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贊蓮郎
-
2 # 好孕兒母嬰精品生活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應該說準備的很充分,開始時很順利,諸葛亮用兵謹慎,從不犯險,司馬懿掌兵權後,諸葛亮已經對此人有所忌憚,因為司馬懿是他一生的對手,他雖然使用離間計使曹魏剛開始沒有用司馬懿,但在他大兵重壓下,司馬懿重掌兵權,他的對手來了,即使馬謖不失街亭,諸葛亮要取長安佔關中也並不容易,還於舊都匡扶漢室也只是努力的目標而已,其實很難實現。和馬謖失街亭相比,其實諸葛亮更應該聽一下魏延所提子午谷奇襲的建議,子午谷奇襲如果失敗可能全軍覆沒有去無回,但成功的可能也很大,更容易一舉收復長安,還於舊都。
-
3 # 瘋子來了咩
謝邀,歷史沒有如果。即使得了雍州涼州,還是不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原因在於三方都勢均力敵,力量平衡不破,怎麼能統?而且雍涼二州非用武之地,人口不多,糧食不多,氣候條件較惡劣,雖民強馬壯,但訓練總要時間,開發也是需要錢財人力,還要跟自然災害鬥爭,這些都會成為負擔。對於三國最弱的蜀國來說,得到了不如不得。
-
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馬謖是個背鍋俠——失街亭,並非馬謖之過,諸葛亮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三國演義》終究是一本小說,而不代表歷史的真相。但真相是什麼,我們已經無跡可尋,只能透過一些蛛絲馬跡來試圖去還原最真實的場景
的確,無論是演義,還是其他史書記載,街亭之戰的確影響了整個蜀漢的戰略規劃,作為北伐之中最有機會的一次,失敗的結果就是北伐全面失敗
而此次排兵佈陣的諸葛亮的做法,值得深思,這是否是一場陰謀呢?
但是,馬謖同志當了背鍋俠
明知街亭是軍事重地,是北伐關鍵,亮亮卻只給馬謖兩萬人不到,要知道來勢洶洶的張郃可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名將,而且擁兵達五萬之多。加上後續司馬懿同志的兵力,達到二十萬之巨
十倍兵力,開闊地防守退之?簡直是在搞笑
要知道,偷襲是可以以少勝多的,防守城池也可以。但是,街亭這個地方,適合以少勝多否?此事有待商榷
好了,迴歸馬謖的戰略部署,駐紮山上勢如破竹什麼的都是杜撰,其意比較明確,佯裝人多麼,虛張聲勢唬住魏軍才是他的目的
因為他知道,他這一戰是必敗無疑。而諸葛亮也不能再派更多兵力支援,所以就當是賭一把,贏就贏輸就輸了。。。
結果不出所料,張郃司馬懿不負名將之名,給馬謖打了個底兒掉
行吧,後面的不多說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但至於是鱷魚的眼淚還是說真的是痛惜自己愛將成為背鍋俠,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有件事情是肯定的。諸葛亮根本無法帶領蜀漢恢復漢室,因為劉備夷陵之戰已經把蜀國的國運全部葬送了。。。
-
5 # 古文作家李燚淼
公元228年的三國鼎力形式。
我們先合理推測,如果街亭不失,蜀軍第一次北伐成功,佔據雍涼,還與舊都。
從蜀漢角度分析:
優勢
1、開疆擴土,實力大增;
2、還與舊都,佔據更高的法統位置,光復漢室,如虎添翼;
3、杜絕曹魏的馬源;
4、抵近洛陽,震懾曹魏。
劣勢
1、雍涼經濟疲敝,勢力紛雜,必然拖住蜀漢大量治理資源,搞不好會成為內亂之源;
2、南蜀乘機作亂的機會將大增,造成蜀漢南北受敵,諸葛亮可能需要七擒孟大獲再七擒孟中獲再七擒孟小獲,他的油燈可能等不到五丈原就會提前熄滅。
3、將引起曹魏嚴重反彈,舊都區域將存在激烈的拉鋸戰。
曹魏角度
肯定不能談好處了,只有一句:內外交困之局,生死存亡之勢。
可以預測,曹魏將會把主要軍事力量從東南(東吳)方向轉移到西北,防禦重心將會完全改變。
預測的主角出場,魏蜀相爭,孫權天下
大多數人既定的觀點認為,孫權只是割據一方的守成之輩。但是我們看看如下事實:
