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唐說三國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備說這句話時蜀國的局勢。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得知後親征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接著蜀國開始走下坡路。而白帝城託孤一事發生在劉備親征失敗之後,兄弟之死不能報,只能含恨而終。接著白帝城託孤又語出驚人:君可自取。難道劉備真捨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嗎?斷然是不可能的,劉備雖說人品不錯,但絕不會把自己姓劉的江山改送他人。

    劉備伐吳失敗。在白帝城病危。劉備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趕緊把大臣都叫過來,囑託後事。此時劉備已經非常懷疑孔明瞭。因為當時孔明是丞相職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兵權。,在朝野信威極高,,而阿斗不到20歲。如果孔明想造反還不如易如反掌。。因此劉備又拿出殺手鐧,,,哭,哭。。說,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不能輔佐,丞相可自立為王。這句話實在太虛偽了莫非真得不管阿斗了???之後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死自己的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完了還不放心。又把趙雲叫過來哭到,,咱哥倆感情不錯,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對我兒不利,可殺之。。

    根據以上原因,我認為在後期劉備對諸葛亮還是非常懷疑的,提防之心很重,必不可能是真心的

  • 2 # 公子品史

    我認為劉備在白帝城說的話,是真心話,也非真心話。

    真心話,主要體現在迫於當時的形式,他必須要把國內的政治大權交於諸葛亮,因為當時國內沒有一個人能夠有他這樣的才能,能夠把國家給管理好的。

    在三國中,蜀國是最弱的,人口也是最少的,但是它的政治制度管理水平是很高的,這和諸葛亮的治理政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劉備託孤是真心話。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多多交流。

  • 3 # 血鈔

    個人也是對中國歷史比較感興趣的,特別是三國這段歷史,個人覺得應該是真心的,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子莫若父,劉禪非英主;最瞭解孩子的莫過於自己的父親,從歷史史料中也可以佐證劉禪此人的確沒有多大的才能,而且就當時而言,蜀國內部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兩大集團的內鬥必將會隨著劉備的逝去而逐漸趨向表象化,劉禪也沒有能夠統領的才能,在這關羽之子、張飛之子皆比劉禪有才能,在這種情況下,二代能否像初代那麼團結一致也是未知之數,與其將一個不可與其的未來交給兒子,不如給兒子一個穩定的未來,如果諸葛亮主政,至少看在劉備的份上,一定會善待劉禪,保證一生衣食無憂。

    2、大漢氣數已盡,劉禪非迴天之人: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且賬下良將無數,卻依然僅能鼎足三分,蜀漢劉備後期,良將缺乏不如魏吳強勢,劉禪得此殘局,是否會如同劉協一樣呢,還不如給兒子找個好的歸屬。

    3、外強而內弱,局勢漸弱:在劉備託孤時期,魏國經過多年經營,基本已經穩定北方大地,實力強橫,而回觀蜀漢,剛與吳經歷一場大戰,多年經營損失殆盡。

    4、心如死灰:關羽、張飛相繼被害,我覺得這兩件事對劉備打擊過大,難保不會心緒失寧,最終變的心如死灰

  • 4 # 三維地圖說歷史

    簡明扼要的說一下

    劉備和諸葛亮都非常聰明,相遇之初關係十分親密,兩個聰明絕頂的人聊天,臨終託孤,又互相戒備,怎麼可能存在所謂的真心實意。

     

    先看背景,劉備夷陵大敗後自感時日無多,把諸葛亮和劉禪喊到病榻前說,此孺子能扶則扶,不能扶則廢,君自取之。嚇的諸葛亮立馬跪了下來,哭著說:臣必將盡心盡力輔佐幼主,匡扶大漢河山,北上伐魏,還於舊都。

     

    關羽張飛早亡,劉備信任的龐統已死,劉備只能將重任交給諸葛亮(還有誰比他更聰明更合適),將蜀漢維持下去,至於真心與否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說不定帳後埋伏著刀斧手也不一定。

  • 5 # 故作吟詩

    三國志·諸葛亮傳》據記載,章武三年春,第一任統治者於永安病危,召亮於成都。商量後事。謂亮曰:“汝才比曹丕強十倍,必能安天下,大有作為。如果繼承人可以協助,輔助;如果他不稱職,你可以自己拿。”亮涕滅威說:“我敢用我的力量履行我的忠誠,然後死!”前主又命後主曰:“汝與丞相同父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力量只有曹丕的十倍。你將能夠確保和平,並大有作為。如果繼承人可以協助,輔助;如果他不稱職,你可以自己拿。“那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真的讓賢還是試探

