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枕千古
-
2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不傳給自己的兒子朱丹,那個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是傳位給有賢德的人的,因此堯也是這樣想的,不能違背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傳統。
至於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朱丹,這裡面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連年征戰,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少一些戰事,讓自己的子民過上好日子,堯的兒子去了敵國,現在講是被軟禁起來了,當時是去做首領,只不過是傀儡政權罷了,因此肯定不能傳給太子朱丹的。那麼其他兒子呢,首先堯到傳位的時間自己已經九十了,那個時間活到九十已經算得上是非常高壽了,自己的兒子有的都已經去世了,最合適的只有太子朱丹,無奈朱丹也是身不由已,因此需要考慮更合適的人選。
後來堯年紀老了,必須要選一個繼承者了,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到會的人一致推薦舜。傳說中的舜是非常賢德仁厚的。相傳他的父親非常的糊塗迂腐不堪,舜自己的生母早逝,繼母不喜歡舜,但是自己的父親確是很喜歡這個女人,因此也排擠舜,但對繼母所生的孩子卻是疼愛有加。但即使舜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面,依然對自己的父親、繼母和弟弟非常好,因此大家都推薦舜,認為他是一個德行好的人。
舜擔任首領後,依舊是又節儉又勤勞,跟老百姓一起參加勞動,大家都信任他,過了幾年,堯死了,舜想把部落首領首領的位置讓給堯的兒子朱丹來擔任,但是遭到眾人的一致反對,舜才正式成為了真正的首領。
-
3 # 西瓜籽影片
堯在位70年後,他知道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處理國家大事,應該把皇位讓給一個年輕有為的人。照以往的慣例,他應該把皇位讓自己的兒子丹朱來繼承,可是他心中有數,知道丹朱是一個不肖之徒,根本沒有資格當皇帝。於是他下定決心,不把皇位讓給兒子,而要讓給一個有德有才的青年。
有一天,堯把手下的大臣們召集到身邊,對他們說道:“你們誰能夠繼承朕的皇位?只管坦白奏來。”
大臣們一聽,相視愕然,因為他們萬萬沒想到,堯竟然要把皇位讓給別人,而不傳給兒子。可是誰敢說自己有資格繼承皇位呢?於是眾人齊聲地回答:“臣等愚昧無知,不敢繼承皇位。”
“既然如此,”帝堯微微一笑地說道,“你們可以推舉個人,讓朕參考。不管他是貴族國戚,還是荒野隱居的賢士。”
大臣們彼此商議了一陣,最後想到了一個人,於是異口同聲地向堯推薦,說道:“陛下,我們確實知道民間有一個未婚的青年可以繼承帝位,他的名字叫虞舜。”
堯聽見虞舜這個名字,立刻說道:“很好,朕也聽過他的名字,可是不知道他的為人如何。”
掌管四時的官答道:“舜是一個盲人的兒子,父親很頑固,母親早亡,繼母非常囂張,有一個弟弟,也很驕橫不通情理,可是舜非常孝順,對弟弟也很友善。”
堯一聽,心中非常高興,對大臣們說道:“好極了,讓我試試他。”於是下命令,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為的是要知道他能否理家,如果他能理家,那麼他也就能夠治理天下了。
