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忘初心19860919

    最深的記憶是放學回家,看著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推來門母親在做飯!現在回想這是小時候最難忘,也是最珍貴的東西!常年在外,很多記憶已模糊,但那裊裊炊煙和母親忙碌的身影卻是那麼的清晰!

  • 2 # 天心圩

    小時候家裡都要養些牲畜,比如羊,豬,兔子等,放學以後,就揹著簍子或者拿著袋子去割草。有時候還抓蟲子回去餵雞,最害怕的是割著割著出來一條蛇。一般每年家裡都要買雞仔,養大了下蛋,純散養笨雞蛋,不捨得吃,拿到集上換錢。

  • 3 # 南陽野人2

    用一首詩回答家鄉的記憶。

    秋之歌

    南陽野人

    清涼的風緩緩吹過,

    樹葉在小鳥的歌唱中跳著歡快的舞蹈。

    湛藍的天空中飄過淡淡的雲,

    夢幻如畫。

    田野上的高梁熟了,

    像是鋪上紅紅的地毯。

    遠處的高崗上,

    樹也換了妝,

    紅紅的柿子掛滿了祝福。

    悠揚的笛音響起,

    牧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豐收的喜悅,

    收穫的季節,

    讓人們再次喚醒來年的嚮往!

  • 4 # 靜帥

    我的家鄉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氣味是青草味,是一種大草原的清香,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美貌,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家鄉美食應該是媽媽做的菜。雖然每道菜都不一樣,但都是融入了愛的味道。豬手燜花生,甜而不膩,金蒜紅燒肉,撲鼻噴香,再炒個蠔油生菜,加上幾瓶啤酒,哇,想想都流口水了。我的家鄉沒有江南柔美的水,沒有北國皚皚的白雪,也沒有青藏高原高峻的山脈。它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沒有濃妝豔抹,卻散發著獨特的氣息。

    清澈平靜的河流

    河水始終緩緩地向東流去,彷彿永遠都是這個節奏,這個速度,不停歇地流淌。即使是入了冬,水面上結了一層冰,但是冰厎下的水依舊唱著自己歡樂的歌兒。就像家鄉的人們一樣,永不停歇,不斷奮鬥。一陣風吹過,河面上波光粼粼。我不禁想起一個夏日,我坐在河岸旁的臺階上,把腳伸入水中,水柔柔地從我腳上淌過,彷彿是一隻溫暖的大手輕輕撫摸著我。陣陣暖流便只湧向心窩裡去了,也似家鄉人們挨家挨戶的熱情。

    寬廣的田野

    在農村裡,最不缺的就是土地。這些貌似平凡甚至有些許醜陋的泥土,也許邁出家門就能看到的土地卻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春耕時節,家家戶戶忙著播種耕地,我總喜歡跟著大人們一蹦一跳地去農田裡。看著大人們頭頂著太陽卻顧不得躲,滴著汗珠卻顧不得拭去,腰痠背痛卻顧不得休息。我明白:收穫的作物都是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入秋了,農作物一點一點由綠轉黃,綠海逐漸變成黃綠相間的地毯,又變成黃色的波浪。每當這時,到處充溢著麥子的香味,以及各種作物的獨特的芳香。走在田邊,每次都會感到心曠神怡,一切煩惱都拋諸於腦後。

    磚瓦的老房子

    家鄉有著許多老房子。有的是青磚,有的是紅磚,還有的是青瓦。每次下雨,總能聽到雨滴落到瓦片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響,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站在老房子裡,雨滴從屋簷上落下,形成了一個天然雨簾,彷彿一串串水晶珠子掛在門口。在煙雨迷濛的季節,籠罩在雨幕中的老房子古色古香,隱隱約約,神秘而又美麗。

    我的家鄉是我心中的瑰寶。它普通卻不失特色,有些醜陋卻不失美麗,陳舊卻不失新意,是一切人工都無法形成的。它永遠是我前進路上的支柱,是我的避風港。它會一直在某個地方等我,給我鼓勵與力量。我愛它,這種愛似海,無窮無盡,綿延不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家鄉美食應該是媽媽做的菜。雖然每道菜都不一樣,但都是融入了愛的味道。豬手燜花生,甜而不膩,金蒜紅燒肉,撲鼻噴香,再炒個蠔油生菜,加上幾瓶啤酒,哇,想想都流口水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家鄉美食應該是媽媽做的菜。雖然每道菜都不一樣,但都是融入了愛的味道。豬手燜花生,甜而不膩,金蒜紅燒肉,撲鼻噴香,再炒個蠔油生菜,加上幾瓶啤酒,哇,想想都流口水了。

