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鄂州
-
2 # 無語森影視
靖康之恥
北宋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盛轉衰直到滅亡,僅僅只有167年,而亡國原因,很長時間之內都是由王安石一個人背的鍋。
很多人認為,正是由於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的內訌不斷,使原本很好的政治風氣蕩然無存,形成了由宋徽宗、蔡京、童貫等人組成的超級弱智領導班子,想出了一個完全弱智的聯金滅遼的決定,才導致的靖康之難。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一首《滿江紅》,裡面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那麼“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
金人命令北宋的君臣必須面北朝拜,俯首稱臣。宋欽宗君臣受辱至極,只能默默的留著眼淚,渾渾噩噩的走到南燻門下,看見群臣和百姓都在城門口等自己,滿腔的屈辱噴薄而出,竟然嚎啕大哭起來。宮廷內外哭聲震天。
金人又讓北宋上交一千萬錠黃金、兩千萬錠白銀、一千萬匹帛和騾馬若干,可是當時的北宋根本無法短時間內籌備出如此之多的錢財,只能四處搶奪富商權貴。最難湊齊的就是馬匹,僅僅湊出七千匹左右,京城的馬匹為之一空,官員只能走路上朝
即使這樣,離金人索要的數額還是差的很遠,金人說湊不齊沒關係,可以用女子抵債。上交一千五百名女子吧,宋欽宗不敢怠慢,趕快湊吧,最後女子實在不夠,就把自己的妃嬪全部送給金人。這些少女無法忍受這種恥辱,自盡者眾多。
即使這樣,金人還是變本加厲的索要更多的錢財,宋欽宗實在拿不出來,金人就叫宋欽宗自己來金營謝罪,自從宋欽宗去了金營之後,汴京城風雪不止,老百姓沒有食物,只能吃樹葉和貓狗,最後只能吃餓殍充飢,加上瘟疫蔓延,死者無數
靖康二年,宋徽宗也被迫前往金營,同年四月一日,金人兵分兩路,押送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皇族宗室,後宮妃嬪,文武大臣,工匠倡優和百姓不下十萬餘人北去。
《靖康稗史箋證》對這次國難記載的很是詳細,書中所記因為非常恥辱,正史實在無法記載,故參考價值頗高。
七月二十日,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在燕京城內碰面,抱頭痛哭,但早已於事無補,金人賜宋徽宗為“昏德公”,賜宋欽宗為“重昏侯”
在北地,父子二人受盡了折磨,宋徽宗死時五十四歲,宋欽宗繼續受盡折磨,最後也慘死在北方。
-
3 # 歷史的探險者
痛心疾首的原意是痛恨到了極點,最早語出《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現在的詞典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後來有很多用於悲傷和悲痛的意思,
能找到例項:宋 司馬光 《乞開言路札子》:“閭閻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 現代的這種用法更是很普遍,就不引例子了。
-
4 # 張峰149764346
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
中華民族在五千歷史上河裡,在發展過程中有過史無前例的輝煌,也有過多次大災難。
在這些大災難中隨著1937年9月18另九一八事變的隆隆槍炮聲,日本蓄謀以久的侵華戰爭全面展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揚言三個月內亡我中華,在中國軍隊沿途有組織的抵抗下日本戰無不勝的神被打破。
喪心病狂的曰本侵略者,在1937年12月5日攻陷南京後,在第六師團長“谷壽夫”的指揮下,日本侵略者象一群餓狼赴向南京,在南京及符近地區進行了六週有組織,有預謀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日本侵略者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事無忌憚,明目漲膽對手無寸鐵,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貧民實施了姦淫、屠殺,搶劫、放火滅屍等血腥暴行,成為世界史上震驚中外的屠殺事件,在這次南京大屠殺中,中國被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日本侵略者更是以殺人比賽取樂,真是殘無人道觸目驚心,讓人不寒而慄,毛骨悚然。
