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暴

    很多人覺得楚漢對峙的時候項羽和劉邦旗鼓相當,其實旗鼓相當的只是項羽所在的前線,而整個劉邦集團到了垓下之戰的時候早已經對項羽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楚漢之爭中,項羽最風光的時刻就是彭城之戰剛剛結束後。那時候,劉邦率領諸侯聯軍56萬人,被項羽率領的3萬項家軍打的大敗,光自相踐踏而死的漢軍就多達十幾萬。諸侯們一看,估計劉邦肯定完了,於是紛紛離開劉邦投奔項羽。

    這個時候,項羽有函谷關以東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劉邦擁有關中地、四川、漢中和原來南韓的一部分。

    從面積和人口上看,雙方應該是差不多的。

    別看項羽此時風光無限,但劉邦集團由於採取了正確的對策卻越來越強大,最終對項羽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彭城之戰結束之後,劉邦回到關中先將章邯滅掉,拔掉了關中地區最後一根釘子後,劉邦開始徵發關內計程車卒準備繼續和項羽作戰。

    和劉邦擁有鞏固的大後方不一樣,項羽雖然表面上有和劉邦一樣的土地和人口,但其中很多都是各路諸侯的領地,這些人對項羽只是表面上的臣服,但可以隨時反抗他。

    為了爭取時間,劉邦在關內整訓軍隊的時候,派人前往九江說服英布反叛楚國。項羽只好派出主力部隊去進攻九江王,給了劉邦喘息之機。

    就當項羽在內部平叛的時候,劉邦卻是多路出擊。

    除了準備集中關中地區的部隊和項羽大戰之外,他還派出韓信等人向東進發,實施對楚國的迂迴包抄。

    公元前205年8月,劉邦派出張耳和韓信領兵越過黃河攻打魏國,趙國,代國等諸侯國。等打到井陘口的時候,韓信的軍隊已經多達幾十萬了。

    然後,韓信在井陘口背水一戰,以數萬人擊敗趙軍主力20萬,生擒了趙王歇。

    這個時候,韓信的大軍應該得有五六十萬了。

    後來,韓信又征服了燕國和齊國,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總兵力估計得有上百萬人。所以,韓信還除了繼續作戰之外,還能把部隊派到劉邦那裡支援。

    北方除了韓信這支主力,還有彭越的部隊在蠶食楚國的領土。

    為了支援劉邦在正面對抗項羽,彭越率領軍隊前往楚軍後方騷擾攻擊,破壞楚軍的後勤補給線,到公元前202年秋天的時候已經攻克楚國數十座城池,得到了10多萬擔糧草,大大削弱了楚國的國力。

    同時,英布從公元前203年開始被劉邦派到淮南地區,在這裡奪取了好幾個縣,和北方的彭越、韓信等人形成了對項羽的左右夾擊之勢。

    就在劉邦集團實力越來越強的時候,項羽卻因率領主力部隊和劉邦作戰抽不開身,無法攻打韓信、彭越等人。

    等到韓信平定了齊國之後,項羽已經知道再這樣下去自己早晚會被劉邦打敗。於是派武涉到齊國去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如果這次遊說能夠成功,讓韓信背叛劉邦,劉邦在北方的大戰略將前功盡棄,而且還要隨時防備韓信有可能對關中地區的攻擊。到那時候,誰將取得天下就不可治知。

    幸好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沒有被說服,繼續率領重兵在北方威懾楚國,讓項羽如芒在背。

    連續幾年和劉邦的大戰雖然項羽勝多敗少,仍然沒有徹底擊敗劉邦,而劉邦因為得到了關中大後方的支援,即使被項羽多次擊敗,還有和他一戰的能力。

    到公元前202年,項羽終於堅持不下去了,只好回撤到垓下城中,準備休養生息幾年再和劉邦作戰。

    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乘勝追擊,沒有給項羽喘息之機。同時調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軍隊一起前來圍攻。

    這個時候項羽的軍事力量只能對劉邦取得一定的優勢,當韓信等人率領主力軍隊集結而來的時候,項羽就真打不過了。

    垓下之戰中,僅韓信的軍隊就高達30萬人,是項羽兵力的3倍,再加上其他各路諸侯和劉邦本部人馬,漢軍對項羽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項羽已經沒有能力和劉邦進行作戰,只好趁著夜色逃走!

    垓下城中的十萬楚軍在四面楚歌之下已經惶恐不安,項羽逃走後就更無心戀戰,結果被漢軍斬首8萬,楚國最後的軍事力量損失殆盡!

  • 2 # 文殳子

    楚漢戰爭期間,項羽一方在中前期佔據優勢,但在側翼齊趙被滅、後方被偷襲,及主要武將被消滅或策反,已遠遠弱於劉邦。楚漢和議後,劉邦失信追擊項羽,但數次被擊敗,隨後又在韓信、彭越及周殷等諸侯共同出擊下,在垓下擊殺項羽。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是根據地,劉邦安穩,項羽騷擾不斷

    1、劉邦後方根據地穩定,保證足食足兵

    在滅秦之爭中,劉邦最先進入關中,透過安定百姓、約法三章,深得關中人心。項羽分封諸侯王時,故意把劉邦封至漢中,但沒多久劉邦以恢復楚懷王約定的名義,從漢中進入關中,恢復郡縣設定,修繕河塞,把秦國的遊園河池全部給百姓種地,大赦罪人、安撫百姓,建立漢社稷,令蕭何輔佐太子開始正式的治理統治,為以後征戰建立良好的民心和經濟基礎。

    漢王如滎陽,命蕭何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事有不及奏決者,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計關中戶口,轉漕、調兵以給軍,未嘗乏絕。

    隨後,劉邦率軍出關,但被強盛的項羽屢次擊敗,但依賴蕭何給力的後勤保障,把關中的兵士、糧草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使漢軍能夠重新恢復,並且沒有後顧之憂。比如彭城大敗後,“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滎陽戰敗後,再次從關中調兵,“興關內卒乘塞,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間”;成皋戰敗後,劉邦被楚軍射了一箭,養好傷後回到關中再次調兵,“西入關,至櫟陽…關中兵益出。”

    項羽、劉邦

    2、項羽彭城屢被襲擾,被迫兩線作戰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封地在江淮一帶,都城為彭城,雖然地方肥沃、交通方便,但卻是四戰之地,戰爭全面爆發後極其不穩定。項羽在率軍征討齊國時,被劉邦聯合諸侯共56萬部隊攻下彭城,被迫從前線帶3萬部隊返回,而後憑自己的勇猛和聯軍的麻痺才僥倖擊敗。

    楚漢戰爭正式爆發後,劉邦在滎陽前線壓力巨大的情況下,聯絡彭越在後方襲擾病擊敗楚軍,迫使項羽引兵向東擊走彭越;不久,劉邦又派盧綰、劉賈率2萬步騎支援彭越,攻下城池十幾座;同時,齊國田橫也率軍到彭城襲擾,以報最初滅國屠城之仇。

    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田橫往從之。項羽數擊彭越等,齊王信又進擊楚。

    當時,楚漢在前線已對峙數月,但楚軍後方,糧草接近中斷,項羽在這關鍵時刻被迫再次回身攻打彭越,而留大司馬曹咎等在前線;結果項羽在還沒徹底擊敗彭越時,曹咎等前線部隊已被大敗,被迫再次返回前線,既使兵力分散、逐一擊破,又來回奔走、兵士疲憊,越來越處於不利形勢。

