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雞史

    公元221年,劉備舉全國之力,率十萬大軍,發動了三國最後一場大戰役——夷陵之戰,東征孫吳的口號是為二弟關羽報仇,難道劉備真的只是為關羽報仇嗎?真的理由是什麼呢?

    1.劉備以仁義立世,如果不給關羽報仇,以後如何面對世人?後世又如何評價呢?所以劉備為了仁義,也不得不東征。

    2.漢中之戰親自領軍大敗曹操後,導致劉備驕傲自滿,認為攻打東吳沒那麼難。

    3.劉備已有六十歲,時間不多了,想要在最後的時間做出些成績,攻下東吳後,可以與曹操劃江而治,成楚漢稱霸之勢。

    4.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一是隆中對的戰略,如果沒有荊州,僅僅依靠益州來爭霸天下太難;二是劉備對荊州的感情也很特殊,它是劉備的發家之地。

    5.當時蜀漢內部的派系的爭鬥,只有拿下荊州,可以讓蛋糕變大大,派系矛盾才可以避免。

    6.出師有名,以蜀漢皇帝劉備仁義之名,為二弟報仇天經地義,世人皆知,就算曹魏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肆意的偷襲蜀漢,所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劉備得要抓住這個機會。

    既然這個時候劉備東征孫吳勢在必行,那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呢?

    1.諸葛亮需要坐鎮後方,益州剛收復不久,人心不穩;防備曹魏的趁機偷襲;為東征孫吳做好後勤服務。此三點而言,當時蜀漢除了諸葛亮,再無第二人可勝任。

    2.諸葛亮反對東征孫吳,帶上諸葛亮意見不統一,效果未必好,何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當時是東吳的重要謀臣。

    3.劉備此戰的第一目的是攻佔孫吳,與曹魏劃江而治;第二目的是拿下荊州,讓益州派系管理,解決蜀漢內部派系問題。所以諸葛亮這個荊州系頭領肯定不宜隨軍。

    另外劉備親率的軍隊兵士主力是荊州人,儘管這次東征失敗,但荊州系勢力也大減,再加上有李嚴這個託孤大臣,蜀漢的派系可以達到平衡,作為君主的劉備,已經做得夠好了。

  • 2 # 康夫大大

    首先,劉備東征時直接面對的荊州守將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帶上諸葛亮去讓他們手足相殘這事不人道;其次,大軍出征後方留守太子監國,但太子當時年紀還小,需要靠得住的人實際操作,在當時只有諸葛亮夠資格。

  • 3 # 中正娛樂

    因為諸葛亮叫他不要去。他自己不聽,執意要去。也有人在背後離間她跟諸葛孔明要叛國,自己稱帝 ,而且劉備這件事情是意氣用事。他覺的,二弟三弟死了,諸葛孔明不瞭解他們的情誼,不為他們兄弟報仇。而且他覺得自己兵強馬壯,可以一個人單獨去。可以一個人殺過東吳去。其實也是一種意氣用事,狂妄自大,劉備是勢力最強的那是,那時候兵強馬壯,服的y有是有天險,所以沒有帶諸葛亮就是他最大的失敗。有事發生不可能改變的現實,我遇事要冷靜

  • 4 # 醉劍書

    劉備打東吳不帶諸葛亮,原因很多。第一,關羽,張飛都掛了,龐統,法正也死了,劉備手中人才不多了,尤其他信得過的人才更少了。蜀中可說是劉備的根據地,極其重要,這個是劉備的保命之本,要個無論威望高,能力強,信得過的人鎮守,劉備看望周圍,除了諸葛亮還有誰守得住?魏延,也是劉備最信任的大將,不過在鎮守漢中,缺他不可。趙雲根本不可能獨當一面。第二諸葛亮治國安民行,打仗是外行,劉備心中知道,不要被三國演義騙了。打東吳除了劉備親自出馬,誰也不行。

