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人阿東
-
2 # 九品豬倌
早疫病是一種靠風雨氣流傳播的真菌性病害,幾乎年年都有發生,因為害不重,易被人們忽視。但近幾年有加重的趨勢。一般在花期以後發生,乾旱、瀝澇、缺肥或受到其他傷害時早疫病都能迅速發生和蔓延。
早疫病除了使用百菌清、代森錳鋅等進行適時防治外,提高植株抵抗力是一項重要措施,生長期保持土壤溼潤,補足肥料,尤其是瘠薄地在薯塊膨大期應及時追肥均可減輕發病。
-
3 # 三農參謀
馬鈴薯早疫病是一種由茄鏈格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主要為害馬鈴薯的葉片、葉柄及塊莖組織,可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在生產上,我們應採取綜合的措施進行科學防治。
上圖:馬鈴薯早疫病病斑具有輪紋
先來了解一下,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病症狀馬鈴薯早疫病一般見於苗期和成株期發病,危害組織主要是馬鈴薯的葉片、葉柄及塊莖組織。
葉片發病,呈現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呈類圓形,其壞死病斑具有黑色的同心輪紋並會產生出少量的黑色黴斑,病斑的外側會出現黃色的暈圈,嚴重發病時可使葉片枯死。葉柄和莖部發病,病斑呈圓形,主要發生在分枝處,有輪紋,深褐色。發病症狀與葉片發病基本一致。馬鈴薯塊莖發病,薯塊表面會有暗褐色的病斑,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略呈凹陷狀,病斑下面的組織呈現出幹腐症狀,顏色為褐色,溼度大時,病斑上還可見有黑色顆粒狀的黴層出現。上圖:馬鈴薯早疫病病薯
再來了解一下,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病規律是怎樣的?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的形態,寄生於種薯帶菌或植株病殘體內進行越冬,待條件適宜,就可以初侵染植株,開始發病並發展、蔓延,可藉助大風、降雨及農事活動進行多次侵染。植株相對溼度大於百分之八十,氣溫在25-28℃時,田間生長較弱的植株容易被感染而發病。
上圖:葉片發病初期
接著來了解一下,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氣候條件是導致馬鈴薯早疫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這其中,溫度和溼度對發病的影響最大。現如今的氣候變暖及溫室大棚的普及為該病害逐年嚴重創造了有利條件。早春氣溫快速升高及田間大水大肥的管理加快了病菌的發展。像小編這裡的馬鈴薯種植區,通才採用馬鈴薯與玉米間作的種植習慣,這給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創造了很好的寄生與繁殖條件。我們當地的薯農對馬鈴薯早疫病缺乏相應的認識與防治經驗。但是該病害傳播蔓延較迅速,導致農戶還沒有開始進行有效防治時,病害已經大面積發生,以至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期。另外,我們這裡的農戶大多還是使用老式噴霧器,霧液霧化效果不好,噴霧時霧滴大且不均勻,以至於藥液不能均勻密佈於植株上,導致藥液噴不透、打不勻,防治效果很不理想。該病害在我們這的馬鈴薯種植區每年都見發生,但大多發病並不嚴重,很多薯農也很少採取預防與防治的措施,這也致使病菌出現逐年累計,病菌菌源基數逐年增大,導致病害逐年嚴重。我想,這也是在其他很多馬鈴薯種植區該病逐年加重的原因之一。上圖:馬鈴薯薯塊發病
那麼,馬鈴薯早疫病有哪些預防措施呢?對於馬鈴薯早疫病的預防措施,主要以農業的預防措施為主,並輔之以藥物防治措施,可對該病害起到有效地防治。
馬鈴薯早疫病以種薯帶菌傳播為主,所以在種植時應考慮選用抗病性較好的品種,並選用高代的脫毒種薯進行種植。抗病性較好的品種如青薯9號,晉薯5號等。播種前對芽塊用75%的百菌清水溶液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後放置袋內燻悶一天一夜,可有效殺死馬鈴薯所帶的病原菌。在播種的過程中依據薯塊發病狀況,對病薯或疑似病薯進行多次剔除。種植應選擇在地勢高燥、質地疏鬆肥沃的田塊。進行合理的密植,可有效提高田間的通風透光性,也可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進行配方施肥,底肥以優質有機肥為主,並增施磷鉀肥。生長階段適時追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增加抗病能力;田間澆灌應避免出現積水;適時噴施植物調節劑,避免植株徒長。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三年以上,可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田間植株發病,及時拔除病株,並帶出田外深埋或焚燒處理;馬鈴薯收穫後及時清理田間的植株,進行集中焚燒。田間發病及早進行防治,可選用500倍液的77%可殺得微粒粉劑、或600倍液的75%百菌清可溼性劑、或400倍液的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等藥劑進行防治,注意要交替用藥,每隔10天進行1次,需要連續防治2至3次。最後,簡單介紹下在生產上馬鈴薯早疫病與晚疫病的區別需要小編特別指出的是,對於馬鈴薯早疫病與晚疫病二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很多薯農在生產上並不能做到有效分辨,這也給病害的防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為了幫助廣大薯農在實際生產中能對這兩種病害做到準確辨別並及時防治,小編特別總結出了馬鈴薯早疫病與晚疫病症狀辨別圖表,以便為大家的實際生產作為指導。請看下圖:
