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風
-
2 # 文欣讀史
曹操即便得到了臥龍和鳳雛,只能讓自己的處境更好些,三國鼎立的局面依然會出現。
首先,名士司馬徽對劉備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有誇大之嫌,司馬徽是荊州名士,但是並沒有出仕,更多的是教書育人,諸葛亮和龐統與司馬徽相交甚厚,從司馬徽的經歷來看,他有這樣的預言能力嗎?答案是沒有,如果他有這樣的能力,早就出山平定天下了,那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所以,這句話只能說明,司馬徽對於諸葛亮和龐統能力的高度讚賞而已,至於到底能力有多強,需要用實踐來證明。
其次,司馬徽說這句話的時候,物件是劉備,他必然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來考慮問題,當時的劉備是什麼情況呢?曹操已經壓制華北,基本統一北方,而劉備只能屈居新野小縣,兵微將寡,更重要的是,缺乏智謀之士,司馬徽也為劉備分析過這樣的處境,站在劉備立場,司馬徽肯定在想最適合輔佐劉備的人才,而已經出仕的人才,劉備得不到,所以也不在司馬徽考慮範圍以內,結合第一條,司馬徽真正的意思,應該是現在最適合輔佐劉備的人才是諸葛亮和龐統,他們二人最有才華。
然後,臥龍和鳳雛的實際表現呢?龐統為劉備謀劃西蜀劉璋,結果落鳳坡遇難,英年早逝,諸葛亮長於治國、治軍,不擅長打仗,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有取得天下,因為他的事必躬親,也造成了蜀漢人才的斷層,結果是蜀漢是三國鼎立裡面最弱的,也是最先滅亡的。
其次,與劉備處境不同的是,曹操的問題不在於缺乏人才,曹操手下人才濟濟,但是曹操確未能統一天下,更多的是北方士族對曹操唯才是舉的抵制,因為曹操政策觸動了士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曹丕在接納了士族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後,曹魏才真正建立起來,所以,對曹操來說,一個或者兩個人才或許能讓他處境更好,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最後,得民心者得天下,取天下也是取民心的過程,一個或者兩個人才不會對天下大勢造成根本性的改變。
所以,即便曹操得到了臥龍和鳳雛,還是會出現三國鼎立局面,天下大勢,非個人所能改變。
-
3 # 丁伯剛
過去的華人和現在的華人都希望統一,不希望戰爭。如果像你提問那樣,三國時要少很多戰爭,少死很多人,會國泰民安。
-
4 # 壹都歷史
如果曹操得了臥龍,鳳雛,那三國鼎立之局勢可能不會有。蜀漢立國之本,就是以下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果蜀漢沒了諸葛亮,沒了隆中對的計策,可能劉氏集團就會像呂布一樣,雖然強,但沒有一席之地。只會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最後一頭撞死。
鳳雛的功績呢,主要是攻佔益州。
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沒了鳳雛,劉備不說能否攻下益州,能不能完好無損的回到荊州都是個大問題。
當然,三國的結局只能是走向統一。可能會晚一點,也可能會早一點。
-
5 # 東漢末年100年
水鏡先生曾說過,世有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安說兩人哉!但在那個諸侯爭霸,動亂的年代,以臥龍鳳雛這樣的性格,斷不可輔佐一代奸雄曹操。要說曹操得此二人,我覺得不會有後面三分天下的局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經把三分天下的局勢向劉備說明了,在劉玄德的誠意的仁義下,孔明出山,幫劉備出謀劃策,先得荊州後取西川,這才促使後面的三分天下。
-
6 # 早識浮夢
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中,劉玄德請教水鏡先生當今天下有什麼人才時,水鏡先生回答:“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話中的伏龍,指的是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也稱臥龍先生;而鳳雛,則是後來向曹操進獻“鐵索連舟”妙計的龐統。水鏡先生對臥龍與鳳雛的評價相當之高,卻並沒有半點誇大,這兩個人後來的表現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劉備在聽聞鳳雛臥龍威名之後,對二人盼望至極,在屯兵新野之後,劉備曾帶領關羽、張飛先後三次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均落空,在第三次劉備總算抓住了諸葛亮在隆中的時間。這個典故後世稱之為“三顧茅廬”,算是古代求賢若渴的一段曠世美談。也就是這次拜訪,諸葛亮向劉備分析當時天下局勢,人物形象以及劉備要匡扶漢室的計劃該如何實施,諸葛亮目光長遠,把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都勾勒出來了。但要是劉備沒能得到鳳雛伏龍,而這兩人都歸順了梟雄曹操,結局又會如何?
