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A奔跑的孩紙

    第一:皇后馬秀英

    稱朱棣的母親為馬皇后,最為廣泛。

    在清人朱好陽編纂的《歷代陵寢備考》中有記載,“後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桐、成祖、周王”。這裡說得十分清楚了,朱棣為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四個兒子。

    這一說法,來源於明朝當時的史書,如《太祖實錄》、《太宗實錄》、《靖難事蹟》、《玉牒》等。《靖難事蹟》中有相同的文字:“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挾,次晉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朱棣更是親口說過,他的母親是皇后馬秀英,“每自稱曰:‘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但也有秘史稱,馬皇后根本就沒有生育能力,一世無子,正史上記載的包括太子朱標、燕王四子朱棣在內,幾個兒子都是別人所生。馬皇后採用了過去皇家最慣常的手法,把別的妃子所生育的孩子據為己出,是一出明版“狸貓換太子”。

    這種說法,為朱棣的生母之謎平添了一份神秘。

    第二:北韓女子李氏

    稱李氏為朱棣生母不少人很相信,認為證據很充分。

    《南京太常寺志》有這樣的文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代王、郢王、齊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貴妃,生湘獻王、肅王、韓王、沈王;左四位皇貴人,生遼王;左五位皇人,生寧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為皇家機構,《南京太常寺志》自然算是皇家文字,其記載應該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明人沈玄華在《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十四韻》中有:“高後配在天,御幄神所棲。眾妃位東序,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因此,包括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在內,都深信朱棣的生母為“碽妃”李氏。

    碽妃,為高麗(現在的北韓)選送給朱元璋的女子。此說法見民國學者陳作霖《養和軒隨筆》:“予幼時遊城南大報恩寺,見正門內,大殿封閉不開。問諸父老,雲:‘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麗人,生燕王,高後(馬皇后)養為己子。遂賜(碽妃)死,有鐵裙之刑,故永樂間建寺塔以報母恩。’與史志所載皆不合,疑為讕言。後閱朱竹坨跋《南京太常寺志》,雲:‘長陵系碽妃所生’。復見談遷《棗林雜俎》,述:‘孝慈高皇后無子,即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亦李淑妃產也。乃僅齊東之語,不盡無稽也。’”

    朱元璋處死李氏,是因為朱棣。當時李氏尚未到預產期,朱棣便急急出生了,是個早產兒。朱元璋遂懷疑李氏與人私通,給自己戴了綠帽子,龍顏大怒,賜碽妃“鐵裙”之刑。這樣,碽妃活活給折磨死了。

    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後,於永樂十年,即公元1412年在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以報答生母碽妃。但這些記載都是後人所寫,真實性無人能保證。

    與馬皇后“狸貓換太子”手法如出一轍,朱棣也來了一個障眼法,建塔的名義“以報答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育之恩”。在當時,大報恩寺塔常年大門緊閉的,屬“禁地”,以保守這個驚天秘密。有人悄悄進去過,發現裡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

    但事實上北韓向中國稱臣送貢女是在1365年,而史學上明確記載,朱棣生於1360年,其時朱棣已5歲了,難道朱棣是她從北韓帶來了的?顯然是不可能的,根據這種推測,朱棣生母是李氏的說法也不靠譜。

    第三:元順帝妃洪吉喇氏

    這個說法,可上溯到朱元璋沒有稱帝前。

    在至正年間,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兵反元,郭子興病死後,朱元璋取而代之,南征北伐,先佔領集慶(現在的南京),後又攻下大都(現在北京)。元順帝看看大勢已去,遂棄大都,退守蒙古。朱元璋入城後親臨元順帝后宮,看到落難人群裡有一位美女,姿容嬌美、眉目含情,頓時引起朱元璋的注意,遂收她為妃子。

    這個女子即元順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她是元順帝洪吉喇託太師的女兒。

    故事到此複雜了:早在朱元璋攻佔北京之前,洪吉喇氏已懷孕七個月,元順帝出逃時,不方便帶上,讓朱元璋白白地撿了一個女人和一個兒子。兩個月後,洪吉喇氏生下一個男小子,此即朱棣。

