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器於身

    魏晉南北朝老莊玄學之風盛行,釋家佛學般若智慧藉助玄學道家文化很好的融入了中華文化。儒家文化始終是政權的正統,內用黃老外用儒術,中華文化到唐朝形成了儒釋道融合的中華特色的禪文化。。。

  • 2 # 痛點歷史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建安、正始文學、兩晉文學及南北朝文學。

    建安文學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開端,這一時候的代表作家包括曹氏父子即三曹,還有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蔡琰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以描寫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為主,詩風大都慷慨激昂,悲壯但剛健有力,史稱“建安風骨”。

    正始文學泛指魏朝後期的文學.這一時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賢”(七賢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濤、向秀、劉伶、王戎)為代表.處在魏晉換代之際的正始文學,被司馬氏掌權後形成的政治恐怖所影響.這一時期的文人面對政治的黑暗,選擇了老莊的“無為而治”做消極抵抗,這一時期的文學也真實的反映了現實,只是與慷慨悲壯的建安文學相比,這一時期的文學大多是憂生的嗟嘆。

    兩晉文學又分為東晉文學和西晉文學.東晉文學時期,一些代表性的文藝作品在語言上有了新的探索,呈現出對繁縟、對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這一時期對門閥制度的抗議、寒士不平之鳴的作品尤其突出,成為富有光彩的亮點.東晉文學最富特色的是山水田園詩,山水詩的代表人物是南朝的謝靈運和齊代的謝眺.最有成就的田園詩人則是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擅於從日常的小事情中挖掘出詩意,將自然提升為美的至高境界。

    在南北朝文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北朝民歌,這個時期還出現出現了南北方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這一點在南北朝民歌上有很好的體現,南朝民歌大都反映的是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風格清麗婉轉,而北朝民歌則反映著北方

  • 3 # 容千尋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盪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出

    世”、“避世”的思想,莊子的“物我同化”思想實際上主張超脫物外,看淡興衰。(ps:老莊思想比較高深,我這裡說得簡單粗暴了點,見諒。)脫胎於老莊思想的魏晉玄學主要有幾個大主題:崇有與貴無、名教與自然、言意之辯、形神之辯、名理之辯,其中對文學產生直接影響的就是崇尚自然派、言不盡意派、得意忘言派。

    那老莊思想對於文學的具體影響是什麼呢?我想首先老莊思想直接導致了玄言詩的出現。其二是推動了詩歌中的隱逸主題的出現。其三,隱逸思想的不斷髮展,演變出了一種新的詩歌流派或稱詩歌型別:即山水田園派,這也是老莊思想的間接影響。除此之外魏晉文學還受到了道教的影響出現了遊仙主題。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幾點。

    01玄言詩

    玄言詩的主要創作目的是為了闡釋老莊思想,這種詩歌體材始於西晉末年,而盛行於東晉時期。

    嚴格意義上來講玄言詩並不能算作詩,只不過是古人藉助詩的軀殼來盛放玄理而已。但是,玄言詩最大的優點就是充滿了理趣。

    玄言詩經常藉助描寫山水風景或日常生活而揭示理趣,其中最經典的代表作品就是王羲之等人的蘭亭詩,甚至於《蘭亭集序》。其後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陶淵明與謝靈運,尤其是謝靈運賦予了玄言詩新的生命力:在詩歌中縮小玄言的篇幅,而將重點側重在山水描寫上,這也使得玄言詩漸漸向山水詩轉變。

    例子:

    秋日

    孫綽

    蕭瑟仲秋月,飂戾風雲高。

    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

    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霄。

    湛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

    撫菌悲先落,攀松羨後凋。

    垂綸在林野,交情遠市朝。

    淡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

    再如陶淵明的《遊斜川》: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遊。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閒谷矯鳴鷗。

    迥澤散遊目,緬然睇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有一些玄言詩脫離現實生活,但也有部分玄言詩富有理趣,引人深思,注重傳播道家的人生態度。

    02.隱逸主題與遊仙主題

    其實除了隱逸主題與遊仙主題之外,魏晉詩人們還喜歡吟詠生死主題的詩歌。為什麼呢?