    我認為讓賢者的可能性很小,劉備能稱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劉備姓劉、漢室宗親。 諸葛亮的才再突出,也沒有稱帝的條件。 劉備從來不知道。 劉備不能讓步,諸葛亮也不能迎接。 對於懷疑的嘗試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諸葛亮真的有異心,不可能是劉備的一句能左右的,一句話又有這樣的效果嗎? 並且諸葛亮真有異心,正好可以利用劉備的話,把假的變成真的。 如果是試探,劉備不信任諸葛亮,完全破壞了他和諸葛亮的魚水君臣之情,使諸葛亮寒心,甚至諸葛亮有反的可能性,完全得不償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備若真的不信諸葛亮,可以不用諸葛亮,或者可以掉。

    劉備這句話是說給別人(自己的後代和蜀漢大臣)聽的。 劉備給予諸葛亮最大的權力,允許他行使權力。 只有這樣,諸葛亮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劉備給諸葛亮尚方寶劍,給予他最充分的信任。 自己死後,質疑諸葛亮的權威,甚至有人陷入諸葛亮的謀反之中。 劉備對自己的兒子劉禪說“父親一樣的事”,警告兒子不要廢棄諸葛亮,也不要殺害他。 劉備的這句話後來確實起了這樣的作用。 結果諸葛亮一生相信,劉禪“政事無鉅細,鹹與光明有關”。 蜀中大臣也接受諸葛亮有這樣的權力,至少沒有明顯的反對。 沒有劉備託孤,諸葛亮能輕易得到這樣的地位嗎? 作為權臣,諸葛亮竟能圓滿結束,真是少見。 這當然和劉備的託孤舉止有關。

    從諸葛亮的反應來看,應該也明白劉備的意思,劉備對自己有足夠的信賴。 所以他說:“哭著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種敏感的話語,諸葛亮竟不敢說“沒有這個心”。 這證明諸葛亮明白劉備的話的意思,知道這句話對自己有意義,要把蜀漢的未來強加於自己,他感動地說:“流淚”,讓劉備放心,自己必定忠實地盡節,死後,回答說沒有多餘的話。

  • 6 # A心中有乾坤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前.劉備叫諸葛亮坐在邊,用手摸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只是由於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後悔萬分。哎,看來我這病是難好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拜託於你 這是真心的 不過也有說假意的: 你以為劉備會這麼大方啊? 他清楚的知道,諸葛亮為人忠義,重視名聲,絕對不會做出反叛的事情,這是第一。 諸葛亮雖然能幹,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面,他在劉備集團並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麼有威望。劉備信任魏延甚至多過信任諸葛亮。就算諸葛亮謀反,他也搞不定劉備的老部下和益州的那幫新部下。他的威望是在後來治理蜀國的時候積累起來的。 劉備打的招牌一直都是要維護漢室正統,他臨終前的這些話對他劉家的本家人說還是有可能是真的這麼想,但對諸葛亮一個外姓人這麼說,用意值得懷疑,而且諸葛亮一生的夢想也是匡扶漢室。 劉備最信任的人除了關羽和張飛之外,就只有法正、魏延,但關張死了,法正死了,魏延是個武將,沒有執政才能,也不行,只能選諸葛亮了。 所以,更多的人認為,劉備這是在試探諸葛亮,甚至可能是在敲打諸葛亮,讓他放聰明點,不要亂來。是真心的勸告 其實帶點假意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康熙皇帝對劉備白帝城託孤有過七字評價:“以譎詐相尚,鄙哉!”

