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空洞趣史

    清朝對於中國歷史價值主要是消化吸收,穩固整合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體制,但同化力度更加強,在雲貴地區持續改土歸流,並且對西藏駐軍,雖然說丟失了緬甸和越南有點可惜,但是對於蒙古和新疆的一直都掌握在手中。

    清朝最大的功績就是在近代列強環繞的情況下,保護住了元明清三個朝代打下的疆土並用現代法律形式加以固定化。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如何評價清朝的歷史地位呢?當然應該本著實事求是態度,依其功過公正的予以評價了。歷史上的任何王朝都是功過兼具的,從來沒有出現過完美無缺的封建王朝。清朝在其兩百多年的漫長統治期間,也同樣是功過兼具的!

    清朝之功在於:①、在其上升期,清朝努力開疆拓土,佂服了草原強敵蒙古部族。結束了綿延上千年的北方邊患。②、清朝消滅了盤踞於東南的鄭氏割據勢力,收復了寶島,為中國領土之完整作出了貢獻。③、清朝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消滅了準噶爾部,重新將西域納入到了中國之版圖,為近代中國奠定了基礎。(4)、清朝統治者加強了青藏高原的控制力,並在雍正時代對西南土司釆取了改土歸流策略,完善了中央對這些地方的統治之穩定。⑤、清朝統治者釆取了“新滋人口永不加賦”的政策,雖然是為了延攬人心,但卻在客觀上給予了民眾一些恩惠……

    清朝之過在於:①、在其前期征服中原時,釆取了殘酷的誅殺抵抗者的政策。所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即是其中一例。②、攝政王多爾袞為了區分“順民”和“逆民”,強制推行剃髮易服的政策,“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極端方式,對中原百姓適成了極為嚴重的傷害。③、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釆取了“文字獄”的極端方法。從而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桎棝了中國的活力,是導致中國在近代史上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4)、在清朝後期面臨“三千年所末有的大變局”時,為維特其一家一族的統治地位和利益,以消極地態度應對改良。從而造成了因改良的不徹底、不完善,而無法從根本上扭轉近代中國落伍於世界先進國家的現狀……

  • 3 # 奔騰Li

    中國最後一個封王朝《大清王朝》愛新覺羅氏,究竟在中國的歷史上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有人說清朝的統治是閉關鎖國,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發展,也有人卻說清朝的統治滿漢一家,康熙,雍正,乾隆造就了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且生活富足,

    而我說大清為現代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樂,以清朝為題材的影視劇作品數不勝數,從而也讓人民多少了解了這個王朝,及這個王朝中的一些事情,在歷史的長河中朝代眾多,單單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有20幾個朝代並存於世,但被人津津樂道,談及最多的卻只有秦,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為什麼只有這些朝代被大家所認同?因為這些都是大一統的朝代,更重要的是這些朝代都給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在世人眼裡這些朝代地位比較高,那麼大清王朝到底對做過什麼,?在各朝代中地位如何?

    大清原名《後金》,女真族,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建立,入關前首都在遼寧省瀋陽市(名聖京)入關後清朝做出比較重要的事情有:

    第一:統一多民族國家,收納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第二:人口之最,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了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佔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

    第三:疆域最廣,1316萬平方公里(元朝打的疆域廣,但實際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邊界)

    以上可以看出清朝在歷史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每個王朝都有各自的使命,各方面的貢獻,地位無法分出名次,也沒有必要分高低,古人的風采不但被我們中華兒女所崇拜,也被多少外國人痴迷著。

  • 4 # 文廟山居

    奠定了中華大統一的基礎,把草原民族,農耕民族溶合在一起。解決了西北,北方,長期存在的民族問題。落後於世界帝國主義,被帝國主義侵略,特別是被小日本欺負。最後皇權盡失,慈禧專政。加重人民的苦難。中國人民經過幾次大的革命才推翻清王朝,犧牲了好幾千萬人!

