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行知

    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就是人口大國,填飽肚子就是天大的事,吃之一字,向來倍受重視,所謂“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正是講的一個吃字。

    驢肉香!

    驢肉那是真的香,因為個人口味的差異,我且不去形容它的味道,只說那句俗話,“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人們拿驢肉與傳說中的龍肉相提並論,正是意圖說明它的美味可口,堪稱是人間至味。

    現代科學也證明了,驢肉所含氨基酸十分全面,8種人體必需氨酸和10種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十分豐富,非常的健康。可以說驢肉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是滋補進養的優質食材。

    馬肉臭?

    馬肉還真未必臭!

    曾有幸吃過一次馬肉,具體的味道雖然已記不那麼清楚,但是覺得沒有任何不好的異味,相反倒是很香,也無人們說的酸味,總之馬肉在我這裡也能算得上非常不錯的美味。

    古代勞動人民之所以會說馬肉臭,我覺得有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思在裡頭,當然了,這種思想未必不好,有時候正是一種人生智慧。

    為什麼說馬肉吃不到呢?這還得從馬的作用說起,馬和牛羊不同,其天性好奔跑,負重方面又沒什麼優勢,根本不適合農家。

    但它卻古代的軍中利器之所在,冷兵器時代,一人一騎組成的騎兵,在戰場上就如同天兵一樣,所向披靡,騎兵對步兵,在平原上基本就是屠殺的場景,所以古時候的騎兵都被當作國家戰略資源,馬作為騎兵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牛作為耕地的工具都不準吃,馬作為國之重器想吃的話想必更難。

    另外,牛羊一個是天生的苦力,一個是天生的吃食,馬除了裝備軍隊之外,自古便是貴族們眼中的奢侈品,像什麼汗血寶馬什麼的名貴品種自不必說,還有什麼五花馬、三鬃馬之類的,無不是地位與權勢的象徵。

    還有一點,養馬可不是普通人家能負擔的起的,養這玩意首先得有足夠大的地方,得讓它去跑。其次是馬的食量很大很大,這正是為了適應它善跑而天性,所以馬是直腸子,吃要就排,減輕負擔嘛。排完就餓,得吃東西。

    而且馬三年左右才成年,飼養週期太長了,喂的少了還容易瘦骨嶙峋,為吃而養殖?咱們現代都無法形成什麼大規模的產業,更別說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了。

    想吃馬肉是不容易了,那乾脆就認為它是酸的、臭的,反正不如雞鴨牛羊豬肉好吃就對了,這樣也就沒人會饞了。不過話說回來,古人可能也吃到些病馬老馬死馬,那肉的味道,想來也好不到哪去。

    寧死不吃騾子肉

    咱們中國因為人多嘴多,自古就沒什麼挑食的份,什麼動物內臟、蟲蟻螞蚱,都上了我們的餐桌,國內吃貨也曾自嘲道,“中國人什麼都吃。”而這裡所說的騾子肉,卻成了為數不多例外。

    眾所周知,世上本沒有騾子這個物種,它是馬與驢雜交而產生的一種“懷胎”,似驢非驢,似馬非馬,因其體型比驢大,馱負能力比馬強,而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由此這個物種才能一直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至於為什麼不吃它的肉,其原因也正是因為它的“出身不正”,對於這種怪胎,可以說是變異而來,人們總是害怕它身上有什麼不好的東西,吃了會對人產生些奇怪的影響。

    畢竟騾子這個東西也真是怪,正常情況下物種之間都有生殖隔離,即便是發生點什麼,也不可能會產生後代,或者說是產生後代的機率極低極低極低,但驢馬雜交生驢則不同,古往今來所有的騾子都是驢馬雜交而來的,這懷胎機率實在是太高了,很難不讓人想象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物質促成了這件事,人吃了這種未知的物質後,會不會也變成與現代人類有很大差異的怪物?

    人們不僅不吃騾子,還有同樣透過各種亂七八糟手段雜交而來的金魚,也沒什麼人會去吃,原因大同小異。

    這所謂的寧死不吃,其實是不敢吃。

  • 2 # 水平1424

    70年代在農村下鄉,過春節買豬肉少。正月,鄰村生產隊一匹馬吃地瓜幹撐死了。買了些馬肉,切肉燉熟後,香味倒有,只是肉質纖維太粗,口味不太好。也過了過吃肉的癮。幾個人大快朵頤。

    新世紀到德州出差,那兒出驢。車站小飯店一盤驢肉才不到二十元,才知道驢肉真好吃!人們說“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是指美味。驢肉纖維細密,有筋道,有嚼頭。是酒席宴上的美食。後來,“河間驢肉火燒"店開遍煙臺各地,也常常去品嚐。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生的後代。膠東等地,公驢配母馬生的是正常的騾子。身高力強,是拉車、拉犁的好勞力。農民視之為寶。

    公馬配母驢生的農民稱之為“驢騾子",體型較小,但也很健壯。

    騾子壽命長達三十年,很少生病。農村長期使役,不捨得殺它。

    還因為它無生育能力,可能農村有人迷信,認為吃了騾子肉的人也會不生育吧!