1、赤壁之戰對魏全勝、夷陵之戰對蜀全勝,而且都贏得漂亮,精彩。
2、孫權稱帝時,“疆域面積”是當初從孫策那裡繼承面積的約4倍,而且遠達東南亞。
3、整個孫權統治時期,不斷派出海船去臺灣、去海南、去東南亞,幾乎每個東吳將領的個人傳記,都在拼命打山越,這也充分反映了孫權開疆擴土的野心,絕非割據一方的軍閥思想。這裡補充一點,曹魏N年後才滅遼東,但孫吳N年前就收復交趾,遼東屬公孫家,是徵內,交趾屬南蠻,屬徵外,比較起來,孫權是當時最具國際眼光和開拓精神的領導者。
4、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不是沒有原因的。
為什麼孫權不北向發展(西向就算了),因為曹魏一直沒有給出這種機會,公元228年的三國鼎立局面一直到蜀漢滅亡,基本上是穩定狀態,這不是孫權能單方改變的,但是並不表示,他沒有耐心的等待這樣一個改變的機會。
現在機會來了,如果蜀漢與曹魏以雍涼為前線長期撕逼,那麼孫權的機會就來了。
曹魏的防禦重點一旦轉向西北(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曹魏在東南將會易於攻擊,新的吳蜀聯合將重新出現,聯手的結果將會是分割曹魏,天下兩分。
這種局面出現,西蜀與東吳誰將勝出呢?我認為是東吳。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孫權在位時間最長,同時壽命也最長,在他們的時間點看,孫權也更年輕,可以推斷身體狀況和精力也是最好的,鬥地主三天三夜鬥到最後什麼技術都不重要了還不是鬥身體都精力。從這一點,我也看好孫權。
所以,我的結論是:街亭不失,北伐成功,曹魏疲敝,蜀吳兩分,最終便宜孫權一統天下。
孫權統一的天下,可能將不會出現“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樣的糟心事,中原人口不足的補給可能會以東南亞北越為主......
然並卵,歷史不能假設!!!
-
6 # 津城沐雨
匡復漢室可能性會大增,但是仍然困難重重。一方面,佔領雍涼二州還於舊都之後,在戰略上會主動,對魏戰爭在地勢上更容易作戰,就像戰國的秦國一樣,進可攻,退有崤函之險,可以隨時進軍中原,曹魏在地利上會失去優勢。這是有利於匡復漢室的因素;但與之相比,困難仍然很多。1,雖然蜀漢佔有了雍涼二州,但曹魏仍然擁有“山東之地”,如人口眾多、農耕發達的冀州、青州、豫州、徐州等地,這些地方曹魏已經經營多年了,生產力已經得到恢復,人口也得到增加,還是有很強的實力。2,已經從戰亂中走出來的“山東之地”的百姓,不願意再陷入戰亂,而且對漢室的印象已經淡忘,不一定會再支援蜀漢,相反更願意支援曹魏,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不言而喻。3,隨之蜀漢戰爭的取勝,曹魏逐漸成為弱者,位於江東的孫權肯定會擔心唇亡齒寒,而且蜀漢打的口號就是恢復漢室,稱帝的孫權肯定是下一個對手,孫權肯定與弱勢一方的曹魏聯合,連魏抗蜀,這樣蜀漢的壓力會大增,且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壓力。綜上所述,即使收復雍涼二州,也不一定會匡復漢室。
-
7 # 歪先生看電影
戰爭,拼的是什麼?
相對穩定的政權之間,戰爭其實就是比拼的綜合國力。
蜀國在失去荊州以後,三國當中,只擁有益州一州之地,吳國有揚州、交州和大半個荊州,其餘全屬魏國。蜀國人口最少,經濟也最差,理論上來講,其實已經失去問鼎天下的可能性。
當時蜀國人口約28萬戶,士兵約10萬;吳國人口約52萬戶,士兵約23萬;魏國人口約103萬戶,士兵約50萬。蜀和吳加起來的國力,也抗衡不了魏國,而且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大部份都在魏國。說是鼎足而三,其實蜀吳更多是佔了崇山和大江的地理優勢。
諸葛亮不是看不出這點,所以為了增強國力,有吞魏的資本,他就必須要把雍涼二州拿下,荊州因為已經在吳國手上,出於外交和戰略需要,暫時肯定不能想。
假定馬謖當時守住街亭,諸葛亮也沒有碰到隴西遊楚和陳倉郝昭兩塊硬骨頭,順利拿下雍涼二州,遷都長安。那麼能匡復漢室嗎?