  • 5 # 美國兩百五十年

    關於清朝的歷史地位,從好的一方面來說主要有:

    一、為後世的影視劇豐富了素材(好吧,這條是搞笑的!);

    二、擴大了疆域面積,將新疆、西藏、蒙古完全納入中央統治之下。尤其是蒙古,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外患所在,清以聯姻的方式將外患變成內助,使得中原安全性大大提高;至於新疆、西藏,雖然自古以來在名義上就歸中央統治,但實際上完全是名義上的,因為路途遙遠,環境惡劣,每當中原王朝發生內亂時,就無力對這兩個地方行使統治了,清透過駐兵和派駐官吏的方式牢牢統治了兩個地方;

    三、改土歸流鞏固了西南地區的統治,將雲貴等地的少數民族自制改成中央直接管理,加大了中央集權,使國家更穩定統一;

    四、“永不加賦”使得人口大增,雖然生產力提高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導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但人口基數的增加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仞性和耐力,使得後來歷經萬險而不倒。

    至於差的方面:

    一、制度的落後使得全社會倒退到奴隸制(包衣奴才),雖然提出“永不加賦”但卻使人民生活水平極大下降,民眾對國家的凝聚力下降,最後出現了“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狀況;

    二、文字獄控制了人們的思想,使得社會發展史上出現了少有的文化倒退現象,除了歌功頌德的文字以外,民間文化幾乎完全停滯,這種狀況直到清末統治力的下降才結束;

    三、在近代西方進入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國聯絡大大加強、經濟騰飛之際,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自己完全與世界脫軌,幾千年來領先世界各國的中華民族從此落後於世界,導致了後來的被動挨打,這種狀況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才得到徹底改變;

    四、落後的思想和制度使得人們的道德思想下降,完全拋棄了仁儀禮信智的傳統道德,貪汙腐敗、潛規則等成了理所當然的事,雖然這些事是無法阻止的,但在歷朝都是明令禁止的,而在清朝則成了從上到下各級官僚都贊成的事了。

    雖然各朝代都有好有壞,但清朝說實話真的是倒退。

  • 6 # 歸少年

    後人評論清朝,應本著實事求是態度,中國上下5千年,大統一的王朝就十來個,歷史上的任何王朝都是功過兼具的,從來沒有出現過完美無缺的封建王朝。清朝在其兩百多年的漫長統治期間,也同樣是功過兼具的!在清朝統一的200多年間,前100年是努力奮進,大有作為的100年,後80年是恥辱衰敗的80年

  • 7 # 郭力344

    大清朝是封建王朝在中國最後一個,有過康乾盛世,為中華大地繁華做過一些貢獻,但它必定是封建王朝,尤其是到了後期,它的統治弊病充分暴露。也給封建王朝敲響了喪鐘。

  • 8 # 燕遊天下

    評價大清朝,我想先從中華文化說起。中華文化就是指華夏文化、漢文化,而漢文化和漢民族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和周圍其它民族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包括民族、人種成分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文化上同樣也會受到影響,或吸收。所以我們要是走出大漢族民族主義來看,大清朝也是波瀾壯闊、曾也輝煌過的朝代,他把西域、西藏、東、北方各遊牧民族,南方苗越,以漢族為主體,自漢唐以後又一次大一統,從地域、文化上促進了交流發展,相對上各民族增加了認同感,維護了遼闊的國土,在歷史上也是有積極的一筆的。

  • 9 # 史海浮沉假行僧

    盛極而衰的封建專制,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流傳,但也剋制了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

    不過,這裡要提一句,清朝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晚清時的大寫的“窩囊”,儘管清初有“康乾盛世”,但是晚清給中國造成的創傷實在是太深了,讓人欺負的體無完膚,千瘡百孔,還在想著法的往自己荷包撈銀子,享受;各種割地賠款,打法國打贏了還要給人賠款,真的是幹啥啥不行,賠款內鬥第一名!

