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指點江山
-
2 # 視影隨形
秦始皇為了建立萬世江山,推行了郡縣制,天下均為帝王所管理,避免了封疆大吏的出現,保證帝國內部的穩定。而項羽推翻秦朝後,立馬分封天下諸侯,可能因為秦朝滅亡太快了,而秦朝被攻破,很大因素就是沒有諸侯去勤王,畢竟郡縣制地方沒有支援的諸侯王,所以項羽直接執行了分封制。
而到了漢朝,因為秦朝的郡縣制和項羽的分封制都有問題,所以乾脆一半國家執行分封制,一半郡縣制,確保萬無一失,其實都是對兩種制度的不確定性,不知道哪個更好。而在西晉建立後,為了讓司馬家可以坐穩江上,將天下分封諸侯王,實行分封制,卻造成了八王之亂,結果十分嚴重。
所以,分封制後,秦代將會四分五裂,進入五代十國的時代。
-
3 # 物質文化史
什麼是分封制?
分封制就是將土地連同居民分賞給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的統治權,同時承擔服從皇帝命令、鎮守邊疆、隨從作戰、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同時,諸侯在自己的疆土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等級森嚴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格局。
郡縣制相較於分封制的優點?第一,郡縣制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第二,有利於使全國形成合力,興建大的工程和專案。比如說秦始皇時期修建長城、兵馬俑、修築驪山陵墓等,都是集全國之力完成的。如果使用分封制,那無法動用全國資源,也就難以完成上述的浩大工程。
第三,中央直接管理,有利於加強皇權,郡縣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有效防止地方勢力做大。
如果採用分封制,秦朝能否更長久?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西周就是例子,採用分封制的國家在中央政權控制力減弱時立刻土崩瓦解。原來的諸侯王自立門戶,甚至原來的卿大夫瓜分諸侯王土地也能自立門戶(三家分晉)。
具體到秦末的形勢來說,採取了分封制的秦朝,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打擊下,將完全無力進行反擊,相反原有的諸侯王將乘其弊而起,中國將再次陷入分崩離析的春秋戰國時代。
-
4 # 抱影無眠夜歸人
如果秦始皇採用王綰以及淳于越的建議效法古制實行分封制,秦如果不採用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秦朝的統治也註定不會長久。秦的滅亡原因不在於是否實行分封制,而是幾項國家大工程接連不斷,過分耗費了國力民力,在不堪重負之下,天下才紛紛響應了起義。
引用賈誼的《過秦論》中的一句話: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句話,點出了秦國滅亡的原因所在,不施仁政,所以秦才會二世而亡。
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秦始皇交給朝臣廷議,廷尉李斯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周朝分封同姓子弟,若干年後,後代的關係會逐漸疏遠,各諸侯國相互攻擊如仇敵,周天子也沒辦法制止。如今郡縣制,才是消除這些隱患的辦法。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
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對郡縣制提出疑問,被李斯駁斥,引發了焚書事件。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實行分封制有再次陷入分裂的危險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將大一統的國家割裂成許多小諸侯國,秦如果實施分封制,無異是開了一次歷史的倒車。這就將秦國倒退回了春秋戰國時代。
再次實施分封制,只不過是把原來的蛋糕拼湊起來再分割一次而已,秦始皇,又豈能允許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再次被瓜分呢?