  • 5 # 秋山三國

    原文總的來說堪稱詳盡,本文主要以駁斥裡面的一些觀點並予以補充。

    關於劉備東征

    1、論正史,史書之說劉關張以兄弟相稱,沒給排名,有史料稱關羽甚至可能比劉備還年長。故而那些什麼征討荊州“為二弟報仇”之類的不成立。但卻可以說“為關羽報仇”。這兩種說法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前者強調情感因素,後者強調的是孫吳的不義行徑。關羽當時威震華夏,正在巔峰,結果孫吳用卑鄙的手段“白衣渡江”偷襲江陵,按理說,擊敗關羽就可以了,關羽依然可以從上庸退軍,可是孫吳沒有止步,而是圍殺關羽一眾於麥城。這樣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孫權在殺了關羽之後,將頭送給曹操而不是歸還劉備了吧?他是想透過這個行為,告訴劉備,是曹操指使我對關羽斬草除根的。曹操一眼識破,厚葬了關羽,告訴劉備,孫權小兒是想栽贓嫁禍。劉備也不傻,看完戰後的荊州劃分,他一眼就明白了孫吳在這次偷襲行動中的角色。畢竟早年就曾因魯肅呂蒙奪荊州,雙方在公安劍拔弩張,但是那次雙方重新修訂盟約,平分荊州。也正是有這份新的合約,關羽才敢放手北伐,不必提防孫吳。只是沒想到孫吳竟這般無恥,這才沒多久就撕毀了盟約。故而“為關羽報仇”是有國家大義名分的。

    2、從戰略角度上講,荊州是不能丟的。還記得《隆中對》嗎?諸葛亮和劉備的戰略規劃是建立在益州、荊州地盤之上的,然後益州取長安,荊州取洛陽,從而光復中原。荊州的丟失對於蜀漢的打擊不管是在實力上還是戰略上都是巨大且慘痛的損失。畢竟此時劉備手下荊州系的文臣武將也太多了。相比益州,荊州更像是蜀漢政權的老巢,老巢被人端了,劉備集團能夠坐視?還記得當年孫劉對峙公安,那時候劉璋剛投降,一聽說孫權派呂蒙襲擊了荊州三郡,連軍事地位極其重要的漢中都不管了,親帥大軍殺回荊州,可見荊州在劉備集團心中的重要程度。故而劉備建國後第一大征伐就是收復失地,完全不出乎意料。

    3、支持者與反對者。支援征伐的恰恰應該是荊州人,儘快收服故土,尤其是軍心!當時鎮壓益州靠的就是張飛趙雲諸葛亮帶入益州的荊州軍,此時他們應該是最想收復荊州的人群。諸葛亮是高明的戰略家與外交家,他的反對實明智的。可是在旁人眼裡,很可能是半個荊州人的他可以拋下鄉情,棄萬千同胞於不顧而已。另外荊州土著門閥,尤其是那些家人還在荊州的普通人群,他們不會坐以待斃,如此下去,很可能會造成軍心譁變。劉備也是個政治家,他肯定也知道王朝初建就去和孫吳撕逼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兒,可是他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又不能不管那些跟著他出生入死的荊州戰將士卒,哪怕是做做樣子,他也得去教訓一下孫權。這也很有可能是為什麼劉備東征過程中堅決拒絕東吳的議和意願的原因之一——被軍心所挾持。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從永安出來到夷陵戰敗,這一段領土其實並不多,假設目標為光復之前丟掉的半個荊州,這個戰績也遠遠達不到預期值。

    4、個人猜測啊,劉備的原計劃應該是憑著返鄉團的高昂士氣,一口氣奪回半個荊州。在沒有了魯肅和呂蒙的情況下,東吳能放他劉備眼中的將領也的確不多了,如果運氣好,奪回整個荊州,然後再和東吳談和平。他就不擔心曹魏嗎?擔心又不擔心,當時曹操已死,劉備為了緩和魏蜀關係,還派了一支弔唁團去魏國,這是擺明了要搞外交戰。策略比較成功,曹丕坐山觀虎鬥一直到最後。然而你說什麼劉備想“劃江而治”,我的天,就別再吹牛皮了,曹操當年數十萬不一樣在荊揚交界上被孫吳幾萬人給擊潰了?就算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都死光了,劉備這邊關羽張飛龐統法正也沒了啊,一樣是不佔優勢。最關鍵的是,劉備帶的並不是全部精銳,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關於不帶諸葛亮