皇帝的命令哪敢不遵?舜把二女娶回家中,教以婦道,二女果然勤儉持家,侍奉公婆,和睦鄉里。
訊息傳到了堯的耳邊,他知道他挑選的人沒有讓他失望,於是把舜召到朝中,幫自己處理國家大事。舜精明能幹,處理各種事情頭頭是道,堯非常滿意。然後,他又讓舜應付朝中的官員們,朝中的百官也對舜有好的印象。堯心中大喜,認為自己沒有挑錯繼承人。
等到舜對朝中的大事都熟悉了,堯又派他到山上林中各處檢視。舜走遍了國內的山山水水,有時候還遇到暴風雷雨,可是他並沒有迷失道路。堯又驚又喜,驚的是舜在大風大雨之中竟然找到道路而且順利地回來,喜的是舜確實具有領袖的才幹,於是3年之後,堯退位把國中政事交給舜,這樣,舜繼承了帝位,成了君王。
-
4 # 斜眼觀世界
先來說說丹朱
根據傳說,上古堯帝有十個兒子。丹朱是其中最年長的。作為長子,丹朱自然成為了儲君的人選,將來繼承帝位統治部族。然而,丹朱並不太好根本不成器,他認為未來的部落將是他自己的,他不去整天學習卻整日的閒著遊玩鬧事。丹朱總是帶著一群隨從去山裡旅遊和玩水。當他有點不開心的時候,他發脾氣,對別人生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害怕他。
那時到處都是洪水。丹朱總是坐船出去玩,漸漸習慣了水上生活。後來,大禹很好地管理了洪水,在一些地方,水太淺,無法航行,丹朱就命人推著船走,還美其名曰:“陸地行舟”!推船人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丹朱和他的朋友們仍然毫無同情地在船上吃喝玩樂。作為領導人,丹朱整天都表現愚蠢,引起了弟弟們的不滿,並逐漸讓公眾難以信服。
堯帝見丹朱沒有美德,也無法管理國家,於是改變了有了想要換儲君的想法。他想把君主的地位讓給舜,但他擔心丹朱不會接受這一點並從中製造麻煩,於是他釋出了一項聖旨,把丹朱放逐到南方的丹水做一方諸侯,由后稷監督,即日動身啟程。中原有一個叫三苗的部落,和丹朱的關係很好,對廢掉丹朱儲君的事情非常不滿。首先,它開始反叛。
堯帝是一位誠實開明的君主。他不會因為三苗的叛亂而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並將立即派兵進攻。三苗的軍隊無法抵抗正義軍的進攻,最終被抓獲並殺害。其餘的三名苗族士兵,連同流亡的丹朱,搬到淡水附近的南部定居下來。康復後,它們逐漸變得強壯,並開始想要蠢蠢欲動。以朱丹為首的這些人開始策劃進攻中原,醞釀推翻堯帝的統治。
堯帝還沒等他們發起進攻,這個訊息就傳到了他們的耳朵裡。堯帝看到這個兒子真的沒有希望了。當初還念在父子之情,放他一條生路,並希望他悔悟。我沒想到他會如此雄心勃勃!所以堯帝親自指揮並率領軍隊南下平定亂軍。南部有許多水路,丹朱已經習慣了水上生活。他負責水軍。他率領水軍,一個個能在水上行走,速度極快。原來淡水有一種魚,名叫丹魚。每年夏天到頭十天,魚都會從水裡游到岸邊產卵。
丹魚鱗片的紅光像夜晚的火焰一樣閃耀。抓住他們,把他們的血塗抹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可以像踩在地上一樣涉水。因此,堯帝的水軍不是他兒子的對手,並且連續幾次失敗。還好三苗統帥的陸軍,有勇無謀,被堯的軍隊大敗。堯帝採取迂迴策略阻止丹朱水軍與三苗軍合作。最後,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反軍被擊敗,大規模的叛亂被平息。戰敗的丹朱帶著少量軍隊逃到了南海。
他面臨著面對大海和追逐士兵的兩難境地。丹朱覺得他沒有臉再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咬牙跳進海里自殺了。丹朱死後,他的靈魂變成了一隻鳥,這種鳥名叫朱。形狀有點像貓頭鷹,一雙腳像人手。一旦出現,哪裡的“士”就將要被放逐。這就是朱丹華鳥的起源!