    上逑回答對否,請指正。

  • 3 # 海納百川233699882

    我在農村待過,熟悉這些諺語。為什麼說臭馬肉呢?其實我吃過馬肉,口感不臭,只是感覺肉質口感粗糙,難咀嚼罷了。如果當時有現在的條件和烹飪技巧馬肉做出來也是美味佳餚。日本人愛吃馬肉,而且喜歡生吃。他們吃的馬肉是菜馬,這種馬不拉車,不賽馬。就是圈起來育肥,馬肉的肌肉不是酸柴,而且鮮嫩可口,所以日本人很愛吃,中國每年都往日本出口肉食馬。為什麼同樣是馬在農民口中就有了臭馬肉之說呢?那還要從中國的文化習俗來談,我們知道中國在過去是一個農耕社會,為了減輕人的勞累,我們的祖先老早就學會了馴服馬、牛、驢這種大型牲畜。其中馬的作用最大,拉車、耕地、人騎,而且還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是軍隊的重要裝備,由於馬跑的快,肌肉發達,爆發力強,是軍隊戰爭的有利幫手。

    馬是富貴人家的象徵,能養得起馬的一般都是大戶人家,出門坐馬車就能我們現在坐轎車一樣顯貴。馬在主人家養的時間很長,與主人有感情,馬老死後主人會對家人說馬肉不能吃,吃了喪天良,下輩子就會當牛做馬。一般是挖坑掩埋。就連一些農戶養的老黃牛,念牠吃了一輩子草,幹了一輩活,臨死後也不忍心再吃牠的肉,也是買在自己家地裡。

    “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驢個頭小,奔跑也不快,身上的肌肉也不發達,繁殖率也高,只能推磨拉捻子。還有一句話:卸磨殺驢。就是說毛驢推完磨,殺了賣肉不賠錢,因為驢肉細嫩,肥而不膩,深受“吃貨”的歡迎,所以“驢肉包子、驢肉火勺”普生意火爆。另外驢皮還有醫用價值,著名的阿膠主要就是驢皮成分。

    “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農村話的來歷是因為騾子是馬和驢或者驢和馬雜交生下的雜種,牠沒有生育能力,所以騾子一輩。一些人怕吃了騾子肉不生育,才有寧死不吃騾子肉。

    說農民不吃騾子肉,只是一種傳說,其實有些農民是不忌諱,騾子死後他們還是把牠吃了。記得一年生產大隊有一頭騾子因為膽結石死了,從體內取出一個五斤重的結石,當時獸醫站告訴大隊幹部騾子肉不能吃,需要掩埋,大隊果園的人就和外人勾結,告訴騾子埋在那棵樹下,夜晚他們就把騾子挖出薄皮去骨煮著吃了。事後告訴人們騾子肉好吃。那些吃了騾子肉的人現在孫子都有了。

    所以農村有些話要辯證聽,一方面是勸人不要吃牲畜,要有善心,吃了牲畜的肉沒有好報應。

  • 4 # 73神牛

    我是一個70後,家裡有很多親戚都在農村,農村的俗語有很多,這其中就有“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什麼不吃騾子肉?

    一,臭馬肉

    農村養馬都是為了用來幹農活的,以前農村沒有推行機械化的時候,基本耕田、種地和出行都靠馬。記得小時候回老家去,家裡的親戚都會趕馬車去車站接,那時候“車老闆”可是尊稱。因為農村的馬都是用來幹活的,沒有人會刻意養馬來吃肉,因此吃的馬肉都是老弱病殘的馬。這樣的馬肉質粗糙,肌肉纖維大,而且沒有什麼脂肪,吃起來還有一股酸味,因此被農民說成是“臭馬肉”。馬因為在農村本身就不是做為食用動物來養的,生長的年限長,味道上肯定要差點。以前農村誰家的馬死了,都是交給農村集市上做湯鍋的,即使是馬肉他們也會說成是牛肉來售賣。

    二,“香驢肉”

    “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這句話在民間流傳的很廣,驢的妊娠期特別長,加上每胎產仔也就一兩隻,所以驢還是很珍貴的。驢在農村也是用來幹活的,因為它吃的比馬少,雖然力氣沒有馬大,但是乾點小活或出行也還是不錯的。驢肉的營養價值很高,而且肉質鮮嫩,是非常不錯的食用肉類。我特別喜歡吃驢板腸,而且農村也有俗語“吃了驢板腸,不認爹和娘”來形容驢肉的美味。

    三,“寧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是驢和馬雜交出的二代品種,它的壽命一般在25年以上,農民養騾子是因為騾子的耐力要比馬強,而且騾子比驢的脾氣小還聽話,並且騾子的勁大。騾子可以說是兼具馬和驢的有點。騾子不能繁殖下一代,很多農村人認為吃不能繁育下一代的騾子會“無後”,這在傳統觀念“多子多孫”的農村人眼裡,吃騾子是不吉利的。騾子因為都是家裡的主要勞力,生長的年限長,如果不是生老病死,是沒有人會吃騾子肉的。記得小時候父親貪便宜買了一塊肉,當時賣肉的沒說是騾子肉,而是叫成“高畜肉”,這肉用高壓鍋壓了一個多小時都沒爛,吃起來根本咬不動。說明這個老騾子肉,確實不適和食用。農民不吃騾子肉主要是習慣和講究,加上騾子肉確實太過粗糙。不過以前農民生活條件比較差,難得吃上一頓肉,如果遇到騾子肉也是吃的,只是現在農村基本沒有養騾子的了,而且養馬的也很少了!

