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眼觀潮78485886

    可能沒有人注意到一個事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唐詩宋詞的作者基本都是做官的,或者出入官場的人。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韓愈,王安石,歐陽修,柳宗元等等不用說了,李白不僅做過官,而且和高層來往密切。李清照雖然自己不做官,可是她父親,和第一個丈夫趙明誠都是做官的。做官,自然有辦法把自己寫的東西保留下來。造紙和印刷術的普及,保留詩詞作品不難。至於口口相傳的詩詞,基本都是在亭臺樓閣的牆壁或柱子上完成的,寫的好,看的人就多,流傳就容易。尤其是驛道的亭子。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建很多山路還有這樣的亭子,木頭不刷漆,有人把心裡話寫在柱子上,當然沒有唐詩宋詞的水平,方法就是這樣。

  • 2 # 午夜陽光3226

    瞎猜啊,唐朝那時候寫詩應該象現在看小影片一樣普及,但凡認識兩個字的都能寫兩首,而大街小巷,房山白牆,就是發表大作的場所,把自己作的詩寫在牆上讓大家看,就象現在網上留言一樣,可以顯擺顯擺自己的文采,滿足一下虛榮心,而品評觀賞別人的詩也是人們不錯的娛樂活動,這樣寫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分出了好壞,好的猶如現在的大V受到追捧,他們寫的詩會被人抄錄,流傳知名度會大增,最後象李白,杜甫之流經過層層篩選,被公認為頂級之作,才得以流傳後世。

  • 3 # 獨立哲學家梁義偉

    那時候,人們沒有手機電腦電視廣播,沒有長中篇小說,沒有太多好玩的東西,也沒多少人認得字,看到有人寫的詩,大概會視為最好的玩物之一。李白作為當時的詩壇天王,類似於今天的歌壇巨星,每寫一首,必被人珍藏、傳播,並且土豪們還會爭相請他喝酒、給他出場費。這就是為什麼李白的詩能儲存下來,以及為什麼他長期失業卻能天天旅遊的原因。杜甫則主要靠自己儲存手稿了。今天的詩很少能換一個饅頭了,不是沒有高人,而是人們可以有很多更好玩、更有營養的東西。有些人仍喜歡唐詩宋詞,只是因為它們是古董,多少有些可以把玩的樂趣。我以前有個同學極度痴迷古詩,據說水平超過了李杜、毛主席,但因為不是名人、不是古人,基本上只能自己欣賞了。也許一千年以後,人們會將他的名字跟李杜並列吧。

  • 4 # 渠江情懷luobo

    建議國家取消詩歌刊物,特別是像巜詩刊》之類的官辦刊物,這些刊物的引導性越來越差,失去了當代詩歌應有的存在價值。其藝術性,歌頌祖國,歌頌社會,歌頌生活的詩歌特性巳經消失殆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無關緊要的附著物,實質上為一些以詩歌形式為舞臺沽名釣譽的人提供了條件。

  • 5 # 霞客818

    作品能否流傳下來與有沒有詩歌刊物關係不大。

    如今詩歌刊物滿天飛,又有幾首詩能得到眾口傳頌呢?就算是拿了大獎,普通人不認同,最終也就是在那些自嗨自得的小圈子裡面有些互捧的名聲罷了。

    而其實這種小圈子裡面的人,是最互相看不起的。

    當面講點客氣話,背後就把你送的詩集拿去墊桌子了,如果廁所里正好沒紙了,大機率就是廁紙的下場。

    為什麼?因為東西不過硬,正好擦屁股。

    唐詩到底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眾口傳抄

    古詩中能流傳下來的都是好詩,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眾人爭相追捧的好作品。

    當然,眾口傳讀,爭相抄送只是這些好詩流傳開、並得以儲存的一個路子。但是透過這個路子儲存下來的作品都是經過反覆考驗的精品。

    在唐以前,詩其實是歌詠產品,也就是說是文藝活動的實質內涵。即使到了中唐,樂府詩的復興也說明了這一點,詩是用來唱的。民間文藝活動、宴樂表演中的唱曲,其實就是唐詩的另外一種形式,如《涼州詞》之類的,這是音樂與文學共同發展的必然形式。