-
5 # 娛樂欠規則
堯、舜、禹、湯是歷朝帝王們所推崇的榜樣。其中的堯因受封於唐,所以也叫唐堯,諡號是帝堯。帝堯是帝嚳(kù)的第四個兒子,帝嚳也叫高辛氏,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若說起他在神話裡的名字,相信不少朋友都耳熟能詳。
沒錯,他就是神話裡娶了月神羲和,生下十個太陽的上古天帝--帝俊。帝堯和帝嚳同時位列五帝,可見父子倆都是治國有方的賢明之主。
話說在堯的治理之下,國內百姓逐漸安居樂業。《列仙傳》記載,曾有個常在槐山上採藥的老人叫偓佺,書中說他“嗜食松果。曾獻松果於堯,堯無暇服之,世人受服,皆長壽”。
原來這個偓佺知道山上有一種松果可以長壽,特意採來獻給堯,堯卻因為操勞國事,沒時間服用,只活了一百多歲,而吃過這種松果的人都活了兩三百歲。
時光飛逝,堯年事已高,便考慮找一個接班人。他聽說陽城有一個許由,非常的賢明。便登門拜訪,準備將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他。要是換了別人,絕對一口就答應下來了。
這許由卻是一個清高之人,不但拒絕了堯的來意,還連夜逃走,搬到了潁水邊。堯不忍失去許由這個大才,他想既然許由不想執掌天下,那麼做一個九州長總該答應了吧。不料這許由也是比較倔,他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急忙跑到潁水邊洗耳朵。
正巧他的朋友巢父牽了一頭小牛來到潁水邊,見許由在洗耳朵,忙問究竟。許由說明緣由,巢父鄙視道,你要真是清高之人,就應該隱居山嶺之中。為何還要到處遊蕩,博取名聲,現在又來潁水洗耳朵,不要把我小牛的嘴巴弄髒了。於是牽著小牛去了上游飲水。
眾所周知,堯最後將帝位傳與了舜,舜也是一位賢明的帝王,很好的繼承了堯的治國傳統。聊到這裡,也許有朋友會問,帝堯身為帝王,為何一次次的找外人來繼承他的衣缽,而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難道他沒有子嗣?
其實堯之前有心傳位給自己的長子丹朱,可惜丹朱長大以後,脾氣越發的驕橫,他出行喜歡坐船。有些地方不能行船,丹朱卻不願下船,命人在陸地上推船,還起了個名兒,叫“陸地行舟”。堯為了改變丹朱的性情,專門製作了一副圍棋給他。
這副圍棋可不簡單,《金樓子》上說“堯教丹朱棋,以文桑為局,犀象為子”。棋盤是文桑所作,棋子則是犀角和象牙雕刻而成。放到今天,絕對是無價之寶。可丹朱呢,玩了幾把後就厭煩了,還是和狐朋狗友繼續鬼混。
堯只得將丹朱外放到三苗部落附近,做了一個諸侯。此時堯準備禪讓與舜的事已經天下皆知。丹朱心中不忿,卻與三苗頭人勾結起來,準備叛亂。這三苗族在丹水之中撈上一種丹魚,用魚血塗抹在腳底,就能行走於水面之上,堪稱“水上飛”。
不過這一切都在堯的掌控之中,他御駕親征,很快平息了叛亂。據說丹朱與三苗的頭人也死於此戰,他們的後人逃到海外, 建立了一個“三苗國”,國中之人都有一雙翅膀,卻不能飛行,因為這對翅膀實在太小了。
《山海經》記載,南方櫃山有一種鳥,長著人的手,外形像貓頭鷹,發出“朱”的鳴叫,據說是丹朱的靈魂所化。歷史上丹朱的名聲非常差,不過在《山海經》等古籍裡,有帝號的首領卻是不多,提到上古帝王的文章,只要涉及到丹朱,卻都會稱他為“帝丹朱”。
鄭玄曾說過一句話,“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在上古,有帝號之人,無不是德行、名聲受萬眾認可之人。為何被稱為不肖之子的丹朱有如此高的威望?《竹書紀年》曾提到“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意思是說流放丹朱不是堯的本意。孰是孰非?真相也許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
6 # 桃花石喀喇
堯帝自然是想把帝位傳給丹朱,堯帝去世後丹朱曾登上帝位,但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帝。
上古時期華夏聯盟的帝位繼承製度,類似於後世蒙古帝國的忽裡勒臺大會制度。