  • 5 # 閩鄉古意人

    上下五千年所流傳下的美食,其實也有不少爭議的地方,像是有些農村地區講天上斑鳩,地下驢肉;也有些農村地區講,天上鵝肉,地上騾肉。可見不同農村地區,對於當地美食評價,都有自己獨特的愛好。

    那麼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所講述的又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覺得應該是講,騾肉是不能吃的,所以農民寧死不願吃騾子肉。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這句農村俗語並不是說,騾肉是不能吃,是透過騾子肉引述另一層意思。

    下面我給您們分享下,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您就知道有沒有道理了。

    臭馬肉香驢肉,是什麼意思

    馬雖然也列在六畜之一,可以養來食用,不過多數農民不會這麼做的。馬在農耕時代,那時的用途是作為交通工具,隨著機械化的到來,養馬的地方也就少了,現在多數農村地區都看不到馬。

    至於為何農民會講馬肉是臭的?我覺得並不像一些人所講,馬是有毒的,如果是有毒,那什麼解釋,馬肉是臭的說法呢,並且在內蒙、新疆等西北地區,也有食用馬的習慣。

    對於馬肉是臭的,我覺得還是當地的飲食習慣造成的,像是我們常食用的的六畜中的羊、牛、豬,我們可炒或煮。

    但馬肉在煮、炒的過程會發出臭味,這可能就是對於馬肉的處理,烹飪的方法不對。像是我在烏海時吃過燻馬肉,挺香的一點都不臭。烏海是內蒙地區,那邊是屬於遊牧地區,當地人在很早時間就有食用馬的習慣。自然會把馬肉處理好,讓它們不臭,反觀其他地方的農村,你見過誰家吃肉是用燻的嗎?

    至於香驢肉,也就比較好了解了,地上驢肉這句農村流傳的話,就可見有不少農村地區對於驢肉的認可了。

    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

    有些人講騾子肉不能吃,是因為騾子是家中的勞力,也有人講騾肉不好吃等,其實這種說法都不準確。

    誠然在農耕時代,騾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但牛、驢不也一樣,都會有人在食用。並且在騾子老的時候,失去了勞動力,不吃豈不浪費了。

    至於有人講騾子肉,不好吃,也不對,上述不是說過,某些地方流傳著天上鵝肉,地上騾肉這句話?可見講騾子肉不好吃,與講馬肉臭的原因是一樣的,烹飪的方法不對。

    其實這裡所講的騾肉不能吃,是在表明一個態度。

    騾子是馬與驢雜交的產物,對於農村人來講,有哪句罵人的話,是最傷人的呢?我覺得應該像是三國時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這種,這樣講大家都明白了吧?騾子這種雜交的產物,以當地農村人所推崇的主流思想,是偏離的。

    注意:這裡講的是【寧死】,不吃騾子肉

    意思是農民覺得騾子這種動物,是下等的,下等的原因就是雜交的產物。因此,農民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吃它們的肉,這如同不吃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道理是一樣的,表明自己的氣節與立場。

    綜上所述,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裡講馬肉是臭的,是因烹飪的方法、食用的習慣造成的,馬肉做好的話,其實並不臭。寧死不吃騾肉,也不是講騾肉不能吃,只是透過騾子的來源,看不起這種雜交的動物,覺得它們是下等的,自己寧餓死也不吃,這就有點像窮也要窮的有骨氣,道理是一樣的。

  • 6 # 奔波的閩農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農村俗語,不但是關於美食,也是表明自己態度的一句諺語。

    臭馬肉香驢肉,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對於各種肉類的美食,自古就是公認驢肉是最香的,像是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龍肉大家都沒吃過,但在神話裡,那是上仙食用的,仙食用的肉能不好嗎?龍農民是吃不到,但驢卻可以。

    吃過驢肉的,都覺得這肉很香,而馬肉卻不一樣了,馬肉熟的時候會有股臭味,對於臭的肉,自然大家都不喜歡吃了。

    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要從寧死這個詞來講了,寧死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寧願餓死,也不去吃騾子肉。不吃的原因並不是講,騾子肉不能吃,在人餓的時候,有肉吃就不錯了,啥可能還會在挑食呢?那麼騾子為何讓農民們寧願餓死也不吃,這個原因就要從騾子的來歷來說了。

