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團團文案館

    日前,馮小剛導演的新作《只有芸知道》上映十幾天,票房剛過2億,可以說是票房失利。很多聲音在說“馮小剛老矣”“馮氏賀歲檔”已經不具有票房號召力了。但其實影片票房的低迷不是導演功力的下降,只是文藝片在市場運作中的表現之一。

    《只有芸知道》是一個很典型的文藝片,而文藝片中票房沒有大爆的也不是隻有這一部。眾所周知,文藝片在市場中的票房號召力一直不盡如人意。曾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榮獲最佳男女主角的《地久天長》票房不佳,影片《四個春天》《過春天》《陽臺上》等排片率低,《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曲折上映,此前更是有《百鳥朝鳳》製片人跪求排片的事件,可見文藝片在市場中一直處於一種邊緣狀態。

    文藝片原本是“文學藝術影片”簡稱,它強調文學內涵和藝術品位。文藝片的票房轉化率通常較低,即使是國際大獎、知名導演和演員加持的情況下,票房號召力也遠不及商業片。商業和藝術完美結合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新京報》曾整理近十年奧斯卡提名以及獲獎影片引進中國的票房資料,其中票房過億和過五億的影片分別只有七部和一部。

    那麼,文藝片究竟為什麼難以實現票房收入的轉化呢?

    首先,文藝片因為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與內容深度,受眾的認知准入門檻比較高。文藝影片內容與敘述方式往往偏向於沉重、晦澀,需要有一定的賞析和解讀能力,曲高和寡在所難免。

    其次,這與受眾的電影消費習慣有關。隨著近代商業片的興起,人們傾向於選擇偏娛樂、追求感官刺激的片子,文藝片在一開始的受眾選擇上並不佔有很大的優勢。同樣的金錢和時間投入,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大製作、大場面的商業片,因為可以獲得更加酣暢淋漓的觀感體驗。

    最後,這與中國的市場結構和配置有關。在部分歐美國家,設有專門的藝術電影院線,還設有專門培養電影人與文藝電影的組織機構,為文藝電影的發展增添了很強的動力。目前中國還沒有此類設定,在電影分眾發展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發展。

    但是文藝片並非沒有出路。首先文藝片的創新在於強化其公共性,豐富其型別題材,拓展型別融合,讓人物更加立體、深刻。文藝片應該提升其自身的文學性與藝術性,保持其自身在內容上的天然優勢,生產自身“過硬”的精品。其次,現在的宣發已經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模式,文藝片可以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創新宣發模式,吸引目標受眾群體,比如《只有芸知道》的導演和主演就曾開通網路直播售票,當場就增加了15萬的售票量。文藝片應該做好受眾定位,採取多元化的發展手段,學習部分商業元素的運用,比如使用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選取熱門題材等。把握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的“度”,讓文藝片走出“曲高和寡”的姿態,促進影片到票房之間的順利轉化。文藝與商業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兩方,但其實二者可以實現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此外,還需要政策上的支援,來引導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走向。這需要國家調整影業結構,出臺政策、建設藝術專屬院線等,扶持文藝影片的發展。

    一個健康的電影行業結構,應該是以商業片為主,其他各類電影全面開花的金字塔結構,而當下的中國電影行業結構比較失衡,市場過度依賴商業片。商業片雖然可以在票房上實現較大的利潤營收,但是在藝術性與文學性上遠不及文藝片。文藝片的標準不能唯票房論,優秀的文藝片往往帶有很深的民族性和歷史性,它可以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加深人們的思想深度,它在思想文化上的國民價值是商業片遠不能達到的。文藝片經得起時間的打磨和考驗,其中凝結的思想光芒會在時間的流逝後依然熠熠生輝。

    或許在當下文藝片尚未能實現較大的利潤收益,但是網際網路傳播的加持、觀眾審美的多元化發展、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等,都在為文藝片的發展創造條件。《芳華》票房14億,《少年的你》最終票房達到15億,可見優秀的文藝作品在票房上的吸引力並不差。文藝片是“動起來”的文學作品,我們要相信文藝片的力量,並且一個社會需要文藝片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預測奧運會乒乓球參賽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