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洋海軍炮手
-
2 # 圍爐品茗人漢人政權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多次努力
自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政權並自稱兒皇帝之後。漢族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遊牧文明之間的最大屏障就被草原遊牧文明控制,本就機動性十足的遊牧民族騎兵可以輕易的奔襲南下,漢族政權不僅喪失了燕山一帶的天然屏障,而且失去了重要的戰馬放牧區域。從此漢人政權更加缺乏騎兵,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更加喪失主動權。由此後來的漢族政權但凡有一些進取心的帝王,都矢志收復燕雲十六州,併為此作出了多次努力。
對燕雲十六州的收復最早的嘗試者是五代時期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北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已經取得西征後蜀和南征南唐勝利的柴榮開始對北方的契丹政權出手,志在收復燕雲十六州。柴榮親自率軍北伐,結果兵不血刃連取兩州三關十四縣,沿途守將紛紛投降。僅僅四十幾天就兵臨幽州城下,可惜正準備收復幽州的柴榮在軍中染病被迫班師。不久之後一代英主柴榮病逝,後周對契丹的北伐也就只得結束。
此後後周王朝被趙匡胤取代,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一直致力於平定西南和南方的割據政權,但是終其一生趙匡胤都沒有對契丹發起北伐,雖然他也將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畢生的目標,且透過設立封樁庫以期贖回復燕雲十六州。
由於在平定南唐後不久趙匡胤就去世了,所以北宋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重任就交到了趙匡胤的弟弟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的身上。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消滅一直盤踞晉陽的北漢政權,至此北宋政權消滅了所有其他割據政權,除了被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之外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同年五月,剛剛滅亡北漢政權四個月之後,趙光義不顧群臣的反對出師北伐意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高粱河之戰大敗,趙光義都中箭負傷只好乘驢車逃亡。
在第一次北伐失敗的七年之後,宋太宗再次派出三路大軍北伐,結果又一次在岐溝關大敗而潰,從此北宋王朝失去了北伐的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進攻轉為被動防禦。之後在趙光義之子宋真宗在位時期,契丹大舉南侵,北宋王朝岌岌可危。最終在宰相寇準的極力堅持之下,宋真宗親臨前線北宋守軍士氣大振,重挫遼軍。雙方最終簽訂澶淵之盟,終結了宋遼兩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此後北宋和遼朝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狀態。直到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期,新興的女真人與北宋簽訂“海上之盟”,相約夾攻遼朝。並約定燕雲十六州由北宋進攻,攻佔後也歸北宋所有。結果北宋幾十萬大軍圍攻燕京均被遼軍擊敗。最終燕京等地還是由金軍攻佔,隨後北宋以加付歲幣的方式贖回了包括燕京在內的部分地盤。可是不久之後金太祖駕崩,金太宗等人開始垂涎北宋的富庶,開始入侵北宋,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北宋王朝不僅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而將長江以北的國土喪失於金軍的鐵蹄之下。
此後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長江以北地區一直被北方遊牧政權控制,期間忽必烈還滅亡南宋統一南北。直到1367年10月,統一南方的朱元璋開始北伐,以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已經被內亂弄得虛弱不堪的元朝政府不堪一擊,1368年8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棄城倉皇逃竄。北方的元朝軍閥紛紛逃跑,朱元璋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收復燕雲十六州。
北宋北伐和明軍北伐的異同撇開後周柴榮的北伐和宋徽宗的北伐,真正有可比性的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北伐和朱元璋的北伐,因為兩者都是漢族新興政權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行動。但是北宋為何多次失敗,而朱元璋則一舉收復失地呢?
對手的不同:雖然契丹遼朝在公元916年就已建國,在936年取得燕雲十六州。到宋太宗開始北伐的979年契丹遼朝已建國六十多年。但是契丹遼朝真正的全盛時期恰好是此時的聖宗時期,當時的契丹雖有內患但依舊保有強大的國力。而朱元璋北伐的時期的蒙元朝廷雖然立國剛剛百年左右,但是統治的無序加上內耗不斷,早已進入衰敗期,且元順帝時期全國各地爆發起義,北方雖然平定了紅巾軍的起義,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元朝內部軍閥勢力割據,導致蒙元朝廷根本無法集中兵力抵抗朱元璋的北伐。
經濟基礎不同:北宋北伐時期,契丹王朝的核心區域是北方遊牧區和燕雲十六州的農耕、遊牧混合區。當時契丹王朝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因此有充足的後勤保障與北宋較量。但是元末朱元璋北伐的時代,當時蒙元朝廷的經濟重心已然是江南富庶之地,當南方農民起義不斷的時候,北方又有蒙元朝廷的軍閥割據混戰,坐困大都城的元順帝還要靠南方的方國珍等人透過海運輸送糧食到大都維持蒙元朝廷。而朱元璋統一南方之後,蒙元朝廷已經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資源來抵抗朱元璋的北伐。
