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山下的準老頭
-
2 # 幸福一生77729277
長平之戰秦強趙弱,不管是廉頗李牧趙奢田單樂毅都是使用防守,只有趙括這個才會用進攻,其父趙奢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可他早就看出其子不堪為將,若為將趙軍必危後果然。最重要的是趙孝成王年輕經驗不足,中了反間計,換了廉頗以至全軍覆沒。
-
3 # 沉140769451
這就是胡服騎射的害處。趙人自以為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就足以與秦軍抗衡,卻不知胡服騎射對於秦軍不是什麼優勢,秦軍是一支長期與胡人作戰的軍隊,秦國的土地是秦人與胡人數百年征戰搶來的,秦軍對付胡人那一套有豐富的經驗,只要指揮官不瞎指揮。趙武靈王亡秦的想法,只是他個人的一廂情願,並非現實,趙國的綜合國力並沒有提高多少,與秦國還有很大差距,這是沒有深徹變法的結果。而趙武靈王晚年的昏招,也拖累了趙國。
-
4 # 四川小劉在廣州abc
主要是趙括太輕敵了,從來都沒有統領過兵也沒有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再加上面對的是秦軍秦軍一直以來都是作戰勇猛 統帥又是一等一的高手,秦軍完勝很正常,但是不得不承認也是慘勝,秦軍也付出了20來萬人的生命
-
5 # 亙古懷念說史
秦趙長平之戰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秦國相對於趙國來說國力更強,秦國是大勝也是慘勝!
從秦趙兩國對上黨地區爭奪開始到決戰長平,秦趙這兩個當時的強國之間的戰爭僵持了三年之久。雙方都幾乎傾舉國之力維持戰爭,雙方先後投入了總數超過百萬的軍隊在前線對峙,對國力的消耗可正想而知!
國力相對弱的趙國首先堅持不下去了。趙孝成王急於決戰,臨陣換主將廉頗為趙括,主要還是因為趙括力主決戰,當然秦國的反間計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任何戰爭影響勝負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雙方主將也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之一。趙軍主將趙括確實是一個軍事理論人才,麾下的趙軍也是一直強悍的軍隊。但是不幸的是秦軍實際上的主將是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戰神白起,麾下統領的仍然是那支軍功爵制度激勵下的虎狼之師。
白起最初佯裝敗退,急於求戰的趙括被秦軍圍困在長平。秦昭襄王得知秦軍將趙軍圍困在長平,親赴河東發國中十五歲以上男子奔赴長平前線,而趙孝成王此時已經無兵可派!
最終四十餘萬趙軍被秦軍坑殺於長平,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一統天下掃除了最大的障礙,統一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
6 # 歷史的陪伴者
為什麼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呢?原因很多,我大概列出幾個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趙軍的指揮官趙括是個紙上談兵的將領。平時,他滔滔不絕,連他的父親趙奢都辯不過他。是馬是騾,拉上戰場試試就清楚了。其實,趙王使用趙括前,也曾諮詢趙奢的建議,趙奢積極反對趙王使用趙括。然而,趙王不聽。結果,慘敗!