首先,得要天下承認蜀漢是漢朝的法理正統,至少魏和吳是不承認的。這個問題不大,一般來說,只要是對能夠拿下天下的人來說,這點都不成問題。其實匡復漢室,不可能是匡復漢朝正統的漢室,而只能是蜀漢的漢室。
不過孔明六出祁山的時候,曹魏那邊已經是曹叡繼位,那個時候也沒有誰再關注漢室正統的問題。該改弦易轍的已經改弦易轍,該效忠漢室的也已經死的死、退的退,比如荀彧。
其次,得到雍涼和長安,也不過是三分有其一,實力雖然大增,但遠談不上碾壓。所以,後續還是需要看三國間的合縱連橫,以及後期的國力和人才儲備,當然國運也很重要。
第三,內部矛盾會影響到匡復漢室的正常進行。本身蜀國各派系的內耗就很嚴重,如果國土只限於一州兩州還好,一旦擴大,內耗肯定會成倍加劇。徒弟姜維要屯田避禍,作為師傅的諸葛亮不連年興兵,又如何抓穩槍桿子?為什麼出師表上交待後主要關注的近臣,都是荊州派系的人?為什麼諸葛亮不放心事無鉅細都非要自己操心?斬馬謖難道就不會是派系鬥爭的後果?
綜上所述,我不看好匡復漢室這條路,既使街亭不失、雍涼在握、坐擁長安,匡復漢室這條路也肯定不得人心,也註定走不遠。
-
8 # 璀璨的雙子星
如果能佔據雍涼關中,那蜀漢絕對會實力大增,一統天下的機會大大增加,不過還不能說絕對。如果能再佔據山西的話,若無意外是肯定能一統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了。僅僅據有關中地理優勢不太明顯,全得山西的話地理優勢就太明顯了,而且人口也能保證。
-
9 # 知常容
如果不失街亭,蜀國佔領了涼州的話,那麼能不能恢復漢室還是未知數,但是至少在戰略上握有主動。
三個國家勢均力敵,這個時候蜀國和魏國不重要了,吳國的態度才是最重要,就像魏國跟蜀漢在建安24年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吳國一插手,奪了荊州,一下子劉備就兵敗如山倒,接連失去荊州和上庸,變成最弱的。
所以為什麼說三角形是最穩定的?道理就在這裡。如果只剩下兩個國家,要麼他滅了他,要麼他滅了他,但是有三個國家的話。一切都是未知數。
-
10 # 三水共工
馬謖的失敗,不僅僅是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對蜀國造成的最大的惡果就是讓魏國認識到了諸葛亮真正的戰略意圖,不是去攻取長安,而是去搶佔天下兵源重地雍涼二州,以至於在隨後的北伐中魏國始終頑強防禦雍涼二州,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提出偏騎側擊魏國,攻取長安之策被諸葛亮否決,並不是諸葛亮謹慎,而是那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方向,呵呵。。。
-
11 # 洛囈羽
街亭之失只是提前打道回府而已,即使不丟也改變不了大局,因為諸葛亮壓根就選錯了對手。街亭位於天水境內,接下來還有寶雞,去過秦嶺都知道那山高路險,能伏擊的地方太多了蜀軍本就沒有魏多,正面大勝的可能性基本沒有,劉邦當年也是暗渡陳倉奇襲入中原。諸葛亮挑戰了一個完全不可能打敗的對手,唯一的可能就是魏延利用他自己文韜武略奇襲子午谷成功,直接面對咸陽。如果正面對抗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大軍相持階段,從成都平原往甘肅送糧多麼艱難,可以說雙方都堅持不下來。既然吳蜀聯盟已形同虛設,就應該先捏軟柿子,奪回荊州門戶再圖江東,張遼一人即可威震逍遙津說明吳國的將領並不是十分強大。劉備若不是倉促出戰估計也不會夷陵慘敗。蜀攻魏絕非明智之舉,雙方都有秦嶺屏障易守難攻,即使魏延和諸葛亮成功會師咸陽,東吳也有可能在背後再捅一刀,魏國還有山西,河南,河北的大縱深和資源。畢竟正面吳誰也不敢打,只能背後出手。應該先把背後的威脅擺平。
-
12 # 小往大來1
