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嘻嘻的皇額娘
-
2 # 大木c老師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幸福的標誌之一。溝通是良好親子關係的一個重要途徑。家長如何提升溝通技巧?
1.感受孩子的感受,不責問!例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弄壞了,然後,哇哇哇大哭。
家長這個時候可以把孩子摟過來,用溫柔的聲音問:“什麼地方弄壞了呢?”“哦,沒關係!看看我們能不能把它修好呢?”這樣不但沒有怪孩子,而且還激發了孩子的探索願望,孩子會覺得媽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給他支援,而沒有責怪。因為弄壞了玩具,孩子大多都是因為擔心媽媽批評,所以家長的語言很重要!不責問,就是好的溝通方式。
2.從小養成遇事都跟爸爸媽媽說的習慣。遇到事情都跟爸爸媽媽說,首先是家長帶頭,每天下班以後都跟孩子有幾分鐘到十分鐘的溝通,告訴他上班期間,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然後再問問寶寶在家或者在外面有沒有碰到過有些有趣的事呢?長期堅持下來,寶寶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會跟父母說,這樣你也瞭解孩子的任何情況,良好的溝通也就形成了親子關係就好。
3.平時少羅嗦,用眼睛發現孩子的變化,旁敲側聽的瞭解事情,讓孩子主動彙報。孩子長大以後,他不一定什麼事情都會向家長說,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有眼力,去發現孩子的變化,觀察瞭解,如果事情不嚴重,就不說了。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可以透過講一個相同的事件,讓孩子釋然。說不準他就會主動說呢。
良好的親子關係要從小形成,良好的溝通是開始,所以爸爸媽媽要對寶寶有足夠的耐心,按納和尊重!
感謝閱讀,希望對您有啟發!
-
3 # 政媽育兒堂
你好,關於“家長如何提高溝通技巧,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問題,我認為好好聽孩子說話,是溝通的第一步。而平等、尊重、理解則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我認為,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和孩子講話時少用或不用“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你怎麼、為你好”等等之類的詞,這會無意識的對孩子形成控制和傷害。
著名心理專家李子勳說:良好的親子關係,比任何教育都重要。根據我的經驗,給你以下幾點建議:
1、融入孩子的世界
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2、用心傾聽孩子
不論孩子向你講什麼,都要耐心地聽他講完再發表看法,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向你敞開心扉。
3、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個性,家長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規定孩子的發展方向。
4、勿做對比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作為父母,應首先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不拿孩子的劣勢和別人作比較。
5、注意語言的模式
不要用命令式、威脅式、忠告式、反問式、貼標記式的語句和孩子溝通。
6、無條件信任孩子
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7、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
4 # 嘻嘻啊啊
轉自網路: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每個父母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因為親子溝通是親子關係構建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親子溝通中,我個人秉持的基本原則是:任何情況下,都以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願望為溝通的基礎。
類似的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講過?“告訴你八百遍了,就是沒記性!”“再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怎麼想的告訴媽媽,別總是哭。”……。即便這些話已經講過無數遍,為什麼孩子依舊不聽你的話,不願意和你溝通?親子溝通,亦即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動。在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中,父母常常不忘“言傳身教”。而與此同時,父母又往往因為熱衷於“言傳”,忽略了“身教”,殊不知“身教”才是“言傳”的基礎和有力保證。
先通情,再達理
孩子因自己養的一條小金魚死了而傷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來說:“別哭,不就是條金魚嗎?爸爸再給你買十條。”孩子聽後哭得更厲害了。這時,孩子哭的不僅僅是金魚的死,更是因為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如果爸爸這時候能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過。”這樣,孩子或許會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小結:孩子什麼感受,父母沒有權利去定義,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們去尊重。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該先試著深入孩子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再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接納情緒,承認願望
週三早上,孩子醒來告訴你今天不想去上學時,你怎麼辦?直接訓斥他:“快起來,必須去!”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可能大哭,也可能乾脆不起了。這時,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承認孩子的願望:“你很希望今天是週末,因為媽媽答應你週末帶你去海洋館,是不是?我明白,我們看一下日曆,今天是星期三,媽媽和你一起再等兩天,好不好?”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並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這樣,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小結: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否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什麼得不到,該如何去爭取。
多描述,少評價