其次,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撤換名將廉頗,換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如果趙王不換廉頗,廉頗或許可以把秦軍,退一萬步說,就算戰敗,也不會敗的那麼慘,廉頗肯定會儲存趙國實力,以待日後東山再起。趙王卻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換上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結果可想而知。
趙王是個昏庸無能的君王。孫子曰: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孫武說,打仗的時候,如果將領指揮得當,君王不能干預。而趙王不懂得兵略的君王,卻胡亂指揮戰事。而廉頗是當世名將,知道怎麼去打,因此不聽趙王的指令,又加上秦國在暗處推波助瀾。最後,趙王換掉廉頗,讓趙括指揮。
當然,除了趙國內部原因,還有趙國遇上的是當時名將白起。白起堪稱常勝將軍,非常具有軍事天賦,最擅長的是機動戰、閃電戰。在長平之戰後,再證明白起也擅長大規模的殲滅戰。白起的汙點就是坑殺四十萬趙國投降計程車兵,被後人稱之為屠夫。要不然,在歷史上,他的名氣絕對超過韓信。正是因為趙括的對手是白起,因此趙國戰敗也是意料中的事。
最後就是秦國實力的強大。自從秦孝公變法後,秦國迅速崛起,實力突飛迅猛,霸氣側漏讓東山六國為之震撼。而趙國雖然在趙靈武王時期,趙國實力大增。然而,趙靈武王后的幾代趙王昏聵,導致趙國實力迅速下降,加上秦國用離間計趙國內部的關係,讓趙國不能團結一致對外。因此,根本原因是趙國的實力比不上秦國。趙國戰敗是必然的,至於何時敗,就看趙王如何作死了。果然,因為趙王的作死,加速了趙國在和秦國對戰中是失敗的更快。
-
7 # 醉臥沙場看劍
秦趙長平之戰雖然秦國勝利了。但不能說秦國是完勝,趙國是完敗。
一,長平之戰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長平之戰歷時數年,對國家國力的損耗,糧食的轉運,後勤的保障,以兵員的調配來說,對兩國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只能說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經濟實力在趙國之上,所以在長期的拉鋸戰之中佔據了上風。這樣才有了長平之戰後期的風向突轉。
二,從戰爭最後的結果來講,趙國損失了40多萬精銳,而秦國也損失了20多萬兵卒。人口和兵力就是冷兵器時代最大的資源。從戰爭最後的結果來講,秦國只能算是慘勝而非大勝。
三,政治走向。秦國長平之戰之後,白起受到了丞相范雎的猜忌。埃及想要攻擊邯鄲的想法,也遭到了秦王的否定,最終白起被秦王賜死。秦國的將相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這是秦國內在的政治出現了問題。
另外由於秦國強大的軍力,使得東方六國畏秦如虎,後來又多次形成了合縱軍,也給秦國後來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這是秦國外在政治導向出現了問題。
-
8 # 歷史哨聲
表面上看,長平之戰趙國慘敗是因為趙括主動出戰 實際上是因為趙國長期的恐秦心態
趙國長期存在恐秦心態,這是不爭的事實:
1、自從趙武靈王扶立秦昭王之後,尤其是趙武靈王滅中山國之後,就確定了從雲中、九原進攻秦國的戰略。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就將這條策略完全放棄,而是投入到和齊國爭霸的策略。
在五國伐齊攻破齊國後,取代齊國成為東方六國霸主的趙國,並沒有如同齊國一樣成為合縱抗秦的堅定核心,主要表現為:
A、沒有為直接受到秦國蠶食的韓魏楚三國進行合縱和利益調節,沒有盡到東方霸主的責任;
B、在五國破齊後,趙國沒有阻止燕國意圖滅齊國的意圖;
C、在齊國復國後,在齊國休養生息的時候,趙國數次攻打齊國奪取齊國土地。
五國伐齊後,趙國就沒有組織過抗秦合縱。
