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鮮衣怒馬不可方物
-
2 # 飛哥說心理
悲觀主義者,並沒有什麼不好。
樂觀者與悲觀者都是相對的。
樂觀者,通常會把個人的特質放在運氣之前。
悲觀者,會認為那不是我的能力是夠運氣。
樂觀者,會認為好事一直髮生。
悲觀者,會認為好事是短暫的。
其實,在很多時候,悲觀者往往能在很多事上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這次疫情,樂觀者可能會認為天無絕人之咯,沒必要大驚小怪。而悲觀者會因為對未來焦慮,而做提前準備。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本無好壞!
靠自己怎麼對待了。
-
3 # 沉穩緩
1.接受我們的自卑。
2.解構自卑情緒。
3.重構對情緒的認知。
1.接受自卑。
這時候我們就是有疑問了,自卑可是一種負面情緒呀,我們這麼能讓它佔領我們的心理至高點呢?因為我們在傳統的認知裡面會有這股狠勁,在處理日常問題中或許可以但在處理心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導致身體和心理玉石俱焚。
我們一般在面對一種不好的情緒,或者是一種我們不想的情緒的時候,都會刻意的抵抗它,或者是刻意的想要抗爭,但這種做法在心理學是極不可取的。往往會令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要懷念過去!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我們產生這種負面情緒。然後就想著“如果又是我們有這種負面情緒,生活該多好啊!”但是我們終究要回到了冷冰冰的現實,所以這種想象與現實的落差就導致個人的情緒的再一步惡化。一昧地懷念我們過去的美好這樣只會導致離我們期待的目的漸行漸遠。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是平和的去接受他,我有我們真的瞭解她之後,我們才能從更客觀的看待他,避免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2.解構自卑情緒。
通俗來講,就是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情緒?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是我們選擇的自卑,是生物的自我保護機制需要自卑!”
這時候或許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呢?
因為生物對未知的恐懼,會引領著生物去建立一個自己的認知模型。這裡也稱為歸因。
我這裡來解釋一下
我們都會就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找到我們認為合理的解釋,這是生物去適應生存環境的本能。
比如說,我們看著蘋果往地上掉下,東西扔上去之後又會掉到地面。我們就抽象出一個認知模型:大地有把一些懸浮在空中的東西往下拽的力。這也是我們現代科學發展的雛形。
再比如為什麼你考試的成績總是比別人少呢?
有一些人就把它歸因為是因為我的腦袋不夠聰明,這個體一類無法改變的原因。這就會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因為我們總是喜歡找到一個能夠解釋所有事物的最底層的原因,就像現在我們的科學家也在尋找一個能夠推出世界執行規律的抽象模型一樣。所以接下來會把這個原因拓寬到其他邊界。
比如“為什麼我總是迷路呢?”“因為是我不夠聰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出更多的疑問,“為什麼我掙的錢總比別人少?”“是因為我不夠聰明”一個邊界的認知,從學習拓寬到交通,到到最後拓寬到生活。
一旦用了這歸因之後,我們再次使用它,會強化這個概念,我們對這個概念的認可度也會越來越高,我們以後再遇到問題,你就會習慣性的把這個原因給拿出來,進一步強化這個概念。這是一個正反饋的結果,當我們的歸因有問題的時候往往可能會荒廢我們的一生。同時這也是一個人類自我保護機制的正常反應。
所以我說為什麼我們會自卑,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自卑,是我們需要自卑。
但同時有的人卻能夠很好地利用這個正反饋迴圈。
他們會把把身邊的現象歸咎於有利於個人成長的原因,那麼他們的成長的雪球就會技術滾動起來,以致我們可望不可及。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成長型思維。
3.重新建構對情緒的認知。
當我們能夠客觀地看待我們為什麼會自卑之後?那麼改變也就隨之而來。開始去觀察我們身邊的生活,開始把身邊的現象歸咎於一些有利於個人成長的原因,歸咎於一些能夠後天改變的原因。
“別人為什麼考的比我高分?”因為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我該如何去最佳化我的學習方法呢?”
之後我們的成長的雪球也滾了起來了。
但我還是想說,這些都不會在短時間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生理上的改變總是滯後于思想的改變,如果我們有自卑情緒一段時間了,它是會有一定的慣性。我們還需要等待,接下來呢,就把一切交給時間好了。不用再刻意想念這個問題。
終於當我們回頭看看這段時間的旅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那些自卑的包裹都留在了時間的旅途中。
最後希望你能走出自卑,擁抱人生
-
4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心理的形成過程是神經迴路決定的!
