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近景魔術小桑

    王寵是誰,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王寵是明代中期的一個書法家,善畫山水、花鳥畫。但如果說二王的話,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一說這兩人的話,可能就是婦孺皆知,如雷貫耳!我個人認為,好的書法作品,經過歷史歲月的沉澱,多年後,還受後人的推崇!可見其書畫作品水平之高超!所以說王寵書法之成就,無法比肩二王!

  • 2 # 千千千里馬

    這個問題純粹是一個不能假設的話題,為什麼?因為王寵沒有未來,無法證實原因,也沒有可以證實結果的任何可能,所以,假設都不行,我們還要假設,有意義嗎?

    我們從歷史看,從二王到王寵約有一千二百年的時間呢!在這一千二百年當中,出現了不少於一百個傑出的書法家,你可以看看有沒有與二王比肩的書法家呢?

    如果有,大約只有米芾了,米芾38歲完成了書法史名作《蜀素帖》,這個年紀相當於王獻之最盛年的時代。所以,能夠與二王比肩的書法家是非常稀有的。顏真卿的傑作《多寶塔》寫於43歲。年齡大體與王寵相近,顏真卿的《郭虛己墓誌》寫於天寶八年(749)顏真卿正好40歲,與王寵去世的年齡相同。

    就這個兩個抽樣資料看,王寵的未來也難以達到和超越顏真卿、米芾吧?那麼,超越二王的可能就幾乎為零了。

    有些情況是可以假設的,比如說,如果挑選15歲的書法天才,培養10年不能不培養出王獻之這樣的天才書法家?這樣的假設是可以實驗的,而且實驗一百年也有可能,因為未來的青少年永遠存在。但是,像王寵英年早逝這樣的事情是無法假設未來的,因為,他永遠沒有未來了。

    根據大機率樣本,我們也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他超過二王,以及未來還不如青年都有可能,問題是,到底是哪一種可能?沒有可能證明。

    就像我們要問,《蘭亭序》真跡還能發現嗎?兩種可能都有,也都沒有。畢竟發現《蘭亭序》還有未來的空間。

    那麼,歷史上的王寵到底才華如何?我們不妨簡單回憶一下這顆明亮的彗星,是如何劃過他的人生之星空的。

    王寵出生於弘治七年(1494)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他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

    父親王貞的生意還是很不錯的,所以,很喜歡收藏,也算是附庸風雅吧,但是,沒有資金支援,想附庸風雅,也沒有那個可能。不過,他的哥哥王守是一個進士,官至都御史。

    、可是王寵的命運就有點背,從他十七歲的正德五年(1520)參加科舉以來,到嘉靖十年(1531)連續參加8次,都沒有中舉,兩年之後(1533),王寵就因病去世了,一生只有短短40年。

    王寵在科舉場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就把失敗的情緒,轉移到詩、書、畫的研究上了,所以,王寵是一個詩、書、畫都很精通的才子。

    王寵到了讀書年齡,最初拜沈明之學書法。沈明之的朋友是文徵明。文徵明的年齡跟王寵父親差不多,所以,王寵父親就透過沈明之,想叫文徵明給他的兩個兒子取個名字。

    後來,文徵明終於答應給王寵取名。王寵的“寵”就是文徵明去的。

    王寵後來的教師是蔡羽,他隨蔡羽學習書法、詩歌、繪畫、作文結果蔡羽培養王寵在文章、書法、詩歌繪畫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可惜,不知為什麼就是一次也沒有中舉。

    王寵的楷書師法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他的行書和草書,清麗恬淡,在奔走之間,婉轉從容,這是與文徵明的峭僻和祝枝山的狂放大不一樣的地方。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拙寫雅,拙中藏秀,以秀補拙,恬淡從容,非常令人難以置信,他一生科舉不利,也許,他真的無心科舉,而只在書法丹青之間了。

    在明代人的眼裡,王寵與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並稱,這實在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因為文徵明、祝枝山比他要年長一輩人的樣子。