    據說,當時朱元璋心中知道此子非己子,並不想認這個兒子,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就喜歡上了。況且,說自己的後宮女人生了其他男人的孩子,傳出去可是一樁天大的皇家醜聞,朱元璋也不得不認下這個兒子。

    民間對這種說法傳得神乎其神的,而朱棣與其他幾個兄弟相貌長得確實不一樣,一點也不像麻臉朱元璋(朱元璋相貌疑雲,見上篇),這也加大了這種猜疑,民間據此稱朱棣是蒙古人。但史上記載,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於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時間相差七八年呢。因此,這種說法也最不靠譜,朱棣生前也從未承認過。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民間在罵朱元璋和朱棣。前者殺人如麻,不仁;後者則是非法當上皇帝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透過軍事政變上臺的,不孝。

    第四:蒙古女子翁氏

    與洪吉喇氏一樣,翁氏也是蒙古女子,也是元順帝的妃子。但民間之所以還有翁氏一說,可能是“洪”“翁”譯音上的相似而以訛傳訛。

    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稱:“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恭庵言之。餘少,每聞燕之故老為此說,今始信焉。”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朱棣不是馬皇后生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蒙古人翁氏,因為曾是元順帝的妃子,所以史書上不方便提這事。但朱棣沒有忘記這位蒙古生母,而是在宮中另外建廟,供奉她的牌位,讓世世代代紀念她。

    另有一說,出自民國學者王謇的《孤廬雜綴》。書中記載:“往餘幼從吳夢輒師恩同遊,師告餘曰:‘克金陵時,官軍得明成祖御碣於報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謂:成祖生母為翁吉剌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生成祖,距入明宮僅六月耳。明制:宮人入宮,七月內生子者,需受極刑。馬後仁慈,遂詔翁以成祖為馬後所生。實則成祖生日,距懿文太子之生,僅十月稍強也。翁自是遂抑鬱而歿,易簣前,以己之畫像一幀,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詳,命於成祖成年就國後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於是,成祖始知己之來歷,乃投袂奮起,而靖難之變作矣!’”

    王謇所記也是聽來的,老師是聽曾國藩的幕僚馮桂芬說的。這據說顯然不足為憑。

  • 2 # 唐明國亮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母親是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

    馬氏的祖上曾是歸德府宿州富豪。父親馬公家住新豐裡,由於樂善好施,所以家業日漸貧困。母親鄭媼,在1332年生下馬氏不久就去世了。馬公沒有兒子,視馬氏為掌上明珠。馬氏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性格也頗倔強。

    馬氏的父親馬公因為殺人避仇,逃亡他鄉,臨行時將愛女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鄭媼早卒,其後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興越發可憐此女孤苦,收為養女。郭子興教她文化知識,夫人張氏則手把手教她針織刺繡。十幾歲的馬氏聰明無比,凡事一經指導,馬上知曉。年近二十的馬氏,模樣端莊,神情秀越,還有一種溫婉的態度,無論何等急事,她總舉止從容,並沒有疾言厲色,所以郭子興夫婦很是鍾愛馬氏,一直想給她找一個好夫婿,使她終身有托,不辜負馬公遺言。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使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南、江淮一帶大旱,赤地千里,而黃河又接連決口,饑民遍野。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患已經連續六年,天災人禍把廣大農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這年五月,江淮流域終於爆發了以劉福通為首的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興在定遠(安徽定遠)起兵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教的首領,同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率領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濠州鍾離人朱元璋前來投奔郭子興的義軍,朱元璋入伍後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

    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便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馬氏與朱元璋成親後,和朱元璋感情深厚,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精心輔佐朱元璋。

