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紋甲

    自古以來君權與相權一直互相抑制 從東漢開始 皇帝對丞相勢力已經開始忌憚了 唐朝更是直接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幾 宋直接延續唐朝的做法 等到太祖高皇帝了 直接大筆一滑 取消丞相職位

  • 2 # 社會我亮哥

    一、歸根到底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需要,也可以說是相權長期威脅皇權的必然結果,也有人說是“胡惟庸案”促使朱元璋下定決心廢除宰相制度,但此案有諸多疑點,史學家們也沒有發現能證明胡謀反的證據。

    二、元朝的歷史教訓。元朝宰相權力很大,是上層權力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宰相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元朝的相權是古代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大趨勢下的一次重要反彈。

  • 3 # 南朝居士

    皇權和相權同生,有帝王就有丞相,但一直以來,相權對皇權威脅太大,直到宋朝群相制後,才有所改觀。

    你翻翻元史,宰相專權,篡位弒君的事不少,架空皇帝更是家常便飯。

    其實宋朝的群相制很好,相權無法威脅皇權,有宋320年,沒有權臣。

    而元朝的行省制,讓中書省一家獨大,沒有制約,地方行中書省,也聽中書省的,皇帝后來都是傀儡,所以宰相可以架空皇帝,殺皇帝,

    明朝立國後,也是仿照元朝的行省制,這就給皇權帶來的威脅太大,為了他的子孫做皇帝后,宰相專權。

  • 4 # 南陲

    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作為強化皇權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消弱甚至消滅相權,而只有廢除宰相制,才能徹底消滅相權。

      明初連續出任了四位宰相,朱元璋對他們都不滿意,但是一直沒找到時機搞掉存在已久的宰相制,到了第四位宰相胡惟庸,終於讓朱元璋抓住把柄。

      胡惟庸過於獨斷,又結黨斂財,有人告他謀反,朱元璋趁機逮捕了胡惟庸和一大批官員,從此不再設宰相,並把原來宰相的權力一分為六,由六部分管,直接效命於皇上。

      至此,朱元璋廢除了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

  • 5 # 單身情哥139895345

    宰相二字最早出現於《韓非子·顯學》,有“宰相必起於州部”之說,是“宰”與“相”的合稱。“宰”,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輔佐主宰之人,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下最高行政長官或者機構的通稱,並非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名,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稱,如丞相、同平章事等。伴隨著皇帝制度的建立,官僚制度也不斷完善,宰相成為綜合全般狀況,以決定施政的方針的人。不過,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中一大問題。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才可以說皇權真正贏得勝利。

    朱元璋像

    明太祖朱元璋能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不外乎有三點。

    第一,明朝繼承元朝統治,社會對強勢的皇權接受度較高。

    元朝屬於蒙古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少數民族政權的痕跡,其中元朝的政治制度中有很深的家臣政治的烙印,官員似乎是皇帝的家僕,故元明清三朝多見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而元之前甚少。皇權大於相權的基本格局使得朱元璋有廢除宰相制度的社會背景,官僚階層和士紳階層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音。

    明孝陵

    第二,朱元璋希望借廢除宰相制度打擊功臣派勢力。

    卸磨殺驢不是件好事。同甘苦不能同富貴的也大有人在。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的清洗大多為了自家江山永固,如漢高祖劉邦之流。朱元璋深知自己死後,繼任皇帝對於開國功臣的控制必然力有不逮,於是他想為子孫掃除障礙。以胡惟庸謀反事件為導火索,不僅僅罷了胡惟庸丞相之職,更是直接將丞相之職徹底廢除,並諭後世子孫,不得議設宰相。臣下有請設宰相的,處以極刑。這樣一來,宰相制度算是被這位草根皇帝徹底搞死了。

    胡惟庸劇照

    第三,開國皇帝往往精力充沛,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自己親領六部,宰相的權力在明朝被分解為由皇帝和六部共同行使,全國萬事繫於朱元璋一人。每天數不勝數的奏章需要朱元璋親自批示,有時候他的批示甚至比大臣的奏章內容還要長。這樣的行政結構,讓皇帝的時間和精力被大量的行政事務佔用,即使有“勞模皇帝”之稱的明成祖朱棣也心力交瘁,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然而內閣制度並不是宰相制度的翻版。