    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評其書:“衡山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兼人品高曠,蓋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

    這個說法確實是事實。嘉靖二年(1523)唐寅去世,祝枝山寫墓誌,王寵為唐寅墓寫小楷。這足以說明,王寵在吳中這個書法群體中的地位。

    但是,在這個書法群體裡,王寵的書法,也始終沒有超過文徵明。

    一個書法家青年才俊是不是就晚年一定比青年好?這個真的沒有必然性。

    我們很多人認為“人書俱老”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其實,真的不一定的。

    現代書法家畫家謝稚柳就說過這樣的話:老年不如青年。

    雖然,謝稚柳先生是自謙,但是,我們看過他青年的書法,確實非常精彩。應該說,謝稚柳先生的話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還有很多現代青少年,大約20歲以前,書法也很不錯的,但是,20歲以後,書法也有越來越不好的。

  • 3 # 西浦散人

    首先要肯定王寵的書法水平,在明代也是佼佼者,但是在往上追索,晉代以後唐宋元等水平高過王寵的不在少數,而這些人又沒法與二王並列,可見王寵是一個什麼水準。當然提問者歸咎於王寵英年早逝,就算假以時日又能如何?王寵39歲辭世,確實年輕。但在古代活四五十歲太普遍了,而古人開智要早,接近四十歲已經各方面很成熟了,也包括書法水平,在年長些應該也不會有太多變數。比如米芾在三十三歲就寫成了傳世代表作《蜀素帖》,二王中的小王更也只活了四十二歲,可以說和王寵年齡上無差別,但高下自辯。

  • 4 # 司馬情1

    王寵的書法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特別是他的小楷取法鍾榖,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他在35歲時寫成了《自書五憶歌》,整部作品成型的風格非常獨立,每個字和每個字之間的形體、構架都有著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因此,他是學王羲之最傑出的三位書法家之一,被稱作天才。可惜他英年早逝,不然的話,中國書法史上又會多出一名傑出的書畫大師,比肩“二王”也不是不可能的。

  • 5 # 收藏家雜誌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

    王寵詩文書畫皆精。書法初學蔡羽,後規範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融會貫通。小楷尤清,簡遠空靈。其名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評其書:“衡山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兼人品高曠,改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較多,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王寵 逍遙遊 紙本 每開19.1×12.5釐米 榮寶齋藏王寵生活於弘治至嘉靖年間,這時正是吳門地區書法創作鼎盛時期。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後輩,卻與他們並稱為吳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書法初摹虞世南、王獻之,後稍出己意,行書和草書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小楷受鍾繇、王獻之等人的影響,用筆圓轉、淳厚,結構上竭力避免筆畫的交疊,在古樸中見空靈。

    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疏秀有致。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

    王寵 逍遙遊 紙本 每開19.1×12.5釐米 榮寶齋藏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其中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 6 # 隨堂演藝

    每個人的藝術高峰都不一樣,有人少年成名,也有人中年得志,更有人大器晚成。說王寵超同時代的人可以肯定,但是要和王義之比,基本已成敗論。其他法帖不論,單就《蘭亭序》的藝術高度,無論如何是不可有二的。"兼具眾美"就是對《蘭序序》最好的註解。

  • 7 # 元舜公子

    這個假設不成立,但是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定會在書法史上揚名立萬!