當孩子飯前用嬌嫩的小手幫我們準備好餐具時,我們誇他“太棒了”,意味著他以後不幫著做就是“不棒”。長久下去,孩子會更關注我們的誇獎,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如果我們只是客觀地描述事實:“桌子擦得真乾淨,碗筷擺放得真整齊”,那孩子腦子裡再現的是做過的行為,能幫他將來做好同樣的事。
小結:表揚或批評都要儘可能的具體,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因為幼兒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少禁止,多啟發
父母明確告訴孩子:週一到週五,不可以看電視,週六週日可以看一個小時;玩具車不是用來扔的,皮球是;床單不是用來畫畫的,紙才是。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為時,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行為,更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替代行為是可以接受的。這裡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句式:當(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覺得(很擔心),因為(這會給你和他都帶來傷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來勞動和表達愛的,不是用來傷害的,如果你不喜歡某人,可以大聲說出來)。括號中指的是具體的事、心情和提示。
小結:為孩子制定規則或提要求時,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證明孩子錯了,而是告訴孩子如何做是對的,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明確規則和傳授知識,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評自己。
少注重非語言方式的交流
孩子是透過父母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也主要是透過內感官,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語言方式,比如:1撫摸,滿足孩子“肌膚飢渴”的理需求。2擁抱,給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溫暖。3親吻,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開心和快樂。4握手,傳遞你堅定的力量。5點頭,傳遞認可和鼓勵。6微笑,傳遞默許和包容。
小結: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語氣、表情、眼神、肢體動作,這些能讓孩子感受到的交流才是更有效的交流。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保證身體、情感、思維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
關注反饋,注重效果
當我們訓斥孩子“告訴你800遍了,怎麼還沒記性”時,當孩子經常無視我們的話語時,我們需要多一份自我反省:我們說的道理是從孩子的角度還是隻從我們自身出發?表達方式是不是超越了孩子年齡應有的理解力?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化,導致孩子把關注點放在了父母的情緒上?我們自己言行一致嗎?
小結:親子溝通時,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因為本質上說,親子溝通不是說教,而是改變行動。父母真正需要去做的是從改變自己,改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開始。
親子溝通,我個人遵循的溝通步驟:
1積極的關注和傾聽。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會創造出一個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
2接納。情緒是一種感受,本身沒有對錯,只有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好壞。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透過示範、遊戲、故事等方式,逐步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
3理解。不要以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意志去考量孩子,要努力去跨過我們和孩子間的年齡跨度,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世界,感受他們的內心。
4描述。不要急著給建議,先界定問題,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5建議。在必要時,給出你的不同建議,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孩子去做選擇。
結語
做到這一切,對於以往不是以這種方式與人溝通交流的成年人,的確有一定困難,需要一個練習和改變的過程。然而,堅持下去,我們會發現,這不再只是親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更是融入我們骨子裡的一種行為準則,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所謂“育兒即育己”,自身的成長,又會使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品質和能力得以提升,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快樂和幸福。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5 # 沐子說育兒
1、溝通方式很重要
你現在可以思考一下,平時和孩子是怎麼溝通的?
有沒有說過類似這樣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侮辱)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呢?(侮辱)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恐嚇)別煩我了,我正忙著呢!(恐嚇)再不好好學習只能去掃大街了!(貶低)怎麼這麼懶,跟你爸一個德行!(貶低)……
如果你繼續用這種口氣和孩子交流,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你像一個渾身長滿刺的刺蝟,每次孩子嘗試靠近你的時候,都會傷痕累累。所以我認為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首先要改變你說話的方式。
你這麼聰明,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鼓勵)儘管這道題很難,但是你沒有放棄,相信你一定會找到解決方法!(鼓勵)你將來一定會是很出色的人!(肯定)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和你在一起!(共情)你說的很有道理,往下說……(傾聽)……
2、善於傾聽孩子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取我們的建議,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聆聽過孩子內心的想法呢?我們的敷衍和不耐煩,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一旦覺得你沒有認真在聽,也就不會再繼續講下去。
怎麼才能做到有效的傾聽呢?
