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九扒史伊
-
2 # 野草的沉思
漢高祖劉邦死後,年青的惠帝劉盈繼位,呂后輔政。
狂妄驕橫的匈奴冒頓單于寫了一封侮辱性的書信給呂后,信中寫道:"我是一個孤獨的君主,生於潮溼之地,長於牛馬之中,很希望到中原遊玩一番。陛下剛剛喪偶,寡居無依,我們兩人都寂寞不樂,沒什麼好玩的。希望我們倆能以各自所有的,交換到各自所沒有的。"
呂后看完信大怒,召來陳平、樊噲、季布商量對策。
樊噲首先拍著胸脯說:"臣願率領十萬之眾,橫行匈奴中!"
呂后問季布的意見。季布回答道:“樊噲該殺!"接著,他說:“當年,漢軍有32萬人,樊噲是上將軍。當時匈奴把高帝圍在平城七天七夜,樊噲卻不能解圍。現在這件事還記憶猶新。樊噲卻妄言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這是要動搖漢家天下,是當面欺君。”他停了一下,看著呂后說,"匈奴人象禽獸一樣,不講禮法,聽到他們說好話不值得高興,聽到惡語也不值得生氣。”
季布原是項羽手下名將。項羽死後,劉邦以千金通緝要殺他。後大俠朱家透過夏侯嬰說情,劉邦感念季布忠義特別信守承諾,不僅赦免了他,還予以重用。
呂后聽了季布的話,認為他的話有道理。
匈奴人是不講倫理的,父死,兒子可以娶後媽;兄死,弟可以娶嫂。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劉邦剛死,漢朝不穩,兵力不如匈奴。
如果負氣對匈奴用兵,沒有勝算,還可能動搖漢朝基業。
考慮這些因素以後,呂后讓人給冒頓單于寫了回信:"單于賜書於敝國,敝國誠惶誠恐。我已年老氣衰,發齒脫落,路都走不穩。不值得單于降低身份汙辱了自己。敝國無罪,也應該被寬恕。我有兩輛御車,駕車的馬八匹,奉送給您乘坐。"
冒頓單于給呂后信,本來是沒憋好屁,但見了呂后的不軟不硬的回信,也沒了脾氣。又派人來漢朝道歉,說:"我們不知道中原的禮節,陛下幸好寬恕了我們。"
這之後,兩國繼續維持和親關係。
在這件事上,呂后忍辱負重,虛與委蛇,避免了一場近在咫尺的漢匈之間的不對稱戰爭,贏得了和平和發展經濟的條件,為之後的文景之治做出了貢獻。
-
3 # 公元前
漢高祖劉邦在駕崩之後,呂太后開始執政,而稱霸北方草原的冒頓單于曾經給呂太后寫了一封信,呂太后看到單于的信之後,非常的震怒,於是準備發兵攻打匈奴,但是在大臣們的極力勸阻下,呂太后決定忍下這份屈辱,並繼續實行漢高祖所制定的和匈奴和親的政策。
冒頓單于用這樣一封國書,用極高傲的恣態,輕篾呂太后,他曾經多次想要進犯中國的邊境。
呂太后看到單于的信之後:召集諸位大臣商量怎麼解決這件事。樊噲則主張發兵洗雪這個恥辱,而季布卻顯得非常冷靜。
隨後,季布向呂后講述了當年白登之圍的歷史故事,她想要呂太后明白:當年漢高祖劉邦,率全國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尚且中了匈奴的埋伏慘敗而歸。那麼屠夫樊噲又有什麼信心,能夠征服匈奴呢。
呂太后聽了季布的話之後,忍下了單于對她的羞辱,繼續實行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於是她回信給冒頓單于:我自己年紀大了,也沒什麼力氣了,頭髮和牙齒都已經脫落了,連走路都走不穩了。你肯定是聽了別人對於我的容貌的不實讒言。怎麼能用我這副不好的模樣去貶損您的光輝形象呢。我並沒有什麼對不住您的地方呀,您應該寬恕我才對嘛。透過呂太后給單于的回信,我們可以看出,她為了漢朝的大局能夠暫時隱忍的一面,冒頓單于看到呂太后的回信,自知自己失禮了,於是立刻派遣大使去給呂太后道歉。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冒頓給呂太后寫這封所謂的“求愛信”,並不是出於真心,只不過是為了戲弄漢朝皇太后。而呂后的回信,用巧妙自謙的方式回絕了冒頓單于,這也是呂太后政治能力的表現。對於呂太后能夠狠心處死戚夫人、劉如意、劉恢、劉友等皇室宗親這樣的“狠角色”,能夠忍受敵人對自己的羞辱,可見呂太后的高超智慧。
呂后在劉邦死後,漢朝軍事力量還不強盛的時候,繼續漢高祖劉邦制訂的和親政策,是她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
4 # 文史輕論
我是書中煙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靠不靠譜,看完就知道了……
冒頓寫信給呂后別以為是真心去“和親”,只是一種試探和挑逗,目的是想激怒呂后,燃起戰火,給他入侵找藉口。
劉邦死後,繼位的小皇帝不諳世事,呂后主政獨掌乾坤。虎視中原的草原霸主冒頓,一向野心勃勃,吞噬中原之心由來已久。
在這檔口,冒頓挑逗性地給呂后去了一封信,意思是說:"我這個孤獨的草原霸主,雖然掃平了北方,復興了匈奴,雖然擁有了廣茂的草原,卻很孤獨,真想到中原一遊,飽覽中原的大好河山,今女主你獨掌乾坤,雖攬美好河山入懷,卻是獨立為君主,想必也是孤單寂寞,也不快樂,我們何不湊成一對,去共享人世繁華呢?"