    1、首先是定位,諸葛亮在劉備這裡優先是個“蕭何”。沒錯,蕭何能打仗也能參謀,但是他的主要任務是理政。諸葛亮的治政能力是得到賈詡劉曄敵對集團的認可的,外交能力也是深得東吳信賴的。這個人一定會被優先留在後方。就好像當年入蜀,若非龐統陣亡,軍隊遇挫,怎麼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三個駐守荊州的軍團入蜀?相比於隨劉備出征,諸葛亮還是留在後方的作用更大一些。換種更好理解的類比——就像是荀彧與曹操之間的那種關係,曹操帶著荀攸與袁紹對峙,荀彧坐鎮許昌保證後勤。

    2、最受不了那篇文章中關於“內部鬥爭”的觀點。新建國,內部有什麼爭的?原本劉璋時代,土著和東州的確是兩大勢力,東州佔了上風。但是劉備帶著荊州人來了之後,排名自然是先荊州,再東州,再土著。可是矛盾能有多激烈?可以看看奏請劉備登基的奏章署名順序,和諧到一點毛病都沒有。什麼“讓荊州人統治益州,讓益州人治理荊州”。。。大哥,我讀書少,你就這麼誆我?這麼搞內部矛盾不更大了?。。。“所以諸葛亮這個荊州系頭領肯定不宜隨軍”。。。我還是那話,請看一下署名順序,再查查這些人的背景,諸葛亮雖然被委以重任,但在當時搖大旗是不太可能的。正兒八經的荊州派系那是在丞相府建立之後的事兒。

    3、總結一下,不帶諸葛亮很可能是這幾點考慮。

    (1)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地方。治理後方更重要也更適合諸葛亮,人盡其才。

    (2)為自己戰後留條退路,不論勝敗,總得有人來收拾殘局。

    (3)劉備出征,太子監國,沒有能臣輔佐也是不能放心的。

    (4)劉備親征本身就是為了壓制反對聲音,表明決心,如果還要帶上帶頭反對的諸葛亮,於情於理也不太現實。

    (5)(腦洞一下吧)要知道劉備有魔咒,荊州時的軍師徐庶跑了,平定荊州入侵益州的軍師龐統陣亡了,法正跟著劉備奪取了漢中結果沒多久就死了,這次馬良跟著他出徵荊州也掛了。。。所以作為軍師跟著劉備上前線是很有風險的一件事兒。。。劉備這是對諸葛亮的愛護啊。

  • 6 # 墻裡的紅杏

    孔明極力反對,李嚴挑撥離間。李嚴與孔明不和,一來為關羽報仇二來乘帝后想一統天下中興漢室。急於求成沒想到被陸伯言一把火燒得片甲不留,氣死在白帝城

  • 7 # 追夢的山東人

    諸葛亮是負責後勤的,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的重要性,再加上蜀地可是劉備的根據地,必須找一個自己非常信得過的人看守,其實我覺得諸葛亮的任務和劉備一樣重要,甚至比劉備更重要,劉備帶著全國的精銳部隊攻打吳國樂可是集中優勢兵力,去打擊吳國區域性兵力,而且是主動進攻可以根據戰場上的局勢靈活變動,首先保證不會有大的失敗,前提是隻要不犯致命的錯誤。而諸葛亮可是隻有一萬多老弱病殘,外有魏國虎視眈眈,內有蜀國貴族勢力不服隨時可能造反!所以劉備讓諸葛亮守住成都!自己好免去後顧之憂,集中兵力進攻吳國。

  • 8 # 好孩子就是我

    當時的劉備已經稱帝,這時候的心態已經不是桃園三結義時的心態了,劉備從一個賣席織履小兒到現在的一國之君,他的佔有慾和控制慾都變得非常強烈,因此他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一統天下,成為真正的帝王。

    曹操統一北方,勢力雄厚,劉備無力與之抗衡。而“荊州失、關羽死”正好是一個攻打孫權的理由,所以從戰略上講,關羽死的恰逢其時。

    劉備以為弟報仇為由,起傾國之兵來戰孫權,當時朝內意見不一致,以張飛為首的主戰派多次請命,以孔明、趙雲為首的一方持相反意見。趙雲主張攻打曹操,曾說:漢室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望陛下先公後私。劉備不悅,因此也沒讓趙雲上前線,只是讓他在後方接應。這也是劉備不喜歡趙雲的根本原因,趙雲至死也沒封侯,官職在五虎將中是最小的,甚至比腦後有反骨的魏延還小。

