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鳴讀史

    張昭字子布,東吳託孤大臣,為輔佐孫權穩定江東立下汗馬功勞,張昭勞苦功高,在東吳朝廷和民間都享有巨大的美譽和影響力。但奇怪的是孫權在稱帝后,連續兩次拒絕讓張昭當丞相,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孫權刻薄寡恩,忘恩負義。

    孫權雖然在創業初期為了籠絡人心,表現出重情重義和禮賢下士的樣子,但是他骨子裡其實是個很薄情的人,這從他對待其他人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來:兄長孫策把江山都交給了孫權,但是孫權對孫策的做法卻讓天下人寒心,他當皇帝后不但不追封孫策為皇帝,還不封孫策的兒子為王;陸遜在東吳風雨飄搖的時候臨危受命,火燒劉備軍隊連營七百里,立下了蓋世奇功,後來也因為立儲的事被孫權逼死。所以對於張昭,孫權也不會有報恩的心理。

    二:孫權心胸狹隘,計仇報復。

    赤壁之戰前,曹操大軍壓境,張昭和絕大多數人力勸孫權歸順曹操,後來雖然證明張昭等人的建議是錯誤的,但是東吳能夠戰勝曹操其實僥倖的成分居多,而且張昭的建議其實是為了天下早日一統,百姓早日安居樂業。孫權卻抓住這點不放,甚至在登基稱帝時還拿這事羞辱張昭。可見孫權心胸是多麼狹隘。加上張昭性格剛烈,品格高尚,經常直顏犯諫據理力爭,屢屢讓孫權下不來臺,孫權自然不會讓他當上丞相。

    三:孫權設丞相的本意只是擺設。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孫權一直是大權獨攬,他設立相位的本意只是做做樣子,絕不會容忍相權侵蝕皇權,自然不會讓有聲望和有能力的人來擔任丞相,從他後來選的兩個丞相人選可以證明這一點:第一任丞相孫邵名不見經傳,庸庸碌碌毫無才幹;第二任丞相顧壅,唯唯諾諾,更像一個傳聲筒;這樣的人才是孫權需要的丞相。

    儘管這樣,張昭的高風亮節和無瑕品格還是贏得東吳大臣和百姓的巨大讚譽和尊崇,東吳群臣“上朝拜孫權,下朝拜張公。”幾十年如此,足以說明公道自在人心。

  • 2 # 夜襲糖多多

    感謝邀請。首先張昭這個人是屬於漢朝舊臣,也屬於孫權的兄長孫策的嫡系。孫策在臨終前給孫權留下的遺言就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後期稱帝之後對為打下東吳江山立下漢馬功勞的孫策只是追封了一個長沙桓王的稱號。如果張昭成了東吳的丞相,他一定會阻止孫權的這個決定,這會使得孫權感到自己的權力得到了消弱,政令的實施還有經過張昭的同意才可。

    同時張昭是孫策舊臣派的代表人物,資歷老,也是一個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的人,孫權稱帝時問下眾人意見,張昭就表現出不贊同的意見。同時張昭這個人自始自終一直認為自己是漢朝臣子,當打著漢朝正規軍稱號的曹操率軍進犯江東時,他曾經力主投降曹操,是赤壁之戰的降曹派的代表。本著為自己王朝的安危,孫權也不會讓一個有個降曹經歷的人擔任他的丞相。

    另一方面張昭身為孫策舊臣,一旦讓他登上丞相一位,極有可能培養自己的勢力,孫權擔心自己去世之後,憑藉著張昭的老資歷一定可以左右東吳的未來的走向。秉著寧可不用他,也絕不讓這個可能發生。孫權才兩次拒絕任他為相。

  • 3 # 大飛熊騎士

    張昭是孫策臨去世前,留給孫權的顧命大臣,即著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甚至,根據《吳歷》記載,孫策還曾私下對張昭說: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孫策對張昭,猶如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劉備指的是人事,孫策說的是基業。可是這樣一位託孤大臣,老臣,卻不能像諸葛亮一樣成為丞相呢?