2、趙國名將除了趙奢外無一人是主動攻秦。樂乘、廉頗二人在閼與之戰時,都驚恐不敢戰,只有趙奢敢於一戰。
趙奢之所以能夠在閼與之戰擊敗秦軍就在於:由於趙國長期的怯秦怕戰,讓秦軍對來援的趙軍不放在眼裡。
具體到長平之戰,在接收上黨前,趙豹就明確警告如果接收上黨秦國必定報復,但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對此絲毫不放在心上。如果趙國在接收上黨時,提前做好防守上黨的準備,秦軍根本就無法越過太行山進入上黨,更別說是發動長平之戰。
3、具體到長平之戰。秦國王齕剛到上黨,廉頗軍就到長平。當時韓國上黨之人都支援趙軍,如果廉頗主動攻擊在上黨立足未穩的王齕軍,就算王齕獲勝,但也會因為自己的損傷和後勤問題而不得不撤退到太行山以南。
上黨人支援趙軍而反對秦軍會讓秦軍無法獲取糧餉而在上黨立足,趙軍攻擊秦軍所造成的戰損,都不得不讓秦國面臨選擇:要麼撤軍、要麼增援。
而廉頗在長平之戰中是王齕主動進攻廉頗,廉頗出於防禦狀態。主動出擊的王齕自然是站穩腳跟才會主動出擊。
廉頗的防禦,給了王齕的秦軍得到增援、休整的機會。這就是長平之戰趙軍最大的失利:
原本是上黨主人的趙軍,竟然經上黨的主動權讓給了秦軍。
有了主動的秦軍,完全掌控了戰爭的時機。
-
9 # 李渝泉1
因為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是秦,趙兩國綜合實力有差距,這是秦勝趙敗的物質基礎的體現。第二是秦國高層統治者比較英明,趙國高層統治者昏庸,這是雙方謀略正確與錯誤的博弈。第三是戰場上趙國將領指揮嚴重錯誤,秦國將領指揮狡詐聰明,這是雙方將領在戰場上各自真才實學的較量。
-
10 # 歷史的影子
長平之戰,我們都知道是趙國和秦國在長平爆發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趙國慘敗。那麼,你知道趙國為什麼輸得那麼慘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原因吧:
公元前260年,秦軍佔領上黨,繼而去攻打長平,由此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其中,身為交戰方的秦國與趙國都投入了眾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比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趙國雖然在綜合國力上要劣於秦國,但戰爭除了要看交戰雙方的綜合國力外,還要看兩方將領在戰場上的實戰與謀略。
按照秦滅六國的腳步來看,秦國攻打趙國其實只是時間問題,但韓國的郡守馮亭向趙國進獻上黨郡一事無疑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戰爭開始後,原本趙國的兵力不在少數,且地形有利,還有廉頗這位名將坐鎮,應該是尚可與秦國一戰的。可是,趙國最後不僅輸了,還輸得全軍覆沒,異常慘烈。那麼,趙國又是因何故才輸掉了這場戰爭呢?
其實,趙國輸掉長平之戰也並不是偶然的。首先,趙國與秦國在開戰前的準備上就有區別。雖然兩國兵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國約有兵馬60萬,趙國是45萬左右,這在數量上有了一定的差異。其次,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內的經濟得到發展,而趙國在經濟和農業上則稍顯滯後。因此,在戰爭所需的物資方面,趙國的儲備並不充足。