  • 5 # W天道酬勤

    作為一個七零後,兒時的記憶停留在八十年代前後,那時候父母每天忙於村裡的農活兒,我們一群鄰居小孩無憂無慮,上坡捉蛐蛐,下河撈蝌蚪,天真爛漫!每逢夏季晚飯時分,附近居民都端著飯碗集中圍坐在鄰居家門口吃飯,邊吃邊聊,海闊天空,那時候的村子真的是熱鬧!現在可好,盡是些留守老人和兒童了!好懷念那個時光!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啊!

  • 6 # 愛生活享音樂

    我印象中的故鄉是到處都是泥土,沒有路,如果非要算上路,那好吧就是田間小泥路。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屋裡住滿老鼠,屋頂住滿麻雀的房子

  • 7 # 簡垚

    說到故鄉,就像是一縷

  • 8 # 醉美長安

    吃飽咧,喝脹咧

    咱和皇上一樣咧

    從小,我就聽著這句民謠長大

    生活裡的滋味盡顯其中。

    八零年生的我,聽慣了憶苦思甜,也甚是理解父輩及祖父輩的艱苦生活,那是一段歲月和歲月裡的人和事。

    今天我要寫的主人翁是我的姥姥,還有那飄香在我兒時記憶裡的餃子館。

    記憶足足過去了三十年,餃子館的模樣記得不太清晰了,只記得餃子的味道和餃子館裡面一家人的忙碌。

    不大的一家館子位於鎮上火車站廣場旁邊,每天迎接著人來人往,主營餃子和扯麵。

    早上,天還沒亮,大舅就把肉放在案板上雙刀剁餡,二舅去採買其它食材,姥姥和麵,二姨超臊子,姥姥切菜,姥爺收拾桌椅板凳,一家人為迎接第一波食客做精心的準備。

    不大的管子,凝聚了一家人的心血,起早貪黑的操勞,養活了一家老小。

    媽媽在家排行老大,出嫁的早,沒能在餃子館裡幫忙,小舅由於年齡小在上學也沒能在餃子館幹活。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在這家小小的館子裡,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故事,有的只是開頭,有的只是結尾,有的是沒頭沒尾只有中間一段。

    在我的記憶中,這裡只有美食,有我垂涎欲滴的味道,在那個農村人一年都很難下幾次館子的年代,我每到寒暑假就可以一直泡在飯館裡,各種餡的餃子隨我吃,吃膩了姥姥就變著花樣給我單做其它美食,姥爺也會給我幾塊錢,讓我去隔壁吃豆漿油條或者羊肉泡饃。

    等到飯點過後,收拾乾淨桌椅,姥爺就開始給我講飯館裡的趣事,他說:“你知道為什麼你吃完餃子我要讓你喝完煮餃子的湯嗎?”

    我搖搖頭。

    他接著說“有句古語:原湯化原食,喝完湯才不至於吃頂咯。記得去年一個老爺爺吃了一大盤餃子,我讓他喝湯他硬是沒喝就走了,第二天,他過來說我的餃子有問題,昨天吃完到現在都沒消化,我就端給他一碗餃子湯,喝了後沒一會他就胃口大開。”

    我聽後覺得很神奇,一直到現在,我吃餃子時,總要備一碗餃子湯,吃完喝湯,才覺得很是舒坦。

    還記得有一年忙假裡,一個深夜,聽到有人在敲飯館的門,舅舅開啟門是幾個麥客,他們說從甘肅一路扒火車到的這裡,這個點實在不好意思打擾,怎奈實在餓的著不住了,才來打擾。

    姥姥聽後給舅舅說:“你去生火,我來和麵。”

    轉頭再給麥客說:“現在只有麵條,一點菜都沒有了。”