    不知道各位看官對大清朝是如何的感受。

    回到正題,每個朝代當然都有他的進步和糟粕之處,那我們就來簡單聊一下。

    一 積極一面

    01 領土擴張

    1760年,也就是乾隆皇帝時期,平定準噶爾後,清朝疆域達到極盛,總面積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

    最重要的是,將新疆和西藏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並實施了有效管轄,從最終結果上來看,也是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這一點上,左宗棠抬棺復新疆那是如雷貫耳了。

    清朝還收復了臺灣、澎湖,領有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

    02 人口興盛

    任何發展都離不開人的貢獻,就拿戰爭來說,人少的國家,湊個5萬軍隊都夠嗆,人多的國家,10萬20萬都是小菜一碟;那麼對於經濟生產以及文化傳承來講也是一樣。

    清初統一全國後,人口增殖,增墾土地,物產日益盈豐,國家無戰事,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在當時的人口突破了4億大關,佔當時世界總人口接近一半!

    而這個人口數量的奠基,為接下來中華民族方方面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03 商業的發展興盛

    這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三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

    這三大幫不起源於清朝,但是在明末清初的資本萌芽時期裡,迅猛發展,為當時的社會繁榮當然是做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對於後世,也有數不清的影響。

    04 漢文化的發展

    滿清征服中原以後,更加註重吸收漢族文化,儘管是有選擇性的漢文化。具體表現在重用漢臣,比如康雍時期的張廷玉,晚清的國之棟樑曾國藩;還有官方推廣漢字。

    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清初,朝廷施政文書都是以漢、滿2種文字釋出,而到了乾隆中期,滿清的母語幾乎都成了漢語,滿語則只是存在於某些官方歷史記載的書面用字!到了19世紀,官方記載中的滿語也基本被漢語所取代。

    另外,清朝也出現了大量著名的文學著作。

    紀曉嵐領導主編的《四庫全書》還有他的個人著作,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同為志怪的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等等等,太多了,就不一一敘述了。

    二 負面

    01 禁錮思想

    大清奉行閉關鎖國,不僅鎖邊境線,還鎖人心。

    大興文字獄,弄的人人自危,堪比白色恐怖。文字獄並不是清朝獨有,但相對於前面朝代,卻是程度最深最重的。

    偉大開明如康熙帝,也有黃培詩案《南山集》案等重大文字獄案例;雍正乾隆就甭說了,“重災區”!

    的確,這種政策,確實多了很多臣服於滿清的百姓,同時卻也少了開眼看世界之炎黃子孫。晚清百姓的那種木訥以及安於現狀,很難說跟這個沒有關係。

    02 固步自封

    自詡為天朝上國,物阜民豐,從乾隆開始,虛榮爆表,罔顧事實。整天沉溺於自己此前的功業,不思進取,貪圖享樂。

    1793年8月,英國人馬戛爾尼率領使團到達北京。攜帶包括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在內的精選貢品,以彰顯英國文化,促進交流。

    乾隆皇帝竟不屑一顧。這就是西方國家在拼命發展,而同時的大清朝就在拼命啃老本的縮影!

    在馬戛爾尼和副使回國的途中看到的大清朝是“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03拒絕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技術

    明末清初就已經有不少外國傳教士傳來西方的科學,但並未得到重視,從而也就傳播不開。

    康熙皇帝對於天文學和火炮很感興趣,所以在康熙時代,在傳教士的幫助下,有了中國第一部以經緯度測繪的地圖《皇輿全覽圖》,有了新發明的連珠銃、沖天炮

    但這也僅限於康熙朝,在此後,國家承平,只強調刀矛騎射,忽略火器改進,中國有不少人才能製造各種精巧的器具與機械,如眼鏡、望遠鏡、溫度計、鐘錶、水車等等,可這種研究和製作,竟然被視為奇技淫巧!!

    再等到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完成後,什麼都晚了!!

    結語

    總的來說大清朝對中華民族多多少少是有貢獻的,但是他們的愚民思維,狹隘眼光,終究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晚清時,中國被西方列強輪番欺負,喪權辱國,使我們這些後輩深以為恥!