當然,除了上述的這些外在因素,戰場上真刀實槍的內在因素也是趙國輸掉長平之戰的重要原因。趙軍一開始領兵的將領是廉頗,一個非常勇猛果敢的戰將。長平之戰中,由於秦軍的攻勢銳不可當,趙軍數次與之交鋒,皆以失敗告終。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這位老將慎重地分析了戰場的局勢以及敵方的劣勢,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戰術方案。無奈,趙王中了秦人的反間計,廉頗被撤下,轉而換上了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此人雖熟於兵法,但卻非常缺乏實戰經驗,他改變廉頗的戰術,貿然進攻,最終大敗於秦軍,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軍的將領是王齕和白起。長平之戰初期,王齕帶領著秦軍不斷髮起進攻,接連取得勝利,攻佔了趙軍的兩個重要據點,並俘虜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頗只能固守不出。後來,秦軍主將又換上了白起這位赫赫有名的戰國將領,他針對當時趙軍主將趙括的弱點而制定了計謀,從而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使趙國元氣大傷,再難與秦國抗衡。因此,無論是從綜合國力來對比,還是交戰雙方的用人、計謀,都仍然是秦國略勝一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趙國輸掉長平之戰,一方面是由於在綜合國力上,秦國佔有相對的優勢,而另一方面則是雙方在用人和戰略運用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11 # 文舀
公元前262年,秦伐韓,韓獻上黨給秦,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於是準備將上黨獻趙,趙王貪利受地,秦不願意到嘴肥肉被奪去,兵鋒指向趙國,上黨民眾在馮亭帶領下紛紛逃向趙國,至長平。才遇到廉頗帶領的二十萬趙國軍隊,此時上黨已丟失。廉頗率軍首先發動試探攻擊,一戰即敗,裨將茄被斬。營壘被破。損兵折將。但廉頗不愧為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看出秦強趙弱的戰況,決計以守代攻,拖耗遠道而來的秦軍。面對秦軍多次挑戰不為所動,告誡部下,出戰者斬,就算出戰獲勝亦斬!依託丹水構築三道御秦防線,備足糧草水源。這樣,秦趙在長平對峙整整三年,秦軍久攻不勝。於是派人去邯鄲散佈謠言,說秦國最忌馬服子為將,廉頗已老,支撐不住快降了,趙王不顧括母和藺相如的反對,執意換將,決定用年輕氣盛的趙括換下老成持重的廉頗。又加派二十萬軍隊交趙括統領,準備反擊。秦王知道廉頗被撤換暗裡高興,於是以武安君白起為將,並說準講武安君為將者斬。當下派兵向趙軍挑戰,趙括不知虛實,立即進攻,秦軍詳敗,趙軍追擊取勝,於是趙括全軍出擊,追至長壁秦壘,遭到秦軍抵抗,白起令秦軍騎兵張開左右兩翼分割包圍,斷趙軍退路,糧草,水源。趙軍被困四十六天,人飢馬疲,突圍無果。情況危急。趙括親率精銳左衝右突,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失主將大亂,四十萬人遂即投降了武安君,白起放240名幼卒回邯鄲,讓他們宣揚秦國的威風,其餘四十萬人全部坑殺,製造戰國未期最大的人間慘劇,並做好滅趙的淮備。
-
12 # 嘆浮游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
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
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
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
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其實此戰期間,中原各(包括秦趙兩國)大旱,農間幾乎顆粒無收,兩國僅有的糧食都被送上對峙前線。
打仗其實除了拼硬實力綜合國力之外,再拼的就是最後一口氣了,誰挺住了,誰就是贏家。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長平之戰打到最後,其實兩國都幾乎沒有餘糧和能徵計程車兵了。糧倉皆空,百姓吃樹皮草根,強徵士兵年齡已經低至14,15歲了。