    馬氏與朱元璋婚後不久,收養了朱元璋的親侄兒朱文正、外甥李文忠還有定遠孤兒沐英,馬氏對這三個養子視如己出,細心照顧。後來,馬氏和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郭子興雖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護短,又好聽讒言,遲疑寡斷,在別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對他加以斥罵。一次,郭子興發怒,將朱元璋禁閉在空室,不許進食,馬氏得知後,親自到廚房,“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乾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使得朱元璋能脫離困境。朱元璋南下之時,馬氏曾負責往來的文書,並做得井井有條,同時她還勸朱元璋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深得朱元璋的讚賞。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領大軍渡江,馬氏和將士的家眷仍留在和州(今安徽和縣)。當時長江交通線被元軍切斷,和州孤立,馬氏鼓勵將士,撫慰眷屬,穩定後方。攻下集慶(今南京市)以後,由於戰爭的需要,她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兵東下,直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郊),朱元璋親自領兵抵禦。強敵兵臨城下,城中的官員、居民有的打算逃難,有的忙著窖藏金銀,囤積糧食。馬氏卻鎮靜自若,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來犒賞士兵,穩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

    馬皇后有五子,其中朱橚最為年幼,性格放蕩不羈,長大後被封到開封做周定王。馬皇后對他極不放心,周定王臨行時,便派江貴妃隨往監督,還把自己身上的舊布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木杖一根囑咐:“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從此一見著慈母的舊布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為。以嚴為愛是馬皇后對待子女的原則。對寧國公主、安慶公主,馬皇后也要求她們勤勞儉樸,不能無功受祿。而對待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李文忠等,她慈愛有加,細心照顧視為己出。

    諸王的師傅李希顏因一小王頑皮不聽話,常用體罰懲治。一天,李希顏用筆管戳了一下一個小王的額角,小王便哭著到朱元璋處訴苦。元璋大怒,正要發作,馬皇后急忙從旁勸解說:“烏有以聖人之道訓吾子,顧怒之耶!”朱元璋覺得有理,不但沒有懲辦希顏,反而提升他做左春坊右贊善。

    馬皇后雖貴為皇后,每天仍親自操辦朱元璋的膳食,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她也親自過問,無微不至。宮人或被幸得孕,馬皇后倍加體恤,嬪妃或忤上意,馬皇后則設法從中調停。

    馬皇后在內宮的治理工作上“講求古訓”,並注意借鑑前朝的經驗。她覺得宋朝有許多賢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錄她們的家法,經常翻閱檢視。有人說,宋朝的皇后太過仁厚了吧?馬皇后反問道:“過於仁厚,難道不比刻薄更好嗎?”有一天,皇后問女史:“黃老之學是什麼,漢朝的竇太后卻非常地喜歡?”女史說:“黃老之學把清靜無為作為根本。像棄絕仁義,讓老百姓注重孝順友愛,這就是它的教義。”馬皇后說:“孝順友愛就是仁義,難道有讓人棄絕仁義卻去講究孝順友愛的嗎?”

    馬皇后也設法保護宮女,朱元璋曾經非常生氣地責備宮人,馬皇后也假裝生氣,讓人送到宮正司定罪。朱元璋說:“為什麼?”馬皇后說:“作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隨意的賞罰。當您生氣的時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宮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較合理了。也就是說陛下您定人罪也應該交付到有關的部門罷了。”

    馬皇后勤儉持家、 以身作則,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舊不堪,也不願換新的。後來聽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織帛衣的故事,大受啟發。就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綢衣料、緞被面什麼的,然後以皇家獻愛心的名義賜給那些年紀大的孤寡老人。而剩餘的布料,馬皇后則裁成衣裳,賜給王妃公主,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

    朱元璋在前殿處理事情,有時非常生氣,馬皇后等朱元璋回到後宮,常常依據事理委婉地勸阻。朱元璋的性格雖然剛毅,但因為馬皇后的勸阻而能夠減免刑罰的人也有很多。

    參軍郭景祥守衛和州,有人告密說他的兒子拿著槊想殺他的父親,朱元璋聽後大怒,想要殺了郭景祥的兒子。馬皇后說:“郭景祥只有一個孩子,別人告密的也許不是實際情況,殺了他恐怕就會斷絕郭景祥的後代。”朱元璋認真瞭解情況後,發現他果然是冤枉的。

    朱元璋的義子李文忠守衛嚴州,楊憲誣告他不遵守法律,朱元璋想召李文忠回來。馬皇后說:“嚴州,是面臨敵境的地方,隨便的更換將領不合適。況且李文忠向來賢明,楊憲的話難道可以相信嗎?”朱元璋於是停止了這件事。李文忠後來終於建立了大功。

