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光做為一種橫波,如果介質沒有慣性,它能傳播嗎?我們所認為的真空真的沒有質量嗎?
10
回覆列表
  • 1 # 中科院氫博士

    慣性這個概念是在動能概念提出之前使用的概念,用於描述物體機械運動的特性。物體沒有質量就不會有動能,慣性也就無從談起。因此,顯然是物體有質量才有慣性。光是電磁波,它是沒有質量的電磁場,不屬於機械運動的範疇,不具有慣性。

    真空的定義,應該就是沒有物質存在的空間。我們一般說的物質指的是有質量的物體。所以,真空自然就沒有質量。

    光的傳遞不需要介質,它本身是電磁振盪,以特定速度C傳播。

  • 2 # 淡漠乾坤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澄清質量與慣性的概念。只有在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明瞭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質量的提出,是牛頓為了說明物體受力的現象而使用的一個物理參量。在當時,物質被認為是實體,因而質量就是物質的含量。其具體數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到該物質所具有的物理效應上面。

    比如,質量越大,其產生加速度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而且,質量越大,其與其他物質之間的引力也會越大。

    因此,質量被當時的人視為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被認為是守恆的,具有不可再生和消亡的特性。

    然而,隨著人類發現了原子的衰變,隨著愛因斯坦根據光電效應提出了質能轉換公式,以及隨著盧瑟福透過用阿爾法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原子的體積僅只是電子高速運動所形成的封閉體系,人類對物質及其質量的觀念發生了轉變。

    現代科學家

  • 3 # 夾竹桃神

    一切守舊阻新的內外因素都是慣性的的原因。物理學中的慣性質量是指儘量排除了外在因素影響的內在因素之全部……內質的數量。但《相對論》證明了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是等價的…這又反映出內外對稱和內外平衡的事實!於是慣性似乎又是雙倍的?質量卻是單方面的…

  • 4 # 來看看哈哈哈哈哈哈哈

    質量是啥?是不是就像陀螺儀的陀螺效應?本身沒啥重量,一旦轉動起來,那慣性就N大,是否可以認為重量變成N倍了?

  • 5 # 明k月心

    只是個人臆覺:

    ①覺得慣性狀態是在物質一定的外界物理性速度更改中的物體質子(複合粒子)與宇宙微觀態N子對撞量變過程。其靜止物質自身常處肉眼不可見的微慣性運動狀態之中。

    ②光波穿透力對於物質來講,光波根據物體的質子(複合粒子)密度聚集分佈方位等慣性執行狀態而達到傳播透明度的。

    ③我們所認為的真空,在我們物質世界裡算是沒有質量的,但對於微觀宇宙概念特性來觀,再研究下去則必有質量的無窮小單位的定論,直至最後一個宇宙等於零,即1=0,0=1,101010……010101……或任10010100010110…………無窮變數……

  • 6 # 天儒文化

    牛頓第一定律錯誤,讓人們產生誤會,什麼是慣性,宇宙一切現象都是能量產生的現象,慣性的本質是動能不變的現象,與質量有關。

  • 7 # 笑嘻嘻吃酒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怎麼認識宏觀物質。以物質為實體,肯定是先有質量後有慣性;以物質為聚合結構,則先有聚合慣性而後有質量。哲學的看,這個問題等價於物質與運動第一性問題。

  • 8 # 郭哥聊科學

    先狠狠地砸下答案吧:質量和慣性是物質同一個屬性的不同叫法而已,就像隔壁王小明還有一個小名叫二狗子,不論是喊王小明還是喊二狗子都是同一個人。

    一起來看一下科學家們的思路,同一個屬性是怎麼從慣性過渡到質量的。

    慣性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在古猿還沒下地直立行走的時候,就應該有體會。他們從一棵樹盪到另外一棵樹,中間可以飛掠好遠的距離。這中間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的支援就能跨越那麼遠的空間,只要在蕩樹枝的時候,在脫手的那一瞬間速度足夠快,就能飛掠足夠遠。就好像能保持住脫手那一瞬間的狀態的樣子。

    後來他們從樹上下來,變成了能直立行走的人,會發現另外一個現象,草原上正在吃草的羚羊,遇到了突然衝出來的獵豹,它們會快速逃跑,從起動到跑到最大速度需要一個時間,速度是一點點快起來的。也就是說,羚羊本身有保持靜止狀態的趨勢。