    《江表傳》認為,張昭不能為相是因為駁周瑜,魯肅之論,也就是說張昭作為“主降派”差點壞了東吳基業,由此孫權不可能讓張昭為相。大飛熊認為,還要更進一步,孫權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重用張昭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孫策雖然創立了東吳,政治上卻依然奉東漢為“正朔”,證據就是,第一,孫策因袁術稱帝而決裂,第二,孫策後期“陰欲襲許”,目的就是從曹操手裡搶走漢獻帝。而張昭的政治理想,和孫策差不多,也是奉東漢為正朔,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孫策讓張昭成為府中長史,還以“師友待之”《吳歷》。

    無疑當時的孫策和張昭的想法是符合當時的國情形勢,但是,孫策死後,到了孫權繼位,天下形勢又不一樣了。所以,魯肅提出《塌上對》時,是把孫權直接定位為爭奪天下的諸侯,取荊州之地,成就帝王之資。於是,年輕的孫權嘴上說,要做漢朝守土一方的忠誠,但是身體卻很誠實,對江北新加入的大臣魯肅,是言聽計從。因此,魯肅的《塌上對》具有政治前瞻性,而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夕,還在勸孫權投降,對局勢和孫權個人想法的把握,高下已叛。

    更尷尬的是,當孫權要歸附曹操時,曹操讓阮瑀給寫了一封信,提到:

    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若憐子布,願言俱存,亦能傾心去恨,順君之情,更與從事,取其後善,但禽劉備,亦足為效。開設二者,審處一焉。

    這裡“內取子布”,說的就是張昭,很多朋友認為這是殺張昭,擊劉備,二者取其一件完成即可之意。其實不然,第一,既然要殺二人,為何一個用劉備,一個用子布(字)來尊稱呢?第二,張昭又憑什麼和君王劉備來相提並論呢?所以,這裡說的“內取張昭”,意思是內取張昭的言論,也就是赤壁之戰時,張昭讓孫權舉州歸降曹操的政治主張,只有這樣才能讓一介大臣和劉備能夠相提並論。其實,這也是一種離間,讓張昭很尷尬,於是隨後張昭大罵曹魏使臣刑貞,一個目的也想脫掉“親曹派”的腦子。

    所以,表面看起來,孫權不讓張昭為相,原因是什麼怕他辛苦,什麼怕他脾氣暴躁等等,雖然也是事實,卻更像託詞。其實脾氣只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張昭的政治主張,表現和孫權個人理想差距太大。而且,張昭在世時,東吳三任丞相,孫邵被孔融稱為“廊廟才”,不但才能不差,還沒有根基,有利君權。而第二,第三任丞相,顧雍和陸遜的才能,可能還要在張昭之上,並且他們都是本土氏族,也符合孫權中後期的統治利益。

  • 4 # 強哥說歷史

    丞相根本沒什麼實際權利,但需要左右逢緣,張昭這老頭脾氣倔的很,軟硬不吃的人

    ,孫權估計對他更多的是敬畏和厭煩。確實,孫權,特別是年紀大了以後的孫權,那是相當不喜歡別人板個臉和自己說教,更何況張昭這種老資格?而且張昭也確實有點直的過頭,有時候是真很掃興。而且脾氣還不好,動不動就批評人,從來不拿自己當外人,讓他當了丞相估計孫權就沒好日子過了,孫權也明確表示過,張昭這人太剛,用了他,自己,張昭,百官都要跟著受罪。而且張昭屬於孫策留下的人,不是孫權提拔的人,也不是江東大族,又不討人喜歡,完全是靠能力和資歷熬下來的。讓他當丞相不僅沒什麼好處,反而鬧得大家都不愉快。

  • 5 # 遠銀觀史

    張昭是東吳重臣,先後輔佐孫策和孫權。在孫策時期,孫策對其信任有加,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張昭受封長史、撫軍中郎將。

    孫策在臨終之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幫助孫權穩固了局勢,孫權任命其為國師,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張昭為綏遠將軍,封侯。

    可以說張昭對東吳居功至偉,但在孫權兩次設立丞相時,眾人皆推薦張昭的情況下,孫權卻拒絕了,而是先後封了孫邵和顧雍為丞相。這是什麼原因呢?

