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史不丈夫

    因為個性剛硬,得罪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幫助明英宗復辟的大臣,誣陷他製造不軌的言論,想要冊立襄王。石亨一心想要制於謙死地,英宗還在猶豫,石亨說,于謙不死,復辟就師出無名。遂,英宗決定殺掉于謙。

  • 2 # 東方朗旭

    話說,當時作為大明王朝的一代忠臣于謙,是天下皆知。並且,還是他在經過了自己巨大的努力之後,才把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刺俘虜的明英宗,從敵人手裡給營救了回來。然而,當這位明英宗被于謙營救回北京再次成為皇帝之後,卻恩將仇報,在隨便給於謙扣了一頂“謀逆罪”的帽子之後,就把于謙予以斬首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先共同回首一下於謙其人。他出生於1398年的5月13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系明朝的名臣和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當然,如果我們說起他的人生經歷,真可謂是充滿了坎坷與荊棘。想當初,當他在明朝永樂十九年,一舉高中進士,並步入官場之後,先是在跟隨明宣宗一起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的過程中,一路升遷,直至被大明朝廷任命為當時明朝的江西巡按(相當於今天江西省的最高官員),所以,一時間歌頌之聲甚至可以載道。但此後,卻因為他本人不喜歡“拍馬屁”,尤其不喜歡拍明朝大太監王振的馬屁,因而,就遭到了大太監王振對他的不滿,最後,被誣陷下獄。

    那麼,話說至此,我們就得再瞭解一下王振其人,他為什麼這樣牛逼呢?原來,王振本是明朝的蔚州人士,(今天的河北省蔚縣),本來也是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但是,卻因為在趕考進士的道路上是一敗塗地,屢試不第。因而,便決定自閹入宮,成為了明朝的一名太監。最後,也許是一種天意,就是這樣一個小太監卻由於善長伺察人意,並非常“狡黠”,所以,逐漸就成為了明朝第一代專權大太監。尤其是,在明朝正統七年太皇太后死後,王振更是大權在握,威風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正是在這樣的明朝政治格局之下,才導致了當時忠臣于謙人生當中的第一次悲劇。

    當然,閒話少扯,書歸正傳。咱們再看于謙。儘管他由於得罪了大太監王振被抓入獄了,但終究是邪不壓正,後來,經過了當時許多老百姓和諸多明朝藩王的一再請求和呼籲,明英宗就又將於謙釋放了出來,並官復原職了。但此後,伴隨著大太監王振的掌權,明朝政治就開始越來越腐敗,於是,當時曾經被趕到了塞外的蒙古人部落——瓦剌,也就開始再次對中原地區不斷地搶掠和騷擾。而就在這種情況下,1449年,明英宗就在他的親信——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但由於不會用兵,結果,反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虜。

    顯然,這一下子,群龍無首,明朝的人心開始大亂。於是,就有留守北京的很多王公大臣都主張趕緊往南遷都。然而,此時,唯有大臣于謙:一方面,大力主張先立明英宗的親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景泰帝),史稱明代宗;另一方面,又拿出了中國歷史上南宋的故事,據理力爭、堅決反對,併發出了“言南遷者,可斬也”的厲聲高呼,才最終致使大明帝國沒有成為半壁江山。然而,可惜的是,歷史上總會有一些忠臣遇到稀裡糊塗的皇帝。

    此後,忠臣就是忠臣。于謙也並不是因為有了明代宗,也就不管明英宗了。而是不斷透過外交渠道積極爭取明英宗的迴歸。然而,當明英宗迴歸之後,于謙卻“悲劇”了。就在明英宗重新掌握政權的當天,就以于謙曾經大力主張當時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帝,犯了“謀逆罪”為由,而將於謙關進了死牢,五天後“斬首棄市”。

  • 3 # 阿淶的一天

    明英宗御駕親征蒙古韃子國瓦剌,帶領幾十萬明朝虎狼之師,然而沒想到,因為一個太監也想耍威風,衣錦還鄉,隨意改變行軍路線,被瓦剌得知明軍行蹤而在土木堡設下埋伏,結果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成為了俘虜!