    騾子並不是純正的一種動物,它們是由驢和馬結合得出的一種動物,這代表著它們血統不正。對於這種動物,農民們是打心眼裡看不到它們,既然看不起它們,那自然也就寧願自己餓死,也不去吃它們的肉了。

    這是氣節問題,這有點類似不食嗟來之食之意。

    結論: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驢肉香好吃,馬肉臭不好吃;為了守住自己的氣節,寧餓死也不吃,騾子這種血統不純的動物肉。
  • 7 # 東北豪哥

    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聽起來是說,驢肉是香的,馬肉是臭的是難吃的,騾子肉會比馬肉更臭更難吃,就是打死也不會吃。

    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我小的時候就曾吃過馬肉,馬肉吃起來也很香呀。我九歲那年,農村還有生產隊,即喂著驢也喂著馬和騾子。有一次生產隊裡的大馬車出了事故,把拉車的一匹馬摔死了,那時人窮,當然捨不得將馬埋了,於是生產隊就將死馬殺了,分給社員們食用。我家自然也分到了一塊,父親就給煮了讓我們吃,當時這馬肉吃起來也很香呀。

    我想人們之所以說“臭驢肉香馬肉,打死不吃騾子肉”,並不是因為馬肉和騾子肉臭,而是與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有關。

    過去,馬、騾子、驢這三種動物,對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我國來說,都是不能吃的。但相對來說,馬和騾子的重要性比驢要多些,馬和騾子比起驢來說更不能被食用。因為馬不但可用於農事,更重要當戰爭來時,馬是要被徵用的,是要戰於沙場的。而騾子是馬和驢交配產生的後代,兼具馬和驢的優點,即具有馬的速度也具有驢的勤勞,因而騾子就比驢子珍貴了,幹農活也比驢子強了許多。

    這樣,長期以來,人們能吃驢肉也不會吃馬肉和騾子肉,長期的不吃,人們觀念上就會認為馬肉和騾子肉是臭的。就象南方的一些地方愛吃蛇肉,就認為蛇肉很香,而北方一些地方不吃蛇肉,就認為蛇肉不好吃

  • 8 # 上弦月A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大家對這說法不陌生,但是三句話有可能會理解錯兩句。

    臭馬肉丨你吃過馬肉啊?

    命運這東西,有時是註定,馬這種動物就屬命好的。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無論戰場、農村,或馬場,馬都是高階物種,遠非豬牛羊驢可比。

    相比其他牲畜,馬最擅長奔跑,耐力十足,馬是牲畜中健美先生。因此,馬的肌肉結構近乎完美,肌肉纖維發達且分佈均勻。

    1.馬肌肉纖維非常粗。大家想象下牛肉纖維再粗上一倍,會是什麼口感。馬肉口感就是傳說中的“柴”,又柴又幹,嚼不動感覺。

    2.馬擅奔跑,汗腺發達,馬肉有一種特殊味道。馬肉在煮炒烹飪時會有泡沫產生,有一股難聞的臭味,馬肉不是很多人都能接受的。

    3.馬是家畜一哥,古代更是征戰沙場,又是靈性動物,你告訴我誰捨得殺馬吃肉?在農村,馬一直稀罕,只有老了,才有可能被殺掉。本來就口感差,老馬肉還能下的去口?

    香驢肉丨公認的香驢肉

    老話說了,“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還有著名的驢肉火燒。驢肉味道鮮美,很多人都吃過。

    驢肉纖維細膩,口感鮮嫩生香,性溫和,屬於溫補佳品。驢皮是製作阿膠的原材料,滋補系列

    牛馬和騾子襯托下,驢子就顯得普通多了。雖然乾的活多,用途也最多,但在農民心中地位並不高。反而多了些負面形象,比如“笨驢”、“蠢驢”、“懶驢上磨屎尿多”…

    因此人們捨得殺掉驢子,驢子在農村要比馬和騾子普遍多。這也是驢肉能成為美食的前提。

    寧死不吃騾子肉丨騾子肉莫名的彆扭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產生的牲畜,而騾子本身是不能繁殖生育的。其實,農村文化是最講究的,騾子作為雜交產物,且不能繁殖後代,老百姓對騾子肉很忌諱,自然就不會吃

    騾子,既是馬和驢婚後產物,繼承了馬和驢的一些優點,比如力量和耐性。騾子雖然出身很不同尋常,但好養活,少疾病,確實是農民好幫手。

    驢子就不一樣了。驢肉本身鮮美滋補,而驢子相對普通的多,驢子犧牲的機率大的多

    所以人們說,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但實際上作為農村好幫手,人們都捨不得殺的。只是因為驢子多,吃驢肉機會多而已,現在驢肉多來自專業養殖。馬和騾子則越來越稀罕。