    中國古代時期,每個人都會想方設法在自己的琴棋書畫上有所造詣。對於每一個古代的文人墨客而言,書法更是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我們都有著字如其人的說法。因此古代的人從小就開始苦練書法,可能要花費一輩子的精力,但是也許窮盡一生還是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一般來說,書法看似只是筆墨的揮毫之間,然而背後的苦功夫正應了那句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自幼開始臨摹名家,到最後自成一派,古往今來能夠稱得上書法家的人少之又少。這其中一定會花費相當大的時間,所以細細數來,基本上沒有哪個書法家是在40歲之前便成名了。但是有一個人則除外他就是王寵。
王寵是學王羲之最傑出的三位書法家之一,他是明代中葉著名書法家,他辭世前4年所寫的草書《自書五憶歌》更可謂字字驚豔。對於王寵究竟有何傳說,為什麼他被稱為天才,還是為數不多的,能在40歲前成名成家的書法能手呢?
王寵的父親是一名古玩和字畫的收藏愛好者,王寵自幼便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他與自己的兄弟都受到濃烈的家庭氛圍影響,對這方面的內容也是非常感興趣的。王寵的父親名叫王貞,他見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有志於此,便讓他們跟從文徵明和蔡羽學書法。
對於王寵自己而言,他一生的仕途都是非常不順的。他曾醫生八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無一例外都名落孫山。僅在南京國子監當了一名太學生。可是這並沒有改變王崇在當時文場中的聲譽。他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有著“吳中三家”這樣的稱號。
王寵一生擅長的書法種類非常繁多。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即便是沒有學習過書法的人,也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舒適和自然。在他35歲的時候寫成了一部作品,叫做《自書五憶歌》,整部作品的成型的風格非常獨立,每個字和每個字之間的形體、構架都有著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可惜的是王寵最終英年早逝,他怎麼也沒能迎來第四十個生日。
總之,很多人都在惋惜,如果王寵沒有英年早逝,那麼說不定在中國的書法史上,又會多了一名傑出的書畫大師。

    在很多現在的中小學字帖當中,王寵的書法作品也被作為臨摹的一個主要方向。一方面是他的書法成就比較高,字型給人感覺自然又舒適,另一方面則是他的書法可以模仿,比起趙孟頫米芾等人,在難度係數上會相對較低,所以也可以讓大家進行學習。


    王寵一生都可謂命運坎坷,並沒有留下過多的作品,發現在為數不多的書法真跡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字畫的理解是非常獨特的,也能給人一種驚豔的感覺。也許就是天妒英才吧,我們還是沒有看到王寵在書法界佔有非常正統的地位。遺憾之餘,只能嘆惋。

  • 8 # 一個閒人

    這個假設其實很難做出回答,畢竟是未知領域。我只想說明一個問題:我寵的書法成就無法比肩二王,其實和年齡無關。

    首先,王羲之據記載活了58歲,不算高壽。王獻之只活了42歲,僅僅比王寵多出兩年。我不敢假設如果王寵再活2兩就能比肩王獻之。由此觀想,藝術成就有時候和年齡關係不大。再者,二王之後書法家數不勝數,很多人遠比二王高壽,但藝術成就少有趕超二王者。

    二王的藝術成就和在書法史上的作用,後人鮮有超越者,不僅僅是其二人書法造詣高超,更重要的是二王以灑脫,俊秀的書風建立了影響後世的書法審美體系。後人學書,少有能跳出此體系者,這才是他們父子倆最牛的地方。當然,二王在行書,楷書上的藝術造詣已經站在巔峰,其法度,用筆等都是神來之作,後人無論怎樣去趕超,只能是模仿者多,超越者無或者說甚少。

    王寵的書法成就主要在小楷上,行書相較於二王用筆就要稍顯粗糙,作品的氣韻上靈秀之氣少了點。不過,坦白的說王寵之小楷卻有比肩二王之勢。《遊包山集》《逍遙遊》等取法二王等諸家,但卻獨創一體,結構上重右輕左,整齊氣韻上以“拙中見巧”為主,尤其是勾劃和捺劃,獨樹一幟,初看有些笨拙,但細看又漂亮至極,舒展中透著內秀,讓人憐愛。我個人相比於二王的小楷,更喜歡王寵。

    由此看來,王寵是書法大家,就其獨創的小楷寫法已經值得後人膜拜和敬仰,雖說藝術成績和對後世的影響力比不上二王,但也值得我們尊重,值得我們喜愛和學習。

    至於問題中的假設,不要過多考慮這些,畢竟歷史事實就是如此,畢竟王寵只活了四十歲。歷史不會眷顧王寵而重新來過。如果假設成立,那麼這個假設放到二王身上也應該成立:假設二王都活到八十歲,書法史會怎樣?哈哈!開個玩笑。

    不過,也許正是王寵的英年早逝,才讓其藝術才華顯得尤其的出眾和珍貴,才更能引起後世的關注和學習。

    一家之言,如有不妥,還請見諒!