    從經驗其實就可以得出來,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當然了這句話後來被牛頓用很準確的語言總結出來叫做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即: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前面這是第一步,發現慣性,給慣性下了一個定義。科學家當然不會滿足這樣的粗糙的結果,因為光有了這個第一定律,其實還不能帶來什麼直接的用途。最簡單的思路其實就是要去度量這個慣性有多大,需要一個能夠代表慣性大小的量。

    這跟我們吃饅頭是一樣的,同樣是饅頭,旺仔小饅頭跟山東大饅頭肯定不是一回事。也許科學家也是從吃饅頭裡面想到怎麼測量慣性大小的方法也不好說啊。(開玩笑的)

    有了慣性定律,我們再來觀察一下那些力跟物體之間的作用關係問題。

    最簡單的就是射箭了。現在我們有一張弓和不同材質的箭桿。用這張弓把這些箭射出去,會發現,如果同樣拉滿弓,以同樣的仰角射出去,這些箭的落點遠近不同。

    透過觀察箭的落點和箭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慣性大的落點近,慣性小的落點遠。為了能夠把慣性進行數學上的描述,需要把連續的量(慣性)用不連續的量(單位質量)來進行標定,這就是砝碼。

    好在,牛頓那個時候,已經有天平這個稱量工具了。牛頓發現,原來天平就是可以用來測量慣性大小的工具之一。

    接下來就是利用質量和力的關係,牛頓弄出來個第二定律,即F=ma,從此慣性的大小有了一個衡量的工具——質量,質量也就成為了慣性的小名。就跟二狗子就是王小明一樣。

    結束語

    在我們今天的人類看來,總結出慣性規律,並且用質量來衡量物體慣性的大小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然而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用了幾千年。這是因為人類掌握了一個新的認識事物規律的方法,那就是用實驗觀察,代替人的直觀感受。

    科學思維方法的誕生,讓人類前進了一大步。可以說,我們最近100年創造的價值,比人類之前所有世紀的總和還要多幾倍。這就是科學思維的力量。

  • 9 # 華夏自然物理研究所

    什麼是質量在量子理論質量應該有所不同,宏觀質量體現在重量慣性動量上,微觀質量在質子,中子,重子上,質量應該定義為,單位含基本粒子數量多少,這個基本粒子還沒確定,只是含糊的叫質量子,愛因斯坦把光速做為一個常數,也默認了光是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物質質量是單位含光子數量多少,電子,質子中子能量是含光子的數量,單光子速度最快,隨著物質集體光子數量遞增速度也逐漸變慢,所以動量和質量速度方程出現了,在量子力學,質量,溫度一些名詞單位都要重新定義。

  • 10 # 宇宙探索

    簡單粗暴一點:物體因為有質量才有慣性,沒有質量就無所謂慣性。從慣性的定義中就可以看出,慣性是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特性,用牛頓定律解釋就是:在不受外力或合力為零時,物體總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沒有質量的物體顯然是沒有慣性的。但反過來講,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一定也具有慣性,如此看來,質量和慣性更像是物體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的兩方面,質量和慣性是同時存在的。

    但無論如何,質量是一切的基礎,沒有質量不僅僅不存在慣性,其他很多方面也都不存在了,比如說動能。

    而光本質上就是電磁波,是電和磁的震盪產生的,並不屬於機械運動,而光本身也沒有(靜)質量,所以光沒有慣性。光速不變原理就說明了一切,無論你讓光源如何運動,光都會以光速飛行,任何外界因素都不會改變光的運動狀態和速度。

    同時,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在真空中就能傳播。按照我們對真空的定義,真空是沒有質量的,真空只是一種時空結構,當然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的真空,一般我們所說的外太空就是指的真空。

  • 11 # 程俊傑70559097

    開始回答了很長,想來想去,又都刪掉了。

    首先個人觀點是質量是根本,當然,有質量就有慣性,只是質量是前提,就如人活著就要喘氣。

    光的問題,還是老問題,也就是所謂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的問題,個人持反對觀點,個人看來,量子場本身就是介質。