浮夢認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會出現,曹魏將會一家獨大,天下都會早早歸入曹魏的手掌心,甚至後來司馬家篡奪曹魏政權都不會發生,讀者可以跟浮夢一起來分析一下。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透過赤壁之戰確立的,當時魏國號稱百萬大軍(明顯誇大,但魏軍數量遠遠多於聯軍),而孫劉聯軍明顯少於魏軍,這樣一個力量懸殊的戰爭最終以處於弱勢的一方獲得全勝而終結。魏軍是如何在掌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輸的一敗塗地的呢?
關鍵在兩個人。一個是伏龍,也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在勾勒三國鼎立局面之時,曾告誡劉備要聯吳抗曹,魏蜀吳三個國家以魏國最為強大,人才最多;吳國地處江東,依據長江天險可以抵抗強大的敵手;而蜀國擁有蜀地作為後勤倉庫,可保後方無憂。因此諸葛亮提出聯合孫權,這個聯合計劃也是他前往吳國舌戰群儒才成功的。魏國之所以會敗,第一點就是因為吳蜀聯合。另外一個就是鳳雛先生——龐統。龐統雖和諸葛亮未曾謀面,卻完成了一招聯手抗敵的好戲。龐統向曹操提出“鐵索連船”這一計,可以防止舟船在江河上晃盪,曹操大喜,立馬用鐵索把船隻都連線在一起。而出演了一場苦肉戲的黃蓋則將大量乾草藏在船上,隨後一把火點燃了乾草,整條船都陷入了大火。再加之諸葛亮曾設法壇引東風,這兩船的火順著風向點燃了魏軍的船隻,而因為鐵索連在一起的魏國船隻無法逃脫都被大火燃燒,魏軍要麼被燒死,要麼跳入江河被淹死,損失慘重,而曹操也在部下的掩護之下倉皇逃離,此後曹操對龐統一直懷恨在心。
至此,曹魏短時間內沒有了南侵的力量,必須休養生息,而吳蜀兩國力破強敵,也獲得了自強發展的機會。所以,三國鼎立的確立,是赤壁之戰以吳蜀聯軍大獲全勝確立的,而這場戰爭的勝利,在小說中諸葛亮和龐統可謂功不可沒,其實周瑜在這場戰爭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三人缺了誰都不可。
曹操得了鳳雛伏龍簡直是如虎添翼,吳蜀又怎麼可能抵抗得了呢?但現實是鳳雛和伏龍根本不會歸順曹操,鳳雛與伏龍都把匡扶漢室引為己任,他們和劉備才是“同道中人”,英雄惺惺相惜,玄德以德服人,才得著鳳雛與伏龍的傾力相助。
-
7 # 那年明月
資深三國迷來回答問題。若曹操得了臥龍鳳雛,那就肯定不會有三國鼎立了,三國會以統一於魏朝迅速結束。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從曹操、劉備、孫權三個方面一一分析。
首先曹操集團。三國時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魏國集團,曹操手下文臣武將眾多,郭嘉、荀彧才能不下臥龍鳳雛,許褚、典韋勇武比及關羽、張飛,嚴格說曹操是否得到臥龍鳳雛關係不大。當然若是真得了諸葛亮,也許可以避免赤壁之戰的慘敗,但這也僅僅只是加速了魏國統一天下的過程,對整體結局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次劉備集團。題主這個假設最重要的其實只是一點,若臥龍鳳雛被曹操所得,那劉備就失去了最好的謀士了。要說劉備運氣還真是好,隨便在街上拉了兩個人桃園結義,後來居然都是勇冠天下的一流名將。然而雖然有關羽、張飛之勇,卻一直無立錐之地,直到諸葛亮的隆中對橫空出世,劉備才撥開雲霧見月明,據荊州佔益州三分天下。若是沒有了臥龍鳳雛,劉關張會是何下場?恐怕會一直是寄人籬下,鬱郁不得志吧。
最後孫權集團。少了劉備集團這個強力外援,僅憑孫權一人是絕對難以與魏國集團抗衡的。若是曹操得了臥龍,赤壁的那場大火就燒不起來了,赤壁之戰作為奠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基礎的傳奇之戰也就不復存在了,屆時魏國大軍長槍所向,吳國何人能敵。
所以這個假設的前提,就是看臥龍鳳雛對三國局勢的影響。鳳雛幫助劉備取西川,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對局勢的影響微乎其微;而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戰略,才是三足鼎立的重要推手。諸葛亮借來荊州,聯吳抗曹,促成了赤壁之戰,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所以,如果臥龍鳳雛歸了曹操,即使是像徐庶那樣“一言不發”,只要不是被劉備所得,那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