樂觀主義:多巴胺旺盛型別的人群,多巴胺分泌可以讓人的神經迴路興奮,經過額葉皮層加工(理性思維加工)後,產生積極情緒。
悲觀主義:乙醯膽鹼型別的人群,乙醯膽鹼分泌可以讓人的神經迴路抑制,進過額葉皮層(理性思維加工)和杏仁核(情緒加工)後,產生消極情緒。
在性格的型別劃分中,多巴胺型別的人一般都是外向性格,乙醯膽鹼型別的人一般都是內向性格。性格外向的人神經迴路比較短,俗話說的“大不咧咧”,性格內向的人神經迴路比較長,俗話說的“心思縝密”。
二者其實各有利弊,無所謂好壞,但是如果悲觀主義者經常遭受消極情緒的困擾,例如焦慮或抑鬱,那麼就需要進行情緒調節。
顯然悲觀主義者的神經迴路中,杏仁核更多參與了思維,而且杏仁核的面積偏大,以往的消極事件被儲存於杏仁核區域,造成決策或思維的時候,帶有消極情緒,這個主要還是受到潛意識控制。
改變神經迴路,就可以改變悲觀主義情緒,其最主要的元兇就是情緒記憶的儲存卡:杏仁核。杏仁核區域面積偏大和以往遭受不良情緒刺激有關,所以減少刺激強度非常重要。
如何解決的方法很多,思考問題的時候,假設多種結果,在所有的結果中運用理性思維去分析成功的機率和失敗的機率,而不是靠以往的經驗。這就是思維導圖法!
-
5 # 賦能冥想
排除先天性格原因,如果是後天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導致的長期情緒低落,那麼本質是信仰問題。
人生成敗不是一個維度的,比如生命長短啊,有沒有錢啊,工作好不好啊,長得漂亮啊,家庭幸福啊,身體健康啊,你看,單拿哪條出來,缺其他,都不幸福。
一個維度不行,比如女孩漂亮,這點成功了,可是家庭不幸福,身體不健康,總的就不幸福。比如有錢啊,但不健康,生命不長,也不幸福。要多個維度綜合評價,評價標準還得在自己這兒。
平民之間最大的法,不是憲法,是人們的看法,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所以人們普遍有道德觀念,善惡評價標準在別人那裡。得做好人,討好人,才能落個好評價。人的評價體系應該在自己這裡,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不管好壞,都是路上的風景。你不會對8歲那年你爸打了一頓耿耿於懷吧?同樣,十年後回首,你不會因為現在失落、苦惱、失敗而痛苦,那是根本沒感覺。
你缺乏的是對自身生命能量、潛意識、意念力上的修行,缺乏對身心產生巨大影響的信仰治療。
如果你能認清自身屬性而提高自身的觀照力和自覺性,打破人自身限制和外物控制。那麼就可以糾正潛意識和強化意念力,達到樂觀豁達的境界。
你可以有計劃的開始冥想,它可以改變大腦不同腦區結構,冥想的三大作用是治癒、糾正和重建,人能直接看得見的效果就是治病、心理變得強大了。
尤其冥想是透過覺察情緒對大腦開始一系列的治癒、重建的,當你瞭解掌握了情緒的產生和副作用以後,你會明白你真正的人生還沒有開啟。
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態度。世界是每個人眼中的世界,認識不同而信仰不同,但世界本質是一片混沌,任何概念都是人的主觀,認清了這一切,你就不會對世界和周圍的一切失望了,加油吧,朋友!