    其次是盟友,劉邦降服團結,項羽單打獨鬥

    1、劉邦儘可能團結諸侯,建立統一戰線

    劉邦利用義帝被殺大做文章,釋出檄文號召討伐項羽,在軍事和說服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趙國陳餘及彭越一起協助劉邦攻楚,兵力集結達到56萬人。

    劉邦

    隨後,項羽以少勝多,擊敗諸侯聯軍,在諸侯又轉投楚國後,劉邦開始使用軍事手段,派韓信攻下趙國,派張耳擔任趙王,在滎陽兵敗後由趙兵補充到前線;派隨何說服九江王英布投漢,迫使項羽派龍且分兵攻打;聯絡彭越與田橫,襲擾項羽後方梁楚之地。這樣對項羽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隨著戰事深入,逐漸建立自己更加有利的局面。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劉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

    漢王之出滎陽,南走宛、葉,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復入保成皋。

    楚漢和議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建議,派兵追擊項羽,本來約韓信、彭越一起在固陵會合,但二人都沒動身,劉邦再敗;無奈之下,劉邦聽從張良建議,遣使給韓信、彭越,以裂土分疆為代價,促使兩人共同出兵,最終在垓下大敗十萬楚軍。

    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

    十八諸侯

    2、項羽自私謀利,眾叛親離

    項羽滅秦後,有幾項舉動得罪了很多諸侯,讓天下諸侯看清了項羽的心胸和作派,對項羽十分不滿和抱怨,最後也被劉邦利用,使其反楚投漢,削弱了可能依靠的盟友和實力。

    項羽

    一是分封諸侯王沒有完全按照滅秦功勞,而是按自己關係程度,親近的封在好的地方,疏遠的就靠近邊疆,惹得不少諸侯不滿。

    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於醜地。

    二是項羽既憤怒義帝不讓自己西行,又感覺他十分礙事,就把他在送到長沙路中殺死,引發諸侯背叛;

    項王使趣義帝行,其群臣、左右稍稍叛之。項王密使九江、衡山、臨江王擊義帝,殺之江中。

    三是項羽擅自殺死第一人韓王韓成,在干涉齊國內政時屠城,又沒有調解陳餘、張耳矛盾,導致對方與項羽作對到底。

    (項羽)遂北至北海,燒夷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之。

    再次是謀士武將,劉邦信任採納,項羽懷疑罷黜

    1、劉邦知人善任,從善如流

    劉邦建立漢朝後,曾讓大臣們回答他取得天下、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最後歸納是用人問題,文臣有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武將有韓信、曹參、周勃、夏侯嬰、英布等,人才濟濟一堂,並且任職合理,幫助他對外攻城拔地,交通諸侯,對內輔政安民,穩定人心,使劉邦能夠專心對付項羽。比如把韓信從底層軍官一下提拔為全軍大將軍,對項羽陣營的陳平深信不疑,讓夏侯嬰擔任騎兵首領等,都最大程度發揮每個人的能力和作用。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漢初三傑

    此外,劉邦除了張良、陳平、韓信等親近人員的建議,對於沒有名聲的人提出好的軍事、外交建議,也照樣採納,可謂是從善如流。劉邦到洛陽後,當地村裡的三老董公遮勸他以義帝之死號召諸侯伐楚,從而師出有名;成皋對峙時,有一位姓轅的書生勸劉邦從關中發兵出武關,使項羽分兵南下,減輕正面壓力等。劉邦沒有因為這些人身份低微而忽視他們,反而認真執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項羽剛愎自用,拒納建言

    項羽本身出身原楚國貴族,力能扛鼎,生來傲氣十足,加上鉅鹿之戰創造的軍事奇蹟,更是自認天下第一,先是鴻門宴上拒絕范增殺死劉邦的建議,又拒絕定都關中的安排,失去了奪取天下、消除對手的基礎和機會。

    在楚漢對峙時,劉邦利用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派遣陳平以重金離間項羽君臣,上下難以一心。結果,范增辭職離去並死於途中,除了項氏將領及發小龍且,鍾離昧等外姓武將被開始被懷疑,引發內部離心離德。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

    范增

    劉邦在總結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時,說他“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還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劉邦透過軍事手段,逐步消滅了項羽麾下大將,進一步消滅了他的嫡系下屬和部隊,使項羽軍團實力大幅萎縮,直接使項羽面對現實,考慮議和的問題。如韓信在齊地擊殺龍且,劉邦在滎陽擊敗曹咎、司馬欣,在滎陽東包圍鍾離昧,迫降在九江的新任大司馬周殷等。

    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濊涉往說淮陰侯,淮陰侯弗聽。

    最後是軍事,劉邦策略得當,項羽來回奔走

    楚漢戰爭持續期間,劉邦在比較長的時間內都被項羽壓著打,尤其是滎陽、成皋正面戰場,但劉邦採取了正確的策略,一點一點削弱項羽的實力,最終一戰定乾坤。

    楚漢戰爭

    1、堅守滎陽、成皋一線,吸引項羽重兵攻打

    滎陽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且又便於防守,因此劉邦雖然屢次戰敗,但始終死死咬在這裡,一方面再往後退,再難找到更好的防守地方,另一方面靠近大糧倉敖倉,可以避免糧草問題,反而加大了項羽軍的補給線長度,增加補給難度和時間。

    在長時間的對峙過程中,劉邦透過防守消耗了項羽大量有生力量,並在項羽攻打彭越時引誘剩餘駐軍出戰,最終大敗正面楚軍,守將曹咎、司馬欣自殺,迫使項羽以鴻溝為線開始和議。

    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敵國八九百里,老弱轉糧千里之外。漢堅守而不動,楚進則不得攻,退則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

    2、派韓信攻打北方諸侯,保護劉邦側翼

    彭城大敗後,多位諸侯又轉投項羽,劉邦雖然在滎陽暫時站住了陣腳,但面臨形勢十分不利,尤其是北面處於趙國的威脅。在此情況下,劉邦派韓信、張耳出兵擊敗趙國,隨後又打敗代國、降服燕國、攻佔齊國、擊敗龍且,不僅獲得了大量有生力量,齊王韓信會師垓下時所率兵力達到三十萬,也使劉邦避免了側翼攻擊。

    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

    韓信

    3、派兵聯合彭越持續襲擾,中斷項羽糧草補給

    彭越與劉邦早年前有合作經歷,滅秦後被封在僅靠楚國的梁地,在楚漢戰爭時一直在項羽後方,迫使項羽不得不分兵或是親自去圍剿。最終正是在不斷的拉扯中,項羽疲於應對,出現防守漏洞,被劉邦抓住。同時,楚軍逐漸出現軍糧匱乏局面,軍事行動大受影響,軍心也難以保持,最終不僅被迫議和,而且在劉邦追擊中逐漸潰散。

    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

    4、當斷則斷,不做婦人之仁

    劉邦在彭越、韓信出兵後,決心一舉滅楚,於是安排諸路諸侯共同出擊,利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術,垓下擊敗楚軍剩餘主力,又派騎兵部隊追殺項羽本人,以賜千金、封邑萬戶的高額代價,懸賞項羽人頭,最終全部消滅楚軍,使項羽放棄回到江東的念頭,於烏江邊上自殺。