  • 9 # 灑脫農人

    先不說這個問題本身,我們先一起來比拼一下誰吃的肉品多,看看有幾個條友能勝過我:從小到大,我吃過的肉(包含有些品種的野生)有豬肉、牛肉、羊肉、狗肉、馬肉、驢肉、騾子肉、兔肉、蛇肉、貓肉、鼠肉、雞肉、鵝肉、鴨肉、魚肉、螺螄肉、蝦肉、蝗蟲肉、琵芭肉以及各種海鮮等,數不清楚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會品嚐到那麼多的肉品,因為那個年代窮啊,只要毒不死人,我們都會吃,歸根到底還不是為了生存。聽父輩講,特別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質極端匱乏、生活極其低下,就連溫飽都無法解決,所以為了不被餓死,就只有逮住什麼就吃什麼,不僅吃動物、昆蟲,同時也吃樹皮、草根,還吃一種叫“白散泥”的泥巴,不是那個年代的人,你就想象不出那時候的艱苦生活。

    像馬肉、驢肉、還有騾子肉,主要是在60年代的人民公社時期吃得多一些,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實行的是大集體,人們是幹在公社、吃在公社,吃的都是大鍋飯。那時候的生產隊都喂有馬、驢和騾子,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些牲口總會出現死亡,其實原因不說你心裡也懂的。牲口死了,不可能丟了或埋了,自然是熬成湯,供社員們打打牙祭。在那個年代,人們大都是餓著肚子,只恨沒有吃的東西,那管那是什麼東西啊,何況這還是對人體有好處的牲口肉,除非是傻子才可能不吃,任何一個社會都唯恐落下了自己呢。

    現在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也許只有在當今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衣食無憂、溫飽不愁了,所以它才成立;如果是放在五、六十年代,你看看他還成立不?可能沒有一種牲口肉是臭的或者是不好吃的,任何一種肉端上來,都會被一掃而光吧。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叫“天上龍肉,地下驢肉”,說明了驢肉確實是非常好吃的一種肉品,我親身的感受也是如此,肉嫩清香、入口爽朗,太好吃了;而馬肉實際上也沒有什麼臭味,無非只是一般都不會殺馬,而是等它自然老死後才會吃,所以其肉就相對不嫩、也缺乏香味了;我們都知道騾子其實是驢和馬的雜交品種,所以它的肉質其實就是介於驢肉和馬肉之間,雖說不上特別的好吃,但也絕不是特別的難吃。

    那麼人們為何“打死不吃騾子肉”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人們內心存在兩個方面的心理作用:一方面是騾子在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發揮著與牛一樣的作用,為我們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農民對它具有深深的感情,所以不願意吃騾子肉;另一方面就是一種民間的說法,認為騾子的蹄子是一個圓形的整體,吃騾子肉勢必會讓蹄子與肉分離,造成骨肉分離的事實存在,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總之,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品種,人們不願意吃它的根本原因,我認為主要還是數量過於稀少,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馬的數量也在減少,那麼騾子的數量就會更加的少了,這樣的背景下,大家當然就不會輕易去吃騾子肉了。

  • 10 # 五更六出

    馬肉騾子肉都可以吃,只是口感比驢肉差點。生產隊的時候,老牲畜經過批准是可以殺的,沒有扔的,分給社員吃,我都吃過。

  • 11 # 言者青青

    這個問題是農民與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長期朝夕相處的感情表達,並不是簡單的馬、驢、騾子的肉臭香,好吃不好吃的問題。

    在沒有拖拉機等農業機械化而解脫農民繁重體力勞動之前,農民所使用的工具,除了鐵鍁、鋤頭、钁頭、犁和耙等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動物馬、驢、騾子和牛等,這些動物能幫助農民耕田種地。由於題主問的是馬、驢和騾肉,因此在這裡就不談牛等動物了。

    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各有特性。馬,能協助農民耕田犁地,還能當交通工具,做很多的事,繁殖能力很強;驢也能耕田犁地,但它懶,多數用來推磨,繁殖能力也很強;騾子是馬和驢結合所生的一種動物,具有馬和驢的優點,比馬和驢活的時間都長,但它沒有繁殖能力。

    農民自古以來與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打交道。農民的喜怒哀樂,經常會在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身上發洩。農民很勤勞,能吃苦,每天起早貪黑,根據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不同的飲食習慣,給它們餵食。農民從內心希望它們身體強壯,和他們一起耕田種地,喜獲豐收。

    農民在與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長期交往中,有了認知和感情。馬累了,前腿跪下,後腿彎曲,像貓一樣蜷縮著身子,農民會走向前,撫摸著馬的鬃毛,耳朵,甚至親吻著馬的臉頰。騾子老了,農民會含著淚,與它訴說著疼愛的話語。驢調皮偷懶,農民會朝它屁股狠狠地一鞭子,敦促它不要耍滑偷懶。

    農民在與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接觸中,愛憎分明。農民最疼愛的是騾子,其次是馬,最恨鐵不成鋼的是驢。騾子,忠心耿耿,任勞任怨,馬,能跑能顛,出力流汗。驢,好吃懶做,耍滑偷懶。

    農民針對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不同的特徵與感覺,說出了一番發自內心的話:“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是農民對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真實的心理活動寫照。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所表達的是農民內心憎愛鮮明的真摯情感。是借馬、驢、騾子死後的肉是否能吃?農民如何對待這事而引發的心態活動。馬、驢、騾子死後剩下的只是肉體了,是吃掉?還是不吃呢?