    孔明何等的聰明,他早已看出劉備為弟報仇是假,奪取天下是真,但又不能說破,只能說:現在還不是時候,請陛下寧耐一時。劉備也看出來了,因此心裡也不喜孔明。後來劉備東征,孔明曾言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東行也。這也說明,孔明知道他已經不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了,法正才是劉備最看重的人。可惜當時法正已亡。

    再加上還有幾條客觀原因,第一,劉禪還年輕需要大臣輔佐,以保萬無一失。第二,劉備也確實輕敵了,以為評自己的智慧和兵力滅東吳還不是小意思。第三,孔明的哥哥在東吳任職,萬一孔明念骨肉親情走漏了訊息呢。第四,孔明是百官之首,位居丞相,大權在握,朝中有很多人對孔明非常敬佩,若此次再立大功,劉備怕壓不住他了。何況劉備年事已高,自己百年之後,兒子阿斗怎是諸葛亮的對手,劉備不得不為劉家的帝位考慮。

    暫時想到這些,不當之處請大家斧正。

  • 9 # 超然視野

    三國志裡邊是這樣說的,劉備因關羽被東吳殺害,而荊州又落入吳國的掌控,想起兄弟結義,不顧諸葛亮等謀臣勸阻,起全國之兵伐吳,而將諸葛亮留於後方剿匪和統籌。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明白了,原來諸葛亮忙著呢!但這似乎漏洞百出,劉備自取荊州就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為什麼起全國之兵如此重要的事沒有諸葛亮參與,有一說諸葛亮當時被劉備猜忌。呵呵,大家不覺得能掐會算的諸葛亮有點不地道嗎!即使不為劉備。為那八十萬蜀中軍隊如何?所以結論或者真相只有是諸葛亮所謂的神乎其神是杜撰出來的,而其在劉備死後短期內勞民五出祁山,無功而返,不為蜀漢培養人才。更是驗證了這是一個被寫小說的人捧上神壇的一般人而已!

  • 10 # 蕭十一瀾

    後方也很重要,尤其是益州初定,益州貴族不服不忿,也需要孔明來安撫,排程。何況,孔明真去了前方也不見得有多大改善……

    為什麼?國力擺在那裡。如果說東部戰線,劉備單挑曹吳最後大失敗的話,後來孔明在西部戰線六出祁山,單挑曹魏,又如之奈何?還不是『鞠躬盡瘁,一了百了』。

  • 11 # 紅黑聖西羅

    劉備打東吳,距離關羽被害已過了近兩年,說是為“二弟”報仇,有點說不過去了。

    劉備雖決心東征孫吳,但並未失去理智,這從他的兵力部署就可見一斑:蜀漢戰鬥力最強的兩大軍團,馬超坐鎮蜀北,魏延駐防漢中,以防曹魏趁火打劫;作戰經驗豐富的趙雲軍團作為東征軍團的總預備隊,留守江州,主要為了預防東吳軍隊從其它路線偷襲益州,以確保益州根據地的安全;至於東征的主力,劉備則調集了一切可以調動的機動部隊,諸葛亮留守成都,輔佐皇太子劉禪,蜀中監國。

    這說明劉備心裡也是很清楚的,這場仗既然我親自去了,就不能把所有人全部拉上,特別是精銳,就算輸了還不至於亡國,日子還要過呢。

  • 12 # 風雨中的梅雲

    因為他需要諸葛亮在後方為他操辦糧草兵器。此外,他更需要諸葛亮替他坐鎮後方。這也是他不敢帶趙雲伐吳的部分原因了。因為劉備在伐吳的時候,其實他的內心更加的擔心四川的老窩。可以這麼說,在關羽張飛死後,五虎上將就剩下趙馬黃。劉備帶走了五虎上將最末的黃忠,其他則是一些沒有名頭的後輩小崽子。像什麼關興張苞陳式等等的。對於大後方,劉備也做了最細緻的安排。馬超在西涼鎮守,因為馬超是西涼一帶被羌族和匈奴都認可的天神級別的人。有馬超鎮守西涼,羌族匈奴都不敢造次。魏延則要鎮守漢中,以防曹魏趁火打劫。因為劉備作為一個梟雄,他的頭腦相當的清醒。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相比伐吳來說,老窩的安穩才是頭等大事。再加上劉備提出伐吳戰略後,近乎所有的大臣和武將都不同意。所以,為了以防不測,劉備只好也只能將諸葛亮留下來以應對未知的變故。但諸葛亮說到底是個文臣,也就是那種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為此,劉備只能留下趙雲供諸葛亮差遣。