-
8 # 東樵說史
一、曹操得臥龍鳳雛,以當時的實力來說是錦上添花,屬於經濟學裡的邊際效應,好處不大。
二、劉備損失大,之前他的努力是戰術層面,沒有方向的勤奮,所以東躲西藏,寄人籬下,一事無成,缺少的是清晰的戰略,臥龍不在,也許會有其他戰略性人才前來填補,畢竟劉備這裡能提供平臺,但前途未卜。
-
9 # 歷史長河邊的小磨坊
很多人連小說與正史都分不清楚。
不過無論是小說還是正史鼎立之局的根源在赤壁之戰。
按小說來講,赤壁之戰的功勞孫劉對半分,劉這邊完全在諸葛亮,孫吳那邊有部分在鳳雛,作為周瑜的參謀。
沒諸葛,劉孫就完了,曹老闆一統天下。
正史這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沒有決定性作用,甚至主要作用也沒有。
真正推動戰局的是劉備,周瑜及孫權。無論有無諸葛,赤壁之戰大機率是孫劉獲勝。
另外,就是曹老闆赤壁之前得到這二人,能否真正用上,還是隻當普通謀士還二說。
比較受影響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或劉備身邊參謀能否把眼光放在益州,能否進川。
這很要命,不進川只是佔據荊州部分,與盟友孫權比起來,實力是大大不如,除了淪為孫吳附庸,很難生存。
曹老闆赤壁失敗後會進軍漢中,得隴又不望蜀,益州還是劉璋的。
不過三國歸晉還是鐵板上的釘子。
-
10 # 始終先生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曹操若得臥龍鳳雛,還會有三國鼎立嗎? 這個問題,要看諸葛亮、龐統在當達劉備處後,為當時的劉備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公元206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一改劉備“依附他人,甘為打手”的自我認知。
在此之前,劉備一直處於依附他人,充當他人打手的角色。從涿縣起義開始,劉備先後依附劉焉、盧植、朱儁、劉虞、陶謙、曹操、袁紹,直到最後的劉表。而無一例外,劉備在這些人的麾下,都非座上賓,除了曹操,每一個人都把劉備當成免費的打手。唯獨曹操把劉備當成平起平坐的英雄重視。
諸葛亮告訴劉備:你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機會,現在的荊州就是你的機會。荊州糧產豐富,人口眾多,但其統治者劉表,卻是一個胸無大志之人。白白浪費了荊州這塊寶地。你可以取代他,以荊州雄厚的基礎一爭天下。這就是《隆中對》的部分內容。
《隆中對》之所以能夠成為劉備日後的主要戰略方針,除了其內容的確實可行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於劉備之前並沒有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詳細的規劃。在劉備心中,憑的只是當初“光復漢室”的一腔熱血。也正是因為沒有規劃,才會今天投靠這個諸侯,明天投靠那個諸侯。而《隆中對》的出現,詳細的規劃瞭如何從打手便成諸侯,將光復漢室這個空洞的口號,變成了具體可行的事。
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轉換,改變了劉備今後的命運。所以在曹操南下,劉備棄城而逃的時候,他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投靠孫權或者劉璋接著做打手,而是以一個諸侯的身份,和孫權談聯盟。
龐統的到來,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二步戰略。
《隆中對》的戰略分四步:第一步得荊州,第二步得益州,第三步得漢中,第四步伺機圖天下。
赤壁之戰,劉備得荊州後,龐統被諸葛亮與魯肅聯名舉薦,劉備拜龐統為軍師。也就是龐統的加入,劉備才得以實施第二步戰略,向益州進軍。
當時節,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劉備佔了部分荊州。佔領荊州後,第一時間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穩定荊州民心,獲得世族門閥的支援。這一點,諸葛亮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是相當有手腕的。(從後來荊州成為堅定的擁劉主力就能得到印證)