    他們連連稱謝:“有吃的就好,不挑。”

    看著這幾個人狼吞虎嚥的把麵條吃下肚,姥姥說:“不收你們錢了,出門在外不容易。”

    這個餃子館還有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緊挨著電影院後門,每場電影結束前的十分鐘,後門會開啟準備讓人們離場,而我則會在這時候從後門進去看那十分鐘的罷罷電影,偌大的熒幕是我對電影院最初的記憶。

    三十年過去了,餃子館早已拆遷,姥姥已經八十有餘,只是每次去她還是會親手包餃子給我吃,那味道一如從前。

  • 9 # 溪叔夜話

    我印象最深的故鄉記憶就是家門口不遠處有一條大河從上而下,一直流到下方去,發洪水時記得大哥們都會跳到洪水去撈“坑木”(實際是平時國家平時堆放在河壩高處的地方用作橋樑用的,只是被特大洪水帶到了河裡頭)放在各自的草間隱蔽的地方去,生怕洪水過後公家有人來調查要回去,每個大哥們每次都撈到2~3條,實際上每次都被公家派人來調查要了回去,真正藏起來的是很少。

    另一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有一道橫跨一河兩岸的木橋,是全村人上街“趁圩”(趕集)的必經之路,長度大概有一千八百米左右,高度有五米,都是全村合力搭建起來的,我們做兒童回學校上學也是要過這道木橋的,搭建初期應該是很穩固(那時我還沒有出生),後來多人過了,加上我們的小學生的搗蛋,每每放學回家過橋時都和幾同學一起在橋上玩搖橋,搖得木橋都晃動了起來。

    後來這道橋由於年久失修,也沒有那麼多人的錢湊夠,所以逐漸就失去了這條橋的作用,聽大人們說都已經有幾十年的了,最後由當地政府出錢,村裡面出力重新建了座水泥橋。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家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貌已經變成新顏,我也很少回去(因為家鄉的親人都已經到了城市工作或遷出了城裡生活,所以回家鄉的路都已經變了,也不懂走了,要邊走邊詢才能回得到。

  • 10 # 愛吃糖果的小蝸牛

    我們總說故鄉,很想問大傢什麼是故鄉?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我心裡,有一個答案,那邊是回不去的地方就叫故鄉。

    現在回到老家,最多時間還是待在自己家,有聯絡的也最多是左右兩鄰,大家都在忙著自己事情,回家見上一面的時間越來越少,卻又越來越多的人搬離故鄉,從此再不回去。

    對於故鄉最深的記憶,就是冬天坐在大隊門口曬太陽村裡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只是現在大家都已搬了新家,老一輩的老人已都不在,但曬太陽的記憶卻一直在我心裡!

  • 11 # 每天都要美好

    家鄉的夏天。

    每到夏天,忙碌了一天後的人們,在沒有如此多的高科技時代,一到傍晚,搬出涼床,放在門口,一村的大人在一起談談笑笑,孩子們在一起互相追逐玩耍,聽著蟬鳴,享受著自然,開心極了。

    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沒有互相攀比的心態,沒有金錢至上的庸俗,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與融通。

  • 12 # 華姐的農村事

    我是一個70後,我兒時的記憶是每天晚上我們守在我家的黑白電視機旁邊。每當吃過晚飯的時候,就等著媽媽忙完了以後給我們開電視。我記得無論看什麼片兒都看的津津有味。記憶中的動畫片兒有藍精靈,一休,葫蘆娃。

  • 13 # 敏敏媽媽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家屋後的一條河,夏天河裡的荷花開了青青的荷葉粉色的荷花,傍晚和鄰家幾個小孩下水游泳別提為爽了!好懷念啊我的童年和故鄉!