對於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及防治,可參看小編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預防措施?》連結地址→http://toutiao.com/group/6829603194042056974/?iid=0&app=news_article。
-
4 # 邊緣的荳子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早疫病的防治是關鍵。早疫病主要為害葉片,亦可侵害塊莖。初發病時,葉片上產生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點,後病斑逐漸擴大,呈不規則形,上面有同心輪紋。病斑周圍有狹窄的退色環暈。發病嚴重時,植株的葉片由下而上逐漸乾枯脫落,只有頂部少數幾片葉子仍保持綠色。
一、傳播途徑及發病規律:
本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侵染所致,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中越冬,也可在薯塊的病斑上越冬。分生孢子可以長期存活,借風雨傳播,在寄主生長期間進行多次重複侵染。高溫對早疫病菌的侵染有利;退化、衰弱的植株下部老葉易發病;瘠薄和缺肥的地塊發病重。
二、防治方法
1.選種:選種早熟耐病品種,用新高脂膜進行浸種,浸種後撈出晾乾即可下種。可保溫、保溼、吸脹,提高種子發芽率,使幼苗健壯。驅避地下蟲害,隔離病毒感染。
2.選地:選擇在土壤肥沃、地勢高的地方種植。
3.施肥:增施有機肥料,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藥劑防治:掌握在發病初期,使用針對性殺菌劑配合500倍液新高脂膜進行噴施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
5 # 愛種者
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塊莖。葉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大小3一4毫米,溼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黴層,即病原菌分生飽子梗及分生飽子,發病嚴重的葉片乾枯脫落,致一片枯黃。塊莖染病,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棉狀幹腐。該病近年呈上升趨勢,其為害有的不亞於晚疫病。
(1)選用早熟耐病品種,適當提早收穫。
(2)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選地:選擇在土壤肥沃、地勢高的地方種植。
預防用藥:
在預期發病時,採用奧力克——霜貝爾500倍液噴施或採用霜貝爾30ml+金貝40ml兌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治療用藥:
1、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病果及嚴重病枝,然後根據作物該時期併發病害情況,採用霜貝爾50ml+金貝40ml或霜貝爾50ml+黴止30ml或霜貝爾50ml+青枯立克30ml,兌水15公斤, 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2.發病較重時,清除中心病株、病葉等,及時採用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法,
回覆列表
東東在農村,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馬鈴薯早疫病也稱夏疫病、輪紋病,在馬鈴薯各個栽培區都有發生,華北和東北地區發生比較嚴重。早疫病對馬鈴薯最大的危害是莖葉受害乾枯。發病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從而降低產量。早疫病還會使馬鈴薯塊莖發生枯斑,降低商品薯的食用價值,有時還會導致塊莖腐爛。早疫病危害馬鈴薯葉片、塊莖時的症狀
葉片染病症狀:早疫病危害馬鈴薯的葉片和塊莖,葉片發生病害比較常見一些。最初在葉片上出現很小的褐色斑點,逐漸擴大成同心輪紋,近於圓形。發病較重的葉片病斑連成一片,葉子乾枯,葉子上產生黑色茸毛狀黴。一般植株下部葉片常常首先發病枯萎,逐漸向上蔓延。
塊莖染病症狀:薯皮上出現暗褐色的微陷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病斑,邊緣清晰並稍隆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現褐色幹腐。
馬鈴薯早疫病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早疫病的發生和氣候條件不是很密切,凡是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不輪一季作還是二季作,每年都會發生,沒有特定的、明顯的氣候條件。但早疫病最初侵染,通常與馬鈴薯塊莖的膨大同時發生,凡是不利於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都是誘發早疫病的有利因素。
傳播途徑:早疫病的病菌孢子是藉助氣流和風力傳播。當馬鈴薯收穫後,病菌在病株殘體上或患病塊莖上越冬,來年出苗後傳播。
馬鈴薯早疫病預防方法♥早疫病的發生和植株生長狀況有關,在生長季節充分提供植株健康生長的條件,尤其澆灌和施肥,建議增施磷肥、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一般晚熟品種較抗早疫病。
♥藥劑預防方法:基本和馬鈴薯晚疫病藥劑使用方法相同。可選用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量為175~225克,對水後進行噴施。如田間有病株出現,應選用85%瑞毒黴800~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根據病情況可連續防治2~3次,每次間隔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