後世質疑分封制的原因由於秦王朝的短命,引起了後世對郡縣制的質疑,並把秦朝的滅亡歸咎於沒有實施分封制。這對秦始皇建立的郡縣制的評價是不公平的。
漢朝的採用了郡國雙軌制,事實證明也是失敗的。諸侯國的勢力逐漸膨脹後,對中央政府的構成了威脅,以至於景帝時強行削藩造成了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也是因為過分地分封釀成的惡果。明朝初年的九王守邊,最終出現了靖難之役,直到明宣宗時期,才逐漸消除了藩王們對朝廷的威脅。
結論:秦的滅亡是因為不施仁政,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秦始皇駕崩後,如果即皇帝位者是太子扶蘇,改變秦的施政方針政策,因此可能改變秦國早亡的命運,但這也只是一種可能。因為六國的貴族還在,亡國的仇恨,不會因為秦始皇的逝去而會有絲毫減弱,更大的可能是六國的貴族趁機而起,積蓄復國的力量。如果秦始皇實行分封制,可能秦會滅亡得更快。
-
5 # 喬加貝
秦帝國的二世而亡是因為秦始皇的突然死亡尤其關鍵是沒有安排好自己的接班人而亡的。
那個胡亥又是個廢柴,再遇到一個禍國殃民的趙高。
秦的二世而亡,其實是諸多的不幸湊到一起導致了秦的二世而亡,本質上和其他關係不是最重要的。
-
6 # 果子雨點
我認為秦不能採用分封制。
從西周開始,天下封國眾多,它們之間由於力量此消彼長,互相攻佔,互相吞併而形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天下統一是歷史的趨勢,秦不過是順應這一潮流,秦十年之內橫掃諸侯,用鐵蹄兵劍征服六國,致使他們國破家亡,如果不實行中央集權,國家必定四分五裂,叛亂不斷。
秦朝的快速滅亡是因為後繼不利,秦始皇忌諱死亡,沒有做好充分的傳位準備。
-
7 # 煮酒聽史
分封制,是西周時期施行的制度,而郡縣制,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施行的制度。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是有一個緩慢發展過程的。可以這麼說,是時代的發展促進了分封制向郡縣制的演化,而不是因為某一個統治者想要施行郡縣制從而促進了時代的發展。
秦朝二世而亡,肯定是有郡縣制方面的原因,否則劉邦建立漢朝以後,不會推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郡國並行制。那麼,是不是秦始皇推行了分封制,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了呢?
郡縣制並非秦始皇時期獨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郡縣。在當時,各國一般都是滅亡了他國,從而在此設郡縣,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此地舊部作亂。而最早設定郡的國家就是秦國。
因此,在秦國,郡縣制的施行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這個制度在秦國是有著十分龐大的群眾基礎的。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以後,就算真的採用淳于越的建議效仿古法施行分封制,那麼秦始皇也不會拋棄郡縣制。
因此,秦始皇大機率會同劉邦一樣,在秦朝施行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制度。而秦始皇施行這樣的制度以後,就會分封自己的皇子。
而秦始皇分封自己的皇子以後,秦始皇一脈的人就會分封在全國各地,並藉此壯大秦國皇室的力量。這樣,就算秦朝末年再次出現大規模的起義運動,秦朝也有足夠的實力反擊。
因此,秦朝會存活得更加長久。
秦朝施行分封制以後,會提高秦朝的壽命,但是十分有限秦朝之所以會二世而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趙高篡改遺詔,使得胡亥取代扶蘇即位,並藉此壟斷秦朝朝政。
秦始皇施行分封制以後,扶蘇確實可以獲取很強大的力量,但是未必會奏效。當初,在秦始皇去世以後,趙高篡改遺詔,令扶蘇自殺。當時扶蘇身邊的力量一點也不小,因為有蒙恬的大軍為其保駕護航。然而扶蘇不顧蒙恬的勸阻,堅持要奉行秦始皇的遺詔,最後自殺而亡。
因此,就算秦始皇施行了分封制,扶蘇身邊會獲取許多的力量,扶蘇依舊會按照遺詔行事,那麼胡亥依舊會即位。
不過這僅僅代表了扶蘇,並不代表秦始皇的其他公子。而其他公子可不會像扶蘇一樣,趙高怎麼說就怎麼做。那麼秦朝最後就會演變成秦朝諸公子為了皇位混戰的局面。
再加上秦始皇在位期間的窮兵黷武。六國餘孽就會乘此機會興兵起義,秦朝也會就此覆滅。
結束語郡縣制和分封制各有特色,哪怕是在後代王朝中,分封制也無法被徹底摒棄。而秦朝二世而亡,有著太多的其他因素,儘管有制度的影響,但其實十分有限。因此,秦始皇就算施行郡國並行制,也只能延緩秦朝的壽命,並且十分有限。
-
8 # 香茗史館
歷朝歷代以來,巨大的變革總會引起社會的急劇動盪,因而秦、隋作為歷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兩個國家,卻也變得極為短命,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個國家的改革是具有相當先進性的,否則便也不會有漢唐的強盛了。那麼,秦始皇如果放棄改革,按照淳于越的建議,繼續推行分封制,秦國能否實現長久統治呢?