  • 14 # 生活就像一團麻

    我的故鄉濟南市,又稱(泉城)。

    小的時候的故鄉,三面環水一面環山,南面是泰山山脈綿延不絕,北面有黃河之水,城裡到處是泉,泉水叮咚叮咚地流淌在大街小巷。我的家就在市中心,出門南面是黑虎泉北面是大明湖,西面是趵突泉,護城河,東面是王府池子。最喜歡喝濟南的泉水,喝到嘴裡一股甜絲絲的味道,後來離開了故鄉走到哪裡也感覺到沒有泉水的味道,現在不行了,泉城百姓喝的都是錦繡山水庫裡的水,總有一股消毒水的味道。

    我小的時候夏天放暑假幾乎每天都泡在泉水裡,五龍潭,王府池子是我們的樂園,還有天然游泳池水是流動的。買來西瓜把它放入泉水裡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裡開啟西瓜,就是冰鎮西瓜,喝下去心裡涼絲絲的,愜意極了,跑突泉西鄰的剪子巷全是青石板鋪路,泉水就從石縫裡溢位嘩嘩滴流淌,夏天經常赤腳在巷子裡跑來跑去玩的不亦樂乎。去年回家又去了一次,一點痕跡都沒有了,變成了水泥路,好失落!還有蔣家池,東流水…真是數也數不清,濟南72泉,家家有泉泉泉有水就是當年的寫照,我們家因為是宿舍沒有泉池,但是我的同學家院子裡就有一方小小泉水池子,泉水清澈見底不時冒出串串水珠,我們經常在那裡過家家。這就是我小的時候的故鄉,我對它印象最深的就是泉水。

  • 15 # 米蘭情感

    有一種鄉愁叫回不去的過去。小時候我們都渴望快點長大,渴望外面的精彩世界。其實我們都錯了,小時候才是最快樂的。

    由於我在家裡排行最小,又是女孩子,性格乖巧,深得父母,哥哥姐姐的喜歡,一家人都寵我。我就那樣無憂無慮,開開心心的長大。回憶裡都是甜甜的味道,如今回憶起來還忍俊不禁笑出聲。

    那個時候沒有很多的玩具,我們也能玩的很開心。比如堂弟家爸爸是做醫生的,避孕套由他爸爸發放給村民,他會偷拿出來給我們小夥伴們每人發一個,我們鼓起腮幫子使勁地吹啊吹,比誰的“氣球”最大,我們拿著又大又長的“氣球”開心地在曬穀場跑啊,笑啊,叫啊。即使“氣球”不小心被我們弄爆了也不捨得丟,接著吹無數個小“氣球”,直到不能再吹了才依依不捨的丟棄……

    夜幕降臨的時候,上山幹活

    的大人陸陸續續的回家,於是家家戶戶房子的上空炊煙裊裊,飯菜飄香,各家的大人開始呼兒喚女回家吃飯,我們才戀戀不捨的各自回家,還不忘約好,明天再接著玩……

  • 16 # 念媽的小日子

    我的故鄉在河北承德的一個小山村,這片土地是那麼的溫情,那麼的淳樸,那麼的讓人嚮往!山青水秀,這個詞語都難以表達出我的故鄉之美!

    一、春天!我的故鄉到處都是連綿起伏的山峰,雖然山不算高,但是翻過山頭也足以讓人筋疲力盡!春天山開始一點點泛綠,勤勞的人們開始春耕!

    二、夏天!我的故鄉夏天並沒有那麼炎熱酷暑,不用一天到晚的吹著空調!夏天的夜晚開著窗戶睡覺,你還會感到一陣陣涼意呢!大山的腳下,流淌著河水,清澈見底,會時不時的遊過幾條小雨!

    三、秋天!我的故鄉依山傍水,種著香甜可口的水稻!秋天來了,水稻金黃金黃的,稻穗都低下了頭,好像這裡謙遜的人們!

    四、冬天!寒冷的北方當然少不了白雪紛飛的美,大雪一下就白茫茫的一片,眼睛都覺得刺的睜不開!

    這只是我故鄉的美景,還有我最親最愛的家人!