準備聆聽:拋開身邊的一切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耐心:要有同理心,和孩子達到共情。不要打斷:不要打斷孩子的思路,讓他敞開心扉。表示贊同:禮貌性的點頭,或者回答“哦”“對”。3、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你能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問題,蹲下來與孩子交流,而不是忽視他的感受,這種低落的情緒很快就會消失不見了。試想,你如果總是居高臨下,發號施令,是很難和孩子達到同頻的。
對於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比被爸爸媽媽理解,跟能讓他們感到滿足的了。你越是這樣理解孩子,孩子就會越把你當作一個可靠的盟友,你們的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好。
從現在開始,改變你說話的方式,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心靈深處的想法,嘗試聽取孩子的意見,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陪孩子一起度過難關,在我看來,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平常的一點一滴中慢慢積攢出來的。
-
6 # 德不得財
關於提升溝通力,我推薦您兩本書
《非暴力溝通》
教給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如何不加傷害的,用愛的語言,與親人溝通,而且可以用溝通來解決問題和矛盾。非常實用。
《高績效教練》
這是一本很有境界的書,我們生活中,教育孩子、員工等等,都是以指教的方式,別人問我們問題,我們隨口給出建議。但是這裡面調查,80%的人在問你怎麼辦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有了答案;70%的情況下我們給與的建議都是錯的;這本書讓我們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別人的潛能,其實就教育孩子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指教的方式,孩子的接受程度是很低的,要由別人要我做,變成我要做,這本書是非常經典的。教育的方向,是培養孩子自立!
然後就是關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一方面。
其實古人說言傳身教,是很有學問的。
金惟純金老師有門課叫作《活好》。他說人這一輩子,其實活到最後,最重要的事濃縮成一件,就是你要活好。
什麼叫活好呢?當一個人活好了,周圍的人都喜歡你,都願意跟你在一起,都希望成為你的樣子。你看,這就活好了。
如果你活得不好,大家都不喜歡你,不願意跟你在一起,也不希望成為你的樣子。那如果你的孩子喜歡你,希望跟你在一起,想成為你的樣子,請問,你需要教他嗎?!
那麼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你,不願意跟你在一起,也不希望成為你的樣子,請問你教他有用嗎?!
所以活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生的課題。以自己為榜樣,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喜歡你,想要和你在一起,想要活成你的樣子!就夠了,另外教育孩子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裡推薦兩本教育孩子的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裡面有一句話很經典:“很多人為了做一份工作會去學習、讀書、考研。但其實人生中哪一份工作會比做父母更重要呢?”我們其實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誰也沒有經驗,那你有沒有為教育孩子讀過一本書或者去學習過呢?