    文淵閣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進一步集中的必然結果,同時,宰相制度的廢除也使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另外,朱元璋本身充沛的精力也讓他能承受住廢除宰相制度帶來的巨大工作壓力,讓廢除宰相制度成為可能。

  • 6 # 盛世國學

    永遠廢除丞相制度。朱元璋特別強調:自古以來,丞相制度"弊多利少","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中多少人專權亂政"?所以,他在《大明祖訓》裡明確規定:永遠"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

  • 7 # 探微閣主

    皇權與相權,自誕生那一日起,就在不斷地明爭暗鬥。究其原因,在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權力太大,對皇權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所以,歷代的皇帝們,不斷地在皇宮中設定一些低階秘書,來架空外朝宰相的權力。

    具體,請參見《千年之戰——皇權與相權之爭》!

    明太祖廢相之舉,既有太祖本身的個人因素,又有歷史原因。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以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份最為卑微低賤。以一介農民,開創一個大一統王朝,朱元璋的個人能力可想而知。

    個人能力的強悍造就了朱元璋強勢的性格。對這樣一個人來說,宰相就是一個礙手礙腳的存在。

    然而他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感覺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廢除宰相,其實是和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制度有關 - 科舉制。

    中國的傳統世襲貴族,自始皇帝一統中國,建立郡縣,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然而東漢末年,又有一股新的勢力興起 - 門閥士族。

    自漢末至唐前期,門閥士族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唐朝初年,官員修訂《氏族志》,把清河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得知後大怒“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與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若廢相發生在唐代,那些根深蒂固的門閥士族首先就不會答應。在那些名門望族,諸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眼裡,皇室所代表的隴西李氏,只不過是他們其中的一份子而已。

    科舉制的誕生改變了一切。

    在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還在任人唯親,依靠世襲貴族進行統治的時候,中國的政權已經面向全社會開放了。科舉制自然是政治上的一種進步,然而它的後遺症卻也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

    自有科舉,政府用人有了標準,門閥士族把持政權的時代結束,這些士族也漸漸消亡。其最終的結果,就是皇室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士族們看皇室是平視的話,那些一個一個費勁腦汁科舉考試出來的寒門子弟,對皇室那就是仰視了,他們沒有意願也沒有力量去對抗皇權。

    所以,明太祖廢相,是皇權高度集中、缺少制衡的自然而然的結果。

    也就是“說廢就廢了”,誰敢說個“不”字!

  • 8 # 袁袁721

    朱元璋並非一開始就廢除宰相的,明朝建立之初,也設有丞相,分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爆發,胡惟庸及其黨羽伏誅後,朱元璋撤銷宰相制度,廢除中書省,六部歸皇帝直屬,並要求後世不許再設丞相職位。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與他的性格特點有關,更是歷史的必然。換句話說,封建王朝發展到那,宰相制度必然呼呼被廢除。

    相權對皇權至上的制衡。皇權並非一開始就是至高無上的,三皇五帝不過是部落首領,周天子也是徒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本質只是諸侯國盟主,權利有限。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至高無上,但當時的宰相權利很大,是官僚集團的領袖,對皇權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後世的皇帝不斷追求至高無上,毫無制衡的皇權,而相權無疑是最大的阻礙。故封建社會的總趨勢都是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弱化。明朝是封建社會的巔峰,皇帝對至高無上的皇權追求更甚,在此大背景下,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鍥機,直接廢除宰相制度。

    相權威脅皇權統治。若說宰相分了皇帝的部分權利,這還是可以理解的,若是威脅到皇帝江山則無法忍受。宰相是官僚集團的領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個人處在那種位置上,要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直接取而代之,要麼戰戰兢兢,勤勤懇懇,很顯然,宰相具備取而代之的條件。朱元璋顯然深諳人性,知道人對權利的慾望是約束不了的,既然約束不了,乾脆廢除,沒有誰是名義上的官僚領袖,大家平起平坐,誰也沒權利指揮誰,自然就不會出現一呼百應,帶頭造反的事。而胡惟庸恰好是以謀反被知罪。朱元璋為永保江山穩固,廢除宰相制度,永不設立。

    布衣天子對權利的掌控慾望。朱元璋是個猛人,做過和尚,乞丐,最終幹翻陳友諒,張士誠,並將蒙古黃金家族趕到漠北深處,在中原逐鹿中奪得頭牌,坐上寶座。這樣的人是不會相信任何人的,他的天下交給誰治理都不放心,緊緊握著權利不放,要他把朱家江山交給外人治理,這不可能,那就只能自己治理。宰相是對江山威脅最大的,那自然得廢除。所以朱元璋廢了宰相,政務無論大小都親自處理,堪稱史上最勤奮皇帝。