在這緊要關頭。趙國君主年輕,終究扛不住了。撤下老將廉頗,換上年輕氣盛的趙括,主動越過丹河發起攻擊。然而卻陷入白起包圍圈。
趙軍力戰以求突圍,奈何秦軍居高迎戰,戰盡天時地利。趙軍突圍不成,只得就地防禦。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
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陣亡,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
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且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剩下計程車兵向秦將白起投降。
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軍全部活埋,
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趙王當場昏倒。此後,趙國一蹶不振,
退出與秦國爭霸之列。
總結趙國失敗幾點。1.趙王換下廉頗,啟用趙括,此乃關鍵。2.趙國兵糧皆空,難以再維持下去。3.趙國綜合國力不敵秦國。
-
13 # 揚楊劉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長平之戰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將領的指揮水平相差很大。秦軍主將是殺神白起,傳奇名將,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白起久經戰陣,實戰經驗豐富,擅長打殲滅戰,全部吃掉敵軍。
趙軍主將是被稱為紙上談兵的趙括,他自幼熟讀兵書,但實戰經驗不足,不懂得靈活應變。在接替廉頗後,打贏秦軍一仗,就率領全軍丟掉防線,追擊秦軍。結果進入秦軍的包圍圈,斷糧被困四十多天,救援無望,突圍中被亂箭射死。
秦軍用己方的防禦工事和趙軍的百里石長城包圍了趙軍,秦昭襄王也親率一支軍隊趕來支援。趙軍斷糧等了四十多天都沒有救兵,趙括率軍突圍時被射死,主將戰死,剩餘的趙軍因沒有主將指揮而向白起投降,後來被坑殺。
長平之戰,趙軍前後損失了45萬軍隊,秦軍也死傷了20萬人馬,趙國大敗,秦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秦軍不是完勝趙軍,而是慘勝。
-
14 # 蒙娜俊夫
no no no,長平之戰,秦國並非完勝,前期廉頗老將軍依託三道天險在上檔打了一波消耗戰,且打且退,雖然丟失了部分地區,但是保留了趙國的軍事力量,秦國長驅直入,後勤不給消耗很大,同樣趙國消耗也很大,但區別是,秦國採用了商鞅的戰略方針,全民皆兵,主要發展軍工和農業,基本沒有其他商業等發展,而趙國奉行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尚存,但是這麼長久的消耗戰也是史無前例應接不暇,所以趙王為了改變策略,撤掉了廉頗,換上了趙奢的兒子趙栝,趙栝的戰略方針與保守的廉頗正好相反,而且有勇有謀思維靈活,正合趙王心意,趙栝上任以後,調整了策略,以攻為守,短時間就收復了上黨,秦國軍隊一夜之間回到瞭解放前,趙栝準備一舉擊潰秦軍,那麼接下來的長平之戰來了,秦國從上黨撤退以後就進入了綿延的山谷,恰似一個葫蘆的形狀,此時秦國也派出了援軍,但此時秦國一方面正在攻打韓國,再加上攻打趙國和援軍,國內幾乎全軍出戰了,此時趙栝擁50萬大軍,秦國加上增援部隊也就40萬,而且中途無限可守,大家都說趙栝紙上談兵,試問當時的情況,沒有電話傳真和雷達,你會不會選擇一鼓作氣,直搗秦國老巢呢,趙栝選擇一鼓作氣拿下秦俊,秦國軍隊也很有作戰經驗,主力撤退,中途層層佈防,但是到了最後,在扯就是秦國領土,就會面臨全面潰敗,所以在葫蘆底與援軍會和後,準備決戰,趙栝此時連連勝利,而且中途佔領高地,從上而下,對進攻非常有利,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本來圍攻韓國的白起得到一條密道向上可直通上黨,白起不愧是戰神,做事果斷,留下少量疑兵繼續圍