    這裡有個麻煩的問題,近代物理學葫蘆僧斷葫蘆案的問題,也就是經典力學遺留問題,牛頓力有兩種f=ma和f=G*Mm/r²的問題,也就是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問題。慣性質量,也就是質量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難易程度的理論個人沒有異議,但是萬有引力有問題,涉嫌超距作用,還是要牽扯到引力場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這裡不囉嗦了。我以前的觀點題主是知道的。至於愛因斯坦在馬赫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等效原理,個人觀點還是,所謂時空扭曲荒誕無稽,依然沒有解釋萬有引力的本質,個人不懷疑扭秤實驗證明的慣性質量≡引力質量,但是關於真空不空的問題,場的本質的問題,有待商榷。

    個人覺得,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卡西米爾效應和切連科夫效應。另外,據說科學雜誌發表了顛覆性文章,聲音可以在真空傳遞,當然,個人觀點是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沒有問題,問題是,真空不空,它本來就是一種介質。

  • 12 # 香菸飄渺35

    質量是拫本,是物質本身的屬性。慣性是質量體現出來的一個方面,其它方面如:加速度公式、萬有引力公式、動能公式等。

    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我以為是有了相對論之後,把質量的定義由所含物質的多少,改為了慣性的大小造成的。因為相對論認為:一、質量是相對的,可變的;二、質能方程,質能可以相互轉化,或者說相當於質量的能量轉化,這更費解!三、質量還可表示為彎曲時空的能力。總之,同一物體的質量飄乎不定了,且與時空形成了相互作用關係!

    然而:空間本身指的是一切物質的存在及運動的場所,是空無一物的虛空;時間指的是一切物質及事物的運動丶變化過程。顯然時丶空本身並不具有物質屬性,是不會與客觀物質相互作用的!時丶空本身,既無質量又無能量,不可能與物質發生什麼相互作用!如:一小時的時間本身,質量是多少,有什麼能量?一立方米的空間質量是多少,有多少能量?顯然是沒法回答的!所以,相對論被逃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13 # 寶樹白石

    冬天有一個爐子在燒火取暖,只要你一進屋子就能夠感覺到熱量,而不需要過一會才能感覺到。

    早上起來一眼就能夠看見初升的太陽,而不需要等八分鐘才能看見。這就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能量的許多性質和物質的性質不一樣,物質的性質不能套用到能量上去。

    慣性是什麼?

    慣性是物質在宇宙中的一種常態化,比如,一個杯子放在桌上,這個杯子在沒有人動之前,它永遠是靜止在那裡的,紋絲不動。

    這就是一種常態,這種常態叫慣性。

    如果在宇宙中給一個物體一個動力,推它一下,這個物體就會在沒有阻力的真空中永遠的朝著一個方向飛下去,而不會停下來。這也叫慣性。

    前者是靜止慣性,後者是運動慣性。

    能量有沒有慣性呢?

    能夠是依靠物質產生的,物質是能量的綜合體,一切能量都聚集在物質裡面,圍繞著這個物質向外成球形輻射。

    引力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場量,是由物質發出的,有物質就有能量,就有引力,在這個物質周圍佈滿了這個物質向外放射的能量,能量沒有質量,沒有速度,沒有慣性。它佈滿了空間。

    比如冷,熱,光,磁場,電場,等,這些能量沒有物質的特徵。

    比如,冷有沒有慣性呢?

    熱有沒有慣性呢?

    光有沒有慣性呢?

    磁場有沒有慣性呢?

    它們連形狀都沒有,沒有質量,沒有重量,不成為物體,慣性安在它們身上都沒有地方安裝。

    能量是圍繞著這個物質周圍成球形包圍的。

    比如地球的引力傳播,越離地球近,引力越強,越遠引力越弱。這些引力涵蓋的範圍就在地球外面,一個很大的空間裡,它們包圍了地球,成為圓形。

    太陽光的發出,也是圍繞著太陽成為球形向外延伸的。

    離太陽越近,太陽光越強,離太陽最遠,太陽光越弱。

    太陽的能量涵蓋了太陽外面很大的空間,這個空間涵蓋了地球,和八大行星,地球就在太陽能量的涵蓋範圍內,在太陽光涵蓋的範圍之內。在太陽磁場的涵蓋範圍之內。

    磁場與光都是能量,慣性與速度都不能往這上面安裝,如果太陽引力有速度,在太陽引力沒有到達之前,太陽系所有的星球都要失控,而亂七八糟,這種情況並不存在於現實中。光也是一樣,它們沒有質量,沒有速度,沒有慣性。它們是另一種概念,在人類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而人類無法理解它。