    對於原因,孫權並沒有避諱,他認為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但是,敢於直柬和性格剛直應該是很大的優點呀!為什麼孫權會拒絕這樣的人為丞相呢?

    在孫權第一次設立丞相時,眾人推薦張昭,孫權推託。他的理由是,現在事情很多,丞相責任重大,張昭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孫權任命孫邵為丞相。當孫邵去世後,大家再次推薦張昭擔任丞相,而這一次孫權才說出實情。孫權說:“孤怎麼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並無益處。”

    看得出來,孫權是出於對張昭這位舊臣的愛惜和保護,才兩次拒絕立他為丞相。

  • 6 # 歷史經濟學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東吳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平衡。吳國前期基本上都是江北人士壓制江南大族。東吳四大大都督,前三位都是江北人,軍事上基本由江北人把控,張昭也是江北人,所以如果再由江北人士擔任文官之首的丞相,東吳江北,江南兩派將會發生嚴重的權利失衡,不利於政治穩定,江南大族會嚴重反彈,導致內耗。

    二、孫權不願意設定丞相。丞相擁有開府置官的權利,在古代一直是對皇權的一個巨大的挑戰。當時曹操以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孫權也不願意設立丞相一職。

  • 7 # 阿呆夢話

    張昭那是東吳的股肱之成。

    孫策臨死前交代孫權:內事問張昭,外事問周瑜。可見張昭在東吳的地位和重要性。

    張昭在東吳是深得民心。孫權因為張昭是舊臣,因此格外厚待。依然任其為長史。 張昭在孫權面前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往往指責孫權做得不對的地方,對於孫權有良性的作用。

    張昭勞苦功高,被群臣兩次舉薦擔任丞相,為何遭到孫權拒絕?

    張昭作為輔佐孫策、孫權兩代的重臣,對於江東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著“穩定豪強”政策。在孫權初即位、四方叛亂迭起之時,張昭與江東諸將盡力輔佐孫權,使得局勢趨於安定。

    在赤壁之戰之前的整整七八年裡,中原地區人士對江東的認識,皆是隻知道有張昭,其次則是周瑜,唯獨不知有孫權,只當他是一塊江東文武共同供奉的招牌。

    孫權說:“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看見了嗎?孫權說,張昭性格過於剛直,不適宜做丞相。

    孫權這話有兩層含義:

    第一,推辭,先是將張昭捧得很高,再轉折,張昭不適宜做丞相。那是性格原因。

    第二,孫權另外有丞相的人選。畢竟孫權對張昭更多的是敬畏,這種關係不適宜做丞相。

    第三,張昭資格太老,性格太直,往往凌駕於孫權之上,讓孫權不舒服。

    第四,丞相是輔助皇上的,如果太強勢,做了皇帝的主,這是忌諱。

    無論怎麼說,都集中於一點,那就是張昭太剛直,不適宜做輔助,就當不好丞相。

  • 8 # 小怪軟體管家

    張昭,一個對於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都可以看作東吳的諸葛亮的人物,為什麼後來會被孫權漠視呢?

    其實很簡單,當一個大臣不再被君王信任重用的時候,這隻能說明這個大臣對於君王來說既無輕重了!曾經有“對內張昭,對外周瑜”的說法,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孫權接手之後,才迫切的想要削弱他們的影響力,從而加深自己的權力統治。簡單來說,這其實便是一場君臣博弈,權力的爭奪,但很顯然,最後勝利的是孫權!