    烏江自刎

    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從之。

    【結語】楚漢戰爭失利,項羽自我認知是“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把問題簡單的歸結于軍事,但實際上更是政治、外交及個人性格等方面的全面失敗。劉邦擁有更穩定的根據地,能夠團結更多諸侯,任用更多賢才良將,採取更正確的軍事措施,所以最終取勝也是應該的。

  • 3 # 劇透歷史

    楚漢爭霸前期,雙方各有勝負,劉邦拿項羽沒辦法,項羽也不能一巴掌拍死劉邦。只好各退一步,簽訂“鴻溝和議”,中分天下,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

    和議一定,兩人臉上笑嘻嘻約好繼續當兄弟,心裡怎麼想的就不知道了。反正項羽是信了劉邦,引兵東歸。劉邦卻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悍然毀約,率兵追擊項羽,準備趁其不備一舉拿下。

    但是,尷尬的事情發生了。雖然劉邦是先撩的那個,卻還是沒打贏疲憊的楚軍。只得據城堅守,不敢與之交戰。因為和他約好一起出兵的韓信、彭越掉鏈子了,沒來。

    不得不說,漢朝開國功臣們的心思太多,忠誠度要打問號,也難怪後來劉邦拿他們開刀。

    當時劉邦都快氣死了,還要壓著火好言好語地勸說韓信和彭越,許出爵位和土地,才終於堅定了他們的立場,不再反覆。

    接下來,劉邦佔盡優勢。

    韓信從齊地出發,佔領了楚都彭城和蘇北、皖北、豫東等地區,自東向西夾擊項羽,從側面壓迫楚軍;

    彭越從梁地出發,與劉邦會和,壯大劉邦的兵力,逼迫楚軍後退;

    另一名漢將劉賈則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對楚地發動攻勢,沿途軍民幾乎全部屠盡;

    項羽放在南線的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歸漢,屠滅六縣,與英布、劉賈等人會師,北上合擊項羽;

    除此之外,劉邦還得到了關中二十多萬的兵力補充。五路大軍從西、北、西南、東北四個方向圍困楚軍,兵力合起來約有六十多萬。反觀項羽,只有十萬已經出來很久、持續作戰的楚軍。

    這裡得說明一下,楚、漢雙方計程車兵是不一樣的,項羽走精兵路線,且多是騎兵,具有較高的軍事素質,戰力很強。而劉邦的兵多是沒上過戰場,臨時徵召來的新兵,要是一對一的打,漢軍壓根不是楚軍的對手。

    但縱然如此,項羽也只能向垓下退兵。為什麼?因為這種戰沒法打,一方面兵力懸殊過大,另一方面則是漢軍營造出了一種己方勝券在握、楚軍大勢已去的氛圍。

    漢軍氣勢如虹,楚軍則心生膽怯。就連項羽,也沒了當年鉅鹿之戰那種破釜沉舟的決心,正如虞姬所唱的“大王意氣盡”。

    前面說過,劉賈、英布、周殷等人都屠過城,這就代表楚軍得不到有效補充。當初跟著項羽到齊地平亂的是哪些人,現在依然是他們。

    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已經很疲憊了,他們渴望好好休整一番,卻沒這個機會。更可怕的是,後勤補給也跟不上了。再厲害的兵,戰場上也經不起餓肚子。哪怕還沒有開始餓,只要想到幾天後就沒糧了,心也得亂。

    而且很多人知道後方楚地出了問題,更造成進一步的軍心動盪。這種情況下,只有來一場大勝仗,才能扭轉士氣。但士氣如此,難打勝仗,於是就形成了矛盾。

    就算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也非常謹慎。項羽退到垓下,劉邦兵力數倍於項羽,卻不強攻,而是採用韓信之策,讓士兵們四面唱楚歌,挑起楚軍的思鄉厭戰情緒。

    說白了,這是不敢正面交鋒,打個心理戰。韓信很善於這樣的奇計,心理戰奏效了,楚軍的戰鬥意志徹底被瓦解,面臨潰散。

    項羽也知道這城守不住了,帶著八百親信趁夜突圍。劉邦得報後,派灌嬰去追。帶了多少人呢?五千。

    以五千對八百,漢軍終於佔據了絕對優勢。經過一段時間的廝殺,項羽身邊只有二十八騎了,然後他開始了自己在戰場上最後的表演。對殘存的部下說,我要帶領你們痛快地大戰一場,為你們取得三次勝利,突圍、斬將、砍旗!

    事情果然如他所說,這麼少的兵力還給漢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最後突圍成功,項羽逃到烏江,但他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再次斬殺幾百漢兵,揮刀自刎。

    其實當楚漢對峙呈現表面上的旗鼓相當時,項羽就已經輸了。

    因為劉邦一直在上升,而項羽一直在下降,兩人在中間的某個點可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但總體趨勢是不變的,劉邦繼續升,項羽繼續降。

    再降,就只能兵敗如山倒了。

    項羽的失敗,和他的思維很有關係。

    別看他的名號“西楚霸王”叫得霸氣,實際上他是位貴族青年,很多行為受貴族思維的約束,比如說分封諸侯、錦衣還鄉等等,他似乎更願回到諸國林立的戰國時期,缺乏統一天下的志向。

    劉邦則是野路子,無所顧忌,敢想敢做,最終開創漢王朝。

  • 4 # 另一種幸福888

    因為當時天下形勢已經變了,韓信已經橫掃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先後滅掉了西魏國、趙國、代國、齊國,招降了燕國。又在維水之戰大破龍且所率領的二十萬軍隊,並且斬殺了龍且。從北面完成了對西楚國的包圍,嚴重威脅西楚國的國都彭城。然後是彭越不斷的騷擾項羽的糧道,使項羽在前線的處境非常艱難。特別是在龍且戰敗被殺之後,項羽知道天下形勢已經徹底倒向了劉邦。於是被迫與劉邦簽訂協議,雙方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但是項羽在簽訂協議以後,他並沒有敢回彭城,而是陸續向南撤退,因為當時整個齊地都被韓信佔了,齊地離彭城很近。所以項羽不敢彭城,而是繼續向南撤退,但是劉邦確違背盟約,邀請韓信和彭越共同夾擊項羽,結果這兩家沒有來,導致劉邦大敗,項羽也是急了眼,對著劉邦就是一頓猛打。劉邦害怕,問張良該怎麼辦。張良說:“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幾路大軍匯合與垓下。韓信先是用十面埋伏兵圍項羽與垓下,然後再利用四面楚歌擾亂項羽軍心,最終徹底擊敗項羽

  • 5 # 公子無忌shy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在彭城大敗後,項羽一直把劉邦壓著打,但是鴻溝和議之後項羽撤軍後,劉邦撕毀協議,引兵追擊。

    劉邦聯合諸侯大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項羽軍被圍困。最後項羽僅帶八百人突圍,在東城被漢軍追上,於烏江邊自刎而死。

    那麼項羽怎麼就從佔盡優勢,突然淪落到兵敗如山倒,自殺而死呢?主要原因是項羽所取得的優勢,基本都是與劉邦在區域性對峙的優勢。

    而從整個天下的局勢來看,劉邦可謂是佔盡了優勢,從北方到南方,劉邦都建立了同盟關係。而項羽在南方的勢力,一步步被劉邦蠶食乾淨,北方的反對勢力,更是被劉邦統一了,項羽的失敗已經成為必然了。

