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松山之戰,洪承疇堅守松山半年,副將夏承德降清,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失守,洪承疇被俘、曹變蛟、王廷臣及所部官兵3000多人被害。四月八日,清軍進攻塔山,第二天就攻入城內,明軍7000多人被殲。三天後,杏山城被清軍紅衣大炮摧毀,明守軍被迫投降。至此,明朝關外四個軍事重鎮全部丟失,東北大抵,僅剩寧遠至山海關的一隅之地。

    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明軍精銳全失,清軍大獲全勝是而告結束。明、清之間的軍事力量由此發生逆轉,明朝再也無力與清軍一決雌雄。而更關鍵的是洪承疇的投降,積極倒明為滿清奪取天下籌謀劃策的一代貳臣就此誕生了。

    洪承疇從松山被押解到瀋陽,一路上“感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言不休”,抱定盡忠殉國的必死信念。清廷先派滿將勸說,他宗室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滿將失去耐性,舉刀欲殺,洪承疇“延頸承刃,始終不屈”。皇太極再命文臣勸勉,他仍是“一言不答”。此時的洪承疇,唯願一死了之,既報崇禎知遇之恩,又可像文天祥那樣“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洪承疇面臨的卻是自己無法掌控,難以擺脫的兩難境地——生不容易死更難。一位信豐孔孟之道的飽學之士,合一拋卻信義氣投降異族?歷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稍加梳理,不外民間、官方兩種說法。

    民間最流行的是“太后誘降說”。皇太極為使洪承疇真心降服,不惜動用“血本”,派遣貌美如花,機敏過人的莊妃博爾齊吉特氏誘惑。伺候,莊妃因兒子順治帝福臨尊她為皇太后,故稱“太后誘降”。其實,“太后誘降說”事實不確,但它代表了反清人士及明朝遺民的觀點和情緒,意在貶低洪承疇與莊妃。

    而官方流行的主要是“太宗感化說”。此說有意美化皇太極,出自清皇室或者其他大臣之口。此外的說法還有多種,比如清廷派兵送洪承疇歸明,因走投無路而降清;比如皇太極本不想留洪承疇,因他主動請降,范文程等人上奏,才納為降臣。但其實,以上各種說法都比較片面,經不起推敲。

    根據史實,應該說,招降洪承疇成功,范文程和張存仁起到了極大作用。對洪承疇招降最熱心的,當數清廷督察院參政張存仁。他曾上疏皇太極“洪承疇等文職為我得,則明國之君視文職如草芥,伺候文職不敢擔當;武職盡為我又,則明國之君視武職為寇仇,此後武職亦不願效力。”然後,又對如何招降、重用洪承疇,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對於招降洪承疇一事,范文程十分看重,親往說降。洪承疇並未一言不乏將其“拒之門外”,而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談論古今之事。兩人聊著,房梁積塵掉落而下,恰好落在洪承疇的衣袖之間,他一邊說話,一邊拂去灰塵。范文程見狀,對勸降頓時充滿信心,向皇太極進奏說:“洪承疇愛惜衣服尚且如此,何況自己的身體和性命?”

    洪承疇一有降清的苗頭,皇太極便擔心他會反悔變卦,於是馬上下令剃髮,當晚即予執行。次日下午,又在崇政殿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據《清實錄》記載,洪承疇Wie皇太極的恩寵與禮遇,感動得熱淚盈眶。

    洪承疇降清後隸屬鑲黃旗漢軍,皇太極將他視為入關奪取中原的“引路者”,對其“恩養有加”。據《清史稿》記載:“凡值大祭祀、宴會,必定親隨,賜房屋莊田男女有差,服食無虛日。”但皇太極生前,洪承疇的作用並未得到充分發揮。

    洪承疇真正發揮作用,是清軍在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之後。當時洪承疇建議清軍不得停留,應抓住時機,加速前進,目標北京。為此洪承疇起草告示,沿途廣為散發,將清軍裝扮城救民於倒懸的仁義之師,號召明軍與清軍聯手,共同圍剿農民軍。受此蠱惑,清軍不僅沒有遇到抵抗,反而受到歡迎,長驅直入,很快佔領北京。

    洪承疇前往帝廟,跪在崇禎皇帝的靈位前“哭靈”。為籠絡人心,多爾袞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服喪三日”。清軍的這些行為而,特別是洪承疇的特殊身份,給舊臣遺民造成一種假象,以為清軍是來替明朝報仇的。以致南明政權有過聯合清軍,共同對付農民軍,“合師進討,問罪秦中”的幻想。受此誤導,漢人不禁放鬆了戒備警惕,加速了清軍問鼎中原、滅亡明朝的歷史程序。

    由此可見,洪承疇作為明廷職位最高的降官,只要他一“出手”,就招招厲害,直指漢人及殘明“死穴”。洪承疇招撫江南,經略五身,終使南明地盤全部納入清朝版圖,就連康熙也認為他“效力疆場有年,勞績茂著”,但在論功行賞時,只給予“三等輕都尉世職,準襲四次”。晚年的他門庭冷落,重病纏身,倍感淒涼。

    乾隆時,滿人修史,將投降清朝的有功之臣全部列入《貳臣傳》,洪承疇也不能例外。可見滿人主子們骨子裡也是瞧不起這些降臣的。後來在北京西直門外麥莊橋發現的一塊洪承疇墓碑,上面的碑文便有“破明並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之類輕視鄙薄的詞句。就連清朝宗室詩人,對洪承疇的失節也頗為不恥,作詩嘲諷道:“千古傷心是此間,感恩無奈得身還。當時若使容君死,不比文山比疊山。”

    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兩人皆為南宋抗元英雄,並稱“二山”。

  • 2 # 雨夜讀史

    洪承疇是明萬曆時的進士,因為鎮壓農民起義有功,他被崇禎視為股肱之臣,崇禎將他提拔為三邊總督、薊遼總督。崇禎對洪承疇可謂是皇恩浩蕩。但是洪承疇卻辜負了崇禎的賞識,他在松錦大戰失利後未能守住臣節,向清朝投降,成為可恥的漢奸。

    1.松錦大戰後降清

    崇禎十三年(1640年)四月,皇太極發兵攻打錦州,決定明清兩國國運的松錦大戰拉開帷幕。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奉命帶領13萬人馬前往錦州援救。最初洪承疇駐紮在寧遠,他的計劃是以寧遠為基地,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向前推進,堅持一年後,清軍糧草不繼肯定會撤兵,到時明軍再趁機發起攻擊,可以穩勝清軍。

    此時被圍困在錦州的遼東總兵祖大壽得知洪承疇的計劃後也拍手叫好,認為這是禦敵良策。

    洪承疇將作戰計劃上報給崇禎,崇禎也贊同這一計劃,準備批准。

    可惜兵部尚書陳新甲不贊同洪承疇的作戰計劃,他反對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洪承疇的作戰方案太耗費糧餉,大明當時已經窮得經常拖欠士兵的軍餉。因此陳新甲提出讓洪承疇進軍錦州與清軍速戰速決的方案。

    急躁的崇禎看到陳新甲這個方案更省錢而且更快速,於是他轉而支援陳新甲的速戰速決方案。

    崇禎命令陳新甲以兵部的名義,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催軍還用松山箭”,洪承疇聽到崇禎的這個決議,發出了類似當年哥舒翰在潼關的哀嘆。

    洪承疇被迫按照兵部的指令率領大軍前往錦州,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率領大軍抵達松山。