    但話說回來,大清的衰落,其實也是封建專制的衰落,物極必反。封建皇權到清朝已經發展到頂峰了,而這個制度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已經嚴重落後了,矛盾頻出直至衰亡是必然的!

  • 10 # 影娛先鋒眼

    對於中國所有朝代的評價,恐怕對於清王朝的評價是最難評價的,因為她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來說,要比較詳細全面的去評價清王朝,還是需要費很大的力氣的,而且很多人在渝清王朝的評價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那麼接下來就和大家來分析下我對於大清王朝歷史地位的評價

    首先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疆域的問題。

    中國所有朝代中元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遼闊,即使清朝前期的明主不斷的開拓鞏固領土都比不上元朝的疆域大小。但是在史學界有一個共識,中國曆代王朝只有清朝實現了對全部領土的有效控制,而且祖國的現有領土在清朝時最終確定。元朝的領土極為大,但是其中的四大汗國絕不是由中央政府所管轄,四大汗國分去了中央政府極大的一片管轄區域,這樣元朝的實際疆域大小就比清朝多的極為有限了。

    其次,來看經濟問題。

    清朝康乾盛世眾所周知,是封建時代中國僅有的幾個盛世之一。而且清朝兩百多年,只有庸君而沒有昏君,使人民一直生活在較為穩定的環境中。而且清朝完成了中國古代的農業稅改革,在雍正時攤丁入畝徹底的廢除了人頭稅,這使得人民沒有了人口稅的壓力,中國開始進入第一個人口爆炸時期。中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期間無論有什麼樣的封建盛世,人口始終難以突破一億,在清朝時中國的人口才真真突破了一億。

    然後,再來看文化思想問題。

    清朝是封建社會的末期,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集大成時期。盛世修典,在康乾盛世清政府組織修訂了一大批大型圖書,如《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四庫全書》。這一大批大型圖書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保護中國的古典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以上這些業績足以在相同領域和唐漢王朝相比,但是正如上面所說的,你只要簡單瀏覽歷史就可以看出上面那些東西,還有一些需要我們更加深層次的去看。

    消極方面

    清朝對全國的領土實現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這建立在清朝將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強化到頂峰。極度的集權統治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好是壞大家的心中自有評價,集權統治意味著對人民極為嚴酷的控制,從生活到思想各個領域。它將整個社會牢牢的鉗制,這使得整個社會死氣沉沉毫無活力。清朝控制的疆域確實不少,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不斷的割讓領土,總計有全盛時13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三分之一,實在是令人心痛。

    在清朝時,由於政府政策的支援,中國的農耕經濟繼續發展。由於人口的急劇膨脹,中國的“三北”地區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但是此時是人類社會由古代社會邁入近代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同時期,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英國工業革命正在進行,法國正處在大革命的前夕,俄國彼得大帝正在推行全盤的西化西方已經在近代化的程序中領先了東方一個身位。而清政府仍然沉睡在天朝上國的迷濛當中,不思進取。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國家就曾多次派遣使團來中國要求與中國進行通商,而清政府卻一律視之為藩屬進貢,一律拒絕,實在是可笑。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一直都是領先全世界,而在清朝卻全面落後於西方,清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古典文化總結上的巨大成就,並不能掩蓋清政府進行思想文化專制造成的惡果。清朝興文在古典文清朝興文字獄三百多次,每次都牽連巨大,嚴酷的文化專制幾乎使思想文化界窒息。清朝建立沒多久,明末清初思想文化活躍的局面便迅速消失。士人為避免災禍,潛心於文字考據之學,毫無推陳出新之處,思想界難以見到新的思想火光。清朝統治者者在統治中國的時候,其心態極為自大。他們以主人自居,而以天下人都為奴僕,連朝中大臣在皇帝面前都要自稱奴才。統治中國兩百年,便以全中國之民為奴兩百年。魯迅先生在其文章中不厭其煩的述說中國人的劣根性、奴性,他所見到的人民種種的麻木不仁極大部分便是清朝奴化人民兩百年所造成的。