還有一本書叫做《正面管教》
這兩本書,孩子多大都適合。
-
7 # 孕期育兒小貼士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長大後也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行事準則,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世界的主宰。但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孩子還沒有自己成熟的思想,以此,變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獨裁者”,似乎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一樣。
寶寶在出生後不久,就已經會和爸爸媽媽交流了,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也可以透過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者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比如孩子在衝著你笑,向你伸出自己的雙手,那肯定是喜歡你,想讓你抱抱。如果孩子一見你就哭,不敢看你,那你肯定猜得到寶寶害怕你。
媽媽們一開始也是透過判斷寶寶的肢體或者是面部來猜測是不是該換尿布,是不是該餵奶了。隨著寶寶一日一日的長大,牙牙學語之後,也會嘗試著和爸爸媽媽交流。但往往有些家長總是覺得,自己也是從小這樣一路成長過來的,肯定會了解孩子此時此刻在想什麼,但你要知道,時代不同變換不同,每一代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來左右孩子的人生,更不能提孩子全權決定。
很多時候,在家長的眼裡,總覺得孩子還是個幼稚鬼,並不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了。而且孩子與家長之間,大部分時間他們的想法都是相反的。所以喜歡掌控孩子,替孩子做決定,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越來越難以溝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並不會喜歡家長利用身份去限制他的自由,孩子時嚮往自由並且喜歡無拘無束的感覺,但因為有的家長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行動,導致孩子想要和家長說話交流時,都要斟酌再三,確保所說的話不會被父母責罵,然後在戰戰兢兢的說出口。
當父母經常性的否定或者不願聽孩子的意願時,孩子也就不願再與家長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或者有的時候,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卻換來家長們半天的嘮叨。這樣就會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代溝是越來越大。有時家長還在想,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和自己交流?卻沒想過,是自己親自斷了兩人之間的交談。
父母與孩子的生長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兩代人看待一些事物的想法也不同,對於孩子們超前衛的想法,父母會覺得很奇怪,很不合乎常理,往往會用自己的判斷來干擾孩子。當孩子處在青春期時,大部分孩子會進入叛逆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困難。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家長都想要更加了解孩子,卻往往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錯誤的方法只能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應該要時時刻刻換位思考,體會孩子的感受。家長知道自己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還小,並不懂得太多家長的苦心,在孩子很小的年齡層次,他們體會不到做家長的心情,就像家長們小的時候,不也是理解不了父母的心情嗎?
要學著在乎孩子的感受,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家長訴說時,家長不要一味地去敷衍,這會讓孩子覺得:我的父母並不在乎我。在溝透過程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思想內容,時時刻刻考慮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安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你的話是不是會對孩子造成打擊。
多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不要每次開口就是講一些大道理,如果只讓你聽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你也會厭煩。每一件事情都要搞清楚來龍去脈再去教導孩子,不要聽風就是雨的不聽孩子解釋,劈頭蓋臉的對著孩子發脾氣,這樣只會造成孩子將自己的心裡話放在心裡。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作為家長的一個成長過程,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並不丟人,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家長,不懂可以學,但不要直到方法不對還繼續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起道道難以跨越的溝壑。
所以,當你開始學著和孩子交流時,你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想法都是很單純的。我們不妨把自己擺到和孩子同一種高度上,體會孩子的想法,多傾聽孩子的意見。慢慢的,就會發現,只要用對方法,孩子是非常願意和父母交流的。
-
8 # 兒童成長髮展觀
陪伴和教育孩子,是家長在孩子成年之前的主要課題!
這個過程中,與孩子的溝通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怎麼做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呢?
1、家長們首先要明白一個事實: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最終指向"分離"。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是與家長"漸行漸遠"的過程
2、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只是借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前期在我們的呵護下長大,成年後將去追求他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所以,不要嘗試去控制他!
3、正確的看待和理解家長對孩子應有的愛,這個愛不是"束縛",是希望他好和在他需要的時候給與他必要的支援幫助
4、在他成年前,儘可能的為他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條件,讓他專注的發展學業、提升生存技能
5、教給他必要的社會規則,引導他學會一門生存技能,在必要時指引他前進的道路
6、學會以平等的視角,在需要時和他對話
7、學會尊重他,不強加自己的意志給他,不要求他按自己的期望活著
8、需要交流時,對要交流的內容做精心的準備;交流時講究方式方法
9、交流不暢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責難、打罵孩子
10、遇到孩子做錯事時,先了解清楚前因後果,再和顏悅色的引導或疏導,不急眼
11、孩子遇到挫折時,幫助分析原因,一起找克服困難的辦法,並鼓勵他大膽嘗試;他做時,悄悄的在旁邊觀察和留意,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和做的待改進的地方,為下次指導積累必要的素材
-
9 # 米哈里EDU
傾聽、理解、共情、表揚、鼓勵這些東西大家都懂,關鍵是怎麼做?孩子告訴你:我恨你們,我不想跟你們好了!我不想去上學,我想打遊戲!請問,你如何用上面的手段去溝通?