……冒頓也真是個混蛋,為了想吞併中原,竟打起了呂后這老太婆的主意,於是故意挑逗呂后底線,去試探一下她有什麼反應,信中很明確告訴了呂后,他就是要入主中原……看你老婆子怎麼回覆。
想想這冒頓也夠無恥的,臉皮還特厚。其實並不奇怪,冒頓就這貨色,是一個六親不認,且不仁不義不孝之主——他殺父代立,妻群母,不過此人除了奸滑,無恥,還勇武威猛,足智多謀,他馳騁草原橫掃北方後,建立起了強盛的匈奴帝國。
"劉邦去進剿他時,反被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點把命都丟了。從此劉邦再也敢去招惹冒頓了,為保邊境安寧,於是屈尊降貴去求和,每年給他進貢金銀珠寶車馬物質才換得安寧。"
說穿了就是泱泱中原大國稱臣於這個草原單于。冒頓看在劉邦銀子的份上,也就暫時放棄騷擾邊境的行動,但是想入主中原之心並沒有死。
劉邦死後,冒頓認為機會來了,聽說新皇帝年齡尚小,大權都抓在一婦人手中,想在這個時候必須主動出擊……於是便寫信去挑逗,掂量掂量呂后這老婆子的輕重,看她有什麼能耐,怎樣回覆。
沒想到這呂后,比劉邦更善於周旋,一封回信寥寥數語,從字裡行間就知道了這呂后不是善茬兒,不過,呂后送來的車馬物資照單全收了,於是暫時放下了入侵中原的野心,心想,等這呂后歸天后再作打算……
——冒頓所謂“和親”,醉翁之意不在酒,很簡單就是去挑逗呂后的底線,使呂后動怒,然後借題發揮,好名正言順去騷擾和入侵中原。
-
5 # 五色土聊歷史
要說這冒頓單于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曾殺妻弒父,成功上位當上了單于,其人智勇雙全,靠一己之力收服了周邊的各個部落,使草原民族由弱小變強大,是草原上的不二梟雄。
至於莫頓單于為什麼給呂后寫求愛信,並不是因為莫頓單于愛上了呂后, 而是莫頓單于愛上了中原,他對中原的美女和中原的物產垂涎三尺,呂后只不過是他的一個跳板而已。
說穿了莫頓單于是給呂后布的一個局,透過這個局,他要試探一下這孤兒寡母到底幾斤幾兩,其實不管呂后同意還是不同意,莫頓單于都穩賺不賠。
其一,如果呂后同意了,那麼冒頓單于就會不費一兵一卒,攬中原入懷,那冒頓單于就會想怎麼嗨就怎麼嗨了。
其二,如果呂后不同意,激怒了呂后,呂后一發飆,再和冒頓開戰,這樣就正中了冒頓單于的下懷,冒頓單于就有了進攻中原的藉口,而且是堂而皇之師出有名。
但是,莫頓單于沒有想到,呂后也是一個玩政治的高手,他把這口惡氣全部吞下,而且慢慢的吐出;呂后沒有同意, 但也沒有翻臉,只是自貶了一番,說配不上冒頓,同時還送給冒頓好多禮物。
莫頓是個讀心高手,他發現了呂后的不簡單,呂后採用了迂迴的戰術,讓莫頓單于感到這一拳是打在了空氣中,一點都不爽歪歪。
這就是高手之間的對決,在心智層面上,冒頓單于不再敢小瞧呂后,也就暫時打消了進攻中原的想法,心想還是接著合親吧,圖謀中原的大計等呂后死了再說吧!!!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劉邦駕崩後,繼位的劉盈性格怯懦,不諳政務,呂后當仁不讓地獨掌乾坤。對中原一直虎視眈眈的草原霸主冒頓開始蠢蠢欲動了,吞噬中原的野心再次膨脹起來。
為了師出有名,冒頓用輕佻的語言給呂后寫了一封信,內容是:我是個孤獨的國王,生在荒山草澤,長在平野放牧牛馬的地方,多次到過你國邊境,也想到中國內地一遊。現在我孤單一人,你已經守寡,我們兩個都寂寞空虛,生活沒有樂趣。我們相互間可以用自己擁有的東西,換取自己所需要而沒有的。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孤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冒頓單于在耍流氓,盡顯了自己高傲狂妄的恣態,這封信對中國和呂后表示了極大的輕篾。他曾經多次侵犯過中國,這次又提出“願遊中國”,這是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隱藏的含義是自己必定要戰勝中國,並且俘虜呂后,改變自己的孤寂狀態,也就是讓她做自己的女人……這個混蛋,名義上是向呂后提親。事實上是挑逗、侮辱、激怒呂后。
真是恬不知恥!冒頓這傢伙,沒有經過中原文化薰陶,本身就是人類渣滓。他六親不認,是如假包換的不仁不孝不義的主,他殺父代立,以群母為妻。但是,他長在草原,有縱橫馳騁的本領,勇武威猛,能征慣戰,足智多謀。他橫掃北方後,建立起了一度強盛的匈奴帝國。