    學士宋濂因為孫慎的事情而獲罪,被抓來定為死罪,馬皇后勸阻朱元璋說:“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況且宋濂住在家裡,一定不知道實情。”朱元璋不聽。正好趕上馬皇后侍奉朱元璋吃飯,馬皇后不飲食酒肉。朱元璋問原因。馬皇后回答說:“我在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內心也感到悽然,於是放下筷子站起。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

    吳興富戶沈萬三多年在海外經商,為全國第一富戶,被迫捐獻家財助修都城城牆的三分之一,後又被迫出資犒勞軍隊。事情被朱元璋聞知,不料觸犯了忌諱,大怒說:“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高皇后勸諫說:“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經馬皇后勸說,沈萬三才得免去死罪,遣戍雲南。

    朱元璋曾經讓重刑犯築造城牆。馬皇后說:“透過罰勞役來贖罪,這是國家對待犯有重罪的囚犯的最大的恩惠,但本來就疲憊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勞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朱元璋於是全都赦免了他們。

    馬皇后非常愛惜人才。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回來,馬皇后問他太學有多少學生,朱元璋答有數千人。馬皇后說:“數千太學生,可謂人才濟濟。可是太學生雖有生活補貼,他們的妻子兒女靠什麼生活呢?”針對這種情況,馬皇后徵得朱元璋同意,徵集了一筆錢糧,設定了20多個紅倉,專門儲糧供養太學生的妻子兒女,生徒頌德不已。

    一天,馬皇后問朱元璋:“如今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嗎?”朱元璋說:“這不是你應該問的。”馬皇后說:“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親,我有幸能成為天下人的母親,孩子的安定與否,我怎麼可以不問!”每當遇到災年,馬皇后就率領宮人吃粗茶淡飯,幫助百姓祈禱。朱元璋有時把賑災救濟的事情告訴馬皇后,馬皇后就說:“賑災救濟不如事先有積蓄好。”有時朝廷官員上奏完事情,在宮廷中聚餐,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來酒菜自己事先嚐一嘗。味道不好,於是就告訴朱元璋說:“作為人主奉養自己應該差一些,奉養別人應該豐厚。”朱元璋為此整頓了光祿寺的官員。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想尋找馬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馬皇后拒絕說:“分封爵祿偏愛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馬皇后堅決拒絕才停止了這件事。然而有時談到父母早亡,馬皇后常常痛哭流涕。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馬皇后在睡覺的時候得病。群臣請求祈禱祭祀,求取太醫院的良醫診治。馬皇后對朱元璋說:“死生,是命運的安排,祈禱祭祀有什麼用處呢!況且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病情加重時,朱元璋問她想說什麼。馬皇后說:“希望陛下能夠求取賢能的人,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始至終,認真對待,子孫都能夠賢能,大臣百姓都能夠有所依靠罷了。”

    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丙戌日(1382年9月18日)去世,享年五十一歲。朱元璋非常傷心,於是從此不再立皇后。

  • 3 # 歡樂頌歡樂GO

    有人說過朱棣是元順帝的兒子,這是在蒙古書上裡記載的,說是當時元順帝的妃子因為懷孕,不能走遠路,於是並沒有跟著元順帝逃跑而是留了下來,後來被得到了這個江山的朱元璋看上了,於是決定納她為自己妃子,後來就生下了兒子,生下來這個孩子取名字叫做朱棣,不過了解歷史的人可以發現,其實這個可能性根本沒有,是所謂的謠言而已。

    從歷史記載上來看,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排名到第4的兒子了,他是1360年出生的,因為朱元璋身為一個皇帝,兒子肯定是很多的,所以但是按照出生時間來排名的,這個孩子的出生時間不可能有錯,按照朱元璋當初的活動情況來看,1360年前後朱元璋的整個勢力範圍還在長江中下游活動,上面有敵人陳友諒虎視眈眈,下面張士誠在那邊盯著,兩邊的危機情況下,朱元璋正在忙著應付這個危機。