  • 17 # 山高景長

    小時候的老鷹抓小雞,打鞦韆,自己去鄉鎮冰廠,進價5分錢,賣一角的冰棒,賣不掉自己邊賣邊回家,賣不完,到家也吃完了。

  • 18 # 默然回首7

    修路,拉電。這兩件事是我最深的故鄉記憶。記得七幾年的時候去鎮上買賣都得肩扛揹簍背,苦不堪言。後來村上發動村民修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八幾年的時候由於沒有電力,農產品加工都用柴油機做動力,費時費力,在這種情況下村民自籌資金,也爭取電力部門配合通了電,不但解決了村民生產生活加工,還扔掉了多年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現在隨著政府加大對農村的扶貧力度,原來的路不但加寬硬化還修到了各家各戶,最初的電力變壓器由於滿足不了日常需求也已經更換成了大容量的。願家鄉越來越美麗,村民生活越來越好。

  • 19 # 時代桌布

    黃陂區王家河鎮(現王家河街)涼亭村任家灣,我的出生地,一個從來不需要想起,也永遠不會忘記的地方。

    這是一個人口從沒有超過100,戶數不足20的小灣子。

    它的北面背靠一個小山崗,從山崗上往下走,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我們小時候的樂園——“刺古壠”。灣南是兩口水塘,分別叫上塘和下塘。再往南,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遠處,幾座小山環繞。

    這樣的地理位置可以說非常優越,中國古代將山之南,水之北稱為“陽”,那麼任家灣正處在“陽”的位置上。

    說到任家灣,不得不提任家灣的民居建築。任家灣的民居建築在附近曾經非常有名,它的風格與大餘灣如出一轍,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任家灣的民居建築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從規格上,絲毫不輸大餘灣。

    相傳在民國初期,任家灣出了一個大財主任四爹(大家都這麼叫,我也不知道我跟他到底隔幾輩)。任四爹年輕的時候在漢口做生意,發了一筆橫財,然後就回家做了這些房子。

    房子的外牆是用一塊塊的條石(我們叫線石頭,因為它的外切面上,有很明顯的人工鑿出的規則的垂直線條)砌成的,條石呈長方體,每一塊的長度和寬度雖不一樣,但厚度絕對是一樣的。

    這些條石從地面一層層往上碼,層與層之間的線條非常筆直和清晰,這跟用亂石砌起來的牆比起來,不知要美觀多少倍。

    房子的正面,整面牆都是條石做的,側面和後面,則只有底部一人高左右是這種條石,往上是青磚。這大概是從節約成本上考慮吧,畢竟採購這種條石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房子的大門非常講究——門框由四塊整石做成,墊在地上的叫門檻石,左右兩邊的立柱是兩塊高2米多,寬約40公分,厚約20公分的長方體的整石頭,上面再用一塊整石頭蓋住,構成一個口字型結構,上下兩塊石頭靠裡面分別有兩個耳子,是安裝木門用的。

    屋頂四周是飛簷,大門往上的屋頂是兩個獸頭。進門是天井,天井的四周和底部也是這種條石做的,底部有陰溝通到門口的水塘。房子裡面的牆只有底部半人高是青磚砌成的,往上都是實木,一直到屋頂,我們稱之為“古皮”。

    兩扇木門也很講究,有一種類似於“榫”的構造,兩扇門都是很厚的實木,左邊門在結合部靠裡面突出2公分左右,右邊門在外面突出2公分左右,兩扇門突出部分的厚度加起來正好是整門的厚度,這樣兩扇門關起來,中間一點縫隙都沒有。

    門栓也很有特點,一般這樣的門都是在背面加明栓,在兩扇門的背面分別有兩個垂直於地面的耳子,平行於地面的栓可以左右自由梭動。任家灣的這種栓關上後,耳子中從上往下有一個小插銷下來,垂直插進橫著的栓裡面,相當於又加了一道保險。

    開門的時候,先要把插銷往上提開,再梭動門栓,這樣才能開啟門。想起小時候的一件趣事:6~7歲的時候,灣裡一戶人家的外孫(漢口伢)回來玩,他一個人在屋內玩時不小心把門閂了,可他沒見過這種插銷,不會開,嚇得在屋裡大哭。

    大人在門外也幫不上忙,只是說:你打門撒。小孩在裡面不停地用拳頭捶門,用腳踢門。最後,那戶人家把屋頂的瓦揭開,將我從屋頂放下去——先放我到床架子頂上,我再順著爬到桌子上,再下到地上,然後過去把門開啟。