    滎陽拉鋸戰,劉邦佈局天下,從南到北皆盟友

    漢三年,劉邦退守滎陽,項羽發動反擊,率兵進攻滎陽。漢軍在滎陽運輸糧草的甬道多次被項羽破壞,劉邦在城中非常害怕和困擾。就對項羽提出議和,項羽就同意了。

    項羽準備撤軍的時候,范增建議趁機奪取滎陽,徹底消滅劉邦。項羽被說動了,與范增合圍滎陽,計劃擒殺消滅劉邦。

    面對項羽的圍困,劉邦一籌莫展,這時陳平獻反間計,散佈謠言,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項羽輕信流言,剝奪了范增的權力,范增一氣之下告老還鄉了。

    劉邦部下紀信以黃車假扮劉邦,謊稱願意投降,令項羽放鬆警惕,劉邦趁機逃出滎陽。劉邦逃到宛、葉一帶,開始了挖項羽牆角的行動,派人說服英布背叛項羽。

    然後劉邦在英布的配合下奪回成皋,同時彭越南下進攻項羽背後,項羽又不得不回軍對付彭越,劉邦趁機收復成皋重鎮,就這樣兩軍圍繞著滎陽、成皋等地展開拉鋸戰。

    在項羽的目光被劉邦吸引的時候,劉邦已經在佈局天下,彭城失敗後,劉邦接受韓信的策略,派遣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略趙國、燕國、齊國等地。

    韓信在蒲津關,以疑兵吸引魏豹的重兵防守,卻從夏陽率軍以木桶、木盆等渡過黃河,襲擊魏都安邑,平定魏國。

    井陘之戰中,韓信以背水列陣,先率前軍佯裝戰敗,吸引趙軍傾巢出動,進攻河邊的漢軍陣型。漢軍在絕境之中,英勇作戰,與近十倍的趙軍進入僵持之中,打得趙軍都準備退兵了。

    結果韓信早已埋伏精銳輕騎,提前佔領了趙軍營寨,趙軍頓時全軍潰敗,四散而逃,經此一戰,韓信斬殺陳餘,俘虜趙王歇,迅速平定趙國。

    緊接著韓信採納李左車的建議,派出使者,陳曉利害,誘使燕國兵不血刃,歸屬漢王勢力。然後又發兵進攻齊國,在齊國原本已經同意歸附漢王的情況下,偷襲齊國,一舉攻破臨淄。

    齊王田廣向項羽求援,項羽派出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對陣韓信,雙方在濰河兩岸展開大戰,韓信提前堵塞河水上游,以佯裝敗退,誘使龍且追擊。河水洶湧而下,淹沒楚軍大部,龍且僅帶少量兵馬渡過濰河,最後兵敗被殺,韓信平定齊國。

    楚漢戰爭開始後,英布一直左右推諉,不願意配合項羽征戰與齊王田榮、漢王劉邦作戰,雙方產生隔閡。彭城戰敗後,劉邦就想找機會拉攏英布,於是派出隨何出使淮南。

    隨何到了淮南之後,見到英布,首先告訴英布他沒有盡到作為項羽屬國的義務,已經得罪了楚霸王項羽。而且楚漢在滎陽相持,項羽跨界攻擊滎陽、成皋,楚漢的強弱已經轉變,跟隨項羽並不能打敗劉邦,而歸附劉邦卻能消滅項羽。歸附漢王將來必定少不了裂土封疆,英布很快就同意了與劉邦聯合,共同對抗項羽。

    從這時候開始,劉邦基本上實現了對項羽的從北面、西面、南面,甚至是東北方面的合圍,從大的局勢來看,項羽已經處在敗亡的邊緣。

    滎陽、成皋的拉鋸對峙,多線作戰,楚軍已經人困馬乏、糧草斷絕了

    楚漢戰爭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梁王彭越,在很多諸侯王都在騎牆的時候,他卻是堅定地站在劉邦一邊。他為什麼這麼堅定呢,原因很簡單,梁國的領土夾在楚漢之間,而且這土地是從項羽部下的牙縫中奪回來的。

    項羽進攻滎陽,不可避免地要經過樑國的土地,項羽首先是把彭越從黃河南岸,趕到了黃河以北,但是彭越肯定不甘心啊,所以一有機會就趁機南下,報仇雪恨。

    在滎陽和成皋的戰場上,就出現了項羽一拿下成皋,彭越就趁機南下襲擊項羽的後路,第一渡河攻擊東阿,項羽回軍救援,劉邦趁機收復成皋,彭越敗退後,項羽回到西線又和劉邦對峙,再也拿不下成皋了。

    對峙幾個月後,彭越又從背後攻擊上谷城,項羽心裡媽賣批的,又領兵去救援,留大司馬曹咎堅守滎陽,與劉邦對峙,結果沒幾天曹咎就兵敗被殺,滎陽失守。

    項羽不得不回軍,與劉邦繼續對峙,這就造成了楚軍腹背受敵的窘境,而且又因為後勤糧草的供應被彭越斷絕,基本上就陷入了內無糧草補給,外無援兵的困難之地。

    這種情況下,項羽向劉邦學習,不得不與劉邦議和,簽訂停戰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雖然叫中分天下,但是劉邦的勢力,已經遍佈南北,項羽僅剩楚國一隅之地了。

    漢軍撕毀盟約,發兵追擊,調集諸侯軍隊,合圍項羽

    鴻溝和議之後,項羽領兵向東準備返回彭城,但是劉邦準備退兵時,張良、陳平敏銳地感覺到這是最好的滅亡項羽的機會,於是建議劉邦反擊項羽,一舉消滅項羽。

    劉邦採納建議,率軍追擊,但此時項羽雖然已經人困馬乏,但是戰力還在,率軍一個反擊,就把劉邦打敗了,圍困在了固陵。

    劉邦認識到依靠自己的力量搞不定項羽,於是以加封土地的條件,召集韓信、彭越、英布等天下諸侯圍攻項羽。

    兩軍在垓下對決,此時楚軍只有項羽從滎陽撤回的十餘萬疲敝不堪的人馬。而劉邦本部得到關中補充的兵馬,兵力達到了二十萬,梁王彭越率領數萬兵馬南下與劉邦會合,韓信率領十餘萬兵馬從齊地夾擊楚軍,劉賈、英布、周殷會合十餘萬人從南面攻擊,漢軍會合到垓下的總兵力達到了近六十萬。

    在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下,項羽大軍豈能不敗啊,項羽的失敗並不是戰爭的失敗,而是戰略和政治的失敗!

  • 6 # 用心看本質

    項羽這個人只是匹夫之勇,根本沒有帝王之才,秦始皇已經開始大一統,中央集權,他卻搞分封,弄出一堆有實力和他一爭天下的人,愚蠢透頂,最要命的是剛愎自用,自己不行還覺得自己行,誰的話都不聽,他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劉邦就不同了,自己知道自己不行,張嘴就是先生您看怎麼辦好呢!能識人用人,心狠手黑,不吝賞賜,不封異姓王,有原因,這才是帝王之才。

  • 7 # 國史春秋

    楚漢滎陽對峙的時候,雙方實力相當,劉邦從沒有打過勝仗。鴻溝對峙的時候,劉邦自己手握20萬兵力,項羽只剩10萬人馬,項羽明顯處於劣勢,所以同意與劉邦議和。但是所謂的議和,只不過是劉邦一個換取家人的計謀,當項羽把呂雉等人送回了劉邦身邊將要轉身離開的時候,劉邦又在背後偷偷的舉起了屠刀。然而項羽反應迅速,立刻給劉邦來了一個回馬槍,結果劉邦又被打的灰頭土臉。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策略,以函谷關以東的土地為籌碼,分別劃給了彭越、韓信、英布等人,這才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圍,項羽窮途末路,自刎於烏江。

    那麼為什麼項羽一退,立刻就兵敗如山倒了呢?