    而1360年前後元順帝在元大都這個地方,忙著應付當時反元朝的紅巾軍,當時內部也有起義,可以看出來和朱元璋並沒有什麼交集,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朱元璋攻下元大都以後,元順帝逃跑了,而這個妃子卻因為懷孕了留下來被朱元璋看上了,但是從時間上來看的話,元順帝逃跑的時候是1368年,這個時候朱棣其實已經七八歲的年齡了,時間上來看完全就是對不上號的。

    另外這種說法可能也和朱棣一直隱藏著自己的親生母親身份有關係,大家都知道的,朱棣的皇位根本就不是朱元璋傳給他的,而是從朱允炆手上搶來的,當初朱元璋是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的,根本就不是別人,後來得到了這個皇位以後,但是為了顯示有這個能力做這個位置,有正大光明的感覺,這個嫡子的身份是不能少的,但是從現在找到的的資料來看的話,朱棣的親生母親並不是馬皇后,所以才有這種說法說朱棣其實是元順帝妃子的這個兒子。

    不過哪怕是因為朱棣隱藏了這個可能性,但是從時間上來看都是不存在的,朱元璋這麼精明的一個人,應該也不會犯這種錯誤吧,如果真的是元順帝的孩子,朱元璋也不敢把朱棣封王,估計早就斬草除根了,所以這個說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想要辨別這個說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從時間來就足夠來破滅這個謠言了,不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估計和蒙古人脫不了干係,而且朱棣的親生母親可能是一個蒙古女性,可能是一個蒙古官員家的女兒生的他,因為當初元朝在很多地方都設定了官吏,而且這些官吏很多都是蒙古人,漢人在當時那個朝代是沒有資格當官員的,由於當時戰亂頻繁,那些蒙古族的官吏們也沒有辦法可以回去,就後來一直留在了當地,而這個蒙古女子可能就是因為是官員的女兒,留在了這個地方,後來認識了朱元璋,於是被朱元璋看上了,被他接回去,為朱元璋生了朱棣這個兒子。

    而朱棣的親生母親如果真的是這個蒙古族女子,他想要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不是一個很光榮的身份,想要奪取皇位這個位子就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而且既然朱元璋都沒有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傳位給朱棣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朱元璋並不看好朱棣,不管由於身份還是能力,他都一樣朱允炆能來做這個皇帝,不過後來還是被有野心的他得到了皇位,成為了這個皇帝。

    其實說到底,不管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元順帝的兒子,最後朱棣還是坐上皇位,他算是最大的贏家吧,不管中間有何坎坷,他都走過來了,坐上了皇位,到底誰是他親爹,那都不重要了。

  • 4 # 竹史鐵驪

    朱棣一直堅稱自己為馬皇后所生。根正苗紅。

    但關於誰是永樂生母一事,自明朝至民國,多位治學態度嚴謹的大學者和知名人士都曾提出過質疑,並拿出了多方面不同角度的實證理據,加以證實。幾種質疑指向都非常一致。朱棣生母應為元順帝妃子,明軍攻入皇宮時,該妃子躲在甕中,朱元璋捕獲納之,之後史冊記錄為甕妃、翁妃。

    細節就不一一贅述了。目前雖然未成為史學界官方承認的說法。但個人看法是真相很明顯。

    答畢。

  • 5 # 千城墨墨

    在正史上記載,朱棣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馬皇后共生了五個兒子,而朱棣排行老四,但是對於朱棣真實身份之謎歷史上一直都有說法,有說朱棣其實是碽妃兒子,這個碽妃是誰?歷史上記載少的可憐,但是這個女人可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據說,碽妃其實是一位當時高麗進貢給朱元璋的絕世美女,朱元璋很喜歡她,獲得寵愛時間不長,朱元璋總以為這名碽妃給他戴了綠帽子,所以朱元璋發明了鐵裙之刑,這個刑罰就是用來對付碽妃的,這種刑罰非常的變態,讓女犯人穿上鐵裙後,然後再把人放到火上烤,這種刑罰也是殘忍至極,碽妃就是慘死致此。

