統治的意圖,更有他向“新主子”表忠心的現實需求,歸根結底,吳三桂的人品堪稱齷齪至極。
-
8 # 阿塏侃史
這個史事的確存在。
據《南明史》記載:
上自蒙塵,冠馬尾愣鬃帽,衣屯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端莊,甲士參謁,靜坐不視,奏語不答。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以後,明朝宗室相繼在南方建立政權,歷史上稱之為南明。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在位十六年。
永曆十三年,吳三桂攻下雲南,他被迫流亡,為當時的緬甸國王莽達收留。二年後,莽達之弟莽白髮生政變,永曆的處境就更加困難了。莽白殺光了他的護衛,當三桂進軍緬甸時,莽白把他貢獻給了吳三桂。
這以後,永曆和他的眷屬們被吳三桂幽置在前徽國公李本高的宅邸內。不久,就發生了正藍旗下參將(甲喇章京)兀兒特夥同兩白旗下四十多名將佐試圖營救永曆的事情。
那麼,在滿清鼎定中原的背景下、滿族將士擁戴一個已經淪為階下囚的漢人皇帝意圖“反清復明”,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主要原因:補充史料記載,兀兒特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此真主也!我等雖有主,今知其安在?”在兀兒特一干人眾的心裡,他們雖然有皇帝,但再也不會管他們了。
皇太極驟逝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幾至釀成兩紅、兩白旗之間的兵戎相見,後來妥協出來一個幼帝福臨。多爾袞做了攝政王,揮兵中原,算是暫時掩蓋了八旗內部的矛盾。多爾袞掌控住朝政後,構陷幽死豪格,奪走了他的正藍旗,再次挑起八旗內部的矛盾。多尓袞驟死,福臨親政,再次強勢洗牌。福臨這次針對的,主要是多爾袞三兄弟掌管下的兩白旗和正藍旗,以及背叛兩黃旗、投靠多爾袞的政治投機者。
清廷上層的頻繁反覆,最終演變成一個出乎兀兒特等中、下層滿洲軍官意料之外的不利局面。他們從最初對未來可期轉變成震驚,漸漸地失望、擔憂,甚至萌生出反叛的念頭。
當初,多爾袞攝政、位高權重,當皇帝只在兩可之間。兀兒特等雖然拼搏在一線,但每天只需飽吃飽喝去廝殺,一份從龍之功是跑不了的。順治強勢反彈,對多爾袞開棺鞭屍,滔天的恨意令兀兒特等人驚駭。正常情況下,兩白旗、正藍旗這些多爾袞集團的嫡系軍隊應該被摻砂子或者撤換軍官,但清廷沒有時間和能力處理這些善後的事情,以至失意的滿洲軍官們抱團哀怨。接下來,形勢變得更壞,多爾袞集團的高層遭到全面的清洗,祁充格、剛林、譚泰先後被殺。等到阿濟格被冤殺後,多爾袞三兄弟已相繼離世,兩白旗和正藍旗徹底成了沒娘管的孩子。
兀兒特這些丘八們,本身就沒有為滿洲族的事業而奮鬥終身的堅定信仰。在戰場上,他們殺死了敵人就開懷大笑,看到隊友被殺就怒火攻心,最是情緒不穩定的一群人。他們從最北邊打到最南邊,為了清廷出生入死,如今竟然連一個可以依靠的人都沒有,心中的那份失意可想而知。一群失意的丘八,積聚了滿滿的負能量,只要有一個人說出“反他niang的”,必然會引來眾人的附和,這就是所謂的群膽。兵們說造反就好像夫妻間說離婚,只要動了念頭,如果外部環境沒有明顯的改善,婚是離定了,只看哪一天;反也是造定了,只等一個合適的契機。
可能的原因一:兀兒特們要造反,不可能隨便在自己人中立個頭,因為沒等到他們的義軍反上京城,就會被沿途的清軍和南明的軍隊所消滅。他們也不可能一起回京城擁立某位皇室,因為路途太遙遠了,單邊一千好幾百公里。再說即使他們擁立,那被擁立的也不一定肯幹。他們要造反,只能選擇有影響力的前明宗室,而當時的永曆皇帝,是他們的首選。
可能的原因二:永曆帝的氣場十分強大。緬甸國王莽白靠政變上臺後,希望永曆冊封他,作為當國王合法性的依據。永曆在困境中毫不妥協,以“其事不正”斷然拒絕。
當永曆被莽白控制後,他身邊的皇親和無力反抗的隨從相繼自殺的人數多達五百人。
永曆先後被莽白和吳三桂囚禁,他在難中儀表威嚴、衣衫整潔、明黃腰帶不離身,表現出了貴為天子該有的尊嚴。
據《行在陽秋》的記錄:永曆被吳三桂囚禁的第一天晩上,他始終面南而坐、直到天亮。期間,吳三桂麾下的將佐相繼前來覲見,或拜或叩首,皆行君臣之禮。隨後吳三桂也前來探視,但卻長揖不拜。看他行止與眾不同,永曆便問來者何人?一再追問之下,惶愧不安的吳三桂乃伏而拜地並稱名詔。得知來者就是吳三桂,永曆說道: “今亦已矣!朕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死,爾能任之乎?” 已是面如死灰、汗流浹背的三桂隨即應道: “臣,能任之。”
這就是作為階下囚時的永曆帝的不怒而威。
吳三桂一生,不怕皇太極,他曾面鋼過皇太極率領的清軍;也不怕康熙,他造的就是康熙的反。他也許敬畏崇禎,也許忌憚多爾袞,但他絕對從心底恐懼永曆帝。
三桂臨死前,喃喃自語:“永曆帝來找我了。”
當三桂起兵反清時,劉玄初分析道:“明亡未久,人心思奮,宜立明後,奉以東征,老臣宿將,無不願為前驅矣”!建議擁立明朝後裔以爭取人心,號召天下。