    魏晉時期朝代更迭頻繁,戰亂四起,詩人們普遍感受到人生短暫、生命脆弱以及福禍無常,又受到道家隱逸思想與道教求長生思想的交叉影響,魏晉時期的文人們通常傾向於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因此,這個時代文人們普遍服用五石散與酒。酒與藥的結合造就了別具一格的魏晉文壇與魏晉文學。

    於名士來講,他們講究任其自然,追求“真”與“自然”,因此魏晉名士往往言行放誕,風流瀟灑。例如嵇康鍛鐵、劉伶醉酒、阮籍“猖狂”等。於普羅大眾來講,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佛老思想的影響,造就了當時異與任何朝代的逐美風潮以及大膽民風。例如“看殺衛玠”。

    於文學來講,生死、遊仙、隱逸成為大多數文人感嘆的共同主題。

    生死主題如陶淵明的《擬輓歌辭》中有“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的描寫,江淹的《恨賦》中有“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的說法。

    遊仙主題主要是幻想神仙世界,表達對其的嚮往,其本質是對於長生的渴望。例如郭璞的《遊仙詩》:

    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雲生樑棟間,風出窗戶裡。

    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

    翹跡企穎陽,臨河思洗耳。

    閶闔西南來,潛波渙鱗起。

    靈妃顧我笑,粲然啟玉齒。

    蹇修時不存,要之將誰使?

    隱逸主題主要歌詠隱逸的生活。世道動盪使人們嚮往世外桃源般的安寧生活。這一主觀願望恰恰契合了《莊子》中的隱逸思想。既有主觀能動性又有理論支撐,因此人們身體力行地進行隱居生活、拒絕徵召、拒絕為官,體現在詩歌中就是詩人們創作了大量的隱逸主題的詩歌。

    例如左思的《招隱詩》,沿襲的《歸田賦》,潘岳的《閒居賦》等等。

    03.山水田園詩

    玄學與隱逸主題的持續發展,使得玄言詩與隱逸主題盛行不衰。但玄言詩過於注重對於老莊思想的註疏,使詩歌逐漸偏離了藝術軌道,此時,東晉出現了一位千古大師,上承詩歌藝術脈絡、沿襲隱逸之風,下啟一代詩風。

    陶淵明的詩歌中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兩大恆久的核心思想。這也意味著儒道思想在他身上的交融: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對於自己品德情操的要求,他努力追求純潔的品德,不願意被高官厚祿所玷汙,這是他的儒家思想的體現,是為“存真”。

    而崇尚自然則是道家思想。老莊認為“自然”是非人為的、自然而然的一種狀態。陶淵明追求這樣的人生狀態,是為“去偽”。

    引用一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請大家共同欣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因此,老莊思想對於魏晉文學的影響可以概括為:1.對於文學體裁的影響。2.對於文學內容的影響。3.對於文人的影響。

    以上只是淺見,或有不精確、不完善的地方,敬請指正。

  • 4 # 0o天心宗正o0

    關於老莊精神對於魏晉文學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天心宗正》認為是這樣的,老莊精神應該是思想更準確一些,魏晉文學又稱為魏晉之風,老莊思想的核心是“清淨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恰恰在魏晉時期出了很多此類的人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吧!

    1.老莊精神對魏晉文學的影響:老莊指的是“老子”和“莊子”,合稱老莊時指的是老學和莊學的合稱,也就是道家的老莊學派學說。老莊學派不主張滿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對假道德,認為這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則天下化。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活躍創新期,魏晉時期的文學新變化和佛教在中土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文學成就最高的陶淵明明顯是受到道家的影響頗深,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居眾人之上。在魏晉之前的儒家思潮是主流,魏晉時期努力的把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對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了個人行為,用來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這都是受到老莊精神的影響。

    2.具體的表現,魏晉時期的文學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確立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追求言外之意,音樂追求弦外之音,繪畫追求象外之趣等等,這些與老莊的自化不謀而合,以自化達到人人化、天下化的一種境界。老莊精神其實也是一種審美,追求的是內心的感受。這都與魏晉文學擺脫兩漢經學的束縛,穎悟曠達真率之美從玄言到理趣而形成的魏晉玄學是步調一致的。魏晉玄學的重要議題,崇有與貴無、名教與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辯、名理之辨之“自然”一詞不見於《論語》、《孟子》,是老莊哲學特有的範疇。這些都是老莊精神對魏晉文學影響的具體表現。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都是很明顯的和《莊子》中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境不謀而合。是一種真自然,不受束縛,坦坦然灑脫自在。