  • 9 # 魏保良

    歷史是不會給我們太多假設的,即使真的有如果,王寵的書法成就也不可能比肩二王。

    第一,二王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特殊性。王羲之書法成就在楷、行、草三體,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王獻之則是在其父的基礎上進一步變革。王寵所處的時代是不具備二王條件的。書法發展到明中期也不可能再有像二王父子一樣的變革。

    第二,即使王寵長壽堪比文徵明,最多水平及影響也可能只是文徵明相當,董其昌的高度可能也很難達到,畢竟王寵的書法在整個明代並不是最高。

    第三,王寵最具代表性的書體是小楷,其小楷在整個明代可以說屈指可數,影響雖不及文徵明,但王寵對小楷的理解必然是高於文徵明的。但是,王寵的小楷即使再高,他也不過是學習鐘王的,格調始終還是在鐘王之下的。而王寵的行草書其實還不及小楷。

  • 10 # 李永忠

    歷史沒有假設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

    王寵詩文書畫皆精。書法初學蔡羽,後規範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融會貫通。小楷尤清,簡遠空靈。其名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評其書:“衡山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兼人品高曠,改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較多,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致石壁尊兄書札》

    看到這幅作品,著實令人震撼,亦不免惋惜他的早逝。他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才高志遠,於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並稱“吳中三家”。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他就是王寵。

    他是一個極有才氣的書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應試,皆不第,僅以邑緒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

    ▲《草書崔顥詩》

    在書法史上學王羲之傑出者米芾、趙孟頫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芾得王羲之之迅疾,趙孟頫得王羲之之端正,王鐸得王羲之之雄厚,王寵得王羲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可惜英年早逝。

    ▲《送李願歸盤谷序》

    ▲《草書五言詩軸》

    ▲《呈蔡羽文徵明楷書四首》區域性

  • 11 # 大成國學堂

    王寵這個書家,普通公眾知道不多,但事實上非常重要。普通公眾的一般欣賞範疇,對中楷和小楷會感觸比較強烈,事實上小楷這個領域,自古以來好的書家並不算太多。某種意義上講,小楷書家遠比草書家要少得多。

    明代的小楷是晉唐以後一座群峰,其中一個就是王寵。王寵在當今的知名度遠比不上文徵明,但在當時,是足與文徵明比肩的。對比兩人年壽和輩分,可知他的厲害。

    文徵明不是屬於巨匠級的,而是宗師級的。他開宗立派、領風氣之先的藝術圈威望和歷史地位是不容抹殺的,但事實上,他藝術方面的個人成就和高度遠談不上一流。

    同樣在三十來歲,對比同年齡段祝允明、王寵、徐渭以及前輩趙孟頫、董其昌,僅以他們科舉所需的基本功夫——小楷而言,文徵明的書法功夫近乎不入門,可見其天資有限。古籍記載他三十多歲因寫字受同儕嘲諷,才開始自己書畫之旅,當熬死了同齡人絕大多數強者之後, 80歲終於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神。到了80歲以後,一隻眼睛已經近盲(白內障),他還能夠寫蠅頭小楷。這也算是一個以長壽獲取宗師地位的非常勵志的故事。

    客觀評價文徵明呢,畫比字好。

    中國書法藝術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成熟較早,到了明代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追求第四次絢爛的高峰(前三次是魏晉、唐、宋)。

    中國畫則不然,宋代在趙家身體力行之下成熟了一半,宮廷畫、花鳥、工筆、青碧山水等技術含量較大的畫類基本完成,真正代表境界的尚意寫意和文人畫卻要靜待完善。在這個程度上的文徵明攻畫佔了一定的先機,也引領了清代中國畫的最終完善。

    其次,小楷略好。

    文徵明以小楷出名,事實上,以其宗師地位配套性而言,文徵明也只能寫小楷。文徵明篆書學唐篆、隸書學唐隸(其實這是元代傳統),趣味甚低。大字學黃庭堅,多一點儒雅,少一點桀驁和張揚。試想,黃庭堅書法如果被去掉了桀驁和張揚,還能剩下什麼呢?