只要是有黃帝血統的部落首領都有選舉權,舜帝雖然只是堯帝的女婿,但也是黃帝的後代有登上帝位的資格,更何況舜帝在堯帝在位時攝政二十八年之久,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之後建立夏朝;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後人建立周朝;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後人建立商朝;黨羽親信遍佈整個聯盟。
丹朱是堯帝和散宜氏的兒子,是圍棋始祖,成年後為了應對和三苗的戰爭受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常期待在前線,遠離帝都。
《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
舜帝繼位後,丹朱率三苗之兵伐舜,雙方在丹浦展開大戰。由於這次大戰雙方傷亡都很大,後來丹朱被描畫成"凶神"或主管災禍的"邪神", 甚至有一支後代被稱為"狸姓",遇到災荒之年朝廷還要請狸姓人出來代為祈禱消災。
戰後舜帝改封丹朱於房國(今河南遂平),封地上因有一上古女媧神廟"房"而得名"房邑”。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國滅房國,漢置吳房、灈陽二縣。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吳元濟叛亂,唐憲宗敕改縣名為遂平。
-
7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望多包涵。
關於上古時期的記載不是太多,而且傳說太多,“禪讓制”是堯帝不傳位給丹朱的主流說法,但本人不太認同,堯不把帝位傳給丹朱,根本原因在於堯統治期間沒能改變各部族聯盟的政治格局——誰的拳頭硬就由誰做主,堯帝所代表的華夏族未能在各部族中繼續保持絕對的統治力,丹朱的能力不能使各部落信服,而舜所代表的東夷部族得以成功奪取聯盟最高統治權。
帝堯的煩惱上古時期,華夏族居住在中原地區,在部族首領黃帝的東征西討下,形成以華夏族為中心的部族聯盟。
輪到堯帝統治時期,聯盟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變化:一是鯀的崛起導致華夏族內部出現不和諧的聲音;二是東方的東夷部族快速崛起,實力暴漲;三是南方的三苗一直和中原地區矛盾衝突不斷。
這三個變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一是堯派遣鯀去治水,以免部族內部矛盾激化;二是四方諸侯向堯帝推薦東夷部族首領舜接班,堯帝嫁女兒以籠絡舜;三是堯帝派遣兒子丹朱駐守邊境,以防止三苗作亂。
繼任者人選堯帝統治的時間非常漫長,在繼任者的選擇上堯非常糾結,結合手下眾臣和部落首領的意見,候選人一共有四個:
丹朱丹朱,華夏族,堯的長子,但是堯考慮以後認為丹朱不是最佳人選,因為丹朱能力不足、性格急躁且不政見主張與自己不和。
共工共工,華夏族,部落首領,堯認為共工這個人太過注重表面文章,表裡不一,做事目的性太強,因此予以否定。
鯀鯀,華夏族,部落首領,鯀的口碑和能力都很好,堯不能直接拒絕。於是堯就派鯀去治水,將此作為對鯀的考驗。結果鯀治水九年而徒勞無功,鯀就失去了繼承帝位的機會。
舜舜,東夷族,部族首領,東夷族在舜的帶領下取得飛速發展,部族實力強勁,絕大部分部族首領對舜都非常推崇,可以說是眾望所歸,而且舜通過了堯安排的各種考驗。
無奈的抉擇堯選擇傳位給舜而不是兒子丹朱,是經過利益權衡對比後的無奈選擇,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丹朱能力不足。
華夏族內部有多個部族,部族成分複雜,丹朱作為堯的長子,堯很清楚丹朱不具備降服各部族的能力,像實力強勁的鯀在堯健在時已自立崇國,不聽堯的號令,成為國中之國。如果丹朱強行繼位,華夏族很可能面臨進一步分裂,因此堯不選擇丹朱繼承本身是對丹朱的一種保護。
二、舜太過優秀。
堯在將權力過度給舜之前對他做了全方位的考驗,甚至交給他一些常人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是舜最終都輕鬆應對。
舜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勢力,雷厲風行的懲治了不服他管理的部族首領,用實際行動向帝堯顯示了政治手腕。
三、眾望所歸
相對於華夏族的內部失和,舜所代表的東夷族實力飛漲,並得到了其他各部族的擁護,帝堯沒有信心能夠對抗眾部族的意見,最終只能選擇妥協。