    也有的說,朱棣就是碽妃的親生兒子,但是當時一心相當皇帝的朱棣堅持聲稱自己是馬皇后所生,沒想到這也瞞過了朱元璋。這些內容在史書中都可以找到記載的。

    後來,朱棣建立一座寺廟,裡面只供奉一個人,而且這個報恩寺在當時只有朱棣能進去,大家也都不知道這個報恩寺是為誰建的。後來,到了清軍入關的時候,朱棣這個秘密才被人所揭開,原來這個寺廟正是為了紀念一位叫做碽妃的人,之所以供奉碽妃,在當時的一種說法是朱棣為了感謝其養育之恩,但是又不能明著告訴天下自己是她生的,所以沒辦法的情況下這才建了這座寺廟,為的就是能讓碽妃安息。

    據後世人推測,可能碽妃是蒙古或是元朝的一名妃子,但是明軍打下元朝的時間是1368年8月,但是元順帝在破城之前就帶著自己的家眷逃跑了,而朱棣生於1360年,所以朱棣根本不可能是元朝的後代。

    其實有關這名碽妃的資料歷史真的是少的可憐,沒有絲毫證據表明朱棣就是她的親生兒子,但是這也可能跟當時朱棣刻意想要抹去這段歷史有關,因為朱棣是當時的皇帝,作為皇帝的他也肯定不想讓後世之人認為他是野種,所以就抹掉了與碽妃有關的所有資料,他這麼做也是為了自己的皇位體面政權的安穩,於是就把生母的資料全部抹掉了,所以後世之人這才難以找到證據。

  • 6 # 海地的糖

    最普遍的觀點是,朱棣的生母其實是個高麗人,李姓,封貢妃。論據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記:“右一位貢妃生成祖文皇帝”。史料中關於貢妃的資料很少,據說是因為生朱棣的時候早產,朱元璋認為孩子定非己出,而將其賜死。又有學者自朱棣年齡上推斷,認為他是壽州人李淑妃所生,同樣不是馬皇后的嫡子。對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的朱棣來說,既不能在公眾面前承認自己是庶出,又想寄託對生母的紀念,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一切打上“報母恩”的旗號,暗渡陳倉。

    明十三陵之長陵中的徐皇后,就是朱標的母親,朱標被封太子,洪武帝大行以前朱標亡,所以皇太孫朱允汶稱帝(建文帝)。

  • 7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關於朱棣的身世,產生了諸多的疑問,而疑問的根源就是朱棣成為皇帝之後,大肆抹殺朱允炆的記錄,因為如果沒有人知道朱允炆曾經當了皇帝,那麼自己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成為皇帝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值得懷疑。可也是因此,很多人開始懷疑朱棣的出身,懷疑朱棣到底是不是真的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馬皇后所生的兒子?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與侄兒兵戎相見。建文四年,朱棣攻佔北京,改元永樂。永樂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軍事上,面對北方蒙古的威脅,他遷都北京,並且數次率兵親征蒙古,極大的削弱了北方蒙古的勢力,在政治上,他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強化中央集權,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但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帝王,他的生母是誰,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朱棣是馬皇后的兒子。因為,目前的官方史料基本上都支援這一說法。《明史成祖本紀》中說,“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明太祖實錄》中也說,“高皇后生長子,長懿文皇后標,次秦愍王,次晉王,次周定王”。

      也有人說,明成祖朱棣是妃李氏的兒子,這種說法主要依據《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記載:“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因為太常寺是國家機構,因此,包括吳晗等歷史學家在內,很多人都相信這種說法。

    還有人說,明成祖朱棣並不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乃是元順帝的遺腹子。當年,朱元璋攻佔北京之後,進入元順帝的後宮,見到一位女子樣貌秀麗,便收她為妃。這位妃子三個月後,就生下來一個兒子,即後來的朱棣。相傳,當時朱元璋知道這個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只是見他相貌異與常人,才認下了他。不過,這種說法沒有正史記載,只在民間廣為流傳。

    主流正史普遍記載,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后。比如,我們最熟知的《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再比如,《明太宗實錄》也說:“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標,次秦愍王樉,次晉王棡,次上,次周定王橚。”這裡的孝慈高皇后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馬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原配正室。