剛剛已經回答了一個相關的問題了。馬謖就是個替罪羊。一出祁山的總體戰略計劃就是失敗的,街亭之戰的勝敗根本上並不影響一出祁山的失敗。所以,馬謖死的冤那!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計劃是。趙雲領一路人馬出箕谷,拖住曹真主力。馬謖領一路人馬堵住張郃,至於馬謖這一路的目的地是街亭還是街亭後面的隴關,三國志上沒說。我個人認為街亭是場遭遇戰,拿下隴關據守住甚至透過隴關從背後進攻曹真才是馬謖的最終戰役目標。而諸葛亮自領中軍主力應該是會在馬謖拿下隴關後沿渭水東進,與趙雲馬謖三面殲滅曹真後進軍長安。
這個計劃看似穩妥,實際上不但破綻百出,更重要的是就是死路一條。首先,三路人馬能否全部順利進軍就不一定,而只要馬謖和趙雲兩路人馬中有一路失敗,諸葛亮的中軍就有腹背受敵甚至被截斷後路的可能。實是上馬謖和趙雲都打了敗仗(只不過馬謖敗得更慘,而趙雲則不但沒有太大損失,而且撤退得井然有序,沒有給魏軍尾追的機會)。所以諸葛的中軍不敢戀戰,迅速得撤回漢中。
說這個計劃是死路一條,那是因為就算是三路人馬各自順利進軍並殲滅曹真進攻長安,而此時曹魏的援軍卻已然經由潼關源源不斷地到達關中,那時蜀漢將與與曹魏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以蜀漢孱弱的國力和軍力能與曹魏消耗下去嗎?更要命的是蜀漢以山地步兵為主,在平原上對抗擁有大量騎兵的曹軍能有勝算嗎?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的作戰計劃制定之日,便已經是一出祁山失敗的開始之時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無論勝敗,整個戰役都必將失敗。我甚至認為街亭之敗提前結束了整個戰役,極大程度上減小了蜀漢的損失,應該算馬謖一功。只不過馬謖太缺乏實戰經驗,敗的太慘、部隊損失太大,又讓諸葛亮倉惶逃回漢中。諸葛亮殺他,一方面為了頂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洩憤。
-
13 # 請叫我逗鬥
關於這個問題,最多又是一個北周,北齊,陳的翻版。這三個政權其實才叫真正的三國鼎立。古代通常以西北勝出戰士,出良馬,通常是得西北者得天下。
但是就算蜀國佔領雍涼,也得禁得住魏國的反撲吧。佔地是小,但是沒有效殺傷敵方有生力量,不一定守得住反撲,當時魏國主力在合肥。而且雍涼又在司隸西側。就靠那六七萬人,如何守得住近20萬人魏軍的反撲。到頭來別偷雞不成蝕把米。
-
14 # 五河WH
要想馬謖不失街亭,除非劉備不認識馬謖。馬謖是蜀國大將,被譽為未來劉備接班人。馬謖的性格剛愎自用,急需表現卻不能重視對手。他是死在自己手中。馬謖不失街亭,未來就會失掉蜀國。
-
15 # kira20158435763
歷史沒有假設,但茶餘飯後開開腦洞倒也無妨。我曾經回答過類似問題,蜀漢到底有沒有機會翻盤,答案肯定是有,但十分困難,機率較小,但是歷史其實也是有無數個意外組成的。我們知道,諸葛亮北伐是因為先主劉備的政治委託,也因為蜀漢的偏安一隅,如果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沒有達成恢復中原的偉業,估計後輩也很難達成了。所以諸葛亮以攻為守,實際為蜀漢爭取了很多自我發展的時間。話說到假設的題目,倘若諸葛亮北伐成功,暫時恢復了雍涼二州,那麼形勢對於蜀漢來說就變得有可以進退的空間了,對於蜀漢軍事方面的謀劃來說有了極大的迴旋餘地。其一,出兵的方向變了很多。從軍事角度而言,失去荊州的蜀漢只能從漢中方向向關中地區進攻,沒有其他任何佯攻方向,曹魏統兵將領只要不是傻子,只要根據險要之地佈防,就能拖住蜀漢軍隊的前進的腳步,時間一長,蜀漢軍隊補給不到位就會撤軍,陳倉之戰就是這樣的案例。如果佔據雍涼,北可越過黃河向幷州進發,走壺關取河北,直逼鄴城,動搖曹魏根本,也可出函谷關,向東進軍直取洛陽和中原之地,也可以出武關,走宛城一線聯絡東吳,這樣就可以有多種選擇,讓曹魏防不勝防,再不濟還可以據三關之險要,徐徐圖之,在戰略上能有主動權。其二,重新佔領長安,便可向天下宣示蜀漢的正統性,可以團結內部,招攬民心。其三,雍州涼州民風彪悍,本來就是極好的兵源,雖然久經戰爭,人口銳減,但透過軍功爵等手段,相信還是有可戰之兵的,增加了土地兵源的蜀漢必然可以有所為。至於南蠻和涼州的少數民族等問題,依據諸葛亮的政治智慧,還有馬超留下的人脈影響,應該不會成為什麼太大的問題。