    如果說元朝統治是一個野蠻人在奴役一群文明人,那麼清朝統治便是野蠻人在熟悉了文明人的文化之後試圖奴化文明人。他對文明人造成的傷害不僅是肉體上的,也是思想上的。肉體上的傷害容易恢復,但思想上的傷害卻需要極長的時間來慢慢治療。

  • 11 # 旅行大作家

    五胡亂華之後,便進入另一個黑暗時期,漢胡亂越。還是現在好。歷史恩怨和民族恩怨是永遠說不完的。歷史歸歷史,有句話叫一笑抿恩仇。但忘記了歷史就等於背叛祖宗。與漢人世代一起生活的畲人被漢人追殺了1800多年。秦屠睢趙始入。唐陳政元光部屠殺我同胞,民族英雄藍奉高帶著父老鄉保衛家園,雖然反抗了48年,但最終佔領了我世代生活的美好家園韓江、九龍江,故地東部被取名漳州。明王陽明部對畲族的屠殺之後,幾乎滅族,幸虧蒼天有眼,直到滿清到來這種屠殺才停止。但悲慘的歷史已經過去,今畲族人民從不揭傷疤,反而與漢族世代友好,共同生活在同一個藍天下。希望世界不要再出現屠夫,沒有納粹,沒有法西斯,沒有極端分子,更沒有大屠殺,永遠團結。畲族人民在人類文明精神的最高處帶領全人類走向人類共同體。

  • 12 # 我就是我GT

    清朝(1644—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經十二帝,享國267年。歷史地位如下。

    一、政治方面

    (一)清朝國家管理制度完備,機構設定完善。

    首先,清朝的中樞權力機構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內閣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機構,但只是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關。在清初,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這是氏族軍事民主制的殘留。清入關前,凡軍國大政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入關後,這一傳統被繼承了下來。

    (二)建立一國多制的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是有清一代偉大的政治實踐之一。

    清以前歷代對邊疆地區沒有真正地管起來,築長城,設塞垣,分“此疆彼界”。因為不在這裡設定行政機構,就無法實現內地與邊疆地區的政治、經濟的“一體化”。清代與歷代之大不同,突破歷代傳統做法的極限,第一次將秦始皇建立的郡縣制推廣到長城以外,根據不同的民族地區,實行不盡相同的行政管理體制。無論在南方,還是在北方,在西方、在東方,也不論實行何種體制,都無例外地直屬中央王朝的國家機關。歷代原先在邊疆實行的“羈縻制”便一勞永逸地結束了。

    (三)開疆拓土,“主權領土”達到中國歷史疆域高峰,為當代中國確定了版圖規模。

    中國疆域,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與變遷,至清代始告最後形成。自秦以降,至清以前,開疆拓土,中國疆域擴大,以漢唐兩朝為最。唐以後,元朝疆域最大,但它的部分疆域屬軍事佔領的性質,不完全具有法理性的“主權”;還有,在邊緣的少數民族地區,仍實行“隨俗而治”的朝貢制,嚴格地說,還不是“主權領土”,僅表明政治上的隸屬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元朝的疆域並非如人們想象的那麼廣大。就實際而言,元朝真正擁有主權意義上的領土,並未超過唐代的水平。明是繼元朝之後的又一個統一的王朝。由於頑固堅持“華夷之辨”的陳舊觀念,與“三北”遊牧、漁獵民族處於嚴重對峙,既不能統一,更不能向外開拓,所以,它實際擁有的疆域十分有限,比之漢、唐及元代,皆有收縮。在這方面,明朝對中國疆域的發展並無貢獻。

    清以前,歷代的領土主權意識皆集中於華夏本土及設治的邊遠地區,對其周邊的少數民族的領土意識甚為淡薄。與此相反,清朝的領土主權已是大為增強:一方面,清朝以確定的制度並具體實施管理來宣示國家對其領土的控制權,表明國家的最高權威;另一方面,當所屬領土遭到侵害,清朝不惜代價來保衛其主權。