    文徵明草書、行書基本上都不入流,尤其是草書。問題出在氣息不暢達。歷代一流大家都能五體皆擅,緣由很簡單,書法雖則不同,筆法千古不易。文徵明本就不入一流,自然也還未能打通各體。

    其次,往往楷書大家不會是行草大家,尤其唐楷。

    整個書法史上只有王羲之、張旭、顏真卿能身兼一流楷書家和一流行草大家。事實上,這三者作為超一流頂尖書家是毋庸置疑的。文徵明習書打底的功夫是趙孟頫和靈飛經這個系統下來,注重形而少質,長於法度而短氣息。這樣的書家寫行草,往往看上去很美,細究下去,八寶樓臺不成片段。幸好明代草書大家眾多,也不少他一個。

    不是說好講王寵的嗎,怎麼說到文徵明了?因為那是他舅舅。書者如也,每一個人的字裡行間都會透露出個人的生命資訊,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王寵只活了39歲,可能是中國整個書法史上英年早逝得最讓人可惜的一位。書家多長壽,七八十歲很多而且多藝術巔峰。我兩位老師,曹老壽年近八十,陳老壽年過百。正常書法大家在60歲以前的字基本上是可以不看,雖則技法嫻熟,但多沒找到自己的獨有風格。我們今天因商業利益吹捧包裝一些年輕書者,其實捧殺的機率會很高,捧人者、被捧者,皆當多思。

    文徵明60歲的時候尚未進入藝術成熟期,無論書畫,而王寵18歲時便已名滿江南。那時的四大才子不同於周星馳的排名,王寵名列其中,其餘三位都是他的長輩可見王寵的厲害。

    王寵出生於貧寒之家,一輩子得到最高功名只不過做過一個太學生,所以基本上整個經濟環境一生都沒有改變過,都是比較差的。

    一個人的性格直接決定其書法的氣質。王寵永遠寫不出那種志得意滿、那種達官顯貴能夠寫出來的廟堂氣,只能是相對的比較謹小慎微、內斂、中庸的一種書風,符合了魏晉小楷的比較收斂的一種氣息。在王寵的書法中,我們永遠看不到那種飛揚跋扈、志得意滿。早在他十幾歲的作品中間,我們就已經看不到他的青春氣息了。這是一個可憐的孩子、早熟的太厲害,如同“窮人孩子早當家”的說法,王寵書風成熟得很早。

    王寵的取法非常的特別,越過流行的趙、董,再越過宋四家,再越過盛唐諸家,直入魏晉,取法王羲之鐘繇,透過淳化閣法帖吸納魏晉書風的養分。既然學魏晉,怎麼不學王獻之呢?未見得是不學,恐怕學也進不去。這兩個人差異太大。王獻之出身名門,“王馬共天下”,打小就是準備當大官,而且是要進國務院的那種。更是極度帥氣的小鮮肉,打小兒就註定不是做皇帝家的駙馬就是做宰相家的東床。十來歲書名滿天下,註定在書法史寫下濃墨重彩一頁。人生決定了你的心,你的心流出你的字。成不成書法家說真的沒那麼重要,寫出自己來,才是書者一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任何一個人的字放在那裡,就如同這個人的自傳。

    王寵小楷還是有一些王獻之的一些結構出現,但是筆法極度柔和內斂,呈現一種渾圓的狀態,缺乏王獻之那種少年意氣、肥馬輕裘的那種味道,或者說叫貴族少年味兒,反而呈現出一種少年老成,比較接近於梁武帝、謝安的風格調子。