  • 14 # 北京得明

    任何一個物質都是有質量的,其二,所謂慣性,是指任何一個物質的動態存續過程都是有一個從生到滅的過程的,或長或短或瞬間完成,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慣性,其三,任何一個物質都是動態存續的,作為物質的存在,它一定有具象化的主體的,質量,就是對這個具象化主體的特質描述,慣性,是對這個具象化主體的動態存續過程或狀態的的描述,換言之,質量與慣性是同在的,並不是有了誰才會有誰的問題,一個是對物質本體的描述和表達,一個是對物質存續過程特點的描述和表達。角度不同罷了。所說的內容不同罷了。

  • 15 # 重粒子風暴

    質量是物質多少的度量,慣性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物體有質量就有慣性,存在慣性就是有質量。但是,質量和慣性都是人的意識,存在不能感知或測量的微觀事物,你也可以說有慣性沒有質量。比如,光子、電磁場、引力場它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方式,可以認為它們存在慣性,只是暫時無法測量它們的質量。我們一般是用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去測量物體的質量的,光子能使光帆飛船運動,顯然光子是有慣性的物質,但是無法測量它的質量,電磁粒子和引力子就更無法測量其質量了。

  • 16 # 聊天選手九段

    慣性的屬性是自然的,也就是說本能的東西,因為世界上沒有靜止的東西,不過人們認知的慣性是透過物體的具體現象的反應。物體質量在運動的過程中的狀態是不規則慣性的,任一慣性的結果是不規則運動的,不過慣性質量可以改變狀態,可以改變質能。不規則慣性每時每刻中運動的,正是由於慣性才有了這個世界,才有了宇宙,才有質量一說。慣性質量又產生場,場的分佈構成宇宙結構,正是宇宙結構有了宇宙環境,宇宙環境又可分為體系、星系,正好慣性質量壓縮引力平衡質量,在光的作用下地球環境有了思維能力。

    另外,有個大大的想法:光子見物即“死”,空間真的是空的嗎?

  • 17 # 物原愛牛毛1

    按照公認地說法,質量是反映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即慣性的度量。有了質量才有慣性,質量決定慣性。根據標準模型,質量肯定不是來源於慣性,它是來自於“希格斯場”,人們常說的“上帝粒子”就是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希格斯場(粒子)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將能量賦予粒子質量。2013年3月已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發現了“上帝粒子”。

    希格斯粒子存在的實體

    牛頓對慣性、質量和引力的認識

    而按牛頓力學(牛頓第二定律)理解,慣性是來源於質量,質量是慣性的唯一量度,慣性大小是物體自身質量大小的直接體現,慣性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與別的物體無關。

    隨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定律表明質量是物體之間吸引力大小的度量,即質量越大,它們之間的引力越大。為了區別於慣性量度,人們把這個質量稱為“引力質量”,而把慣性量度的質量稱為“慣性質量”。牛頓並沒有把兩種質量聯絡起來,他把它們看成是相互獨立的物理現象。

    馬赫對慣性的看法――馬赫原理

    十九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對牛頓的“慣性”的概念並不滿意,對此提出批判,他認為慣性不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質作用的結果,在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在慣性系中是感不到慣性力的),而是一種引力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它的總作用。也就是說加速物質會受到慣性力,是因為它相對全宇宙所有物質加速,這就相當於全宇宙物質對於它作反向加速,因而對該物體一個作用。馬赫認為慣性應該是一種現象,而非屬性,其背後應該有更深刻的本質東西。

    但馬赫認為在一個沒有任何引力作用的太空中(實際上絕不存在這樣一個地方),物體就不會有慣性的論斷也是輕率的。因為無論什麼情況下(包括沒有任何引力的太空),如果物體沒有慣性,就意味著沒有規律,它會無緣無故地動起來,也會無緣無故地停下來;給它一個力,不需要任何啟動時間就會動起來,而撤走力後,會即時停止運動,並沒有“減速時間”,因而否定了真正的運動和空間的物質性。從骨子裡也否定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陷入了偏面、孤立、靜止的形而上學。

    愛因斯坦的看法

    愛因斯坦憑著自身獨特的敏銳洞察力,從人們習以為常的引力質量總是和慣性質量成正比的事實出發,總結了前人對慣性的認識,特別是總結了馬赫的認識(愛因斯坦稱其思想為“馬赫原理”):愛因斯坦認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等效的,局域引力(引力不是均勻的)等效於虛擬的“慣性力”,如果選取合適的物理單位,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比例係數可以變為1,也就是說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引力就是慣性力。在此認識基礎上,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等效:提出局域引力場(或者叫無限小的彎曲時空)等效於慣性場(系),即不僅僅是力的等效,而是參考系內的一切等效,一切物理定律等效,愛因斯坦最終以此為基本原理建立起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時空告訴物質怎樣運動