    哪怕過去這麼多年,屋內的陳設我依然記得,印象最深的是八仙桌和龍鳳床,尤其是龍鳳床,做工非常精美,床架上雕龍畫鳳。小時候只見過一家有這種床,不過後來也都拆了。

    任家灣的這種房子有好幾棟,都是任四爹的後人的,他們的房子連成一片,構成一個並排的雙目型結構。

    中間的兩橫一豎是巷子,每一個口字是一套單獨的房子。所有房子的外牆連成一個整體,只有最南面兩套房子之間留一條巷子進出,這樣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城堡。所有房子都沒有後門和窗戶,通風和採光靠天井和亮瓦。

    這樣的房屋結構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安全,因為在任四爹生活的亂世年代,打家劫舍的土匪很多,而土匪針對的都是這種有錢的人家。

    這片城堡型的房子位於灣子的正中間位置,最前面一排房子的門口是一排石凳,石凳前面是鋪的石板路。再往前3米左右就是上塘,塘邊也是用條石砌成的一面半人高的石牆,防止人畜掉進塘裡。

    這樣的石牆,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見過(有人說,這面石牆擋住了風水,並不好)。小時吃飯很少在家裡圍著桌子坐著吃,大家都端著碗聚集到這裡,有的坐在石凳上,也有的坐在石牆上,邊吃邊聊。

    門前的兩口水塘是相對獨立的,靠西邊的地勢高,叫上塘,靠東邊的地勢低,叫下塘,兩塘之間有一條長約20米的渠相連。渠上有一座石橋,就是用兩塊長約2米的整石頭兩頭一搭建成的。

    兩口塘的水平時是分開的,只有漲水的時候,上塘的水才透過這條渠流向下塘,這有點類似於都江堰魚嘴的構造。

    任家灣的石頭製品很多,灣子東頭有個大石碾子,底座是一整塊圓柱形的石頭,髙約50公分,直徑起碼1.2米,旁邊立著一個石碾磙。我在很多旅遊景點都看到過這種石碾子,但像任家灣這麼大的還從沒見過。

    灣子中間的巷子裡還有一個手推的石碾子,底座是一塊1米多的長方體的石頭,中間鑿出一個半圓的槽子,上方安個木架子,架子的底部帶一塊扁平的圓石頭,圓石頭垂直於凹槽中。

    用手推動木架,帶動圓石頭在凹槽中前後運動,達到碾穀物的目的。這類似於推磨,只不過推磨是圓形運動,而這種是直線運動。這種手推的碾子我在其他任何地方也沒見過。

    灣裡,還有比較常見的石磨、石舂(黃陂話叫“帝”),石舂分手動和腳踩兩種;還有打餈粑用的石缸,也叫“帝”;還有打穀場上用的石磙子……

    曾經很好奇,灣子裡的這些大石頭,尤其是東頭的大石碾子是從哪裡來的。在“印象黃陂”,鄭樹成專門寫過一篇關於這些石頭來歷的文章,說是從附近的紅安等地運過來的,不過任家灣的這些石頭卻不是。

    前些時回家,我專門問過父親,父親說這些石頭都是從任家灣自己的山上採的,採石的地方叫潘嘎窪。潘嘎窪的山上,至今還有著採石後留下的大坑。

    父親說的那個大坑我很熟悉,小時候放牛、挖柴經常從那裡過,只是沒想到那就是採石頭的地方。父親的話可信度很高,他年輕時也曾是石匠,而這些石頭也不過100多年的歷史,他的上輩人曾參與過採石。

    而且,父親還能說出當時採石的細節。這個碾子,都是人工一錘一錘鑿出來的,鑿好以後從坑裡取出來時用牛拉,開啟的時候,將活的雞、豬放在下面壓,用鮮血祭祀神靈,以求平安運回。

    只是,以我的智商,無論如何還是無法想象,山上沒有路,那重達幾噸的大石頭如何能用牛車拉回來。

    任四爹留下的這些房子,他的後人卻沒有守住。在我出生之前的幾十年,一些房子陸陸續續被他的後人拆了賣錢。小時常聽過的一句話是:拆了任家灣的房子,在長嶺崗(蔡榨)做了半條街。這樣的事,我自然是無法考證的。