    于謙取得勝利時是在明代宗時期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國之棟樑于謙,于謙文韜武略,文能寫詩賦詞,武能調兵遣將。于謙嚴厲批評了那些大臣可恥的逃跑行為,主張調兵保衛京城。于謙勸太后立儲君,以絕瓦刺非分之想,懲治誤國太監王振黨羽,以撫群臣憤怒之情。

    于謙周密的籌劃下,京師保衛戰取得勝利,討不到好處的瓦剌悻悻拖著英宗皇帝回家了。于謙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大明江山轉危為安,于謙有再造大明之功!

    于謙扶立新皇明代宗登基,卻從不居功自傲,一如以前清正廉明,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工作。代宗也十分信任於謙,君臣一心,大明一片盛世景象。

    然而在土木堡事變8週年後,也就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首示眾!

    原來,于謙剛正不阿,懲奸舉賢,得罪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而於謙又受代宗獨寵,石亨等人不敢得罪于謙,只能仇往肚裡咽。

    到了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幫助回國後被軟禁在宮中的明英宗復辟奪得皇位,這樣一來擁立明英宗有功,享不盡榮華富貴,二來可以藉此殺死於謙報仇。

    復辟的英宗諡號帶個“英”字,事實上也不是草包皇帝!他當然知道是于謙給大明續了命,也知道于謙高尚的品格,而且他不想讓于謙死,石亨等人決殺不了于謙,但英宗還是同意處死於謙! 英宗要殺功臣于謙時,百姓鳴冤,百官求情,連太后也絕食議,

    英宗皇帝為什麼一定非殺于謙不可?

    一、忠臣不侍二主

    于謙與代宗君臣同心,于謙是忠貞之臣,應該會反對英宗復辟,並設法營救被軟禁的代宗,這樣將置英宗於何地?就算于謙已經沒能力營救代宗,沒實力反對英宗,但至少不會為英宗服務,忠臣不事二主,于謙固是忠臣。

    二、于謙主張廢掉英宗

    于謙在明英宗被俘後,不但不想辦法去營救在瓦剌命懸一線吃盡苦頭的英宗,反而擁立代宗,使英示徹底丟了皇位!並且英宗回國後被代宗軟禁,于謙不但不幫忙求情,而且同意了代宗廢掉英宗兒子太子之位,另立代宗兒子為太子,這樣在英宗永無出頭之日,能不恨于謙嗎?

    三、斷絕弟弟反抗能力

    可以斷絕弟弟代宗朱祁鈺反抗的可能性。代宗必不甘心就這樣被奪走皇位,而於謙是代宗唯一強大的外援。只有于謙死了,代宗就會無反抗之力!

    四 、團結新新臣子

    石亨等人擁立英宗復辟有天大功勞,既然他們想殺于謙,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也好團結臣子。

    總之,對英宗來說,留于謙有害無利,殺于謙有利無害。所以英宗必殺于謙不可!于謙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有價值的一生,下面是于謙的一首詩,正是他人生的寫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4 # 歷史隨筆

    那一次的土木堡之變,幾乎斷送了整個大明朝,正是于謙的出現讓大明朝強行又續命了幾百年。

    但是好人不一定好命,偉人不一定都有好下場,有時候僅僅就是一政治犧牲品,不過好在他得以沉冤詔雪,也算流芳千古,這或許就是死得重於秦山吧。

    胡事的背景: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虜,這瓦剌就想利用皇帝在手勒索些錢、物過去,還不斷在邊境騷擾,當時明朝國庫空虛,並且大部分軍隊都在土木堡那一仗中消耗殆盡,大明朝是錢沒錢,人沒人,面對瓦刺的挑釁和要挾,滿朝文武都是投降遷都的聲音,只有于謙力排眾議,說絕不能投降,要堅決抵抗!並且堅決不給贖金,過了幾年瓦剌見實在撈 不著好,留著這前朝的皇帝還得每天好吃好喝供著,乾脆又還回去。