-
5 # 其實不是
玄武門之變呀,我得殺了我哥哥和我弟弟,一想到這我就頓足捶胸。難啊,做皇帝更難。我也沒辦法,建成,元吉你們別怪我,我也是為了大唐子民。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有四段歷史,我每每讀起,真是痛心疾首。
第一段五胡亂華東漢滅亡,三國鼎立,而後司馬氏篡魏建立西晉,司馬昭滅西蜀,司馬炎滅東吳。結束了近80年的分裂,中國重新迎來統一。
西晉初年的景象,也頗為欣欣向榮,本來指望著他能夠像秦漢一樣,實現大一統王朝的宏圖偉業,可是司馬昭的臭棋分封和選擇繼承人的低階失誤,使國家很快陷入比之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更為慘烈的內戰。
五胡亂華是華夏民族的歷史悲劇
而同時,對於內遷入塞內的異族匈奴人和已經逐漸南遷的鮮卑人,沒有著足夠的提防之心,殊不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結果引來了臣服的匈奴人的反噬,中原遍地腥羶,華夏兒女淪為異族奴隸,任人宰割,雖然在中原陸沉後進行了衣冠南渡,但是一個偉大的國家迎來了史上最長時間的大分裂黑暗時刻。
第二段靖康之難和崖山之役北宋建立以後,結束唐末以來的軍閥割據,漢地十八省的華夏祖地實現了和平,客觀的講,雖然趙王王朝沒有漢唐的宏圖偉業開疆拓土,重新實現真正的大統一,但是在經濟發展上、民生上已經對於百姓寬容上,以及文化繁榮方面要遠強於其他王朝,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是生活的比較舒服和安逸的朝代。
然而為了抑制軍人的權力,改變唐末的以來軍人專權的亂象,開始崇文抑武,強幹弱枝,實內虛外結果造成了矯枉過正,兩宋時期的軍力都遠遜於漢唐時期,而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用兵屢屢失敗,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汴京被攻破後靖康之恥
北宋末年,宋徽宗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轉而與野蠻的女真人聯合對付契丹人,結果卻是引狼入室,女真人是比契丹人更為兇殘的野獸,最終不僅收復幽雲十六州化為泡影,而且兩次金兵南下後,發生了靖康之難,百年帝都汴京被女真人攻破,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曾經的威風八面的趙宋皇室貴胄和無數的漢人成為女真人的奴隸,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全部淪陷。
北宋亡後,趙宋皇族趙構在河南繼位,建立南宋,而後南宋最終站穩腳跟,但是很快的趙構重新想要收服軍人兵權恢復北宋初年的政治,結果聲言北伐的岳飛被殺,而後的南宋雖然經濟文化依然繁榮,但是軍事仍然是先天殘疾,後天不足。
100多年後,蒙古人崛起並且聯合南宋滅掉金國,趙宋算是報了亡國之恨,可是更為兇惡的敵人蒙古人來了,蒙古的第四任大汗蒙哥時期開始大規模進攻南宋,而在第五任大汗忽必烈時期,蒙古人終於如願,先是臨安的皇帝、太后投降,而後南宋陸秀夫等人繼續立新皇帝繼續戰鬥,最後在崖山之戰中,數十萬南宋軍民被蒙古水軍擊敗後,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蹈海,而追隨著他們的是數十萬南宋軍民的同時蹈海自盡。
崖山海戰後數十萬南宋軍民蹈海自盡
每當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通身都貫透寒意,崖山之役是漢人政權第一次在東亞大陸上完全消失。
第三段是明朝滅亡,滿清入關關內流民叛亂,關外滿清不斷侵襲,崇禎皇帝進退維谷,掃內則滿清肆無忌憚於外,甚至多次從居庸關等地進襲河北、山東;重兵於外則軍無勝績,且損兵折將耗資鉅萬,並直接導致流民起義的李自成、張獻忠多次被官軍剿殺後死灰復燃。
內外交困之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殺,但此後風雲突變,吳三桂降清,李自成的順軍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失利,很快清軍尾隨吳三桂一起追擊李自成,並佔領北京,為明朝守衛者山海關的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反而成了滿清入關的帶路黨。
而後滿清以替明朝剿賊為名,開始掃蕩中原,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大漢奸成為了滿清席捲天下的急先鋒和馬前卒,結果總兵力不超過20萬的滿清居然將統一了200多年的朱明大帝國全部吞併。