    康熙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的這件事,實際上是在相互算計。劉備在說如果他兒子不行,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時候,在屏風後的刀斧手已經準備好了。一旦諸葛亮答應他了之後,立馬會人頭落地!所以才“嚇得”諸葛亮老淚縱橫,十分嚴厲的拒絕了他。

    (劉備託孤)

    康熙是皇帝,以皇帝的心思來揣摩劉備的真實想法,可能比較有信服力。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劉備建立的漢朝,被稱作季漢。

    三國如果只有曹魏和孫吳,那是早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手足相殘,君臣相疑,權幸亂政,廟堂上的天子來來去去,與之相伴的是一個比一個狡猾狠毒的陰謀、一個比一個讓人心寒的背叛。

    可是有了季漢,歷史上破天荒地就有了一些理想主義,甚至於有了信仰。在那個亂糟糟的時代,這樣一群人體現出來的人性核心,以至於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圖騰。

    自從季漢英雄落幕之後,人們對於忠義禮智信的期許高了很多,這些季漢英雄們把傳統道德的美德都拉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想想看,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分裂時期,可是有哪一次如三國時代這麼攝人心魄,動人心腸?這也是其他分裂時期難以產生優秀的歷史小說的原因,他們的時代主軸中缺失了精神核心。

    (劉備團隊是理想主義的核心)

    後來人厚黑學盛行,連帶著翻牌的《三國演義》也開始向世俗、功利的路子去拍,全然沒有了精氣神。難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盡是偽君子嗎?

    劉備起於微末,編履小兒,卻百折不撓,心懷仁義,惟賢惟德,年過半百仍舊為心中的理想奔波往復,海內豪傑無不歎服。

    諸葛亮天縱英才,淡泊名利,無慾無求,卻為三顧之恩毅然出山,鞠躬盡瘁,為人處世光明磊落,其去世時,連蠻陌之人亦為之涕淚橫流。

    其他如雲長、翼德、子龍等勇冠三軍,都是世之猛將,追隨主公顛沛流離亦無怨無悔。

    姜維本為敵國降將,為報知遇之恩鍥而不捨,希望於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縱使日月不曾復明、社稷未能復安,其忠義天地可鑑。

    如果不考慮過多的厚黑學解讀,劉備團隊符合華人對世間美好情義和拯救世道的英雄的全部想象:主公禮賢下士,心繫蒼生;猛將萬夫難擋,決勝千里;賢臣興邦安民,死而後已。君不疑臣,臣不負君。

    他們鍥而不捨,廉潔奉公,是1800多年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們的品德,甚至感染了敵手和盟友,即使蜀漢最終亡國,敵人對待他們也是心生敬意。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舉,應是以家國相托,沒有試探之意。當時蜀漢岌岌可危,只有成都平原附近一帶的控制區域,其他地區都反叛了。文臣武將陸續凋零,形勢岌岌可危。如果再折一肱骨(指諸葛亮被殺),蜀漢政權也將倒臺。

    (夷陵之戰後的蜀漢疆域)

    這種託孤,其實還是信念的傳承。劉備對諸葛亮說的是軍國大事,“卿才十倍於曹丕”。可是對劉禪說的都是家長裡短,“勿以而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裡,全然沒有曹魏交班時說的“司馬懿鷹視狼顧,必預汝家事”的政治囑託。所以,劉備等於是將軍國大權全部相托,而除了諸葛亮之外,他已經找不到第二人選。

    所以,有著理想主義的劉備以家國相托,應當是真心實意的。

  • 8 # 指揮使吳鐵錘

    肯定不是真心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白帝城時,實在是迫於無奈,才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劉備是出於什麼心態才說這樣的話呢?

    第一點:試探

    白帝城託孤之時,局勢萬分兇險,同時也是諸葛亮的生死關頭,為什麼這麼說,如果諸葛亮說錯一句話,很可能就會被劉備的親信給殺死掉。劉備這番話,是想試探一番諸葛亮是怎樣的心態。

    第二點:迫於無奈的形勢

    劉備是迫於當前的形勢,才違心的說出讓能佐助自己的兒子就佐助,不能佐助就讓諸葛亮自己來當。為什麼會這麼說,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壓制住諸葛亮了,諸葛亮是最有威信的將領了,而劉備最信任的二個兄弟已經掛了,子侄還太弱小,所以劉備也怕諸葛亮會暴力奪權。所以才說出這樣一番話來,也含著求諸葛亮的意思,希望諸葛亮無論如何都要保全自己的子孫。

    第三點:劉備自己有過這方面的經歷,所以把諸葛亮想成了也和自己一樣。

    像劉備曾經幫助別人,如幫助徐州陶公,又幫助荊州的劉表,再後幫助劉璋,這幾次事件,劉備是怎麼對待那些有求於他的人的?劉備都是霸佔了他們的產業,前面幾次還打扮成正人君子,幾推幾讓,後面幾次直接鬧得劉表的兒子分家。至於劉璋的事情,劉備各種理由找不到,就藉機製造了一個理由,開始了明搶。劉備這些發史,最後一次諸葛亮也是積極的出謀劃策過的,所以劉備太清楚自己這個軍師的成色了。