    我們現在聽到好聽的歌,寫得好的歌詞,是不是也想把它抄下來?特別是少年時。

    官方有記錄,民間有追星。整個社會對詩的重視,讓好詩人的好作品總會在不同的渠道被記錄、儲存、傳唱。

    文學作品最好的儲存方式,絕不是把它鎖起來,而是把它扔出去,讓它在社會中廣為流傳,自然長生不滅。

    唐詩就是做到了這一點。

    自行整理

    李白在世時,名聲如日中天,所出的詩必有人傳誦。不過他還是自行整理了自己的詩集,在去世前交給了叔叔李陽冰。

    杜甫在世時名聲不顯,詩集大都是自行整理。後來孫子將他的詩作交給元稹,委託他寫墓誌銘,經過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推薦,杜甫才名聲日隆,逐漸與李白並肩。

    這兩人正是詩人生前生後名的代表,但是他們有文人都有的個性,那就是珍惜自己的作品。也得以如此,才為我們保留了遠比民間蒐集、傳抄更完整、更齊全的資料。

    這基本上是每一個文人都會做的工作,遑論詩人。

    好與不好並不重要,因為每個人眼光不一樣。

    詩人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值得愛惜、珍藏、炫耀。

    當然,也有很多人官當大了之後,就蒐集銷燬自己以前的作品,那是害怕自己年輕時期的不成熟對將來有影響。比如高適和李白相關的作品,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消失在文史之中。

    韋莊的代表作《秦婦吟》,選擇典型的情節和場面,運用鋪敘而有層次的手法,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複雜矛盾,佈局謹嚴,脈絡分明,標誌著中國詩歌敘事藝術的發展。韋莊因此詩而被稱為"秦婦吟秀才",但是他在晚年拜相之後,對此作品大量搜燒,也沒有收入自己的《浣花集》,並且嚴禁子孫提及此作品,以致長期失傳。

    《秦婦吟》20世紀初始在敦煌石窟發現,這又是得益於我們前面提到的社會傳抄,才重見天日。

  • 6 # 行走與寫作

    唐朝,在唐初就有著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術,但雕版印刷術主要是用來印刷佛經和曆書的,不印刷詩歌。那麼,作為詩歌的巔峰是唐詩,唐詩的巔峰是李、杜,李白、杜甫的詩是誰蒐集並流傳下來的呢?

    其實,在唐朝,詩歌的傳播和流傳的途徑是很多的。

    一是吟誦,口口相傳。這在當時稱為——徒歌傳播。

    只要是人們認為好的,而又朗朗上口的詩歌作品,就會被人們廣為吟誦。這種吟誦不分場合、不分人員,上至皇帝、嬪妃,下到黎民百姓,文人墨客、武將士兵、男女老幼,都可以吟誦,是詩歌傳播的最廣泛、最普遍的途徑。

    二是樂歌,歌伎演唱相傳。這在當時稱為——樂歌傳播。

    歌伎們將詩歌譜曲演唱,在各種儀式、宴會、娛樂場所進行表演,既賺錢養活了自己,又傳播了詩歌。

    三是題壁詩,題寫或鑿刻相傳。這種傳播方式稱為——固定文字傳播。

    唐朝詩人狂放不羈,喜歡遊歷,詩興大發之際,往往隨手就將詩歌題寫在牆壁上、山石上、門柱上、木板上、寺壁上,甚至有人會應邀將詩進行鑿刻,題壁詩成了唐朝詩壇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使詩歌得到廣泛相傳。

    四是抄寫,紙上收集或者刊印相傳。這種傳播方式稱為——流動文字傳播。

    對於優秀的詩歌,首先是單首抄在紙上傳播,後來再結集流傳,一般是自己抄寫,自己結集後,交給好友或者家人流傳。有錢的,還會將其整理的詩集,自己出錢刊印流傳。

    李白就是自己將收集的詩歌手稿,交給族叔李陽冰。而杜甫就是自己收集整理後,後來的人再整理流傳的。

  • 7 # 半世飛仙

    據我所知,唐代是有詩詞刊物的。

    如殷璠所著的《河東英靈集》中就有李白,王昌齡,儲光羲,王維等詩人的作品。但是沒有杜甫!