    明英宗回來之後,想奪回皇位,他對於謙的功勞是心裡有數的,但是明代宗又深得人心,領導得還不錯,發動政變必須要有個由頭啊,所以只能是把謀反的鍋讓于謙背,”徐有貞跟明英宗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才使得明英宗拿定了主意,要成事總要有人犧牲,于謙很不幸 就成了那個背鍋俠。

    後來,在明憲宗上臺之後,改正了不少他爹做下的糊塗事,為不少人平了反,其中也包括于謙,雖然于謙死得冤,但是流芳百世,總好過某些人活得久卻遺臭萬年好。

  • 5 # 西府趙王爺

    于謙不僅僅拯救了郭德綱老師孤獨的心靈,還拯救過大明皇室的錦繡山河。

    只不過此于謙非彼于謙,此于謙乃是歷史名臣,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將軍。 于謙身為文臣,卻頗具大將之風,並且憑藉著自身的學識與能力,拯救大明於水火之中。

    1435年,九歲的小娃娃明英宗繼位為帝,自幼便缺少父愛的明英宗,將宦官王振看做自己的童年玩伴、人生知己。

    太監王振得權之後便開始勾結黨羽,禍亂朝政。

    王振的越權行為最終釀成了足以顛覆大明江山的“土木堡之變”。昏庸的明英宗淪為瓦刺手中的俘虜,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瓦刺為了徹底擊垮明朝,企圖利用明英宗發動“政治詐騙”。瓦刺逼迫明英宗發號不利於大明統治的命令,試圖一點一點的架空大明皇室的權力。

    好在於謙一早便看穿了瓦刺的邪惡計劃,並率領文武百官扶立明英宗的弟弟登基為帝,如此一來瓦刺手中的明英宗便成為了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權的空殼子。 明英宗的弟弟上臺後,命令于謙主管兵部,負責京畿地區的守衛工作。

    于謙利用瓦刺大軍的輕敵心理,命令部隊假裝戰敗,同時在撤退的途中命令火炮營、神槍營、步軍營在道路兩旁的山林中埋伏。

    當瓦刺大軍在追殺明軍的途中闖進于謙所設下的陷阱之後,火炮營與神槍營萬彈齊發,步軍營蜂擁而起,瓦刺大軍在慌亂之中被明軍殺得丟盔卸甲、人仰馬翻,最終大敗而歸。

    瓦刺大軍被于謙擊敗後不久,知道來硬的不行,於是便將明英宗給送了回來。這下可就麻煩了,明英宗雖然回來了,但弟弟明代宗可不願這麼就將皇位拱手交還。於是明英宗就被軟禁在了深宮之中,兄弟二人開始積怨。

    最終,明代宗病重,明英宗靠著奪門之變重掌大權。奪權之後的明英宗開始了一系列的報復。

    明英宗對於謙積怨頗深,因為當初于謙主張扶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帝,導致明英宗的權力被剝奪了八年之久,所以明英宗重新掌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處死於謙。 明英宗以“謀為不軌,迎立外藩”的罪名,賜于謙死罪。

    所謂“圖謀不軌”就是說于謙沒有及時發兵救明英宗,所以明英宗認為于謙一早便有擁立他人為帝的心思。

    所謂“迎立外藩”就是說明英宗認為自己的弟弟不配當皇帝,只配當“藩王”,而自己的弟弟已經過世,明英宗只好將滿心的火氣發洩在於謙的身上。

    其實說實話,當初要不是于謙,英宗估計都回不了京城。當時瓦剌人提出要放英宗還朝,明代宗顧及皇位,壓根兒就沒想讓哥哥回來。是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將英宗接了回來。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明英宗)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另外,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頗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而且在這期間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了奪門之變中幫助英宗復位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這些人一致要求明英宗殺掉于謙。