  • 5 # 一斗樓

    莊子是個真正的玄學祖師,南華經,逍遙遊是玄學幻想的經典,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耶這段思辯對話與莊生化蝶或蝶化莊生都是玄學的教科書,晉代文人崇尚老莊,把老子道德經訓為玄學,更多的是把莊子思想宏揚光大,用以支配生活的道德行為,晉人談玄煉丹成了士人生活風氣。逃避現實殘酷的生活鬥爭是晉文學的主流表現。如竹林七賢,阮藉的白眼(看士人名利的態度),劉伶的荷鋤行,(死於路上方便葬下),嵇康的絕交書(因山濤做了官),陶淵明的逃官掛印,孟康的落帽(彎腰拾起落帽有失風度),謝安的處變不驚(淝水之戰大勝報捷不聞而下棋如常),等等,都反映了晉士人生活風氣的玄味。文學中反映到了陶淵明田園詩歌,謝靈運山水詩歌中去,(採菊東籬與謝公屐)閒適隱居,徜徉山水是晉人的夢想,也是玄學的夢想。

  • 6 # 木山文

    晉朝的司馬氏上臺以後。周易 ,老子,莊子被稱為"三玄"。因"易學"是談陰陽變化,"老子","莊子"談天道。都是玄之又玄的學問。

    他們主要取其"無為","自然"的理論,要使人們安於當時的統治而無所作為。玄學不僅統治著思想界,哲學界。也支配了文學界。玄言詩風行一時,以孫綽,許詢為代表。他們的詩成了老子"道德經"的講義。"莊子"的註疏。"禮過其詞。淡乎寡味"。連一點詩的味道,樣子都沒有。全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

    喜歡清談玄理的人。大都喜歡遊山玩水。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具體的記錄了這種情況。山水的恬靜與玄理的虛寂,正可以互為表裡,所謂山水可以"以形媚道",所以玄言詩中不少寫到山水。早期的山水詩也多帶玄理。

    謝靈運。(385一433)小名客兒,故又稱謝客,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世居會稽(今浙江紹興)。他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如"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園柳變嗚禽",以巧似極貌的筆法,恢復了詩的形象性。擴大了詩的領域。使晉,宋詩壇發生了轉向。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對晉末宋初詩壇的變化,作了簡明而又中肯的概括。

    莊老告退,是指玄言詩的衰落。以後又經謝眺等人的創作,山水詩更為發展成熟。玄言詩終至消亡。

  • 7 # 達文有話說

    老莊的精神與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非常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用老莊的道家精神思想與儒家思想融合、互相補足,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儒道互補的結構體系,構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

    具體有哪些表現呢?下面我們來進行更詳細的分析。

    01、 如果想要理解“老莊”精神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首先要了解“老莊"的精神思想是什麼?老子——面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世道,老子開出“無為而治”的藥方

    我們都知道,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的思想家,都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在面對這樣一個亂世時,思想家們最想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救世:

    面對亂世,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選擇的是一種“入世”的積極態度。面對這個病入膏肓的世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做出了放棄治療的“出世”選擇。

    很多人以為,老子選擇“出世”,就是騎著青牛雲遊四海,逃避亂世的紛爭,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老子也想救世。

    想要救世,就必須找出這個亂世的病根,為什麼時間會亂成這個樣子?

    孔子給出的答案是,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人都不認周禮了。

    而老子並不這麼認為,造成亂世的原因不是因為禮崩樂壞,而是大家沒有認識“天道”。所謂的天道,跟儒家的“天命”類似,就是老天爺的意志。

    老天爺的意志是什麼?