  • 8 # 塵世曉書僮

    唐朝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詩人,這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李白和杜甫,一位被稱為“詩仙”,另一位則是“詩聖”,這一仙一聖,對於唐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世很多的詩人都模仿學習他們兩人。

    李白和杜甫不僅數量多,質量也是一流,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那都是膾炙人口,一些經典的詩句,更是深入人心。即使是到了今天,那些詩句依舊還是歷久彌新,我們可以從書本中讀到,所以代代相傳,從而感動了歷代的讀者。

    那麼關於唐朝沒有詩歌刊物,為什麼李白和杜甫的詩作能夠流傳下來,其實現在人可能誤解了,覺得古代沒有出版社,那些作品也就不可能流傳下來,有這種想法也正常,畢竟唐朝儘管已經有了紙張,但是價格貴,也就是說成本高,很少會刊印出來。

    沒有詩歌刊物是不是意味著,那些詩歌就無法流傳於呢?那麼我個人總結了有這麼兩點。

    一、民間流傳

    關於這一點也是比較好理解,往往一首好的作品,人們爭相傳誦,最終慢慢地人們都記住了,久而久之,作品也就有了生命力,從而慢慢地流傳了下來。像李白和杜甫都是屬於偉大的詩人,自然是有很多的粉絲,當他們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從此人們就記住了他的作品。

    二、由別人整理

    後世的文人經過收集整理,最終流傳下了來,這也是流傳途徑之一,只要你的作品足夠好,也就像古話說的那樣“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別人看到你的作品不錯,也就會重新收集,再進行整理刊印,所以作品自然而然就代代相傳,也讓後人可以讀到那些優秀的作品。

    這些都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可能有條件的詩人,他們在晚年還會自行整理,交給別人刊印。所以那些經典的詩歌,並不是沒有機會出版,只不過在唐朝各種各樣的因素,或許在當時沒有發行,可是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那些作品都得以儲存下來,最終使得歷代的讀者都有幸讀到。

    李白和杜甫是大詩人,他們自然有很多的追隨者,只要是他們的作品,那都會流傳下來,畢竟那些作品是文明的結晶,而後世的讀者,對他們也是頂禮膜拜,這也使得作品具備了生命力,從此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也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如果還有什麼其它的觀點,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9 # 瘋語焉

    我有一已之見!

    詩歌,既是詩也是歌。像我們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只要是好聽的都會留在我們身邊。

    古代詩歌都是靠唱得以流傳。

  • 10 # 姚立華詩詞

    對杜甫詩集的蒐集整理情況我不大瞭解,我著重講一下歷史上的李白的作品是怎樣被儲存並流傳至今的。

    李太白生前大名滿天下,作品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受眾面與愛好群,範傳正稱其為”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範傳正《李公新墓碑並序》)。李白生前很注重自己詩歌的品味與質量,曾自稱其平生曾三擬《文選》,不如意則毀之。其少年所作《大鵬希有鳥賦》,因不滿其詞句未達宏奧雄放的境地,故而“中年棄之以,後來”更相記憶,存於手集”,即又憑自己的記憶將忽棄的《大鵬賦》重新寫了出來,儲存在個人的文集裡。可見,李太白對自己的作品是多麼的在意!

    李白生前曾三次編定詩集:一次是託他的好友魏顥。這個魏顥是李白的鐵桿粉絲,曾經天南地北地滿世界尋找李白,最後行經三千里在揚州與李白相遇。李白感覺魏顥是個人才,在兩人分手時特意將帶在身邊的個人全部詩作交給他,囑咐他替自己編定成集。離開李白的魏顥後來四處飄流,又趕上了安史叛亂,生活動盪流離,據魏顥自己講,經過動亂李白的詩稿己經一字無存了。後來他路過太原,得知太原一王姓人家手裡儲存著李白四十四篇的樂府詩的手稿,就特意要了來,用這四十四篇的詩稿編了一部《李翰林集》,並寫了篇序,交待了李白的生平和編集的過程。李白的全部詩作就只換來這一部只儲存四十四首詩的薄薄小冊子,魏顥對於李白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

    李白晚年貧病交加,無力儲存剩下的那些經過他的努力從親戚朋友手中徵集過來的詩作。在病床上,李白將這些凝結他半生心血的詩作手稿鄭重地託付給族叔李陽冰。李陽冰不負眾望,終於在李白病逝後編定了《草堂集》二十卷行於當世。到了北宋初年這部《草堂集》已大部散佚,只剩下十卷。