    劉備也怕這個軍師最後設下計謀,然後名正言順的成為蜀中之主,所以在臨死前,劉備直接一步到位的將諸葛亮的軍。

    綜上所述,劉備說的話,沒什麼真心話,劉備的內心肯定是想兒子能順利當皇帝,肯定是希望諸葛亮亮能好好的佐助他的兒子,只是正話反說,倒將諸葛亮一軍,這樣就避免了以後諸葛亮造反落下口實。他要一個承諾,但同時劉備也是變相的求諸葛亮不要傷害他的兒孫,所謂你真想當皇帝,你現在就去當,不要以後同我的兒孫為難。

    白帝城的那一場託孤,對諸葛亮來說,是極為兇險的局面。

  • 9 # 青史文集

    在中國歷史上,託孤的事情是常有的,比如北齊文宣帝高洋,他的託孤比較特殊,他的弟弟高演已經掌握看了大權,於是臨終前高洋求高演日後如果篡位,一定不要殺死他的兒子高殷。高演聽到後跟諸葛亮的反應差不多,不過皇位照常篡,高洋的兒子照殺。

    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在我看來劉備油盡燈枯時說的這段話,最大的受益人還是劉禪,諸葛亮是丞相兼益州牧,彼時蜀國只剩下一個益州,類似於當年的曹操,篡位不過是個形式。但劉備的白帝城託孤,卻像一個緊箍咒一樣。即使諸葛亮有篡位的心思,想起白帝城的劉備,想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哪裡還回去“晚節不保”。

    古人一旦坐上皇帝,其思維是與眾不同的,他會一直想誰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誰對他的兒子構成威脅。諸葛亮是顯而易見的,他不支援劉備伐吳,君臣生嫌隙,已經沒有了初見時如魚得水的感覺。

    但是如後來康熙所言,諸葛亮稍有異動,屏風後的刀斧手立即手起刀落,那也不太現實。夷陵大敗之後,蜀華人才凋敝,五虎將只剩雲妹,其餘都是將二代及末將,文臣中法正已亡,蜀漢所能倚靠者只有諸葛亮。劉備臨死前還是隻宜拉攏諸葛亮,而不能刀兵相向。

    所言劉備在白帝城說的話不是真心的,他是為了儘可能保住劉禪!

  • 10 # 蘭陵不算黑

    我認為絕對真心,我從來不懷疑劉備對諸葛亮的一片誠心,我更不會懷疑諸葛亮為劉備託孤而殫精力竭,死而後已,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說不真心的人,在你們所謂的世界觀裡,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著利益爾虞我詐麼?認為劉備為諸葛亮留一手的人,我認為你們活的很悲哀,很卑鄙,以一己小人之心度千年君臣典範之腹,這幾千年來口口相傳的佳話被你等妄自揣測,標新立異,你以為劉備對諸葛亮別有用心,你以為劉備埋下五百刀斧手,只要諸葛亮有二心,立即除之,你看到了?你就是那五百刀斧手其中的一員?凡事要拿證據,沒有證據的推斷,那就是誣陷。諸葛亮一席《隆中對》,為劉備奠定了未來的規劃模板,劉備不以諸葛亮年輕低微,三顧茅廬,而後一直尊敬有加,諸葛亮不以軍政大權於一身而得意忘形,鞠躬盡瘁,盡心輔佐少主劉禪,這種君臣典範正是後世所需要的標杆。同樣是託孤,再看北方的曹魏集團,曹叡託孤司馬懿,讓年幼的曹芳抱住司馬懿脖子不松,痛哭流涕,望君盡心輔佐,而司馬懿呢?後世唾之!