三桂說:“篦子坡之事可一行之(指在篦子坡殺害永曆帝父子),豈又再行之乎?”三桂認為:他殺害永曆有很深的負罪感,為了反清迎立另一個明宗室,完事後再殺掉,這種事再也不會幹了。
造反未遂兀兒特偷偷觀察了永曆,確認他氣質非凡;又聽說了三桂本人及手下將士對永曆的尊崇。於是,他煽動手下人說:“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 。然後,又說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說幹就幹!不少八旗將士們紛紛贊同,並爭著割去辮子,作反正的標誌。除兀兒特之外,以統領邵爾岱為首的四十餘名滿洲八旗將佐參與了反正計劃。因為吳三桂的主力來自於漢中大營,所以起義者便將“平漢”作為口號,而且還暗中準備了新的關防印信,約定趁著城中唱大戲時舉事——擁新主永曆帝殺回漢中。
但這場可能會逆轉歷史洪流的起義卻胎死腹中。舉事前夜,兀兒特的一個手下因為犯事被他關了起來,後來逃跑了,心生怨恨,揭發了此事。於是參與者皆被處死,受株連者更是多達兩千人。
事後,吳三桂害怕再生事端,違抗清廷“將永曆解往京師”的命令,殘忍地將永曆帝在篦子坡殺害了。
-
9 # 鐵骨錚錚的熊
《南明史》說過這件事,當然這不是一家之言,廣陽雜記、罪惟錄、行在陽秋、庭聞錄、雲南備徵志等等都有記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難道永曆真的是有天子之相,說實話,這套說辭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永曆真是真龍天子,早就把滿清皇帝由南向北推下海了。
在滿清和南明的對抗中,南明是到死都是忙著內鬥,斗的很歡快。
難道說滿清就是鐵板一塊,非常團結。也不盡然。
八旗之間也是有矛盾的,就拿順治所屬的兩黃旗來說,兩黃旗的人仗著自己是皇帝的嫡系,經常欺負其他旗的人。這一來二去,有些不堪其辱的人就可能想造反。
再加上滿族中間,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關係就不好,雖然海西女真被吞併。但難免人家有什麼想法。
這些企圖想營救永曆皇帝的人,估計就是一些有野心,或者是之前被欺負的人。想借此機會翻身。
永曆跟崇禎比真是差遠了。崇禎好歹還有自殺的勇氣,永曆倒好直接外逃到緬甸,還被緬甸人羞辱。。。
-
10 # 精彩地球
我來說說咋回事。這個我還真有過一點了解,事情是這樣的,當時雖然清軍打的很厲害,佔據了優勢,但是實際上清軍內部矛盾也很大,八旗軍中,與正黃旗的矛盾的大有人在,經過內部矛盾升級,在後期已經開始內訌到打起來了,敗了的清軍被追殺,雖然這些敗了的清軍是滿人,但是他們覺得明朝皇帝也是可以的,只是仗打的確實不行,於是投奔了明皇帝,見到明皇帝后就發出了,真事真龍天子的感慨。而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朝廷投機者精英,開始為自己前途著急,眼看大明就要不行了,得為自己前途著想,於是趁清軍攻來之際,投奔了清軍並以殺掉叛逃的清軍為見面禮。
-
11 # 澹奕
就好像當年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個戰俘,身邊的蒙古人卻費盡心思保護他,甚至瓦剌上層貴族與之成為好朋友。
永曆皇帝也是如此,的確有滿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曆皇帝的個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辮為號準備護送朱由榔反清復明。當然,這只是小眾行為,最終以失敗告終。
史書記載:滿洲軍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意思就是說滿洲八旗正藍旗中,有個叫做“兀兒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慣忘恩負義的吳三桂,認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義,而看了永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後,認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擁戴。而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正統漢人皇帝的朱由榔,相傳其自幼英氣不凡與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鈞非常相似。
這群清兵準備擁護永曆帝殺出重圍,北上川陝進攻北方的清廷,最終“反清復明”。當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吳三桂以重兵絞殺。