  • 9 # 叢中笑6603

    張昭是孫策臨終前的託孤大臣,是孫權的左膀右臂。

    問題出在曹操興百萬之兵殺奔東吳而來時,在這生死存亡選摔的當口,張昭竟然勸孫權降曹,令孫權心中大怒。

    魯肅曾對孫權說,眾人能降,你不能降。孫權問為什麼?魯肅回答,眾人降,無非大小一個官職。你主公降,一國之君的位子就沒有了。孫權恍然大悟。斥張昭誤事誤國。

    由此,張昭在孫權的心目中就喪失了信任,不讓他當丞相是自然的是了。

  • 10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張昭勞苦功高,被群臣兩次舉薦擔任丞相,為何遭到孫權拒絕的原因有以下原因:

    首先,張昭是典型的投降派,這一個侍奉孫家三代的老臣,主降於曹操,何以服眾人。孫權斷不可用他。(老年張昭,劇照)

    張昭作為孫氏三代元老,資歷頗深,在文臣裡排首位,但他先後做了兩件主降的事情,讓孫權大為惱火,對他失去信心和信任,一件是曹操要求孫權把他的兒子放到曹操那當人質,藉此來制約孫權,但是孫權左右為難,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在加上把自己的兒子放到敵人手裡,孫權內心不忍,就問張昭怎麼處理,但張昭的出發點全是佔在自己的角度上,全然步顧及孫家顏面,讓孫權把兒子送到曹操那,此時的孫權心都涼了半截,心裡在想你張昭吃我孫家的,用我孫家的,最後還不為孫家著想,這件事,最後也是主戰派的周瑜出來反對,才沒有把孫權的兒子送到曹操那當人質,此時的孫權已經對張昭產生了厭惡之心。(張昭讓孫權寄送兒子去曹操那當人質,孫權心涼涼,劇照)

    第二件事情是赤壁之戰,是戰是降,而張昭主張投降,而他的主張投降又是建立在的立場上,臣子投降對方,對方可以安排一個好位置,繼續可以達官貴祿,顯赫一時,相當於換了一個公司接著幹,而孫權投降了話,他的下場不一定好,作為一方的霸主諸侯,只要做了投降派,就會身首異處,荊州的劉宗母子二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孫權一看到張昭是這樣的牆頭草,隨風倒的人,斷然不會授命於他丞相之職。(張昭勸誡孫權歸降曹操,劇照)

    其次,張昭這個人自持年老,老資歷,倚老賣老,全然不把主上放在眼裡。

    張昭,歷經過吳家三代領導者,自持勞苦功高,為東吳作出了貢獻,所以經常在朝會時對孫權指手畫腳。搞自己的一言堂,覺的自己說的話全是對的,你孫權必須聽我的,這使得孫權很反感,有意識遠離張昭,這使得孫權後期就基本不怎麼用張昭這個人,而是啟用孫家少壯派。(張昭倚老賣老,孫權無奈默不作聲,劇照)

    最後,孫權這個人生性多疑,不希望有一家獨大的場面出現。

    張昭被群臣舉薦為丞相,說明東吳朝堂裡有不少張昭的黨羽,而孫權這個人不希望朝堂上一家獨大,有一個政治團體,這樣會危急自己的統治,所以必須打擊它,削弱他們,所以,最後啟用了孫家少壯派來作為丞相,來平衡制約對方政治勢力。(東吳朝堂之上,任命孫氏族人為丞相,劇照)

  • 11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這和張昭本人的定位有關,張昭是江北名士出身,在江東威望很高。張昭威望高到什麼程度?他一度被孫策當作是孫權的監管人,所謂“內事不決問張昭”。張昭和孫權還像是不對脾氣的師生,一個不服氣,一個不服管,兩人始終鬧彆扭。張昭本人的定位是:“臣思盡臣節,以報厚恩,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自分幽淪,長棄溝壑,不圖復蒙引見,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若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孫權見張昭也不自在,“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按照反對孫權酗酒,反對他打獵時玩刺激,因此孫權對他有時候很不待見,但是孫權也是知道張昭的苦心,所以兩人始終可以和好。