    洪承疇將6萬人馬集中在松山城外,兩翼配備較少的兵力牽制清軍。

    皇太極親自前往錦州指揮戰鬥,他觀察了洪承疇的排兵佈陣後,他命令士兵在松山與杏山、塔山之間掘壕三道,以斷明軍的糧道。

    清軍僅用了一夜就掘壕成功,明軍糧道被斷,軍心大亂。

    此時明軍只有三天的軍糧,洪承疇被迫下決心與清軍決戰。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疇召集八總兵商議突圍,會議決定當天半夜,兵分兩路突圍。

    結果總兵王樸貪生怕死,他率先帶領部下逃跑,導致明軍大亂,皇太極早已經在各處設伏,松山大戰,明軍傷亡5萬多人,只有吳三桂和王樸等少數人成功突圍,洪承疇未能突圍,只好據守松山城,等待朝廷再發兵救援。

    此後,朝廷先後派楊繩武等人救援松山,但是所派的援軍要麼因為主將膽怯不敢出戰,要麼就是中了清軍的埋伏全軍覆沒。

    因此洪承疇困守松山近半年,沒有得到朝廷的援助。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副將夏承德密降清軍,由於他和清軍裡應外合,松山被清軍攻陷。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絕投降。皇太極派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往勸降,范文程在和洪承疇交談的過程中發現,橫樑上掉下一塊燕泥,正好落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屢拂拭之”。

    於是范文程放心地退出來稟告皇太極說洪承疇沒有必死之心,可以勸降他。“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自前往勸降洪承疇。“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由此可見,洪承疇降清是迫於形勢,由於崇禎瞎指揮,導致明軍慘敗,洪承疇被清軍包圍最後被俘虜。

    洪承疇並無為明朝盡忠的決心,否則他早就自殺殉國了,之所以掙扎那麼久後才投降,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洪承疇出生書香門第,是進士出身,從小接受了禮義廉恥的教育,崇禎也非常賞識他,讓他身居高位。因此,洪承疇降清,心裡對崇禎感覺有愧。如果立刻投降,會顯得很沒骨氣,而且也會被皇太極看不起。

    二是這是洪承疇提高身價所採用的欲擒故縱的方法。洪承疇在松山城被清軍攻破後,只剩投降或者被殺兩條路。

    洪承疇沒有選擇自殺,說明他已經有投降的打算。之所以要猶豫一段時間後才投降,是出於提高身價的考慮。

    畢竟很難追求到手的物品人們才會更珍惜,對於人才也是如此。

    2.降清後為清朝統一天下作出重大貢獻

    2.1為多爾袞出謀劃策,使清軍入主北京

    順治元年(1644年),洪承疇跟隨多爾袞南下攻明,途中得知大順軍已經攻克北京,崇禎自殺身亡的訊息。

    洪承疇獻策說:“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

    對於行軍戰略,洪承疇建議“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

    多爾袞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清軍這次進軍,改變了以往掠奪財物、人口和屠城的惡習,同時打著“為爾等復君父仇”的旗號,使清軍以“正義之師”的形象出現在中原百姓面前。清軍進軍北京十分順利,一路上幾乎兵不血刃。

    佔領北京後,清政府面臨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洪承疇對此提出許多重要的舉措。

    這些措施有“習漢文,曉漢語”、借鑑明朝的政治制度採用內閣票擬製、舉薦人才實行連坐法等。

    洪承疇的這些建議,都被多爾袞採納並付諸實踐,對於迅速鞏固清朝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2.2招撫江南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南明弘光政權。此時多爾袞以為天下已定,於是開始對百姓殘酷屠殺以及推行剃髮令,他的倒行逆施引起漢人的反抗,多爾袞連忙任命洪承疇為“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物件,對於堅決反清的義士,他會毫不猶豫地鐵血鎮壓。

    洪承疇利用他在南明的影響,先後招降薊鎮總兵唐通、寧夏花馬池副總兵董學禮、弘光政權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南明提督李本深、明兵部尚書張縉彥等人,這些人都是洪承疇的老部下,對於洪承疇推薦的這些降將,多爾袞都給予任用,抗清勢力被大大分化。

    洪承疇招降最大的成果是隆武政權的實權人物鄭芝龍,鄭芝龍降清後,使隆武政權在仙霞嶺的防線大開,使清軍輕而易舉地滅掉了隆武政權。

    對於堅決抗清的人,洪承疇以武力解決,毫不手軟。當時明宗室在江南掀起抗清浪潮,唐王朱聿健在福建建立隆武政權,他派出黃道周帶領閩兵出浙江,又派金聲回鄉募鄉兵十餘萬。

    魯王朱以海佔據紹興,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佔據江南各地。

    對於這些反抗勢力,洪承疇發兵剿滅,金聲和黃道周等抗清義士被俘後,都痛斥洪承疇變節,可見洪承疇對抗清事業破壞之大。

    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制。此時江南經過他的治理,清政府的統治已經十分穩固。

    2.3平定西南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疇奉命經略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

    當時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永曆盤踞在雲貴,永曆名將李定國在桂林之戰打得孔有德自焚身亡,在衡州之戰又斬殺尼堪,“兩蹶名王”,清廷震動,他們一度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明議和之議”。

    洪承疇在如此危急的情況走馬上任,他上任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局面。

    一是廣泛宣傳,善待歸降者。洪承疇在湖南、湖北與永曆政權的交界處,印發了大量《經略內院招撫明示》,吸引了許多永曆政權的人前來投降。

    對於這些歸順的人,“願仕進,準其考取,願務農者,給田產,併發恆產證明,借給錢糧牛種,前四年免徭”。

    二是提高畫質朝官員招撫積極性,對於招撫有功的官員,給予獎勵。順治十一年(1654年),洪承疇上奏朝廷,請求給予周思忠等招撫有功的官員獎賞,這些措施帶來顯著的效果。

    三是對永曆政權內部進行離間。孫可網和李定國是永曆政權的兩員干將。洪承疇嘗試對他們進行招撫,但是被李定國堅決拒絕。

    於是洪承疇轉而嘗試招撫孫可望,他透過禮遇孫可望的親屬,優待其部屬來收買感化孫可望。

    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在交水被李定國打敗,洪承疇不失時機地向孫可望伸出橄欖枝,招降了他。

    孫可望熟悉永曆政權的內部情況和軍事部署,他的投降,極大動搖了永曆政權抗清的鬥志。

    洪承疇看到時機成熟,於是“上方略,言滇黔可取”。順治十五年(1658年),洪承疇攻陷貴陽,不久後迅速平定貴州全省。

    之後朝廷派信郡王多尼主持軍務,洪承疇建議兵分三路入滇,並且選用孫可望部下熟悉地形者19人,分撥到各路作為嚮導。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雲南被平定。

    此時洪承疇出於穩定局勢的考慮,向朝廷建議留吳三桂駐守雲南,並且發內帑救濟災民,同時暫緩入緬甸追殺永曆帝。

    洪承疇的這些建議都得到落實,雲南的社會秩序很快恢復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3.功成身退,死後被定性為貳臣

    順治十八年(1661年),洪承疇因為體弱多病請求致仕,得到朝廷批准。

    對於洪承疇的世職,儘管朝廷承認他勞苦功高但是最後只給他區區三等輕車都尉。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病逝,朝廷給他諡號“文襄”。

    乾隆上臺後,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成為反面教材。可見,沒有氣節的臣子,就算獲得再大的功勞,也會被人鄙視。

    洪承疇未降清前,曾經在廳堂掛著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他降清後,有人將這副對聯改為“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這副對聯,既是對洪承疇無情的諷刺,也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 3 # 論史