    很多人很喜歡他的行書、草書。我個人觀點,王寵的行書跟草書是不能看的,不知道能不能列入三流。如果嚴格按照書法的評斷,他的行書跟草書,如果放到今天絕對進不了國展。原因在於他將楷書寫得太好。一代楷書大家,多半不能成行書大家,但是一代草書大家一定是行書大家。

    楷書講的是法度,講的是筆筆留韻味,寫的飛起來叫亂搞,筆端能夠留得住才是楷書好本事。

    在毫秒之間,展現你的控筆的功夫。行書的靈魂是營造一個更好的節奏。讓這個節奏能夠符合自己的心理韻律,同時還能夠符合法度,還能夠符合自己情緒的表達方式。楷書與行書的距離遠大於楷書與隸書。所以歷代的楷書大獎我們就很少很少看到行書寫得特別好的。中間能打破了這個慣例的堪稱人中龍鳳,個個頂尖。

    一個是張旭,他草書無需贅言,但是他楷書也是超一流的大家,郎官石柱記和嚴仁銘極度的高妙。

    顏真卿的行書其實在他的楷書之上。

    除了二王,很難再找出能夠較好駕馭行草的楷書大家。為什麼不提趙孟頫呢?不好意思趙孟俯並不能算是純粹的楷書大家。以行為楷、以楷為行是他中年常態,並不能列入純粹楷書。而早年書寫的小楷作品,《汲黯傳》、《老子道德經》這一類靈飛經系統小楷並不足以支撐楷書大家的名頭。

    或許還有半個。我們近代很榮幸,出了一位於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的魏碑寫得極好躋身古人毫無問題。若說他的草書那還了得嗎?林散之林老草書其實是不如於老的,差距在古代法統的繼承。楷行草皆能列入一流的大家,另外還有半個,我們放到後面去說。

    王寵的小楷新風非常有意思。就如同一顆顆的小珠子把它連綴起來,點畫形態凝重、圓潤,筆筆留住絕不使出鋒,如輕歌曼舞太極推手,柔曼自然。

    有些書法初學者學靈飛經或者趙孟頫、文徵明小楷一路,字學的沒飛起來,結果如同邯鄲學步,最後爬回家的尷尬狀態。寫王寵的小楷宜慢不宜快,用來破那個病症卻是最好的一劑良藥,原因就在需要筆筆留住的功夫。芭蕾舞慢跳,可見其吃功夫的程度。且需要一種內心的涵養。

    王寵小楷到底有多高呢?遠高於趙孟頫,毫無疑問,至於文徵明就完全不在一個級別。直入魏晉,至少躋身兩宋毫無問題,依然卓然自立成一代大家。

    但是王寵小楷也有一個很大的毛病。

    如果仔細觀察“法帖3.0”裡所有王寵小楷作品的時候會發現他的點畫形態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初看筆筆圓潤順滑,細看之下會有一些類似於變形的地方,一些非常意想不到的弧線和鋒變,不是那麼勻直和華滋。這在小楷裡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小楷點畫裡需要用筆明確,不宜運鋒變化過多。方寸、毫釐、瞬秒之間把點畫寫得特別的精到、細膩,誰就厲害了。變形就意味著變鋒,無意義的變鋒會影響點畫形態的明確,作為小楷大家的王寵自然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這就叫做“棗木味兒”,去年有博士生論文用二十萬字專門闡述“棗木味兒”,其實“棗木味兒”可以簡單理解為學淳化閣法帖學壞了,這裡關係到一個淳化閣法帖的前世今生,今天這裡不贅述。簡單講三點:

    第一點,淳化閣法帖是趙宋王朝發起的對魏晉書風的一套集大成式的法帖叢刊,中國的第一套。第二點,淳化閣法帖雖然是由皇上下令去做的,但是初始留存形態就不是刻石碑,而是用棗木刻的木版。

