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都說太極拳其根在腳,那麼請問推手、摔跤可以,地面戰怎麼辦?一直覺得應該是其根在中盤,西方拳擊是上穩下活,中國武術是下穩上活,我的感受是中盤穩上下盤活,即根節穩,稍節活,下肢的根在胯,上肢的根在腰。各人意見,希望同行指正
6
回覆列表
  • 1 # 太極拳玄機

    功夫層次不同,其根還真不是唯一所在。

    初級階段,腳下要穩,要象樹根穩穩紮入地下一樣。

    隨著身軸功能的完善,這腳下的根會逐漸上移,踝、膝、胯、腰、頸、肩、肘、腕,每一處關節都可以成為根。拳技中的節節接根就是指的這個。

    到了高階階段,功夫者頂頭懸、腳下發漂,就象懸吊的沙袋,其根在頂。

    有根就有平衡的主動權,等身子發飄了,對手一摸就空,反而膽寒。

    功夫不到層層迷,做不到就不容易信,但太極拳偏就是這樣,只有先信了,才會慢慢練出來。

  • 2 # 人體和意識

    太極拳的根本——空走走空:

    低頭貓腰功夫不高。

    立身中正安舒是太極拳最基本要求,失去中正就失去了周身一家的整體。

    太極拳是道家煉丹的意氣功夫,即清淨虛空的功夫。如果說太極拳的根,那就是丹田,即身心合一意守丹田。也就是以丹田為體用之根,像似渾然一氣,由心神御之,行開合之動。

    在太極拳的運動中,要求肩胯平準無缺,所以,必須肩胯相合上下一體,這是保持中正安舒的基礎。

    即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沉肩端胯(用肩把胯著走),動時胯先行。

    再有就是,行拳意氣走窩,如此才能周身一氣無流滯,如手心、腳心、肘窩膝窩、腋窩、肛門、丹田等等,總之一個“空”字。只要走到骨頭和關節上,自然失去根本,必出氣血瘀滯之病。(自我心得,一己之見。)

    ——2020.12.7

  • 3 # 漾太極

    自陳家溝的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丕1927年在 北京宣武門外立下擂臺,與各路武術高手交手,一連十七天不敗,轟動京城,由此引發了太極拳源流問題的一場爭論以後,雖經民國和當今政府有關部門及專家的反覆論證,認定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但目前仍有異論。有人提出張三丰創拳之說,其中典型的說法有幾個,一是吳圖南在其《國術概論》中講的太極拳傳遞:張三丰(元末)——王宗嶽(明孝景間)——蔣發(清康熙間)——陳長興(1771年——1853年,作者注);張三丰——王宗嶽——蔣發——邢喜懷——張楚臣——,此為二;另一種說法是:張三丰——王宗嶽——蔣發——陳王廷——。幾種說法,雖矛盾很多,但都講張三丰傳拳王宗嶽。

  • 4 # 上善若水125944379

    其根在腳,腳下不穩如何站立行走?散手粘走中若要保持重心則須“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還需足夠的內勁支援,前者是技術,後者是基礎,三者合一,才能在不斷變化的運動中保持自身的重心平衡,才能做到腳下有根。

  • 5 # 關吳宇

    太極拳,其根在腳。腳發力,導致腰胯旋轉。腰胯旋轉又帶動脊椎全身旋轉。你在運動過程中就像一個撥浪鼓。兩隻腳讓撥浪鼓不停的旋轉。你就像一個角磨機。角磨機是利用切線打人的。你的手,小臂,肘尖,肩膀都可能成為切線。這就是所謂形於手指。人體的旋轉比撥浪鼓的旋轉更為複雜。每一個力點的背後都有腳的支撐。切記要用腳發力,而不是用手指,小臂,肘,肩膀發力。因此說打太極拳時人的重心不能前後移動。每每看到很多人的腰胯前後移動。犯了單重或雙重的毛病。很多人明明是肩膀發力,腰發力,硬說是整勁兒。其實還沒有跳出局部發力的毛病。人體發力最大的肌肉是兩條大腿,就是腳蹬地發力。腰發力是本能,腳發力得訓練。以腰為主宰看成是腰發力是錯誤的。腰胯只是傳遞過程中的一箇中間環節,不是力量的來源所在。理解其根在腳的一個重要動作是金雞獨立,腳撐地手撐天。然後將手撐天逐漸變為腳撐地手撐前。文字表達只能到這個程度啦,有機會發影片探討。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 6 # 明月松間照妖精無處逃

    寶雞金臺觀,三豐洞。由無一一一有一一一無。順成人,逆成仙,太極之根顛倒顛。練到就知道根在哪了。一層功夫一層天,不得還丹總枉然。

  • 7 # 福州禪武

    太極拳根90%在腿。

    太極拳其根在腳,這話沒錯呀,是真理呀。地球是引力的,人任何動作離開了地面就失去了平衡。所以一般格鬥中跳躍類動作是極少數。

    根據一般的發力原則;從用力順序來講,做上肢動作時,力要起於腰,行於肩,通於臂,達於手,做下肢動作時,腰催動胯,行於膝,達於腳。如果整體的發力就應該起於腿,擰於腰,送於肩,催於肘,達於手。人類站立的發力都是驚人的相似,鉛槍,鉛球,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動作鏈都是相似的,只是具體到應用階段,因為攻擊的目標不同,有所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35和陣風哪個厲害,為什麼印度人選擇了法國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