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朱旭陽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心氣虛,心陽虛和心陽暴脫均是中醫學心繫疾病的病證名稱。應該如何辨證三者的關係呢?簡言之,三種證型的相同點是心氣虛發展為→心陽虛→發展→心陽暴脫。

    陽虛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目瞑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飲食無味,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色,滿口津液,不思水飲,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細微無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縮,種種病形,皆是陽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扶陽抑陰——《醫理真傳》

    《內經》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一身之血脈”。意思是健康人心氣推動血脈在脈道內執行,周流不息上下迴圈,主持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在多種病因刺激下,心的陽氣不足,病變一般始於心氣虛,心氣虛弱不能推動血脈執行,營養心神和周身引起的心悸胸悶,氣短,乏力,舌淡脈弱等諸多症狀。一般心氣虛症狀輕微,多呈陣發性,勞累緊張,情緒波動後加重,可見於心臟功能性疾病,例如神經症,植物神經紊亂表現的心悸胸悶等。個別心氣虛的患者可伴發心肌炎。一般多無心的嚴重器質性損害。若心氣虛日久累及於心陽,就發展為心陽虛。這個階段屬病情的進展加重,心陽虛弱,不能溫煦激發人體,可引起繼發陽虛寒凝血瘀,陽虛水飲等複雜證候,表現為心悸胸悶,或伴有心絞痛,四肢不溫,動則氣短喘粗,尿頻浮腫,頭暈目眩,多見於心陽的器質性病變,例如冠心病。心陽虛若調治不當或誘因刺激累及其他臟腑,往往就容易發展為致命的心陽暴脫的表現。朱大夫遇到過心陽虛病人,在汗蒸房大量出汗後,出現心梗發作,這就屬於心陽暴脫。中醫也叫“亡陽”“真心痛”,屬心陽迅速外脫亡失,《內經》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心陽暴脫以突發的心悸喘憋,煩躁異常,劇烈胸痛,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脈微細欲絕為主,嚴重者可出現暈厥昏迷,甚至死亡。一般多見於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等。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黃帝內經》

    三證的區別之處可總結為病理階段,症狀表現,發展轉歸等三個方面的不同。接下來,朱大夫根據中醫專業知識,為您做全面正確的解答分析,說清楚三證的病證特點和辨證思路。★心氣虛的病因和病證特點心為五臟之一,居於胸腔內,功能為主持人體血脈的執行推動,心臟正常的跳動是血脈迴圈的保障,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所以中醫認為心主血脈,主藏神,《內經》說“心為陽中之陽,君主之官”,陽代表著功能運動。精神狀態和基本運動活動均有心臟調節控制,心的功能可以用“心氣”概括。心氣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為逐漸衰退的生理過程,例如青少年,心氣充足,心臟搏動有力,體質狀態也較良好。進入老年後,心氣衰減,心臟功能為逐步下降,心臟疾病也較容易發生。

    心主血而藏神。心經氣血不足,無以養神,則神不安,故見驚悸不寐——《仁齋直指方》

    心氣虛證是因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憂思過度,情緒不暢,勞累過度等因素造成以心氣虛弱為主,繼而引起全身氣虛表現的病證。由於心氣虛弱,推動血脈執行能力下降,表現為心悸心慌,胸悶氣短,伴有心氣虛累及全身氣虛的表現,如周身乏力,心其華在面,氣虛不能上榮於面部,出現面色晃白,心氣虛不養心神出現精神不振,氣虛不能鼓動脈道,出現舌淡,脈弱的體徵。因外感風熱邪氣,風熱侵犯心臟,損傷心氣,可導致心氣虛弱,即發熱頭痛,鼻流黃涕後,出現心悸胸悶,正如醫學家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到的溫熱邪氣上受,首先經口鼻犯肺引起外感發熱表現,肺與心包相臨,邪氣逆傳心包,損害心氣。本證多見於病毒性心肌炎出現的心氣虛弱問題,鑑別要點存在外感表證伴有心氣虛症狀。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溫熱論》