    原因是劉邦的力量在增加,項羽則不斷的縮水。

    劉邦入關的時候是10萬兵馬,項羽滅趙後率40萬大軍入關,而後項羽以霸王自居封賞了18路諸侯,劉邦入漢中為王。此時項羽志得意滿,認為秦國已滅天下太平,準備衣錦還鄉。結果齊國田橫、田榮兄弟發動叛亂,於是項羽率軍前往齊國平叛,劉邦則趁機出漢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還定三秦。然後,劉邦一方面集結56萬大軍進攻項羽的都城彭城,打算以滔天之勢一舉殲滅項羽,另一方面命韓信北上滅魏、趙、燕、齊等國,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然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項羽回兵三萬,劉邦56萬大軍灰飛煙滅。如此一來,劉邦不但沒有滅了項羽,反而由此才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雖然說劉邦的實力第一次超過項羽,但彷彿是一幫烏合之眾造了一個曇花一現的假想。

    隨後劉邦整軍備戰,補充兵源:

    得到大兄哥呂澤的鼎力支援。蕭何從關中提供了一批老弱病殘。北上趙國帶走了韓信的20萬精兵。

    由此劉邦再次得到了可與項羽抗衡的力量,之後與項羽在滎陽、成皋及廣武一帶展開正面拉鋸較量,彭越則擷取項羽的糧道,擾亂項羽的後方。此時項羽已經處於雙線作戰的困境,儘管如此項羽並沒有被劉邦和彭越悍動。

    真正讓藏書憂慮的是韓信,因為此時的韓信已經滅掉齊國,坐擁30萬精兵,虎視項羽的後方。所以項羽派武涉去說服韓信,按兵不動、保持中立,三分天下,但是韓信並沒有被說動。

    為了消除韓信的危脅,項羽派大將龍且率20萬大軍北上阻擋韓信南下,而自己留10萬人馬繼續與劉邦鴻溝對峙。讓項羽始料未及的是,身經百戰的龍且主動挑戰韓信,結果20萬大軍被韓信用澭水衝的屍骨不留。

    項羽聽到訊息後大為震驚,因此時自己的全部家當只剩下了10萬人馬,反觀劉邦手握至少多於自己兩備的兵力,自己明顯處於劣勢。更讓項羽恐懼的是韓信有30萬兵馬,彭越有不下10萬人馬,倒戈的英布也有近10萬人馬,所以項羽已經陷入形單影隻的孤立無援之地,形勢既然無法逆轉,唯一的辦法就是以鴻溝為界向劉邦妥協。

    而項羽的妥協,就是一種示弱,這也是劉邦置項羽於死地的機會,所以劉邦自然不會錯失良機。所以劉邦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下了必殺令,如此一來,項羽已經成了即將被五馬分屍之人,自然也就沒有了兵敗不如山倒的任何可能。

  • 8 # 小二影視文化

    楚漢爭霸之初項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勢力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時的項羽信心滿滿只待掃平諸侯一統天下。但是項羽在準備征伐天下的時候遇到了百折不撓寡鮮廉恥的劉邦,劉邦你說他是地痞也好,你說他是流氓也罷!就是這麼樣式一個人卻成了項羽征伐天下時遇到的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今天我們就從鴻溝之約說起。在滎陽之戰以前劉邦與項羽的實力對比根本談不上旗鼓相當,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別來說。滎陽之戰以後項羽與劉邦實力差距逐漸在縮小,滎陽之戰實際上始於漢代第二年5月,歷時兩年四個月,直到漢代四年九月,這是楚漢戰爭中最長的一次戰役,雖然最後的勝利方是項羽,可是 項羽是慘勝,不僅損兵折將更是損失了項羽集團唯一的智囊范增。而此時用瞞天過海之計逃出生天的劉邦早已在離滎陽不遠的成皋開闢了第二戰場。成皋之戰是決定楚漢爭霸走向的一場關鍵之戰,此戰之後項羽對劉邦的優勢不復存在,成皋之戰項羽數十萬楚軍損失大半,由優勢力量轉換為劣勢在廣武進退兩難。劉邦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扭轉了不利局面,劉邦旗下的韓信、彭越、英布、等諸將自成一系只待裂土稱王。濰水之戰中的龍且的二十萬大軍又被韓信斬殺殆盡,此消彼長項羽對劉邦再沒有優勢可言了,甚至已被劉邦佔據上風。而此時的項羽在鴻溝這個地方審時度勢不得不向劉邦提出妥協,項羽向劉邦提出妥協的砝碼是被俘的劉太公和呂后。征伐天下十幾載的項羽從未向誰妥協過,從未向誰退過一步,可是這次項羽為了生存不得不在鴻溝這個地方主動提出了聞名天下的鴻溝之約。這一退項羽將無路可走,這一退項羽將萬劫不復。鴻溝之約提出的以鴻溝為中心平分天下的約定,劉邦並沒有堅守多久,就單方面撕毀盟約準備偷襲項羽。前面說了劉邦旗下的韓信、彭越、英布等自成一系只待列土封王,為何說只待?因為他們都沒有得到老上級劉邦的加封,還不敢稱王,為了達到合圍項羽的目的劉邦聽從張良的主意,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又加封英布為淮南王,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垓下之圍,成了霸王的葬身之地。

  • 9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楚漢相爭本來也並非旗鼓相當,而應該是項羽在大部分時間上取得了對劉邦的軍事優勢。而且戰爭的主動權,也長期掌握在勇猛無敵的項羽手中。

    實際上,縱觀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的楚軍在大部分戰役中都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也曾多次給予劉邦的漢軍重創。尤其是彭城之戰,項羽在國都被破、敵眾我寡的絕對困境情況下,依舊能以3萬精兵反殺劉邦56萬諸侯聯軍。自那以後,劉邦的漢軍更是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常常遭受項羽楚軍的強攻猛打。

    然而,儘管在戰術上處於劣勢,但劉邦在大戰略上卻完全取勝了。劉邦把自己當成了誘餌,以自身本部漢軍的弱勢兵力,成功吸引項羽的本部楚軍。另一方面,則讓韓信率領另一支漢軍部隊北上,逐一消滅魏、趙、齊、燕等諸侯,最終順利完成對項羽的戰略迂迴。

    也就是說,項羽最終後退之時,其實正是漢軍戰略迂迴完成之時。因此,那時楚漢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漢軍對楚軍的軍事包圍網已經形成。因此,項羽的後退,實際上就是窮途末路上的一種無奈選擇。

    事實上,在垓下之戰爆發前,項羽敗局已定,當時他的勢力就只剩下西楚和忠於自己的臨江王共尉而已,而天下的大部分都已掌握在劉邦手中。而且,多年戰爭下來,西楚國中也早已疲憊不堪,糧食也被消耗殆盡。這就正如張良對劉邦所說的:

    “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因此,楚漢戰爭的末期,項羽的楚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只剩下一支十萬人的軍隊,而且還是一支久戰的疲師。而反觀劉邦卻是兵多糧足,垓下之戰中,漢軍各路兵馬加起來有五六十萬之眾,並形成了對楚軍的四面合圍。這種戰場局勢上的質變,不同於劉邦過去的歷次戰術失敗。因此,項羽不退則已,一退則萬劫不復!