漢高祖劉邦在世時,曾經御駕親征過他,卻被他包圍了。在白登山漢高祖劉邦被困七天七夜,若不是手下的謀士陳平出奇計,劉邦的老命 差一點丟了。從此,活著的劉邦再也敢招惹冒頓了,為保邊境安寧,劉邦主動向匈奴求和,每年給他很多金銀珠寶車馬等物。
劉邦死後,冒頓知道新皇帝沒有大作為,漢中央大權都落在一呂后手中,想在這個時候,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擄掠一把……於是便寫了這封信,一為掂量一下呂后 的輕重。二是想到,萬一這個老婆子沒有頭腦,出師遠征自己,那麼,自己進入中原就有藉口了。
呂后呢,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豐富的的政治經驗,處事手腕嫻熟,深諳冒頓之意。在朝臣的建議下,寫了一封回信,儘管只寥寥數語,也表明了呂后自己不是任人欺凌的女人:
單于不忘敝邑,賜之以書,敝邑恐懼。退日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敝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意思是,我收到您的書信,誠惶誠恐。現在呢,我年老體衰,頭髮和牙齒都開始掉了。已經根本不適合做單于您的妻子了。我希望您能夠諒解,送些車馬給您,權當賠罪!很聰明的呂后,三下五除二,乾脆利落地解決了這個事件。她表達了自己先禮後兵的意思。冒頓收到了呂后的信與車馬後,知道了這個女人不是善茬,是有兩把刷子的人,於是,暫時沒有了脾氣。
綜上撰述,冒頓所謂“和親”,目的就是去挑逗呂后的底線,讓呂后在一怒之下做出蠢事,然後借題發揮,來名正言順地進行騷擾和入侵。可惜,如意算盤落空了。
-
7 # 月照那彎淺水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說冒頓想試探一下虛實,看看漢朝的反應。其實匈奴對他這個南方鄰居沒什麼領土野心,匈奴是遊牧民族,不善於定居生活,但這樣不停追尋牧場的生活,難免會遇到糧食緊張的時候,所以漢朝是他們很大的一個糧倉,就像寄生蟲一樣,不能直接搞死你,匈奴只想利益最大化。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匈奴的目的很單純,只是想羞辱一下新生的漢朝。其實我覺得這兩種因素都有。
-
8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匈奴的冒頓單于這個時候向呂后提親,當然是為了牟取不當得利了。
冒頓單于和劉邦的關係劉邦在大家的心目當中,或許是一個宵小之徒,但是冒頓單于比劉邦還要小人。
於是劉邦終於遇到了對手,而這個對手差點要了自己的命,那就是白登之圍。
劉邦聽信了某些傳言,決定自己率領軍隊親自討伐冒頓單于,討伐討伐的,差點把自己的命也給討沒了。
要不是自己身邊的謀臣拼了命給自己出建議,要不是當時的時機得當,恐怕最終回來的就已經是一堆屍骨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劉邦和冒頓單于之間的關係從來沒有緩和過來,劉邦與冒頓單于已是不死不休的狀態,即便如此,劉邦依舊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劉邦拿出了國內的部分財富,主動孝敬給冒頓單于,並且積極的和冒頓單于進行和親,一個勁得拍冒頓單于的馬屁。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劉邦糊塗了,事實上劉邦屬於無奈當中的無奈之舉,因為當時的狀態劉邦根本打不過匈奴,想要打過匈奴,最起碼再熬上幾年。
既然打不過,那就得先妥協,這是劉邦的一貫路數。
但是劉邦終究是沒有遇到在一次攻打冒頓單于的機會,因為自己去世了。
而在劉邦去世的時候,冒頓單于已經知道劉邦的孩子劉盈當上了皇帝,而這個人比較脆弱,比較老實。
所以這個時候冒頓單于突然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反正他們的老子已經不在了,新來的兒子還沒有掌握政權,不妨撈一把,不過在撈一把之前還是要做好準備的。
這封信的內容冒頓單于把這封信交給了呂后,而在這封信當中寫了一些比較輕佻的東西。
比如其中有一段話是這個樣子的,我的年齡也大了,你的年齡也大了,我的老婆雖然多,但是沒有幾個中意的,你現在已經沒有老公了,不如咱倆一起居家過日子吧。
這是一副明顯的挑釁話,而在這幅挑釁話的背後,是一系列的軍事危機。