  • 1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因為張昭的性格就決定了孫權絕對不會讓他擔任丞相這個官職。一旦張昭當了丞相,恐怕張昭和孫權三天兩頭就要吵一架,不但要吵架,還有可能大打出手。

    事件回顧

    在三國曆史當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奇特現象,張昭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不老之臣了。

    什麼叫不老之臣呢?簡而言之,張昭在東吳的地位也好,聲望也好,甚至他當官的年齡也好,都達到了一個極限值,而且這個極限值很難有人突破。

    如果這句話我們換成封建王朝當中對於官員的普遍稱呼的話,就不難發現張昭在東吳的威望十足。

    在公元222年的時候,孫權擔任吳王,並且對朝廷進行了一個改革,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設立了丞相這樣的一個官職。

    既然有了官職,就必然而然的需要有臣子前來就職,當時所有的臣子都沒有爭搶這個官職,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官職非一個人莫屬,那個人的名字叫張昭。

    當所有的臣子把這個名字遞交上去的時候,孫權猶豫了,並且不久之後直接表明丞相的官職公務繁忙,而且做的都是瑣碎的事情,如果讓張昭擔任丞相的話,恐怕有些不妥。張昭應該擔任更好的官職來繼續為咱們東吳效力,暫且不把丞相官職給他了。

    就這樣,丞相這個官職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孫邵。

    可是不久之後這個人也去世了,去世之後又空出來了,空出來該給誰呢?還是沒有給張昭。

    沒錯,這就是事實

    這一下子臣子們都蒙圈了,難不成孫權和張昭之間有著怎樣的矛盾?怎樣的誤會?而且這矛盾和誤會解不開了。

    張昭也是心中糾結萬分,除了糾結之外更是恐怖,自己好像也沒有得罪過皇帝啊,儘管自己平時性子直了一些,可是該說的該做的自己心裡面也有個譜呀。

    孫權見大家都有疑問,又害怕東吳的根基不穩,只能把真實情況說了出來。

    孫權說到:張昭是個能臣,也是個幹吏,可是張昭的脾氣太沖了,而且我的脾氣也衝,如果張昭當丞相那必然而然的需要每天和我對話,每天和我分析國家的事務,一來二去,我們兩個人的矛盾必然會加深,反而不利於國家的統治。

    現如今我們讓張昭專門的去工作一個事情或者去工作一個物件,在他完這件事情的時候,在給他分配另一個事情,更有利於君王的統治,也利於君王和臣子之間的關係。

  • 13 # 懂歷史的柚子

    大家好,我是 (懂歷史的胖子) ,我是一位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因為我覺得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希望大家喜歡!

    在三國前史傍邊咱們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獨特現象,張昭簡直能夠稱得上是不老之臣了。

    什麼叫不老之臣呢?簡而言之,張昭在東吳的位置也好,聲威也好,乃至他當官的年紀也好,都達到了一個極限值,而且這個極限值很難有人打破。

    假如這句話咱們換成封建王朝傍邊關於官員的遍及稱號的話,就不難發現張昭在東吳的聲威十足。

    在公元222年的時分,孫權擔任吳王,而且對朝廷進行了一個變革,變革的最大成果便是設立了丞相這樣的一個官職。

  • 14 # 我是趙帥鍋

    按照孫權的說法,不讓張昭當丞相,是因為張昭的性格不適合做丞相。但其實,這背後的原因,是孫權故意打壓張昭。

    在孫策臨終前,曾給孫權留下一句著名的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從某種意義上說,張昭和周瑜兩個人,都談不是孫策的下屬,而是他的合作伙伴。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張昭和周瑜在東吳這家公司裡面,都是擁有股份的股東。