    飲食不節,憂思過度,情緒不暢也是導致心氣虛的常見病因,脾胃位於中焦,主運化水谷,將飲食水谷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脾主升清可將精微上輸於心,再由心氣的化赤作用,以變化為氣血。《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若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失調,精微氣血來源不足。憂思過度,“思則氣結”,脾胃氣機結滯後,運化飲食能力下降,久而久之脾胃必將受損,氣血源頭不足,血不養心,心氣發生虛弱。脾不運化水液,水液停滯為溼,邪,溼聚成痰,形成痰溼阻滯,可損害心氣。因飲食情緒引起的心氣虛常表現為心脾兩虛的問題,即心悸怔忡,胸悶,隨情緒波動,精神緊張後加重,伴有腹脹便溏,食少乏力,失眠多夢等脾虛證候。符合現代醫學神經症引起的心臟功能紊亂。

    憂愁思慮則傷心——《黃帝內經》

    此外,因飲食不節,夏季過量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導致心氣受損,類似於現代醫學認為過食生冷造成冠狀動脈痙攣缺血或過食生冷食物後,引起劇烈腹瀉,津液陽氣亡失,可發生心氣受損的問題,類似於劇烈腹瀉,水和電解質紊亂出現的心律失常。

    逆夏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黃帝內經》

    小結:以上是心氣虛引起的病證特點,鑑別要點以心悸心慌,伴有全身氣虛表現,可伴有脾虛,痰溼證,外感風熱證的表現。心氣虛進一步加重,可發展為心陽虛。★心陽虛的病因和病證特點心陽虛多為心氣虛進一步加重而來,朱大夫提示,陽與氣本來就是一回事,氣虛加重為陽虛,陽虛包含著氣虛表現。只是心陽虛發生後已不只是單純心氣推動無力的問題,心氣的溫煦,防禦,激發臟腑的功能全部下降,中醫將心陽必做天空的太陽,Sunny照耀萬物才可以升發,心陽虛推動血脈無力,引起血脈瘀阻,心陽虛,脾腎陽氣亦受影響,相反,脾腎陽虛亦可導致心陽虧虛,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脾腎陽虛後水液停滯形成水飲內停,心陽虛病證比較複雜,臟腑失調的問題比較突出。

    陽虛者,火衰其本。火虧於下,則陽衰於上。或神氣昏沉,或動履睏倦,或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咽喉哽噎而嘔惡氣短,皆上焦(心肺)之陽虛也——《醫學整合》

    因平時有心氣虛問題,遇外感,情緒不暢,年老體衰,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誘因刺激,心氣不足進一步加重,氣損及陽,發生心陽虧虛。表現為心悸心慌,心陽失去了溫煦能力,表現為周身怕冷,四肢不溫,多有神疲乏力,胸悶氣短的氣虛表現。因心陽虛致瘀血者,多伴有發作性心前區疼痛,後背痛,面色晃白或手足青紫,舌淡有瘀斑,脈澀。本證屬《金匱要略》的“胸痺”,類似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發作,需注意辨別是否屬於心陽虛問題。

    胸痺,胸痛徹背,背痛徹心——《金匱要略》

    因心陽虛致水飲停留,多為陽氣不能化水,脾腎陽氣推動代謝水液,水液屬陰,所以《內經》說“無陽,陰無以生”,水飲停留,除了有心陽虛症狀外,多伴有下肢顏面浮腫,尿頻尿少,舌淡苔薄,脾虛所致水飲停留,多有腹瀉便溏,腎虛所致水飲停留,多有腰膝痠軟。肺虛水飲停留,多伴有咳嗽痰多,喘粗。本證多類似現代醫學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力衰竭等。

    脾土不升,木火(肝,心)失生長之政,一陽淪陷,腎氣澌亡,則下寒而病陽虛——《四聖心源》

    小結:心陽虛病證比較複雜,多有脾腎肺陽氣不足,水飲瘀血停留的問題,具體表現應加以分析,或請專業的中醫師給予指導。一般多見於器質性病變,需要足夠的重視。★心陽暴脫的病因和病證特點心陽暴脫又稱“亡陽”“真心痛”屬急危重證候,多由心陽虛,臟腑失調加重而來,病雖在心,但亦累及到脾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屬水主一身之陽,心屬火為陽中之陽,二髒上下交通,水火既濟。《傷寒論》中,同屬少陰君火之氣。心陽暴脫的病證,氣血虧損,臟腑嚴重虛弱,尤其是腎陽不足,不能固護心之陽氣,使陽氣亡失,暴脫於外。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黃帝內經》