周朝時分封制之所以會成功,與特殊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淳于越之所以重提分封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周王朝的八百年國祚,如此長的統治時期,使得分封制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極為成功的統治方式。事實上,周王朝之所以能夠統治如此長的時間,分封制之所以能夠成功,是有著特殊歷史背景的。
1、周禮的影響。周禮便是指周朝的禮樂制度,其中以“禮”為核心的等級制度,使得周王朝在戰國以前的統治變得相對穩固。雖然從西周後期開始,隨著周王室的逐漸衰弱,已經無法對諸侯國如臂使指,但因為有“周禮”的存在,使得周王室仍然是公認的天下共主,即使到了春秋時期,各國相繼爭霸,但爭霸的前提仍然主要是“尊王攘夷”,即在承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前提下成為霸主。同時,在禮樂制度沒有徹底崩壞之前,天下諸侯之間雖有徵戰,卻主要是以圖強爭霸為主,而少有兼併戰爭發生。而當時天下諸侯國眾多,在不發生兼併戰爭的情況下,諸侯國之間的實力相對較為均衡,大家相互牽制、制約,因而使得天下格局始終較為穩定。
2、諸侯的牽制。禮樂崩壞之後,隨著諸侯國的相互兼併,諸侯國數量開始迅速衰減,到戰國初期時,天下便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諸侯國,其中尤以齊、秦、韓、趙、魏、楚、燕等七大諸侯國為首。這一時期,雖然七大諸侯國早已不將周天子放在眼中,但七國之間卻形成了相對巧妙的制衡關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七大諸侯國只有強弱之分,而無相互兼併的實力。這種情況下,周天子雖然已經極度式微,但仍然沒有人敢於取而代之。
△周朝宗法制
3、宗法制的影響。宗法制自夏朝確立,經過商朝的發展,到周朝時已經相對完善,而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這種宗法制使得分封制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始終較為穩固,而隨著“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這種宗法制度便已經崩潰了。
△井田制
4、經濟的落後。分封制之所以能夠在周朝成功,除了宗法制的相對完善之外,其實落後的生產方式同樣有著極大的影響。正是由於生產方式相對較為落後,使得當時周王室對天下的管理相對較為粗放,不存在後世的稅負,而是井田制中的公田收入為主。這種情況下,諸侯的國力將很難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進而對周天子統治產生威脅。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崩壞之後,分封制便也開始分崩離析,最終導致了“禮樂崩壞”的動盪局面。
△戰國以後世卿世祿制便宣告崩潰
5、世卿世祿制的影響。世卿世祿制是周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其中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然而,隨著各國相繼推行變法,世卿世祿制自戰國以後也開始崩潰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學有所成的列國士子,此後“士”階層開始取代氏族成為各諸侯國的主要治國力量。
△分封制在周朝成功是有特殊背景的
綜上所述,周王朝之所以能夠統治如此長的時間,分封制之所以能夠在周王朝成功,其實是與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密不可分的。然而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早已不復存在,分封制已經很難予以推行。
秦始皇如果繼續推行分封制,可以延長秦國統治但極為有限秦國之所以迅速滅亡,原因其實極為複雜,既有統治層面的原因,也有列國文化衝突的原因,還有天下百姓對新生帝國的不認同,以及六國貴族死灰復燃等因素的影響。秦始皇如果繼續推行分封制,的確有助於對各地反對勢力的壓制,一定程度延長秦國壽命,但由於推行分封制的根基已經不存在,同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問題,而且還會產生新的問題。
1、新舊貴族矛盾激化,地方動盪勢必加大。從秦末天下大亂不難看出,雖然最初發動叛亂的陳勝吳廣和最終取天下的劉邦都是來自底層,但其實造反的主力卻是以六國貴族後裔為主,而從他們能夠在天下大亂後迅速立國來看,六國貴族後裔在各地的影響力仍然極大。如果秦始皇繼續推行分封制,那麼分封到各地的新貴族與舊貴族之間的矛盾,必然將會激化,這不僅會加劇地方的動盪,而且極有可能導致“田氏代齊”那種“小宗替代大宗”現象的出現。
△西漢“七國之亂”
2、諸侯崛起速度太快,中央地方矛盾加劇。由於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加上井田制崩壞後經濟方式的改變,以及世卿世祿制崩壞後地方諸侯的集權統治模式,勢必將會導致諸侯崛起速度的加快。而由於沒有了周禮的限制,地方諸侯迅速崛起之後,必然會對中央朝廷形成巨大的壓力,進而加劇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這點其實從西漢初年便不難看出,短短數十年間,地方諸侯便迅速崛起,而與中央的矛盾到漢文帝后期便已經難以調和,進而引發了漢景帝時期的削藩,以及“七國之亂”的爆發。
△項羽分封后迅速發生兼併戰爭