-
6 # 喵喵心理測試
天生悲觀的人看到事情都只會看到悲觀的一面。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當杯子裡面有半杯牛奶時,樂觀主義者會說“哇杯子還剩半杯牛奶,我還可以喝半杯”,而悲觀主義者會說“杯子裡面只有半杯牛奶了,再喝就沒了”。可以看得出來,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看問題的角度是相反的,他們總是會不快樂。
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嗎?首先要區分自己是不是悲觀主義者和偶爾的情緒低落。
偶爾的情緒低落可能也會有看什麼都不舒服的感受,但是情緒低落者的情波動較大,而且成因有跡可循。可能因為昨晚沒有睡好,可能因為天氣不好,也可能因為在公車上被人踩了一腳。
反正不會無緣無故的情緒低落,對事消極。而且也可以通過後面心理調節得到舒緩,朋友的安慰也可以幫助情緒低落者變得開心。
但是悲觀主義者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悲觀不只是因為天氣不好,而是天氣不論好不好,都會讓他們覺得不開心。
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對比平常人更加刁鑽,態度更加偏激。可能有時候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情,他們往往會看到不足的地方,並且為那些沒有圓滿的事情感到焦急不安。他們還總是為沒有到來的事情而憂愁,擔心做不好。
其實很多悲觀主義者都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覺得自己總是會遇到不好的事情,所以對到來的幸運的事情感到惶惶不安,覺得很快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悲觀主義者不僅自己會覺得辛苦,也會讓身邊的人覺得疲憊,畢竟沒有誰能接受長期處在一個負能量滿滿的環境裡面。
那麼要怎麼治療悲觀主義?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性格沒有優劣之分,若能正視自己的弱點,採取積極的行動,就能化解悲觀的困局。不要因為知道自己是悲觀主義者就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差,只要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再難的病症都會治療好的。
其次,要讓自己專注於具體行動,不去想短期不會發生的事。
悲觀主義者總是會恐慌沒有發生的事情是不好的,但是事情還沒有發生,為什麼就要設想他會失敗呢?很多恐懼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世界也沒有想象中黑暗,事情遠遠不會像你想象中那麼失敗的。
自己一點點的腳踏實地的完成眼前的事,不去想後面會怎樣,所有付出都是有收穫的。
再者,讓自己學會信任。只要相信自己,就會有踏實的感覺,並敢於獨自面對困難。
最後,要能夠接受變化。對於悲觀的人來說,變化就意味著不可預知的未來,潛藏著不可把握的危險。告訴自己生活中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放平心態、盡力而為就足夠了。
-
7 # 成長生存迷惑指導
一多看好書
二多做喜愛的擅長的事
三多結交樂觀有正能量的人
四即要立足當下又要有長期戰勝自己的準備
-
8 # 訫貝
左心房、右心室,一個住著快樂;一個住著悲傷。
快樂的時候不要太大聲,以免吵醒旁邊的悲傷。
悲觀和樂觀都是相對的,本身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要有太多的心裡負擔,做自己就好。
調整自己的心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有喜有悲,有好有壞。
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相信自己,自己是最棒的。
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結交一些有趣的人,讓自己慢慢的變得樂觀開朗一些,希望這段話能對你有幫助,做最好的自己。(✪▽✪)
今日北京豔陽高照,暖暖(。・ω・。)。
-
9 # 螢子姐姐
悲觀並不是什麼好事,甚至容易造成抑鬱症,與其做一個悲觀主義者,不如讓自己樂觀開朗起來。
四處去散散步,到樓下餐廳喝早茶,,收拾清爽去上班,每天好好和同事們相處,注意午休,做做簡單的家務,即時調理身體。
聽聽音樂,每天泡杯清新凝神的菊花茶喝,在茶裡,新增一些清新寧神的黃芪百合。
節假日或者週末出門兜兜風,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或者吃點自己親手做的水果拼盤和小吃,無論如何。
都比做一個悲觀主義者好。
-
10 # 網易雲測試
天生悲觀的人看到事情都只會看到悲觀的一面。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當被子裡面有半杯牛奶時,樂觀主義者會說“哇杯子還剩半杯牛奶,我還可以喝半杯”,而悲觀主義者會說“杯子裡面只有半杯牛奶了,再喝就沒了”。可以看得出來,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看問題的角度是相反的,他們總是會不快樂。從新開始心理諮詢專家今天教悲觀主義者一些改善自己的方法。
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嗎?首先要區分自己是不是悲觀主義者和偶爾的情緒低落。
偶爾的情緒低落可能也會有看什麼都不舒服的感受,但是情緒低落者的情波動較大,而且成因有跡可循。可能因為昨晚沒有睡好,可能因為天氣不好,也可能因為在公車上被人踩了一腳。
反正不會無緣無故的情緒低落,對事消極。而且也可以通過後面心理調節得到舒緩,朋友的安慰也可以幫助情緒低落者變得開心。
但是悲觀主義者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悲觀不只是因為天氣不好,而是天氣不論好不好,都會讓他們覺得不開心。
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對比平常人更加刁鑽,態度更加偏激。可能有時候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情,他們往往會看到不足的地方,並且為那些沒有圓滿的事情感到焦急不安。他們還總是為沒有到來的事情而憂愁,擔心做不好。
其實很多悲觀主義者都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覺得自己總是會遇到不好的事情,所以對到來的幸運的事情感到惶惶不安,覺得很快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悲觀主義者不僅自己會覺得辛苦,也會讓身邊的人覺得疲憊,畢竟沒有誰能接受長期處在一個負能量滿滿的環境裡面。
那麼要怎麼治療悲觀主義?