    我們相關研究可以證明石碑可以儲存1000年,漫漶各有程度,但是棗木版刻不到30年就一定會逐年產生變形。200年是棗木刻版留存的極限。這種變形不會出現石碑產生的石花、噪點,而是由點畫開始變形,這種變形的表現就在拓本點畫某些部分無故的彎曲或者方向變化,如同痙攣。

    第三點是淳化閣法帖現存的價值。現存的淳化閣基本沒有明顯的學習價值。現存最完整的本子稱為“王府本”,顯然是就是明代翻刻本,且還還不是摹刻的,是臨客刻,水準非常的差,除了玩兒古董,還有點價值,其他對書法來說毫無價值。學二王的朋友可以注意我下面一段話。淳化閣泉州本儲存下來總共是三卷,基本可以斷定是北宋到南宋之間的一個拓本,儲存狀況頗好。美國安思遠先生蒐集儲存的四卷淳化閣顯然是南宋本子的。不過這7卷,顯然我沒有給予完全的肯定。淳化閣法帖流傳到後來,把它拎出來,另刻出了一套太清樓叢帖,原名大觀帖,因原石儲存在太清樓,故有此名。存本雖多,整體水準遠高於王府本淳化閣帖,但依然不夠完善。澄清堂南唐本,就是那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那位李煜同志主持下在宋代以前完成的,現存四卷,鐫刻清晰、神采飛揚,讓人遙想王羲之風采,實在是好本子。可惜,原本已失蹤,不知何時能再現人世。李煜是倒黴催的,老婆被人搶了,帖也被人搶了,江山社稷也被人奪了,但澄清堂帖的來源大部分與淳化閣是一樣的。所以大家真正喜歡二王的朋友,可以關注澄清堂南唐本四卷,這才是可以直窺魏晉風采的好帖。這四卷南唐本澄清堂帖遠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聖教序等王羲之摹本或者集字本都更接近於王羲之的真意,氣息極其恬靜卻又龍虎之姿。筆法上純任自然,沒有絲毫摹刻過程中沾染的唐法汙染。

    淳化閣出的棗木味兒來源於棗木鐫刻後時間久遠帶來的潮溼變形,再加上反覆翻刻,民間能夠蒐羅到的淳化閣本也不知多少手翻刻本,自然與原刻初拓有云泥之別。

    文徵明在年老的時候自家刻了一套《停雲館帖》,其中收錄了萬歲通天帖。早在35歲時文徵明就已經開始雙鉤這套二王唐摹聖物,這是怎樣的幸運和富貴逼人。

    王寵一輩子沒富貴過,他所能夠購置的淳化閣帖可以想見必然是坊間最爛的版本。王寵在行筆的整個過程中有一種故意去模擬棗木變形的一種點畫方式。對此我們應該是辯證去看。變形當然不應該是模擬的物件,但某些自然的變形和損壞有時候也會成為藝術創作中的亮點,比如碑學的石花和漫漶,後世很多的墨法氤氳就是在直接模仿這些本不應存在的東西。

    到了一定階段的書者,有足夠的能力透過刀鋒看筆鋒。學書者臨帖,應該充分的去考慮到原帖所處材料經過歲月的沉積應該發生哪些變化,回頭再去揣摩一些細節原本的樣子,由此去抓到原作者的筆觸和變鋒細節。當然不是每個人有能力和經驗思考到這一點也並非每一位古人都有現代人的幸運能夠利用“法帖3.0”觀察到如海一般的法帖。對王寵來說,打小清貧孤苦,能夠拿到一套非常便宜的翻刻無數道的淳化閣帖就不錯了。對學書法的過程來說,童子功很厲害,但童子功也有問題。如果你小時候積累下一個什麼習慣,到後面會變成習氣。王寵的棗木味兒,我們認為是貶義。首先,王寵的小楷是屬於那種非常留得住筆書風,凝重、雅柔但是不薄,那一點棗木味兒反而形成了他的一個個人書寫特徵。