    李白去世數十年後,李白生前友範倫的後人範傳正到宣城作官,瞭解到李白的後代很貧寒,無力掃墓,特意命令地方官兔除李白後人的徭役和雜稅,並按照李白後人的要求將李白的遺骨遷葬到當塗的青山南麓,立墓建碑以供後人憑弔。範傳正還“編輯斷簡,成文集二十卷”(範傳正《李公新墓碑並序》。這是唐代李白最後一次編定文集,可惜這部文集後來也散失了,不存於世。

    時間到了北宋太宗年間,著名學者樂史從宋朝的史館的藏書中發現了唐代李陽冰所編的《草堂集》,共上中下三帙,上中帙已經散失了,只剩下了下帙,於是他把這剩下的下帙李白詩作與儲存下來的李白數十篇文章合在一起,編成了新的《李翰林文集》,裡面共收錄了李白七百多篇詩作。到宋真宗時,學者宋敏求在樂史《李翰林集》的基礎上,在民間大力蒐集李白的遺作,陸續又補充了二百多首詩,他將這些李白的詩文統一在一起,合編成二十五卷的《李太白文集》,以後的一千多年李白的文集雖經後人的不斷翻刻,但大抵設有超出樂史、宋敏求的版本範疇。

    李白畢生寫詩,其數量保守估計應在萬首之上,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李白作品數量僅僅相當於他平生創作總量的十分之一,然而正憑藉他這殘存的十分之一的作品卻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卓絕地位。李白是不朽的,而為了李白的作品的傳播付出努力的李陽冰、範傳正、樂史、宋敏求等人同樣也是不朽的,沒有他們的努力便沒有李白詩作的今天,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同樣也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

  • 11 # 作家方曉莉

    都說“李杜文章天下傳”,那麼,李杜文章是如何傳的呢?

    一,李白詩才出眾,放在現在,那就是超級網紅,文學大咖,所過之處,遍地都是粉絲!

    所以很多人喜歡傳誦他的天才與詩歌;

    二,李白身價不凡,長安被賀知章引薦,後面進入朝堂,“醉草嚇蠻書”,徹底揚名,即便朝野紛亂,一生當中四個妻子,第一任妻子前任宰相許圉師孫女,第四任妻子則是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留下“千金買壁”傳說……

    所以李白的背景很強,唐玄宗之後,他被入獄,又被郭子儀所救……包括李白還沒出名之前,便有“飲中八仙”集聚,他與名人賢士匯聚一堂,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超級流量大咖,網紅,長得又帥,又被天子器重,女神們的嚮往與崇敬,他的才華與人生,都令人十分膜拜。

    (尤其是李白的個性瀟灑不羈,那種不為權貴折腰的精神,放在現在來說,就是一個十足的特立獨行的KOL,精神領袖,誰不膜拜啊!任何時代的人,都喜歡這種酷酷的存在,又有才華,長得又帥!……)

    因此,李白詩歌傳唱率是很高的,尤其那個時代沒有網路,每一首詩詞後面,都有一個故事,其實唐朝人也愛八卦,所以這詩詞背後,更多深義!而杜甫,他的詩歌表現出憂國憂民的心思,在那個時代,封建社會,詩歌裡面表現出來的痛苦與內涵,深深打動了那一代人,自然,他的詩歌傳唱率,也是很高的。相當於有個網紅大咖說出你的心裡話,放在今天,絕對是大V無疑!那麼古代詩詞或者其他文章,是如何留下來的呢?它有四種方式!

    (一)傳抄

    曹雪芹的《紅樓夢》作為小說,那文字挺長的吧,但很多人傳抄……小說可以傳抄,這是明朝……那明朝之前,只是詩詞而已,那就更容易傳抄。

    (《紅樓夢》手抄本)

    (二)題詩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裡面,“俞仲舉題詩遇上皇”,錦裡秀才餘良,“高考”(科舉)不第,又沒錢,一心尋死,還想著詩句流傳,吃人家酒樓霸王餐,人家有詩牌專門讓一些文人或者秀才寫詩詞在上面,他偏偏不行,心想寫在這上面無人看,沒辦法流傳,就題詩在牆壁上,弄得酒樓裡的人老大晦氣,後來南高宗太上皇看到他的詩詞,提拔他了……

    這是酒樓裡的題詞;

