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說是漢族的,有說是苗族的,有說是羌族的,請各位指教。
7
回覆列表
  • 1 # 肛里拉出個英文

    算!

    總有人分什麼黃帝族,炎帝族,蚩尤族,都是錯的。他們的關係是同一個族群分成的三個部落。三國魏蜀吳,有分魏族、蜀族、吳族?

    漢族概念形成於漢朝,是同一族群完成身份上大一統形成的概念,前身是華夏先民。

    華夏先民概念形成於周朝,當時大家都認同自己是華夏子民,但是身份認同沒有完全統一,用魏華人秦華人楚華人等分封國名作為身份區分。

    華夏先民來源與三皇五帝時期的各個部落。神農、黃帝、炎帝、蚩尤這些古羌人部落經過屢次大戰終於完成部落的大一統,就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一樣。同時在古羌人東遷時吸收了一些東邊東夷集團(炎黃時期的東夷和西周時期的東夷指的不是同一種族,西周時期的東夷被西周趕到了東北,變成了東胡)的一部分。最終大一統的古羌人部落建立了夏朝,而後被東夷集團的商取代,而商又被黃帝嫡系傳人周朝取代。周公東征後東夷集團(三皇五帝的太昊少昊就是東夷集團的首領)終於與古羌人完全融合,形成華夏世界。而由於野蠻暴力落後而被華夏排斥的蠻族,被華夏先民一路擠壓,有的去了西南,但更多的是去了北邊成了匈奴,終在漢朝時期成了北方大患。

  • 2 # 嚴家慶

    蚩尤是上古傳說中一位強大的酋長。與同為酋長的黃炎二帝爭奪中原地盤,三仗兩勝,最後逐鹿失敗,其部落四分五裂,演變成九黎族。九黎又戰又敗,其眾演變成三苗。古藉中的三苗被驅逐到湘西貴北荒蠻之地,後漫延大西南。現代中國通史稱,“現在的苗族人即三苗後裔”。若這個觀點成立,蚩尤的後裔顯然不是漢族,而是苗族。(但民國著名歷史學家呂思遠,王國維反對這一觀點。)

    蚩尤遺體據說埋在武陵山。武陵山位於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區交界處,上古與一旁的雪峰山合稱“昆侖山”,中古稱黔山。公元前560年,楚國在此設定“黔中郡”,轄13縣。後因秦國軍隊偷襲楚都郢城成功,楚人帶著被秦軍挖掘棄之的楚武王殘骸逃到黔山埋葬,便改名黔山為武陵山。漢朝因之,直到現在。蚩尤傳說與漢朝成立中間間隔足有一兩千年,那時的奴隸社會人與漢族漢人有沒關糸,誰也說不清!

  • 3 # 犀牛村夫

    大約在四千六百年前,那時候的中國是以聯盟體的氏族部落公社的形式存在。當時河北山西陝西以及河南北部是華氏族聯盟體的範圍,河南中南部,湖北北部是夏氏族聯盟體的範圍,山東,江蘇一帶是九黎族聯盟體的範圍,長江以南是三苗聯盟體的範圍。這四大聯盟體本是各據一方,後來九黎族聯盟體的首領,大起野心想吞併華夏兩盟體的領域,便約長江以南的三苗一同岀兵意欲瓜分華夏地盤。首當其衝的夏氏族抵擋不住兩大勢力的攻擊,只好敗北逃到河北華氏族那裡求助。華氏首領軒轅氏,深知蚩尤來之不善,便與夏氐族聯合共拒九黎族和三苗的強敵。然後便在河北涿鹿一帶與來侵的九黎三苗展開了遠古最大的一場戰爭。經過一場殊死的對戰後,九黎和三苗終於以失敗而告終。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和他手下的八十一個同盟首領,皆陣亡和被擒處死,餘下的三苗部眾卻被義釋返回長江以南的故里。當時剩下的原九黎族部眾,已是群龍無首,有的便留在河北投靠了華氏族,有的冒充三苗的部眾隨三苗族退到長江以南。而沒有隨徵的九黎族原地族民,也因戰敗結局全部被華夏聯盟收融入華夏的統領之內,從此長江以北便都屬於華夏聯盟的範圍。如此可以推論,九黎族的後裔,有一部分留在河北融入華氏族,有一部分留在東夷的也被融入華夏聯盟,還有一部分隨三苗潛到長江以南形成了後來的黎族和演化成其他少數民族。如果問蚩尤的後裔是漢族嗎。那隻能說留在東夷原處的和留在河北投靠華氏族的後裔後來隨著華復族的演變而成為漢族。而分佈在長江以南的那部分,卻屬於中國的少數民族。