    清朝全盛之際的疆域西起巴爾克什湖以東、以南與帕米爾高原,接中亞細亞;東則庫頁島、日本海、東海、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北至戈爾諾阿爾泰、薩彥嶺、興安嶺至鄂霍次克海;南抵南沙群島曾母暗沙;西南至喜馬拉雅山脈。這一廣袤而遼闊的疆域,其陸地面積達1300餘萬平方公里,確已達到了中國疆域發展的頂峰。現在,我們可以判定:清朝的疆域,已達到了歷史發展的極限。為歷代王朝的疆域所不及!特別是,清朝所佔有的疆域,皆屬擁有國家主權的領土,並非如歷代還包括“羈縻”地區。

    在這一遼闊的土地上,由一個統一的王朝——清朝行使管轄權,共治50多個民族,與今日56個民族相差無幾,人口約達3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一代王朝,並取得如此巨大、如此輝煌的成就,超越了清以前任何一代王朝,而為當代中國的疆域版圖奠定了基礎。

    (四)“除賤為良”,是深具社會發展與進步意義的一項社會改革。

    在封建社會,士、農、工、商等4種人構成社會的主要成員。除此,還有樂戶、墮民、蛋戶與世僕等4種人。他們處社會最底層,從事諸如樂工、官妓、演戲、逐鬼、抬轎、說媒、為人耕地、服侍主人、幫辦喜喪等“賤業”,故被稱為“賤民”。他們世代傳承,不得改從其他職業,亦不得為官,不能與其他階層的人通婚,只能在“賤民”中聯姻。其處境與奴隸無別,皆不入為戶籍。這種“賤民”制已延續了近千年。至雍正時開始改革。世宗自雍正元年(1723)始,七八年中不斷下達改革指令,相繼取消四種“賤民”身份, “豁免為良”,變為自由民身份,允許重新擇業,並鼓勵投身農業生產。“賤民”的存在,是農奴制的殘留。雍正改革將其最後殘餘剷除掉,無疑是對這部分人的社會解放。

    (五)賑災、減賦、普免全國錢糧,其數額之巨,規模之大,受惠之廣,皆創中國歷史的最高紀錄。

    歷代王朝都把賑災與蠲免錢糧看成是統治者的一項德政,都在這方面有所行動,但能做到清朝的水平,卻是罕有可比者!聖祖說得好: “欲使群生樂利,比戶豐盈,惟頻減賦蠲租,庶萬姓得沾實惠。”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據統計,從1662— 1703年,全國所免錢糧,累積達到9000萬兩,相當於康熙初三個財政年度收入的總和!僅1703— 1705年,三年間,就蠲免錢糧達1600餘萬兩,相當一年財政2700萬兩的一半還多。可以說,年年乃至月月皆有蠲免!至1712年,更作出一項驚人決定:自1711年為始,三年之內,全國地畝人丁賦稅全免一週,總共蠲免新徵與舊欠銀3206.69萬兩。比1711年全國收賦稅2990多萬兩還多出200多萬兩!僅此一項,已為清以前任何朝代所不及。康熙之後,又有雍正朝之蠲免,姑從略,至乾隆,將蠲免之舉推上了頂峰。乾隆六十年中,共有5次全國蠲免錢糧,即乾隆十一年(1746)、三十五年(1770)、四十三年(1778)、五十五年(1790)、嘉慶元年(1796),共蠲免各省錢糧為1.4億餘萬兩。除此,還3次全免江南各省漕糧,總計1200萬石,值銀1200萬兩。兩大項合計,共1.52億兩。他們為何大規模蠲免呢?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聖祖說: “蠲免為愛民要務,徵取錢糧,原為國用不足,國用若足,多取奚為!”高宗同樣說得深刻: “朕思海宇乂安… …莫先足民。況天下之材,止有此數,不聚於上,即散於下。”他們的說法,貫通了一個共同的思想,這就是國家之財原本為民所用,要讓人民安樂,莫先滿足天下百姓的需要!他們說得好,做得更好!因而大得民心。乾隆十年(1745)下令全國蠲免,訊息傳到江南,一片歡騰。時人江蘇崑山龔煒著文寫道: “詔下之日,萬方忭舞。”晚清著名學者王慶雲總結清朝蠲免政策給予高度評價: “本朝丁田賦役素輕,二百餘年來,未嘗增及銖黍,而詔書停放,動至數千百萬。斂從其薄,施從其厚,所以上培國脈,下恤民依,豈唐宋以來所可同年而語哉!”這一總結性的評價,完全符合清朝實際,亦屬公允。