    馬肉

    農民對馬死了,心疼,建議最好不要吃馬肉。但農民沒直說,而是找了個理由,說它的肉味道不好,臭。其實,這是農民找的理由,不忍心吃馬肉,因為,馬,為他們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每天馬不停蹄,跑裡跑外,就知道乾乾幹!它死了,不管是什麼原因,心存哀痛,不該吃掉它,而是應該懷著難捨的心情把它埋了。可是,有的人覺得埋了怪可惜的,不如吃了。農民為了不讓別人隨便吃馬肉,就誇大其詞地說“馬肉臭”。其實馬肉並不臭,只是肉質粗糙,比較“柴”,咬不動而已,味道還是挺好的。

    農民對驢的看法不好。說驢好吃懶做,事事多,幹莊稼活不行,推磨也耍滑,有句口頭禪“懶驢上磨屎尿多”,可見驢在農民心目中怎麼樣了。農民對驢死了,不心痛,還給驢戴上了一頂“犟驢”的帽子,還說推下磨來殺驢吃,意思是說等驢推完了磨就把它殺掉吃了,還說驢肉很香,很好吃。因此出現了“驢肉香”之說,其寓意不言而喻了。

    農民對騾子的看法很好。說騾子吃得少,幹活多,還不容易生病,任勞任怨,吃苦耐勞,能幫農民幹二三十年的農活。飼養好的話,騾子能活到50歲。在這方面,馬是無可比擬的。可以說,農民與騾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感情最深。當騾子死了後,農民從內心是不願意,也不想吃騾子肉的,從情感上於心不忍。因此,“寧死不吃騾子肉”。這裡面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騾子活這麼長時間,肉太老了,咬不動。還有一說,說騾子是馬和驢結合所生的一種動物,自己本身沒有繁殖能力,人們擔心,吃了沒有生育能力的基因騾子肉,不能繁衍後代。其實,這都不是事,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民對騾子感情太深,“寧死不吃騾子肉”。

    香驢肉

    綜上所述,“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農民與馬、驢、騾子長期共事相處,總結出來的心理感受,折射出了農民對馬、驢、騾子死後的不同態度與情感。尤其是對騾子肉,從感情上不能吃,從肉質上也不能吃,從繁殖後代基因心理上也不能吃。

  • 12 # 老陳美食記

    這只是我們古人的一句俗語,其實不管是馬,驢還是騾子肉都可以吃,沒有不可以吃的。估計還有很多人沒吃過馬肉吧?騾子和驢肉大家都吃過,這個馬肉吃過的人應該比較少吧!那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句俗語的意思吧!

    首先因為馬肉的口感比較柴。馬的肌肉纖維比較發達。因為過去他馱著人們南征北戰,全身的肌肉也非常發達。所以吃起來口感比較僵硬不好吃,食用後還不容易消化。並且在古時候馬也是人們的重要交通工具,因為長時間的奔跑體味較重,這或許就是不好吃的原因吧!至於講臭馬肉也只是一種比喻罷了。

    驢肉我就不要多說了吧!大家都知道驢肉好吃,那驢肉賣的老貴了。是牛,羊肉沒法比的一種肉質。過去也有一句俗語“天上有龍肉,地上有驢肉”。從這句話也由此可見驢肉的口感是多麼好吃。驢肉可謂是紋理細膩,肉質鮮美。並且驢肉據說還有補氣和補腎的功能。尤其是“驢板腸”那更是一道硬菜,想想驢肉是不是都想吃的感覺。

    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就有誇張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騾子是馬和驢交配出來的品種,可以講是結合了馬和驢的優點。它既有體力並且還有耐力,在過去它是幹活的一把好手,不吃騾子肉大概是因為騾子不能繁殖自己的後代吧!

    古代甚至有一種說法,吃了騾子肉會跟騾子一樣沒有生育能力。所以也就不敢吃了。當然這只是一句說法沒有一點科學根據。又因為騾子平時幫大家幹了不少的活,當騾子年輕的時候不捨得殺騾子,到騾子年老的時口感就有點僵硬了大家更不願意吃。

  • 13 # 棒奔霸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子肉?餵養牲畜是很古老的馴化成果,牲畜的餵養能夠代替人工做許多種的事情,從而能夠起到提高效率節省成本的作用,馬兒也是過去的一種主要交通工具,對於馬的讚美在很多文人書畫之中都有完美的體現,馬、驢、騾作為大型的牲畜,肉類能不能使用呢?