    有一些奇葩觀點總是反覆出現,劍走偏鋒,以博眼球,譬如諸葛亮為什麼不自立為帝,我就很懷疑這些人智商,劉備死後,諸葛亮實乃西蜀一把手,雖然名義上沒有他的份,諸葛亮有那個必要廢劉禪麼?同樣是曹操,軟禁漢獻帝劉協這麼多年,也是北方政權一把手,同樣沒有篡漢,為什麼?古來名節最重要,司馬懿嚒?人品有問題,再厲害又如何?!晉明帝曾問起,自己前輩如何得天下,王導說,乃司馬懿陰謀手段及司馬昭在高貴鄉所作所為,晉明帝聽後大慚,臉埋於床上:“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所以,人與人之間,還是要相信有感情的,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倘若沒有,人與那地上牲畜與那天上飛禽,又有何區別?

  • 11 # 耳朵比較小

    臺灣曾仕強教授講過,此時諸葛亮到了坤卦的“龍戰於野”這一爻,也就是物極必返,君將亡,臣將興的階段。劉備縱觀麾下,只有諸葛亮能威脅到父死子繼的皇位傳承,不得不防。不要把劉備捧得這麼高大上,小說家言。要知道人性是自私的。大家有沒有發現,劉備後來也是嫉妒諸葛亮的,不然也不會不聽勸發動夷陵之戰。所以在白帝城託孤,真實用意是在試探諸葛亮。諸葛亮多聰明,他馬上磕頭、磕到頭都出血了。表示自已是忠心的,並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這才保全了性命。不然說錯半句話,劉備埋伏的刀斧手可不是吃素的。

  • 12 # 保險職場那些事兒

    我認為是真的,劉備不同於曹操,劉備比較中性諸葛亮!

    曹操當年,重病危在旦夕的時候,也把他的兒子皇位繼承人託給了當時的丞相司馬懿!告訴他的兒子,要處處提防司馬懿,不讓他手握軍權!曹操甚至他這個丞相非常有野心,一旦拿到了兵權,具有可能發生軍變!曹操脫孤是有疑心的!

    劉備經過與吳國的大戰,一戰損失了70萬戰士!悲痛欲絕!因此染上了重病,生命垂危,此時此刻進行了,流傳千古的白帝城託孤! 想將年僅20歲的兒子阿斗繼承王位!他升職諸葛亮權傾朝野,深得大臣和百姓的信任,阿斗只有得到諸葛亮的扶持,才能夠坐穩這個皇位!諸葛亮推翻政權輕而易舉!

    諸葛亮當時也是,臨危受命,接受了劉備的這條遺旨,從此以後開始,休養生息,蓄積能量,為天下統一做準備!

    總的來說,劉備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件事情來看!足以表明他對諸葛亮非常的看重!也可以這麼說,劉備的天下大部分都來自於諸葛亮的智謀!

  • 13 # 長安話

    我認為劉備說的是真心話。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1.劉備諸葛亮是君臣,更是兄弟

    年近五十的劉備對不到三十的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諸葛亮的智謀與忠誠也成就了劉備的蜀漢帝業。但我始終覺得他們並非簡單的君臣關係,更是親如兄弟。

    劉備當陽戰敗,即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東吳,聯孫權以拒曹操。劉備二話不說直接讓諸葛亮出使去了。劉備認識諸葛亮不久,也不怕他偷偷跑去投奔曹操。可見劉備一開始就是信任諸葛亮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荊南四郡,立刻給諸葛亮下達新的任命。當時關羽、張飛、趙雲各領一個郡,而劉備一口氣就給了諸葛亮三個郡,還讓他掌管了賦稅。劉備打益州時,荊州給諸葛亮管;劉備打漢中時,荊州給關羽管,益州給諸葛亮管。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劉備因關羽之死可舉全國之力伐吳。劉備如此重情重義,重用諸葛亮又為何不信任他?又何必在託孤時說假話試探諸葛?

    2.劉備識人用人非常準,深知諸葛亮為人

    為什麼說劉備識人用人非常準?我們可試舉一例。劉備託孤之時,曾問諸葛亮覺得馬謖的才華如何,諸葛亮認為其堪稱英奇之才,但劉備囑咐諸葛亮說:“不可大用,丞相當深察之”。後來失街亭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也驗證了劉備高明的眼光。

    劉備也深知諸葛亮的為人與追求。古代讀書人的理想是做文官,輔佐君主,文功武治,而這恰恰是諸葛孔明的理想。我們說,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顯現的至誠至忠,也反映了諸葛亮一生的追求。而劉備也是看中他這一點,在白帝城託孤於他,讓他的兒子劉理,劉永等“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3.劉備也有私心,寄希望於諸葛亮光復漢室