滿清對漢族的剃髮易服
也曾有無數的對於滿清的抵抗,可是換來的仍舊華夏漢服不見了,代之以長袍馬褂前禿後辮子的胡人髮式。
清代沙俄和日本的侵略清代末年,滿清八旗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勇武,代之以煙槍和遛鳥,戰鬥力和血性都沒有了,1856年至1860年在國內太平天國運動正在如火如荼之際,英法趁火打劫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雖然難得的取得了大沽口之戰的勝利,但是其他方面仍舊滿盤皆輸,不過這不是還不是最痛心的,最為讓人痛心的此次戰爭中完全沒有參與的沙俄竟然憑藉著外交訛詐,就從清朝割讓走了外東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沙俄的無恥和清朝的無能。
此後沙俄又逼迫清政府簽訂新的條約,外西北又被割讓44萬,此後又陸續佔領外西北7萬多領土,至此滿清沙俄從清朝訛詐奪走領土超過150萬。
而日本就更為可恨了,日本明治維新不久,開始將勢力涉足到清朝藩屬國朝鮮,而此時的清朝也在進行近代化程序的洋務運動,並建立了近代化的北洋海軍,結果清軍和日軍在朝鮮發生衝突,進而爆發大規模的陸戰和海戰。
1896年日軍攻佔旅順後,屠殺當地中國居民2萬多人
結果被近代化的槍炮武裝起來的清朝陸軍和海軍,全部戰敗於日本,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陸軍在朝鮮戰敗後,在遼東之戰又失敗,日軍登陸旅順,將當地近2萬居民全部屠殺,而且大規模的進攻遼南地區,此後日軍逼迫清政府割讓臺灣島及澎湖列島,並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此戰過後,清朝人發現他們不僅打不過西洋而且還打不過東洋,自此中國人陷入了長期自卑,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後,才讓中國人徹底的站了起來!
以史鑑今,重述歷史並不是要煽動仇恨,而是要銘記歷史,激勵當今“忘記歷史等於背叛”,讓我們牢記歷史,砥礪前行,更願天佑中華,歷史苦難不要在中華大地上重新上演。
-
7 # 上品茗人
每段歷史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我都感興趣。如果非得找出哪一段,那多了。總的來說,只要人活著,就會有喜怒哀樂,痛心的事情很多,體現在制度上是一方面,而制度伴隨著會有刑法,刑法很殘酷。
中國古代帝制統一下的專制與壓迫,人性的束縛,三綱五常與法的結合,更多的是人治,統治階級從自己權利利益出發,制定嚴刑峻法,肉刑對身體的迫害,死刑的極端殘酷,而作為底層的階級在強權的統治下只能任統治者的壓迫。從周到清,歷代以來,酷刑永遠沒有改變甚至減輕的跡象,統治者一方面透過這些酷刑強化自己的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確保自己現有的利益。另一方面打擊權利爭奪者與違背自己意願者,腰斬,車裂,凌遲等酷刑對罪犯的身體的殘害,尤其西周和商代的酷刑,以及滿清十大酷刑等最為代表。
凌遲,最開始大家以為的凌遲是用布把頭絞死,其實不是,凌遲這種酷刑一直延續到滿清時期,清末的戊戌變法才將凌遲改為斬首,凌遲是最為殘忍的酷刑,俗稱千刀萬剮,慢慢的用刀一刀一刀的將你的肉割下來,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割滿,最後將犯人的頭割下,同時,行刑者不能割錯,否則也將會收到懲罰。凌遲開始於五代時期,元,清等朝將凌遲步入正條中規定,歷史上被刮3000多刀的應該是明朝的劉瑾,他為宦官,權傾天下,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就禁止宦官干政,可見劉瑾個人的才能有多牛。凌遲是封建社會最為殘酷的刑罰,對個人身體的殘害以及精神上的摧殘可以說豪無人性。
車裂,又叫做五馬分屍,將人的頭與四肢分別用繩子捆在馬匹上,分別使馬匹朝不同方向而去,這樣人體就被肢解,頭,四肢分別在不同地方。這種酷刑最痛苦的莫過於被撕扯的那一刻,生不如死,肢解過後,人體才能被解脫。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酷刑曾經被要求廢止過,但後來秦統一六國後,為維護統治,便實行了此種酷刑,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以後,其部將投降於秦軍,也被車裂。歷史上有名的商鞅為秦朝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但商鞅的失敗在於創立了車裂,最後變法觸及到了權貴的利益,被車裂而死。北齊,北周之時,也有車裂的案例。車裂在晚清時期便不復存在,車裂是封建時期的酷刑,對人體的殘害可謂殘酷。