    (六)逐步開放,為建立一個近代的現代化國家打下了初步基礎。

    清與歷代之不同,如上所舉。尤其清所處時代,為歷代所未曾經歷。如所共識,清朝保守、閉關。但在西方的進逼下,逐步開放,陸續與主要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也接受並引進西方科技與經營管理制度。諸如鐵路、火車、輪船、電報、郵船、印刷機、留學教育等,紛紛興辦。仿西方,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各新式部門與機構也紛紛創立,對舊制有所改動。這一切變革,為建立一個現代國家開闢了通路,打下了初步基礎。我們揭露、批判清朝落後,十分必要;但也須看到清末雖受財政不足之困,仍然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實具時代變革的意義。

    (七)清朝的科舉制度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完備。

    李世愉先生在其《清代科舉制度考辨》一書中指出以下幾項清代科考重要的制度:1.《童生試中的審音制度》,就防止童生冒籍跨考而主要施行於順天府的核對口音,以及入籍是否滿二十年的制度進行了辨析,認為這一實行於康熙前期而在乾隆成為定製的防範措施,曾起到一定作用。2.搜落卷制度:為了解決考官中存在的舞弊、疏漏等問題,清朝沿襲了明代的搜落卷制度,即發榜前主考官對同考官未加薦舉的落選考卷再行搜閱,見佳卷而照樣取中,這一推行於康熙年間的制度在乾隆時期逐步完善,在獲得較好效果的同時,卻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取士不公的現象。3.《複試制度研究》對複試制度既勾勒脈胳,又詳析原因,更評其效果,指出對舉人、貢士再次進行“複試”並形成制度,是清代科舉考試的一大創舉。4.《試論清代的進士朝考制度》,以為選拔庶吉士的朝考,創始於雍正,至道光終成定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八)廢除人頭稅,“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清以前,歷朝歷代皆徵收丁稅,即人頭稅。至康熙五十一年,聖祖向全國宣佈:以康熙五十年全國人丁數為常額,此年以後所生人丁,不再徵收丁賦,也就是不再徵收錢糧。歷來徵收地稅丁賦可謂天經地義,廣大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為此而負擔過重,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聖祖宣佈廢除人頭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攤丁入地”是清朝又一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是一次歷史性突破。歷來農民向國家交稅,一為土地稅,交實物地租,二為丁賦,還要服勞役。此制已行2000多年,弊端累累,農民的負擔總是很重。至晚明,張居正曾制“一條鞭法”,剛見成效,就被廢除了。至雍正朝,世宗大膽改革,將丁稅與地稅合二為一,稱“攤丁入地”,把人頭稅攤入到地稅中徵收。人丁以康熙五十年的統計為常額,地越多者,納稅必多,相反,沒地或少地者,就不納或少納稅。還有一個重大變化:以前皆以實物為稅額,今後,再交稅則以銀兩為主。這是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時推進改革。

    二、經濟方面

    清代人口劇增,促進了邊區的開發;人口劇增,又使鹽、棉布、日常生活器具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必然拉動這些方面工商業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聯為一體,不再如往代的隔絕狀態,便利了中原與邊區的經濟交流,帶動了中原工商業的發展。西方向中國開闢商路,擴大了中國茶、瓷器、絲織品的銷路,也刺激這些方面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兒防老這句話你認可嗎?用真實例項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