    失荊州後,張南、馮習、程畿、沙摩柯等一干文武將領都在夷陵之戰中陣亡,蜀漢損失慘重。病重的劉備知道,他死後,劉禪面對的是一個形勢惡劣的蜀漢。劉備相信諸葛亮的忠誠,不怕他奪權纂位。

    但劉備還不知道在他死後,諸葛亮是否會為了這搖搖欲墜的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說出肺腑之言“未能興復漢室,不幸中道而別”,希望諸葛亮能盡力輔佐劉禪,完成他興復漢室的心願。

    劉備仁義,也囑咐諸葛亮,若是劉禪不才,可取而代之。畢竟劉備認為,諸葛亮之才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但沒想到諸葛亮卻直言“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顯然,他們之間更多的是誠心以待。

    綜上所述,劉備在託孤時所言,出於真心。也並非是出於怕諸葛亮奪位的試探。更多的像是對可信可親之人的囑託。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 14 # 番番歷薯

    真心。在我看來沒有所謂的試探。真心實意發自肺腑對諸葛亮說的。

    先看看劉備說了什麼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94版三國演義這一段劇情裡有一個對諸葛亮背影的特寫,諸葛亮聽完劉備之言,衣服溼了一大片。諸葛亮多聰明啊,他自然明白劉備的意思:我允許你功高蓋主,也會讓百官知道誰讓你功高蓋主,甚至皇帝都會給你這個機會!我也明白你比劉禪更有能力做皇帝,但這是劉家的天下,你不可以篡位。

    而劉備呢。

    諸葛亮若真有異心,又豈是劉備一場託孤好戲能試探的出的。蜀國統一天下那或許再議是否真心,蜀漢就剩半條命,衰亡之際,窮途末路,劉備怕的是他不願意收這個爛攤子,前院招賊,後院起火,經歷了失荊州和夷陵大敗後的蜀國已經損兵折將,看著自己大壽已至,大業未成。他只得發自內心的和諸葛亮說,我死了後,最信任,最靠得住的人就剩你了,你一定要幫我頂下去。

    如果不是真心說的,劉備是會傻到認為諸葛亮會在這時候表示自己有反心?(歷史上有這樣的傻子麼,有,漢景帝的寵妃慄姬……)但是諸葛亮是什麼人!

    如果不是真心說的,大可不用甚至早就將其殺掉;殺了又怎樣呢?他死後如果大臣不忠心懷鬼胎,誰都有機會上來當皇帝;如果不是真心說的,他還何必用那句“君自可取”,已經直接給了諸葛亮篡位的最大籌碼。他心中更多的是遺憾、悲憤、後悔、內疚,一路走來當年起兵的將領謀士也越來越少,大業未成,反而倒退,劉備在此時和諸葛亮怕只有肺腑之言,這個時候更多的君臣之前的傾訴,託孤諸葛亮是唯一的選擇,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必須真心。

  • 15 # 邱鵬

    我認為是假話,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

    他三顧茅廬, 起步於小沛縣。赤壁之戰聯東吳大戰曹操,到進四川入巴蜀,七擒孟獲,最終幫助自己定都。期間,劉備見證了諸葛亮的雄才偉略,和操縱平衡的英明之舉。

    特別是關張二人,如此驕橫,桀驁不馴,卻被諸葛亮征服,願意鞍前馬後,以死效忠。他軍中威望之高,以遠遠超過自己。完全可以用高功高震主來取而代之,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應該說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諸葛亮,託孤,只是託詞而已。劉備大度的言詞,其實是安撫之言。謹慎的諸葛亮怎能不知。

    劉備最終的目的,是想用自己仁義感化諸葛亮,其中也包含著試探之意,讓賢的託詞裡也蘊含著殺機。不過,權衡了兩者的厲害關係之後,他願意選擇相信諸葛亮。因為自己死後,軍中已無當朝元老,可以控制住威望極高的諸葛亮。

    如此做法的好處,是諸葛亮即便要反 ,也會顧慮自己今日之舉。保全劉禪性命……

    最終諸葛亮結合了他的出師表,信守了諾言。再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成了劉備的心願,使這段歷史傳為美談!