3、中央朝廷衰弱之後,兼併戰爭勢必爆發。自春秋戰國禮樂崩壞之後,周禮已經失去了生存土壤,而沒有了周禮的限制,一旦中央朝廷失去對諸侯的制約,那麼各諸侯為了圖強,兼併戰爭必然不可避免。而從秦國的情況來看,以秦二世胡亥的執政水平來講,秦國自第二代開始,中央朝廷的衰弱便已經不可避免,因此秦國的兼併戰爭將比周朝來得更加迅速。而從後世的教訓來看,這種兼併過程將不會再像周朝那樣持續數百年,短則數十年,長則百餘年,必然會誕生一個足以取代中央的龐大諸侯國。這點可以參照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之後的形勢,在天下諸侯返回封地短短几年間,兼併戰爭便已經發生了。
△從三國局勢可見諸侯牽制作用極為有限
4、諸侯牽制作用有限,改朝換代不可避免。如上所述,由於經濟生產和地方集權的出現,諸侯國的國力增長太過迅速,再加上宗法制和周禮的崩潰,兼併戰爭的迅速爆發,將會使得個別強大的諸侯國迅速崛起,因而周朝時期那種諸侯之間相互牽制的局面將很難出現,一旦出現大諸侯國凌駕於其他各國實力之上,勢必導致改朝換代事件的發生。這點可以參照東漢末年的局勢,天下大亂之後很快便出現了曹操、孫權等強大勢力,而其他的小諸侯卻很難對其產生牽制能力,即使後期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僅僅維持了幾十年而已。
△秦始皇時期分封制已經無生存土壤
如上所述,在周禮、宗法制、井田制和世卿世祿制等制度全面崩潰之後,事實上秦朝已經不再具備實行分封制的土壤,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其實勢在必行。如果繼續推行分封制,雖然有助於秦國迅速平定各地叛亂,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長秦國壽命,但作用其實極為有限。
-
9 # 歷史是杯酒
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顯然不是沒有效法古制實行分封制,而是由於它的暴政。事實證明,分封制更容易導致分裂割據。
先來了解一下分封制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周朝,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西周。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西周實行了分封制。周武王將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還有古代帝王的後代(比如舜、禹的後代都得到了分封),讓他們建立王國,來拱衛王室。而周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周公繼續推行分封制,來擴充套件周的統治範圍。但是,由於是“授土授民”,受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很大的獨立性,如他們可以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建立武裝等,而隨著諸侯王勢力的壯大,慢慢的就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力量。
秦朝廢分封,行郡縣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後,曾就實行分封還是實行郡縣,進行過一次激烈的朝堂辯論。據記載,大約是這樣的: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從這次辯論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選擇郡縣制而不選擇分封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秦朝滅亡統一後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其中成年男丁大約450萬,而為了完成這些工程,每年徵調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萬。不僅如此,秦朝刑法還特別嚴苛,人民搖手觸禁,“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階級矛盾嚴重激化。
而秦二世繼位後,更加的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人民再也無法忍受,最終,導致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使得秦王朝走向滅亡。
西漢的分封制劉邦為了讓漢室江山永固,兼採西周分封制與秦郡縣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國並行制。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與劉邦設想的恰恰相反。當時,由於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漢景帝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即七國之亂。
雖然叛亂很快被平定,但也充分說明了分封制的弊端。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這才削除了封國對中央的威脅。
所以說,分封制在秦漢以後,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他被郡縣制取代是必然的,秦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其暴政,和沒有推行分封也沒有什麼關係。 -
10 # 待曉兒
秦朝之所以短命,曾經被人認為是沒有施行“分封制”所致,所以漢代為此出現了“郡國並行”的現象。
那麼,秦朝為何不施行早已經成熟的“分封制”,而採取了管理難度更大的“郡縣”制呢?它又是為什麼會短命而亡呢?