而關於這群清兵為什麼準備擁立朱由榔,因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這種說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這群背叛滿洲的清兵,屬於海西女真或者葉赫部族,並非建州女真。與明帝國之間一直都有曖昧不清的糾葛,自然是希望擁護永曆皇帝恢復明朝江山。
而第二種的話,就是這些清兵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女真諸部也分成很多種,這群清兵如果借幫助永曆帝恢復江山為名,乾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終讓永曆帝做個傀儡,自身就能夠掌握天下大權。
無論歷史真相如何,明朝滅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終都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
12 # 五味社
此為滿洲八旗將領反感吳三桂背叛明朝所為。
根據錢海嶽《南明史》記載: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由此可知,一個叫兀兒特的藍旗武官(章京)不滿吳三桂的背主行為,又感於永曆帝的天子容貌,起兵反叛吳三桂,為“漢中起義”,自稱“平漢王”,以“去辮”為號令。後因事情洩露,而起義失敗。
記載如下: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雖然不知此事真假,但錢海嶽《南明史》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雖然吳三桂放八旗入關,並從緬甸綁回永曆帝,可謂是大清功臣。但吳三桂的背主自然受八旗將領所不齒。
另有記載,八旗將領曾為永曆帝說過好話。吳三桂原準備將永曆帝斬首,但因八旗將領說清,改為弓弦勒死。
記載如下: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
-
13 # zhuzhiyan614
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孟子也說過:人皆有惻隱之心。一代帝王,如此淒涼,怎能讓人不生惻隱之心?吳三桂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幟,卻屠殺君父!為利也罷,為何手段如此粗慘?做人總要有點人性!我相信:有些人不會厚顏做錦上添花,也不會拒絕雪中送炭。你若功成名就我不想高攀,你若潦倒悲慘我能幫則幫!
-
14 # 歷來現實
一部《南明史》,讀來實在虐心,初期形勢遠比南宋看好,最後的結果卻比南宋天差地遠,無論是吳三桂的弓弦還是施琅的戰船,葬送漢家江山的,還是剃髮易服的漢家舊人。
漢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卻是漢人對手,南明之亡,不在於滿清鐵騎,而在於小朝廷的內訌,在於叛將的進攻,說到底,是一場前明軍對現明軍的勝利。
前明軍,從關寧軍到遼西軍到左良玉軍,再到江北四鎮軍,無非是投降順序差別,合在一起構成了所謂清軍的主力。
而現明軍,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順軍或前大西軍投靠來的忠勇,當年他們作為起義軍被前明軍追打圍剿,等到他們成為真正的明軍了,還是要被前明軍改編成的現清軍追打。身上的衣裝是換了,戰鬥結果仍然是一樣。
牆倒眾人推,最後推翻那堵破牆的不一定非要出動自己的核心群體,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大明傾頹之勢,終究無人能擋。
南明永曆朝廷(包括其他曇花一現的小朝廷)有內訌的光榮傳統,對手清軍其實也一樣。從三十來個手下和十三副鎧甲,努爾哈赤一路走來,先是收攏了建州女真,後來又統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滿州八旗裡吸引進高麗兵和漢族士兵,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化,其核心基礎也在不斷隨之膨脹。待到增設綠營兵、佔據南明廣大地盤後,即使是擴大後的核心都已經被對應成小群體。
說鐵板一塊那是假的,從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僅有的瓜分勝利果實的源動力,幾乎沒有任何凝聚的基礎,當果實被瓜分得差不多,問題就出來了。
題目中所說的南明永曆帝被殺時,就有了錢海嶽先生的《南明史》中的這段記載內容:當看到被俘的南明永曆帝的風采後,滿族兵將中有一位叫兀兒特的藍旗章京,頓生仰慕之感,繼而憤怒異常:
“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這吳三桂是一個典型的恩將仇報的白眼兒狼啊!
