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值不值得信是重點。
12
回覆列表
  • 1 # 惟願盛世大中華

    那就告訴提問者,為何“明史”有大量存疑之處不值得信。

    1959年金門構工部隊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西紅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釐米,寬140釐米,墓碑高120釐米,露出地面20餘釐米,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鬍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冢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了“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而是滿清集團對奉明為正朔的鄭成功的徹徹底底的抹黑誣陷。

    我們先來看看,“明史·諸王世表二”中對魯王朱以海的“記載”:“以海,肅五子,崇禎十七年襲封,尋寄居台州,既監國於紹興。大清順治三年六月,王師渡浙,以海航海,依鄭成功。十一年,成功使人沈之海中。”這是關於魯王被鄭成功“謀殺”的“記載”。

    曾幾何時,這個所謂的“成功使人沈之於海中”成了後世某些別有用心者抹黑汙衊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證據”,可直到魯王朱以海的墓誌出土,其墓誌言:“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這才還鄭成功以公道,朱以海是“中痰而薨”,其死亡的時間也不是“順治十一年”,而是康熙二年,即干支紀年的壬寅年。“明史”關於魯王為鄭成功“溺殺”的說法,純粹是滿清集團對奉明為正朔的鄭成功的徹徹底底的抹黑誣陷。

    而且,而關於張獻忠的“記載”,也有很大問題,在“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中記載:“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

    “明史”中宣稱張獻忠在四川殺了“6萬萬人”。。。而有明一代的人口峰值出現在公元1600年左右,最高才2億人,這多出來的“4億人”,哪來的?

    大量考古事實和明顯的錯誤,已經事實打臉了某些鼓吹“明史”可盡信的人,這個問題還需贅述麼?

    所以,還提問者明顯是站在非常偏激的視角提問的。什麼叫“詆譭”??對連考古事實都否定了的記述發表質疑,能叫“詆譭”??

  • 2 # Sunnykaka

    沒有什麼詆譭不詆譭的,給前朝寫史都會有些歪曲事實,貶前捧今是官修史的正常行為,畢竟是政府行為,寫什麼不是一個人就能決定的,把前朝寫的那麼好,今朝建立有什麼正當性啊。私人寫的,因為是出自自己的意願,又不受別人約束,可能會稍微公正一些,比如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隔朝寫因為沒有直接利害關係,更為了貶低前朝,可能會更中立一些。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清朝編的《明史》,去偽存真嘛。總不能清朝就是完全瞎編一個《明史》出來吧,大部分史料還是真實的,一旦發現新的證據,新的史料,把《明史》裡的謬誤給改過來就好了。就像我朝前幾十年不也是把前朝說的一無是處嘛,也就近幾年實力強大了,有自信了,才漸漸放開輿論,開始承認前朝的功勞。

  • 3 # 關河南望

    帶有偏見性的提問,既然你說是詆譭了,還問什麼?滿清禁錮人思想,文字獄做的少麼?前朝史是以後朝編寫的,這是慣例,而且抬高自己,詆譭前朝也很正常。清朝編明史,為了粉飾,為了抬高自己,宣揚自己的正確,為自己在當時漢本位的天下人思想裡站住腳,這還用想,你敢說你大清沒幹過?

  • 4 # 愛看愛思考

    歷史就是歷史!只有文字上的修飾,掩蓋不了歷史的真相。畢竟是歷史上發生過的大事件,誰都不能掩蓋的住的。讀歷史,的關鍵是你怎麼解讀它!你自己的理解很重要。不要被一葉障目,拿出來自己的見解,才是真正的歷史!比如張靈甫共產黨說的是被擊斃的。國民黨說是自戕殉國?但是歷史事實就是他終究是戰敗死了。這個誰能改變的了?只是說法不同罷了!

  • 5 # 八雲紫月

    你可曾聽過哪朝哪代,修書時毀掉的書比留下來的更多?

    你可曾聽過哪朝哪代,有人因為一句詩家破人亡?

    你可曾聽過哪朝哪代,皇帝說幾百年前的人造他的反?

    滿清有,

    滿清有,

    滿清有!

    我們前人的筆墨上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可這文明被滿清政府官方毀滅了一半!

    所以,我堅信,滿清時期出現的所有說前朝負面資訊的文字都是要存疑的!