剝皮,剝皮是一種不亞於凌遲的酷刑,將人的皮與肉分開,先用刀在後背上將人體皮分為二個部分,然後像蝴蝶展翅一樣分開人的面板,最難的莫過於胖子的面板。因為胖子的面板和肉是緊密連在一起的,很難分開,隨後便發明了將罪犯埋於土下,只露出頭來,用刀在罪犯的頭上刻了個十字,將水銀到下去,灌入人體面板中,人體疼於難忍,隨後便跳出來,便只剩下面板了,這種酷刑官方一般不採用,但仍有私人採用,《滿清十大酷刑》中就有剝皮的記載,原先的剝皮是人死以後將皮剝下,後來發展為活剝,可見其殘酷性。
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下,各種酷刑對人體的殘害可見法制是為特權積極的利益服務,在這個其中所謂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是句空話,皇帝享有極大的權利免予死刑,最多也只是承擔倫理道德,歷代帝王制定的酷刑也最終只是為其服務,除了以上所說的各種酷刑還有,炮烙、腰斬、淫刑、宮刑等,不可謂不酷刑。今天的時代,民主法治提倡的時代,不同於封建社會的時代,我們有理由捍衛自己的權利利益。
-
8 # 德厚致遠
歷史上不乏一些無恥文人和斯文敗類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鑽營唯利是圖搖尾乞憐蠅營狗苟。 歷史上每逢在國家內外交困,軍閥混戰,社會動盪、民族危機的情況下,更不乏奴顏媚骨喪心病狂的奸險之徒,他們根本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及人民安危而置之不顧,也根本不考慮什麼國計民生與家國情懷,他們只會見利忘義,數典忘祖,無所顧忌甚至會傾覆社稷在所不惜。下面就有一例:
據宋史記載,金兀朮帶領其精銳柺子馬與岳飛在郾城進行決戰,卻被岳家軍的麻扎刀大破之,《奏郾城捷狀》:“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敵手拽廝劈‘’。這場廝殺幾乎使得金兀朮的柺子馬盡失,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己矣‘’!接下來的戰鬥,岳雲又斬殺兀朮女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而與此同時,韓世忠、張俊所部分別收復了海州、亳州。淪陷區的軍民也攻克了不少城池,粱興所領導的太行忠義民兵也是累戰皆捷,中原大震。《宋史.岳飛傳》有這樣一段描述:‘’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皆以“嶽”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這說明被金兵佔領的淪陷區的人民也都相約以‘’嶽‘’字旗為號,等待岳家軍渡過黃河,準備配合宋軍進攻金兵,實際上,這些勝利已經切斷了金兵歸路,對金軍形成了大包圍。 而且,宋史也有記載: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兀朮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末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帥烏陵思謀曉諭部下:‘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金國統制王鎮、統領崔慶等等都率部投降,就連金國大將韓常也欲以五萬部眾內附投奔宋廷,就是在此時此境,岳飛已經兵臨北宋故都汴京城,岳飛大喜過望說出了:‘’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金軍也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金兀朮準備帶領殘兵敗將連夜從汴京棄城撤逃。可就是在此時此刻,有個無恥書生騎馬追趕金兀朮,扣馬而諫說了兩句話:“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自身性命尚且不能保,何況其成功乎?”金兀朮聽到後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重新佔領了中原地區,南宋抗金的勝利轉機轉眼即逝,我每每讀到這段歷史,總感到憤懣不已而痛心疾首,更可怕史可恨的是書生之言一語成讖。演繹出無可挽回的歷史悲劇和歷史變藪。