    像朱元璋這樣雄才大略的君王是無法忍受別人和他分權的,比如漢武帝,頻繁換相,啟用地位卑微的人,其實也就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不過朱元璋更直接,直接廢除宰相制度。

    胡惟庸案是直接原因。胡惟庸作為朱元璋的老戰友,才能還是有的,不過他低估了朱元璋,妄圖淮西將領,勾結藍玉,妄圖奪取朱元璋的天下,實在是異想天開了,沒聽說過誰能從開國皇帝手裡奪取江山的。他的下場也很慘,誅滅九族,宰相制度也從此廢止。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看似是偶然的,然而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頂峰,皇權越發集中,對皇權制衡最重的宰相制度已是必然被廢除的,朱元璋不廢,朱棣也會廢,這是歷史的必然。

  • 9 # 李不問

    大臣:陛下,宰相胡惟庸疑似要反

    老朱:特麼的,老子給他這麼大權力還不知足,敢反?

    大臣:疑與李存義等人勾結

    老朱:殺光,滅九族

    大臣:……

    老朱:看來這天下還得我老朱家獨享!傳我聖旨,後世不得設相!

    大臣小聲BB:累死你丫的~

  • 10 # 雁南往

    遍觀前朝因為君主弱勢而宰相專權的例子數不勝數,這就表面宰相制度其實存在很大的弊端,而朱元璋肯定不允許有這樣一個隱患留著來威脅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誠然宰相制度有很多好處,極大的方便了的君王統治,但是這對君主有著極高的要求,如果君主賢明那麼自然可以駕馭住手下的一幫人,而如果君子昏庸無能那麼手下的人難免沒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於是就出現了權臣。

    朱元璋這個人權利慾望極其大,自然不允許其他人跟他分享權利更何況這個還能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於是胡惟庸就被拉出來躺槍了。

    其實但凡有點能力的基本上都被朱元璋給殺了,就算沒有也基本上是主動放權,明哲保身。

  • 11 # 靜夜思160519196

    宰相是被朱元璋廢掉的,目的就是加強皇權。其實在千年以前,漢武以後,丞相也被廢掉,大將軍行丞相事。明朝雖然沒有宰相,但是內閣首輔也就是宰相的存在,外間也是這樣稱呼。

  • 12 # 真誠地看著你

    分權。

    為避免宰相權力過大,對皇權掣肘,經過幾個朝代摸索實踐,相權依次被三司、六部分化,明朝設內閣取代宰相,將宰相剩餘的權力再次分配。內閣首輔掌握內閣大部分權力,民間也稱宰輔,不過他的權力已經遠不及宰相。

  • 13 # 小鼠報道

    因為前車之鑑,為了分散權利,方便掌控,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加強皇權。

    宰相制度是中華文明歷史上為了輔佐君王更好的掌控朝廷而制定的,畢竟人力有限。

    只是到了朱元璋這裡,宰相制度被終止,推出了歷史舞臺,這是朱元璋的創舉。

    前車之鑑

    首先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宰相制度,這是參考了之前的事例,讓他覺得這是必須要做的。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宰相專權,甚至蓋過皇帝的事例。

    而在朱元璋這裡,瞭解的最清楚的大概就是宋朝的宰相了。

    宋高宗時期宰相秦檜,因為宋高宗的寵信,權勢滔天,甚至連岳飛這樣的有功之臣,都可以被他用莫須有的罪名暗害,足見他權力多麼的大。

    而後來的丞相賈似道,那更是把宰相擅權的能力掌握到了極點,雖說不是凌駕皇帝之上,但是憑藉手中的權力,欺上瞞下,肆意妄為,讓宋朝徹底沒有了翻身的機會,最終被蒙元所滅。

    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會造成權力膨脹,不利於皇權的推廣。

    分散權利

    朱元璋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統治,就要平衡好手下臣子的權力。

    如果繼續架設宰相職位,因為宰相的重要性,自然無法抑制他的權力增長,稍有限制,還會造成君臣失和。

    而同時朱元璋推行的三省六部制必然也會因為這個制度,成為宰相手底的部門。

    為了讓六部可以獨立出來,互相合作,又互相牽制,就不能在其上加設職位進行統御。

    這樣更有利於六部的運轉自由。

    方便掌控

    而宰相原本就是為皇權服務的存在,也存在限制皇權的作用,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能成為輔助職位,反而限制了皇權的發展。