    而後世所謂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不過是人們對項羽英雄氣概的敬重,感慨他的烏江自刎罷了。事實上,就當時的楚漢形勢,項羽已經完全沒有翻盤的可能了,而自刎反而成了自己最好的歸宿。

  • 10 # 小劉解讀

    反秦滅楚,劉邦以小小亭長,憑藉三尺劍斬蛇起義。前後只用了短短七年時間,登基為帝,真可謂是個奇蹟。

    總瓢把子,霸王項羽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身為各路諸侯的總盟主,自封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當時的劉邦只是十八路諸侯之一,根本沒有力量對抗項羽。力量上不能正面對抗,劉邦就運用智慧。先麻痺項羽,暗地勾結各路諸侯共同起兵對抗……最後彭城之戰被項羽一仗打散了諸侯五十六萬聯軍。

    滎陽對決,霸王項羽的下坡路

    劉邦敗退滎陽,老爹劉太公、老婆呂雉等人被項羽俘獲當做人質。項羽威脅劉邦不要背後做“小動作”,抓緊投降,否則燒火烹了你爹。歷史上最有名的“無賴”由此誕生:劉邦對項羽說:當初咱倆結為兄弟,我爹也就等於是你爹,你要是想吃咱爹肉,煮熟了請分給我一碗,你想吃獨食,就太不夠“哥們兒”了。搞得項羽有氣也使不出來……

    “大包圍”策略,徹底拖垮了項羽。韓信領兵各個擊破,實施包圍圈。劉邦招降彭越後,一前一後,一退一進跟項羽打起了“游擊戰”:由彭越襲擾項羽的大後方,項羽轉過頭來打彭越,彭越就跑。滎陽劉邦又對準項羽的大後方猛打,等項羽回頭,劉邦就跑……項羽雖有“扛鼎之力”,卻無“分身之法”。就這樣打了一年,戰爭形式發生了逆轉。劉邦佔據了上風,簽署“鴻溝議和”,換回了人質。

    霸王之死

    項羽退兵回彭城的路上,劉邦單方面撕毀鴻溝協議,領二十萬大軍追擊項羽,又被項羽打了回來。劉邦再次吸取教訓,大封天下。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約定共同圍攻項羽。最終在垓下之圍,把“不肯過江東”的項羽殺了。

    總結起來,項羽對於劉邦來說,還是太“年輕”了。項羽對待屬下可以用寬厚,同甘共苦來形容,但是真要拿出太多的金銀、土地來封賞,他就不願意了,這種“仁”,叫做婦人之仁。而劉邦,彭城之戰後遭遇大敗,為了洗刷恥辱,做掉項羽,在外面放出話去:如果誰能幹掉項羽,我就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送給他(當然那個時候這些土地都在項羽手裡),自己退出,只做“關中王”。這種策略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 11 # 小生不乖

    說兩點。

    其一,項羽是被拖垮的。從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帶開始對峙到鴻溝協定談成,總共差不多兩年半的時間,靠著韓信在北面一路猛進,劉邦的勢力一直在擴張,而項羽卻耗不起了。鴻溝協定的一年多前,劉邦也曾想跟項羽以滎陽為界談和,那次是項羽沒答應,這一次劃鴻溝東西而治,項羽答應了,同時還歸還劉邦家屬。以廣武澗那一小段來說,鴻溝在滎陽的西邊,劉邦看似在後一次較上回又作了讓步,但鴻溝是很長一段運河,它還要一直往東延伸到開封這邊來,這樣看來是項羽做了巨大讓步,其原因是項羽撐不住了。

    其二,項羽是一挫再挫,在垓下之戰前已經有過兩三次重大失敗。鴻溝協定之前,齊國戰場,龍且的號稱二十萬的大軍被韓信滅掉了。鴻溝協定之後,在英布的前九江國戰場,英布與劉賈合作把項羽這一路的楚軍打掉了,英布奪回了他的九江國地域;項羽自己,在陳縣被劉邦與匯合而來的韓信、灌嬰打敗一次,灌嬰為此還被加賜食邑二千五百戶,且來陳縣會戰前,灌嬰已把彭城周邊打了個遍。項羽其實敗退到垓下的,且垓下的項羽此時連個外援也沒有,項羽手裡的十萬軍就是西楚國最後一路大軍,江東還有些人,也要看他回不回的去。

  • 12 # 立志成蟲

    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隔著滎陽的鴻溝對峙,僵持不下,最終達成協議,以鴻溝為界,天下裂土而分,東歸項羽西歸劉邦。隨後項羽率兵東歸。實際上能在鴻溝僵持不下因為項羽已經處於頹勢了,劉邦發動彭城之戰被項羽打的大崩潰是一路潰逃到滎陽的,期間劉邦為了逃命讓馬車跑的快不惜把兒子(漢惠帝)女兒(魯元公主)踹下車以減輕重量,踹了不止一次,每次都被趕車的夏侯嬰給抱回來,可想而知劉邦有多狼狽。項羽一路窮追猛打,到了滎陽的鴻溝攻不動了,甚至要把劉邦的爸爸當著劉邦的面給活煮了威脅劉邦投降,被項伯阻止了。項羽自起兵以來勝仗連連威震天下,誰不服把你直接幹趴下,何曾有過要當面威脅別人的場面?跟劉邦妥協是因為再也耗不下去了,“鴻門宴”時項羽何等的強勢,劉邦何等的謙卑?可眼下韓信已經威脅到了項羽的後方,其他諸侯難免有蠢蠢欲動的,而項羽只是戰場上的戰神,根據地的建設卻差的很,比不得劉邦背後有蕭何,兵員糧草物資能源源不斷的補充供應。項羽前腳東歸,張良和陳平就建議劉邦立即出兵追擊,因為項羽糧草物資不足,士兵疲憊厭戰,正是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大好時機,劉邦馬上以封王的高價碼把韓信英布彭越這些手握重兵的大咖攏到一起合擊項羽。“垓下之圍”張良用“四面楚歌”成功的瓦解了項羽的軍心士氣,士兵紛紛逃跑,最終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邦奪取天下開創漢朝

  • 1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當項羽撤退時,他原本擁有全身而退的機會,正是劉邦不失時機地把握機會、韓信正確的會戰策略,促成了項羽的兵敗如山倒。

    大勢瞬間逆轉,項羽措手不及

    前203年10月,曹咎全軍覆沒,被殺、11月龍且全軍覆沒,被殺,短短2個月,形勢瞬間逆轉了!

    可是,這一切都來得十分突然。僅僅2個月前,項羽還依稀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此時的形勢,看起來對項羽十分有利:正面:漢軍所有的老兵都被吸收到了滎陽前線(劉邦已經收集韓信兵馬,用於支援前線);北面:儘管韓信已經攻取了魏、趙,降服了燕,但他只能重新開始訓練他的軍隊;南面:彭越騷擾的軍隊被項羽回師擊敗!