在此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之時,秦檜首先擔驚受怕,怕的是其做為金人奸細充當臥底的嘴臉被暴露,急忙調令張俊等宋軍撤兵,又以孤軍不可奮戰為名,蠱惑朝廷連下金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岳飛忍痛回師,金軍乘機掩殺,軍民死傷無數。宋軍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而收復的失地,重新被金兵佔領,岳飛見此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反抗侵略精忠報國的戰爭,至此被迫中斷。更可悲可怕的是岳飛回到臨安,就立即陷入秦檜丶張俊等人佈置的羅網,先受彈賅被迫辭去樞密使副職,又遭誣陷“謀反”,遭受刑審丶拷打丶逼供,在“必殺飛始可和”的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僅憑莫須有的罪名,被含冤致死。一位吒吒風雲的蓋世英雄,沒有血染沙場,卻死於小人之手。
秦檜自此獨自坐大,結黨營私專權誤國,實行其反動的投降賣國政策,向金軍稱臣納貢割地賠款。與金朝簽定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此和議首開了歷史上是勝利國向戰敗國的投降和議,是勝利國向戰敗國割地賠款的屈辱和議。和議的結果,不僅使岳飛等英雄收復的失地拱手讓給金國,還每年賠償大量的金錢和絲絹,變向地資敵、縱敵、養敵,而且宋廷向金朝交納的鉅額貢物錢財又自然轉嫁到老百姓頭上,由於賦稅沉重,使得南宋國困民窮民力重困,民不聊生餓死著眾。
金兀朮雖多次發動侵略戰爭,窮兵黷武,肆意妄為,每次侵宋戰爭,都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對中華的經濟和文化造成嚴重破壞,使南宋的人民和財產遭受嚴重摧殘。 金兀朮生活在金太宗完顏晟(吳乞買)的年代,由於金兀朮制定的反動政策,金國內部也是為了爭權奪利,骨肉相殘,毫無人性,玩橫耍混,兇殘嗜血,金主吳乞買死後,金太宗一系後裔被篡權奪位的完顏亮屠殺殆盡,金兀朮的兒子也被慘酷殺害。
更可悲可恨的是金國對蒙古等民族施行的減丁政策,導致蒙古與金人之間的仇恨不共戴天,歷史上,金國的殘暴統治和減丁政策。又迫使一個以‘’為父祖復仇‘’的人物迅速崛起壯大,也促使一個被剝削奴隸階層躍升為統治黃金家族。金朝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朝統治者恨入骨髓。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此後,金國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正是由於金國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屠殺導致了結冤與仇恨的爆發,成吉思汗以報仇雪恨為目的發動對金征伐。志在完成攻滅金朝的戰爭。最後,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打著為父祖報仇雪恨的旗號將金國徹底推翻滅國。
-
9 # 遠方-的家
薩爾滸之戰真的值得捶胸頓足 楊鎬三路大軍全軍覆沒 天時地利都不在 導致忠臣良將戰死 每次讀到此處 無不扼腕嘆息
-
10 # 軟酒幹倘賣無
我就說一段,當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很多部隊都是沒經過允許私自抗日,最有血性的一批東北軍外有強敵內無支援
-
1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1942年河南大饑荒。1941年夏至1943年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和蝗災,導致300萬人餓死的事件。
河南省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分絕收。而大旱之後又遭遇蝗災,饑荒遍及110個縣,500萬人受災,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軋而死者眾多。在人販子那裡,婦女的售價跌了九成,壯丁的售價跌了三分之一,賣一口人,換不回四鬥糧。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人們用大量的樹皮、衣服、草、泥土這些不能食用的有機物充飢,導致疾病流行。
1942年河南災民大逃荒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自發移民過程,而且被馮小剛導演般上了電影螢幕《1942》,人們為了能夠活下來,全家開始逃荒,主要有四個方向:
1. 大多數經洛陽,沿隴海線向西進入陝西。