    在這種背景下,面對年幼的孫權,周瑜和張昭之所以願意繼續團結在他麾下,主要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內鬥的後果,就是給其他諸如曹操、劉表等人做一盤菜。因為類似的原因,他們才全力輔佐孫權統治江東。但問題是,周瑜也好,張昭也好,那都是可以和孫權分庭抗禮的大佬。

    對此,我們只看一件事情,那就是曹丕冊封孫權為王后,孫權就開始大宴群臣,因為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啊!當時,在酒席之中,孫權高興的對大家說,希望大家好好喝酒,總而言之,大家不醉不歸。這時張昭一聽這話,就直接掉頭就離席而走。

    孫權見此,趕忙派人將張昭給重新請了回來,並對他說,我就是想讓大家開心一下罷了,您為什麼要這麼生氣呢?張昭卻很不客氣的說,當年紂王酒池肉林,也就是想讓大家開心一下。於是乎,這好好的一場酒宴,最後直接鬧得不歡而散。

    從大道理上,張昭說得卻是很有道理,因為國家還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前方將士還在打仗,許多老百姓還在忍飢挨餓,我們這些人,卻坐在這裡肆無忌憚的喝酒狂歡,這是君王和大臣應該乾的事情嗎?

    但問題是,從現實角度看,張昭顯然是小題大做。因為,孫權奮鬥了這麼多年,終於爬上了王位,眾多臣子們也可以趁機封侯拜將,這樣大的喜事,大家臨時放縱幾天,喝點小酒慶祝一下,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有什麼問題嗎?需要這樣上綱上線麼?

    這就好比,咱們在職場中,咱們的經理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成功爬上總監的位置,這個時候他請手下人喝酒狂歡,大家好好慶祝,總而言之,不醉不歸。這個時候,某個手下啥也不說,直接離開坐席走了,你說大家會怎麼想?

    後來這位總監派人把他請回來詢問緣故,他卻一本正經說,咱們公司還有很多競爭對手虎視眈眈,同時咱們的很多底層銷售人員到現在還拿著不到三千的底薪,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這個時候他們還在外面跑業務,咱們卻在這裡喝酒狂歡,是不是太過分了!

    面對此情此景,大家真會覺得這樣一個人說得有道理嗎?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敢在這種公開場合做這這樣事情,那就是公然打對方的臉。而他之所以敢這樣做,就是算準對方不敢把他怎麼樣,所以他才敢藉此打壓對方。

    從這層意義上說,張昭之所以敢這樣做,只是因為他要打壓一下孫權,總而言之,希望孫權認清自己的身份,不要以為自己稱了王,就可以得意忘形,想怎麼使喚大家就使喚大家。

    當然,張昭打孫權的臉,還還夠狠。有一位大哥,玩的更絕。這也是在孫權封王后不久,孫權又大宴文武。

    喝得正中間,孫權就起身給大家敬酒。敬到虞翻時,虞翻一副人事不醒的樣子;孫權只好繞過他,繼續給別人敬酒。沒想到,孫權剛離開,虞翻坐起了,跟沒事人一樣。

    孫權看到虞翻敢這樣玩自己,當時就氣得拔出寶劍要把虞翻一劍砍死。但在大家的勸諫之下,孫權終究沒能看下這一劍。對於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孫權小題大作。問題是,嚴格的說,虞翻的這種行為,那完全是在挑戰孫權的權威。

    舉個最簡單例子,劉備稱王后,如果親自給臣子挨個敬酒,恐怕剛剛端起酒杯,大家就會全體起立了,更會說承受不起。同樣在咱們現實生活中,一個領導過來給下屬敬酒,不要說他親自挨個給大家敬酒,就是他同時敬這一桌的人,大家恐怕都要趕緊站起來,爽快的喝下這杯酒。

    結果虞翻呢,君主親自起身給你敬酒,你竟然裝醉不喝;好吧,如果你裝醉不喝,那就裝醉算了,問題是,君主剛轉過身,你就酒醒了。你這是想幹什麼?這不是公開挑釁孫權麼?