    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想的是要皇權至上,不允許有分薄皇權的職位存在。

    所以為了便於掌控朝政,朱元璋分設六部,將宰相職權進行了分割,而皇權沒有了相權的限制自然更有利於掌控。

    所以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行皇權至上,防止大臣作亂,就要廢除實力容易做大的宰相制度。

  • 14 # 小莫侃歷史

    宰相制度自秦朝開始建立,到明朝廢除,明朝的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宰相,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下:為什麼在明朝之後的朝代也不再設定宰相這一職位?其實明太祖朱元璋製造“胡惟庸案”並非臨時起意,廢除丞相制一直都在朱元璋的謀劃之中,而且他制定的計劃長達數年之久。

    胡惟庸,濠州定遠縣人,於1355年在和州歸順朱元璋,為元帥府奏差,經過多次升遷,擔任了左丞相,其性格一向積極,也就是愛攬事兒,有時候不該他管的事也會摻和進去,正好不對霸道且疑心重朱元璋的口味,但是朱元璋從不表露出自己對他的厭惡,劉基等人看不過去,就對朱元璋說胡的不是,朱元璋卻表示毫不在意,還說劉基他們對胡惟庸有偏見,依舊讓胡做左丞相,這正是朱元璋的厲害之處。

    胡惟庸投靠朱元璋的時日不短,朱不能因其性格缺陷就對他大加責罰,容易傷了功臣們的心,況且當時朝廷尚不穩定,急需人才來鞏固統治,在朱元璋的眼裡,胡惟庸就是家裡養的小雞仔,宰殺太早不划算,只有養大一些,下了蛋,有一天不想養了,就故意敞開糧倉,等這隻雞習慣性地以為主人是不介意它吃糧倉裡的糧食,進入糧倉,吃了幾口糧食,主人就已經在提刀趕來的路上了。

    果不其然,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有意縱容下得寸進尺,逐漸飛揚跋扈,做下許多壞事,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大將軍徐達曾在朱元璋告他的狀,差點被他謀殺,他都做到了這個份上,朱元璋都沒有殺他,因為這些還不夠,朱元璋要除的是宰相之位,而不僅僅是一個胡惟庸。

    察覺到不對勁的胡惟庸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

    朱元璋在得知訊息之後,以謀逆罪,處死胡惟庸,同時追究更多有權勢的開國功臣們,深挖長達十年,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勳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朱元璋此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他認為要保證皇位永遠屬於自己的子孫,就必須清除丞相,畢竟丞相分割了皇權,對皇位的繼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下詔書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

    明朝罷中書省,權分六部,秦漢以來行之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朱元璋對文武功臣、官員展開殺戒,免去君權被丞相架空的可能性,亦一併廢除了中書省和相職,此舉造成日後明朝君主的權力達到顛峰,甚至在萬曆年間造成“斷頭政治”。

    有人可能會說:朱元璋一開始可以直接不設定丞相一職,試想一下,朱元璋一介莽夫,如何在不學習的情況下就懂得處理朝政?況且,沒有高位厚祿引誘,誰會願意陪他打天下?

    總的來說,宰相制度被廢除是必然事件,畢竟,第一任宰相就幹了大不敬的事情,讓後世統治者一直心有餘悸,只有沒了它才能安心。

  • 15 # 史道驛站x

    宰相制度最早出現在商朝,秦朝開始確立丞相一職,秦始皇建立秦朝後,丞相是李斯,李斯也因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位丞相,以後的封建王朝如漢、晉、隋、唐、宋都一直沿用宰相制度,只是不同的時代,宰相的稱謂有所不同。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初期也是沿用宰相制度,他任用了四位宰相,分別是李善長、徐達、汪廣洋和胡惟庸,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建立了內閣機制。

    丞相相當於政府首腦,是國家行政事務的管理者,秦稱丞相或相國,漢稱司徒,隋唐稱中書令、侍中等,宋稱宰相,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設立了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臺,中書省是百官之首,擁有很大的權力,中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就是丞相,以左丞相為最。