  • 4 # 葉之秋

    漢族源自華夏族,公認的始祖是炎帝與黃帝,故漢族人也自稱為炎黃子孫。

    《路史》記載: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太平御覽》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

    在古史中,蚩尤姓姜,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有的史料寫明瞭傳承,點出蚩尤是炎帝的孫子。

    至於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都是野獸的身體,銅頭鐵腦說人話。史學家理解為依附蚩尤的有八十一個部落,這些部落驍勇善戰,能驅使野獸,打仗的時候頭戴盔甲。

    至於稱蚩尤為阪泉氏,則是因為蚩尤曾在阪泉與黃帝大戰,神威傳遍天下。

    既然蚩尤本就是炎帝的孫子,那自然就是炎黃子孫,他的後裔,是華夏族無疑。

    那麼,蚩尤為何要與黃帝大戰呢?

    在許多故事中,只是單單提到蚩尤與黃帝大戰,極少介紹原因。其實,黃帝時期的許多次大戰,都是爭奪中原霸權之戰。

    最初,炎帝是天下各部族的首領。後來,軒轅黃帝崛起,他擊敗了黃河上游許多部落,成為上游最大的部落首領。不久,炎帝與黃帝大戰。炎帝雖然是老牌部落盟主,卻熱愛農業,喜歡鑽研草藥,在戰爭方面不行。

    因此,一場大戰下來,炎帝戰敗。他選擇了讓位。黃帝成了天下部族之主。

    炎帝讓位之後專心研究百草,推廣稼穡,讓百姓學會種田,因此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可是,炎帝部落的其他首領並不甘心就此臣服。

    炎帝的孫子蚩尤,就是一個不敢失敗的人。他糾集了八十一個部族,重新發動了對黃帝的戰爭,要奪回屬於炎帝的榮耀。

    蚩尤最先發明瞭盔甲兵器,一度九戰九勝。可是,黃帝麾下也有許多能人異士,尤其是指南車的發明,讓黃帝走出了大霧,最終擊敗了蚩尤。

    後來,蚩尤又聯合夸父一族再次挑戰黃帝,可還是被黃帝擊敗。

    黃帝最終抓到了蚩尤,將蚩尤斬首。

    也就是說,蚩尤其實不是妖魔,他只是被黃帝妖魔化了。

    不過因為蚩尤舉兵,炎帝部落就被一分為二。一部分臣服黃帝,最終與黃帝部落融為一體。另一部分被蚩尤帶走,一路南下,最終從江淮一帶撤退,進入江南,化為九黎部落,即後來的壯族、苗族、彝族等等。

    因此說,中國境內許多少數民族其實與漢族是一家。大家都有共同的祖先!

  • 5 # 永遠平安8156

    是不是漢族?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沒水平。應該問是不是一個種族,誕生地是否相似?只要是黃色面板的,大概就是一個民族,我是這麼認為的。誰敢說,維族人與漢族人是一個種群?漢族人與回族人站在一起,有誰能分出誰回誰漢?