2.少數部分南下逃亡湖北。
3.還有一部分北上進入抗日邊區。
4. 還有極少部分進入日戰區。
據《河南省志.人口志》記載,1940年,河南全省人口是3067萬,到1942年,只剩下2798萬元,1943年,剩下2595萬人,到1944年,人口更是降至2471萬人。短短四年間,全省人口減少了596萬,除去正常的人口增減和戰亂影響,估算1942年餓死人數,應在300萬人以上。
這場巨大的災難,一方面是天災的原因,大旱無雨,地裂得就像小孩子的嘴,往地上澆一瓢水,滋滋冒煙,這樣的大旱怎麼可能長出莊稼。
但這一場災難更是一場人禍,當時土地大旱,農民收穫的糧食僅有往年的三成,其中絕大部分又被抽了稅。當時幾十萬軍隊駐紮在河南嚴防日軍進犯,這麼多官兵的糧草,全靠當地自行解決。農民每畝地產15斤的糧食,其中抽稅就要抽走13斤,所以,老百姓手中根本就沒有糧食。但是蔣介石政府面對這麼大的災情,依然宣稱: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徵糧徵購,雖在災情嚴重下,進行亦頗順利。據省田管處負責人談,徵購情形極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貢獻國家。足可見國民黨政府置人民的死活於不顧。
而身處大後方的蔣介石,根本就不信河南有災,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報災電,被他罵是謊報濫調,並且“嚴令河南的徵實不得緩免”。河南籍國民參政院郭仲隗在重慶召開的大會上,聲淚俱下地講述河南災情,也沒得到任何實質性迴應。
足可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是多麼的腐朽和腐敗,在面對河南全省性的大災荒時,竟然裝聾作啞,繼續壓榨百姓,造成了多少百姓的逃亡和死亡,國民黨政府對於災荒的態度在中國曆朝歷代災荒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
12 # 非常道畢延河
南京大屠殺,可以說是每一次讀起來都是痛心疾首、頓足捶胸。有兩個想不到,一個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一個是蔣介石唐生智的失誤。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佔領南京以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餘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餘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在南京日本憲兵只有17人,日本侵略者本來就不想做和平使者,無論是百姓還是對俘虜,用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屠殺。
1946年2月,南京調查敵人罪行委員會共獲得500餘份資料,其內容涉及日軍在南京的屠殺、傷害、姦淫、劫奪、破壞、強制服役等及中島、長谷川等29支日軍部隊罪行總數達295882種。
美國《紐約時報》駐南京特派記者杜廷在報道中說:“日軍佔領後三天內……大規模的搶劫,姦淫婦女,屠殺普通居民,將居民從家中逐出,成批地處決俘虜,抓走成年男子,使南京成為一座恐怖的城市。”連傾向於日本的德國駐華官員在給其政府的報告中也認為:“犯罪的不是這個日本人或那個日本人,而是整個的日本皇軍……它是一部正在開動的野獸機器。”
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一千年一萬年也消失不了。
南京大屠殺,軍民之所以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一方面是日本鬼子的殘暴,另一方面是國民政府的失誤,確切說是蔣介石和唐生智的失誤。
蔣介石在南京守軍撤不撤、什麼時候撤的問題上,表現得猶猶豫豫、舉棋不定。12月11日,蔣介石已經明示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但第二天卻又改變主意,致電唐生智等稱:"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惟我革命轉敗為勝唯一之樞紐。"
蔣介石的猶豫不決再加上一個缺乏頭腦不會打仗的唐生智,就是一場悲劇了。