    洪承疇,福建南安人。乃是明朝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自天啟年間即投身於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場上,以文臣將兵,屢立戰功,受知於崇禎皇帝,成為明廷末期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王牌,其與孫傳庭互相配合的潼關南原之戰,差點把大名鼎鼎的李闖王活活逼死(那一次李闖王率領18騎逃入商洛山),此役我且按下不表。話說崇禎十四年,洪承疇以薊遼總督的身份指揮八總兵、十三萬兵馬與清軍決戰於松錦,被老謀深算的皇太極切斷糧道,明軍當夜發生潰逃,清軍趁勢追殺,明軍慘敗,光是陸地就遺屍53783人,其赴海死者眾多,難以計數。而洪承疇則坐困松山。在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清軍俘獲。

    這就引出了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小問,深受崇禎信任的洪承疇為什麼會投降?當然,關於洪承疇投降清朝的描述很多,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莊妃親自勸降的橋段,就是洪承疇一開始不肯投降,皇太極派美麗的莊妃前去勸降,在莊妃的百般勸導下,洪承疇很心動,態度軟化云云(甚有人腦補出一夜情者),清末民初有本叫《滿清外史》的史書其情節上所載甚為詳細,附圖。

    這一段在電視劇《孝莊秘史》的宣傳下流傳最為廣泛,但是也最不真實。且不說皇太極和自己過不去,非得把一頂綠帽子戴頭上,就以史料上看莊妃也不諳漢語,據北韓使臣記載,甚至在晚年對漢語非常厭惡。

    《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編卷二》:上曰:“順治好漢語、慕華制雲,今則如何?”積曰:“聞其太后甚厭漢語;或有兒輩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則胡運衰,輒加禁抑雲。”

    所以,不懂漢語的莊妃根本不可能在語言上和洪承疇順利交流,那還談什麼親自勸降呢!何況洪承疇身為明朝的薊遼總督想必美女肯定見了不少,就那麼不開眼,看到莊妃就心動嗎?甚至毛奇齡還說洪承疇因為男色而淪陷,這個說法被《嘯亭雜錄》的作者昭槤一頓駁斥,視為無稽之談。

    《嘯亭雜錄·卷一》:乃毛西河謂洪承疇初不降,繼命優人誘惑。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何厚誣之甚。

    其實,洪承疇之所以降清的原因就是他心裡並沒有放棄生存的念頭,正如乾隆皇帝所說,他完全是出於“畏死幸生”而降清的,在洪承疇得到皇太極饒恕後,當時的漢臣張存仁就說“臣觀洪承疇欣欣自得,僥倖再生”,所以,貪生怕死而降是毫無疑問的。

    確實他最初想當烈士,但是在絕食幾天之後,求生幸念佔了上風。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最初的激情散盡之後,餘念只有貪生。後來皇太極只要在勸一勸,做一下思想工作,降清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畢竟沒死成的他即便是想回到明朝也得被千刀萬剮,13萬大軍都沒了,回去等著被收拾吧!《甲申朝事小紀》裡記載的一段野史,說是一開始清廷把洪承疇放了,讓其返明,後途遇家人,被家人勸返。雖然真實性不高,但是其中有句話倒是能突出洪承疇此時的一部分心境。

    《甲申朝事小紀·卷五》:今若回京師,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縱然君恩寬大,滿朝文武,焉肯容納!禍且不測!”承疇逡巡馬上,俯首慟哭,於是遂降。

    所以洪承疇投降的原因很清楚,本身就有貪生之念,再加上形勢逼迫、皇太極禮遇等原因,也就半推半就的投降了,踏上了為清朝效力的道路。

    洪承疇在投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掙扎,全面倒向清朝,對明、清、北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對於清朝的作用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明顯。

    洪承疇在降清後,首先就把明朝的秘密盟友北韓出賣。話說在崇德元年,皇太極二徵北韓後,北韓與清朝結為“君臣之國”,奉清正朔,但是私下裡仍然和明朝有聯絡,變著法子給清朝拖後腿,皇太極於此時雖然心中懷疑,但是並未抓到實質性證據。但是洪承疇一降,證據明朗化,所謂“適中朝兵部尚書洪承疇降於沈中,備言中國事”,後來清朝名正言順的將北韓親明勢力連根拔起。

    洪承疇真正受到重用還是順治時期,在清軍入關過程中,洪承疇積極建言,憑著自己長期與農民軍作戰的經驗,在奏摺中對農民軍的戰鬥力、撤退路線、戰術進行了全面的評估,提出了有關進軍路線、行軍事宜、如何追剿農民軍等完整方案,得到了多爾袞的高度重視。請看下文。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賊首乃陝西人也,其必怕大清國兵力而西遁長安,賊之騾馬不下三十餘萬,晝夜兼程,可行二三百里,一旦聞我軍訊,必焚其宮殿府庫,及我軍入關,即整馱遁而西行,一二日後,即追逐不得。

    這是其奏疏的部分內容,大家可以查一下李自成兵敗後的作為,與其所說極其吻合,可謂神算。

    在清廷佔領北京,開始統一戰爭後,打著為明覆仇、報清之恩的旗號,幫助清朝安定北方,為清軍入關鋪平道路。在其為明覆仇、報清之恩的文告打出後,再結合他的政治影響力,來降明軍與日俱增。附圖。

    在順治二年,又受清廷任命“招撫江南各省地方”,在任期間,剿撫並用,對明朝宗室的鎮壓不遺餘力,至順治四年二月,江南平定。順治十年之後,又奉清廷之命,經略西南,總督軍務,提出了“以守為戰”的方略,穩定了清廷對西南的局勢,在清朝統一戰爭中真可謂鞍前馬後、功勞素著。

    《簷曝雜記·卷二》:順治元年從入關,為內院大學士。次年,出經略江南諸省,逋寇以次削平,後再出經略楚、粵、滇、黔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

    順治十六年,因其反對向緬甸進軍,備受清廷猜忌,清廷疑其對明心存同情,不願窮追永曆,“桂王既入緬甸,不欲窮追,以是罷兵柄”,而同年十月十六日,洪承疇也以目疾乞休,清廷僅僅給予三等輕車都尉之職。此後其閒居京城,直到康熙四年二月去世。

    洪承疇的人生分成了兩截,前半段為明重臣,竭心盡力;後半段失節降清,被清朝重用,為其統一大業鞍前馬後。對他降清後的作為,我只用八個字評價,那就是“情有可原,其罪難恕”,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詞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引用文獻:《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清史稿》、《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清太宗實錄》、《清高宗實錄》、《清史列傳》、《嘯亭雜錄》、《簷曝雜記》、《滿清外史》、《甲申朝事小紀》

  • 4 # 阿塏侃史

    說好的投降輸一半,洪承疇卻在明、清兩邊都輸得精光。洪承疇雖失節,但其為人不失厚道兩個字。洪承疇畢生致力於弘揚儒家的正能量,但在那個渾濁的時代,終將註定落得鏡花水月空一場。

    明末,明廷腐朽、天災連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承疇發起於文人將兵,他用兵謹慎,律軍以嚴、盡職盡責、忠於皇帝、善待同僚。當然,他對農民起義軍征剿起來也毫不手軟,維持他心中認為神聖的秩序。拋開階級立場不談,農民要吃飯,朝廷給不了,矛盾不可調和,起義軍殺官理所當然,官軍殺賊也是情理之中。

    因為剿“賊”有功,承疇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任職三邊總督,後總督五省軍務。

    崇禎十二年,清軍在遼西走廊異動,意欲拔掉關外的最前沿堡壘錦州,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這場被史上稱為“松錦大戰”的明清兩朝最後會戰,歷時兩年,以洪承疇、祖大壽先後投降作了註腳。

    洪承疇為何要降清?