  • 6 # HuiNanHistory

    蚩尤一般是苗族所認同的始祖。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起90年代因為一部名為《炎黃二帝》的電視劇所引發的風波。

    從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可知,這顯然是為歌頌漢族傳說的始祖黃帝、炎帝二人,故而他們的敵人,也就是九黎、三苗集團的領袖蚩尤,自然也就被描繪成一個愚昧、殘暴的反面角色,最後遭到他的妻子兒女的眾叛親離。

    這個電視劇播出後,自然引發了苗族社會群體的激烈抗議。例如,當時的貴州苗學會秘書長楊培德以《電視劇“炎黃二帝”播出引起苗族強烈不滿》為題,撰文表達反對,認為這部電視劇損害了民族團結,要求有關部門採取行動。

    這件事發生於1997年的春節年間,很快就要召開八屆人大五次會議。於是,苗族的全華人大代表龍明伍、張明達等人,在人大上書中央,公開表達對《炎黃二帝》醜化蚩尤行為的不滿,並且對中華民族即炎黃子孫的提法提出了抗議。

    由於這件事鬧得很厲害,國務院廣播電視部被迫出面給兩位苗族人大代表覆函,決定“今後不要使用‘炎黃子孫’的提法(注:只是一度禁止),不再重播《炎黃二帝》,同時加強民族團結的正面宣傳。”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還有一部名叫《釜山大結盟》的電視劇,也出現了類似問題。總而言之,苗族人對蚩尤的認同,如同漢族對黃帝的認同一樣。

  • 7 # 密探零零發

    歷史上很多史學家受“成王敗寇”以及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將黃帝戰蚩尤描繪成了一場正義戰勝邪惡的戰役,而對蚩尤多有惡評,因此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蚩尤就是個大反派,並且持有此觀念的人大有人在。實則不然,歷史上真實的蚩尤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蚩尤與黃帝、炎帝是中華三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他絕非是一個“異族”。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驍勇善戰,與炎帝同屬一個部落,他所統治的地區主要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與黃帝的地盤毗鄰。蚩尤有81個兄弟(氏族首領),個個本領非凡分,與蚩尤一起征戰四方。

    後來,蚩尤和黃帝為了爭奪天下的正統地位,兩人在涿鹿展開激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後,黃帝擊敗蚩尤,取得戰爭最終的勝利。失敗的蚩尤被黃帝斬首,首級化為血楓林。後來黃帝尊崇他為“兵主”,即為戰爭之神,並將的頭像畫在自己的戰旗上,用於鼓舞軍隊作戰。

    在蚩尤死後,其後裔族人大部分融入炎、黃集團,成為當今漢人的先祖,現在的鄒、屠、黎、蚩等漢族姓氏可能就是蚩尤的後裔。一部分蚩尤的後裔南遷至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成為了苗族先民。而還有一部分則西遷,形成了古羌族。

    總之,蚩尤是中華三祖之一,其後裔理應也屬於漢族。只是由於蚩尤的後裔一部分遷移,與當地的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和文化。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也不用分得那麼清楚。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 8 # 嘟嘟6752646527583

    蚩尤和炎帝原來一個部落的,後來炎帝幹不過蚩尤,聯合黃帝,打敗蚩尤,黃帝后兼併炎帝部落,如此而已。蚩尤也是漢族的兵神

  • 9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如果真的確實存在著蚩尤這位“古天子”的話,那他的子孫後代中確實更多的應該是現代的漢族。

    先看看蚩尤的傳說是怎麼形成的,據《初學記》卷九引先秦時期《易經》的一個版本《歸藏·啟筮》雲: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而《史記·封禪書》齊人崇拜八位大神:

    “一曰天主祠天,二曰地主祠泰山,三曰兵主祠蚩尤”。

    這其實點明瞭早期蚩尤是被當做神來崇拜,而且蚩尤的信仰實發源於東部的齊地。而同時齊地也是黃帝信仰最早定型的地區,所以在山東地區既有崇拜黃帝的聖地,比如曲阜的壽丘,也多有崇拜蚩尤的聖地,比如各種蚩尤冢。這種信仰在經由陰陽、五行學術的改造發揮後普及中原各地,逐漸為世人所接受。所以在戰國末期成書的《世本》之中就記載了“蚩尤以金作兵器”的傳說、漢高祖起義後也要“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漢朝對蚩尤的信仰很普遍,認為蚩尤是可以保佑凡人武運齊天的神明。蚩尤形象多為攜帶者各種兵器的熊。