城,親帥大軍20萬直逼上黨,很短時間就到了葫蘆嘴,趙栝得知神兵天降,派出十幾次騎兵回趙國求援,怎奈全部被堵截,趙栝彈盡糧絕等了四十餘日,本以為會等到援兵,無奈全軍出擊,但此時已被團團圍住,趙栝及親衛隊全部戰死,後市說白起坑殺趙國數十萬俘虜,無論史書記載也好,傳說也好,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一定是有目的的,當時的情況,經過血戰之後,秦國也損失慘重,趙國軍定然是有被俘虜的,但是也沒有那麼多,不然為什麼後期秦國不繼續攻打趙國吧,可以把趙國一舉殲滅吧,事實是秦國又過了數年才恢復元氣再次進攻趙國,趙國在抵抗秦國時又被燕國背後捅刀子,趙國又一面抵抗秦國,一面派兵直接打到燕國首都,可見趙國的實力有多強悍,可見長平之戰,趙國就算輸,也會是一場血戰,秦國也不一定得到多大的好處。
-
15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長平之戰,戰前醞釀雲譎波詭,戰事一開驚天動地。數十萬趙軍是如何被吃掉的?秦軍即使 是虎狼之師,在軍力相近,不佔地利的情況下,能夠輕而易舉做到嗎?顯然情況並非如此,秦軍 雖然遠道而來,卻反客為主,牢牢掌握了戰場節奏,打出了一場教科書般的圍殲戰。
地點和節奏長平之戰初期,廉頗臨危受命後,在上黨南部連續佈置了數道防線。但是,秦軍勢如破竹。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在 邊敗邊退中,趙軍終於在丹水谷地穩住了陣腳。廉頗在此依託山嶺,構築起堅固的百里石長城防線。
薑是老的辣,廉頗的前數道防線是虛,可以遲滯秦軍推進速度,為趙軍全力強化百里石長城 爭取寶貴時間。趙軍這道防線依山而建、東西走向,連線了長平、米山(大糧山)、故關等戰略 據點,也兼顧丹水(南北走向)、大東倉河(東西走向)、小東倉河(東西走向)等谷地,形成了 完整的戰略縱深,有了可以和秦軍相持的基礎。
只可惜,趙國選對了地點,但戰場節奏卻牢牢地掌握在秦國手中。秦國在下半場上場的是戰 國“將魁元”白起,一位戰場排程大師。
從容的軍神“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擁有強大的戰略 定力和敏銳的戰場洞察力,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李牧為了痛擊匈奴,幾 年隱忍不發,驟然出手,絕殺匈奴 10 萬精騎。廉頗為了拖秦疲憊,堅持不與秦軍決戰,以待時 機。王翦為了滅楚,“空國甲士”,統帥 60 萬秦軍精銳,居然陪著項燕的 40 萬楚軍幾乎“度假” 一年,就為最後的雷霆一擊。“軍神”白起,更加深諳此道。“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 九天之上”,越是久經考驗的優秀將領,臨陣越不急於開戰。
趙括接替廉頗,盡在秦軍掌握之中,白起悄悄換下王齕是當時秦軍最高機密,“軍中有敢洩 武安君將者斬”,趙軍還矇在鼓裡。趙軍前鋒沿丹水東岸佈防,防線之後大小東倉河谷地,再往 後是西起長平關、東至故關的百里石長城,縱深合理,攻防兼備。白起也沿丹水西岸坡地不斷強 化壁壘,最佳化佈局,營造和趙軍旗鼓相當的戰略大縱深。秦、趙兩條防線在丹水北段丹朱嶺下幾 乎匯聚。雙方旗鼓相當,進入了寂靜的僵持階段。
如果細細品味現今長平附近的地名,會發現不少是與糧食有關,這些地名是:空倉嶺、米山 (大糧山)、丹朱嶺。冷兵器時代,決戰的導火索往往是糧食,相互傷害也往往是從互斷糧道開 始的。這些地名也許給後人分析長平之戰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勝敗皆由糧趙括是將門之子,隨父趙奢長於行伍之間,無論他多麼想主動出擊,也不會輕易動手。趙軍 雖然佔有地利,但是缺糧程度應該更甚於秦軍。很自然,備受糧困的趙軍想要打破僵局,首先考 慮的就是要斷秦糧道、毀秦屯糧。
空倉嶺或許就是趙軍的目標,但是空倉嶺成為了趙軍的“傷心嶺”。空倉嶺大體是南北走向 (北端與趙軍陣地丹朱嶺接壤),在秦軍丹水防線之後,幾乎與之平行,空倉嶺上有高平關,可 以俯瞰丹水谷地。