  • 6 # 單身狗俱樂部CEO

    很明確的說,不值得完全相信。從漢朝開始,為了維護邊關穩定,和親成為歷代王朝不可或缺的手段,唯獨明朝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且明朝是漢人為了反抗元朝統治而建立的王朝,也是漢人最後一個王朝,當然,現在我們是中華兒女,不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是中華兒女,都是國家的主人。但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漢族和北方其他民族矛盾還是挺深重的。明朝滅亡滿人入關後,為了維護自己統治,證明自己王朝的正統性,對前朝肯定大肆抹黑,讓世人知道,自己才是救苦救難的福星,推翻前朝有歷史必然性。所以,前朝就算不黑暗也一定黑暗,要黑暗到無可救藥,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要知道,清軍入關是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但是天下平定後,各種反清復明的力量層出不窮,怎麼辦呢,抹黑崇禎,從哪裡抹黑呢,袁崇煥,作為抗清的大人物,你崇禎竟然殺掉了,若不是你殺掉袁崇煥,自毀長城,我們清軍怎麼入的關,明朝已經氣數已盡了,反清復明沒有意義(關於誰是抗清最重要的人,請百度孫承宗),經康熙到乾隆大興文字獄來看,清朝修的明史只能參考,畢竟抹黑前朝是必要的政治任務,假如前朝沒有想象的黑暗,新朝建立者豈不是得位不正,亂臣賊子?所以,讀史使人明智,一方面是吸取前人經驗教訓,另一方面是找出史書的疑點,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 7 # 歐陽荷

    做為勝利者的清朝皇帝主觀上或者客觀上有可能會貶低前朝,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明史》最終是由張廷玉定稿的,而且歷經三朝的編纂者也多是漢族官僚知識分子,出於自身性命攸關和仕途晉升的考慮他們會嚴守“政治正確”———褒清貶明,但是既然是漢族官僚知識分子,他們在著述《明史》之時也在儘量做到相對客觀。畢竟傳統漢族知識分子比較看重後世的評價,著述歷史之人更是如此,所以《明史》不可能一味抹黑明朝,做為史書還是有其較為客觀的一面。第二,某些“明粉”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滿清透過史書“黑”大明皇帝。這個鍋滿清還真不能全背,某些“明粉”的歷史常識就是“一瓶不滿半瓶晃盪”,或者是選擇性失憶。因為,明朝皇帝都有實錄。實錄裡記載了皇帝的一天。比如說召見了哪位大臣,或者做了什麼事情,例如《神宗實錄》。這些都是史書的“來源素材”。這當然是為自己的繼承者看的,以為治國參考。實錄都是由史官負責記載,當世皇帝都“無權”觀看。為什麼清朝前期那麼重視皇子的教育,早上四點就必須起床讀書學習,就是汲取了明朝後期,皇帝教育子孫的反面教訓。同樣也是由於實錄的記載,清朝皇帝才採取了“翻牌子”的方法,而且只能和后妃“大戰兩個回合”,還要有太監喊“聖體為重”。因為他們害怕嘉靖險些被宮女勒死的事件在自身上演。所以說,《明史》的編纂會遵守歷朝歷代“政治正確”的“潛規則”,對前朝有貶低的成份,但如果就此說,或者說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就狂噴《明史》不足信,那麼,極端的“明粉”,大明近300年的歷史“哪裡為真,何處是假”,又以什麼為參考標準呢?!

  • 8 # 打葉穿林

    明史這東西可信嗎?說其中一點,明朝正德12年蒙古小王子零五萬騎兵進犯山西應州,正德皇帝聽聞領兵8萬御駕親征,雙方廝殺了一天,戰況激烈到什麼地步呢?根據史載正德皇帝本人也斬殺過一名蒙古兵。但是明史記載雙方的傷亡情況是明軍戰死53人,蒙古戰死16人。各位,請問這靠得住嗎?十多萬兵馬廝殺了一整天,雙方傷亡都沒有超過一百。而且這也不僅僅是冷兵器的相互搏鬥,要知道正德皇帝可是帶了神機營去的,不說別的就單論明軍的數百門火炮,雙方死傷就這個數字,你告訴我就衝這一點,明史有哪一點能讓我相信?