重文輕武政策的不同:雖然宋朝和明朝都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但是宋太宗北伐時期的北宋因為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先天不足。北宋建立在五代軍閥割據混戰的基礎上,對軍隊和武人帶有先天的防範,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開始著手削弱武人的權力,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北宋軍隊因為這一政策已經導致先天不足。而明朝當時剛剛興起,朱元璋仍是志在一統天下的君王,他對武人和軍隊的建設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明軍當時戰鬥力很強。而明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是在明仁宗和明宣宗兩朝才逐步開始,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武勳集團覆滅才真正使明朝政府被控制在文官集團手中。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多次主動北伐就證明當時的明朝政府仍是重視武將和軍隊的擴張型政府,實行的也是擴張型政策。
主力兵種的不同:北宋王朝起於五代割據政權,當時的主力兵種仍為漢族步兵,而且因為燕雲十六州等養馬之地失去已經將近五十年,當時北宋軍中的騎兵和戰馬都不是很多。雖然攜掃滅其他割據政權的威勢一度也使契丹不敢主動進攻,但是面對契丹的機動騎兵,北宋大軍還是多次吃虧。而朱元璋北伐看似從南方的南京出發,而且南方本來普遍缺乏優質戰馬。但是因為蒙元朝廷曾經全國各地圈地牧馬,導致南方也掌握了一定的戰馬資源,加上朱元璋非常重視騎兵和戰馬的收集和招募,導致明軍中其實有不少的騎兵。直至後來徐達在漠北戰敗明軍損失慘重之後,明軍中騎兵數量才大幅度下降,因此朱元璋北伐時騎兵對決並不吃虧。
當然除了以上的幾個因素之外,人的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這些曾經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帝王中,毫無疑問宋徽宗能力最差,柴榮和朱元璋兩人的能力最強。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不能說是能力平庸之人,但是他的軍事能力顯然要比朱元璋差一個檔次,平定全國割據政權時基本上是他大哥趙匡胤的功勞,他只是將殘餘勢力肅清而已。此後他主持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不僅北伐遼朝兩次失敗,對西夏党項三戰三敗,進攻安南也以失敗告終,足見他的軍事能力並不出色。
-
3 # 正一品貴妃
終宋一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始終是一個未能完成的計劃,而朱元璋卻輕輕鬆鬆北伐成功,這能直接判斷出宋朝和明朝的實力嗎?
宋朝太弱,明朝比較強?
下面我想另闢蹊徑,從草原王朝和中原王朝的角度來解釋一下原因:
長城——中原與草原的分界線長城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是一種十分笨拙的防禦手段,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綿延萬里的長城,卻只是為了阻止北方騎兵南侵。
實際上阻止騎兵通行只是長城最基本的功能,秦始皇修建長城最重要的意圖是切斷中原與草原的貿易往來,尤其是鐵器的流通。
大家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本身材質直接決定了實力,當年霍去病攻打匈奴,使用的就是鐵製兵器。
使用青銅器的匈奴人面對使用鐵器的漢朝軍隊,無異於降維打擊。
長城的修築可以防止鐵器流向北方,一直到唐朝之前,中原王朝始終保持武器上的絕對優勢。
唐朝富強的背後,也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唐朝遼闊的疆域讓國人十分自豪,有一句話叫“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意思是從長安城出發,往西北走九千九百里,依然是大唐的領土。
唐朝皇帝也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成了兩千年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修築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想打誰就打誰,還修那玩意幹嘛?”
但這苦了宋朝。
沒有石敬瑭,也會有張敬瑭、李敬瑭、王敬瑭!石敬瑭因為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一直被後人所唾棄,但實際上石敬瑭是沙陀人。唐朝降服周邊國家之後,以開放的姿態與各族交流,創造出璀璨的文化。
很多異族人也可以選擇在中原生活,甚至到朝廷當官。特別是駐守邊疆的節度使們,很多都是異族。
中原地區與四夷各族人員流動頻繁,冶鐵技術也隨著璀璨的中原文化一起,向周邊國家傳播。這與為後來混亂的五代十國和遼、金、蒙古埋下隱患。
宋朝所面對的北方遊牧民族有多強?遼、金、蒙古在吸收了先進的中原文明之後都經歷了一輪大發展,處於上升期。
這首先體現在軍隊實力上,在草原王朝掌握冶鐵技術之前,騎兵的優勢只有一個,那就是強大的機動能力,中原王朝憑藉優良的裝備直搗草原帝國腹地。
但到了唐朝末年,遊牧民族掌握冶鐵技術之後,騎兵也開始穿上厚厚的鎧甲,出現全新的兵種——重灌騎兵。
遼國“鐵林軍”、金國的“鐵浮屠”和西夏的“鐵鷂子”都是宋朝的噩夢,重灌騎兵在步兵面前就如同坦克,中原王朝優勢全無,根本打不過。
不要說去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強敵,還能存活三百年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既然草原王朝吸收了中原先進文明,那為什麼曾經戰鬥力無敵的元朝又會被朱元璋打敗呢?這要從元朝混亂的皇帝繼承方式說起,不管是漢、唐、宋還是其他朝代,都是遵循“父死子繼”的繼位方式。
這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草原民族是部落制度,時刻需要有一位英明神武的首領帶領大家四處征戰,所以草原民族皇位繼承一般是“兄終弟及”。
在元朝建立之後,忽必烈十分喜歡中原文化,於是重用漢族官員,國家機器和各項制度都向中原王朝學習,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卻改革不徹底,“兄終弟及”的繼承傳統依然保留,這就出現了嚴重的矛盾。
蒙古首領原本希望讓自己年幼的兒子來繼位,但首領的弟弟個個都掌握著實實在在的權力,免不了出現汗位爭奪的情況。