    謙性故剛,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視諸選耎大臣、勳舊貴戚意頗輕之,憤者益眾。

    所以奪門之變後的于謙,其實就是眾矢之的,大家都想報復他,自然也就是冤死了。

    但是,無論怎樣,他們抹殺不掉于謙的功勳,若無于謙力挽狂瀾,估計明朝早就亡了,這是當時天下人的共識。只是明英宗壓著,大家不敢說而已。

    明英宗過世之後,他的兒子明憲宗為了安撫天下不忿于謙只悲慘遭遇的不平之士,親自為于謙平反,並讚揚于謙是“俊偉之材”。

  • 6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講到于謙,大家很多人都想到那個抽菸,喝酒,燙頭,同時岳父還是蒙古國海軍總司令的于謙。

    當然這個題目的于謙並不是這位當今的于謙,而是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的于謙。可以說,大明朝要是沒有于謙,很有可能會和宋朝一樣,丟失北方領土。

    但是這樣一位對於大明王朝做出了極大貢獻的臣子確遭到了陷害,無他,只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罷了。因為他的靠山倒了,於是他便也跟著倒了。

    功成

    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明王朝發生了一件舉國震驚的事件,那就是皇帝北狩了,當然說著是北狩,其實就是被北邊的瓦剌人抓了,於是有兩個選擇擺在了大明臣子的面前,戰?和?,有人選擇戰,有人選擇和。最終主戰派于謙,發表了一錘定音的意見:”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緊接著他又說:“京城乃國家之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勢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

    也就是因為這一句話,讓于謙成為了“北京保衛戰”的領導者,北京保衛戰的成功也讓于謙這個名字在大明朝徹底的響了起來。

    身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明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於是大明王朝的主人從明代宗朱祁鈺變成了明英宗朱祁鎮。

    在朱祁鎮復辟後改年號為天順。當天,朱祁鎮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同時於天順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棄市,籍其家。並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

    至於為何要殺于謙,只因不殺則師出無名

  • 7 # 秋風吹落葉飛

    于謙的功績完全可以和岳飛文天祥一樣來被後人銘記!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讒言出征瓦刺導致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被俘,皇帝被俘,京師空虛!蒙古人順勢南下,在這緊急關頭于謙力排眾議“南遷者殺”,擁立朱祁玉為帝!最後在於謙的帶領下保住了大明江山,前車之鑑,南宋百餘年處於被動!

    然而朱祁於病重,以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在發動奪門之變之後不會考慮該不該殺于謙,而是必殺于謙!經管于謙主立朱祁鎮之子為帝,而且也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太皇太后也在!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就不具有合法性,而且奪門之變也是一個多餘的動作!立他未成年的兒子為帝也就是讓他自己重新掌權,但是皇帝不能有錯誤所以于謙必須死!

  • 8 #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于謙之死,與岳飛之死如出一轍。如果說岳飛之死是“三字獄”(即莫須有),那麼于謙就是“二字獄”(即謀逆),都是君王為了剷除臣子而整出來的罪名。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帝王之術耳。

    于謙拯救大明的功勞,英宗復位後是心知肚明的,在殺之前也曾猶豫過,但徐有貞進言,說是“不殺于謙,奪門不正”,於是英宗狠下心殺之。

    你看,就是為了復位復得名正言順所以才下得狠手,于謙不過是英宗復辟的犧牲品。

    彼時代宗上位,乃是事急從權,情勢所迫,一切都是名正言順,此時自己一個威望盡失、退居二線的太上皇奪門造反,這算哪門子事?可不就只能以于謙“迎立外藩”謀逆,自己出手來證明自己奪門政變是正當的。

    在英宗眼裡,于謙是於公不虧,但於私,他心理還是記恨這些諸如於謙這樣當初擁立代宗上位的人,簡直是亂臣賊子,本來自己才是正主,回來後卻成了被幽禁的太上皇,說好的代攝朝政呢?皇位回不來不說,自個兒的太子也被代宗廢了,這些賬,早就記在了代宗還有于謙這些人身上。所以後來殺于謙,也是帶著私仇的。