  • 9 # 北洋海軍炮手

    實際上清修明史裡面對明朝的記載極不真實,真實的明朝是個人間地獄,而清朝非要把明朝美化的跟天堂一般,如果對比明史和明實錄,可以發現清朝把明朝乾的齷齪事都給抹了,其他方面,也竭盡全力給明朝遮羞,尤其是皇帝的本紀,不管這個皇帝是個比較盡職的還是個純種的王八蛋,都要給大肆誇耀一番。

    事實上清修明史完全秉承了儒家修史為先者諱的思想,這也就造成了清修明史雖然審慎嚴密,但依然免不了和其他官修史書一樣淪為歌功頌德的工具。

  • 10 # 閒看秋風999

    一個問題兩個方面:一,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道統)問題;二,明史的可信度問題。

    一,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道統)問題(小編已在另一問答做了答覆,有興趣者可參閱)。現簡敘如下,滿人入關,全盤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封建中央集權宗法制度,尊孔崇儒,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儒家學說,比歷代漢人統治有過之而無不及(康熙初期為鞏固政權,大肆鎮壓,文字獄也是事實)。一旦政權穩定,不得不回到中華主流文化,所以清朝道統毋庸置疑。

    二,如何看待《明史》。經過三次改稿,費時近六十年。《明史》的確有不少長處。首先,它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史評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曾將遼宋、金、元史和《明史》作了比較,認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較為豐富。當時可資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實錄”而外,尚有邸報、方誌、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總裁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誌藏於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餘冊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貞著述的《錦衣志》、《中官考》等,都對明朝特務統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統地作了介紹。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們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論公允,也能秉直書寫。如熊廷弼的功罪問題的記載,都很有參考價值。第四,《明史》在體例上有新的創造,在列傳中專列了“閹黨”、“流賊”和“土司”三目。宦官專政為明朝一代歷史的重大問題,《閹黨傳》記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黨羽禍國殃民的罪行。《明史》的作者們對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頭領立傳時稱為“流賊”,完全是當時社會執政者的視角記載,也為統治者總結了經驗:“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鑑。”但客觀上為後人儲存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某些可靠史料。《土司傳》專寫西南少數民族的情況,分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五個土司傳。這些傳,儲存了大量這一帶少數民族的重要資料。今日國內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為後人儲存了不少可貴的史料,如《

    刑法志

    》中對明代特務機構廠衛的敘述等,都有助於後人對這段歷史的考察研究。本人不是學歷史的,也非歷史專業人員,但有幸對《明史》做過浮光掠影的閱讀(極少)。

    問題來了,歷史會不會篡改?皇帝的"實錄"會不會篡改?三千萬冊史料會不會篡改?檔案遺失怎麼辦?(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全部遺失,"下西洋"有沒有可信度)還有不少歷史檔案被運去臺灣,大陸學者看不到怎麼辦?存疑,留給專家去考證吧。

    作為一般讀者,我們要尊重歷史,肯定祖先的豐功偉績(不要有選擇性的,狹隘民族主義的),才能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清朝國土面積明明比明朝時大多了,有人就是視而不見)。如今有不少人,從狹隘或者偏執角度出發,加之對本國的某些缺點和不足存在不滿,有著比較嚴重的崇洋媚外或是古非今的思想,民族劣根性仍然根深蒂固,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 11 # 風風風161747627

    明朝代代都是昏君也有276年的國祚,明朝代代昏君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遠有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漢家江山,朱棣五次北伐鞏固北方,擊垮蒙元殘餘勢力,瓦剌和韃靼承認明朝是其宗主國。近有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明軍最後的輝煌,並且鞏固了大明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滿清代代明君國祚268年,康熙年間的尼布楚條約到光緒年間的伊犁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都是賣國割地賠款的條約,這還不算從道光南京條約到同治中日北京條約中間的條約。終滿清一朝起義根本沒有停過,清初三藩之亂,回族起義,清中期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清晚期太平天國起義,小刀會起義,捻軍起義。清末更是起義不斷,直到辛亥革命滿清被推翻。

  • 12 # Susannewlife

    《明史》的正式開館修纂始於清順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 年5 月26 日).據清朝順治實錄記載,當日以修《明史》總裁官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等奏請,正式設定副總裁官,以學士、侍讀學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並且選定纂修、收掌、謄錄官.