    承疇兵敗被圍松山城,歷時五個月,於1642年2月城破被執。和他一起被俘的,有遼東巡撫邱仰民、總兵王廷臣、祖大壽的堂弟祖大樂。清兵接到命令,現場擊殺了邱仰民和王廷臣,卻將有利用價值的洪承疇和祖大樂押到了盛京。祖大樂的價值在於勸降祖大壽,而洪承疇的價值在於為明朝以後的降官作榜樣,畢竟他在明廷身居高位。

    洪承疇被俘以後,絕食以明其志,守護著忠君的終極信仰。據清代某些史料記載,范文程曾勸降於他,被他大罵了一頓。

    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 況其身乎?”

    依據范文程的說法,承疇連身外之物的衣服都珍惜,肯定是個惜命之人。

    這種說法顯然不符合邏輯,因為承疇當時穿的是明朝的官服。

    《清史稿》記載:

    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 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這也不可信。一個可以忍受絕食之苦的人怎麼輕易就被一件貂裘打敗了呢?

    我認為承疇降清的根子在於莊妃勸降。孤男寡女同處一室,莊妃又是人參湯、又是大補藥的侍侯,洪承疇沒有經受住誘惑,做了不該做的事,事後才知道那是五宮之一的莊妃。於是,他被皇太極的誠意感動了,順理成章地降了清。

    有人會發出疑問:皇太極真的有那麼拼嗎?

    說兩件事: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將生下皇五子碩塞的側妃葉赫那拉氏送給了內大臣佔土謝圖;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初七日,他將東宮福晉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轉嫁給了葉赫部的南褚。

    因為時代侷限和部落習俗,關外的清人認為女人就是財產,所以流行“收繼婚”。也鬧出不少殺妻明志、殺母明志的有悖倫理的事情。史學家認為:清太宗蒙塵有三處,太后下嫁佔其一。這其實與廉恥無關,在習俗這塊是有章可尋的。

    洪承疇投降以後為清廷做了哪些事?

    承疇降清,皇太極為了成全他的忠明之心,一直把他當作吉祥物一般供養著。在明亡之前,承疇未為清廷謀劃一策。

    明朝雖然亡了,洪承疇也為自己的變節而羞愧。

    順治元年十月,糊塗的弘光政權派使團到京城去找清廷議和,洪承疇見到故明使者,忸怩得像個小姑娘。《北使紀略》中記載:“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墮,謝陛時而夷帽,時而南冠,默然忸怩。”

    順治二年五月,對清廷是個捷報滿天飛的好月份,李自成死了,弘光政權垮了,多鐸大軍進入了南京城。多爾袞認為一統大業已成,下達了臭名昭著的薙髮令。一時之間,整個江南都反了。

    同年閏六月,洪承疇被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其實是收拾多鐸留下的亂攤子。明朝故臣陳之遴首倡:“掘孝陵,當洩盡明朝秀氣。”他要掘了朱元璋的墳墓,洪承疇沒有聽他的。

    洪承疇到了江南,釆取了以招撫為主、剿滅為輔的策略。他不僅招撫了故明的文臣武將,還有很多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對於王之仁、夏完淳、金聲、黃道周這般的錚錚鐵骨,他都十分敬重,別人罵他,他唾面自乾。而且,他還希圖挽救金聲和黃道周的性命。

    金聲被俘後,洪承疇對他說:“使公為僧可乎?”想放了他、讓他出家為僧。金聲說:“何以稱忠臣?”承疇只得殺了他、成全他的名聲。

    洪承疇曾上摺子替黃道周求情:“道周清節夙學,負有重望,今罪在不赦。而臣察江南人情,無不憐憫道周者,伏望皇上赦其重罪,待以不死。”

    洪承疇招撫江南,減少了殺戳,減輕了戰亂和破壞。同時,他多次向清廷減免賦稅,這對處於水深火熱的江南人民來說,有極大的幫助。

    順治五年至十年,洪承疇返京佐理機務。這期間,他提出了保舉連座法,促使舉薦人慎重其事,不得濫薦親信。他也規範了御史巡視地方的各項制度,使清廷的管理更加有序化。

    順治十年,洪承疇被命為五省經略。因為西南掀起了抗清的高潮,打得清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洪承疇其實是充當救火隊長的角色。七年以後,他將完整的祖國西南交到清廷的手中。

    客觀評價地評價洪承疇對清廷的貢獻:受命危難、剿撫得當,可謂輔清第一人。

    洪承疇的最終結局如何?

    承疇活著的時候,從諭旨到部議都稱讚他“勞績茂著”,但給的實惠不行,三等輕車都尉,世襲四次。怎麼說呢?輕車都尉是在公、侯、伯、子、男的再下一個等級,這個爵位又分為一、二、三等。相當於給公司打工賺了一個億,公司獎給你一張百萬大鈔來打臉。

    承疇死後,諡號文襄,這其實不是個好諡號。“襄”的本義是甲冑有勞、幫忙的意思,滿清從骨子裡就帶有滿漢有別的民族歧視,這個諡號就是說“承疇是個給清廷幫忙的外人”。

    到了乾隆朝,乾隆爺令人編寫《貳臣傳》,洪承疇名列甲等,這就相當於按著他的臉皮在地上摩擦了。

  • 5 # 2許雲輝

    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於松山戰敗被清年俘獲後,曾絕食拒降、怒斥說客、欲以死明志。然而這一切,無非是自抬身價以新增投降法碼。故皇太極親自招降、見其衣薄,遂“解所御貂裘衣之”且噓寒問暖時,洪承疇終於滿足自尊,自找臺階而下,凝視半晌嘆曰:“真命世之主也!”於是這位被崇楨視為擎天柱的大明忠臣“乃叩頭請降。”

    其後,他隨多爾袞南下攻明,獻“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之策,助清兵入關定鼎北京,成為滿清首位漢人宰相。

    洪承疇變節降清,歷來為華人不齒。他降清後助紂為虐固然可恨,但他在負責南方戰事時,“以撫為主,以剿為輔”平定江南的策略,建議滿清“習漢文,曉漢語”以倡導儒家學說的奏請,舉薦不少明朝官吏參與治理,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典章制度。這些舉措,為促進民族團結和政局穩定,都起到極大作用。

    康熙即位時,洪承疇以身體原因請求退休,四年後病逝京師私邸,享年73歲。

  • 6 # Limb942

    松錦大戰是由後金圍點打援圍錦州打援軍,(像不像解放戰爭林彪打錦州一樣,錦州一失整個山海關以北全玩完)明朝沒錢沒糧,遼響大部分被關寧軍拿去,而關寧軍又打不了仗,明朝上下給洪承疇壓力要求決戰,倉促的決戰使得松山大敗明朝損失了所有能可以與後金(可以稱為清了)一戰的軍隊,剩下的基本是不堪一用的衛所軍還有一點點守城部隊。而洪承疇本來是打算以死明志,清軍想俘虜洪承疇於是放出話,洪承疇部下里外勾結清軍導致洪承疇被俘,清軍對洪承疇以禮相待,並故意讓俘虜逃出去放出話洪承疇已死,而崇禎為了做給別人看,給洪承疇太子太師很多死人才可以得到的虛職,這樣弄下去洪承疇不死也得死,被清軍關押十多天後不得已投降了滿清,成為滿清入關後攻打南方的急先鋒。