-
16 # 鴨仙智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經過幾十年的拼殺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此時是劉備死後的諸葛亮的發起北伐,企圖一統天下,但怎奈蜀國國力不濟,終究難以統一北方。即使馬謖不是街亭蜀國還是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匡扶漢室。三國混戰幾十年,漢室的影響和號召力勢微。劉禪昏庸無能,偏安一方,無雄才大略,漢室無雄霸天下的劉氏君主開疆拓土,漢室江山難成。北方曹魏國力鼎盛,人才濟濟,僅憑諸葛亮幾個人難以匹敵,匡扶漢室只能是做夢了!
-
17 # SUFFERCOURSE
諸葛亮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但是失去荊州之後蜀漢委實沒有什麼戰略空間讓他發揮了。
蜀中雖說佔有天險,但實際上四面環敵。南面和西面是蠻荒之地,蠻夷橫行,都需要獨擋一面的大將鎮守。
東面的孫權沒法打,不說打不打的過,蜀漢後期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像關羽那樣又有能力又絕對信得過,搞不好就要重演張魯舊事,打下來也守不住,只能忍著和他聯盟。這個盟友又不牢靠,所以永安那裡也需大將鎮守。
說到底北伐曹魏已經是條沒得選的路,北伐又不得不攻長安,漢中到長安總共也沒幾條道,人家曹魏也防著你呢,國力又比你強大的多,成功的機率很渺茫。
實際上從孫權背盟偷襲關羽起,蜀漢就已經迴天乏力了,三國的結局也已經註定了,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這點,但是他為了蜀漢為了忠義偏要逆天而行,甚至一度看到了希望。這種才華橫溢逆天而行的能力和情操才是後世文人將他視為楷模的原因。
至於馬謖失街亭,馬謖殺不殺,其實都是末節。就算街亭不失,讓諸葛亮殺到長安城下又如何,曹魏在長安苦心經營了十幾年,除非魏將望風而逃,但凡魏將守個幾天,曹魏援兵就能源源不斷,攻克長安只能是個幻想。
-
18 # 小樹談史
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蜀國在賢相諸葛亮的主持下,數次北伐,意圖也很明顯,就是為了先吞併雍、涼二州,進而攻佔長安,還於舊都,可惜都沒有成功。
其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目標的。當時,諸葛亮對魏國發動突然襲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歸順,關中地區也多有響應蜀軍。魏國朝廷十分驚恐,派出名將曹真、張郃前往抵擋。此時,諸葛亮用人不當,起用了馬謖去守街亭,結果被張郃大敗,咽喉要地街亭也丟失了,北伐也隨之失敗。之後諸葛亮北伐再也沒有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設想,當時馬謖不丟街亭,蜀軍成功佔領雍、涼二州,再還於舊都,那麼諸葛亮北伐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可以說是北伐成功了一大半。況且,能夠還於舊都,意義重大,本身就是漢室匡復的重要表現,剩下來的就是如何一統天下了。
在獲得雍、涼二州,還於舊都後,蜀國實力必將劇增。此時,蜀國可以憑藉關中地區,進可攻、退可守,又有四川地區作為大後方足兵足食,雍涼地區提供戰馬,和當年戰國七雄的秦國差不多,大有問鼎天下的趨勢。
反觀魏國,丟了雍州、涼州和長安地區,此時肯定士氣傾頹,再加上魏國朝廷內部不穩,肯定會叛將四起,很難有力量再和蜀國爭雄。