如果此時沒有龐統,也許劉備會為了鞏固荊州統治,放棄這次機會,或者隻身涉險。因為荊州是他真真正正的第一個地盤,一個大地盤。劉備不允許荊州有任何危險。一塊已經入口的肥肉,當然比別人碗中的肥肉更香。這從劉備入蜀時,將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全部留在荊州就能得以印證。
但龐統來了。劉備帶著龐統進入益州。龐統給劉備提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作為一個旁觀者,龐統撇去宗親的關係,建議劉備趁其不備,直取成都,這是最快速拿下益州的方法。雖然劉備最後沒有采用這條計策,但龐統作為軍師的作用,還是在這三條計策上體現出來了。
如果此時沒有龐統,進入益州後的劉備,既有可能將自己困在益州,且不說劉璋有沒有“請君入甕”的意圖,即便以劉備顧及“宗親情誼”的左右為難,也會將自己置於陷阱。
諸葛亮、龐統,一個改變了劉備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制定了詳細的未來戰略規劃並完成了第一步,另一個協助劉備完成了這個戰略的第二部,讓劉備真正成為一方諸侯。
所以,如果曹操得了諸葛亮、龐統。劉備在曹操南下的時候,就會投靠孫權或劉璋,繼續自己“打手”的身份。而鑑於赤壁之戰的主力是孫權軍,主站都督是周瑜,所以,個人認為,三足鼎立是依然存在的,只不過主角暫時換成了曹操、劉璋、孫權。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個人分析三國的結局會是如何。
這個問題的假設前提,是曹操得到了諸葛亮、龐統。首先說一下,諸葛亮、龐統對於曹操來說,只限於錦上添花。因為曹操身邊謀士眾多。於內政來說,曹操在打敗袁紹之前,就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其手下陳群、荀彧、鍾繇等人,皆是內政治理的一把好手。于軍謀來說,曹操本人就是個傑出的軍事家,其身邊更有鬼謀之才郭嘉、賈詡、程昱、滿寵等人。
所以臥龍鳳雛雖為人才,但對曹操來說,僅限於錦上添花。但如果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在曹操南下荊州的時候,劉備不會想到與孫權聯盟。
《江表傳》中記載:劉備告訴魯肅: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這一點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依然會走依附他人的老路。但我個人分析,劉備依附吳巨的可能性並不大。
一、劉備雖與吳巨有舊,但吳巨畢竟是劉表的舊部。劉表雖死,但其勢力依在。曹操極有可能動用劉表的舊勢力,以及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向吳巨施壓,迫使吳巨不敢接受劉備。
二、吳巨畢竟是一城之太守。即便他敢於接受劉備,想以一城之力對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確實有些不自量力了,吳巨會考慮接受劉備後的風險。
三、《三國志·薛綜傳》中記載:“巨武夫輕悍。一語道破吳巨本質,一介武夫而已。換個角度理解,就是這個人雖然有些勇猛,但沒有什麼大的志向。劉備也不會甘於屈居這種人之下的。
孫權也不會收留劉備。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在曹操南下荊州的時候,都記錄了當時江東的處境:主合的人佔多數。
主要原因是因為曹操拿下荊州沒費一兵一卒,還平添了數萬荊州水軍。面對曹操迅猛之勢,江東世家不願冒犧牲家族利益的風險來支援孫權。
所以當時孫權的處境很尷尬:想戰,畢竟江東是自己父親和兄長打下來的基業,不想毀在自己手中,但又怕江東世家不支援,不出力,甚至背後捅刀架空自己。
如果這是再將曹操南下的主要目標劉備接收到自己的陣營,自己一定會遭到江東世家的反彈。這是他這個主公不願意看到的。
劉備唯一的可能,就是投靠劉璋。原因有三:
一、劉璋與劉備有宗親之誼。劉備涿縣剛起義的時候,第一個投奔的就是劉璋的父親劉焉。
二、此時益州張松從曹操處受到冷落,已經開始青睞劉備,打算與法正暗中結交劉備,伺機貢獻益州。