    看起來,項羽的形勢十分有利!

    正此時,傳來第一條不安的訊息:韓信率領新兵(僅僅到手新兵2個月),攻略了齊地!

    項羽派出龍且率軍前往支援齊軍。

    這個安排,看起來是綽綽有餘的:龍且,是當時的名將。不久前,龍且還擊敗了英布,能力很強!同時,此時齊國戰場,齊楚聯軍有20多萬!而韓信只有新兵數萬人!

    就算韓信牛逼,龍且吃不下韓信,但龍且總不至於被秒殺吧!

    結果出乎意料:龍且真的被秒殺了!

    龍且被秒殺後,形勢已經逆轉,漢軍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

    大勢突然逆轉,項羽措手不及!

    暗流湧動的十個月

    儘管如此,項羽依然沒有立刻退軍。因為,劉邦集團內部出了問題。

    韓信,此時已經實力強勁,聲望驚天,已有鼎足之勢;

    英布、彭越,正在安心攻略淮南、梁地,暫時沒有配合漢王在前線作戰;

    因此,項羽一面繼續強攻正面,一面對韓信等人展開了激烈的外交戰,試圖爭取韓信等人,至少讓他們保持中立!

    項羽的期待算不上有太大毛病:從當時的形勢,以及相關記載來看,韓信等人確實被認為極有可能“自立”。

    而只要韓信等人保持中立,項羽就依然有機會正面壓制劉邦!

    可是,在激烈的外交爭奪後,韓信開始進攻項羽後方,項羽的外交戰失敗!

    因此,當項羽開始退兵時,他已經失去了一切主動權。

    一般的退兵,只是代表攻守易勢,優勢方開始反擊,弱勢方還可以組織節節抵抗。

    可是,項羽卻不同,當他開始退兵時,他的根據地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稍不注意,就可能後方盡失,毫無反抗之力!

    尷尬的後退

    無奈之下,項羽只得求和,劃鴻溝為界,開始退兵。

    如果項羽順利撤退成功,他依然擁有一定的翻盤機會。

    儘管後方已經被大部攻破,但項羽所率的軍隊依然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同時,回軍的直線距離並不遠。將士們“保家衛國”,以項羽的軍事才能,捲土重來並非難事。

    可是,項羽的後退路線卻很蛋疼。由於彭越已經攻略了大部梁地,項羽不能直接直線東返,只能繞道固陵等地,“曲線回國”。

    這種曲線回國是十分尷尬的。一方面,他要組織足夠的力量防止劉邦的背後追擊,同時,他還必須保留足夠的力量於側翼和撤退路線,以防禦彭越的進攻!

    這種情況下,項羽的撤退速度可想而知了!

    因此,儘管項羽軍依然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在固陵擊敗劉邦,但既沒有力量殲滅劉邦,也無法快速撤退,他的孤軍被劉邦牢牢牽制住,眼睜睜看著後方的淪陷!

    這段時間,韓信攻破了彭城,英布攻略淮南,項羽的後方幾乎全部淪陷!

    持重的決戰:五軍陣

    隨著劉邦完成對韓信、彭越等人的激勵,各處漢軍會合垓下,開始進行對項羽的最後一擊。

    此時,楚軍兵疲糧少,後方盡失,極為不利。

    對軍隊來說,勝仗是治癒各種問題的唯一途徑!就像幾年前的彭城之戰一樣!

    此時的項羽,唯一的生機,就是在會戰中打敗漢軍!只要主力作戰取勝,項羽就依然有機會收復失地,重振形勢!

    儘管面對劉邦、韓信的大軍,以項羽之能,在戰場上擊敗對手,是可能的!

    可是,他遇到了“非主流”的韓信。

    一直以來,韓信用兵以“出奇”聞名。可是,在垓下決戰中,漢軍卻擺出了“五軍陣”,這種堂堂之陣,四平八穩,不易被擊破。

    因此,儘管項羽在決戰中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英勇善戰,但卻擊不破漢軍大陣,反而遭遇側面反擊,被迫退回大營。

    四面楚歌

    今天,人們對於四面楚歌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尚有爭議。

    可是,即便沒有一群圍著楚軍唱歌的歌唱團,當夜的楚軍無疑是到了總崩潰的時候。

    後方盡失,戰士們的家鄉、家人很可能已經落入漢軍之手!

    歷史一再表明:一個男人,往往不會因自身的安危而改變立場,但總是會因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

    經過白天的激戰,楚軍明白:要想迅速擊敗敵人,回去“解放”家人顯然不可能了。

    總崩潰的時刻,已經來臨了!

    對項羽來說,他最遲應該在韓信破龍且後,就儘快退軍。可是,他依然寄希望於自己屢戰屢敗的外交戰,錯失了回軍整頓的機會,坐看劉邦完成內部調整。

    對劉邦來說,面對他自始至終無法擊敗的項羽,選擇了不失時機的“背約”進擊,無疑抓住了機遇,縮短了戰爭程序。

    對韓信來說,他一改“用奇”的戰術風格,果斷採取平穩的會戰策略,依託攻心解決項羽!

    因此,項羽退軍的兵敗如山倒,並非必然,如果劉邦大略不果斷,韓信用兵不穩當,項羽依然有機會避免覆沒。

    所謂機遇,有眼光看得見,有手段把握得住,才叫機遇!

    祝君把握機遇!

  • 14 # 歷史深度揭秘

    項羽議和之時敗局一定,在滎陽附近鏖戰兩年,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反而打不過兩線作戰的漢軍,漢軍邊打項羽,一邊滅其他諸侯,結果兩面開花。項羽連續損失兩任大司馬,一個柱國。曹咎,龍且,項聲等軍團被殲,首都彭城失守,自己被拖在廣武走不了。

    說到楚漢之爭,不得不說到一個人,范增,項羽得范增所以得天下,也因為失范增而失天下,可見范增之謀確定在當時的任何人之上,其實范增在離項羽而去之前說了一句話就知道一切後果了,他說天下大事已定,老夫也該走了,可惜項羽大傻沒聽出其中意思,意思很明白,老夫一走,你的天下也就完了。龍且的戰敗是一個關鍵轉折點!楚國從戰略優勢立馬變成弱勢,接著又丟失九江,大司馬周殷又被英布誘降!項羽的左右防線以及後防全部失去,雖如此,項羽的十萬楚軍依然戰鬥力強悍,這也是英布韓信不願意跟劉邦匯合,去攻打項羽的原因!直到鴻溝協議後,楚軍撤退途中遭到偷襲,楚軍缺少軍事基地的庇護,一眾諸侯在劉邦的大量封賞面前如同蒼蠅般的蜂擁而至……

    項羽繼承其叔項梁的衣缽,包括軍隊、范增、武將。然後這些資源也在他手上壯大最後也在他手上殆盡,項羽最大的優點是他向前的鋒利,最大的缺點是他完全不懂得除去打仗以外的事情,他烏江之時他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以後要怎麼經營?他選擇逃避。這個跟石達開出走以後面對的問題差不多,石達開最後也是選擇放棄面對。他們分別在於,項羽貴族出身他第一個考慮的是自己,所以他自殺了;石達開下層出身,他想的是身邊的人,他選擇以自己的死換取其他人的活路,雖然是不可能。因為在天下人心中,項羽是不敗戰神,不能失敗一次,否則別人都會覺得他項羽也不過如此,也可以被打敗。但是劉邦就不一樣了,他的一生就是被項羽調教的一生,雖然最後逆襲了。所以當時人們可以理解就劉邦的失敗,因為在人們心中,劉邦失敗很正常,但項羽得失敗就是致命的了。