“郡縣”還是“分封”,簡單的選擇之後是兩種思想的對立秦朝剛剛立國的時候,就出現了一次“分封”和“郡縣”的爭端,但是這個時候並沒有引起重視,只是一次國家管理方式的變革,並沒有上升到“存亡”的高度。
第一次對秦始皇提出“分封”想法的人是丞相王綰。
他認為,這些諸侯國的地方太遠了,也不強大,不如將宗室子弟、功臣等人派去鎮守,讓他們建立封國,以作為秦的屏藩。
王綰這個人是深受秦始皇信任的老臣了,“始皇”的稱號就是他和李斯、御史大夫馮劫等人一同研究出來的,所以說,他的出發點也確實是為了秦始皇考慮。
秦始皇也認為這個想法有合理性,但因為茲體是大,於是就向群臣徵集意見。大家聽了之後,也感覺沒什麼問題,可以如此做。
但是,李斯考慮的事情就比較全面了,他直接就指出了“分封”制之所以會導致戰亂的根由,可謂一針見血。
也許很多人都認為,“分封制”是因為地緣的問題,所以導致了地方逐漸不服從中央管轄,進而引起戰亂。但李斯的角度更為深入。
他說,“分封制”最大的弊端不在於地緣,而在於血緣。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是說,就像周朝一樣,在最初中央和地方諸侯國的關係那自然是兄友弟恭,相親相愛,但幾代之後,血緣關係就淡了,關係自然也就疏遠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三國時期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漢獻帝稱其為皇叔。那麼這兩個人的關係到底有多深?
也就是說,劉備和漢獻帝在十七代人之前是一家人,這就好比如今兩個同姓之人相見之後,說起來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樣,實際上根本就算不上什麼親屬。
李斯指出的問題就在這裡,而之後的漢朝施行“郡國並行”之後,短短兩代人的隔閡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可見這種觀點確實是直指弊端了。
這樣一來,秦始皇自然就不會採納王綰的建議,而是確立了李斯的郡縣制度。
然而,問題出在了第二次諫言上,這讓李斯為首的人士感覺到了風向的不對。
大概在始皇三十三年到三十四年之間,時隔七八年,博士官淳于越再次提出希望施行“分封制”。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如果說王綰在最初時候提出“分封”的構想還是為秦朝體制進行的考慮,那麼在李斯等人指出分封弊端之後,淳于越的想法就讓人感覺是一次對“正統思想”的奪權。
不說李斯的反應是否過激,但從實際結果來看,李斯確實是將淳于越的這次諫言當做了一個危險的訊號,認為這是諸子百家中其他學說向法家進攻的號角。
畢竟海內統一已久,內部矛盾層出不窮,難免會有其他學說覬覦法家地位。
所以,李斯再次嚴厲斥責了淳于越等人“分封”的思想,認為他們是: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這樣做的後果被李斯上升到了國家“存亡”的角度上來: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於是趁此提出了“焚書”與“坑儒”兩大舉措,用以滅絕其民間聲援的力量。
所以說,秦朝在“分封”與“郡縣”之間的搖擺,表面看起來是一次國家體制的選擇,但實際上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爭端。
法家治國的根基,從商鞅到韓非、李斯,都要求中央權力和君權的集中,削弱地方權力和其他官職,這是法家立身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其主張的施行。
而拋開王綰不談,淳于越的動機很容易讓人想到是在“挖牆腳”,想要崩毀法家的正統地位,自然會遭到李斯等人的激烈反擊。
但是從後世史事來看,施行分封制,不論是在不久的漢朝,還是在後來的元朝,都造成過相當嚴重的問題。
所以,秦朝的短命而亡,可以認定和未實行“分封制”沒有關係。
那麼,秦朝短命的最大問題在於哪裡呢?
秦朝最大的問題不在內部,而在北方歷來有人認為是“六國遺民”對於秦朝內部的破壞,所以導致了秦朝迅速的崩毀。
我們可以舉出非常多的名人持此觀點:
比如賈誼在《過秦論》中就說: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再比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也說: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六國”最為強大的時候是作為六個獨立國家的同盟而存在的,這樣的實力都被秦國打得分崩離析,那麼亡國之後的“六國遺民”難道比他們沒有失敗之前更為強大嗎?