可以推斷,白起經過巧妙偽裝、散佈虛假軍情,讓趙軍誤以為秦軍屯糧之所在空倉嶺,趙軍必全力攻擊這個“軟肋”。一旦接戰,秦軍示弱佯敗,將趙軍逐步引入既定戰場。這樣可以解釋 為什麼趙括會“興奮”地全線出擊,向秦軍猛攻,其主攻方向應該就是秦軍的“屯糧之地”。只 可惜,這應是白起佈下的迷局,是“空倉”,更是口袋,趙軍主力出來容易,回去就難了。
米山(大糧山)大體也是南北走向,處於趙軍戰略縱深的核心地帶,聯通了趙軍丹水防線和 百里石長城,和趙軍各個據點的距離大致相等,應該是趙軍屯糧重地。如果說,趙軍截糧未成, 誤中“空倉嶺”的圈套,那麼秦軍截糧應是大獲成功了。“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 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趙軍主力全力撲向丹水西岸之時,後方空虛,兩支秦軍奇兵乘機猛攻趙軍腹地大東倉河谷地, 一是佔領米山(大糧山)高地,不僅絕趙軍糧道,還將趙軍分割為東西兩部;二是沿米山北上, 攻克故關、長平關等趙軍防線的主要據點,掌握了百里石長城全線。
計劃外的總預備隊秦軍已然傾國而來,但兵力捉襟見肘,“口袋”還不嚴實。為了抓住難得的戰機,秦昭襄王 親臨距離長平戰場最近、尚有潛力的戰略基地河內。河內並非“熟地”,被秦國吞併不久。在關 鍵時刻,秦決策層氣魄非凡,以賜爵一等的方式對這塊“生地”進行戰略總動員。秦制,最低爵 位“公士”可享有歲俸約 50 石,同時另有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賜爵一等足以讓普通農 家立刻變成“中產階級”,這是一個不能拒絕的誘惑。
於是,秦盡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遮絕趙救及糧食”。要達到這個戰略目標,這支生力軍 的進軍方向應是百里石長城,和前期佔領故關、長平的兩萬五千“奇兵”會師,居高臨下強化陣 地,徹底斷絕趙軍向北突圍的可能性;同時,東向隔絕趙國邯鄲方向的救援之軍。秦兩支奇兵加 上計劃外的總預備隊,猶如三把利刃,把趙軍牢牢釘死在包圍圈中。
即使紮緊了口袋,白起並沒有立即發動對趙軍的圍殲,而是固守丹水西岸壁壘和剛剛佔領的 百里石長城。時間站在秦軍這邊,飢餓成為最鋒利的軍刀。此時,數十萬趙軍主力被秦軍壓制在 丹水谷地北端,再加上米山(大糧山)屯糧之所盡失,進退失據,“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時至九月,秋風悲鳴,趙軍做最後的掙扎,“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狹窄的地帶,趙 軍主力無法正面展開,只能以小規模反覆衝殺。慷慨悲歌,血色殘陽。令人唏噓的是,老將廉頗 費盡心血,構築固若金湯的百里石長城,此時卻成為趙軍無法突破的鐵壁銅牆。“長平關”前是 “丹朱嶺”,據說是以堯封其子丹朱得名,這時,秦趙兩軍用自己的熱血為“丹朱嶺”做了另一 個註腳。
秦軍牢牢掌握著戰場節奏,“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在客場打出主場的感覺,趙軍之敗就在 所難免了。
回覆列表
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率軍與趙將廉頗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對壘。因秦軍來勢兇猛,趙軍節節敗退,秦軍奪下趙軍光狼城等兩個據點。廉頗乃趙國的老將,他深知雖然趙軍實力不及秦軍,但秦軍遠離故土,糧草供應是其致命弱點,直接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只守不戰,如此僵持4個多月。而遠在250公里之外的趙孝成王中了秦國離間之計,派軍事世家之子、“深通兵法理論”的年輕將領趙括來替代廉頗。
趙括改變廉頗策略,原來的將領也被他帶來的近人替換。秦王聽說趙國換上趙括為將,便暗暗派秦國“戰神”白起到軍前密秘指揮秦軍。白起先派3000兵卒進攻趙營,趙括出1萬兵力迎擊,秦兵敗走。趙括正式向秦軍下達戰書,白起答應來日決戰,隨即將大營後撤10裡。開始排兵佈陣:先安排王賁、王陵在主戰場迎戰;再安排司馬錯、司馬梗從間道繞到趙軍後方;又安排胡傷埋伏在左近;自與王齕蹲守大營。