蒙古族有“少子守灶”的傳統,曾經在鐵木真時期,帝國的中心區域是第4子拖雷控制,在窩闊臺去世之後,拖雷的長子憑藉著強大的實力奪得了汗位。元朝在98年的享國時間裡,除了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兄終弟及、叔死侄繼和侄死叔繼的繼位方式全部在元朝出現過。
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致命的,蒙古人強大的戰鬥力就在這內部鬥爭中逐漸消耗掉。
進入中原之後,蒙古人也開始吃喝玩樂,享受祖輩打下的江山和財富,開始迅速腐化。等到朱元璋北伐的時候,蒙古人早已失去鐵木真時代的榮光,養尊處優的蒙古人甚至出現不會騎馬的尷尬情況。
總結綜上所述,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從唐朝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宋朝在混亂的五代十國期間誕生,後來又親身經歷遼、金和蒙古各族的崛起,在強敵環伺下艱難生存。
到了1368年,明朝所面對的蒙古人早已不是宋朝時期的蒙古人,朱元璋率領農民軍奪回燕雲十六州也就不奇怪了。收復故地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我們也應該客觀看待宋朝所處的環境,不能為了捧高朱元璋而可以否定宋朝君臣。
-
4 # 趙山河Lucifer
因為元朝在國家即將崩潰的時候,元順帝依然不打算和王保保和好,而王保保也不打算救援朝廷,任由明軍在華北和山東攻略,客觀的說,元帝國覆滅主要原因是元帝國朝廷的內部權爭,蒙古人從鐵木真到元順帝北撤,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內鬥爭位,不管任何時候,也許蒙古人就喜歡幹這個…
-
5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燕雲十六州在我國版圖上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自五代十國石敬瑭將其割讓給契丹後,再到兩宋時期,中原王朝在數百年的時間內都不曾擁有過這塊區域。為了重新佔領燕雲十六州,諸如兩宋時期的皇帝屢次舉行北伐,都宣告失敗。
但是在元末時期,朱元璋派出軍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明軍便掌控了燕雲十六州等一片北方的土地。而這裡經過數百年的分離,也再次投入了中原漢王朝的懷抱中。
我們不禁會產生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兩宋經過這麼多年的北伐都不曾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朱元璋僅僅花了這麼一點時間就將燕雲十六州收復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一:對手質量差別
朱元璋收復北方時面對的是已經一盤散沙的蒙古人。軍隊沒有鬥志,各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當明軍北上,曾經強大不可一世的蒙古已經衰敗到一觸即潰。面對這樣的軍隊,朱元璋不想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難。
而兩宋時期面對的則是如狼似虎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兩宋的這些對手一個比一個兇悍,連守住江南地區都有一些困難。收復燕雲十六州又談何容易。
二:自身實力差別
朱元璋帶的軍隊是剛剛經歷了元朝末年戰火洗禮的強大軍隊,無論是士兵還是將軍,一個個都有著強大的戰鬥信念和豐富的戰鬥意志。這樣的軍隊就算是面對最初的蒙古人,也不一定會敗下陣來。
兩宋時期重文輕武,有才能的將軍得不到重用,上任的都是一些庸才。將軍如此,底下計程車兵同樣如此。沒有戰鬥經驗,也沒有戰鬥意志。這樣的軍隊收復燕雲十六州談何容易。
總結:
兩宋與朱元璋之間的差別不僅在對手的實力差別,更在於自身的實力差別。他們是否收復燕雲十六州,一方面在於自身,一方面也在於時機。
-
6 # Man139876657
北宋,滅了北漢之後,不犒賞將士,反而要一鼓作氣拿下幽州。古代的軍隊打仗打的就是士氣。有功的不獎賞,哪裡會有士氣。關鍵是,牛逼的人物是太祖皇帝,不是太宗。
-
7 # 1啊米豆腐1
黃巢朱溫能滅了唐朝,但這能代表朱溫打得過唐太宗,不,他連讓唐太宗出馬的資格都沒有。
同理,朱元璋能打下燕雲十六州滅了元朝,但對上鐵木真,他會被打得找不著北。一個朝代政權初興,那是見誰滅誰,王朝末期,隨便被人輕輕一推也就倒下了。
宋朝初年,已在燕雲十六州經營多年的遼國,仍然在穩步的發展中,與曾經的傳統遊牧民族匈奴突蕨截然不同,既擁有遊牧民族強大的個人武力,又有農耕民族穩定的糧食鐵器產出,再加上中原文化管理組織機制,不要說宋太宗明太祖,就是唐太宗要拿下那時的燕雲十六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再者,朱元璋北伐之時,元軍不當軍心渙散元順帝和主將脫脫還在相互猜忌各種內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鄱陽湖獲勝的是陳友諒,也一樣能輕鬆滅掉元朝。
-
8 # 歷史血痕
五代“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前後五十年左右,是一箇中國曆史上的大亂世,典型的城頭變幻大王旗。
國家多災多難,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件事,是晉高祖石敬塘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遼),致使中原大地失去屏障,直接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給中原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
石敬塘因此成為千古罵名的“漢奸”,而促成這件事的關鍵人物,叫桑維翰。
兩宋朝廷重文輕武,朝臣普遍追求安逸,軍事一直被掣肘。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朝歷代帝王也為收復此地傷透腦筋。趙匡胤擔心遼軍突至,曾在汴京附近遍植樹木。除此之外,他還專門設立過“封樁庫”來積累金錢,以便贖回燕雲十六州。在他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甚至曾為燕雲十六州與遼開戰,不僅未能如願,還大敗而歸。連宋太宗本人都被射中,不得不乘驢車逃亡。到南宋時期,頹勢更顯,更加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
-
9 # jianchi
這個問題該怎麼說呢?