    (詩詞名句網: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另外還有寺廟或者道觀題詞等。

    (三)口口相傳

    一是透過百姓口口相傳,這種膾炙人口,比如李白詩詞,白居易詩詞,蘇東坡詩詞等這類名人詩詞;

    二是透過妓院裡的歌女之類的傳誦,柳永在妓院裡聲名特別好,他在妓院裡寫了許多詞,廣為傳誦;

    三是官場中人的詩詞傳誦,官場中人一些應酬之句,也會相傳。

    當然,很多官場之人的對句,現在也不大看得到了,說明只有真才實學的詩句,詞句才廣為流傳。

    (很有趣的是,“王安石三難蘇東坡”也是以詩詞與對子進行交際,也被傳了下來,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裡面也有提及。)

    其中可以提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實是柳永給長官看的,也是希望走青雲之路:

    “吳熊和《柳永與孫沔的交遊及柳永卒年新證》考證此詞為至和元年(1054)柳永在杭州贈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孫沔作。孫沔向誤作孫何。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十一引楊湜《古今詞話》:柳耆卿與孫相何為布衣交。孫知杭州,門禁甚嚴。耆卿欲見之不得,作《望海潮》詞,往謁名妓楚楚曰:“欲見孫相,恨無門路。若因府會,願借朱唇歌於孫相公之前。若問誰為此詞,但說柳七。”中秋府會,楚楚宛轉歌之,孫即日迎耆卿預坐。由這個故事來看,這首詞是一首干謁詞,目的是請求對方為自己舉薦。

    四是宴會之類的詩詞流傳,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歌:本來是為了讓主人家的親戚揚名,結果王勃出名了,其實每個朝代都會有一些宴會,一些人便因此出名。

    (竹簡:《滕王閣序》。)

    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與“不平則鳴”的杜甫,他們的詩歌,在歷史上流傳下來,都具備其傳誦價值!

    而李白和杜甫都極有才華,這兩位大咖彼此之間,也是惺惺相惜,杜甫還為李白寫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更傳為佳話……所以詩人之間惺惺相惜,他們之間的友誼,也廣為傳說,更加引人入勝!

    (其實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只要你的作品具有價值,無論是才華上的價值,文采斐然,還是現實主義,抨擊現實與諷刺不良事件等等,只要具備歷史價值或者其他文學價值等等,那就能夠流傳下來,因為任何事情,它具備價值,便具備了流傳的基礎。)

  • 12 # z山海

    李白、杜甫生活的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術,但發達的活字印刷技術發明於其後的宋朝;唐時出版發行業不發達,確實沒有出版社、雜誌社出版發行詩歌刊物;而且交通工具限於馬匹車船,交通不甚便利,加之通訊技術手段落後,李白、杜甫的詩歌作品如何發表,怎能廣為流傳於世。李白、杜甫,和同時代的文人一樣,可以透過以下途徑發表詩歌作品,並廣為流傳於後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坐上中國古代詩歌界的頭席,至今無人能夠逾越,浪漫主義詩風的李白譽為“詩仙”,現實主義詩風的杜甫譽為“詩聖”、“詩史”!

    一、印刷出書

    唐代已有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出現,李白、杜甫的詩歌作品印刷成書,使詩歌作品發表和流傳,成為更加快捷、傳播範圍更廣的有效手段。

    “詩仙”李白,生前將詩稿託付其族叔、時任當塗縣(安徽省)的縣令李陽冰,在李白逝後,李陽冰不負重託,親自為其整理結集、出版印刷成書《草堂集》,後人據其成《李太白詩集》,使李白詩作廣為流傳於當代及後世。

    “詩聖”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

    二、以詩會友,互相贈詩索文

    詩人文友之間,相互贈詩索文,互相交流欣賞,使詩歌作品得以發表,並流傳開來。

    如千古流傳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系以友人索文,得以發表並流傳後世。

    三、公眾場合發表詩歌

    公眾場所,人來人往,詩人當眾賦詩發表作品,更易於傳播流散。

    唐朝著名詩人崔璟的《題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既題寫在“四大名樓”的黃鶴樓牆壁上而發表詩作,以至後來李白遊歷到此,適逢友人請題詩,李白觀崔璟詩作後,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璟題詩在上頭”,無奈抱撼拂身而去。