    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

    更有意思的是清代文字獄最昌盛的時期幾乎與修明史的時間重疊。

    清代文字獄是清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反動措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為止罕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恐怖制度。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文字獄自古就有但是除清朝外都並未對社會構成嚴重威脅。清代文字獄貫穿整個清代250年左右。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餘年。少數民族掌權的清朝,對漢人控制極嚴。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清代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餘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

    現在為某些人所稱道的四庫全書,其實是清朝篡改史料的大整合,他們刪除了古書中對自己不利的大量內容,只留下殘缺不全的內容傳給後人。由於滿清對明朝之前書籍的毀滅,中國大學的文學、歷史學者,不得不經常遠赴日本和歐美,尋找真實的資料,才能完成研究工作。

    明史可以說真實性很低。可能真實性和三國演義一樣,後面故事性太強了。比如朱隸誅殺方孝孺10族,第一版明史根本就沒有。而明顯的誅10族就和過五關斬六將一樣,故事性太強了,符合人的心理,但不符合當時歷史情境。

    對清朝來說,《明史》代表了自己顛覆的政權明朝,因此特別重視對明史的篡改工作。清初修《明史》,特別敏感的是清與明本身之關係:

    1、毀滅不利清廷之史實。

    2、明初事實記載不翔實。

    3、記建文之事,諱言建文出亡,主張焚於火,以示亡國之君無生之理。

    4、除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外,其餘農民起義,均只見於有關官員列傳之中,且極盡歪曲之能事。

    5、《明史》出於東南文人之手,於江浙文人尤其是東林黨人多立佳傳。自明嘉靖以後,內閣柄政大臣,多為東南縉紳所操持,一脈相承,當時謂之“傳衣缽”。

  • 13 # 一波442

    這不廢話嗎? 明史本身可信度就非常低。漢編夷史,夷編漢史。只有宋史,元史和明史。明史基本上是最不可信的歷史了。明朝知識分子最愛提氣節,諷刺的是明朝文人是變節最多的。清朝任用漢人編修明史本身就十分荒唐,投降滿清的漢族知識分子只會把前朝寫的更加不堪,以此為自己的投降叛變尋求道義上的正當性。退而言之,就算有極少幾個漢人想說真話,在文字獄橫行的滿清,敢說嗎?

  • 14 # 超級兔子15

    一個書呆子王朝只能在書本里描繪自己的偉大讓今天的書呆子們頂禮膜拜。豬明王朝面對中國最弱外患局面,掛機二百年,棄土千萬裡,糟蹋光了天朝千年優勢後,面對全世界小冰河全世界只有他一個王朝最後被一群流民韃子毆打致死。

  • 15 # D之守護

    明史與清史稿,都屬於對滿族有認同感的漢族文人寫的。他們有的想靠這些文字升官發財(修明史),有的想靠這些文字緬懷前朝(修清史),所以滿族其實獲得了一個靠600年的修史話語權,這裡面的取捨,誰不懂。你認為清人會不粉飾自己的政權合法性嗎?民間私人修史被文字獄殺的有多少?這清人修的明史真實性有多少可想而知。包括清人修的清史稿,真實性也存疑。畢竟民國時期很混亂。我們現在連民國史都沒有修清楚。更何況是清史。

  • 16 # 溫讀

    明史寫了94年

    明朝一共276年的國祚,竟然寫了94年

    期間皇帝各種昏庸無能,寫的是好像整個明朝都是烏煙瘴氣,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事實是這樣嗎?

    乾隆七下江南可以傳成一時佳話,不叫勞民傷財。正德整個豹房玩,那就是昏庸無道。

    不招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可以說他傲骨錚錚,你也可以說他一根直腸通大腦,沒腦子。

    對,你大清王朝是有腦子,所以清末如死狗。

    那個在史書上不算明君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你們嘴裡的昏君,在位期間萬曆三大徵也贏了吧。

    大清第一次割地好像是在康熙年間吧,就是那個康乾盛世的康,千古一帝的康熙。

    當年清軍入關,第一是國人仍舊思念老朱家天下。第二當時算是異族統治。第三你可以去查查明末士大夫的無恥程度。

    水太涼,頭皮癢的那位,可是禮部尚書啊。

    這批人,你說他會不會為了新主子,大肆抹黑就主子?

    清朝得國不正,是不是需要抹黑前朝表明自己是一副我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黎民百姓?

    再說,中國歷史上,老朱家的國祚不算短了,如果各個皇帝都奇葩,怎麼延續這麼多年的?