    心陽虛的慢性疾病,因外感風寒,寒傷心陽,或大汗出以及濫用發汗,通瀉藥物,使汗,尿等津液過多排出,陽氣隨之外洩。發生心陽暴脫,以突然出現的心悸心慌,不能自制,胸悶喘憋,手足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心前區劇烈疼痛,面色蒼白,大便失禁,脈微細欲絕或脈大無倫。嚴重者出現昏厥,甚至陽氣亡失造成死亡。醫學家丁甘仁曾治療一例心陽暴脫的病人,因出汗太多,心陽大量外洩,引起的暴脫症狀,他在《丁甘仁醫案》中形容這個患者“陰邪無退散之期,陽氣有脫離之險,脈證參合,危在旦夕”。此外,陰陽互根互用,心陽暴脫時,臟腑氣血必然已損傷到極限,《內經》所謂“陽生陰長”。陽虛則陰血必然不足,病機複雜多變,需經正規的治療。本證多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凌某,脈大不斂。神迷囈語。陰陽不相交合。為欲脫之象。救陰無速功。急急鎮固陰陽。冀其蘇息——《臨證醫案指南》

    ★專業區分和建議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屬病情加重的遞增關係,心氣虛為開端,病情較輕,以心臟功能改變為主,伴隨氣虛症狀。進一步加重為心陽虛,表現為陽氣推動溫煦激發的能力下降,臟腑失調情況較複雜,心陽不足累及到脾腎陽氣,如醫學家張景嶽說的“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多伴有脾虛痰溼,腎虛水飲停留的問題。心陽虛調治不當或病因刺激,可發生心陽暴脫,多為急症表現,需正規的治療和診斷才可保障生命安全。建議:心氣虛的病人,因《內經》說“勞則氣耗”,這個勞包含著勞累過度,思慮過度,情緒不暢的過度,所以心臟問題注意情緒平和,戒氣戒躁,不吸菸,規律飲食,作息時間穩定,適當運動,心氣虛,心陽虛和心陽暴脫的治療需經專業醫生給予指導,不可自行盲目用藥。如伴有其他基礎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可誘發心臟疾病的發生,應積極的控制原發基礎性疾病,保持血壓和血糖的穩定。

    最後,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 2 # 常窪醫院韓義升大夫

    這是一個從輕到重的發展過程。

    心氣虛只是表現為心氣的不足,沒有心陽虛的寒性症狀,氣虛沒有損陽。

    心陽虛就有了寒性症狀,表現為體寒怕冷,胸痛徹背的症狀。

    心陽暴脫就是心陽沒有了,表現為冷汗淋漓,生命垂危的表現。

  • 3 # 海根209962465

    心陽虛是心中陽氣不足。心氣虛是指心臟功能活動不足,心神不安,氣行無力,血運遲滯而出現的證候。心陽虛比心氣虛更重一些,亦可由心氣虛發展而來。心悸,氣短,自汗,倦怠無力,是二者共有的主證。不同的是心陽虛除了共有證外兼有寒象畏寒肢冷,心陽虛瘀血現象比心氣虛更明顯,心陽虛不能化水制水,水飲內停,水飲上泛也是和心氣虛的一大鑒別。還有心陽虛和心氣虛都有心悸症狀,心陽虛心悸有空虛感,悸動較動,而心氣虛僅心慌,略有悸動不安。心陽暴脫,心的陽氣驟子上脫失,出現陽氣欲絕,神失所主的危候。心陽暴脫是心陽虛發展而來,心陽暴脫除了有心陽虛的症狀外,常見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神識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等危候。心陽虛證和心陽暴脫,二證病勢有緩急,病情有情重的不同,臨床上要仔細鑑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f和生死狙擊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