    四、專人信使

    古代交通不太便利,通訊技術也不發達,遇有重要事件,只有派遣專人信使傳送資訊;如後世廣為傳頌稱道“六尺巷”故事,因鄰居地界之爭,遣人專使赴京向時任高官張英求助,信使傳回“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化解鄰里矛盾,留下一段佳話,詩歌也發表流傳開來。

    李白、杜甫的詩作,當然也可以如上信使傳遞,得以發表並流傳。

    五、宴飲聚會

    在盛唐時代,經濟社會發達,到處蔦歌燕舞,宴飲聚會,這也是詩人發表詩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名篇《騰王閣序》,既於酒席宴會上當場寫作,參宴人眾,易於傳播;李白也有不少宴席豪飲的詩作,“李白斗酒詩百篇”可以為證!

    六、商人遊客旅途傳遞

    商人遊客旅途傳遞,是古代民間通訊的主渠道,也是詩人發表傳播詩作一個主要的渠道。

    李白曾多次遊歷祖國名山大川,浪跡天涯,留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名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膾炙人口的詩歌!

  • 13 # 一週一本書

    唐朝是我國是個發展最鼎盛的時期,所謂“唐詩宋詞”,可見唐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高。僅僅在《全唐詩》中記載的唐詩就有900卷,一共4萬多首。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在一代代的流傳中逐漸失傳,沒有被後人記載下來。

    雖然唐朝沒有詩歌刊物,但李白杜甫等人的詩能流傳下來,大概是因為以下3種途徑。

    第一種,是作者請別人為自己編輯詩集。

    作者自己先將書稿整理好,然後交予信任之人進行編制。相傳,李白去世前整理了畢生的書稿,並鄭重託付給了族叔李陽冰,讓他在自己死後將這些書稿集結成冊,編成詩集,流傳後世。

    李陽冰也確實用心整理出了10卷的《草堂集》,但最後由於種種原因,這本詩集在實際的流傳中依然被時代所淹沒。所幸的是,也有其他詩人的作品集被幸運地保留了下來,成為當代瑰寶。

    第二種,就是作者生前的時候,會將自己創作的許多作品贈與他人,特別是贈送給文人墨客或者達官顯貴。

    這些人通常都有收藏的習慣,對於那些名冠當世的人所贈與的詩歌、書法作品等,更是會好好珍藏,代代流傳,最終呈現在現代人的眼前。

    第三種,就是聽到過他們詩歌的人用心記下來集結成冊的。

    因為他們的詩歌都寫得特別好,很多人不僅喜歡聽,喜歡看,還喜歡用心記,所以就會有人將這些好詩好句記錄下來,一方面欣賞,一方面學習,就跟我們現在做讀書筆記一樣。而這些讀書筆記恰好得以流傳,就成了現代人廣為傳頌的唐詩。

  • 14 # 黃炳文

    中國古代詩人作詩,得以流傳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詩人自己整理詩集,註釋作品。詩人寫完後隨即寫上落款,自己的名字,年月日。有的寫有題記,或者尾註釋。例如李白和杜甫詩作,寫完即會有落款,他們之間也有贈詩。李白的“詩仙”名號是杜甫對李白作品的稱頌,並非後世所給出的評價。

    2、酬唱應答。古代詩人善於結交,相互討論詩作。一個人寫完贈詩,另外一個回答贈送。這是詩人高尚情懷的體現,詩人之間多以詩相贈,不用相互送禮。“元白詩派”主要是元稹和白居易之間的贈詩,其內容和風格相近,加上他們寫的豔體詩,形成一個獨特的詩歌派別。

    3、親友保留整理。古人守孝道,講究仁義。詩人如果不在世,後代多保留整理其作品,緬懷先人。《家軒長短句》不是辛棄疾本人所寫,最早版本是其門人範開收集整理出來的四卷本。

    4、民間流傳。如柳永詞,多寫下層人民生活,平易流暢。當時即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而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更是讓自己作品到處傳唱。其《樂章集》北宋元豐即結集行世,人人得知是他的作品,絕不會錯。

    當然,以上為古詩詞流傳的主要方式。因為社會問題,有的詩人寫一些政治諷喻詩是不敢署名的,文人和為官者把名節看得很重,寫一些豔詞豔詩也是不署名的。這造成詩詞作者不可考究,例如馮延巳和歐陽修的部分詞無法確定究竟是誰所寫。

  • 15 # 雲杳

    首先,我們要明白,無論唐詩宋詞,甚至後面的元曲清戲,老祖宗的很多東西,都沒有儲存下來,說十存一二都是一句安慰!~何況還有前面的更加滄桑的詩經歌賦,和完全消失不見的夏史!