然後這位章京對他的手下士兵說:
“(永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我們應該奉他為真正的天子,開創百世基業!
於是手下的八旗將士們紛紛就勢跪倒,山呼萬歲,爭先恐後的剪去髮辮,作為行動的記號。
這次叛亂行動糾集了四十多員將領,自稱平漢王,刻了王印,換了服裝,開始起義。當然,結果很悲催,起義被撲滅。如果說藍旗章京兀兒特可能是心中並未臣服最核心層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來自於正黃旗的定西將軍舒穆祿·愛星阿則屬於根正苗紅的緊密核心層成員,當吳三桂要殘忍處死永曆帝時,他也和幾名滿族將領上前表達了審慎的反對意見:
“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相比執意請旨攻打永曆殘餘勢力,後來又堅持把永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線救國”分子平西王吳三桂來說,藍旗章京兀兒特可能是僅有的“內部”不識時務者,識時務者都當了光鮮靚麗的俊傑,不識時務者卻在披著汙衣默默地創造歷史的同時,捍衛著一點殘存的灰突突的道義尊嚴。 -
15 # 陳大舍
滿洲人要“反清復明”這種事兒擱到現在絕對讓人難以置信,但是要擱在大清朝,人們就不會感到任何奇怪或不理解。因為現在的“滿族”基本上是以大清朝的“旗人”階層為主。而旗人在歷史上一直就是個身份,類似於周之“華人”、漢之“功臣”、元之“怯薛”、明之“勳衛”,都屬於君臣關係,是“政治概念”,而非“民族概念”。
好,既然是君臣關係,那按照近代以前的慣例,就要“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如果 “君若無禮,則臣亦不忠也”。也就說大家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
只有概念先講清了,才可以再分析細節。
據錢海嶽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紀》記載,明昭宗,也就是永曆帝縱使蒙塵之後也不失一位帝王和君子所應有的氣概:
“上自蒙塵,冠馬尾楞鬃帽,衣屯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端莊,甲士參謁,靜坐不視,奏語不答。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好,很多人會說,錢海嶽有“傾向性”,所以其言不足為據。那我們在看一看當時的目擊者怎麼說的。清初獨立學者劉獻廷先生從當時的親歷者、明降臣吉坦然那裡得到的記載。
“永曆之自緬歸也,吳三桂迎入坐輦中,百姓縱觀之,無不泣下沾襟。永曆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有滿洲人見之,以為真天子,遂有密謀以圖中興者。事洩,誅四十餘人焉。予(劉獻廷)曰:“我向聞其人,而遺其人之名,先生猶憶得否?”(吉)坦然曰:“亦忘之矣。然於法場上見為首者長七尺餘,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絕人,騎射為滿洲之冠,永曆以此益不得更延時日矣。”
同樣記載了明昭宗一望而知的君子氣象和滿洲將士對這位真天子的仰慕,同時也透露了這樣的資訊,清兵之中滿洲人和吳三桂的舊部一直關係緊張。而且《唯罪錄》的史料還透露了這些滿洲將士是兩白旗和正藍旗的。
到此揭開這個“謎團”的關鍵就出現了。大清朝從老憨王起兵反明到三藩之亂以來半個多世紀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內訌不斷幾乎就沒停止過。
永曆通寶,在清初藏有這種錢是要殺全家的。
明永曆帝殉國處。
比如老憨王殺弟舒爾哈赤及三子阿爾通阿、阿敏、札薩克圖。而皇太極、多爾袞兄弟對兄弟功臣的“萁豆相煎”比之於漢明二高帝之“鳥盡弓藏”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有兩次株連甚廣,那就是天聰九年,正藍旗旗主,御弟五王莽古爾泰在死後被揭發私刻帝璽、圖謀篡位,以大逆之罪追奪爵位,子孫由黃帶子降為紅帶子。 同時,正藍旗建制被取消,屬員被分別編入正、鑲兩黃旗,“八旗”一時成了“七旗”。雖然時隔不久,皇太極又將正藍旗恢復,但此時的正藍旗已不復當年的風光。再往後,正藍旗又因為新旗主豪哥被整肅而再受牽連,並被髮去戍邊當差而且待遇惡劣。