  • 16 # 明倫書院

    先來了解一下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歷史背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據守荊州的關羽孤軍北伐曹魏,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乘機以白衣渡江奪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殺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為報仇雪恨,盡起蜀漢大軍討伐東吳,在夷陵被陸遜擊敗,劉備退至白帝城永安宮。

    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篤,召駐守成都的諸葛亮等人前來,囑以託孤之事。

    據《三國志》記載:先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一段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前面都好理解,意在嘉許與勉勵,而後面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其中不乏史學家與名人。主要有以《三國志》作者陳壽為代表的“真心”論和以康熙皇帝為代表的“陰謀”論。

    陳壽認為劉備託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後人也多據此論把劉備託孤傳頌為君臣信任的千古美談,還有人說劉備遺囑中的“君可自取”的意思是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同為帝王的康熙皇帝說劉備託孤是“猜疑語”,是帝王權術,並表示了對劉備的鄙視。甚至有持此“陰謀”論的人說劉備是試探諸葛亮,其實幕後埋伏了刀斧手,一旦諸葛亮流露出叛逆之意,就將其斬首。

    這裡存在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劉備託孤是真心還是陰謀,二是劉備所說“自取”的意思是否“取而代之”。

    對於第一個問題,由於史書語焉不詳,後人只能猜測。不過根據當時的形勢來看,劉備不可能就託孤之事搞陰謀,搞了就是損人不利己。原因有二:

    1、蜀漢在經歷過荊州之失與夷陵之敗後已是風雨飄搖,就如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的“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劉備也將“中道崩殂”,這一個爛攤子需要可靠的人來拯救。此時謀臣龐統、法正,武將關羽、張飛等主要部下已死,而丞相諸葛亮跟隨多年,勞苦功高,自是不二人選。況且託孤事關兒孫禍福與政權存亡,必須把話挑明,打消對方疑慮,以利於繼承人得到忠貞、有力的輔佐,如果搞陰謀豈不是自毀長城?

    2、劉備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帝王,自有其過人之處。知人善用、禮賢下士就是他的主要優點。隆中對策之前,劉備已年近五旬,勢單力薄,寄人籬下。正是憑藉其個人魅力才引來了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才的忠心鼎力相助,不然以諸葛亮的“臥龍”之才,天下哪裡不能去,卻偏要輔佐一個沒有任何天時地利之背景的人呢?這一點,劉備是看得清的,因此他不可能在最後關頭還搞陰謀,肯定是信任諸葛亮的忠誠才把兒子和江山相托。

    對於第二個問題,劉備所說“自取”究竟是何意,史書作者沒有說明,我覺得絕非“取而代之”的意思,因為這不符合劉備的性格和意願。

    劉備奔波勞苦、戎馬一生的目的是什麼?據他自己說是為了“匡扶漢室”, 這個漢室肯定不是那個軟弱的漢獻帝(良禽擇木而棲),而是漢室後裔的自己。

    證明之一是曹丕篡漢後,劉備就匆忙登基稱帝,證明之二是劉備剛拿下荊州就為四個兒子分別起名為劉“封”、“禪”、“永”、“理”, 封禪永理是帝王之事。這說明劉備是很在意帝位的,在那個“家天下”的時代也沒有理由拱手相讓,而深通儒學、崇尚忠貞的諸葛亮也不會(不敢)“取而代之”。至於有人說劉備是為了試探,就更是低估了劉備的智商。

    事實上,劉備對兒子們是給了兩份遺囑的,一份是給劉禪,有勉勵之意,一份是給劉永、劉理,令其“與丞相共事”。看得出劉備有兩手準備,如劉禪“不才”,就立劉永或劉理。囑咐兒子們“父事丞相”,是給予了諸葛亮廢立大權,如西漢之霍光。由此看來,“自取”是自行選取、取度之意。

    由以上論述可知,劉備託孤是真心而非陰謀,是讓諸葛亮量才取度而非試探或者教唆其篡權。

    當然,經歷過無數血風腥雨的劉備雖信任諸葛亮,但作為帝王還是要講究權術的,否則也就不能稱為“梟雄”了。他一方面以李嚴為尚書令,統內外軍事,這等於是分化了諸葛亮的權力,這也有利於兒子以後的親政,另一方面又令拼死救過劉禪的趙雲單獨率領一支軍隊駐紮成都,保護皇室安全。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留後著,不可謂不老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車子適合一家人旅遊出去開,15萬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