    古老文化,遺失嚴重!

    就以最繁盛的唐詩為例!

    詩仙李白的高產,有目共睹。臨終前,他將畢生作品全部整理成10卷《草堂集》,全佚!

    能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一生居然只有這一首詩歌傳世?

    再有文豔今古的婉約女詞人李清照,拉著十餘車金石文字南下,留存至今的詞居然不足百首!

    古代文化如何儲存的?

    古代文學,除了被鐫刻在山體石碑古蹟的,大部分,既有民眾口口相傳,也有各類諸如史書,名家的稱頌!

    而依賴宋朝成熟的雕版印刷術,和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相對的和平,後面的文學儲存就相對簡單多了!

    儲存不是我們的目的!

    現在還能儲存到我們手中的古代文化精髓,不僅僅面臨著各種不同版本的爭議和繼續儲存的完整性問題,還面臨著更多頭疼,大到被各國侵佔的文化認祖,小到我們自己中間藏著的“冷門詩人”李商隱,“詞藻堆砌”李清照!

    文化這東西,收在書架館閣中,終究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祖宗留給我們文化,是我們民族最後的防線!後人,總不至於真的都要拿來當風景觀光的!

  • 16 # 晉唐風骨

    據統計在《全唐詩》、《全唐逸詩》、《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中,共收錄唐詩49475首,詩人2995人。這麼龐大的詩歌作品,在唐代印刷技術還不十分發達,沒有詩歌刊物的情況下,是怎麼發表並流傳下來的呢?

    根據後代學者的研究,提出了四種唐代詩人詩歌發表並流傳的方式:

    一、呈示寄贈

    這是一種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詩雖然不以“寄”和“贈”為題,但也是贈送給別人的。有時詩人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向友人吟詠。

    二、投諸名流

    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得聲譽,順利考取功名,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便廣為流傳,稱為“行卷”。如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詩就是獻給當時著名詩人張籍的。

    三、即席賦詠

    如大曆年間,盧綸、李端、司空曙等所謂“大曆十才子”,經常奔走於王公貴戚的酒宴席上賦詠酬答而名聲大噪。李商隱《初食呈座中》、《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也是即席賦詠之作。

    四、牆壁題詩

    驛站、寺廟、道觀等公共場所的牆壁,柱子成為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唐代詩人也喜歡在名勝古蹟上“發表”詩作。據記載,饒州幹越亭上的題詩達上百首。晚唐詩人張祜曾在全國各地幾十座著名寺觀裡題過詩。

    李白、杜甫的詩歌發表和流傳也不外乎這幾種形式,但因為他們是偉大的詩人,作品比一般詩人更受人關注,所以他們的詩歌在流傳的過程中受到更多的保護,流傳也就更加的廣泛。

  • 17 # 曲江家學

    唐朝的出版業已經十分繁華了,所以基本上只要在士大夫圈子裡有所名氣的都會被抄錄出版。

    那麼詩如何蒐集和流傳?

    首先古人是很珍視文字的——今天真正會寫作的人也一樣珍視,作者本人會留存自己自己的手稿,包括詩歌本文和寫作筆記這些。

    然後是士大夫圈子會流傳,有時候作者本人寫出詩後也會透過書信往來中寄給朋友,比如杜甫在流離之時,就和當時在長安的岑參多有書信往來,還留下了諸如“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這樣的詩句。

    這裡順便一提,很多我們今天讀到的詩,其實在作者的時代並不簡單有被印刷出來,很多都是靠後人收集整理而成,很可能是作者死了很多年後才出版的。尤其是唐以前,雕版印刷還沒出現時,更是隻能靠人工抄寫成書,書本就更加珍貴了。