    根據古代文獻,蚩尤的本尊應該是屬於上古九黎族群一位強悍的國君。其活動範圍在今魯西豫東一代,屬於東夷的一個歷史時期。蓋上古時南方為卑溼之地,不宜人居,所以今日的中原之地便是由東西兩大文明系統對峙——屬於姬姜族群的夏、周為西陣,在風俗上“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九黎、三苗、商則屬於東陣營,主體思想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而周滅商後東夷主體部分或為泗上諸侯或為南遷百越,但大多仍尊商俗敬鬼。並且在戰國時代將東夷祖先神的信仰與齊地陰陽、五行家學說結合,於是就出現了作為兵神蚩尤的信仰。

    分別是商朝晚期和西周初期青銅器上“饕餮”、“夒”的形象。陳夢家認為對饕餮和夒的信仰最終演化為蚩尤和黃帝的信仰。並且“尤”字在甲骨文作“獨持肉而吃”。

    至於現代的苗族在歷史上屬於“西南夷-武陵蠻”的後裔,往前追溯或許和楚文化及漢上諸姬有些淵源。在長久的歷史中這些族群基本保持著周朝封建時代那種“夏君夷民”的古老政治結構,比如當地土司多為唐藩鎮之後,而且比之於中原的權貴,這些“酋目”的文化水平絕不算低端。到了清代為了推行“改土歸流”,清廷的御用文人便利用族群的諧音,附會苗人為蚩尤之後。而苗族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一員,又是建國後才確定的,所以苗人是蚩尤之後的杜撰也被順理成章繼承過來了。但是“蚩尤為苗族祖先”的祖先的傳說雖然在與漢族地區接觸頻繁東部苗族中實錘,但西部苗族和與之同源的瑤族卻依舊沒有什麼關於蚩尤的傳說。

    武梁祠石刻——蚩尤。

    最後說一下,在近代以前,蚩尤的形象多為半人半獸的上古神明。比如最初的“八肱八趾”到《龍魚河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中“……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再到《述異記》中“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總之,形象非常威猛。到了近代蚩尤則又成了印第安酋長的形象,這個變化可以證明傳說絕不僅僅是單向的資訊傳遞。而是在傳播過程中,加進各種新的元素,所以傳說本身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成為人類文明傳承中一項很重要的活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認識到愈發的感受到那些古老傳說重要性,同時也把它看成是一份珍貴的遺產。

  • 10 # 歷史咖啡

    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弄清楚的。根據比較可靠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對比,可以大致推測蚩尤的歷史面貌。蚩尤很可能代表史前時代的黃河下游部族及文明,即龍山文化、大汶口遺址、東夷文明等。但從進入歷史時代初期開始,蚩尤集團就受到連番挫折,最後演化成一個神話色彩的題材,被漢族、苗族、羌族所共有,但以苗族為主。具體說:

    一、史前時代的黃河流域

    如果按照王權標準,中國上古文明始於軒轅黃帝,此前則為史前時代。對照各國考古情況,軒轅黃帝的出現,需要壓倒性的軍事技術勢力,否則就不可能產生出整個黃河流域的王權。實力相當的族群之間的衝突,僅會出現區域性權力,如蚩尤就代表著黃河下游的一個廣泛族群,可以看成一個區域性權力。《尚書》《史記》等可靠資料,稱之為“三苗九黎”,準確說法應該是【有苗氏】統領的九個黎部族(黎即夷)。《尚書·堯典》稱之為“三苗”,是因為黃帝繼承人顓頊二次誅殺有苗氏(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鄭玄注五帝本紀)。

    按照《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及其繼承人顓頊、高辛氏、堯帝、舜帝、禹帝累計6次討伐有苗,將其從黃河下游一路經江淮、荊襄、兩湖,追趕到西南山區。其中,堯帝、舜帝還將一部分三苗遷徙到西北的三危之地(可能是敦煌以西),成為後世羌人的祖先。

    《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苗族的諸多史詩和詩歌作品也反覆提到這次大遷徙,如《引路歌》、《跋山涉水歌》等古歌歌詞。由於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苗民的記憶也逐漸淡去,其第一代領袖蚩尤的形象也就變成了神祗。