1937年11月11日,蔣介石第二次召集國軍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在會上,幾乎所有其他將領都認為不應死守南京。這時,唐生智站出來激昂地說:“南京是我國首都,是國際觀瞻所繫,又是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棄守,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1937年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
唐生智篤信佛教,自稱"佛教將軍",甚至一度讓自己的隊伍全部摩頂受戒,都成為佛教徒。在南京戰前,術士對唐生智曾言戰禍不至南京。有人認為,有迷信思想的唐生智因此選擇請纓作戰。
唐生智作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負責南京軍民幾十萬人的安全問題,可是缺乏一個高階將領的戰略統籌能力。十多萬軍隊孤守南京,卻又沒有做好如何保證這些部隊安全有序撤離的準備。面對日軍的節節進攻,對於如何安置和保護市民,國民政府卻沒有制定詳細的計劃。倉促應對,舉足無措,守無力,撤無方,最終變成大崩潰。
唐生智在撤退的組織實施上,匆忙紊亂,朝令夕改,對蔣嫡系部隊“特殊照顧”,臨時給予口頭撤退指示,更加重突圍的混亂無序,以至數萬官兵滯留江邊與城內,慘遭日軍殺害。
更讓人氣憤的是,唐生智佈置突圍撤退計劃後,很多國軍將領並沒有回所在部隊佈置撤退,而是紛紛脫離部隊提前逃跑,部隊失去指揮,陷入混亂,一發不可收拾。
南京大屠殺,日本的殘暴當然可恨,國民政府的失誤無疑增加軍民付出的代價,原本可以做得更好損失減少一點,歷史的悲劇讓人欷歔不已。
-
13 # chensong
最難忘的一段屈辱歷史,就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當時中國處於腐朽的清政府統治時期,與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一場海戰,結果是當時的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賠款割地的馬關條約而結束,這段屈辱的歷史,我們要永遠的記得,要永遠的激勵鞭策我們自己!要保持初心!繼續前進!
回覆列表
楚國曆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南方的超級大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口和國土面積都遠遠超越其他諸侯國。最強盛時人口數達到500萬,國土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秦滅六國後,人口數約有1000萬,國土面積約340萬,資料僅僅2倍於楚國。可是在西周初期,楚國還只是一個方圓五公里的彈丸小國,它是怎麼變得這麼強大的?
1.地理因素
先秦時期,由弱變強的國家並非楚國一家,還有東方的齊國,北方的晉國,西方的秦國。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處於遠離華夏核心的四夷之地。西周雖然實行的是分封制,但是許多地方荒無人煙,並不屬於周王朝的地盤,甚至有的地方還被其他民族居住。比如晉國在狄人腳底下建國,齊國在萊夷的腹心地區。
至於楚國,則處於荊蠻居住的地區。為了生存,不得不時刻準備戰鬥。儘管很危險,但也提供了機遇。只要能夠搶奪蠻夷的地盤,周天子不僅不會降罪,反而會嘉獎。當然,如果失敗了,則會面臨國滅人亡,春秋時期許多國家滅亡就是這個原因。好在楚國運氣不錯,幾次勝利後,實力遠高於周邊各國,隨著不斷的兼併,楚國人口越來越多,國土面積也越來越大。
2.定位得當
楚國起始於南方,並非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因為遠離華夏核心,而且楚國國君以“蠻夷”的姿態自居,不管中原諸國的指責和憤怒,蠻橫地向周邊各國動武。也因為如此,楚國的人口越來越多,疆域也越來越大。如果楚國按照周天子的規矩辦事,不僅沒有後來強大的楚國,而且隨時都有滅亡的危機,畢竟當時小國林立。
3.戰略合理
在楚國擴張的過程中,並非亂打一通,而是有一套合理的戰略。庸國是當時強國,面積在4萬平方公里以上,楚國聯合巴、蜀兩國征服了庸國,解決後顧之憂的同時,還得到了重要的戰略物質銅。隨後楚國沿著漢水擴張,消滅諸國後進入淮河流域。從此,從漢水到淮河一帶的區域成為楚國腹地,也為楚國北上爭霸打下了基礎。
楚國強盛之後,雖然地處南方,卻嚮往中原文化。從貴族到平民,不斷被“中原文化”薰陶,楚文化也漸漸被中原人所接受。但是,楚國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身上少了“蠻夷”之心,戰鬥力逐漸削弱。而西方的秦國一直保持“蠻夷”姿態,最後平定六國。如果楚國不被中原文化薰陶,或許征服天下的不會是秦國,而是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