  • 7 # 文史磚家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要塞松山城(今遼寧省錦州市松山鎮)堅守半年多時間後,終於被清軍攻陷,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松山淪陷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也率眾出降,塔山、杏山隨即落入清軍之手。至此,歷時兩年的明清松錦之戰結束,明軍精心構築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由於洪承疇的身份太重要,所以清帝皇太極聽聞訊息後,立刻命人去招降他,但後者卻做出一副誓死不降的姿態,並對前來勸降的使者破口大罵。雖則如此,皇太極並沒有放棄,考慮到宰相范文程(內秘書院大學士)也是漢人,對洪承疇的內心世界應當很有了解,所以便派他前去執行勸降任務。

    等到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後,還沒有張口,便遭到洪承疇的破口大罵。尤其是得知范文程的身份後,洪承疇罵得更加起勁,把他視作“漢奸走狗”,恨不得戳斷他的脊樑骨。面對著洪承疇的百般羞辱,范文程一忍再忍,絕口不提勸降事宜,只是對他噓寒問暖,與其談古論今,在緩和氣氛的同時,悄悄觀察他的神情、舉動。

    且說談話之間,屋樑上忽然落下一塊灰塵,恰好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只見他一邊跟范文程談話,一邊數次拂去灰塵。范文程看在眼裡,於是不動聲色地向他告辭,隨即向皇太極彙報說:“洪承疇不想死。”皇太極向范文程詢問原因,後者解釋道:“洪承疇在跟微臣談天時,頻頻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塵,絕非一心求死之人應有的表現。”皇太極聽後,連連稱是。

    既然洪承疇本心不想死,皇太極便加大“溫情攻勢”,命人好好地照顧他。兩天後,皇太極親臨太廟祭祖,並派人將洪承疇召來,準備親自勸降。洪承疇到來後,面對著皇太極立而不跪,並且一再宣稱自己絕不會投降。皇太極沒有暴躁氣惱,只是對洪承疇噓寒問暖,並脫下身上的貂裘為他禦寒。

    令人沒想到的是,皇太極此舉竟然徹底擊穿洪承疇的“內心防線”,後者在感動之餘,由衷地感慨皇太極才是真命之主,隨即跪地稱臣,就此歸降了清國。五月初五日,洪承疇攜部將祖大壽等人舉行正式的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見《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洪承疇在明朝出將入相,不僅身份極為重要,而且熟悉關內的政情、民情,他的投降對於清國來講,象徵意義和實際作用都不言而喻。所以等到清軍入關後,洪承疇因參贊之功,被順治帝拔擢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並授秘書院大學士。

    不久,清朝因強推“剃髮令”而引起江南百姓激烈反抗時,洪承疇又以“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的身份,負責在江南各省安撫百姓、攻擊南明諸王及各地義軍,為清朝穩固當地的局勢立下“汗馬功勞”。等到江南平定後,洪承疇又以“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的身份,去追擊桂王朱由榔軍隊,幫助清朝攻克、穩固西南各省。

    總之,洪承疇降清後,為其進軍關內、平定南方各省立下奇功,堪稱“開清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承疇建有如此“不世之功”,晚年卻遭到清廷的拋棄,只得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境遇遠不及吳三桂等人。不僅如此,洪承疇因為背明降清的舉動,遭到親友們的鄙棄,無一人願意跟他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疇病死在京師私邸,享年73歲。

    乾隆帝即位後,以“華夏共主”自居,在大力褒揚南明大學士史可法、黃道周等人(全都殉國而死)的同時,也對洪承疇等降臣大加鞭撻,並將其事蹟編入《貳臣傳》,只因念及他的功勞,才將其列入“甲等”。對於乾隆帝來說,這已是對洪承疇最大的“恩典”,但後者若泉下有知,大約會非常懊悔當年的降清行為吧?

  • 8 # 有得觀史

    洪承疇是文官,進士出身,袁崇煥被殺後他接任薊遼督師,松錦大戰兵敗被俘,投降皇太極。

    一個王朝要覆滅,是有預兆的。洪承疇做官多年,身居要職,對於王朝所處的狀態是清楚的。洪承疇先是和農民起義軍作戰,後和清軍作戰,為挽救大明王朝努力過。當他的努力換不來應得的效果,思想上便會產生懷疑,大明朝還有救嗎?!

    孫承宗被排擠,袁崇煥被殺,盧象升戰死,為了大明王朝,出生入死,鞠躬盡瘁的人沒有一個好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朝廷大臣會反思,跟著崇禎皇帝沒有好結果,為什麼還要跟著他呢?

    松錦大戰,洪承疇十三萬兵馬,和清軍兵力相當。清軍圍困錦州城,意圖圍點打援。洪承疇對清軍的作戰策略非常清楚,不給皇太極機會,雙方處於對峙狀態。軍隊消耗是很大的,這種戰略僵持,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結果是崇禎皇帝堅持不住了,他下令洪承疇主動出擊。

    在崇禎皇帝的催促下,洪承疇沒有辦法,派兵去解錦州之圍,準備與皇太極決戰。皇太極抓住機會,斷了洪承疇的糧道。明軍軍心大亂,紛紛要求撤軍。吳三桂提前撤退,不明真像的官兵以為兵敗,爭先恐後地逃亡,相互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洪承疇堅守松山城,彈盡糧絕,沒有援兵,不得已投降。

    松錦戰敗,責任在崇禎皇帝。洪承疇會覺得,他盡力了,憑什麼要他負責?更重要的是,他負責了,他殉國了,他心不甘啊!

    為了皇帝盡忠,死了留下好名聲,很多大臣並不怕死,也不惜死。可要是像袁崇煥那樣冤死屈死,忠臣死不瞑目,誰願意做下一個袁崇煥。

    洪承疇的投降是掙扎、思索後的無奈選擇。

    洪承疇投降皇太極,成了大清朝的嚮導,為大清問鼎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起到了指導作用,他對大清的貢獻比范文程要大得多。

    洪承疇在大清一直受重用,康熙四年病死,諡文襄。

    乾隆朝修史,把洪承疇列為貳臣。洪承疇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被列為貳臣,可見統治者不喜歡這樣的不忠之人。不過也暴露了乾隆的不地道。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9 # 青燈問史

    關於洪承疇的歷史與傳說,簡單來說就幾點:

    1.松錦之戰後投降了大清的皇太極,十指彈灰的故事說明他是一個自愛之人。所謂的與莊妃一夜情純屬於子虛烏有,是那些反清復明者對他的誣陷。

    2.洪承疇對於大清歷史是產生了巨大作用的,尤其是大清在征服江南的過程中,要是沒有洪承疇,會走很多彎路,百姓少受了很多年的苦。

    3.對於他為什麼要降清這個問題是在沒什麼好說的,不降清就是死,天下大勢所趨,面對已經死去的大明,他未嘗不是棄暗投明呢?