    靠萌嗎?

  • 17 # 我是查理就姓查

    真不是詆譭,這個詞用到寫明史的那群人身上還差不多。官修25史中,真是元史和明史最沒參考價值。元史是因為糙,不專業,不重視,本朝記錄的時候就沒好好記,明朝的時候實在沒有充足的史料寫。明史則是因為摻假實在太多了,讓人無法分辨。

    舉幾個例子吧:

    1,說張獻忠殺了6億人。識數嗎?那時中國人口全加起來有6億嗎?

    2,武宗北伐,說明軍一共才殺了幾十個人。你是不是扯?武宗還說他都親手殺了一個敵人嘞,十幾萬人對壘,明軍在皇帝的帶頭衝鋒下和蒙古交戰,一番惡戰……一共才殺死了幾十個人……這就把蒙古人打跑了,瓦剌的騎兵是紙做的,切開裡面全是草嗎?……然後就死了這麼點人蒙古人就長記性了,10年不敢犯邊?當蒙古人是94年兵敗索馬利亞的美軍啊?能信嗎?你信嗎?就算明史中描述的朱厚照性格如實,很二逼不靠譜,他身邊總得有人跟著吧?他身邊的人得砍多少個,才能輪到他也砍著一個?冷兵器時代逾十萬人的戰爭,不要說對戰,一場仗下來光自己掉下馬被踩死的正常都不止這個數。我們是無從知道這場仗究竟殲敵多少了,可光從事後蒙古的動作來看,就不可能才20人。朱厚照應該是被明史黑得最徹底的一個皇帝了。

    清朝的文字獄裡最出名的莫過於明史案,在這種環境下,換誰修官史敢說實話,誰敢說不想編?能信才見鬼了,史家能像記錄武宗北伐一樣,故意留下破綻,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編的,就已經是有良心的文人了。

    這樣的史書,叫人怎麼信嘛。從文體,到史料,明史的治學可以說嚴謹了,可問題就在於史實方面,尤其是皇帝本紀和明清交際這段歷史的史實方面,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內容實在是多了點,真不能全信。

  • 18 # 論史

    最近,有許多網友指出了《明史》中記載南明魯監國朱以海史實中的失實之處,既而推出《明史》是清朝修的,根本不可信。

    首先關於朱以海的事蹟,在聽到這個傳聞後,我第一時間查了相關史料。首先,對於朱以海的事《明史》有兩條記載 :

    第一條在其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魯王檀中記錄,文曰:“順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紹興,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在這兒《明史》確實記載了朱以海確實被鄭成功殺害的。附圖。

    第二條關於朱以海的史料在卷一百一諸王世表二中記錄,其文明確說:“順治十一年,成功使人沈之海中”。在這兒也記錄了被鄭成功害死的。

    《明史》的記載是不是事實呢?我認為其在這方面記載是失實的。有以下理由。

    首先網上資料顯示,出土的朱以海的墓誌銘寫著朱以海確實是病逝的,這是實物的證明。

    第二點,我查過除《明史》以外的相關史料,我查到了査繼佐寫的《罪惟錄》裡關於魯王朱以海的相關記載。在他的書中,附紀卷之十九魯王監國附記中記載道:“秋九月之十有七日,魯王監國病薨於金門”。而且這篇記載又反映出兩個史實。第一,朱以海並非死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而是死於康熙元年(1662年)。第二,鄭成功在那一年的農曆五月份就過世了,而朱以海是在當年九月份過世的。這就是說鄭成功先於朱以海而死。

    所以,不管是在出土的文物上還是從別的史料的記載上,都證明了《明史》在這個記載中確實是錯誤失實的。

    以上是我對朱以海事件的推論,我的闡述應該是很全面了。

    下面我來說說《明史》的可靠性,我認為因為《明史》的這條記載失實而說它抹黑明朝是很不客觀的,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的。

    我讀過除志、表以外的全部《明史》,就我看來缺陷有二:第一此書成於眾人之手,且幾易總裁,訛誤錯漏在所難免;第二種是有意脫漏,就是清朝皇帝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他們為了表明自己祖先從未臣屬過明朝,有意迴避建州女真接受過明朝封號的問題。