再看吳國,雖然孫權是一代雄主,但此時已經逐漸步入老年,日益昏聵殘暴。在吳國,能征善戰的將軍僅剩陸遜父子,並且也不受孫權待見。吳國若想和魏國圖蜀,就只能從西向進攻,而鎮守蜀西部的是李嚴和陳到。此二人與當年驕傲的關羽不同,他們一個是劉備看重的託孤重臣,一個是與趙雲齊名的猛將。估計吳國也很難討到便宜。
綜上,如果能佔領雍、涼二州,還於舊都,則漢室可興。再進一步,統一天下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
19 # 優己
第一,蜀漢可能攻克雍涼二州,但只要沒佔據潼關,這雍涼二州只能成為蜀漢的累贅。所謂的戰略縱深便是這個道理。曹魏在雍州的駐軍是西方面軍,共計二十萬人,這二十萬人馬中還包括了精銳的騎兵。蜀漢窮弱,養不起騎兵,這蜀軍進入關中則兵力沒優勢,戰力也沒優勢。固守只會喪失機動性,最終被曹魏優勢兵力所吃掉。這個虧馬超之前就吃過。因為人少兵力不足,人多則補給困難。總的來說還是國力問題使然。因此,蜀漢攻不下雍涼二州也罷,攻下了也得緊急撤退,否則很可能被曹魏拖住,一旦被包圍則曹魏必分兵趁虛而入,滅國
-
20 # 21點3
什麼匡扶漢室 雙方實力懸殊 幾乎沒有可能 這個口號就是諸葛亮擁兵自重的藉口 因為政治正確 沒有任何人敢反對 包括劉禪 其實 蜀國最需要的是森嚴壁壘休養生息 利用天險固守 利用幾十年去發展 諸葛亮為一己私利 窮兵黷武 才是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馬謖不失街亭是假設!街亭是必然要失的,就算按孔明的部署也失!因為魏派出的將是三國時期頂尖有名且智勇雙全的猛將——張郃,援軍是司馬懿,且兵的質量(魏兵普遍20歲左右,蜀兵30歲,甚至40歲左右的佔一半。)和數量(魏張郃帶五萬,司馬懿帶四萬,而馬謖只有二萬多。)上都差距甚大,又無地利優勢!所以街亭必失!既然按常規戰法不能取勝,不如鑽牛角尖?結果更加劣勢了。關於街亭之戰《三國志》只一筆帶過:“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它的具體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馬謖由於不聽孔明的部署,把戰敗的原因推到自已的身上,死得冤!關於街亭之戰,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發兵時蜀兵太少,無兵可領,或者低估魏兵如此雄大,當馬謖帶兵到街亭後才知道情況有變而改變戰略,如果分兵守汲水,本來兵就不多,乾脆全部派到山上,打一場高強度硬仗,冒一下險。結果身經百戰的張郃斷了汲水,險沒冒過去,完了!有可能佔雍、涼二州嗎?我們現在被《三國演義》所誤導,刻劃了讀死書的馬謖,不要再信羅貫中了!
因此,對於孔明來說,第一次北伐是最佳條件都敗,他“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美夢一場!是因為他接棒後蜀漢遍體麟傷,面目瘡痍。他在臥龍崗策劃的《隆中對》與現實相差甚遠!他想象中的蜀漢是從劉表和劉璋手裡原原本本接管過來,可惜荊州被曹操搜刮一番,兵將很大部分死於赤壁,糧草也肯定掠奪了,後來被三家分掉,最後連弱也沒有了。而益州又因為劉備想奪回荊州,報吳之仇反而失敗而歸,損失慘重,同樣,對孔明來說又一場搜刮!然而這一切都源於孔明出山太遲和劉備起步太慢,以及入川時用錯第二座城的守將——既是他的親人又是親信,不但不去救援第一座城,而且不把訊息傳到第三座城和麥城,招來荊州丟失!任人唯親,可怕不可怕?
在以後的鬥爭中,孔明發明瞭諸葛連弩(此古董甘肅博物館有藏物),十箭齊發,本來可以緩解六萬兵與三十萬的差距,而事與願違,變成六十萬對抗三百萬了,可想而知!
所以,孔明想統一祖國,恢復漢朝,還於舊都,我稱之為“臥龍之夢",不是他不行,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長使英雄淚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