    孔子認為,天是人格化的,所以它是通人性、有道德的。

    而老子則認為,天沒有意識,更沒有人格,天的意志跟人的意志沒有關係。正所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無情,老天爺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對百姓也一樣,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從宇宙到社會,都是沒有人格,沒有好惡的世界。

    因為對“天”的理解不同,老子與孔子對世道敗壞的診斷也就不同,採用的救世方法也就不同。

    孔子的救世方法是“克己復禮”,而老子的救世藥方則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總是被人曲解、歪讀。無為,聽上去是不屑救世的消極態度,但不要忘了後面還有一個“治”,無為只是手段,治世才是目的。

    無為而治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針對的是統治者。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充分地認識事物的本來規律,耐心等待客觀條件的自然產生,待到時機成熟,自然可以四兩撥千斤,小動作撬起大格局。因此,無為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還是有為。第二層意思是針對百姓的。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意思就是說不要聖人、賢人、能人來拯救世界,世道不太平,紛爭不斷,就是因為聖賢太多了,人人都堅信只有自己那一套才能救天下。最後吵來吵去,打來打去,結果就是天下大亂。如果大家都不當救世主,不管別人的閒事,只為自己而活,守好本分,天下就能避免紛爭。

    所以,與孔子主張的積極有為不同,在老子看來,最好的政治秩序是“不爭”。孔子與老子的這兩種主張,構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人們在有為與無為、積極有為與消極無為之間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莊子——擺脫束縛肉身的枷鎖,追求精神上的“逍遙遊”

    道家的老子與儒家的孔子在世界觀上既對立也互補,但是道家跟儒家除了世界觀的互補關係,在人生觀方面也形成了互補,這回輪到莊子出場了。

    莊子生活在戰國年代,那時候的世界比老子所在的春秋時代更亂。這時候的人也不想什麼救世了,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亂世中自救。活下去,成為了人們生存的第一目的。

    處在亂世之中,大量時間的自處讓莊子同時代的思想家們特別注重人的心靈問題。莊子認為,這個世界既然已經無藥可救了,那麼不如逃離這個世界,做一個隱士。逍遙、自由、獨立,成為了莊子的思想核心。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幸福快樂不能用一套通用的客觀標準去衡量,每個人幸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兒,而且你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這並非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莊子想告訴我們,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獨特的天性,沒辦法相互比較,因此,幸福的標準是不同的。順乎自己的天性才是幸福的源泉,而盲從於狹隘的價值觀,被慾望支配,才是痛苦的根源。

    莊子在《齊物論》中,還進一步解釋了“天道”:

    老子的天道是抽象的,而莊子認為,天道無處不在,遍及宇宙和世間萬物,人、動物、大樹、小草、甚至一粒塵埃中,都有天道。

    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是非、善惡、貧富,貴賤,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的差別,只具有相對的價值。如果站在一個更大的視角,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天地萬物沒什麼區別,都是平等的,這就是天道。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人生中世事無常,今天你努力得到的地位、財富,明天就可能失去,世上的差別都是偶然的,沒有意義,世上萬物,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那麼,區分事物的不同還有必要嗎?

    正所謂,“退一步,則海闊天空”,這一步,並不是意味著避讓、退隱,消極。而是後退一步,從功利的世俗當中抽身出來,站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中國古代文人的生命本色是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積極進取而奮鬥。但是,有的時候人生無常,天命難違,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莊子,退一步海闊天空,追求心靈的自由。

    02、瞭解完老莊的思想後,我們再來看看魏晉文人面對什麼樣的問題?

    從“老莊”、“孔孟”的時代,到魏晉南北朝,中間其實還有秦漢,秦朝很短暫,我們重點說兩漢。兩漢時期的思想,總體上是以政教為中心的實用主義佔主導。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將神秘、令人敬畏的“天”、具有絕對真理意味的“道”、與聖人對政治倫理及各種人事的闡說(經典)結合起來,建構起了一套以天道綱常思想為主導的思想體系。

    獨尊儒術,不僅強化了儒家主張的政治倫理觀念,還使之成為大一統社會秩序的保障。天道綱常思想體系強化了士人們對君王的信念,將個人的理想、社會的理想與輔弼君王、參與政事緊密聯絡在一起。

    圍繞政教主題,漢代的學術形成了以下幾種基本的價值取向:

    一、重實用、重政教,忽略或輕視精神和審美需求;二、以絕對永恆的天道為本,天道決定人事,“天人合一”系統中,天高於人,制約著人;三、以抽象的、理想的聖人代表天道,淹沒了具體的個體的存在;四、賦予儒家典籍以“經”也就是綱領、指南的地位,經典本身成為一種價值載體,重視經典而輕視不合經典的文章,重視文章內容而輕視文章形式。