    唐朝雕版印刷術發明後,幾乎十分迅速地發展起來了,根據吳永貴主編的《中國出版史》一書的資料,唐中期四川因為產竹,曾有成規模的整個印刷業聚落。

    這些出版物,主要包括佛經、變文、詩集等。

    所以,雖然當時還沒有詩歌刊物,但詩歌的蒐集和流傳已經是一個從士大夫到出版商到市民之間形成結構的事兒了。

    回答完畢,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18 # 梧桐樹邊羽

    作品能否流傳下來與有沒有詩歌刊物關係不大。

    如今詩歌刊物滿天飛,又有幾首詩能得到眾口傳頌呢?就算是拿了大獎,普通人不認同,最終也就是在那些自嗨自得的小圈子裡面有些互捧的名聲罷了。

    而其實這種小圈子裡面的人,是最互相看不起的。

    當面講點客氣話,背後就把你送的詩集拿去墊桌子了,如果廁所里正好沒紙了,大機率就是廁紙的下場。

    為什麼?因為東西不過硬,正好擦屁股。

    唐詩到底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眾口傳抄

    古詩中能流傳下來為都是好詩,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眾人爭相追捧的好作品。

    當然,眾口傳讀,爭相抄送只是這些好詩流傳開、並得以儲存的一個路子。但是透過這個路子儲存下來的作品都是經過反覆考驗的精品。

    在唐以前,詩其實是歌詠產品,也就是說是文藝活動的實質內涵。即使到了中唐,樂府詩的復興也證明了這一點,詩是用來唱的。民間文藝活動、宴樂表演中的唱曲,其實就是唐詩的另外一種形式,如《涼州詞》之類的,這是音樂與文學共同發展的必然形式。

    我們現在聽到好聽的歌,寫得好的歌詞,是不是也想把它抄下來?特別是少年時。

    官方有記錄,民間有追星。整個社會對詩的重視,讓好詩人的好作品總會在不同的渠道被記錄、儲存、傳唱。

    文學作品最好的儲存方式,絕不是把它鎖起來,而是把它扔出去,讓它在社會中廣為流傳,自然長生不滅。

    唐詩就是做到了這一點。

    自行整理

    李白在世時,名聲如日中天,所出的詩必有人傳誦。不過他還是自行整理了自己的詩集,在去世前交給了叔叔李陽冰。

    杜甫在世時名聲不顯,詩集大都是自行整理,後來孫子將他的詩作交給元稹,委託他寫墓誌銘,經過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推薦,杜甫才名聲日隆,逐漸與李白並肩。

    這兩人正是詩人生前生後名的代表,但是他們有文人都有的個性,那就是珍惜自己的作品。也得以如此,才為我們保留了遠比民間蒐集、傳抄更完整、更齊全的資料。

    這基本上是每一個文人都會做的工作,遑論詩人。

    好與不好並不重要,因為每個人眼光不一樣。

    詩人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值得愛惜、珍藏、炫耀。

    當然,也有很多人官當大了之後,就蒐集銷燬自己以前的作品,那是害怕自己年輕時期的不成熟對自己將來有影響。比如高適和李白相關的作品,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消失在文史之中。

    韋莊的代表作《秦婦吟》,選擇典型的情節和場面,運用鋪敘而有層次的手法,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複雜矛盾,佈局謹嚴,脈絡分明,標誌著中國詩歌敘事藝術的發展。韋莊因此詩而被稱為"秦婦吟秀才",但是他在晚年拜相之後,對此作品大量搜燒,也沒有收入自己的《浣花集》,並且嚴禁子孫提及此作品,以致長期失傳。

    《秦婦吟》20世紀初始在敦煌石窟發現,這又是得益於我們前面提到的社會傳抄,才重見天日。

  • 19 # 柳葉刀0806

    都是高階粉絲的手抄本。詩夠分量,生命力自然強。這是華人的強項,可憐華人自廢武功,使詩壇雜草叢生,太悲摧了。

  • 20 # 大悔憶智周

    所以我說農耕社會是舊體詩歌的土壤。

    曾經,無論詩詞小說都是口口相傳或輾轉傳抄,包括大部頭長篇幅的《紅樓夢》。

    關鍵是沒有人冒領,誰的就是誰的。

    人情美美啊,淳樸天真啊!

    “你鎖了,別人就懂了”。

    你不鎖,別人要臉。

    這樣,怎麼會有詩意?

    不過呢,詩意沒有,詩歌還是會有的,因為生活是詩歌的源泉,只不過口水詩、烏青體、餘秀華罷了。

    後現代文學已經和傳統文學甚至現代派文學大異其趣,沒什麼,世界永遠在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一個人每次跟你說話你覺得特別舒服時,必須保有戒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