三、益州地處險峻,易守難攻。劉璋生性懦弱無謀。在張松等人的協助下,劉備順利進入劉璋陣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三國鼎立就暫時變成了,曹操、孫權、劉璋。當然,在雖然沒有得到諸葛亮、龐統,但得到法正的支援,劉備取代劉璋,也是指日可待的。
-
11 # 晴空遠望史
若曹操得了臥龍鳳雛,不會有三國鼎立。三國的結局就是統一。
在不慘雜其他因素,單純以臥龍鳳雛歸於曹操而論,在同等條件下,我們推演一下赤壁之戰就知道結論了。因為赤壁之戰,是三國實力的大決戰,最後確定三家勢力動態平衡的勢力範圍。
一、曹操南征,各方勢力的演化1、劉琮投降,拱手奉上荊州
曹操率大軍威逼荊州,劉琮年幼無主見、攝於曹操的威勢,再加上荊士族代表蔡瑁、張玧力主投降,他率荊州投降肯定是定局,不會有什麼大變化。
2、劉備滅亡或南逃
(1)劉備在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被曹操打敗消滅是大機率事件。
因為沒有諸葛亮,劉備和關張趙等基本無法對抗曹操的大軍征討,即便關張趙個人都是萬人敵,但在大集團碾壓下,沒有多大作為,更何況沒有根據地支撐(諸葛亮在他身邊,勸他奪取荊州作為依託,他都不幹),還有大量難民拖累,時間、實力、後勤等因素一起作用,滅亡就是結果。
(2)劉備戰敗南逃,獲得暫時喘息。
這種情況下,會與關張趙、劉琦等會合儲存一點實力,有一點資本與東吳聯盟。再說,沒有諸葛亮,劉琦的力量還有可能不存在了。也就是說,南逃有一點微不足道的實力,還有與他人聯合的資本,但也是寄人籬下的命運。
3、孫權率兵拒曹
東吳有周瑜和魯肅,孫權最後必然要率兵拒曹,不管劉備存在不存在。劉備存在就有聯盟,實力強大一些就是了。我們以孫劉建立聯盟來推演赤壁決戰。
二、赤壁之戰的推演1、曹操的舉措
如果曹操有臥龍和鳳雛相助,曹操把自己意見考慮進去,就有以下比較可能的舉措。
(1)屯兵荊州,訓練水兵,整合各方勢力,威懾孫權使之降服。
臥龍和鳳雛對荊州太熟悉了,也對曹操、孫權的優勢和劣勢太熟悉了,所以他們會針對雙方形勢分析拿出合理的方案,針對性解決問題,曹操實力會更加倍增。
當然,有人會說臥龍和鳳雛年齡太輕,曹操不會聽。這不成立。曹操是什麼人,唯才是舉,唯才是用,是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再說臥龍和鳳雛都是大才,而且諸葛亮口才非常好,說服能力特別強,不用有任何擔心曹操會忽視他們的意見。
這樣的話,曹操就會按照臥龍鳳雛和謀臣賈詡和程昱的建議辦理,賈詡和程昱的意見是正確的分析了曹操存在的巨大隱患拿出的最合理穩妥的方案,也會很容易得到臥龍和鳳雛兩個荊州通的認可。
(2)訓練水兵,整合勢力,決戰東吳。
這個舉措就是大軍陳列長江,兵貴神速,以優勢兵力尋求決戰。如果是這樣,那曹操水軍訓練成熟,荊州整合鞏固,再以中原為依託,以眾人才為輔佐,與孫劉聯盟決戰,那孫劉聯盟失敗被滅亡和投降絕對是大機率事件。孫權和劉備被消滅後,其他的勢力,曹操統一他們沒有任何懸念。
因此,如果臥龍和鳳雛歸於曹操,就不會有三國鼎立了,曹操很快統一中國。這種假設下體現的就是人才的重大作用。
這樣的話臥龍鳳雛的歷史功績可能在推進國家統一方面就是另一番評價了。但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假設的。我們來看劉備得到臥龍鳳雛為什麼沒有統一。
三、臥龍鳳雛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時也”。前兩句是初會劉備時說的,後一句是諸葛亮出山前說的。三句話就是魔咒一樣預測著劉備和諸葛亮的命運,歷史也魔幻般按照他的預測走完歷程。
1、諸葛亮輔佐劉備
諸葛亮給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定了國策並嚴格理想化般的執行了國策。
(1)隆中對策。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為劉備制定了國策《隆中對》。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荊州,謀益州,圖霸業。戰略思路清晰,實施路徑明確,劉備聽後大喜,產生強烈的共鳴。
玄德聞言:“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劉關張的誓言綱領“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終於有了實現的路徑。
(2)踐行國策《隆中對》。