宋朝是個貪腐的政權,兩宋經濟發達,卻貪官遍地,尤其對人民剝削嚴重,甚至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這從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的一首《田家語》中就可以讀出來: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里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於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詔書來,生齒復版錄;三丁籍一壯,惡使操弓䪅。州符今又嚴,老吏持鞭樸;搜尋稚與艾,惟存跛無目。田閭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畝焉可事?買箭賣牛犢。愁氣變久雨,鐺缶空無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我聞誠所慚,徒爾叨君祿;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
你說梅堯臣做為北宋官員,都看不慣北宋對人民的慘酷剝削,寫出《田家語》這樣的詩歌,而且北宋也荒唐到了抓老百姓當兵,弓箭兵器還得老百姓自己掏錢買的地步,老父親為給抓了丁的兒子買弓箭,把牛都賣了,你說宋朝用這樣怨氣沖天的軍隊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嗎?
-
10 # 鼎玉軒轅
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防止異族的侵擾,秦始皇時期把燕國趙國秦國的長城連起來,很大一部分都在燕雲十六州,可見燕雲十六州在軍事史上重要性。
然而大唐末年,群雄割據,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爭取遼國的幫助,把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了遼國,還恬不知恥的認小自己十多歲的耶律德光當乾爹。隨後燕雲十六州經歷遼,金,蒙古。直到455年後,被朱元璋手下的徐達常遇春收復回來,這期間中原人民飽受鐵蹄蹂躪,生靈塗炭。
那麼為什麼兩宋沒有收回來,而大明收回來了呢?兩宋沒有努力嗎?也是努力過的,如果趙匡胤不死那麼早,那麼真可能收復回來,也可能買回來(趙匡胤已經在攢錢了,要麼打回來,要麼買回來)只是死的太早了,北漢還沒解決,更別提燕雲十六州了。他的弟弟趙光義是最有希望的,並且開展了雍熙北伐,但是高粱河中箭,讓北伐功虧一簣,從此他患上恐遼症。他兒子真宗時,宋遼之戰,名相寇準主戰,並且取得戰果,如果真宗下決心打擊遼國,可能會收復,可是真宗不願意打仗,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隨後一百多年和平無事,也削弱了兩國的銳氣,再也不提燕雲十六州了。隨後遼滅了,金國上,金滅了,蒙古上,並且一個比一個厲害,而宋朝自太祖時,就抑武揚文,導致宋朝武力每況愈下,雖然出過不少名將,都被朝廷打壓,狄青,岳飛都是例子。到了南宋統治者沒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只想偏安一隅,有想做點事情的,還百般打壓,並且內部黨爭不斷,怎麼可能有實力去收復燕雲十六州,後期他們的之前首都都被金國佔著。
到了元末就不一樣了,元朝建立七十多年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鐵蹄早已腐朽,再加上元朝的殘酷政策以及等級森嚴的治理制度,導致漢人不滿,朱元璋在佔據南京後,先後處理了張士誠,陳友諒等割據勢力後,已然勢力最強大的霸主,再加上民心,所以徐達,常遇春勢如破竹就收復了北方,把元順帝又趕回了大草原,自此455年後,燕雲十六州再一次迴歸中原王朝。
-
11 # 遊弋歷史長河
公元936年,石敬瑭為了當皇帝,把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了遼國人,而整個宋朝的歷史裡,都品嚐著這一事件的惡果。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宋朝在與異族人的戰爭裡受盡劣勢,北宋南宋的滅亡,都是亡於異族人之手。而朱元璋從南方起家,一年的時間裡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把這塊失去400多年的土地,重新掌握在漢族人的手裡。
那麼宋朝300多年的歷史上,為何始終無法收復燕雲呢?而朱元璋憑藉什麼因素在一年時間裡就可以收復燕雲呢?