    我小的時候,灣裡還有兩家留有這樣的房子,天井、古皮都還在,稍微大點以後,天井拆了,古皮也拆了賣錢,但整個房子的外形還在,尤其是條石做的外牆、屋簷、獸頭都還有,門口的石凳、石板鋪的地面都還有。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這樣的房子既不通風、也不透氣,採光也差,屋內常年陰暗潮溼,並不適合人居住,因此從追求更舒適居住環境的角度出發,對它進行改造或拆了重建也未嘗不可。只是,內心還是覺得可惜,若整套房子能留下來,還是很有價值的。

    任家灣的樹很多,很大,除了灣子後面那個“刺古壠”裡有各種各樣叫不出名字的樹、荊棘、野花外,房前屋後也有很多大樹,常見的有椿樹、楝數(苦撈子)、烏桕(油辣子)、柳樹、梧桐樹、泡桐樹、刺槐樹、桑樹、構樹等。

    有兩種樹,小時候印象很深。一種樹的樹幹筆直,常綠,只有碗口粗,樹幹上包一層綠色的皮子。據說這種樹的木頭可以刻章子,當時我們叫它章樹,但它顯然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香樟樹。另一種樹,肥厚的綠色葉片上長滿刺,小時候叫它貓耳刺。

    很可惜的是,灣子西邊曾經有一棵很大的楓樹,在我出生之前就被砍了賣錢,據說是賣給做砧板的廠子。小時候只見過這棵樹的樹兜,直徑應該有80公分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棗樹、梨樹、桃樹、柿子樹等果樹,最重要的是,還有一棵蠻大的梔子花樹。別看現在到處是梔子花樹,可小時候這棵梔子花樹特別甘貴,附近的蠻多灣子都沒有。每年開花季,只要灣子裡來了親戚,那些愛美的小女孩總要偷偷摘幾朵帶回家。

    有一年的初夏,我在離灣子大約一里之外的水庫埂子上放牛時,遠眺任家灣,一片綠油油的梯田由高及低地從腳下一直延伸到兩口水塘邊,而水塘的另一邊,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覆蓋了整個村莊。

    綠樹叢中,房子的屋簷、獸頭若隱若現,這樣一幅唯美的畫面從此定格在我的腦海,此生不忘。

    我工作後不久,父親也搬離了任家灣,雖然灣子裡還有么父和堂兄在,但回去的次數畢竟少多了。每回去一次,看到的任家灣更衰敗一些。

    目前,常住任家灣的人數已不足30,有幾家雖然在灣裡還有房子,但也在前川買了房,不常回來住。灣中的老房子很多因無人居住,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僅剩的兩戶人家都做了小洋樓,其餘的幾戶都搬到灣子後面的小山崗上做了新房。

    真搞不懂他們,放著灣子這塊風水寶地不用,卻選擇在山崗上做新房,冬天任憑北風吹,夏天任憑烈日曬。

    灣子中的石板路因前些年修水泥路被埋在地下,門口的石凳子不見蹤影,兩口水塘裡的水變黑,早已不能直接飲用,現在每家每戶都靠打井吃水。

    灣子的水田大都荒蕪,除了最靠近灣子的幾家有幾個老人種點口糧,其餘的都拋荒。遠處山崗上曾經種紅薯、花生、芝麻、綠豆等的旱地,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最為可惜的是水利設施完全損毀。六七十年代,在任家灣的幾座山腳下修了幾十裡的水溝,當時夏家寺水庫的水經過幾級泵站的提升,透過這些溝可以灌溉任家灣及周邊幾個灣子的農田,如今泵站垮了,水溝多年無人清理,很多都填平了。

  • 20 # 範大姐F

    我愛我的故鄉,但更愛我兒時的故鄉。碧水藍天,民風純樸,處處是我們玩耍的地方。故鄉的村裡、院裡、鄰居處處都洋溢著歡笑。還有爸媽早出晚歸下地幹活的背影。都時時的留在我的記憶裡。特別是村南的小河,就給留下了無窮的樂趣:春天在河邊放羊羔,抓蝌蚪。夏天在河中洗澡、游泳、打水仗。在河邊洗衣服,在河邊的草叢中逮螞蚱。秋天在河中抓青蛙。冬天在冰面上溜冰。今天呢河還在,水已乾,處處堆滿了垃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不要收養小區的流浪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