那他們是怎麼滅亡的?!
所以說,“六國遺民”的禍患對於秦國來說,頂多是小疾而已,遠沒有到心腹大患的程度。
從秦始皇的兩大舉措來看,這時候秦國最大的禍患在於北方的匈奴部族。
匈奴源出姒姓,本來也屬於華夏的一支,只不過居住地方偏北、偏西,所以和中原出現了很大的隔閡。
匈奴在最初是小部族林立,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像先秦典籍中經常提到的“獫狁”、“山戎”、“犬戎”、“葷(xūn)粥(yù)”、“義渠”等等名稱,都是匈奴的分支。
秦國和匈奴積怨已久,甚至秦國能成為諸侯國之一,也是因為秦襄公對犬戎的征伐,在此之後還與西邊的義渠交戰多年。而像燕國、齊國、趙國等北邊諸侯國都曾與他們作戰,勝多負少,只是因為內戰頻仍,並沒有精力去集中征討而已。
但是,這種情況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階段了發生了變化,匈奴在第一代單于頭曼的率領下出現了統一的架勢。
此時的匈奴實力雖然不如劉邦那個時代,但也不容小覷。
最主要的是,現在的匈奴太窮了,百廢待興,生產力還十分低下,尤其是周邊還有著東胡、月氏、樓煩等大部族的威脅。
這樣的匈奴是特別危險的,因為他們有著不得不與秦國作戰的理由,那麼兩者的衝突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可避免。
從歷史記載來說,秦國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種情況,於是在經歷了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戰亂之後,沒有絲毫地修生養息,將兵鋒直指帝國北部。
甚至有時候都會懷疑,歷史上曾經傳出的那件“亡秦者胡也”事件,恰好是秦始皇派遣蒙恬北擊匈奴的時候,這是不是秦國為了發起戰爭所偽造出的一個藉口?
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直擊匈奴,此時距離秦朝開國不過六年而已。
這次出兵取得了重大戰果,蒙恬率眾不斷尋求與匈奴主力決戰,殲而滅之,將其趕出秦朝邊境七百餘里,築城而守。
但有意思的是,在蒙恬北擊匈奴的同時,秦始皇已經開始徵調民夫修建長城了。
從這一舉措來看,秦朝當時的國力也不允許再進行一次滅國之戰,特別是南方還有這百越等部族需要防範。
於是,在將匈奴趕走之後,收回百越等地的秦國,又因為修築長城、連年兵火等客觀原因,更加窮困,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的國家終於不堪重負。
那麼,如果秦始皇當年不去攻擊匈奴,情況會得以改善嗎?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從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北擊匈奴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秦朝亂於戰火,又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給了匈奴喘息的時間。冒頓單于殺父自立,再次統一了周邊部族,並且收回了被秦朝攻佔的七百餘里土地,迅速壯大,使得漢朝立國七十年都無法與之抗衡。
要知道,這是已經被秦國打殘了之後的匈奴勢力,尚且有如此迅猛的發展勁頭,如果秦朝當時沒有采取措施,能是什麼後果,還真的很難說。
所以說,秦朝的短命而亡,不是“分封”與“郡縣”的爭端,也不是“法家”與“諸子百家”的對立,甚至連漢朝加於其上不可考證的“苛政”都不是主要原因,只是時運不濟罷了,歷史沒有給這個朝代太多修生養息的時間。
與後世良君賢臣開創盛世的案例對比,秦國立國之初,君主雄偉,文武精良,反倒迅速崩毀,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也是讓人不解的事情。
回覆列表
秦朝滅亡不在於制度,秦始皇修長城,修陵墓勞民傷財,賦稅徭役沉重,且統一六國後不斷攻擊匈奴戰爭紛紛。阿房宮更是需要大量的財力。秦二世胡亥為人更加殘暴,更加失去民心。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觸動了貴族階層的利益,比如楚國貴族項羽,本身安撫工作就做不好,在加上苛政,人心渙散。
分封制本身也有缺陷,以秦始皇父子的性格,貴族擁有更多財力,造反的會更多。如不造反,參考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更混亂,中央集權無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