所以說,道理都很對,都很好,關鍵是我們得知道溝通的本質,溝通是說話嗎?不說話算不算溝通?溝通的底層邏輯是站在對方的視角,去感受對方的經歷的一切!
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人們更多時候在乎的只有自己,即便是在孩子面前,你更在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意見,自己的態度,那如何做好溝通?
溝通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次溝通能為自己帶來什麼?
2、這次溝通能為孩子帶來什麼?
3、這次溝通能為你們倆的親子關係帶來什麼?
每次你想溝通的時候,都回答下這三個問題,我甚至認為大家應該把這三句話刻在手上,弄個紋身其實也不錯。當你回答完後,那些傾聽啊,理解啊,共情啥的一系列技巧,你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你可以很輕鬆地融入到整個溝透過程。
補充一點!所謂站在孩子的視角去傾聽、理解、共情等等,這些都沒錯,問題是誰站在我們的角度傾聽我們,理解我們,跟我們共情,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情緒都處理不好,我們自己的感受總是被人忽視,那我們哪裡有那麼強大的內心去關注別人。
-
10 # 彤麟媽育兒日常記錄
我認為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容易,做為成人、家長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
一: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很多家長普遍都沒有意識到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不同的,而一大部分家長習慣用大人的世界標準和家長的高姿態來要求孩子,而孩子也因為心智和年齡不成熟等問題,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這勢必就造成了親子關係上的許多問題和不愉快。
我們真正要做的,應該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平等的朋友,遇到孩子的問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想,去感受。其實這也是實現有效溝通的一種重要技巧。這樣才能實現家長與孩子的良好溝通,孩子也這種以前的同事交代的教導,同時孩子也會逐漸意識到也應該學著用家長的眼光來解決,這樣家庭價值觀也就能夠很好地傳遞給孩子。
二:和孩子溝通時,要對話,不要訓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只會用發號施令訓斥或水平意識,在喜怒哀樂讚揚或批評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校長,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家長的話,你家長越來越對立。
以及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子東子西不如蹲下來好好和孩子說話,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溝通氛圍,跟孩子足夠的機會,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允許孩子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強求孩子,家長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要用對話而不是馴化的方法來贏得孩子的理解,實現有效溝通。
三:家長要學會傾聽,並給於孩子足夠的耐心。
家長不應該只是一個擔憂養育教化責任的長輩,同時也應該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朋友。在親子關係當中傾聽與傾訴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她在親子關係當中擔任的角色很重要。
家長在不瞭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情況下,與孩子進行交流,只能是單方面的“輸出”,與孩子取得“共鳴”的溝通效率很低,甚至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要專心聽孩子講話,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就要表現出絕對的耐心,來認真聽孩子訴說,不做家務,關掉可能讓自己分心的電視和手機,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你是真心想要聽孩子訴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孩子的傾訴中分析出孩子在關注什麼,然後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既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你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四:批評孩子也需要講究方法
一大部分家長最常乾的一件錯事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較,又或者在看著孩子犯錯誤後,立刻就急了,不分場合,地點人大聲訓斥孩子,還會習慣於把心脹舊賬一起算,會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就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翻出來說道說道。我們總以為用這樣激烈的方式,會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起到教育作用,其實不然,我們常用的這種教育方式,只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嚴重傷害,不但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抵抗情緒。
所以在批評孩子之前,我們不可以在外人在場的時候或在公共場合。我們可以先想想孩子有哪些優點幫助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然後冷靜的與孩子進行溝通。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大聲訓斥孩子,要給孩子承認錯誤的機會,要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和犯錯的原因,不要把個別錯誤誇大,活成永久性的錯誤,更不要翻後賬,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錯誤是可以改正的,而且知道從何處著手加以改正。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一根管道只有兩端的高度相平時,所以才有可能在管道中來回流動,如果一端高一端低水,就只能流向一個方向了”這不正是親子溝通的技巧嗎?