    至於黑明朝這個問題我也來說說,《明史》對明朝皇帝和大臣多有誇讚,一些不利於明皇帝的史實也儘量刪去隱沒。

    就比如說有人說《明史》黑朱元璋的相貌,這個就純粹是沒看過這部書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明史》對朱元璋的形象就八個字:“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我就問從這八個字怎麼能看出朱元璋相貌醜陋呢?這就是帝王之相嘛!附圖。

    還有《明史》裡面對傅友德之死,對朱棣族誅方孝孺之事諱莫如深,這就是為了維護這兩位明朝皇帝的聖君形象。傅友德之死的史料大家可以看《國榷》,我也有專章敘述在這兒我就不煩贅言了。關於朱棣誅方孝孺“十族”,《明史》乾脆是壓根沒提,反而是明人所寫的《皇明通紀》上寫著誅“十族”。

    《明史》不僅維護明朝皇帝的形象,還對那些抗清的大臣們多有褒揚讚美,就比如說瞿式耜,《明史》在他的傳記中不僅對其讚美,說他與何騰蛟兩人“崎嶇危難之中,介然以忠貞自守”,“所謂百折不回者矣”,還寫了瞿式耜和張同敞決意殉國的情節,並大力著墨,以更加突出他們二人的忠義。附圖。

    所以,我認為儘管《明史》在朱以海的史實記載中確實有誤,甚至不止這一處錯誤。但是因為史料出錯否定這整部史的價值,這就太極端了。就像《資治通鑑》上面的錯誤也很多,難道《通鑑》也是穢史,這也說不通吧!

  • 19 # 滿樓書坊

    《明史》是中國傳統官修“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大體而言,《明史》代表了官方修史是最高水平,也是有史以來中國史學水平最高的一部史學鉅著(如不服氣,可以列舉一個水平更高的)。

    從修撰的過程看,《明史》纂修時間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最後到乾隆四年(1739年)張廷玉最後定稿,期間共經過90餘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廷對這部史書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其投入的人員、資金等更是相當可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部宏達史學鉅著的認真嚴謹與精雕細磨之程度。

    通常來說,在整個二十四史中,各部水平高低不等、良莠不齊,有些朝代史如明朝所修《元史》、還有《遼史》等水平相當欠缺,充數而已。

    就《明史》而言,史學界的評價大體是十六個字: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這反映出康雍乾三朝修撰者對前朝史料的考訂運用及對史事的貫通領會、乃至對語言行文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當然,《明史》中有一些曲筆隱諱之處(事實上,沒有哪部史著沒有這個毛病的,有什麼可說?),卷數上也略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無疑是水平最高的一部。

    正如清代史學大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評價的:

    “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了。

    總的來說,任何史學作品,不管你規模多麼宏達,也不管朝廷對此有多重視、投入了多少人員資金,也不管修撰者水平有多高,終歸會有一些瑕疵。

    而更應該指出的是,有些所謂瑕疵,只是因為立場不同導致的觀點差異,由此而否認《明史》的史學價值,是一種非常幼稚非常無知的表現。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噴子哪有讀《明史》的能力和時間?

    總之,還是那句話,康乾時期修撰的《明史》代表了中國有史以來最高的史學水平,至今仍沒有哪部作品超越它。

    如果有,請說出來。

  • 20 # 雲熙遠歌

    明史修了90年,把歷史改得面目全非。

    僅舉一例,我一直認為明史上對成化朝萬貞兒大肆詆譭,其離奇和不合邏輯,甚至連乾隆皇帝自己都不信了,他對此事有詳盡的分析,並且有條有理地駁斥了所謂萬貴妃逼迫墮胎事。

    【資料】乾隆皇帝《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

    這標題挺勁爆吧,可它不是俺起的,而是《乾隆御批通鑑》中專門一章的名字,那個扯淡的《明史》后妃傳對憲宗後宮故事描寫的誇張程度超過了前代所有野史,但因為叫正史,被現代人深信不疑,可是這《明史》修的連人家清朝自己的皇帝都受不了了,專門寫了一章來駁斥。是非曲直咱還是自己看吧!