    二、蚩尤文明

    蚩尤所代表的黃河下游地區,可能是一個相對發達的古文明,從《史記·五帝本紀》的敘述看,有苗氏的實力似乎還在西北的中上游的神農氏之上。從現有考古資料看,東夷龍山文化與遼河一帶的紅山文化已經獨立進入細石器,均可能受到了南西伯利亞的影響而掌握銅器冶煉技術。南西伯利亞出現冶金技術的時間是東方比較早的。因此,蚩尤為“兵主”且掌握了冶金技術,亦為可信,但不會很普及。這個古文明還有農業及家庭畜牧業,可能還有陶文之類的簡單符號系統。

    《管子·地數》: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世本·作篇》:蚩尤以金做兵器。《屍子》:造治者,蚩尤也。

    但這個古文明卻不是黃帝的對手,其中主要原因,按照各種可靠史料還是不可靠的傳說,都指向了軍事技術。各種敘述反覆強調黃帝集團的軍事技術終歸更高一籌。結合世界各地的情況來看,應該是遊牧武力與定居武力的差別。黃帝系統可能已經使用馬車,按照陝西石峁遺址,還可能掌握著更先進的軍事工程學。這場較量相當漫長,延續了五六代統治者,黃帝及其後繼者也非常重視,一有機會即繼續追擊,說明有苗氏的實力確實不可輕視

    三、後世記憶

    秦並天下之後,秦始皇在泰山封禪,《史記·封禪書》記載第三位神祗即為兵主蚩尤,此後漢高帝在沛縣起事時也“祠黃帝,祭蚩尤與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這說明蚩尤的史詩在黃河流域從未斷絕,成為壯烈和軍事抵抗的象徵。《史記·天官書》提到的“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更是表明蚩尤已經成為整個黃河文明的軍事象徵。

    後起的各種資料,如《龍魚河圖》、《歸藏》、《述異記》等,於是將蚩尤神化,如“銅頭鐵額”、“牛蹄”、“四目六手”等,有的更將其與黃帝部族的圖騰之一“熊”相混淆,說明黃帝-蚩尤在後世中原更加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了。現在的分子人類學顯示,漢族、羌族、苗族,其Y染色體單倍群型別大體一致,說明它還是華夏系統內部的紛爭。

  • 11 # 柴墟子孫

    蚩尤是什麼族,首先定位他所的時間和地址。傳統認為蚩尤在上古時代與炎、黃二帝逐鹿中原,蚩尤是軍事家,排兵佈陣,作戰勇猛,先勝後敗,被後世譽為“兵聖”。 我認為黃帝時期不錯,打仗地點錯了。蚩尤部落估且暫稱為部落,是以牛為部落標誌的。而家牛飼養,中國境內3750年前找不到家牛遺骨。家牛飼養最早在土耳其東部山區,大洪水退卻後,山地先民陸續遷到兩河流域,在兩河流域蘇美爾邦國飼養了大量牛、羊。其中黃牛是蚩尤邦國主要畜牧業,牛既是生產工具‘犁地’,又是交通工具‘牛車’,同時也是補充蛋白質的來源。 楔形泥板文字記載:公元前2500年蘇美爾城邦國之間發生百年內戰。內戰原因,人口增長,牛、羊繁殖,土地有限。戰爭結果蚩尤戰死。之後蘇美爾所有城邦國遷移至哈拉帕建立夏朝。 公元前1766年印度河谷出現千年未遇乾旱,人畜生存困難,邦國間又發生內戰,戰爭平息,商湯取代夏桀成為華夏首領,率領所有邦國遷移至東土,其中蚩尤系統邦國遷至山東、江蘇,在中原東部,稱為:“三苗”、“東夷”、“九黎”。後因戰爭南遷至湖南、雲、貴等地區,形成苗族、瑤族、東巴等族,苗族婦女頭帶牛角,緬懷先祖蚩尤。實際上在中國境內除塔吉克、氐族之外其他民族都是華夏子孫。

  • 12 # 新垣春彩

    黎民百姓,黎民是被征服的蚩尤部眾,百姓是炎黃部眾,而蚩尤也曾經是炎帝的部眾,蚩尤還是黃帝封的兵主,戰旗上畫的就是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萬左右買什麼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