    臭馬肉:作為善於奔跑的馬,身體雞肉分佈極為勻稱,能夠很好的利用其優勢不但善於奔跑,而且耐力十足,也是一種具有靈性的動物,馬兒奔跑之後體味較大,被認為很臭,這也是動物運動之後的正常現象,但做熟後決計是不會臭的,馬肉由於纖維粗糙,很難嚼爛,在過去馬堪比現在的豪華版轎車,並不是誰都能過擁有的,吃馬肉也是一些老年之後的老馬,這些老馬雖然不臭,但由於年限生長太久,味道口感確實不咋地。

    香驢肉:驢子這種牲畜全身是寶,驢肉紋理細膩,肉質鮮嫩,入口生香的口感被眾人所推崇,驢肉性溫,不寒不燥屬於溫補之中的佳品,素來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美譽,驢皮更是製作阿膠的主要原材料,也是著名的滋補佳品,毛驢在過去養殖非常普遍,很多的家庭都會養上毛驢,幫助人們最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數量多食用的幾乎也就自然的多,再說驢肉確實味道不錯。

    寧死不吃騾子肉:騾子是馬和驢交配產生的一種牲畜,有馬騾和驢騾之分,具有馬的體型力量和驢子的耐性,最主要的是騾子十分的好養,疾病很少出現,在過去技術的限制下,騾子的數量較少,騾子的價格也是相當貴的,高配置高輸出而且還是低消耗的騾子,是用途非常廣而且受歡迎的牲畜,騾子的價值體現在勞作之中,沒人會捨得將騾子吃掉,因為騾子是掙錢的工具,斷財路的事情是決計不會做的。

  • 14 # 新華融媒新消費

    對於物質非常豐富的今天來說,只要想吃,沒有吃不上的食物,包括一些大牲口驢、馬肉等都可以成為桌上的美味。但是在農村一些老人的口中,卻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語就是: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意思就是馬的肉不好吃,這裡提到的臭,其實不是真實的臭味,而是馬肉很材,肉質較粗不好吃,而驢肉卻非常好吃,但是寧死也不吃騾子肉,在以前窮日子的時候,農村的騾子可以下地幹活,幫農民拉車、耕地、磨面、行路……是一個農家的功臣,所以,寧可死了也不能吃這樣一個勞苦功高的騾子肉。

    有了以上簡單的說明,題主就可以明白題意了。下面我將這三種動物分開說明,您就更清楚這句話的意思了。

    臭馬肉:在以前的農村家庭中,如果能養起一匹大馬,可以說是好人家了。40年前的姥姥家就養了一匹馬,這匹棗紅馬在當時是姥爺的家中寶,不管家裡人出遠門,還是耕種田地,或是去三里以外的河床里拉水,姥爺都要趕著棗紅馬去完成這些事務,它為姥爺家立了大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紅馬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不能再為家裡做很多重活了,於是姥姥主張殺了它,但姥爺說:臭馬肉香驢肉,馬肉不好吃,肉質非常粗,口感也不佳,咬不動咽不下。聽著姥爺說這番話,小時候的我真以為馬肉是臭的,長大了才明白,那時姥爺捨不得吃馬肉。

    香驢肉:“天上龍肉,地下的驢肉”這句膾炙人口的諺語都知道,意思就是驢肉是地下最好吃的肉類。從古到今,驢肉都被譽為是最美味的食物,於是有很多地方都以驢肉為主打,做出很多地方的美食,如河北香河的驢肉餅。其實對於現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驢肉已經不是餐桌上的上等佳餚,但它流傳下來的美味經久不衰。

    寧死不吃騾子肉:大家都知道,騾子是馬與驢雜交而生的一種動物,它結合了驢與馬的有點,能幹活是最主要的一大優點。但是在農村老百姓心中認為,騾子的出生不好,所以吃了它的肉對繁衍後代不好,所以就不去吃這個肉。另一方面,騾子為農民們生產、生活帶來跟大的功勞,不捨得殺掉吃肉,所以,就有了這句:寧死不吃騾子肉。

    以上內容就是題主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點,您還有什麼不同的解釋,咱一起來聊聊吧。

  • 15 # 老農民說事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中華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吃肉做菜方面有些人更是深諳其中的道理,什麼肉什麼時候吃最好,什麼肉該怎麼做都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可能有些肉類在一些民族地區不能吃,但在其它地方就可以吃,這就是民族地區的差異,對待這些差異我們要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馬肉、驢肉、騾子肉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吃過,畢竟它不像豬肉那麼普及,但在食用這些肉方面卻有很多的講究和技巧。“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就是我們古代的飲食大家總結的關於吃肉的一句俗語,表面意思是,馬肉是臭的,所以最好不要吃,但實際上是因為馬肉的製作成本比較高,在古代也只有達貴貴族能夠騎的起馬,更不用提普通人吃馬肉了;香驢肉,大多數都認為驢肉比較美味,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天上有龍肉,地上有驢肉”,都是人間至美的食物;“寧死不吃騾子肉”,這肯定是誇張的手法,騾子相對馬來說數量就比較少了,因為是馬和驢交配產生的騾子,所以數量比較少,但騾子在幹農活卻是一把好手,意思是說人們相對更珍惜騾子一些。馬、驢、騾子是我們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隨著現代機械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牲畜逐漸從勞動力轉變為人們餐桌上面的美食。“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俗語凝聚的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飲食方面的見解,“不吃騾子肉”源於人們對於騾子數量少的認識,同時也是源於人們對於生命的尊重和憐憫。

  • 16 # 鄉村劉肉段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好了,但是人的口味卻越來越挑剔了,不過說起馬肉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喜歡,不僅肉硬而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這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的原因。

    驢肉為什麼香呢,不是有句古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嗎,這就說明了驢肉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驢肉肉質細嫩,遠非牛羊肉可比,具有補氣、補虛功能,是較為理想的保健食品之一。

    大家都知道騾子是驢和馬結合的產物,騾子是沒有繁殖能力的,在農村騾子的地位就相當於耕牛。幫農民可幹了不少活,所以,農村就算怎樣也不會殺或吃它們的。

  • 17 # 駿景農業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是什麼意思?農民為何不吃騾肉?