    時空彎曲形成了引力場,產生了引力,而引力質量越大,時空的彎曲程度越大,引力場就越強,引力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力質量又是時空彎曲程度的量度,那麼根據等效原理,慣性質量也會有時空彎曲效應,這就是狹義相對論中所說高速運動的物體會出現“鐘慢尺縮”等時空彎曲現象的原因。總之在廣義相對論中,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所謂的引力就是慣性力(上面說過,只有在非慣性系中才能體現出慣性力,因此非慣性系可以看作是慣性系加上引力),慣性力是虛擬假想的效應,那引力就也是一種效應。

    愛因斯坦儘管認為慣性與引力有關,但他並不認為引力是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他認為引力只不過是物質本身引起的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應,與其他物質無關。

    因而根據等效原理,慣性力同樣也是物質自身引起的,與其他物質無關。說白了,慣性依然是物質自身的固有屬性,而非馬赫所認為的是宇宙中其他物質的共同作用結果。事實上,即使物體處於沒有任何引力的太空,它仍然有“慣性”運動,因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表現,不運動,物質就不會存在,質量更談不上,物質(質量)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當然如果沒有別的物質,這個物體也不會存在,更談不上運動和慣性。

    那質量和慣性的關係到底如何?

    從上敘述可知,愛因斯坦認為質量大小決定時空彎曲度――引力場的強弱,而引力等價於慣性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質量決定了慣性。比如說,光子的靜質量為0,因此光的傳播就沒有慣性,也不需要慣性,光速只是時空的固有振盪。另外,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因此也不存在介質有沒有慣性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不論是引力質量,還是慣性質量的測量都離不開力,引力質量要利用重力加速度和引力,慣性質量要用非慣性系的運動加速度和力,沒有力可以說就體現不出質量,質量成了力的度量。與其說是質量引起了時空彎曲,不如說是質量度量的力引起了時空彎曲。從這個角度上看,似乎是慣性(力)決定了質量。至於力是什麼?從微觀上研究吧。哈哈,這是對廣義相對論引力理論的另類解釋,對錯,咱們在這裡不討論,我只能說“質量”、“慣性”、“引力”這些概念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陳述,都是人為的意識概括,而非事物本身。

    我們可以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做一總結,大家意會就好:既然慣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自然是有了物質才有慣性,而質量也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甚至是物質比較本質的具有代表性的表現屬性,質量應該比慣性更基本,退一萬步講,質量和慣性應該是物質的一體兩面,是物質的兩種不同表現,其本質是一樣的。

  • 18 # 語境思維

    如果用並不成熟的某些時髦理論來解釋,會把問題搞得撲朔迷離,反而不得要領。

    不妨先從技術物理應用化學的角度,理清一下質量慣性這兩個概念的頭緒。

    而後,再進一步深入到題主關心的真空介質與電磁輻射,是不是也有質量與慣性。

    按經典物理,質量有兩個定義,一是基於慣性定律與加速度定律的慣性質量;二是基於阿伏伽德羅定律的摩爾質量

    1 慣性質量,是一個壞概念

    按照慣性定律,質量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難易程度的指標。如果外力不變,即F=F₀,質量(m)與加速度(a)成反比,即:

    m=F₀/a......(1)

    這個被稱為慣性質量。顯然,慣性質量是無法量化,因為方程(1)的a涉及重力加速度。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我們有

    ma=GMm/R²......(2)

    a=GM/r²......(3),

    把(3)代入(1)有,

    m=(F₀/G)·R²/M......(4)

    可見,質量(m),與所在天體的質量(M)有關,與離開該天體的引力場半徑(R)有關。

    問題是,同一個物體在不同的天體質量(M)與不同的引力場半徑會有不同的慣性與質量。

    同一個物體,怎麼可能若干個不同的質量引數呢?可見,慣性質量是不可以作為質量的標準定義或正確定義,而且還是一個偽概念。

    2 狹義的摩爾質量,是一個好概念

    根據阿伏伽德羅定律,若不考慮標準狀態,1摩爾質量含有6.02×10²³個粒子數。

    粒子可以是實粒子,如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中子,乃至夸克、繆子、中微子。

    例如,1摩爾(mol)電子的質量

    m=Nᴀ·m₀

    =6.02×10²³×9.11×10⁻³¹

    =5.48×10⁻⁴[g]=0.548[mg]