      另外,朱棣在《燕王令旨》裡也自稱:“顧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親子,後孝慈高皇后親生,皇太子親弟,忝居眾王之長”。總之,朱棣無時不刻都在強調自己的嫡子身份。

      在講究尊卑禮儀的中國古代,正妻所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小妾所生的兒子則稱為庶子,嫡庶有天壤之別,嫡子比庶子有絕對的繼承優先權,這種情況在皇家則更加明顯。

      朱棣乃是篡位登基,他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所謂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所以,朱棣確實有偽造身世的動機。而且,朱棣登基後也確實篡改了很多明朝國史,這是不容爭議的歷史真相。

      那麼,如果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的嫡子,他又是誰的孩子呢?史料中留存的版本也很多,有以下幾種說法。

    最胡扯的記載來自清薩囊徹辰所寫的《蒙古源流》,說元順帝有一個寵妃叫洪吉喇氏,明軍攻破元大都時,元順帝北逃蒙古,洪吉喇氏當時已經懷孕7個月行動不便,所以滯留在元朝皇宮內被明軍俘虜。朱元璋見洪吉喇氏美豔動人,於是據為己有,3個月後洪吉喇氏生下了一個男孩,也就是皇四子朱棣。

      這種說朱棣是元順帝“遺腹子”的說法是十分荒謬的,雖然另有明王世懋所著的《窺天外乘》和清劉獻廷所著的《廣陽雜記》作為作證,但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情理上都是漏洞百出,反正筆者是打死也不相信的,在此不多作解釋。

     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朱棣實際上並非純種漢人,其生母乃是朱元璋的北韓妃子。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明朝就不能算是一個純漢族統治的王朝,所以一直是後世熱議的焦點。

      接下來就分析一下,朱棣的生母到底有沒有可能是北韓人。

      首先肯定的一點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於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當時,元朝還沒有滅亡,朱元璋還沒稱王更沒稱帝,其根據地在南京應天府。高麗(北韓前身)確實與元朝往來密切,並且頻繁進獻美女入宮為妃。但是,這些北韓美女都是高麗進獻給元順帝的,當時的朱元璋只是個南方的起義軍首領,怎麼輪也輪不到他。

    朱元璋晚年確實有幾個北韓妃子,但那都是在他當上皇帝后北韓進獻的,如果說朱元璋的某個幼子是北韓妃子生的,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說朱棣的母親是北韓人,這種說法很難讓人信服。

    說完兩種不靠譜的說法,再說一種比較靠譜的。

      有非常多的史料記載,朱棣的生母其實是碽妃,這其中不僅有野史和文人筆記,還有很多官方正史,比如《閩書》、《國榷》、《國史異考》、《三垣筆記》等,其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則來自《南京太常寺志》。

      南京太常寺是主管皇家祭祀和禮儀的機構,絕對的根正苗紅,不太可能會亂寫。《南京太常寺志》明確記載,碽妃生成祖朱棣。而且,在祭祀中,碽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古代神位的擺放是嚴格按照身份來的,碽妃在朱元璋的妃子中品階很低,她能獲此殊榮必然有特殊原因,而這個原因最大可能就是所生之子當了皇帝。

      關於碽妃靈位擺放,明末大儒錢謙益也給出了佐證,他曾於1645年元旦拜謁過明孝陵,發現碽妃的擺放位置確實與《南京太常寺志》所記載的完全一致。

     近代很多知名歷史學家,比如傅斯年、朱希祖、吳晗等,都一致認可這一說法,即朱棣的生母並非馬皇后,而是碽妃,而且,此三人分別對此做過詳細研究和論述。

      傅斯年和吳晗都認為,碽妃的身份很低,只是“賤妾”,她生下朱棣後交由馬皇后撫養,朱棣與馬皇后有母子之情誼但並無母子之血緣。朱棣篡位登基後,為了自抬身價故意隱藏了生母碽妃,謊稱自己是馬皇后之子,併為此修改了大量史料,只是太常寺一支被遺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做牆板好?還是乳膠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