    4.對於洪承疇的結局,漢人士大夫稱他是叛國者,漢奸名聲揹負。清朝統治者還算客氣,讓他有個善終。

    我想重點說說的是,為什麼乾隆皇帝將他列為“貳臣”

    什麼是“貳臣”,我們來看看乾隆皇帝的看法(大意):

    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這些人儘管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標準衡量,他們是不完美的。出現貳臣,不能一味責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敗,自覆宗室,也是出現貳臣的原因,"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到了乾隆這一代,大清的江山已經穩固,乾隆皇帝是個比較自負的人,動不動編編書,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十全老人”,好像天底下就他一個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一樣。

    此時此刻的滿清,對於漢文化已經不像前幾朝還是個學習的過程,漢文化的精髓基本上已經滲透到上至皇族,下至滿民的血液,很多八旗子弟早已經熟悉漢人的生活和習慣,滿漢的區別已經難以察覺。

    對於洪承疇的歷史評價,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應運而生,所以在乾隆皇帝看來,這傢伙就不應該投降清朝,而應該保持民族氣節,像其他明朝的如史可法一樣以死殉國,方顯大義,於是,乾隆將洪承疇列入“貳臣”甲等。

    但是洪承疇對於清朝的功勳卻不能就此忽視,雖然乾隆沒有身在皇太極時期,對於當時天下的局勢沒有切身之感,但是千秋史冊在後,乾隆爺還是把問題的根本指向了前朝的敗國皇帝,原諒了投降者本人的選擇。

    這很明顯是乾隆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他是皇太極,只怕也會感嘆:得一洪承疇,俺的頭疼病好了不少。

    如何正確評價洪承疇?

    歷史也需要辯證看待,如果以儒家的標準去評價他,那他就是“貳臣”,但是我們更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他。在這裡,我們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正確認識洪承疇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

    當時的大明朝已經腐朽不堪了,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苦難,社會經濟一團糟,而崛起於青山黑土之間的滿清,打破了大明朝腐朽的格局,讓他浴火重生,在當時,滿清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不管這種先進效能能管多久,但是卻給黑暗的大明末期帶來一絲光明。洪承疇在此時選擇大清,是選擇跟先進生產關係合作,對生產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肯定他。

  • 10 # 雍親王府

    洪承疇,在松錦會戰失敗被俘後,投降了皇太極,這樣的結果看似出乎意料,但是卻又在清理之中。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之間的最後一場生死大決戰——松錦會戰,以明朝軍隊的大敗虧輸結束,明朝精心打造的九邊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遼東土地盡失,只得困守寧遠和山海關等幾座孤城,至此清軍在遼東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明朝則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

    而更讓明朝朝堂特別是崇禎皇帝本人感到悲憤的是,當時明軍在遼東地區的最高統帥、薊遼督師洪承疇竟然投降了皇太極。

    在此之前,崇禎在接到松錦大戰戰敗的訊息的同時,得到的是洪承疇陣亡的訊息,為此崇禎皇帝專門為洪承疇撰寫了祭文,並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但是洪承疇投降的訊息傳來,瞬間讓崇禎皇帝的顏面是蕩然無存,“國家養士三百年”,享受高官厚祿的洪承疇就以這樣的方式回報自己,崇禎皇帝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憤恨的同時,崇禎皇帝必然也對洪承疇的投降感到了出乎意料。

    但是對於洪承疇而言,投降實際上也是在清理之中的事情。

    首先,明朝的衰落與清朝的強盛,這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事實。

    自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建立後金政權,開始與明朝爭奪遼東地區的控制權開始,一直到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朝,與明朝分庭對抗,短短二三十年的功夫,清朝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逐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絕對主動權,不僅在遼東地區全面壓制了明軍,更是不斷的越過長城,襲擾內地,對數次直接威脅到了京畿地區,明朝已然處於了絕對的下風。

    然而此時,明朝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清朝一個敵人,作為曾經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洪承疇更是親眼見證了內部起義的風起雲湧,再加上明朝朝堂之上文臣之間的黨爭和國家崩潰的財政體系,洪承疇必然是對明朝極度的失望和絕望。

    況且,洪承疇之所以兵敗被俘,可以說是完全被自己人坑掉了,原本已經制定好的突圍轉移計劃,因為屬下總兵為了自保擅作主張,將有序的突圍變為了一場潰敗,而最先領頭逃跑的便是吳三桂,而這也更加讓洪承疇對於大明王朝死心了。

    這個時候的洪承疇也才49歲,還在從政的巔峰年齡,為了自己的前途和滿足自己能夠建功立業的人生目標,選擇投降要比為大明王朝陪葬,會讓自己得到更多。

    其次,就是當時的崇禎與皇太極相比,個人能力和魅力實在是相距甚遠。

    崇禎縱然有著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也有著事必親躬的勤奮與執著,但是崇禎的性格弱點太過於明顯了,疑心重,好面子,不願意承擔責任,極度的自負,而這也讓明朝朝堂之上的眾多能臣良將頗為心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禎以極為殘忍的方式殺掉了袁崇煥,而這也使得明朝朝堂之上的君臣矛盾更加激化,皇帝與武將之間則更是離心離德。

    反觀皇太極,清朝在他的治下迅速崛起發展,不斷向外擴張,而皇太極本人也是禮賢下士,重視人才。洪承疇也正是因為皇太極親自將一件裘衣披給了自己而倍受感動,最終選擇了投降。

    再次,范文程、孔有德等人的經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皇太極繼任後金大汗開始,就一改努爾哈赤對於漢族人的歧視政策,一方面消弭滿漢矛盾,加強民族間的團結,另一方面,對於漢族的文臣武將予以了重用。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范文程和孔有德了。

    范文程是通過後金自己組織的科舉考試選拔出的漢族官員,受到了皇太極的欣賞和器重,成為皇太極非常倚重的心腹和智囊,而他也參與了勸降洪承疇的工作,並且皇太極親自為其披上裘衣便是范文程的計策。

    孔有德在“吳橋兵變”後投降了清朝,並且受到了皇太極的極度的禮遇與重用,其地位和待遇是遠勝於在明軍時期。

    也正是看到了皇太極對於漢族這些文臣武將的禮遇,也讓洪承疇放下了後顧之憂,同時也對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期望,這也間接促成了洪承疇的投降。

    最終,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正式投降了大清。

    投降後的洪承疇成為了大清王朝的功臣,同時也就此成為了南明朝廷的“噩夢”。

    不少“清黑”和“明粉”們在評價明末清初時期,漢民族“最大罪人”的時候,洪承疇總是會位列其中,成為排名位居前列之人,而這也正是因為洪承疇在清朝一統天下,蕩平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擔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安撫地方,招降、收編反清武裝,對於清軍平定江南及福建地區立下大功,與此同時,洪承疇也極為殘酷的清剿南明殘餘,鎮壓反清起義,受到了江南地區人士的批判。

    之後,洪承疇擔任五省經略,全面指揮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戰爭,在永曆政權內鬥以及孫可望投降後,洪承疇率領的清軍開始佔據絕對的優勢,最終消滅了永曆政權,而這也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後一個政權。

    至此,大清王朝正式完成法理上的統一,而在這期間,洪承疇可謂功不可沒。

    洪承疇去世一百多年後,被乾隆皇帝列在了《貳臣傳》中。

    洪承疇自投降清朝開始,深得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帝王的信任與器重,再加上功勳卓著,也得到了極高的禮遇與朝堂地位。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康熙皇帝特恩賜祭奠如制,諡號“文襄”。

    然而,對於大清王朝一統天下如此重要的洪承疇,最終也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為了進一步緩和民族矛盾,加強滿漢之間的團結,同時瓦解漢族的反清情緒,進一步統一思想,並且鞏固自身統治,下旨編纂了《貳臣傳》,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用以警示世人。

    洪承疇也被列入《貳臣傳》之中,並且被收錄在了“甲編”之中。

    能夠編入甲編的,都是對於清朝赤膽忠心,功勳卓著之人,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壽等這些為立下赫赫戰功之人,都在甲編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所以乾隆皇帝肯定的功績,否定的是氣節,而這歸根結底還是政治統治的需要。