趙括首遇王賁、王陵,二將稍戰即退,趙括直接追到秦軍壁壘前,秦軍閉門不納。趙括開始強攻秦營,隨後催促後軍前進,意欲包圍秦營。此時二司馬的部隊從後面斷了趙軍的糧道,胡傷從中間插入趙軍中間,將趙軍一斷兩開。趙括覺得一時也難取勝,就在有水草的地方安營紮寨,讓軍士築起長壘準備守戰。這又給了秦軍包圍的機會。秦王聽說前方已將趙軍圍困,下令秦國15歲以上男子全部向長平進發,將趙軍死困在泌河東岸。秦軍從泌河對岸透過船隻源源不斷地運進糧草,但趙軍糧道被斷,僅有士兵隨身攜帶口糧,先是殺食軍馬,後來殺食弱兵,堅持了46天,趙括在突圍中中箭身亡。20餘萬趙軍聽說主帥被殺,遂全部繳械投降,甲冑器械堆積如山。
白起與王齕計議道:這次降卒加上之前上黨、野王的,一共40多萬。這些兵卒肯定反覆,不願跟隨秦軍。萬一將來有變,怎麼辦。就把降卒分成10隊,每隊配上2萬秦兵。並傳密令:夜晚秦兵一律白布纏頭,凡不帶白布的即為趙國降卒,全部殺掉。趙國降卒根本沒有準備,手無兵械,殺得血流成河,逃出來的又被外圍秦兵所殺。楊谷之水盡為紅色。
此戰史稱長平之戰,趙國因此元氣大傷,逐漸走向衰敗。那麼雙方成敗的原因何在呢?
1.秦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基礎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加強軍隊建設,獎勵軍功,大力發展農業,盡收蜀地、漢中等富饒土地,經過100年來的不斷堅持和強化,擁有100萬左右的虎狼之師。不管是對三晉還是強楚作戰,所向披糜。雖然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著胡服學騎射等一系列變革,但與秦國軍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2.戰前採納範睢離間趙國之計秦國前方王齕所率秦軍與趙軍相持不下。後方秦王與範睢商議:廉頗軍事經驗老道,知道我軍強悍,不與我軍輕易接戰,時間一長,我軍供需壓力持續加大,一旦對方找到機會,對我軍極為不利,此人不除,終久打不進趙國。於是派人潛入邯鄲,用重金買通趙王左右,在趙王周圍散佈謠言:其實秦軍最怕的是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已老了,目前節節敗退,不久就會全面潰敗或者投降。趙王也懷疑他怯戰,又聽到這些風言風語,遂決意啟用趙括。如果按廉頗固守避壘,以待秦軍疲憊的戰術經繼推研下去,此戰勝負真的難料。
3.秦軍表面是王齕任總指揮,其實是白起主持大局白起從公元274年開始,在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打敗援救韓國的魏趙聯軍,斬首13萬人,溺死趙軍2萬;公元前265年攻打韓國陘城,斬首5萬;包括這次在內,共經歷70餘戰,無一敗績,死在他手裡的人粗略估算在100萬左右。整個戰國時期死在戰場上的約有200萬人,白起就佔去二分之一。
4.趙括空有飽讀軍書之名,實無真材實學,逢事不知變通,夜狼自大,不接地氣當時他在趙王面前誇下海口:“秦若使武安君(白起封號)為將,尚費臣籌畫,如王齕不足道矣。”而其母透過與其父對比,也從側面反應了趙括不務實的所作所為:其父趙奢當年一旦接到軍事命令,整天吃住在軍營裡。每當得到君王賞賜,則全部分給手下將士。而趙括被任命為首將以後,天天走親訪友,得到賞賜悉歸家裡。其父當年就預測:“括若為將,必敗趙軍。”而在這次實戰中也確實驗證了他的真本事,只是代價太大了而已。
結語:如此規模宏大的一場戰役,沒法把功勞全歸到一個人身上,也不能把責任都扣到一個人頭上。勝負成敗乃是立體運動形成的最後結果。此役結束以後,白起的軍事生涯也已走到盡頭,由於秦國政治原因,也因為自身功高蓋主,受到範睢等人的排擠和構陷,被秦王賜死於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臨死之前對坑殺40萬趙卒內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