先來說宋朝,我們來看看宋朝管家試圖收復燕雲所做的努力。
宋太宗時期的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公元979年,宋太宗藉著平定北漢的餘威,不顧師老兵疲,貿然進軍燕雲的首府幽州(北京),宋軍圍攻幽州,久攻不下,士氣逐漸低落,幽州留守韓德讓誓死抵抗宋軍,遼國皇帝也派大將來援救幽州,雙方在高梁河展開大戰,但宋軍不知敵人多寡,宋軍頓時大亂,死傷達幾萬人,趙光義驢乘著驢車才逃出生天。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趁著遼國新君登基的時機,宋太宗再次誓師北伐,收復燕雲,派出三路大軍分路進軍。起初,北伐進展順利,收復了不少失地。但東路軍的糧道被斷,東路軍主將曹彬不聽宋太宗的部署貿然再度進兵, 在岐溝關被遼國大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三路大軍撤退,自此北伐再度以失敗告終。
圖 雍熙北伐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經歷了太宗時期兩次北伐的失利,宋朝國力大損,而遼國逐漸在蕭太后的治理下發展起來,從鹹平二年(公元999年)開始,遼朝多次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有楊延昭、楊嗣等忠心名將守衛邊疆,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作戰面對宋軍的步兵非常有優勢,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倍增。
公元1005年,宋遼在澶州城下籤訂澶淵之盟,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遼宋之間的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隨著真宗任命妥協派的王欽若為宰相,宋朝官方對收復燕雲也就沒有那麼堅定了。
圖 澶淵之盟
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改革王安石變法是是一場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隨著改革的深入,宋神宗也不想在邊疆問題上採取懷柔政策了,主張用武力徹底解決邊患問題,而在與西夏的交戰中,宋朝取得了熙河之役的勝利。收復燕雲也在神宗的日程表上了,但大臣們都持反對意見,加上神宗英年早逝,收復燕雲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宋徽宗的如意算盤——‘海上之盟’通常印象裡,大興土木、腐朽不堪的徽宗時期,應該沒有收復燕雲的實力和想法,但在公元1116年,蔡京上書徽宗,想要奪取燕雲十六州,但有大臣反對,以為北宋與遼國有盟約,已維持百年和平,不可以背棄盟約。同年, 童貫又上平定燕雲之策,計劃先奪取燕、薊,然後集中兵力攻取雲中。糊塗的徽宗居然信了這一策略,堅定了收復燕雲的決心,從而派人同金朝商議聯合滅遼的事情,雙方約定:金攻取遼中京大定府,宋攻取遼南京析津府(幽州),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這就是宋金“海上之盟”。
圖 海上之盟
但是遼國滅亡後,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金宋直接接壤,金國沒有守約把燕雲還給宋朝,反而不斷攻擊破敗不堪的宋朝,遼國滅亡兩年後,北宋也被金國攻滅。
而南宋始終在江南偏安,自身難保,在冤殺大將岳飛之後,宋朝與金國簽訂更加屈辱的紹興合議,宋孝宗時期也有隆興北伐,但隨著將領之間的不和,北伐以失敗告終,這次北伐也是以收復中原為目標,收復燕雲在南宋是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朱元璋收復燕雲元朝末年,朱元璋先後掃蕩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割據力量。建立了明朝,隨後,朱元璋展開,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那麼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
元朝氣數已盡
朱元璋攻打燕雲時,元朝已經瀕臨崩潰。全國農民起義不斷,宮廷內部又耽於享樂,內鬥不斷。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帶著嬪妃和太子逃出大都(北京),退往蒙古草原。雖然燕雲之地還是有重兵把守,但也群龍無首,燕雲的收復,變得順暢許多。
朱元璋的成功策略
朱元璋命令大將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率領25萬人展開北伐。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先奪山東、次進河南、再打潼關、合攻大都的策略。北伐嚴格按照部署作戰,短短一年時間裡,就取得中原大部,燕雲終於光復。
圖 朱元璋收復燕雲
總結決策失誤的太宗北伐遺憾落敗,宋朝失去了最好收復燕雲的時機;一心求和的神宗簽訂了澶淵之盟也是後患無窮,宋朝取得了一定的和平,但缺乏戰爭的歷練,讓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英明神武的神宗皇帝改變了一些宋朝貧弱的局面,但面對大臣的反對也只能選擇屈服;而徽宗想透過海上之盟的方式取得燕雲的統治只是一廂情願罷了,崛起的金國,就像一頭狼,不可能真心實意與宋朝這隻羊公平的談合約。而新興的明朝帶著驍勇的軍隊,加上元朝腐朽統治下燕雲之地的人民百姓,朱元璋的成功決策,燕雲的收復就很快完成了。
所以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失敗都有他的原因,而每一件事情的成功從來不是輕而易舉,而是需要不斷地努力才能實現。
-
12 # 三日軒主人
因為宋朝朝廷和現在網上一些投降派軟骨頭的專家學者們意見高度一致,那就是民族氣節和尊嚴可有可無,不就是花點錢嗎,只要不影響我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就好。在利益和尊嚴面前,他們選擇利益。