    其實,從這兩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孫權被封王時,大家對他多少是不服氣的,所以都張昭和虞翻菜藉機打壓孫權,目的就是讓孫權明白,總而言之,我們不是你的小弟,而是他的合夥人,所以即便你稱王,我們也不是對你俯首稱臣的臣子,而是你的分庭抗禮的大佬。

    在這種背景下,孫權自然也要開始反擊,否則這些大佬不斷和他分庭抗禮,他恐怕是不可能爬上皇位的,並且這也會讓他的權力被這些大佬給分割走。因此,在孫權封王后,就開始系統的打壓張昭。

    首先就是丞相一職。大家都推舉張昭當丞相,而且以張昭的資格,自然也應該當這個丞相。問題是,孫權如果讓張昭當丞相,這不相當於又把張昭的權力和地位提高一個層次嗎,到時張昭恐怕會更容易與自己分庭抗禮。

    所以,孫權說了,當丞相太累,張昭德高望重、年紀又大,怎麼能當丞相呢?於是,就讓孫劭當了丞相。等到孫劭去世後,大家又都推舉張昭當丞相。但孫權依然找各種理由,就是不讓張昭當丞相。於是,顧雍當了丞相。

    當然,孫權對張昭的打壓不僅於此,等到權稱帝時,張昭領銜大家給孫權上賀詞。結果張昭還沒有開口,孫權就說,如果在赤壁之戰我聽了你的勸說,恐怕現在我早就在街上要飯了。孫權的這一頓公開打臉,直接把張昭打得無地自容。

    但問題是,即便如此,張昭依然是牛氣十足,所以他直接告訴孫權,總而言之,想當年,你老媽、你哥哥把你託付給了我,可沒有把我託付給你!這頓反擊,直接讓孫權親自想張昭謝罪。

    當然,不論怎麼說,張昭在孫權稱王后,是被一路打壓,所以等到孫權稱帝的時候,孫權終於敢公然給張昭臉色看。再後來,隨著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的崛起,張昭雖然依然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但顯然已經不是當初能夠與孫權分庭抗禮的那個張昭。

  • 15 # 山野老人

    張昭勞苦功高,被群臣兩次舉薦擔任丞相,為何遭到孫權拒絕?

    群臣兩次推薦張昭擔任丞相,為何遭到孫權拒絕?實際上孫權自己就回答了拒絕的理由!

    群臣第一次推薦張昭擔任丞相的時間,是在孫權打算設立丞相的時候,當時的局勢並不很好。

    孫權拒絕的理由是“現在是多事之秋,做丞相責任重大,讓他擔任丞相,並不是優待他!”

    群臣第二次推薦張昭擔任丞相是在丞相孫邵死後。

    孫權拒絕的理由是“我還有什麼捨不得給與張昭的嗎?做丞相的事情十分繁雜,而張昭性子剛烈,別人進言,如果他不聽從,就會造成對他的怨恨責怪,這對他沒有好處。”

    孫權拒絕的這兩點理由都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官話、套話,除此之外,我還想補充三點。

    一, 從張昭看,張昭倚老賣老,固執己見。

    二, 從大局看,君子用人如器,盡其所能。

    三, 從孫權看,孫權與時俱進,唯我獨尊。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一, 從張昭看,張昭倚老賣老,固執己見。

    張昭是老臣,是孫權兄長孫策欽點的託孤大臣。孫權繼承權力之初,張昭做過很多有益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大,隨著功勞的累積,張昭有點我行我素,目中無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張昭性格刻板。

    每次上朝時,張昭總是以功臣自居,板著個臉,讓孫權看到不舒服。孫權曾說:“我和張公說話,不敢隨便啊!”

    這說明君臣相處不和諧!