    我們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復辟,就必須要培植真正屬於自己臣子,一個功勳蓋世的代宗之臣杵在那裡,英宗怎麼看都是刺,是越看越難受,他于謙活著一天,世人總會想起他的不世之功,同時也會讓世人想起自己這個曾經讓大明蒙羞的狼狽皇帝,就衝這,代宗也容不得於謙。

    所以,英宗殺于謙,不過是假借公名,捏造罪名來為奪門之變正名,同時也報了私仇舊恨。

    故而後來當石亨等人把謀逆汙水潑向于謙時,于謙也不分辨,而是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更深的意思他早就明白,石亨等人不過就是放出來咬人的狗,背後放狗的人就是英宗,跟狗爭辯有什麼用,這不過就是宋高宗指使秦檜等人害岳飛那套把戲!

    鬼才信英宗是被石亨那幫人矇蔽呢!

    于謙,就這樣,冤死,跟岳飛一樣。

    而他被沉冤昭雪,也已經是明憲宗成化元年,憲宗恢復了他的官職,並賜祭,發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于謙。

    而後………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

    萬曆十八年,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于謙祠內的于謙夫婦像)

  • 9 # 大明說歷史

    大明王朝第一能臣于謙,明明成功延續了明朝的生命,但是卻被以謀反的名義被殺。對於于謙的死,史書上只記載了四個字:天下冤之。

    還記得初中時候學的一首古詩,也是一首想測千古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覺得這首詩就是對於謙他的高尚人格的最好的詮釋。

    歷史上的于謙也並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他可以犧牲個人保全大局。

    明朝是漢族人們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關於這個朝代後人的爭議是非常大的,有人說過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什麼叫三無朝代了?也就是說明朝還沒有一個賢明的皇帝,也沒有著名的大臣,更沒有名將。我覺得這個說法的話對於明朝還是有很大的偏見的。你們可以說明朝沒有賢明的皇帝,但是明朝卻有很多著名的大臣,更有很多名將。今天我們就單純的來說一說一位昏庸的皇帝是如何對朝中忠臣的。

    指明朝的朱祁鎮。這個人據歷史上記載確實對朝中奉獻也是極少的。他繼位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留下了很多的人才,而且他即位的時候國家也是比較強盛的,當時還處於仁宣之治,當時的明朝還有三楊這些能臣,要想辦些大事兒是絕對能夠辦到的。

    然而這麼一個如此強大的時期,卻被朱啟正玩的什麼都不是了。本該親賢臣遠小人的,可是朱祁鎮卻親小人遠賢臣。在大太監王振的忽悠下,他親率大軍進攻蒙古,最後被瓦斯擊敗,明朝積累數十年的灰飛煙滅,而且無數的人才成為了炮灰,就連朱祁鎮本人也成為了俘虜。

    這個時候大明開國80載,那個時候的局勢對於明朝來說是非常嚴峻的,很多大臣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都被俘了,大明朝應該另立新主。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呢,一個大臣就站了出來,他建議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之後和瓦刺開戰,於是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開始了。而這位力排眾議的大臣就是于謙,于謙率領的軍隊,成了明朝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他成功的延續了明朝的生命。在於謙的努力下瓦刺一無所獲。瓦刺戰敗後,成為俘虜的朱祁鎮就沒有最後的利用價值,被放了回來。然後那個時候朱祁鈺已經登基了,所以說朱祁鎮回來後就成為了太上皇。

    景泰八年的正月,朱祁鈺病重,將石亨召到病榻前囑咐了遺囑。石恆答應了下來。但是他看到了朱啟玉的病態,心裡打起了歪主意。就跟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預謀。並且將賭注壓在了太上皇身上,準備擁立朱祁鎮復位。正月十六,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也就是‘奪門之變’,短短几個時辰,不但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清晨,紫金城內突然鐘鼓齊鳴,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正在疑惑間,徐有貞高聲宣佈“上皇復辟矣”,然後催促群臣入賀,復辟的朱祁鎮在接受百官朝賀後,下旨將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當場逮捕。