-
11 # 安妮智慧人生
家庭教育中有許多溝通方式都是不妥當的,例如,說教、埋怨、指責,暴力打罵等,錯誤的溝通方式不僅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影響親子關係,長大以後他會把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帶到他將來的家庭和工作中。不良的溝通方式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會留下陰影。
01對孩子充分的尊重不要用封建專制的家長作風來對待孩子,凡事命令、指揮,讓孩子無條件服從。也不要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語言,例如:你怎麼那麼笨。我對你太失望了。早知道不生下你。這些脫口而出的語言,多家長來說,是說的氣話,或者是想激勵孩子。但是孩子會信以為真,起到消極的心理暗示作用,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
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對於孩子的錯誤不要盲目指責,幫他找原因,想辦法,而不是簡單粗暴解決問題。要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最懂得和愛自己的人,他才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前進路上的困難與挫折。
02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和孩子交流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運用同理心,站在理解他的角度,多讚美和鼓勵,而不是指責和打壓。
例如,看到孩子在玩遊戲,不要指責和怒罵,可以嘗試用理解地語氣說,“媽媽知道你很累,現在只是休息一下。但是不要忘記了作業和學習任務完成沒有,而且要注意保護眼睛,媽媽相信你把時間都安排好了。”言語中包含著鼓勵和信任,也無形中提醒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任的意識。
與孩子溝通,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鼓勵、肯定和賞識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偶爾發洩情緒的時候,也要忍耐,不要硬碰硬。要關心孩子發火生氣的原因,並耐心地勸導和幫助,幫他走出困境。
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只有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是理解、支援和信任的 ,他才會覺得父母是可以依靠和信賴的,他才會把自己成長的煩惱表達出來。
有人說:父母應當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導師,家庭生活的朋友,學生生涯的夥伴。
如果你成為這樣的父母,孩子一定是健康、幸福的。
請關注@安妮女性課堂,做智慧父母!
-
12 # 心理醫生小蔣
良好的親子關係使孩子會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育和指導。在日常生活中,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有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讚賞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幫助和認可,只有父母認可、讚賞他,才能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讚賞的能力;
第二、要抽出一定時間和孩子聊天,聊天的作用是可以瞭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在聊天的過程中也發展了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聊天也有幾個原則會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首先是在聊天過程中一定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說話中,不要東張西望,做些其他的事情。其次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回答問題的技巧,就是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帶動孩子去表達他的情緒;
第三、玩耍,在玩耍時孩子應該是領導者,因為如果孩子是個領導者,就從中學會了對自我的一種認可,也學到了玩耍的方式,還可以跟其他人玩,這樣就促進了孩子玩耍的能力。
以上就是有關促進親子關係的方法,同時也提醒家長,跟孩子建立親子關係不一定要經常跟孩子在一起,每天只要抽出10-15分鐘的時間,把手機放下來,把工作放下來,把思想放下來,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玩耍中,親子關係一定會越來越好。
回覆列表
最近幾天在看《親子教育成長營》,裡面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問的:當孩子很愧疚的跟你說腳踏車丟了時,正確的溝通方式是怎樣的呢?
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第一步傾聽問孩子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第二步要接納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很愧疚。
第三步鼓勵孩子,我們可以這樣鼓勵:媽媽相信你以後會更加小心。
這樣聽起來會舒服很多,孩子肯定覺得媽媽這麼理解我,以後我什麼事都是會告訴媽媽的。
錯誤的親子溝通方式:否定孩子的感受,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個和孩子溝通。
錯誤的溝通有以下四種:一、質問形溝通: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怎麼一輛車也看不住?這樣的做法是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
二、責備形溝通:你知道一輛車要多少錢嗎,媽媽幾天的工資沒了你知道嗎?這樣孩子對家長產生厭惡想法,以後有什麼事不願意溝通。
三、諷刺形溝通:你都這麼大的人了,怎麼還像個小孩一樣,車子不見了都不知道?這樣的溝通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
四、威脅形溝通:車子都給你搞丟了,以後你就自己走路上學吧!這樣孩子更不願意跟家長溝通,甚至產生逆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