  • 13 # 幸福汪汪隊

    劉備攻打東吳,諸葛亮和趙雲反對/因此/劉備出征東吳/兩個人誰也不帶/另一方面/大本營也需要精兵強將鎮守/根據地絕對不能動搖o劉備為一己之私,動搖了蜀國的根本/從此,蜀國逐漸走向未路○

  • 14 # 大李侃籃球

    諸葛亮本就不贊成劉備伐吳,還勸劉備不要伐吳,劉備怎麼可能會帶一個阻止自己做這件事的的人去做這件事呢,就是帶著去諸葛亮能盡力出謀劃策嗎?再說諸葛亮素來和東吳關係很好,無論是周瑜還是魯肅,再者諸葛亮的兄長還在東吳任職,劉備不怕諸葛亮把情報透露給兄長嗎?再有就是曹兵一直覬覦漢中,總有人要坐鎮後方防止曹兵偷襲了!如果漢中丟掉了就一切都沒有了!

  • 15 # 秉燭讀春秋

    劉備不帶諸葛亮征討東吳是正確的決定。

    彰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傾國75萬大軍征討吳國。

    戰役剛開始,劉備屢戰屢勝,很快攻佔了吳國很多戰略要地。但最終被陸遜以逸待勞,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七百里營地,劉備損兵折將,狼狽逃回。

    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役中,劉備為何沒帶上諸葛亮呢?沒有讓他跟隨大軍參戰,反而讓他留守成都,導致自己被陸遜火燒連營呢?

    我們從二十四正史《三國志》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吧:“亮一生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管仲、蕭何這樣的人物。擅長治理國政民生以及擅長處理少數民族關係等事務。但是不擅長行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就是說,歷史上的諸葛亮更傾向於是一個政治家,而非是親臨火線的軍事家。

    劉備是一個類似漢高祖劉邦的人物,自身才華不高,但是一個善於用人的英主。好鋼用在刀刃上,劉備難道不懂這些道理?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劉備征討東吳的戰爭中,諸葛亮最大的任務就是要為這浩浩蕩蕩75萬大軍,籌措軍馬糧草,保障武器供應,負責傷員安置。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

    如果沒有諸葛亮在後方為劉備的75萬大軍保障後勤供應。這次僅次於曹操赤壁之戰的83萬大軍,吃什麼?喝什麼?受傷了人員咋辦?

    綜上所述,劉備帶著75萬大軍伐吳,沒帶上諸葛亮是正確的決定。只不過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報仇心切,而且戰術運用不當,最後被陸遜所敗,留下了千古遺憾,令後人唏噓不已。

  • 16 # 五嶽掩赤城

    諸葛亮坐鎮後方,一個頂兩,一邊統籌糧草、軍械,保障後勤供應;另一邊還練新兵,整軍。同時幹曹魏陣營裡面荀攸和夏侯惇兩個人的活,還想怎麼樣?

    劉備之前不是沒吃過後方不穩的虧,當年在徐州,劉備帶關羽在前線跟袁術對峙,後方留張飛看家(張飛不是莽夫,人家家境好,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文化的呢),結果張飛跟曹豹鬧翻,呂布過來把劉備老家大抄底,直接把劉備打回原形,投靠到曹操那裡種菜。

  • 17 # 第一軍情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最後一場戰役,當時劉備傾盡舉國之力,率領50萬大軍踏上東征之旅,那麼他東征孫吳究竟有哪些原因?

    首先,劉備自稱王以來都是以仁義立世,而被他親切稱為二弟的關羽被殺,他不能坐視不管。如果不替關羽報仇,將士們豈能不寒心,而且崇尚俠義的他又將以何顏面面對世人?所以必須得東征。

    最後,因為劉備是在荊州起家,所以荊州地區對劉備來說無論是感情一面還是戰略地位都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奪回荊州,他爭霸天下就難上加難。

    而對他如此重要的夷陵之戰,他為何沒有帶上聰明絕頂的諸葛亮一同討伐東吳呢?有諸葛亮豈不是勝算更大?