    作為丞相肯定是皇帝信任的人,或者才華和能力非常強的人,朱元璋時期任用了四位丞相,李善長和徐達都是很早就跟隨朱元璋的人,信任是不用說的,汪廣洋本是元朝官員,後追隨朱元璋,胡惟庸本是李善長的幕僚,因為做人機敏,受到李善長的提拔和推薦。有了權力,就會使用權力,宰相經常會干預皇帝的決策,對於皇權有一定的掣肘。

    明太祖朱元璋是靠自己一點一點的努力,從一介草民登上皇位的,這些人生經歷讓朱元璋深知江山的來之不易,如何鞏固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如何順利傳承朱家王朝,以防皇權旁落,就成了朱元璋日夜憂思的問題,當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隨後對明朝行政機構進行了改制。為了削弱中書省和百官的權力,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來個一分為三,分別管里民政、司法、軍事,合稱三司。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翻臉勝過翻書的人,許多跟隨他立下赫赫戰功的人,他幾乎不用任何理由就把他們殺掉,就算是他任命的四位宰相,除了徐達是病死外,其他三個無一善終,朱元璋殺戮太重,連他兒子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朱標好心勸朱元璋,還被朱元璋臭罵一頓。

    朱元璋之所以廢除宰相制度,分散權力,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加強皇權,原來國家大事,官員只要向丞相彙報就可以啦,中書省把能辦的事都辦了,重大的事情跟皇帝彙報一下,也就是告訴皇帝一聲,有這些重大的事情發生,處理還是丞相。這樣子皇帝不就成了擺設嗎,朱元璋那受得了這個,我朱元璋當皇帝,你丞相說了算,怎麼行呢?

    朱元璋設立三司,三司直接對他負責,這下好了,皇帝朱元璋是有權力了,什麼都說了算,可是要處理的公務實在太多了,朱元璋是勤奮,他晚上也睡不了幾個小時,可就是不吃不喝不睡,朱元璋一個人也處理不了這麼多事情。於是“內閣”出現了,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到,內閣還是對內服務的,內是誰呀?皇帝唄!內閣最早的定義就是皇帝的助手,內閣起源於明太祖朱元璋,真正完善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

    說到底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就是為了集中皇權。朱元璋生性多疑,不會輕易相信臣子,甚至連老百姓也有戒心,因為他就是從最底層爬上來的,難保出個朱元璋第二。於是他又把自己的衛戌部隊拆分出幾支,分散權力,其中有一支就是非常著名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錦衣衛就是朱元璋的耳目。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其實就是“皇權”和“相權”之間的權力鬥爭,由君主集權變成君主專權,這實在是個歷史的大倒退。

  • 16 # 璽言春秋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朱元璋獲悉占城國赴大明朝貢的使臣抵達京師已達月餘竟無人搭理,不由勃然大怒,更令朱元璋怒不可遏的是在此期間竟然無人向自己報告這件事,於是,朱元璋立即下詔斥責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廣洋。

    胡、汪二人雖然表面上向朱元璋叩頭謝罪,但是卻不斷向朱元璋暗示禮部才是這件事的罪魁禍首,禮部諸臣又辯解稱早已將佔城貢使抵達京師的訊息上報給了中書省。

    面對胡、汪二人領銜的中書省和禮部諸臣之間的互相攻訐,朱元璋更加憤怒了,於是他下詔將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處死、將禮部諸臣下獄問罪。

    得知汪廣洋被處死的訊息後,汪廣洋的一位侍妾陳氏表示願意陪汪廣洋一同赴死。朱元璋派人調查後得知陳氏竟然是被罰沒入官的奴婢,按照慣例,被罰沒入官的奴婢只能賞賜給有功之臣,一介文官的汪廣洋不可能透過正常途徑納陳氏為妾。所以,朱元璋又下詔將胡惟庸和所有相關官吏下獄問罪。

    眼見胡惟庸被下獄後大勢已去,塗節、商暠等人急忙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欺君罔上的罪狀和勾結陸仲亨等武將意圖謀反的陰謀。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宣佈廢除中書省,並嚴禁後繼之君復設中書省和丞相。

    隨著中書省被廢除,施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徹底終結。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宰相制度施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為何朱元璋登基後不久就能將其廢掉?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下維持宰相制度順利施行的相權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秦代與漢代前期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相權的巔峰時期,秦代的趙高僅僅說服了宰相李斯就將始皇帝嬴政親自選定的繼承人扶蘇變更為胡亥,漢代的文帝遇到軍國大事甚至要親至相府問策(國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倖其殿)。