結語“禪讓制”是儒家推崇的一種美好政治理念,但並不符合權力交替的實際。黃帝透過鐵血與戰爭構建了以華夏族為核心的統治,權力傳遞也是秉承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統。
堯之所以沒有傳給兒子,歸根結底是崛起的東夷族借華夏族內部不和之機奪取了統治權,但很快華夏族的禹就登上歷史舞臺,撥亂反正,開啟新的屬於華夏族的統治。
-
8 # 滿月尋桂子
《史記》載:帝堯說嗣子丹朱兇頑,不肖,不可踐天子位。四嶽推薦舜,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考察他的德行,堯很滿意。堯又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合天意。舜之所做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堯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即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如果按照《竹書紀年》所載,則舜不是因堯帝禪讓而得天下: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于丹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
我是相信司馬遷《史記》之說,而對《竹書紀年》持懷疑態度。首先《竹書紀年》在宋時經歷了散佚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究竟與原文有多大出入?再看《竹書紀年》中記載中其他與《史記》不符之處,也與考古所得結論不符。比如:《竹書紀年》載商代伊流放太甲,自己稱王,太甲潛回來後殺死伊尹奪回帝位。而商甲骨文破譯,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徵,地位尊崇,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而且整個商代伊尹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與權利。如果伊尹造反,後代怎麼可能有這待遇?而《史記》中所記載之事,從未與考古中所得的結論有相背之處。比如說,河南濮陽西水坡發掘的大墓,距今六千多年,墓中用蚌殼擺放的蒼龍,白虎,以及殉人所處位置,是按照星象擺放,與《史記 天官曆書》中所載就完全相符。
不要用私心去妄加揣測上古先賢的思想,從古自今,都是需要有這些有公心的聖賢,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
-
9 # 閏土看歷史
關於丹朱的記載在古代的史書中是零碎與互相牴牾的。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上古三皇五帝時代被描繪的昌盛和諧。當時的君主都不把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後代,而是選擇賢能之士進行禪讓。然而也有一些古籍的記載與儒家經典宣揚的正好相反,根本不存在禪讓一說,都是後面的繼任者透過篡權的手段獲得天子之位。而作為帝堯的兒子丹朱也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一,丹朱不肖,天下歸舜。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和相關的註解的記載,丹朱是帝堯與散宜氏女子所生的孩子。帝堯晚年曾徵求大臣的意見,誰可以繼承自己的天子之位。當時有個叫放工的大臣說:“您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他是最好的接班人。”帝堯聽完後很不滿意的說:“丹朱這小子是個頑兇之人,天下是不能交給這種人的。”於是後來才有人推薦大舜給帝堯,帝堯重用大舜,把大舜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帝堯為什麼如此看不起自己的兒子呢?丹朱到底做了些什麼讓父親放棄了他呢?