    以下內容摘自《乾隆御批通鑑》卷十一 《自明仁宗起至明武宗止》,此卷共有兩章,分別是《明英宗與明景帝皆有過失論》、《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

    《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

    憲宗偏寵萬妃,任其妒毒而不能檢制,幾成炎劉燕啄之禍,柔暗實無可辭責。但宮闈事秘,流傳又豈口盡憑?如所稱‘後宮有妊,皆遭潛害’,則此前之佑極,生於成化五年,何獨無恙?且其何察必嚴,又何獨於紀妃以‘病痞’相蒙?而宮婢鉤治,亦肯代為容隱?至皇子既生,即使張敏溺斃,敏縱慾護救,亦必潛匿外廷,密為保育,又安敢仍留附近安樂堂之他室?吳後復往來哺育,竟不慮萬妃之稍有知覺乎?且佑極故在,而敏驚稱知‘上未有子’,出於何意?且佑極旋即立儲,又豈能隱秘不使萬妃知之?記載家傳聞異詞,往往從而緣飾,不足深信類此多矣。史家記萬妃之事,皆謂其驕妒橫行,至於後宮有妊盡遭藥墮。今以憲宗封建諸子證之,知其說殊不足盡信。蓋憲宗偏寵萬妃及妃之恃寵驕妒,固當時情事所有。若謂其專房溺惑,則後宮必進御無期,何就館之多,竟爾繩繩相繼?如是年及孝宗初受封,共有十人,其最幼者乃憲宗第十四子,而所云飲藥墮胎者若尚不可勝計,其生不為不蕃。萬妃果妒者,豈能挺貫魚及眾而誕生成立者,如是多乎?總之宮闈事秘,傳聞已不可憑,或由眾人深嫉萬安之假附亂政,遂飾為無稽之言以歸萬妃。記載家耳食滋訛,於成化間事,幾不啻漢成時昭陽禍水,而不顧其跡之矛盾,亦可怪也!

    乾隆駁斥的是啥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不清楚的可以先去讀下《明史?萬貴妃傳》和《明史?紀太后》傳,或者去翻下《明朝的那些事兒》,保證讓你感動流涕的稀里嘩啦的。

    大體翻譯:

    (照《明史》記載),憲宗偏寵萬妃,任憑其嫉妒狠毒而不能節制,幾乎成漢成帝趙飛燕之禍,柔弱昏暗實在難辭其咎。但宮闈之事何等機密,怎麼可以以民間口說流傳為憑呢?

    如果按照上面(《明史》)聲稱的“後宮有妊,皆遭潛害”,那之前的太子佑極,生於成化五年,怎麼就沒有事呢?而且既然萬妃對後宮監察那麼嚴,怎麼偏偏紀妃可以用“病痞”矇混過去呢?萬妃派出心腹宮婢去查核處治,剛好也肯代為隱瞞?等到皇子出生,即使派張敏溺斃,張敏縱使想要護救,那也一定會悄悄藏在宮外,秘密保育,怎麼可能敢仍然留在附近安樂堂的其他屋子裡呢?還說吳後也來來往往哺育,難道不顧慮萬妃會稍有知覺嗎?而且佑極活的好好的,張敏還驚稱知道“上未有子”,這傢伙你什麼意思嘛?況且佑極旋即被立為儲君,怎麼可能也隱秘不讓萬妃知道呢?

    記載之人對傳聞中不合事實的東西,往往從中附會粉飾,類似這種不足深信的多了去了。

    史家記載萬妃之事,都說她驕妒橫行,至於說後宮懷孕的全部被喝藥墮胎,現在可以以憲宗所封諸子為證,可知其說實在不足盡信。

    大概憲宗偏寵萬妃以及萬妃恃寵驕妒,是當時確有的事。但要說她專房溺惑,則後宮其他人必進御無期,何至於後來生子嬪妃之多,竟然一個接一個?比如孝宗受封的當年,共有皇子十人,最小的是憲宗第十四子。

    而照所說先前飲藥墮胎者不可計數,憲宗的生育能力不可謂不強,如果真的是因為萬妃妒忌,怎麼可能那麼多年滅掉所有龍種一直挺到眾皇子相繼出生的時候呢,想想也太誇張了吧?

    總之,這種宮闈秘事,傳聞已經不可為憑,或許是因為眾人嫉妒萬安攀附萬貴妃亂政,所以才編造些無稽之言歸給萬妃。而後世記載以訛傳訛,所描述成化年間之事,幾乎不亞於漢成帝時的禍水趙飛燕,連其中的前後常識矛盾都不顧了,也真是件奇怪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槍的造價很高嗎?一把軍用手槍到底多少錢?與普通手槍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