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性格沒有優劣之分,若能正視自己的弱點,採取積極的行動,就能化解悲觀的困局。不要因為知道自己是悲觀主義者就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差,只要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再難的病症都會治療好的。
其次,要讓自己專注於具體行動,不去想短期不會發生的事。
悲觀主義者總是會恐慌沒有發生的事情是不好的,但是事情還沒有發生,為什麼就要設想他會失敗呢?很多恐懼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世界也沒有想象中黑暗,事情遠遠不會像你想象中那麼失敗的。
自己一點點的腳踏實地的完成眼前的事,不去想後面會怎樣,所有付出都是有收穫的。
再者,讓自己學會信任。只要相信自己,就會有踏實的感覺,並敢於獨自面對困難。
最後,要能夠接受變化。對於悲觀的人來說,變化就意味著不可預知的未來,潛藏著不可把握的危險。告訴自己生活中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放平心態、盡力而為就足夠了。
悲觀主義者其實很多時候也有好的一面,因為他們會未雨綢繆,對很多事情就會有充分的準備,避免很多突發情況。但是大部分時候悲觀主義者都是不開心的,他們的內心需要光照進去。
當你發現自己有很嚴重的悲觀主義的時候,一定要積極主動的治療自己,如果自己沒辦法,可以找深圳從心開始幫助你。
-
11 # 修養明道
悲觀主義是一種與樂觀主義相對立的消極的人生觀。是對宇宙、社會、人生悲觀失望的態度、觀點和理論。與“樂觀主義”相對。源於拉丁文pessimiis,意謂“最壞的”。作為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認為世界變幻無常,人註定要遭受苦難,因而陷入悲觀絕望,甚至認為生不如死,企圖超越現實,以求解脫和獲得拯救。作為一種倫理觀,往往持道德退化論。認為惡總佔優勢,善毫無意義,道德價值在於滅絕慾望。通常是失去了歷史存在價值的某些社會集團或沒落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它認為惡是統治世界的決定力量,人生註定遭受災難和苦惱;善和正義毫無意義,道德的價值只在於戕滅慾望。
悲觀主義的價值定義:處於自身利益的需要,人對於不同的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選擇傾向性,這種選擇傾向性在根本上就是不同價值型別的選擇傾向性。不同的“主義”,體現了人對於不同型別事物的價值選擇傾向性。
1、既不能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行為能力來承受和減弱負向價值對自己產生的不良影響,也不相信自己能使正向價值發揮更大的效應;
2、認為負向價值對於自己的不良影響是巨大的,而正向價值對於自己的積極效應卻是非常有限的;
3、他只關心事物的負向價值,而不關心事物的正向價值,並把逃避最大負向價值作為其行為方案的選擇標準;
4、容易看到事物壞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對於效益反應很遲鈍,對於虧損反映敏感,其行為決策總是遵循“小中取大”的價值選擇原則。
5、對人類行為的正面動機、或對人類經營過後而得出正面結果欠缺信心。
6、當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時,悲觀主義者往往責怪自己。
樂觀豁達是寬宏大量,是不計小節,體現的是一種氣度,一種胸襟,一種境界。豁達也是為氣場延伸寬度,太刻薄的人讓氣場越變越窄,後窄得只容得下自己一個人,而豁達的人能夠讓氣場越來越寬 ,寬得可以容下整個世界。一個豁達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因為他能夠把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把傷感變成快樂,把無奈變成坦然。
1 、當你為自己的遭遇悲傷難過的時候,不妨想想那些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情緒低落時,不妨去孤兒院、養老院、醫院走一走。在這些地方你會看到世界上除了自己痛苦之外,還有很多不幸的人。同這些不幸的人接觸,對比他們面對不幸的態度,你會明白什麼才是正確的態度,什麼才是樂觀。
2、用愉快、鼓舞人心的音樂、書籍、影視作品來感染自己。如果可能的話,多同擁有積極心態的人相處,畢竟積極心態也是具有傳染性的。不要把時間都耗在工作上,多用來品味生活、與親友交談等。
3、換一種積極愉快的方式來說話。比如,說“忙了一天,現在可以放鬆了,真好”,而不是“我快累死了”
4、珍愛自己的生命。世界上再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了。千萬不要以為停止了呼吸,就得到了解脫,畢竟這是沒有被事實證明過的事情。但是,活著卻可以讓一切有所改變,才能夠從難關中渡過,這是被無數人透過無數次實踐證明過的真理。積極心態會協助你走出困境。
5、從事有益的娛樂與教育活動。多從事主流活動,而不是讓自己變成個性十足卻又十分消極的人。
6、心理學臨床證明:心理問題是可以軀體化的,也就是說,心理的不適能夠引起身體的不適。反過來,只有當我們有了健康的身體,我們才能擁有好的心情。
7、每一天,都懷著積極的心態來生活。每一天都充滿希望地去生活,微笑著與人交往,向他人展示你的積極心態。
8、經常用積極心態提示語進行自我暗示。積極心態提示語是指那些能夠激勵我們積極思考、積極行動的語言。它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我一定能做到。”“現在就行動,就能夢想成真!”等。隨著我們使用這些語句頻率的增多,它們會逐漸融入我們的身心,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讓我們保持積極心態、抑制消極心態,最終獲得成功。