口不道忠言為嚚,心不則德義為頑。兇,訟也。言丹朱心既頑嚚,又好爭訟,不可用之。唐. 張守節《史記正義》在張守節的註釋中說丹朱這個人,不說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話,絲毫沒有把仁德放在心裡,而且喜歡爭強鬥勝,所以不堪大用。
在《尚書》中描述了丹朱的具體惡性:丹朱傲,惟漫遊是好。罔水行舟,朋瑤於家,用珍厥世。
這句話用大白話翻譯過來就是丹朱這個人性情高傲,不能禮賢下士。喜歡四處遊玩,駕駛車輛。經常和狐朋狗友一起聚會,使用的物品都是天下的珍寶,一點也不艱苦樸素。因為當時車輛剛被髮明出來,在很多人眼中是個奇怪的東西,但丹朱卻喜歡使用車輛四處閒逛。引得人們很不滿,所以稱他”罔水行舟“。
隨著堯帝年老力衰,又知道丹朱不是做天子的材料,所以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大舜。丹朱很不開心,《史記》是這樣描述當時堯帝的思想情況的: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記. 五帝本紀》帝堯本著不以一人而害天下的高尚品格而把丹朱攆到丹水附近做小諸侯去了。後來帝堯死了,大舜為帝堯服喪三年,之後再次把掌管天下的權利交給丹朱。然而天下的諸侯們不把丹朱放在眼裡,有什麼事情還是要求大舜來處理。百姓們都讚頌大舜的品德而不讚頌丹朱,大舜只得無奈的嘆氣說:”這是天意啊。“於是正式繼承天子之位。後來到了大禹時代,把丹朱分封在唐這個地方,讓堯帝的後人能繼續祭祀自己的祖先。
這就是歷代儒家都認同的丹朱的歷史。透過堯帝對自己兒子的態度,人們不禁讚歎這是多麼高尚的一種以天下為公的精神啊。丹朱僅僅是堯舜禪讓時期出現的一個小小的反面教材和插曲。也反應了儒家有德者治理天下的理想。
但是,這種記載中明顯有不合理的因素,因為當時是原始社會中後期,無論是帝堯還是大舜,都是部落的首領而已。可是《史記》 中的記載明顯有著封建帝國分封制度的影子,而且當時的人們真的一點私心都沒有麼?所以,在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出現的關於堯舜和丹朱的傳說,都帶有一點理想主義色彩的傾向。也讓後世很多人不認同。
二,丹朱只是權利鬥爭的失敗者。同樣是關於堯舜禪讓和丹朱被貶的事蹟在古代的其他書籍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竹書紀年》中把儒家津津樂道的禪讓描寫成血腥殘暴的篡位。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堰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堯帝並不是禪讓給大舜,而是由於年老之後,天下的諸侯多不願臣服於他。最終被大舜篡權並軟禁起來,而堯帝的兒子丹朱則被驅趕,使得父子不能相見。這樣的記載很多人反對,認為是胡說八道。但也有很多人覺得符合當時的歷史真像。
帝堯的時候,還在是原始部落時代,當時由於帝堯所代表的部落勢力強大,所以其他部落的首領也臣服於他。但是隨著新勢力大舜的崛起,權利逐漸被篡取。在新勢力 的面前,年老的堯帝只能成為階下囚。而自己的兒子丹朱也遭到了驅逐,防止父子合謀奪取大舜的權利。其實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後來的封建社會中是常見的戲碼,權利總是對人有吸引力 的,作為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堯又怎麼能不被別的人推翻和取代呢?這不正是人性的殘忍真像麼?
根據《史記》的記載,堯帝是找到大舜後並沒有馬上禪讓給他,而是讓大舜代理自己治理天下二十多年。一直到他去世以後大舜才成為正式的天子,在此之前,帝堯其實是退居二線的狀態,只是名義上天子。
而《莊子. 盜蹠》中記載:”堯帝統治的晚期,丹朱聯合南蠻發動叛亂,堯帝與其在丹水流域展開大戰,最後丹朱戰敗。逃到了南方。所以當時有堯帝殺死自己兒子的說法。”
丹朱為何在大舜攝政的時期反叛自己的父親呢?如果大舜確實是篡權而奪取堯帝的天子之位的話,這一切就說的通了。因為堯帝已經被大舜囚禁,而丹朱又被驅逐到了蠻夷之地,所以才和南蠻一起起兵,而大舜當時只是掌握了實際的權利,名義上的天子還是堯帝。所以他假借帝堯的名義討伐了丹朱。並將他趕到了南方。
這樣的說法雖然殘忍,但卻符合人性的殘酷與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出現的社會形勢。要知道,帝舜之後就是大禹,大禹之後就是家天下的夏朝了。這只是一兩代人的時間,說明當時的社會形態其實已經進入了私有制。而私有意識的產生就導致了謀朝篡位的叛逆行為的出現。
丹朱的族人遷到南方後,迅速與當地的部落融合,形成了後來諸多的蠻夷之族。這也就是在後來的《左傳》等史書中描述南方蠻族時多次提到是朱丹後裔的原因。
總結:堯舜禪讓的佳話固然令人神往,但這畢竟只是儒家所創造的理想化故事罷了。我更傾向於《竹書紀年》的記載,因為這樣的記載更加符合人性,也更加真實。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尚且經受不了權利的誘惑,更何況幾千年前的古人呢?