    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王寵的那種留住筆的功夫,那種溫柔敦厚的涵養書風,同時我們還要克服那種棗木味兒,有辦法嗎?事實上寫多了王寵的書友,行筆都會形成某種習氣,筆性越好模擬能力越強習氣越重而不自知。

    毒蛇百步之內必有解藥。事實上。在我們當年的四大才子中間,我們說文徵明是最有名的,但實際上以專業素養、高度境界來講其實是最低的,當然這個並不妨礙他開宗立派、傳承中華書法,但是另外有一個人特別為人所忽視。

    祝允明!祝允明的厲害,遠遠的超出了他的那個時代。他不但五體皆擅而且五體皆精,且取法品位很高。

    說草書,在明代草書大家特別多,但是祝允明穩坐第一梯隊。中華書法史中清點草書大家,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或許還有半拉子趙佶,再往後就應該算得上是祝允明。王鐸,再加上徐渭、傅山,再到近世的于右任先生、林散之散老。散老曾經總結自己的書法成就說自己或許夠得上祝允明,很多人以為是謙虛,其實是自負。

    一代草書大家中楷書寫的特別特別的好的極少,而祝允明的小楷文氣氤氳雅緻古樸,直入魏晉,立於鍾繇門下,氣息之醇厚雅正跨越宋元明三朝。祝允明的小楷其實是化解王寵的棗木味兒的一個絕佳解藥。

  • 12 # 葉金梁

    王寵書法以拙為巧,他的草書承前啟後,繼承了懷素和張旭的精髓,大家對草書的認知都是飄逸流暢,而王寵的書法確有古拙的韻味,這種生拙感也就是王寵品格的象徵,若不是英年早逝,也是一位想噹噹的書法大師。

  • 13 # 張勁逸

    這個假設難以成立的,可以說,即使王寵不英年早逝,書法根本無法和"二王"相提並論。

    經過對上百名古代一流和超一流書法家考證與統計,可以看出,古代書法家大多是在三十幾一四十幾歲之間日有所造詣和書法水平達到巔峰狀態。

    比如"二王"、顏真卿、鄭板橋,趙孟頫,李邕、蘇東坡、米芾等等為世矚目的大家,他們書法創新出成就的年齡都在30-45歲之間。後來也只是在前期基礎上有一些進步,但主要成就還是在40歲左右的。

    當代也是如此,甚至不乏"江郎才盡",到了晚年還不如青年時期寫的好的大有人在。後來居上只是鳳毛麟角,

    只有極個別年輕時並不太出名,後來居上,比如林散之老人,齊白石,古代比如文徵明、包世臣也是在暮年成名成家的。但他們只是書法成績能和上一代大家比肩。難以和二王相提並論,比如林散之老人就自知之明說,他的書法能百年後能立得住,還有人看,才算書法家。

    另外還有,從書法藝術史上來說,楷書成於魏晉,全盛於隋唐,自宋以後,形體發展已基本完備,要在這法度完整的形式上創新,顯得極為困難,

    而王寵去世時是44歲,基本也是他書法藝術巔峰時期,不要說超過書聖二王,即使超過前代書法家也難上加難。有許多難以逾越的鴻溝。

  • 14 # 墨緣7144611883

    王寵是明朝人,詩、書、畫均見新意,特別是書法在當時影響很大,與文徵明,祝枝山稱之為三大家,主要擅長行草書和小楷。他的小楷代表作遊包山集,收錄王寵自作詩二十二首,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處見到王寵小楷後,稱之為"天才絕妙”,王寵的小楷非常有特點,主要吸收了鍾繇的小楷風格,並且在鐘的風格上得到發展,字寫寬博,不結構不散,字寫自然流暢了,筆筆精到,大小字隨形去寫看起來整齊劃一,整篇字略帶行書的筆意,具有晉朝小楷風格。宋蘇軾曾說過"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其書風曠適疏宕,遒媚飄逸,謂王寵上乘之作,小楷寫成這種程度為數不多,雖然王寵只活了四十左右歲,小楷的水平不次於王羲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推薦一部好看的動漫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