    首先,因為諸葛亮並不同意劉備東征,而劉備也自知與丞相政見不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帶上諸葛亮一同前往,就只會影響他的作戰計劃和效果。

    其次,劉備出征,諸葛亮就需要堅守根據地,當時的益州剛剛收復,人心不穩。劉備怕曹操偷襲,因此讓諸葛亮做好防備,以諸葛亮的才能,留他為劉備打理一切事務,劉備甚是放心。

  • 18 # 司馬PC

    劉備舉兵征討東吳時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這個不難理解,諸葛亮出山,一直致力於連吳抗魏,劉備出兵東吳,和諸葛亮的想法是相矛盾的。

    諸葛亮出山時的隆中對,分析天下形勢,鼓勵劉備去取西川,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先完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後聯吳抗魏,在伺機成就霸業。

    關羽大意失荊州,打亂了劉備、諸葛亮及整個蜀漢的戰略佈局,以前完全可以以荊州為跳板,北可以和曹魏爭奪中原、東可以對盟友東吳造成威懾,東吳也正因為長江上游的荊州對它威懾太大,所以才不惜和蜀漢翻臉也要奪回荊州。

    劉備仁義立世,關羽又為他的二弟、更是他仗下的一員大將,他不得不出兵,要不然當時的輿論對他不利。不過,諸葛亮當時必定是阻止劉備的,阻止不成,應該也慫恿別人去阻止劉備。劉備為君,諸葛亮為臣,如果劉備逼著諸葛亮一起去,諸葛亮是不得不去。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劉備舉兵征討東吳時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呢?

    第一、諸葛亮的路線是聯吳抗曹,劉備也深知這一點,出兵動員之前,諸葛亮應該阻止過劉備,也說了很多大道理,劉備一意孤行,所以不帶主張聯吳抗魏的諸葛亮。

    第二、漢中張飛亡故,北方不穩,劉備怕伐吳北方的曹魏出兵蜀漢,故特留諸葛亮坐鎮成都,防範曹魏的大舉進攻。

    第三、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沒有《三國演義》裡面說得那麼鐵,劉備是用諸葛亮,也防著諸葛亮,萬一諸葛亮建立不世之功,更加難以牽制;劉備在世時,是壓制諸葛亮的,後來也證明,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才大權在握。

    第四、蜀漢剛平定西蜀,人心不穩,荊楚人和西川人的矛盾使劉備不得不防,所以留下理政能手諸葛亮守後方,以防內亂。

    第五、蜀漢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也蠢蠢欲動,對剛成立的蜀漢形成威脅,如果沒有能人守後方,容易給少數民族政權可乘之機。

  • 19 # 兔吐2

    如果讓諸葛亮去伐吳,諸葛亮也得領令去。其結果比劉備伐吳收穫大。荊州乃臥龍發祥地,有很深的人脈,影響也不小,加上行事小心,事事過問,謹慎又有謀略,可能會成功。這樣一來諸葛的風頭可能比肩劉備,劉備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自已縱馬一生,關羽二弟也,同如手足,親自報仇伐吳付合劉備仁義。

    望大家點評!

  • 20 # 姚政民

    簡單地講,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諸葛亮不建議劉備伐吳,是阻止劉備伐吳的。另外一個就是蜀地更需要去治理,諸葛亮是脫不開身。這是兩個主要原因。因為種種原因,再加上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執意伐吳,而諸葛亮根據他的治國方案和戰略思想,對劉備說以利害,認為不能攻打東吳,結果,被劉備斷然拒絕。而同樣,對蜀地內政的治理,又非常重要,蜀國需要的是一個穩定,團結,發展的局面,方方面面需要治理,需要治世能臣治理,在這樣的情況了,只能由劉備統兵伐吳,諸葛亮留守成都治理內政,這是由當時的情況所決定的,為什麼劉備非要自已御駕親征,而不讓諸葛亮去伐吳,我認為,這也是當時一個無奈選擇的結果,當時,也只能是這個樣子了!至於,真正具體原因,又有誰真正說得清呢?我們只是去揣度,評論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只有芸知道》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