宋朝絕對是那些文人書生們的天堂,領著高工資,高福利,享受著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法定假期,出賣著國家的土地和利益,中飽私囊,美其名曰“藏富於民”,由於文人手中握著輿論利器,一杆筆龍飛鳳舞,將弱宋硬生生美化成天堂一樣的時代,無非就是想要各朝各代的統治階級向宋朝看齊,多發點工資滿足自己的慾望罷了。
同樣的,朱元璋由於主持嚴打,革除弊病手段狠辣了一些,對軟骨頭,大胃口的文人集團不大友好,千百年來從個人相貌到品德功績全面被黑,黑晚老子黑兒子,黑完兒子黑孫子,把大明王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黑了一個體無完膚,收復失地,北擊元孽叫做窮兵黷武,萬國來朝寫成得不償失,下海楊威叫做勞民傷財,鐵骨錚錚叫做不知變通。
嘿,一杆筆在文人手中能玩出花來,但不知道這些人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廉恥”
-
13 # 暮史朝經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洲、茣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燕雲十六州是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了自立政權為條件割讓給當時的契丹(遼)。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契丹(遼朝)不斷威脅北宋,趙匡胤十分清楚燕雲十六州對於宋王朝的重要性,由於王朝剛建立,政權未穩。宋太祖趙匡胤便想用金錢贖回燕雲十六州,但是錢到了契丹手中燕雲十六州沒有打算給宋朝,正當用兵的時候趙匡胤去世,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也試圖一戰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最終宋軍大敗,此後,宋王朝與契丹進行了長期的交戰,宋朝也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奉攻破元大都,自此,被統治了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重新回到了漢人政權手中。
-
14 # 洞庭一葦1188
燕雲十六州包括:燕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洲、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雲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極具有軍事意義。
五代時期,李嗣源女婿石敬瑭與後唐末帝李從珂鬧翻,為了尋求幫助,認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後周世宗柴榮曾出征奪回三州,可惜他英年早逝,沒能全部收復。陳橋驛兵變後,政權落到趙匡胤手裡,趙匡胤首先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然終其一生,未能征服北漢,也就更沒來得及收回燕雲十六州了。趙匡胤五十四歲時突然身亡,燭影斧聲難逃殺兄嫌疑的趙光義即位,趙光義本人不知兵,軍事才能低下,征伐幽州,在高粱河被遼軍打得大敗,一生都沒有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隨後的幾位皇帝都只能勉強守成,根本就沒有開疆拓土的能力。宋朝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有四:
一、趙匡胤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宋朝沒有在開國的軍事鼎盛時期收復燕雲。
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宋朝軍事力量懦弱,不能收復燕雲。
三、在宋朝早起軍事力量尚可的時候,遼國軍事力量強大,甚至打到了宋朝都城開封,同時擁有耶律休哥、韓德讓等一批一流將領,使得宋朝在軍事上完全處於下風。
四、趙光義以後的皇帝無一具有雄才大略,無法收復燕雲,宋徽宗與金國勾結滅亡遼國,短期收回燕雲大部分領土,但暴露了宋朝虛弱的軍事能力,最終反而亡國於金,自己也被金國俘虜,釀成靖康之恥。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草莽,掃平南方諸雄後,在其軍事力量鼎盛時期,派名將徐達北伐,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戰略和政策,加上元順帝荒淫無道,自毀長城地殺害名將脫脫,又無心防守北京,在徐達兵臨城下之時,開城逃跑,使得徐達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北京這一戰略要地,儘管後來有元將王保保的反撲,但在徐達的周密部署下,王保保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徐達乘機收復了整個北方,以後,明將藍玉甚至進軍到了貝尓湖,徹底打垮了元朝的殘餘勢力。
比較宋明,可以明顯看出:明太祖朱元璋時機把握得好、戰略得當、政策給力,加上當時元朝的勢力已衰落到比不上北宋早期的遼國,所以,明朝一戰成功,宋朝卻多次失敗,導致一亡於金國,再亡於蒙古。可老天爺惡作劇的是,明朝後期遭遇小冰河世紀,天災人禍不斷,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漢奸叛變投敵,在由皇帝鎮守國門北京的情況下,明朝也亡於滿清。
-
15 # 三維觀時空
先看看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意味著什麼。