此後,兩白旗因為旗主攝政王多爾袞主政,取得了許多利益,如在京畿周邊侵佔原兩黃旗圈佔的旗產土地;但在多爾袞和阿濟格死後,兩白旗受到清算。多爾袞一黨如羅什、博爾惠、額克親、吳拜、蘇拜、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皆被論罪。如此頻繁和大面積的內訌,在旗人內部,尤其是正藍旗和兩白旗的將士們因受到株連,以至於心懷二志者自然大有人在。所以趁勢起義,甚至反清復明也就不足為怪。更何況旗人之中更有大量的尼堪外蘭部、葉赫部、哈達部、烏拉部這些和建州女真有殺君亡國之恨的部族,如果這些人決定發動起義那就更在情理之中。
“自古降王難瓦全”——縱然苦心竭力,但也難逃“成王敗寇”的結果,愛新覺羅的子孫比朱家的宗室只是早晚;看著江山易改,生靈塗炭,清之遺老比明之孤臣也不過是異代同悲。
-
16 # 滄海拾遺錄
1662年,在“咒水之難”中被俘的永曆帝被押解至昆明,在吳三桂上奏清廷等待如何處死永曆帝時,確實有一小部分滿八旗清軍將領企圖營救永曆皇帝朱由榔,準備挾持其北上共謀大業。這段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卻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據錢海嶽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紀》記載,明昭宗即永曆皇帝朱由榔,具體情況如下:
“上自蒙塵,冠馬尾楞鬃帽,衣屯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端莊,甲士參謁,靜坐不視,奏語不答。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故事大意如下:當時在雲南駐軍中,有個來自正藍旗名為“兀兒特”的將領非常看不慣忘恩負義的吳三桂,認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義,認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擁戴,可以立得大功。便自稱平漢王糾集部分官兵準備擁護永曆帝殺出重圍,北上川陝進攻北方的清廷,最終“反清復明”。當然,最終被吳三桂鎮壓以失敗告終。
除了《南明史》之外,《廣陽雜記》、《罪惟錄》、《雲南備徵志》等等都有記載,相信確有此事。上述史料還明確指出了參與政變的滿清八旗官兵主要來自正藍旗和兩白旗。
那麼,這些滿八旗官兵為何要不惜背叛本民族“反清復明”呢?結合當時的滿清內部實際情況,大致可以以下幾種可能原因:
一是這些滿八旗官兵並非來自建州女真即愛新覺羅家族本部落,而是來自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或者葉赫納拉部族。這些部落早期被建州女真征服,雖幾經同化,但女真族內部也存在歧視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部分心懷不滿被編入正藍旗和兩白旗的滿洲人準備趁機與建州女真決裂,以擁戴永曆帝為名,開創本部族的基業。
二是參與政變的滿八旗官兵來自受到清算的正藍旗和兩白旗。正藍旗因兩任旗主莽古爾泰、豪格先後被處死備受歧視待遇,兩白旗因是多爾袞和多鐸兄弟的直屬旗,在兩人死後,受到兩黃旗等的清算,許多兩白旗的官兵受到株連,對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滿的人不在少數,在這個時候,有人利用時機趁機聚眾起事,也不足為奇。
總的來看,這次營救行動不過是少部分滿八旗官兵因滿八旗內部矛盾而萌發的小規模叛亂,以永曆皇帝有王者之相而準備擁戴是藉口,形不成氣候,失敗不足為奇。經此叛亂,吳三桂怕夜長夢多,不敢將永曆帝押往北京,而是選擇用弓弦將永曆帝勒死於昆明。
-
17 # 關河南望
這件事情雖然荒誕,卻是真事。
史書上有記載說:“上自蒙塵,冠馬尾楞鬃帽,衣屯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端莊,甲士參謁,靜坐不視,奏語不答。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翻譯過來就是說,永曆皇帝自從被吳三桂抓獲,依然舉止端莊,沒有失去皇帝的風采,他坐在那裡接受眾人的參拜,但卻不看,不回答任何問題。而此時滿清的一個章京(滿清八旗的官銜)看不下去說:“吳三桂身為明人,吃明朝的飯,花明朝的錢,怎麼能如此對待他的君主”並對部下說:“這才是真正的天子,我們尊奉他可以給我們帶來百世的功業”於是八旗兵都稱萬歲,剪去辮子,要起義反清了。
滿人反清,看似荒誕,卻是真事,然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是因為永曆皇帝有天子之氣,引人納頭便拜嗎?