    朱祁鎮知道于謙並不是忠於某個帝王,而且忠於明朝,只要是明朝在位的皇帝,他都會忠心扶持,並且太后也曾跟朱祁鎮說過“于謙殺不得,萬萬殺不得。”在朱祁鎮動搖的時候,徐有貞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對朱祁鎮是“不殺于謙,奪門無名。”就是這樣一句話,觸碰了明英宗最脆弱的部分,也就是歷代皇帝最為看重的——名正言順的皇位。

    所以,于謙在奸人的陷害下冤死,其子于冕流放。雖然最後朱祁鎮的罪名是意圖擁立藩王即位,視為謀反。我們都知道在古代,謀反是要被誅連九族的。可是于謙雖然被殺,但是他的兒子卻不曾被殺,而只是流放。證明於謙謀反之罪名不正言不順。對於于謙之死,文武百官皆是敢怒不敢言,百姓更是憤怒無比,但是卻也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于謙被殺害。

    徐有貞因為自己的個人恩怨,不惜去謀害當朝的棟樑之才,確實是罪大惡極。而朱祁鎮卻被奸人利用,身為帝王卻不會識人用人,此乃帝王之大忌,不可原諒。雖然事後朱祁鎮幡然悔悟,但是卻也沒用了。

    我覺得一國之主可以無能,但是卻不能昏庸無道、不懂識人。

  • 10 # 94310417小云

    土木堡之役明英宗朱祁鎮領大軍50餘萬人御駕親征,禍國殃民的大太監王振為衣錦還鄉改變線路,被瓦刺丞相也先探知於土木堡埋下大軍2O餘萬而突然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時年1449年,訊息傳來舉國震動。皇太后召集眾臣商議如何是好,眾大臣驚恐萬狀失魂落魄亂作一團,翰林侍讀徐珵言遷都南京,有許多大臣隨聲附和,內閣大學士于謙大人厲聲駁斥遷都者當斬,今日之情形類同於當年北宋亡國之形勢。奉請太后立朱祁鈺為帝國一日不可無君,皇太后大喜信有力挽狂瀾的於大人似定海神針鎮住了局勢,景帝朱祁鈺召令于謙為兵部尚書總理京機抗噠噠進軍事宜,思那于謙乃文臣賢補深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知召獄中有總兵官石享有罪積壓,乃言於景帝令其戴罪立功以解危局,帝大喜令石享上朝聽封從於謙排程差潛,於大人令各州府急速勤王救國難,有令各總兵千總各司其職分兵把守於誠外,布神機營於各處。也先大軍浩浩蕩蕩瘋擁而來,見京師城頭錦旗招展聲勢浩大戰鼓宣天不免心頭疑惑驚慌,京城九門各有神兵數十萬,也先令全面進攻但收穫堪微被打的大敗,也見識了紅衣大炮和神機營的威力,連攻數日死傷慘眾,有卑鄙無恥的將英宗推於陣前退陣滅威。被于謙辮明陰謀乃令見英宗處不可炮

  • 11 # 安平144796971

    說于謙謀反,沒有證據,加一個“意欲”的罪名,完全是卸磨殺驢的節奏。不過這不奇怪,通觀明史,幾乎沒有一個良臣能將能得善終。

  • 12 # 苦水君聊史

    歷朝歷代總有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臨危不懼,拯救江山社稷的人,如唐朝郭子儀,宋朝岳飛,明朝于謙等,看來於謙不但可以撫慰郭大叔孤寂而火辣的內心,還可以領兵打仗,拯救江山,呵呵,只不過此于謙非彼于謙。