中國古代,北方橫亙一條遊牧和農耕文明分界線,從先秦開始,中原有不下十個王朝,沿著這條線修築了後來叫萬里長城的防禦工事。而巧的是,現代氣象科學測定,400mm等降水線與北長城高度吻合。幾千年來,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就在這條線上此消彼長地來回膠織。"不教胡馬渡陰山"成了中原王朝抵禦北患的最底線,而燕雲十六州就處於長城以南的燕山腳下。
就地緣形勢而講,北宋立國之初就滿含先天缺陷,中原最不能丟的兩塊地方全不在北宋手裡,一塊陰山之南的河套和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一塊就是燕雲十六州被石敬塘割給了遼國。河套平原在冷兵器時代既是戰略前沿,又是物資特別是馬匹的供給地,西夏成為難啃的骨頭,與擁有了河套地區不無關係。而燕雲十六州無異於北方門戶,門戶洞開的華北平原對北方草原民族無疑具備碾壓式優勢。
先天不足不可怕,後天失調才要命,後世評價北宋是個國富而不強的朝代。北宋的對外國策一步一羈似乎就沒成功過。北宋脫胎於五代十國,所以很怕地方割據、豪強崛起。趙匡胤出身行武,被屬下黃袍加身而成帝,所以更怕手下的武人再來個黃袍加身。這種慣性思維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北宋的國運。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刀就是"杯酒釋兵權"解除軍人的武裝,以至於北宋歷代帝王都形成一個共識——內憂比外患更可怕,內憂要的是政權,外患無非割地賠款。宋太宗的一段話可謂是對這種心態的赤祼裸的詮釋:"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所以整個北宋的兵力部署就是"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因此出現一個奇葩現象,被少數民族政權圍住的中原王朝,實際就是個進貢納歲的藩國角色。
公證地講,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北宋也努力過,但總感覺不得要領,跟遼爭鬥幾十年,雖未取燕雲,但檀淵之盟換來了百年平安,可其間西夏坐大,東北部又冒出個金國,北宋看到的不是危機而是機遇,用遠交近攻之策,聯金滅遼,殊不知自己也成了遠交近攻的物件,金國假道滅虢,迅速把北宋擠壓到南宋。至此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大宋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
而明朱元璋能夠迅速收復燕雲十州就很好理解了。大宋滅於蒙古帝國(元朝),而明把蒙古人趕回漠北,公道地講宋繼承的是一個分裂的爛攤子,而明承接的是一個完整的版圖。不僅如此,明朝還有效吸收了宋朝"雖勝尤敗""重文輕武"的教訓,高調提出"不割讓、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棣毅然北遷都城,居於燕京,直視北胡。朱由儉不能扶大廈之既倒,毅然選擇以身殉國。在對待國土的態度上表現出與宋截然不同些許血性。然而,明朝依然未突破中原王朝對疆域的固有思維,雖都城幽燕,視野卻越不過長城。歷史開了個很嚴肅的玩笑,滅北宋的金國和滅南宋的蒙古國幾百年後又聯手滅了明朝。
-
16 # 胡不歸17
打仗時期一個牛逼的統帥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朱元璋北伐的時候統帥是徐達這種絕世帥才還有常遇春那種絕世將才先鋒。而宋朝北伐的時候統帥是一個文人皇帝趙光義,遇到一點挫折就丟下軍隊自己逃跑的統帥。
宋太宗因為自己的懦弱而被遼國打怕了,他之後的皇帝和國力比他統治時期更加差勁。
最蠢的是宋徽宗,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這句話他都不去了解一下,就敢聯金滅遼,結果把自己作死了還拉了一半宋華人去陪葬。
-
17 # 龍戰於野1
首先我要了解兩個朝代當時中原的情況,宋開國時北方遼正是如日中天且宋當時極其缺能用的戰馬全靠步兵,由於唐末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太祖陳橋兵變成功後極怕手下大將有樣兒學樣兒,才有的杯酒釋兵權,太宗時北伐失敗留下陰影,後有文重武輕才有文顏博奚落狄青,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男兒。又有凡宋境大災時流民壯丁不管好壞全被招為湘軍,一群農民怎麼能有戰鬥力?。再看明,元朝政府把人種分四等極力壓榨漢人,元朝政府實行馬政要求漢人退耕還草養馬,這也給元末起義軍提供了大量戰馬,再有蒙元末時天下處處大災黃河決口元相下令招流民修正黃河有心者演了一出獨眼石人振臂一呼正在修河提的幾十萬人全反了,後來怎麼回事大家都知道就不詳說了,宋明兩代差別就在於宋無戰馬,而明有大量戰馬。
-
18 # 隱者康超萬
宋朝後期從朝廷到最下層官吏都腐敗是民心喚散,整個國家一盤散沙能自保就不錯了?那有財力物力去征戰了;朱元璋的大明朝正是頂盛時期兵強馬壯,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所以收復燕雲等地非常的輕鬆?
-
19 # 納百川168
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隊,最後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後來金朝取代遼朝國力更是到達癲峰,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奪取後周而自立,網路中黃袍加身日日大魚大肉為伴的美團小哥就是原自這個,由於自己是奪取他人政權的也害怕下手將領如法炮製,所以就有後來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之後就重文輕武,自消彼漲金朝越發強大而宋朝就弱不經風,所以淡不上收復燕雲十六州,金朝一日不打你你就可以燒香拜佛啦!而到了元未明初,如於元未腐敗不堪,民不聊生,漢民地位低微,人民腹不果食,民聲怨道,漢人對元朝恨之入骨的那個爆發力終於在朱元章的領導下爆發,人民義軍勢如破竹直接元大都,別說燕雲十六州,自己老巢都不保了,趕緊跑回漠北牧馬放羊,唱唱山歌過日子比較實在,現在聽說他們每曰載歌載舞小日子過得不知道都紅火,完全沒有壓力,那像我們做房奴車奴壓力山大,
-
20 # 無恥之徒31