顯然不是,其實這些人之所以會做出這種滿人反清的事情,原因只有一個。
而這個原因,也正好戳破了滿清從未是明朝之臣的謊言。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的皇帝對百姓就如同神明一樣,而且古人對皇帝的認可也是非常嚴明的,哪個縣裡有人說自己當皇帝了,估計不是被當成傻子就是被綁到官府了。
而明朝的皇帝,恰恰是被天下人認可的。
清朝努爾哈赤的老祖先猛哥帖木兒,從北韓遷移到東北的時候,是被明朝安置在東北的,顯然東北不是無主之地,更不是他們帶來的,不然他們也不會接受明朝的任命,繳納貢賦,並作為明軍出征打仗了,他們從那個時候起就開始認明朝的皇帝了,說白了就是明朝的皇帝也被滿洲部落認成是自己的皇帝,當年的明朝總督派人下鄉檢查,努爾哈赤還要跪迎。不過是後來努爾哈赤發跡了,自立為大汗了,才覺得自己可以和明朝皇帝平起平坐了。不過皇帝在小民中的地位還是顯而易見的,大家雖然認可努爾哈赤是部落酋長,但更認可明朝皇帝是他們的皇帝。
那麼答案就顯而易見了,或許滿清當時發達了,把南明的皇帝俘虜了,但對滿清計程車兵來說,皇帝依然是皇帝,不是遠在北京的順治能比的,皇帝的餘威尚在,士兵們自然會被他折服了。
-
18 # 陸棄
首先要弄清楚是滿八旗哪支旗軍要營救永曆帝,先說明以下永曆帝在1662年,在昆明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而在12年前,清朝內部發生了一件了不得大事,權傾天下攝政王多爾袞在打獵回來的途中去世,滿清有八個旗,除去皇帝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多爾袞及其兄弟統領兩白旗。多爾袞剛去世沒多久原先隱忍的順治立刻就對多爾袞的兩白旗下手,兩白旗的大臣蘇克薩哈見勢不妙投靠順治,其他多爾袞的死忠紛紛受到處罰,估計有些人就被迫帶著兩白旗的軍隊去剿滅剩餘的明朝“餘孽”。
滿洲八旗都是在關外苦寒之地長大,用現在語言說怕熱不怕冷,現在被髮配到西南去剿滅前朝餘孽,一去就是十年曆經煎熬,雖終於抓到了最後一位前朝皇帝永曆帝,但還有李定國的一部分軍隊在負隅頑抗,不知道何時才能返回家鄉。
又見永曆帝有帝王之相,湊齊一萬人遂起兵造反,無奈實力不濟,被吳三桂消滅在萌芽之中。
回覆列表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清軍逼近緬甸阿瓦,緬甸國王看明朝大勢已去,又和明朝軍隊有衝突,於是把永曆帝騙至了清軍營內。在永曆帝被吳三桂抓獲後,還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群清軍盡然想要救回永曆帝來“反清復明”。
“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此時清朝大局已定,像吳三桂這種前明朝官員都想著永曆帝早點死好成全他永鎮雲南的願望。但這群清軍卻還想著救回永曆帝重振大明,確實讓人意想不到。
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史料記載說是這群清兵看見永曆帝相貌覺得他有帝王像,才有了這次的行動。但這個理由不足以讓他們冒死去救永曆帝。
清朝雖然建立,但女真人內部也並不是那麼齊心。明朝時期,女真分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個部分。而建州和海西的矛盾由來已久,努爾哈赤統一建州之後引起了海西女真的不安。明朝對於女真的策略就是儘量保持其各個部落的均衡,以免一個部落過於強大。努爾哈赤的崛起是明朝有意培養的,但當他過於強大時,明朝就進行打壓。
萬曆四十六年,在明朝的支援下,海西葉赫部發起了對努爾哈赤的進攻。第二年,努爾哈赤就對葉赫部進行了報復,於是明朝在同年令楊鎬率四路大軍討伐努爾哈赤,在其中葉赫部也派兵進行了支援,可惜這次明軍打敗,無力再限制努爾哈赤的發展。之後努爾哈赤率軍滅亡了葉赫部,葉赫部首領布揚古臨死前曾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時候免不了殺戮,像葉赫這樣與愛新覺羅有血海深仇的也不少。這些人難免心懷各異,如今有此機會自然要搏一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