諸葛亮輔佐劉備,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和《隆中對》團結帶領一幫人,心無旁騖,近乎浪漫痴狂的為著夢想不斷地奮鬥了一生。他們奪荊州,取益州,建立蜀國;白帝城受託輔佐幼主;殫精竭慮治理蜀國,修復孫劉聯盟、任人唯賢,培養人才,民族和解,平定南中;厲行法制,強化集權;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勵精圖治,北伐曹魏。
最後終於積勞成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死五丈原。臨死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天不助我”。
《魏略》明文記載,諸葛亮死前囑咐魏延:“令延攝行己事”,同時強調“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
2、鳳雛、子初和孝直的功績
鳳雛就是龐統,支援輔佐劉備西取益州,在落鳳坡不幸中箭身亡,為劉備取益州立下汗馬功勞。
孝直就是法正,他的才能不弱於諸葛亮,他善奇謀,奪益州,取漢中、斬妙才等都是法正的謀略,甚至劉備稱王稱帝都是法正主導的。可惜,天妒英才,劉備稱帝前法正去世了。
法正的死對於蜀漢是一個重大打擊,如果法正不死,就可以勸說關羽不要北伐,就不會丟荊州,就不會有劉備伐吳導致的重大失敗。
很多情況下,連諸葛亮都無奈的問題,法正都會輕易化解。諸葛亮曾嘆息:“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子初是指蜀國尚書令劉巴。字子初,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人。法正死後,劉巴接替法正成為尚書令,為劉備解決棘手的財政問題、為劉備稱帝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輔佐劉備稱帝,是一個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內政高手。可惜劉備稱帝第二年也逝世了。
劉巴的死對蜀國也是重大的打擊,這個內政高手在蜀漢政權初建就去世了,真是天大的遺憾。諸葛亮也曾嘆曰“若子初尚在,荊州不失,蜀漢北伐必成,漢室可興。”
實際上,劉備崛起全賴人才輔佐,而劉禪敗亡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凋零,再加上個人能力和實力都不足以支撐父輩復興漢室的豐滿的理想。
綜上所述:如果臥龍鳳雛歸於曹操,就沒有三國鼎立,中國會統一。但歷史就是歷史,它實實在在按照它的軌跡執行。三國鼎立,劉備蜀國雖然人才濟濟,但勢力弱,重要人才的過早逝世,興復漢室總歸成為他們難以實現的夢想。
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示:幹任何事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是民眾中的精英,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事業的勝利,最終是人才的勝利。
-
1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你這個顯然是把三國演義神話版的諸葛亮當成歷史真實版了,其實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的能力,放在曹魏陣營裡,也只能和郭嘉荀彧荀攸賈詡這一幫子人彷彿接近而已,而且單就軍事謀略而言,臥龍鳳雛都不如荀攸郭嘉,單就官場算計而言,則不如賈詡司馬懿,若是論整體能力,則不如荀彧。
三國演義裡有很多借他人之口讚譽諸葛亮的話,譬如博望坡出師前夕,荀彧就曾這樣說:“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徐庶說得更是誇張:“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
但這樣的話,其實都是文學家的手筆,大家其實可以想一想,如果荀彧真的認為諸葛亮是個人才(其實荀彧壓根就沒聽說過此人),他為什麼不推薦給曹操。有人說這是他有瑜亮之心——簡直就是胡扯,荀彧推薦了戲志才、荀攸、鍾繇、陳群、司馬懿、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這麼多人才,憑啥要對一個當時寂寂無名的年輕小夥嫉妒——當然世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但荀彧顯然不會。