幸福與樂觀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絡,樂觀的人大多會幸福,而幸福的人也大多都是樂觀的。樂觀讓幸福的人更幸福、更成功,從此刻開始學會樂觀,學會關注積極的一面吧。
希望對您有幫助!
-
12 # 白開水吾之源
不知道樓主是不是單身,如果是單身,那就去談戀愛去,愛情能讓你走出悲觀的情緒,當然你得找個一樣喜歡你的才行。
-
13 # 素之芳華
積極心理學叫它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人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無助感,那麼在以後的情境中仍不能從這種關係中擺脫出來,從而將無助感擴散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種擴散了的無助感會導致個體的抑鬱並對生活不抱希望。在這種感受的控制下,個體會由於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嘗試。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沮喪表現之一。
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習得性無助”緣自前面所說的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做的那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文章後面會詳細說明此實驗。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學校期間的表現: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想法最終導致他們會努力地避免失敗而不是成功。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目標,也確實做到了,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簡單的不符合他們年齡的任務。他們沮喪焦灼,卻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這類學生懶散、怠慢、具有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完成作業,不聽課。他們面對具有挑戰的事物時很快就會放棄。他們在被要求當眾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和厭倦。
積極心理學把具有“習得性無助”的個人歸因於:
⑴永久性而不是暫時性
⑵自己內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
⑶滲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傾向於產生習得性無助。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時常聽到孩子對某個問題作出“我不會”“我做不出來”之類的回答。如長期以往,就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試想一個遇事就表現出退縮,對什麼都缺乏堅韌堅持的人怎麼會生活得很好呢?一個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縮頭縮頭,並將這些歸因於他人的錯或我很笨的人,怎麼會取得好的成就呢?所以在教育中警惕孩子“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形成習得性無助的主要原因是由消極的歸因帶來的消極期待,它主要源於成人對孩童的評價、孩童對得失的歸因及成人消極自我評價給孩子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避免孩童形成習得性無助:
一、適度的挫折教育
父母都贊成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創設一定的困難情境來培養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的願望是很好的,可是有的家長認為在孩子做錯事時,狠狠地批評就是挫折教育;有的認為,不管對錯,多批評少表揚就是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所有需要都一律回絕,認為這就是不嬌慣孩子,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
由於家長對孩子的肯定,贊同,表揚的匱乏,讓許多孩子對自己的自身能力與價值產生了懷疑,自我否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越來越多。
受過父母不留餘地的批評的孩子往往易喪失自信心,因為害怕再犯錯,所以對力所能及的事也會產生畏縮退避行為。較少受表揚的孩子會認為不管事情處理得如何,結果都無關緊要,相反做錯了還會受到批評,因而會慢慢失去主動性,從而產生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而任何內心需要都不被父母重視且都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喪失對父母的積極迴應和對生活的熱情。如果孩子反覆體驗這類情境就會導致孩子習得這種對生活的無助感,從而喪失與生俱來的特質。
二、適度的評價
評價時有好的要鼓勁,有缺陷的要建議。
要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少講你真聰明一類的話!