    因此,兩漢時期計程車人將君為臣綱立為首要的倫理原則,忠君、濟世和自我的價值實現了統一,輔佐君王成為了士人的人生理想。然而,漢代士人的信念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君主代表天道。如果君主不能真正成為臣綱,士人的信念也會崩潰。

    漢代政治不斷出現內亂,尤其是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社會動盪不斷顛覆天下士人的信念。古聖先賢無道則隱、獨善其身的思想,尤其是老莊素樸無為的思想逐漸抬頭,加劇了士人的信念矛盾。

    0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思想轉變

    著名的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在《國學概論》中指出,從思想史角度來看,魏晉時期是人的自覺時期:

    “魏晉南朝三百年學術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個人自我之覺醒,是已。”

    余英時先生也說過,魏晉人的自覺是“士之個體自覺”,有別於漢代的“士之群體自覺”,形成了獨特的“魏晉風度”。

    著名的哲學家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圍繞“魏晉風度”,提出“人的主題”和“文的自覺”問題:

    所謂“人的覺醒”,是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文的自覺”是一個美學命題,並非單指文學而已。其他藝術,特別是繪畫與書法,同樣從魏晉起,表現著這個自覺。它們同樣展現為講究、研討,注意自身創作規律和審美形式。

    將“人的覺醒”與“文的自覺”是聯絡在一起的,正是六朝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較之前兩漢的時代發生了顯著變化。所以他們才關注到包括“文”在內的各種物件的審美價值,發現了物件關乎主體精神生命的特殊性質,從而更為自覺地進行審美創造和美學批評。

    秦漢的文章觀念突出的是實用主義,漢儒特別推崇聖人和經典所闡明的天道綱常。魏晉士人則更多地注意到文章的形式美,注意到一些文學文體的特殊性質、功用、價值、特殊技巧與規律,釋放文章的多元文化價值,充分肯定文章中的情感內容,甚至是遊戲文字。

    “文的自覺”主要體現為人們對審美的凸顯,審美則是“人的自覺”的體現和推動力。

    秦漢的文章主要體現在“治世”,審美而言無外乎是聖人、明君、人世間的道德楷模。而到了魏晉時期,審美物件不斷擴大,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田園山水到世間的萬事萬物,或者寄寓思考,或者寄寓情志,或者僅僅就是訴諸感覺和體驗。

    總之,是一切都能成為再現與表現的物件,甚至,思考、言說及寫作本身,也成為一種審美方式或精神生命存在的方式。這一切思想的源泉,都是來自“老莊”的道家思想。

    思想家們常常著意於理論本身而非事實和現象,著重於宏觀的思考而不是具體的解決,有些問題根本沒有答案,或者無需答案;清談家的有些言說根本沒有目的,只是為言說而言說,甚至是不可言說的言說。許多作者也是為寫作而寫作,將寫作本身當作意義與價值。

    這樣,到了南北朝,文學更加突出情感、追求形式美。完全無用的藝術,甚至離實用目標很遠的學術研究,也更加發達起來。

  • 8 # 文小白讀書

    禮樂崩壞的春秋亂世,諸子百家各自以不同的側重點為民族傳承尋找出路。儒家關注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重建,而道家關注的是個人生命的狀態、價值和宇宙人生之本來面目。同樣處於亂世的魏晉時期,身處黑暗政治壓迫下的文人在文學創作上也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雖然同屬道家宗師,但是老、莊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他們對魏晉文學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所以分而論之,把個人的理解跟大家分享如下:

    一,老子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子以邏輯推演型、鋪陳描繪型、形象比喻型、直觀體悟型、創造出“淡而無味”的悟道美感,深刻影響了魏晉文學尤其是魏晉玄言詩的表達方式。

    所謂邏輯推演型,就是不以情感和形象結構詩句,而以邏輯思維直接說理。比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