    明朝于謙是明朝重臣名臣,名族英雄,字廷益,號節庵,明英宗時任兵部侍郎,1449年6月曾被趕至蒙古的瓦刺,又開始蠢蠢欲動,開始騷擾明朝邊境,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御駕親征,親率50萬大軍,由於明英宗昏庸寵信太監王振,軍政大權全由王振把持,王振其人,善於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胸無點墨,大軍在行軍途中,隨意更改路線,一等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面前竟然讓跪著走;戶部尚書王佐請英宗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讓參預軍政事務,全憑王振喜好,軍內自相驚亂 ,說是行軍打仗,其實更像是一場鬧劇,王振讓英宗行軍是繞遠經過他家鄉,以顯示衣錦還鄉,行軍路線屢屢隨意更改,幾十萬大軍疲憊不堪,結果導致大敗,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刺軍生擒,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明英宗被生擒,50萬大軍,近百位大臣全部戰死,訊息傳到京師,滿朝震動,群臣都驚慌失措,徐有貞等人提出遷都南京,那樣明朝必會失去半壁江山,此時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以宋朝南渡為樣分析利弊,主張抗戰,得到了朝中正直之士和皇太后的支援,懲治王振的黨羽,以安撫群臣激憤,提高朝廷威信,但是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子當時只有幾歲,為穩定民心鼓舞士氣,于謙奏請太后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後世稱景帝。

    明代宗任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京師防禦,此時京城僅剩軍隊10萬老弱病殘,于謙調取了各地的備軍,加緊操練,整頓軍備,軍心民心漸漸安定下來。

    1449年10月瓦刺進犯京城,于謙親自披甲保衛京師,率領22萬大軍與瓦刺大軍決戰,大敗瓦刺軍,又乘勝追擊殺敵數萬,于謙力纜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為大明江山的穩固立下不世之功。瓦刺人看到明英宗已經無用,在其身上得不到任何的好處,第二年二月便將英宗放回,但國無二主,天無二日,明英宗回來代宗便將其軟禁在宮中,稱其太上皇。

    直到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于謙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難免得罪一些人,其中以徐有貞和石亨為代表,他們視於謙為眼中刺,想方設法除掉于謙,正月十六,徐有貞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迎回太上皇明英宗,英宗成功復位後貶代宗為郕王,立即抓捕于謙,罪名是‘謀為不軌,迎立外藩’,顯然是明英宗恨極了于謙,擁戴朱祁鈺當皇帝,而不是營救自己,對於自己的昏庸無能,寵信宦官,導致幾十萬精銳部隊覆滅的過錯,完全忽視。

    此時後宮太后及滿朝正直之士紛紛站出來,為于謙求情,太后甚至以絕食抗議,這時候成功復位的明英宗心中也曾動搖過,他心中很清楚,于謙為人剛正不阿,盡心盡力的為朝廷辦事,為大明就江山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徐有貞進言說于謙不除,復位則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為了防止代宗奪位,也必須除掉于謙。就這樣于謙在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斬首示眾,據說于謙被斬首時,百姓和送行的官員都跪下為他送行,斬首的劊子手因不願落個,殺害忠臣英雄的名聲而自殺。

    可嘆于謙為保大明江山,立下不世之功,最終還是抵不過皇帝的昏庸和姦臣的迫害,就這樣于謙和岳飛一樣,含冤而死,史書上評價只有四個字‘天下冤之’。成化元年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為于謙沉冤得雪,發誥文公示全國。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並賜墓建祠,以後人奉拜祭祀。

  • 13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于謙曾經作過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也貫穿了于謙的一生,忠誠為國,不懼犧牲;重名節、輕名利。于謙兩袖清風,只為社稷安定,最終卻因權臣奸臣的誣陷而身亡。

    “奪門之變”後的“莫須有”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在正月時,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迎接朱祁鎮恢復帝位,立即把于謙逮捕入獄。

    先前于謙的作風耿直,雖然是為社稷著想,政績也不錯,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於是,三人為了自身的地位,也為了報仇,誣陷於謙等人有不法企圖,以謀反罪,判于謙死刑。

    當時,一起入獄的王文因不能忍受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爭辯有什麼用?”

    在判于謙死刑前,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謙實有功。”但是,有人告訴他,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最終,明英宗為了自己的皇位,還是決定處死於謙。

    史書評價于謙之死:“天下冤之”。于謙之死,可以說與“莫須有”有得一拼,是權臣、奸臣和皇帝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私心,一手策劃的冤案。

    後來,石亨等人的罪行暴露,明英宗竟然後悔處死於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人有沒有機會達到和老子孔子一樣的思想深度?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