    只是可憐了洪承疇,自己在世的時候被明朝遺民不斷批判,去世後一百多年,再次為清朝君主樹立為反面教材,如果洪承疇泉下有知,必然是非常的不快。

  • 11 # 陽城導航

    雍親王府朋友寫了一篇文章,對洪承疇降清作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洪承疇降清也是萬不得已。

    筆者認為,如果洪承疇就此打住,他也不會被清庭列入《貮臣傳》,作反面教材。在歷史上,人們至多認為他是個貪生怕死輩。問題是他不甘寂寞,二次出山,甘願為清朝殺害漢族人民充當馬前卒。無論是對付江南烽起雲湧的反清起義,還是對待南明的永曆皇帝,洪承疇都衝在前面,對待前恩主的後代毫不手軟。真的是劊子手的角色。

    洪承疇這種反常的舉動,誰都無法接受。作為漢族下層人民,從沒對洪承疇有好感。以前替明朝皇帝殺起義軍將士,後期替清朝皇帝殺反清起義將士。總而言之,鎮壓人民!這是下層百姓對他的印象。

    對清朝皇室來說,也感到後怕。對統治者來說,強調臣下對自己忠誠。可是洪承疇對前主子是那樣絕情,對自己不會起二心?清庭不能不這樣想。事實上,和洪承疇同列的吳三桂後來又叛清而去。所以清庭用得這類人也不安心!只是說打天下開疆拓土,用得著他們,自然加以籠絡。一旦天下坐穩,需要鞏固時,洪承疇又被作為反面教員被宣傳!

    洪承疇不但不被漢族人民見容,連他的母親與兄弟也接受不了他的這種民族叛賣行為,與他割袍斷親。

    愛國主義什麼時候都應被高揚,洪承疇就是愛國主義的反面教材,無論他做了什麼,都不能見容於中國歷史!

  • 12 # 人者仁義也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事情發生在崇禎十一年開始的松錦之戰。崇禎十一年秋,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並以此為基地猛攻當時的松錦防線的重鎮錦州,面對清軍來勢洶洶的攻擊態勢,當時的崇禎被迫加強防守,於是歷史上明清的決戰開始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他投降了,關於投降的版本卻有很多種。

    依據《清史稿》的說明,洪承疇拒不肯降。皇太極派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不是可以勸降。范文程到了監獄之後,洪承疇對於范文程大罵,而范文程則是百般忍耐,故意慢慢和他聊天,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輕輕的把衣服搽拭乾淨。范文程於是便告辭出來,他對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求死,他對於一件衣服都這麼愛護,何況是自己的命呢?”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見,第二天皇太極邊區監獄對洪承疇噓寒問暖,把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洪承疇半天沒有說話,最終說了一句“真命世之主也” 隨後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依據民間傳說,則有太多的“傳奇”在裡面,可能更符合大眾的心態,畢竟這裡面的故事極其香豔,而且也傳達了百姓的善惡觀。傳聞孝莊當時這位三十歲的少婦,裝扮成漢女侍婢,十分美麗。她手捧參湯進入監獄,故意對洪承疇說是酒,少婦溫婉的勸說洪承疇喝酒,又走過來捏住他的肩膀,洪承疇最終失節,投降了清朝。這個故事裡面傳達了百姓的觀點,身為儒家子弟的洪承疇不能節制慾望,拋棄了仁義禮智信,最終投降,是受到百姓的憎惡,而滿清亦如此手段收付一名高官,手段不好。

    但是無論洪承疇是如何投降,以何種手段投降,但是他的結果就是投降了清朝。

    洪承疇投降清朝之後基本上充當了皇太極所說的“嚮導”作用,在順治年間為了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江南的反清起義轟動全國,清朝就是在洪承疇的幫助下平定,血洗江南。李定國擁護桂王朱由榔的雲南政權,曾經兩撅名王,殺的清軍打敗,西南幾乎要失敗,清朝順治帝都被振動,但是多虧了洪承疇,最終平定雲南。對於清朝的建立,洪承疇勞苦功高。

  • 13 # 歷史折返

    洪承疇出生於萬曆年間(1593年),早年家庭生活比較清貧,但受益於母親良好的教育。刻苦讀書,努力上進,成功考取舉人,進士等。從此開始步入大明仕途之路。在陝西與農民起義軍作戰過程中,憑藉過人的謀略以及勇敢作戰的精神,履歷戰功,不斷得到升遷,崇禎時期獲得皇帝加封三邊總督之職。成為朝廷重臣。

    袁崇煥被殺之後,擔負起邊關抵禦清軍入侵的重任。可惜的是洪承疇指揮的松錦大戰以失敗告終,並且在松山城被清軍攻破後被俘,後投降大清。下面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洪承疇投降清軍前因後果。

    洪承疇雖然以前線總指揮的身份被派往松錦前線指揮作戰,但是面對錦州被皇太極圍困的情況下,是馬上進行救援錦州,還是等待有利時機後再行救援。洪承疇與北京方面的崇禎等發生分歧。洪承疇認為,錦州城高牆厚,且擁有紅夷大炮優勢,易守難攻,且糧草充足,完全可以抵禦皇太極的正面進攻,如果貿然救援錦州,必然使雙方軍隊發生正面野戰,面對野戰實力超強的後金騎兵,明朝軍隊必然處於劣勢之中。

    其實,早在袁崇煥抗擊清軍時期取得的寧遠大捷以及寧錦大捷都是避開與清軍野戰,利用城高牆厚擁有紅夷大炮優勢抗擊清軍的入侵,而後等待有利時機,進行最後反擊,取得勝利。袁崇煥的這些作戰經驗,洪承疇當然能夠完全領會。怎奈北京方面要求洪承疇火速救援錦州城,並派來監軍督促。最後洪承疇迫於北京的壓力倉促率軍應戰,導致數萬大軍被清軍戰敗,而洪承疇匆忙之中,來不及突圍,被困松山城中。彈盡糧絕後,被攻破城池的清軍俘虜。

    被俘之後的洪承疇,起初也是堅持寧死不屈原則,拒絕向滿清投降。後來在皇太極強大心裡攻勢下,不得不投降大清朝。當然,洪承疇的投降表現,多少都有貪生怕死的嫌疑。因為洪承疇知道,即使皇太極放過自己,猜忌多疑的崇禎皇帝也不會放過自己,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條。因此投降清軍至少能苟且偷生。

    投降大清的洪承疇幫助大清國很快統一南方廣大地區,並消滅李定國輔佐的南明政權。

    另外,洪承疇對大清國前期的建設中,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並建議清政府採取很多明朝時期的各種國家政治制度以及相關的各種政策,為大清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雖然洪承疇對大清做出很大貢獻,但是皇太極期間一直沒有重用他。雖然順治皇帝重用過洪承疇,但其一直沒有進入大清高層。後來的康熙皇帝更是沒有重用。臨近退休只獲得一個三品官職。而到乾隆時期,基本給規劃到了漢奸的歷史地位。洪承疇投降大清,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生悲劇。

  • 14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沒有之一,比汪精衛狠多了,硬生生憑一己之力拖民族到泥潭裡,民族融合急先鋒,可惜現在似乎要被洗白了?人家主子都把他打入貳臣裡面,還洗白,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狗東西。

  • 15 # 歷史總探長

    洪承疇是一個特別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他既是大明王朝的肱股之臣,又是清朝的忠心臣子。

    對於不太瞭解歷史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洪承疇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叛臣,在明朝危亡之際居然義無反顧的投靠了新主子。

    但對於瞭解那段歷史的人們來講,用辯證的眼光去評判這個人才更能體現歷史的客觀性。功也好過也罷對於已經長埋地下幾百年的人來說,是非對錯也能只能任由後人評說。

    1.洪承疇降清背後的秘密

    關於洪承疇因何降清的真實說法目前並沒有定論,但一直以來大家對這個事情都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之所以投降清朝是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有人說他的確是一個硬骨頭,再被清朝人俘虜後一心求死就是不投降。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洪承疇是一開始就打算做降將嗎?