-
10 # 洞見歷史智慧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一、為什麼不選擇丹朱?
第一個問題是誰能做堯的繼承人。大臣放齊推薦丹朱,雖然堯沒同意,但可以看出存在一股以嫡子丹朱為首的政治派系;大臣歡兜推薦共工,但堯以共工不可信拒絕了,但暗示歡兜和共工兩個人是政治同盟。
第二個問題是誰能治理洪水。在堯帝統治後期,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百姓萬分愁苦,嚴重影響了堯的正常統治。面對洪水肆虐,多數大臣推薦鯀(大禹的父親)治水,雖然堯不是很認可,但還是答應。這裡有兩個暗示資訊:鯀在眾大臣中的威信很高;洪水很難治理,透過鯀治理9年而沒有效果可以看出。
從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揭示兩個隱藏的事實:
1.洪水肆虐,難於治理,已經有點民怨沸騰的趨勢,影響甚至動搖著堯的正常統治。
2.統治集團內部政治派系林立,以鯀為首的政治勢力威脅到堯的統治。也就是,堯遇到了在位以來的巨大威脅。
結論:治理洪水是件極難的事情,過錯遠大於功勞。堯不可能把自己的兒子丹朱推向深淵,承受這無功之事;反而藉機拋向政治對手,削弱並打擊對自己威脅最大的鯀。這就是堯為何不同意兒子丹朱繼位的原因。
二、堯為丹朱繼位設定了一個政治佈局
由於洪水肆虐的威脅沒有解除,堯為了緩和矛盾,找到了在民間有孝名的平民舜,透過嫁女、授權對舜進行了政治佈局。
雖然舜代行了天子之政,但只要堯在世,舜攝政只是堯的代言人。舜是堯為自己與大臣、與民眾設定的一個隔離緩衝帶。一旦統治發生問題,舜就要承擔不利後果。
同時,舜有孝名,人設是一個厚道且遵守傳統的人,應該會遵循以往父死子繼的方式(黃帝、顓頊和帝嚳基本是這種方式),堯認為舜應該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破壞傳統,僭越為天子,最終會傳位給丹朱。
實際上舜在守喪三年期滿後,名義上確實不敢僭越父死子繼的繼位方式,將帝位讓回丹朱。但由於舜長期攝政,已培植了自己龐大的政治勢力,他透過躲避且不效力于丹朱的對抗手段,導致丹朱是有名無實。假設在丹朱登上帝位後,舜效力力挺,那丹朱的統治就名副其實,也實現了堯禪讓的政治佈局和政治目的。
-
11 # 歷史小知
這個問題應該首先明確一點,堯帝所處的時代還是部落聯盟時期,還沒進入到帝位世襲制的時代。當大禹將王位傳給下夏啟之後才開啟中國的帝國時代。
堯帝所處的時代帝王或者說是部落聯盟首領是由各部落共同推舉德才兼備的候選人,由選舉產生的,這種和平過渡的形式我們叫做禪讓制。
因此當時帝位,不是堯能夠決定的。
歷史上有和平禪讓和武力禪讓兩種記載:
和平禪讓:堯年老之時,決定選擇繼承人,讓大臣和諸侯共同推舉候選人。這之中包括堯的兒子丹朱和諸侯舉薦的舜。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頑劣,而決定對舜進行考察。
後來大禹不負眾望,不管是家和國都治理的很好。到堯帝去世時,堯放心的將地位禪讓給舜。
而舜則謙讓讓丹朱繼位,自己則隱居起來為堯帝守喪三年。三年之後,因丹朱不仁,大禹才在百姓和諸侯支援下出山登臨帝位。
武力禪讓:與上不同,舜作為堯的女婿,先是在堯和丹朱父子之間挑撥離間,後有在堯將丹朱派到外地後將堯囚禁起來,並同時不讓丹朱回來。
陰奪了大權之後的舜,利用手中的權力將各個反對者殺死,降服了各地諸侯。並最終在堯帝死之前逼迫他將帝位禪讓給自己。
丹朱是個什麼樣的人,由因為上古史料缺乏,且他都是作為堯或舜歷史事件中被提及,而各種史籍記載內容差異巨大。因此不能下定論。
-
12 # 中國通史影片A
堯舜禪讓標準的權臣篡位,他哪來機會傳給兒子呢?