    其次,固執己見。

    張昭每次上朝議事,言辭激烈,直言不諱,固執己見。經常在朝廷之上指責孫權,讓孫權十分尷尬,甚至下不了臺。

    有一次在朝廷之上討論向遼東派遣特使的事情,張昭堅決反對孫權向遼東派遣特使。無論孫權怎麼做工作,張昭就是不讓步,讓孫權無法收場。孫權十分怒腦,手按刀把對張昭說:“我已經對你無法忍受了。每次上朝,進宮臣民向我行禮,出宮,臣民向你行禮。這些我都忍受了。現在你一次又一次在朝廷之上,與我過不去,這樣下去,我還有什麼威嚴,我恨不得殺了你!”

    其三,十分任性。

    孫權與張昭發生爭執時,張昭常常以不上朝來威脅孫權。孫權上門賠禮道歉,張昭也是閉門不見。孫權裝作憤怒,甚至用極端的手段,要放火燒張昭的房子,想嚇唬張昭。誰知張昭反而將門關上,孫權由此長時間站在張昭門前。張昭的兒子實在看不過去,強行扶著張昭出來見孫權。孫權於是用車子把張昭接到宮中,並責備自己,向張昭道歉。張昭才同意上朝。

    二,從大局看,君主用人如器,盡其所能。

    孫權與張昭長期相處,對張昭十分了解。張昭性情剛烈,不好相處。張昭的長處是博學多聞,見多識廣。只能議政,不能參政。而同時代的顧雍,與張昭相比,雖然也不愛說話,但是行為舉止,都很得體。孫權曾說:“有顧公在座,大家都不能盡興。”但是在朝廷之上,顧雍識大體,顧大局,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從不與孫權相爭。顧雍提的建議,孫權採納了,而且有成效,顧雍都歸功於孫權。如果顧雍提的建議,孫權採納了,效果不好,顧雍又敢於承擔責任,不推卸,更不會往孫權身上推,這一點與張昭相比,讓孫權十分享受。

    雖然顧雍某些方面比不上張昭,但是顧雍有胸懷,有修養。

    有一次,顧雍去監獄審查呂壹。

    呂壹是吳國臭名昭著的酷吏,曾陷害過顧雍。顧雍並不以此刻薄對待呂壹。相反對呂壹十分友善。同去的官員當面痛罵呂壹。顧雍批評這個官員,對這個官員說:“國家自有法律處置,你何必要這樣。”

    由此看出,顧雍把人性與法律界限分得十分清楚。對待呂壹,從人性角度講,要友善。對待呂壹這個犯人,從法律角度看,依法辦事。

    所以,孫權在丞相的人選上,放棄了張昭,而選擇了顧雍。這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盡所能。實踐證明,孫權用顧雍擔任丞相是正確的,顧雍在丞相位置上兢兢業業做了十九年。這在吳國曆史上是僅有的一例。

    三,從孫權講,君主與時俱進,唯我獨尊。

    孫權上任之初,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孩,所以對張昭的訓斥能容忍。當孫權一天天成熟後,特別是做了皇帝的時候,孫權就再也不能忍受張昭的一意孤行與任性了。

    再者,孫權也是人,有自尊心;作為皇帝,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孫權身上同時還有普通百姓有的特點,如孫權還很記仇。

    孫權登基後,舉行慶典。文武百官同來慶賀,張昭舉著酒杯來到孫權面前敬酒。張昭還沒有開口,孫權斥責說:“要是當初聽了你的話,投降曹操,現如今討飯都沒有地方去!”虎得張昭連忙伏在地上請罪。

    綜上所述,孫權不讓張昭擔任丞相,第一是是張昭過於剛烈,不宜於班子建設。第二是張昭太任性,不便於溝通。第三是孫權拿張昭與顧雍比較,儘管張昭資歷老,能力稍微強那麼一點,但是卻不好打交道。最後孫權寧可用顧雍這個合適的,放棄張昭這個任性的。第四就是孫權要維護自己的尊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家有熊孩子,不學習只想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