三、父母要注意消極的自我評價像印泥一樣會印在孩子心上。
在10歲以內的孩子眼裡,父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是自己崇拜的偶像!父母有過多消極的自我評價,會對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如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家後不停地抱怨工作壓力大,工作強度高,工資卻又不盡如人意,再評價領導如何?同事如何等。當這些抱怨聲充塞家庭氛圍時,對孩子也會造成二手壓力,覺得工作是可怕的而不是讓人嚮往的。
父母消極的自我成就歸因也會給幼兒帶來不良的影響。如一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訴說自己的命運時,一再強調自己沒有某某父親那樣好的社會關係,不被老師重視等等。這樣,孩子在學校裡稍有被教師忽視或批評的情況時,就會認為不是自己表現不好而是由於父母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不被教師重視。
習得性無助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要積極地加以預防。對於已有無助性表現的孩子,父母要有意識的進行糾正引導。如多營造一些情境,讓孩子體驗小小的成功;在生活中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多向孩子說出孩子身上的優秀品格等等。
習得性無助的動物實驗:
對狗測試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塞裡格曼(Seligman) 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塞裡格曼把狗關在一個上了鎖的籠子裡,並且在籠子邊上安裝了一個擴音器。只要擴音器一響,籠子的鐵絲網就會通上電流,電流的強度足以讓狗感到痛苦,但不會傷害它的身體。剛開始,擴音器響的時候,被電到的狗會在籠子裡四處亂竄,試圖找到逃脫的出口。可是在試過幾次都沒有成功之後,狗就絕望了,放棄了掙扎。雖然擴音器響了,還是有電流透過,但狗只是躺在那裡默默地忍受痛苦,而不再極力逃脫了。
於是塞裡格曼把狗挪到了另一個更大的籠子裡,籠子的中間用隔板隔開,一邊通電,一邊沒有通電,但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塞裡格曼把另一條從來沒有經過實驗的對照組狗,和先前的那條實驗狗一起關進了通電的一邊,當擴音器響起,籠子通電時,對照組狗在受到短暫的驚嚇之後,立刻奮起一跳,逃到了安全的那一邊。可是那條可憐的實驗狗,卻眼睜睜地看著夥伴輕易地跳到籠子的另一邊,自己卻臥倒在籠子裡,再也不肯嘗試了。
原因分析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人也一樣,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
對人測試
實驗過程
1975 年塞裡格曼 (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結果使人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透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能透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穿梭箱"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後的學習有消極影響,塞裡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 他要求學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學生要想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掌握 34251 這種排列的規律。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受試者,很難完成這一任務。
結論分析
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經歷失敗的孩子的,久病纏身的病患,無依無靠的老人,甚至是一些有很好工作的人士,他們身上常常會出現 “習得性無助”的特徵: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或無法達到他內心期望的結果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控制不了整個局面,於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會轟塌。意志喪失,最終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因“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和意志消沉,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也是悲觀的意識根本。
所以從悲觀主義中走出,邁向樂觀是從習得性無助走向習得性樂觀必經的路!
最後祝福你走向樂觀!
-
14 # 苦澀涼茶1
你只是生活條件太好了,有些文青了,也就是矯情。當一個人沒飯吃的時候他就不會去想悲觀的事。因為他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要學會實事求是的生活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悲觀其實是一種奢侈,只有無憂無慮,才會犯這種文青病。一般人因為生活的負擔哪裡會有這種閒暇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閒的時間不是在想怎麼幹活就是在去幹活的路上。憶苦思甜四個字很簡單,誰有願自己後代吃苦呢,還不是生活太甜蜜了,讓人可火上澆油。
回覆列表
悲觀主義者嗎?很多藝術大家都是悲觀主義,這個不能簡單的評價好壞。當這種情緒幻化成作品時,一定是很有感染力的。所以,我覺得你只是比較有藝術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