從王莽開始,又發生了二十多次的謙讓,沒有一個是像傳說中堯舜禪讓的那樣,未必四千多年前的人,比後人都偉大?
史書《竹書紀年》是這樣記載的。
:“昔堯德表,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
意思是說,舜發動政變,囚禁了帝堯和太子丹朱,奪取了帝位。
魏文帝曹丕,他在接受漢獻帝禪讓後脫口而出了一句話:“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在政出於曹氏的現實面前,當了多年政治傀儡的漢獻帝再也無法與沒有道德包袱的曹丕並立於世了。曹丕以己之心度舜禹之腹,一下子就擊碎了堯舜禪讓的美麗政治神話。
按照《史記》的說法,天下人都支援舜,沒人搭理丹朱。舜這才正式繼位,做了天子。
按照《漢書》的說法,王莽也是天下人支援他,最後接受禪讓的呢!不信可以查查。
《荀子•正論》以“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評價禪讓,《韓非子•說疑》更是直截了當的指出“舜逼堯,禹逼舜”,《山海經•海內西經》中更是乾脆出現了“帝丹朱”的稱謂。
還有李白的《遠別離》,“堯幽囚,舜野死”,
回覆列表
帝堯在位七十年後,覺得自己年老了,便命令四嶽推薦人才,四嶽推薦了身在民間而有賢名的舜。帝堯對舜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後,相當滿意,便命舜總管百官之事,百官事務都進行得井井有條;帝堯又命舜到山林川澤去,在暴風雷雨時,舜總是能安全地走回來。於是,帝堯命舜代行天子職務,看看他是否符合上天的要求。向左轉|向右轉帝堯的兒子丹朱表現不好,堯心裡想:“讓舜當天子,則天下得利而丹朱受害;讓丹朱當天子,則天下受害而丹朱得利。”於是,帝堯說:“總不能讓天下受害而只有一人得利。”終於決定傳帝位給舜。向左轉|向右轉舜代行天子職務二十八年以後,帝堯死了;百姓哀哭,如喪父母;全國為帝堯服喪三年。三年之後,舜為了讓帝堯的兒子丹朱能接替帝堯當天子,自己就躲到南河的南邊去。但是,人們普遍不承認丹朱,諸侯們都趕到南河南邊去朝拜舜;打官司的臣民也不找丹朱而去找舜;百姓們也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舜沒有辦法,說:“這是上天的意思啊!”於是即天子位,成為帝舜。向左轉|向右轉這就是從古代傳下來的帝堯禪讓帝位給舜的故事。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傳說中的禪讓帝位制度,大致是可信的。這反映了,那時還處在原始公社制度下面,生產力低下,部落領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權利,所以最大的領袖(大酋長)由各部落共同推選。到原始公社制度解體,產生了私有財產制度的階級社會,帝位也就不再推選,而是傳給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