從地理位置來看,荀彧也真的沒機會了解諸葛亮,因為他是潁川人,所以熟悉的基本上也就是潁川極其附近地域的文人,再放開去,則是河南、陝西、山西這三省的人才。而諸葛亮是山東人,年輕時代就去了湖北,而山東和湖北,荀彧顯然瞭解不多,他所熟悉的湖北名人,也就是蒯越蒯良等等。
相對而言,鳳雛龐統的知名度略高一點,因為他叔是漢末名人龐德公,但是他也有一個很顯著的缺陷,就是外貌太醜陋,而且因為這個緣故,不免又易於給人一種狂生的感覺。古今用人,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外貌協會,長得太一般的話,真的對仕途沒好處。
所以如果諸葛亮和龐統加入曹操陣營,第一就會面臨龐大的河南陣營,他們倆屬於湖北幫,顯然不容易進入那個交際圈,就好像來自西部的智囊賈詡,一開始其實也被排擠。
諸葛亮自己也明白這一點,228年他北伐之際,聽說自己的好朋友徐庶與石韜,石韜做到郡守、典農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感覺這倆人在北方都混得不咋地——但實際上,如果諸葛亮當年加入的是曹魏陣營,他很可能也就做個郡守、御史中丞。
諸葛亮感慨說:“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其實他完全懂的,官場之上,並不以真實的才能來安排職位,很多時候,人際關係更為重要。曹操時代的吏治,真的已經很好很好了,所以才能吸引那麼多人才上來。到了曹丕時代,便一落千丈了。你看整個曹魏中後期,朝堂之上,要麼是曹真曹休這幫皇家親戚,要麼就是司馬懿的私家班底,你若是隻有本事沒有關係,哪有上升的可能?
不信?你看姜維,他在曹魏,只能做中郎、天水郡參軍,而且這個官,還是因為他爹曾做過天水郡的功曹,為保衛郡守而犧牲,所以姜維屬於烈屬子弟,得到了照顧。他若不是,連個參軍都當不上。
也就是說,諸葛亮龐統到了曹魏,便成了很一般的人,很高几率被埋沒在基層。
而蜀漢若是沒有了諸葛亮龐統,問題可就大了,劉備西取益州的計劃,很可能無從實現,或者乾脆就隱沒無蹤。最後的結局,很可能就是東吳的周瑜或是呂蒙,向西奪取益州,而後便與北方的曹操形成南北朝的形勢。再若不然,那就是曹魏滅了東吳,三國時代提前結束,重歸大一統。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至少司馬懿是沒有機會了,因為不存在強大的蜀漢,曹魏的兵權也就不會落到他的手上,篡權奪位就甭想了。而若是沒有司馬家的晉朝,就沒有八王之亂,更沒有五胡亂華,沒有南北朝,中國歷史的面貌,將獲得極大改變。
這種改變,對於廣大中原漢人而言,真的是極好的。
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二人,一人未及施展,便命殞落鳳坡,一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逝五丈原。
若是曹操得了二人,還會有三國鼎立嗎?三國的結局會怎麼樣?
回覆列表
曹操果然了得,在群雄逐鹿中橫掃一切,雄據北方。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有許多忠於漢室計程車大夫不願隨他同流合汙。像諸葛之類忠於漢室計程車大夫,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如徐庶"一言不發"。最後不是聯名反抗,就是被曹操打入冷宮或乾脆殺了。
曹操有異心,就不能統一思想,做到人盡其才,鐵板一塊。在曹操也有後顧之憂時,他也不能盡遣主力出征,萬一後院起火,斷了歸路,遭致敗亡。曹操深知商紂王遠征,被周武王滅了京都;夫差到中原會盟,被勾踐端了老巢。曹操最信任的還是曹家諸侯班,一半要鎮守京都。在朝廷上,還要不斷清理朝官,有許多舊臣比如旬彧等,在曹操企圖取代漢室時,紛紛站回了漢隊,對曹操都是很大打擊。
曹操在打敗袁紹後,還不願開啟袁紹機密檔案,命人一燒了之。不能開啟看啊,一看肯定嚇一跳,多少大臣同袁保持著聯絡,索性燒了不煩惱。可見朝中也是有很多有異心的人。
因此,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要天下人歸附謀統一大業,是很難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