    劉邦有個能幹的後勤“大總管”蕭何,劉邦每打一次敗仗,蕭何就把糧草、兵員源源不斷送往前線,補充恢復部隊戰力,連自己的兒子、侄兒以及親屬送往前線當兵打仗,讓劉邦有“屢敗屢戰”的本錢。劉邦在打下江山後,確認蕭何為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項羽之敗敗在自己能力太大,大到誰都不在他的眼中變成孤家寡人必敗。而劉邦勝在自己能力太弱,弱到誰說話都聽雖然有勝有敗,但為他效力的三傑可不是凡人,所以能笑到最後。當他失去三傑時白登一戰全軍戰敗,直接導致大漢幾十年屈辱,可見劉幫能力之弱可見一班。

    漢這個稱謂是項羽接著楚懷王的藉口封的。就是秦朝亡了之後大家還是遵從傀儡的楚懷王為共主,儘管是個傀儡,實權在項羽那裡,但是人家有那個名分在那裡。然後項羽呢,名分就是楚懷王下面最大的西楚霸王,不能和秦二代比,項羽還不算西楚一代,他根本就沒有統一中原,楚懷王被他殺了後,分封的各個諸侯王沒幾個尊他為天下共主,他僅僅算是一個割據大諸侯國!只是有稱霸的野心,想當天下共主,就是諸侯國中的老大,而不是秦始皇那種皇帝。而劉邦就不一樣,所謂的漢承秦制。總結一下,漢的稱謂名分上是繼承了秦末以楚懷王為共主的起義軍,漢的真正形式是繼承了秦朝。

    劉邦是個實實在在的人,生性灑脫,一生過得太有趣了。他風趣幽默,圓滑敏銳,放蕩無羈,好酒及色,愛說大話,豪俠仗義,胸襟開闊,廣交朋友,仁慈喜施,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當亭長後敢在縣長酒宴上白吃白喝,狎侮官吏;當沛公、碭郡長後也不喜歡文縐縐、酸溜溜的儒生,敢於揪下儒生的帽子撒尿,當著客人令小妹洗腳;為帝后性情依然,喜歡罵人,面對大臣擁抱戚姬親熱,騎在副總理周昌頸項上開玩笑。有人根據這些認定劉邦是粗人、小人、無賴、流氓。我認為看歷史人物,只管往大節處看。劉邦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稜有角的人,他的剋制能力很強,在大事大非問題上不糊塗,在大的方面很注重禮法。

  • 15 # 楊朱學派

    叱詫風雲的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秦王朝的40萬主力。又火燒咸陽,殺秦王子嬰。分封十八路諸侯。

    鴻門宴時,項羽擁有雄兵40萬,劉邦只有10萬蝦兵蟹將。

    之後項羽百戰百勝,劉邦屢戰屢敗。但項羽屠城殺降。被項羽擊敗的殘敵紛紛投靠劉邦。

    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楚軍反而越弱小。漢軍反而越強大。

    楚漢滎陽對峙的時候,雙方實力相當。鴻溝對峙的時候,劉邦自己手握20萬兵力,項羽只剩10萬人馬。

    項羽大軍兵力銳減,一是樹敵太多。二是項羽麾下英布倒戈,投靠劉邦。三是龍苴戰敗被殺,20萬大軍全軍覆沒。

    韓信滅掉齊國時,擁有30萬精兵,與項羽兵力相當。

    項羽知道楚漢之爭勝負,關鍵在於韓信。

    當初韓信是項羽的部下,是執戟郎中(相當於侍衛)。項羽寫信給韓信,願與韓信共有天下。信中情真意切。韓信確實被項羽的誠意打動了。但有感念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

    項羽勸降韓信未果,只得派大將龍且率20萬大軍北上,阻擋韓信南下。只留10萬人馬繼續與劉邦對峙。

    但龍苴的20萬大軍全軍覆沒,龍苴被殺。

    項羽兵力只乘10萬。而劉邦擁有20萬,劉邦麾下的韓信有30萬。彭越、英布也各有10萬人。

    此時的項羽勢孤力單,再加上楚軍的大後方被彭越、英布攻佔。

    無論是項羽,還是楚軍將士都知道。楚軍已經窮途末路。楚軍唯一憑藉得,是項羽直接率領的10萬大軍百戰百勝計程車氣。

    所以,項羽一敗退,再沒了士氣。就兵敗如山倒。

    附錄:《史記》中,最精彩的有三篇《李將軍列傳》、《淮陰侯列傳》、《項羽本紀》。韓信不肯背叛劉邦,最後卻被劉邦所殺。讀《淮陰侯列傳》時,讓人唏噓不已。

  • 16 # 大秦鐵鷹劍士

    楚漢對峙中後期,表面上看楚漢雙方實力相當,實際上漢朝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楚國。項羽個人能力雖然十分強,但他戰略思想不及劉邦。項羽想的是消滅了劉邦,就可以結束楚漢相爭,因此他的主要精力在劉邦,從而忽視了韓信。當韓信擊滅龍且二十萬楚軍,攻佔齊國大地後,項羽才明白自己的實力已經處在下風:劉邦已經佔有秦國和三晉的地盤,韓信已經據有齊國、燕國的地盤,項羽卻只有老楚國一半的地盤,強弱之勢已十分明朗。

    項羽不得不放下身段給韓信寫信,說願意跟韓信二分天下,兩人攜手滅劉邦,然後共享天下。韓信拒絕了項羽的橄欖枝,他選擇效忠漢王劉邦。此時劉邦從西面擊楚、英布從南面伐楚、韓信從北面伐楚,楚國的東面是大海,項羽不得不回撤儲存實力,以便從長計議。項羽拉籠韓信失敗後,跟漢王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界西為漢,界東為楚,立約後楚軍撤兵。張良認為滅楚正當其時,於是縱兵擊楚,項羽且戰且退。

    《史記.項羽本紀》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不得不說漢軍戰力低下,劉邦軍事素養遠遠不及項羽。劉邦以兵力的絕對優勢擊楚,卻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不得不深塹而自守。劉邦單獨擊楚不勝,問計於張良,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給韓信、彭越許下大片領土,兩將才縱兵擊楚。韓信、彭越、英布號稱漢初三名將,特別是韓信有兵仙之謂,三將出兵擊楚,則楚必敗矣!劉邦以土地為俸祿,可以使喚三名將;項羽自視甚高,不肯跟別人分享權力,連忠心的英布都反楚了,可見項羽的實力已不及劉邦。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最終韓信為主帥,領漢、齊、趙、梁、淮南五路諸侯四十萬眾,在垓下合擊楚軍十萬。項羽兵少糧絕,最終棄軍而逃,率八百精騎連夜逃走,漢軍騎將灌嬰率五千精騎追殺項羽。破圍無望後,項羽自殺身死,結束了四年的楚漢之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珠格格》是一代人的記憶,對你來說,是否有什麼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