    摩爾質量,對於實粒子是切實可行的,也在化學工程實踐中得以廣泛應用,是一個好概念。

    但問題是,它沒用於膠子、介子、場量子包括聲子/光子/引力子等虛粒子的質量操作。

    3 廣義的摩爾質量,涉及虛粒子

    虛粒子是場的量子化單元。光子是電磁場的量子化;引力子是引力場的量子化;聲子是熱力場的量子化。

    場是不含亞原子的真空介質。場的物質性體現在麥克斯韋光速方程中:

    c²=1/ε₀μ₀....(5)

    場是一種物質,就理當有質量指標。因此,不妨大膽假設:虛粒子也可以有摩爾質量

    怎麼核准與計算虛粒子的摩爾質量呢?如果我們還相信著名的正負電子湮滅方程:

    e↑+e↓+2×½m₀c²→γ↑+γ↓+2hf......(6)

    根據質量守恆與轉換原理,兩個電子質量突變為兩個光子質量。那麼,我們可以規定:

    光子質量≡電子質量(m₀).....(7)

    而光子是電磁波的傳播子,換言之,光子是電磁場(被加劇的真空場)的場量子。既然光子、聲子與引力子都是虛粒子,就不妨規定:

    光子/聲子/引力子質量≡電子質量......(8)

    唯一區別,是它們的體積或波長或密度不同。

    電子內部是純淨的場。因此,電子既是實粒子,也是密度最大的虛粒子。因為電子的半徑很小,體積最小的電子半徑:r₀≈0.2費米。

    電子體積是可變的。在核子內部,電子體積最小,在原子內部,核外電子的體積大多了。

    光子體積是可變的,取決於光子波長。聲子體積是可變的,取決於熱力場的溫度。

    只要知道核子的半徑,我們就不能計算核子內空間場量子的超高密與超高頻。

    4 計算地球引力場的平均密度

    原子內空間的電磁場密度數量級很小,實體外空間的引力場密度更小,皆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就整個系統而言,例如地球系統,包括地球本體與地球引力場,根據引力定律有

    地球向心引力≡真空場反引力......(9)

    地球本體質量≡真空場反質量......(10)

    M=Vρ=4.2R³·m₀/4.2r³......(11)

    M=m₀R³/r³......(12)

    引力子半徑:r=R·³√(m₀/M)......(12)

    引力子波長:λ=2πR·³√(m₀/M)......(13)

    引力子密度:ρ=m₀/4.2r³......(14)

    方程(13)可作為天體的引力場方程。理論上,引力場有無窮遠,可惜,這無法操作。

    實踐上,可近似到拉格朗日平衡點,例如地球引力場平衡點半徑:R≈150萬千米。可估算地球引力場的平均波長。

    λ=2πR·³√(m₀/M)

    =2π×1.5×10⁹·³√(9.1×10⁻³¹×6×10²⁴)

    =9.42×10⁹·³√(5.5×10⁻⁶)

    =1.66×10⁸ [m]=16.6萬千米。

    由於引力場半徑的平方反比效應,越向邊際帶,密度與頻率的貢獻佔比越小。故可規定:

    把整個整個引力場收斂到波長有足夠靈敏度的範圍,平均波長≈邊際波長

    有了這個規定,就可以直接用公式(13)計算引力場半徑處引力子的波長與密度。例如計算1500米高的引力子波長與頻率。

    λ=2πR·³√(m₀/M)

    =2π×1.5×10³·³√(9.1×10⁻³¹×6×10²⁴)

    =9.42×10³·³√(5.5×10⁻⁶)

    =166 [m](相當於在無線電短波段)

    f=c/λ=1.81×10⁶[Hz]=1.8MHz。

    ●質量唯一取決於摩爾數,包括摩爾實粒子與摩爾虛粒子數。雖然慣性涉及質量,但與質量定義無關。

    ●除了實粒子有摩爾質量之外,虛粒子也可以有摩爾質量,例如摩爾光子、摩爾引力子、摩爾聲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勸你要善待曾經深深傷害過你的人,你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