    但是,漢武帝登基後越來越感覺到“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的相權嚴重製約了皇權,所以,為了削弱相權,他採取了設定三公分相權、任命出身於寒門的官吏為宰相、以尚書代替宰相行使部分相權等措施。

    這些措施實施以後,削弱相權的目的是達到了,可是外戚又迅速填補了因削弱相權而出現的權力真空,其結果導致了外戚王莽篡漢建新。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經過對王莽篡漢教訓的總結,他不得不對嬴政始稱皇帝的原因深表贊同,並且基於“權制獨斷於君”這一戰國時期變法的核心,劉秀認為只有加強皇權、削弱相權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他正式以尚書檯取代了相府。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 ,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而害今。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史記·始皇本紀》

    按照劉秀的構想,皇權加強後就能填補相權被削弱留下的權力真空,而擁有部分相權的尚書檯將變成皇帝的秘書機構,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王莽篡漢之事在東漢重演了。

    可是,東漢時期士族勢力的崛起阻礙了皇權的加強,擁有部分相權的尚書檯又無力制衡外戚、宦官。這樣,東漢就在外戚與宦官的相互爭權中走向滅亡。

    東漢之後的隋、唐兩代代在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時無不將皇權加強的程度和相權削弱的程度過低,所以,隋唐時期透過三生六部制將相權分散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將相權集於一身的程度。

    到了宋代,相權被分的更散:二府(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掌政事、軍事,三司掌財權,又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同時還在朝廷上設立了考課院、審官院、審刑院等機構。這種情況下,宋太宗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對曾就皇權與相權說了這樣一段話——今陛下躬決萬機,臣下止於奉行聖旨。臣常與同列等言,實知榮幸。

    “奉行聖旨”四個字充分的說明了相權從漢武帝時期至宋代已被削弱到可有可無的事實,因為此時的宰相所能做不過是奉旨行事而已。

    元代可以被看做是相權的迴光返照期,依託朝廷上的中書省和分佈在各地的行中書省,元代的相權幾乎恢復到了秦代和漢代前期的水平,以至於元順帝時期的宰相脫脫能率領百萬大軍同義軍交戰。

    大明的建立,意味著相權迴光返照期的正式結束。

    胡惟庸於洪武六年被任命為宰相後不久就展露出了自己驕橫跋扈的一面,生殺廢黜之事不經朱元璋自己就給處理了,內外奏章自己先看過後再上呈給朱元璋,發展到後來居然利用權勢大肆籠絡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等武將。

    對於這些,朱元璋肯定是清楚的,因為大臣在家中因何事而發愁、見過什麼人說過什麼話他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可是他居然忍了胡惟庸六年。要知道,朱元璋廢掉胡惟庸的相位簡直是易如反掌,所以,朱元璋對胡惟庸的隱忍不發不過是想透過欲擒故縱的方式來削除胡惟庸背後的相權和實施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

    洪武十三年,隨著胡惟庸的各項罪狀陸續被人告發,朱元璋順勢宣佈廢除宰相、後繼之君不得再設,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實施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掉。

    綜上所述,實施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之所以能在朱元璋登基後不久就被廢掉,主要是因為維持宰相制度順利執行的相權已經在宋代被削弱到可有可無和朱元璋對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的欲擒故縱。

  • 17 # 漩渦鳴人yy

    原本胡惟庸這件事情對於朱元璋來講,只不過是胡惟庸所在那個集團的事兒,跟這個宰相制度沒有任何關係,可是呢,朱元璋偏偏要廢掉這個宰相制度,這一點讓當時朱元璋手底下很多人都感覺不僅在電視劇朱元璋裡面這一點病有所體現,有的人就勸朱元璋說此事就是胡惟庸及其亂黨,所謂兒跟這個宰相沒有任何關係,何必要把宰相給廢了呢?