    所謂鋪陳描繪型,是以賦法描摹形象、事像說理,但其形象也只是玄、道的圖解。比如《老子》第十四章對道的描繪。

    所謂形象比喻型,就是以現實或者想象中的物象來比喻體道的心境和深刻的玄思,由於本體與喻體之間在某一點上有相似性,能引起人的聯想,且具有獨創性,所以有一定的詩性韻味,但所用的形象一般是概念性的。比如《老子》第十五章對悟道人容貌的描繪:若冬涉川,若冰之將釋。

    所謂直觀體悟型,就是運用滌除玄鑑的體道方式,體味道之幽微綿邈,有一種空靈、沉靜的風格。比如《老子》第六章:玄奼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提倡的“淡而無味”、悟道美感與其所持的哲學觀點、思維方式、人生理念都有著深刻的聯絡,而這些內在的聯絡也深刻的影響魏晉文學的創作思維和表達風格。

    1,從哲學特點來看,老子的哲學思想具有反本的特點,蘊含著反傳統,反世俗的意義。對魏晉士人思維的拓展和精神的解放產生了重要影響。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其一為論證事物的相反相成,其二也是反本復初的意思。表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追求自然,反對人為雕琢。魏晉玄學的有無之辯、言意之辯、形神之辯等都有著老子辯證思維的影響。而以物為本、得意忘象、遺形取神的追求也分明是老子反本復初價值觀的延續。

    2,從思維方式來看,《老子》“淡而無味”中其實蘊含著辯證思維體現的玄味,這使魏晉玄言詩形成一種理趣。魏晉玄言詩的玄味主要表現在對玄學義理的精闢註解,乃是一種思辨之美。

    3,從人生理念來看,老子淡而無味實際上是其守柔思想的一種體現,經魏晉玄學改造,成為魏晉玄言詩創作的心理基礎。在玄言詩創作中被引申為心靈之體無境界。

    二,莊子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他獨特的三言和坐馳想象的情景寓理,又在老子外另開一宗,成為魏晉文學的又一表達方式。究其深層原因,那便是莊子追求徹底的無為與精神的絕對自由,以及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與深深摯愛。

    三言出自《莊子•寓言篇》:寓 言 十 九,重 言 十 七,卮 言 日 出,和 以 天 倪。

    三言以 超越 常 理 的 話語方式,使精 神超越 世俗保持人格的 高度 獨立是莊子 面對沉濁人世採 取的特殊言說方式。

    語言 的風貌與 創作 思 維方式密切 相 關,與三言密 切相 關 的是莊子獨 具一格的坐馳想象思維。坐馳思維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與物 不分,二是馳聘無心。

    重言,即為人所重之言或重複前人所言,以增強說服力。《莊子•人世間》借用顏回拜見孔子一事說明道理;魏晉玄言詩《答許詢詩》“遺榮榮在,外身身全”所用語典就來自《老子》第七章,《答謝安詩》則用的是徐庶和諸葛亮的事典。

    莊子使用重言,或使說理更有力,或為敘事更生動;魏晉玄言詩也用此方法增強玄理的深刻性,有時也能避免枯燥,使詩歌具體生動。

    寓言分遠古神話,如莊子所言“貌姑射山”和阮籍所言“揮袖凌虛翔,飄渺恍惚中”;奇特的想象,如莊子所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和郭璞所言“高滔風塵外”;巧妙的比喻,如莊子所言“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和王彬之所言“得意豈在魚”;還有生動的形象、諧趣的故事等等———

    從思維方式、寫作風格、表現手法的特徵來看,莊子坐馳想象所形成的縱橫捭闔、儀態萬方的風格,成為魏晉玄言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這源自於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無為精神,更源自於他對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與濃烈熱愛。

    首先,莊子的道是為要求個體的無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學作論證的,從而導向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莊子•漁夫》所言:法天貴真。魏晉人士不拘禮俗、率性任情的心態,玄言詩突破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然真我的特點均來自莊子這一思想。

    其次,與老子不諱言死相比,莊子則多談生,充滿對生命的熱愛和生命價值的關懷。比如《人世間》的那棵樹,枝繁葉茂,雖然沒有實際用處,卻不負生命之價值。

    綜上,魏晉文學、特別是魏晉玄言詩,以玄思之悠遠微妙為外在形式,以老莊之思想為內在理路,以外枯內腴、攝形取神為旨趣。其不僅胎息於老莊的玄思中,而且在表達方式上也深受其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大清朝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