燕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地方雖不是很大但包含了燕山山脈太行山脈草原與內陸交叉部雲代地區。
這十六個州延長城一線鋪開,是長城的補給基地和屯兵軍營。當年秦始皇將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成一線為的是阻擋北方草原蠻族入侵,之所以建在燕雲十六州就是因為這十六州如一道屏障阻擋著北方蠻族的馬蹄。千年來因為有這道屏障華夏無異族之虞,但自後唐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人以後,中原大地的廣闊平原就再也不能阻擋草原民族的馬蹄了。
兩宋三百年真正有機會收回十六州只有兩個人,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只是雄才大略的趙匡胤英年早逝,否則以他的謀略武功和手下一幫能征善戰的武將,收復十六州機率還是很大的。而趙光義就比他的哥哥差了許多,“高梁河之戰”中中箭逃跑導致宋軍全線崩潰,從此兩宋再無財力人力組織一場如此壯闊的北伐,而北方自契丹人之後又接連出現強悍的女真人和蒙古人,讓收復燕雲十六州幾乎成為了不可能。
在被異族統治455年以後,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陷大都北京,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漢人手中。
為什麼明朝會如此輕易的就收回兩宋三百年未曾染指的燕雲十六州?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對手不同。兩宋的對手是巔峰時期的大遼,等遼國虛弱的時候金人又崛起了,等金人虛弱天下無敵的蒙古人又來了。而明朝面對的是內鬥不止,七十年換了十任皇帝的腐敗元朝,曾經無敵於天下的蒙古騎兵到明初時早已沒有崛起時的那股銳氣。二,自身武力值不同。宋朝趙匡胤是武將自立,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所以終宋兩朝始終在壓制武將,這就導致武將不能發揮能力,再加上文臣始終凌駕於武將之上,亂指揮和權利制衡再次讓武將沒有了發揮的餘地。而明朝朱元璋本身就是戰略大師,攻山東佔河南拒潼關最後拿下大都的戰略就是朱元璋本人制定,再加上有徐達常遇春這等無敵猛將,蒙元軍隊自然不是對手。三,經濟中心的轉移。兩宋時中原經濟中心已經南移,開封府的錢糧用度需要江浙皖湖廣自運河北運方能維持,中間損耗太大。而朱元璋自南方起家,鄱陽湖敗陳友諒得湖廣,擒張士誠得江浙,天下富庶之地得其大半,以此等經濟實力滅元自是手到擒來。
燕雲十六州這個曾經彪炳史冊,讓無數文臣武將想滋念滋的名字,在明朝之後終於漸漸沉寂。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說到歷史上一個群體,就是燕雲漢人。
燕雲漢人的歷史十分特殊,他們也並非完全漢人,有一部分胡漢混血的後代。而且,燕雲漢人由於特殊原因,尚武不尚文,同時他們對於契丹的認同遠多於兩宋。
這得益於大遼的封建聯盟制度,各個族群只要尊奉契丹皇帝的權威,就可以在本民族的聚居區按照本族的習慣法自治。同時,契丹皇帝的田賦也不重,後來還把北宋上貢的歲幣用來底線燕雲的田賦,而且契丹皇帝還禁止契丹貴族在燕雲地區擁有封地,所以相比於北宋,燕雲漢人更認同契丹而不是北宋。
同時,出於契丹皇帝鼓勵習武以及保衛故鄉的需要,燕雲漢人普遍習武,他們當中的精英武士,武藝並不比契丹武士要差。
所以,燕雲漢人在享受著輕徭薄賦以及充分自治的同時,還成為大遼的一支武裝力量。他們既是大遼南大門的邊防軍,也是契丹皇帝南下的先鋒軍。
實際上,如果說認同感的話,燕雲漢人早期確實認同北宋,而不是契丹。趙二第一次北伐時候,燕雲漢人還給北宋帶路,但是宋軍在燕雲燒殺搶掠,還把老百姓擄回北宋。所以燕雲漢人選擇站隊契丹,把宋軍給趕了出去。最後就是,燕雲漢人徹底站到了契丹那邊。所以北宋也非常歧視燕雲漢人,稱他們為漢兒。
宋軍:老鄉,我們來拯救你們啦!
燕雲漢人:滾!
所以趙二高粱河一役屁股中箭,坐著驢車逃命。
而且,大金吞遼滅宋之時,燕雲漢人也基於自身的利益,即保衛故鄉、回到故鄉的想法做出了選擇,幾乎全部投奔了大金,併成為大金南下的先鋒和主力。
但是在大金時期,燕雲漢人被邊緣化。因為不同於採取封建聯盟制度的大遼,大金基本上是全盤漢化,成了北宋的翻版。大金皇帝就曾經說過,燕雲漢人十分狡猾,而宋降臣則更加耿直。與此同時,全盤漢化的大金日益崇儒,只會之乎者也臭老九們成了絕對的主流,再加上大金皇帝對燕雲漢人的鄙夷和猜忌,尚武的燕雲漢人只能被邊緣化,絕大部分最終泯然眾人。
只不過在大元時期,少數燕雲漢人又迴光返照了一番,因為部分人成為蒙古大汗的漢軍侯,成為大元的跟腳貴族。只不過,隨著大元有限的君主集權建設,這幫貴族除了部分經濟特權之外,軍權、行政權基本上都被蒙古大汗收回。只不過,他們作為跟腳可以躋身政治中心,享受蒙古貴族待遇。
而且元末,這幫人又是地主武裝的主力,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就是這幫人的盟主。只不過由於他們畢竟是一個政治、軍事聯盟,搞不過朱重八這個玩君主集權的主,自然在朱重八淮西集團的衝擊下崩潰,可能少數跟著元惠宗逃到漠北,剩下的基本上都在朱重八的衝擊下潰散、覆滅,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至此,燕雲漢人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燕雲漢人還在,還能像在大遼時期那樣自治、尚武以及保衛故鄉,朱重八未必真能啃的動,可能唯一的手段就是繼續讓燕雲漢人維持自治,換取燕雲漢人的合作。
不過朱重八不會選擇這一條的,因為朱重八信奉的是君主集權,而且是空前集權,他不會允許境內還有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存在,尤其是燕雲漢人這種認同故鄉勝過認同君主專制王朝的群體。而且,說不定燕雲漢人還可能會為了保衛故鄉,重新引元惠宗南下。
只不過,燕雲漢人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有時候我也是感嘆,只有少數民族統治漢人才有了武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