    中央政權裡面存在著一個矛盾,那就是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怎麼講呢,一開始的時候中央集權制度並不是那麼徹底,當時大家就認為整個天下是這個小朝廷的天下,而這些氏族大家也是組成這個朝廷的一部分,他們的權利也特別重要,整個朝廷不能夠由你皇帝一家說了算,所以便會出現一個代表替他們在某種位子上面完成對於各大家族利益的實施。

    聽說宰相一開始的誕生之地,也就是秦國的宰相,其實當時秦始皇手握大權,宰相也只不過是一個替皇帝打工的打工仔,所以宰相所謂的權利有限,可是在這之後的漢朝開始宰相就開始擁有重大的權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的,在漢朝結束之後一直到唐朝,無論是漢朝的大家族,還是在這之後的關隴集團,這些大家族對於整個朝堂的影響力不言而喻而在這其中最能夠將這些家族的利益付諸於實踐的職位那就是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位置距離皇帝的關係很近,而且還能夠限制皇帝的權利。

    與此同時,權力的增大增加了皇帝心中對於權力的渴望,到了朱元璋這個歷史時期,其實皇帝已經想要做到整個天下,唯我獨尊皇帝就是整個國家唯一這樣一種情況。

    朱元璋心裡是怎麼想的?他想如果以後繼承我位置的孩子是一個傻子,我要怎麼做才能夠讓這個傻子成為整個國家的皇帝而不受其他人質疑呢?那就要做到我這皇帝手中的權力,至高無上無人可以替代,也無人可以某法搶奪,這樣的話,我這個皇帝的孩子才能夠安安心心的生活一輩子。

    所以朱元璋在經歷了胡惟庸這件事情之後,立刻就廢了宰相,其實對於朱元璋來講,宰相費不費的只不過是一個形式上的問題,而即便在這之後宰相依然能夠存在,宰相手裡的權力依然少的可憐,甚至於我可以大膽的猜想,如果沒有廢了宰相,那這個宰相也只不過是掛著宰相這個名字的空銜,好了,他只是一個顧問,而沒有任何實權,或者只是一個高階打工仔。

    隨著封建時代的進行,集權制度的深入,皇帝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多,而此時的天下已經沒有更多的權力給皇帝掠奪了,而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同類!

  • 18 # 江上俠chenxiliang

    明初,沿襲了由隋唐興起,宋元繼承的宰相制,即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制。中書省宰相胡惟庸謀反,朱元璋覺得宰相權力太大,有皇權旁落的危險,就對三省六部制改革,廢除宰相制,由六部分理國家事務,皇帝直接總管六部,實踐幾年下來很吃力,就仿照宋制,設定閣殿大學士,侍候皇帝左右,以備皇帝顧問。大學士根據不同職能,分為武英殿、文華殿、文淵殿、東閣殿等大學士。這就是內閣制。內閣是政府機構,權力在六部之上,有威脅皇權的可能。到了清朝,為提高皇權,從內閣中分出一部分權力納入軍事機要處(軍機處)直接効命皇帝,這是內閣制中清不同於明的地方。

  • 19 # 楚霸王歸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政治制度還是沿襲了元朝的那一套,以中書省為核心統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軍事上以樞密院為核心。

    在明初,中書省有左右兩丞相,但是自從楊憲被誅殺後,憑藉李善長的推薦和胡惟庸本人的小心謹慎深得朱元璋信任。1377年升至左丞相之職,位列百官之首。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胡惟庸在達到權利頂峰時刻,就忘乎所以了,直接威脅到朱元璋的皇權。

    在他做獨相的時間裡,執掌生殺大權,有時候甚至都不跟朱元璋報備一聲,直接自己獨斷。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

    一次胡惟庸的兒子縱馬車過市,不幸死於車下,胡惟庸直接殺死車伕,朱元璋知曉後大怒要其償命,胡惟庸希望用錢財了結此事,朱元璋不肯。

    胡惟庸心生害怕就與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

    1379年,占城使者來南京朝貢,胡惟庸越俎代庖,替朱元璋完成了這次朝貢。這讓本來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更加不爽了。他當即把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廣洋等人罵個狗血淋頭,嚇得眾臣頓首謝罪。

    1380年,塗節密告胡惟庸謀反,直到後來發生的離奇事件“雲奇事件”,“胡惟庸案”正式爆發,連累甚廣,明朝的所有開國勳貴基本上被朱元璋屠戮殆盡。

    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直接廢除了臣相制度,把所有的權利收歸己有。

  • 20 # 風中無痕跡

    元朝丞相的權力很大,作為元朝之後建立的朝代對元朝肯定有所瞭解。

    既然知道丞相權力太大是一種問題,那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沒有丞相,那就不用擔心皇權被架空的事件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釣魚菜籽餅打窩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