    雖然在現在,農業機械化發達了,騾、馬等牲畜已經很難在見到了,但是在以前的農村,由於農業科技化水平比較低,騾子、馬、驢可是農民非常重要的勞動力,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養上一些。而在農村,卻流傳著“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這樣的俗語,這是為什麼呢?

    “臭馬肉香驢肉,寧死不吃騾子肉”

    臭馬肉香驢肉:關於驢肉,相信已經不需多言,人們稱驢肉為“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可見驢肉的味道之鮮美。至於馬肉,這裡說的“臭”指的並不是馬肉的味道,馬肉的味道自然不可能是臭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由於馬的肌肉纖維比較發達,所以馬肉就比較的柴,不好吃。而且在以前的社會,馬的價格可是非常貴的,家裡有馬的可都是有錢人家,一般人也不捨得殺了馬吃肉。

    寧死不吃騾子肉:至於為什麼不吃騾子肉,其中的原因多是以迷信為主。因為騾子是馬、驢雜交而成的物種,所以以前人們認為吃騾子肉是一種比較低下的行為。而且加上騾子無法繁育後代,所以吃騾子肉更被賦予了一種不吉利的色彩,自然更是無人食用了。

    不過要說不吃騾子肉只是因為迷信也不是完全正確,人們培育出的騾子,集中的驢、馬二者的優點,農村有“銅驢鐵馬鋼騾子”一說,可見騾子是不可多得的勞動力,給農民幫了很大的忙,自然也不願意吃騾子肉了。

    駿景——殷

  • 18 # 嗑味

    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提高,每當談起食物人們往往都滔滔不絕,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在古代,就有一句關於吃的俗語叫做“臭馬肉,驢香肉,寧死不吃騾子肉。”為什麼要這樣講究呢,其實有這樣的一層意思。

    “臭馬肉”表面字面意思是說馬的肉是臭的。難道馬的肉真的是臭的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的戰爭中看馬的身影,或是出現在長途跋涉中,什麼快馬加鞭,千里馬等,可見馬的筋骨非常強大,肌肉結構非常發達,正是因為它的這個特點,導致它身上的肉比較“柴”口感不是很好。還有一點代有特殊原因就是馬的價格比較貴,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擁有,普通的農民是吃不起,這樣說會讓農民少了吃馬肉的念頭。

    “天上龍肉,人間驢肉”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可見驢肉可以跟龍肉相提並論,表現人們都驢肉的評價之高,是一種不錯的美食。加上驢的脾氣不好,同時還比較懶散,幹活不勤快,所以農民就算是把老了,幹不動的給殺了也不會覺得不好。

    騾是一種一種雜交動物,它是馬跟驢雜交出來的品種,它結合了它們身上的有點,唯一的一個確點就是不能繁殖後代,那時候農民民確實知識,以為吃了騾的肉就會變得跟它一個樣,所以都不敢吃。還有一點就是騾的壽命長,好養活,任勞任怨的,能幫農民幹很多的活,在與農民長期的朝夕相處中也有了感情,一般都使不得吃,加上騾的壽命長,就算是老了,幹不動時,肉也比較老了,不好吃了。

  • 19 # 使用者113199433044

    七八十歲的人吃馬驢騾肉常事。街店上有驢肉店。為麼沒有馬肉店呢?因馬吃的多。一般農戶不養馬。馬肉多數是死了的馬。因出肉太少。沒有殺馬的。有得不法殺戶拿馬肉當驢肉賣。行家一吃一看是有區別的。騾子一般不病,老死才當肉賣,所以騾子吃的少。幹活特有勁。所以有些人形容光棍子付騾子的特有勁幹活還快。脾氣決。所以像買省油汽車一樣。賣著貴用著便宜。

  • 20 # 柯十一

    路過

    很不幸的是現在驢肉比馬肉驢肉金貴的多了

    您如果吃過驢肉火燒,就算沒吃過也應該聽說過吧

    凡不是在驢肉火燒故地吃的驢肉火燒,基本都是馬肉騾子肉

    就算在驢火故鄉,假驢肉也多的很!

    所以臭馬肉什麼的就是說辭,確實就是以前的人們捨不得吃!

    但是話說回來,歷代以來為農民貢獻最大的非驢莫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命年為什麼要穿紅色。有哪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