    在他身為明朝大將與清軍作戰的時候,可以稱得上是一員有勇有謀的主將。雖然在與入侵之敵作戰時也不是百戰百勝,但從這種為國為民為家的態度上來看,最起碼在那個時候他應該沒有想過降清。

    但任何事情都是時也命也,洪承疇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馬失前蹄,被俘之後高聲痛罵而不就範。或許在降清之前他真的做過心裡掙扎,但事實擺在眼前洪承疇確實叛明降清了,這種板上釘釘的行為被史書記載也被老百姓口口相傳至今。

    無論哪種原因或當時的洪承疇作何感想,他終究還是走上了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或許這裡面的是非曲直只有他自己最明白。

    2. 降清後鎮壓南方軍民

    洪承疇在投降後為了表忠心,居然幫助外族人鎮壓南方起義。雖然他力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靈塗炭的慘劇,也體現了他愛護百姓的一個側面,但這種做法還是讓很多人想不通。既然現在如此為何當初要那樣做呢?每個人都都正反兩面,在遇到事情之後也都會有很多矛盾,但利己的想法始終會打敗公心。

    無論如何洪承疇在降清之後,確實做出了很多令人稱讚的事情。但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方面是自己事業比較重心重,另一方面就是他具有一顆體悟民情的心,他雖然是大明朝的叛徒但卻沒有背叛老百姓。在清朝為官的日子裡洪承疇也不斷嘗試上書,希望朝廷可以減少苛捐雜稅,讓久經戰火的老百姓得到能夠休養生息。

    3. 《貳臣傳》中抹不去他的名字

    洪承疇對清朝再忠心他始終也是個外人,雖然在他死後康熙親賜諡號“文襄”, 藉此表彰他對清王朝立下的功勞。但在乾隆朝的時候卻依然被編纂入《貳臣傳》,這種淒涼和悲哀怎一個“貳”字了得。洪承疇在1665年春季懷著既矛盾又複雜的心情死去。他對人世有深深的眷戀他之所以降清或許就是沒有必死之心,如果在那一剎那他可若駕鶴西去,恐怕在青史中也會留下屬於他的濃重一筆。

  • 16 # 小瑀說史

    洪承疇這個人還是挺有能力的,但是歷史對他評價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降清,後來還帶著八旗鐵騎拿下整個大明江山,所以很多人給他扣上一頂漢奸的帽子。

    一、兵敗松錦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還在陝西圍剿李自成農民軍的洪承疇被崇禎皇帝緊急調回北京,因為此時的皇太極正率清軍南下對錦州進行圍攻,京師安全十萬火急。

    為了加強山海關和錦州的守衛,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被調任薊遼總督,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1640年,清軍攻錦州及寧遠,1641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朝廷遣洪承疇率十三萬精銳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松錦大戰正式爆發。

    皇太極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絡,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三月,清軍發起夜攻,松山被攻破,洪承疇被俘,錦州守將祖大壽率眾投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二、投降滿清

    洪承疇剛剛投降的時候還是有些骨氣的,據史料記載,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

    對於這樣的明朝高階軍事將領,皇太極當然不肯放棄,於是派最受寵信的漢人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招降。范文程很聰明,去了之後絕口不提招降之事,只是聽洪承疇大肆咆哮,忍耐之餘還和他談古論今。

    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皇太極:“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意思是洪承疇是不會為了明朝赴死的,連自己的衣服都這麼愛惜,更何況是性命了。

    皇太極一聽心裡有底,於是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隔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噓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這讓他深受感動,第二天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坊間還有另一個說法,當初洪承疇兵敗被俘之後,身陷囹圄,在盛京的監獄裡仍拒不投降,視死如歸,英勇無比。皇太極愛才,而且清醒地認識到他若投降,對滿清打敗大明、統一天下必定大為有用。

    於是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毛遂自薦,說讓她試一試,便獨自去了關洪承疇的牢房,以其天仙般美貌迷住了好色的洪,然後又對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果然說服了他,最終乖乖地向滿清投降了,並完全聽命,任其差遣,此後為締造清朝建立了莫大功勞。

    當然,這是民間野史,並不可信,其實筆者認為,洪承疇從心底並不想死,起初的抗拒不過是做做姿態,防止背上歷史的罵名罷了,至於皇太極為其貂裘披衣倒是給了他一個臺階。

    三、全力仕清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 所以終皇太極一朝,除諮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洪承疇真正得到重用是在順治時期,順治元年,洪承疇為多爾袞出謀劃策,幫助清軍入京,而後順治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授其秘書院大學士, 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順治二年(1645年),由於多爾袞下“剃頭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難之中,多爾袞急令洪承疇“救火”,任命其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此後得到攝政王多爾袞的寵信,洪承疇的所有建議,無不採納。

    順治十年(1653年),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Quattroporte官的洪承疇,以61歲高齡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軍務收復雲南,經過六年征戰,洪承疇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率領清軍攻陷昆明,平定雲南。

    此後洪承疇又建議順治賑濟雲南災民,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的社會秩序漸趨安定,生產開始恢復。

    四、孤獨離世

    由於長年的征戰,洪承疇已是疾病纏身,尤其是眼疾加劇,在平定雲南後的第二年回京調理。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駕崩,玄燁(康熙)繼位。

    這時洪承疇已經69歲,仍任大學士,但放眼滿朝文武,皆是滿洲權貴,由於早年降清,家鄉親族早已與其斷絕來往,所以在其晚年倍感孤獨,此時年老體衰的洪承疇於當年五月向康熙請求退休,朝廷幾經爭論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授以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襲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卒於京師私邸,享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諡文襄。

    五、飽受非議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在強調忠君愛國的封建社會,洪承疇被罵的那叫一個慘!

    話說1647年(順治四年),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後,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

    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柺杖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而洪承疇的最後歲月,完全是籠罩在屈辱和尷尬之中,他入清後曾回鄉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後,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

    最尷尬的是,洪承疇既受到明朝遺民的強烈排斥,也沒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關之初,洪承疇建議滿族權貴漢化,學習儒家禮儀。而漢化的滿族人接受了儒家的倫理綱常,也認為洪承疇名節有虧、不忠不孝。

    洪承疇鎮撫南方凱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難題。沒有預想中的封賞,也沒有安撫,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視著年邁的洪承疇走回朝堂。

    洪承疇在清朝經歷了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和康熙四個時期。皇太極只是將洪承疇作為顧問而已,並未真正重用。多爾袞和順治兩人重用洪承疇,但沒讓他進入決策層。而康熙繼位時,四大滿族大臣分割了輔政大權。

    洪承疇犧牲名節、效力20年、幾經大戰引導清朝坐穩江山,只換來了小小的輕車都尉。

    到了乾隆時期,滿族權貴已經完全漢化了,各地漢人的反清情緒漸漸平息,滿漢思想文化開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聖賢后裔和華夏共主自居,開始褒揚史可法、黃道周等忠君愛國的榜樣。

    洪承疇“叛明”的汙點開始掩蓋“效清”的功績,形象顛倒過來。清朝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只是念其功大,才將其列為貳臣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拉克人佔領美國駐伊大使館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