呂后已經明白,莫頓單于透過這段對話來看一下自己究竟有沒有實力保住大漢天下穩固的根基,如果這封信的回答不恰當的話,就極有可能導致滅國之災。
於是左思右想之後,呂后也同樣用了幾句話來及時的扭轉頹勢,來向冒頓單于表明:大漢帝國也不是容易欺負的,只不過她採用的方法非常巧妙。
呂后告訴冒頓單于,我的年齡非常的大,頭髮已經白了,牙齒也稀鬆了,做你的妻子實在是不合適。這裡面有幾個戰馬,一些稀罕玩意兒全都送給你了,當做賠禮道歉的禮物。
表面上來看,呂雉這樣做實在是有點窩囊了,但仔細窺探的話就不難發現,呂雉這樣做事其實是以弱示強。
這幾匹戰馬如果冒頓單于收下那麼兩個國家,依舊是朋友,如果冒頓單于膽敢四處折騰,那麼將會有無數匹戰馬和冒頓單于拼個你死我活。
-
9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段軼事,是浩瀚歷史長河裡,一段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這個冒頓單于,算是大漢的老熟人了。
當年高祖劉邦御駕親征,結果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幸得謀士陳平解圍,不然高祖劉邦下場叵測。
當時圍困劉邦的匈奴單于就是這位冒頓單于。
等到劉邦去世後,這個冒頓單于便想掂量掂量如今的大漢朝,有幾斤幾兩,想試探下他們匈奴是否可以南下作威作福。
於是,冒頓單于給當時把持大漢朝政的呂后送去了一封信。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孤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封信的大體內容為:我冒頓是個寂寞孤獨的首領,生在荒山草澤,長在放牧牛馬的平原上,,我多次到過你們國家的邊境,我很想到你們國家的內地一遊。現在我孤單一人,你已經守寡,我們兩個都寂寞空虛,生活沒有樂趣。我們可以互相交換彼此沒有的東西。
這封名為求親的信,其實就是耍流氓,特別是最後一句,什麼你有的我沒有的,我有的你沒有的,還互相交換,呸!下流!
冒頓寫這樣一封齷齪的信,就是想激怒高高在上的呂后,都說女人是感性的,冒頓希望呂后暴怒之下,與匈奴兵戎相見。
這樣一來,冒頓可以領教一下此時漢軍的實力,二來,也可以為冒頓南下中原找到藉口。
但是,冒頓低估了呂后,呂后是個女人不假,但呂后是個政治高手,早養成了喜怒不形於色的高人風範。
當時的漢朝,百廢待興,實在不適宜再動干戈,因此,呂后主張以和為貴。
於是,呂后也給冒頓單于回了一封信。
單于不忘敝邑,賜之以書,敝邑恐懼。退日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敝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信的大體內容為:我收到您的書信,真是誠惶誠恐啊。我如今年老體衰,頭髮和牙齒都開始掉了走路也失去了美麗女子該有的儀態。您對我的印象太過美好,我其實不適合做單于您的妻子了。我希望您能夠諒解,送些車馬給您,權當賠罪!
呂后只是風輕雲淡的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以一個老婦的謙遜姿態,和藹可親的迴應了冒頓單于的“愛慕”,這樣既作出了明確的迴應,又讓雙方都有臺階下,不得不讓人佩服呂后的政治手腕。
而冒頓單于收到呂后的回信後,也知道了呂后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手,暫時放棄了對漢朝動兵的打算。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0 # 清水空流
真的,歷代王朝如果要長久,關鍵在於第二代君主,而西漢王朝之所以得以延續則就在於呂后,漢惠帝真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呂雉無疑是合格的,司馬遷把呂后入帝王本紀是應該的。
在劉邦死後,呂后成為西漢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呂后基本上維持了劉邦策略施政,西漢的國力可謂蒸蒸日上。但就在這個時候,呂雉收到了一封“外交”信函。也可以說是一封求婚信。此信讓西漢朝堂上下群情激憤。這封信不僅是對呂后的侮辱,也是對大漢王朝的褻瀆。那匈奴最高的首領(單于)冒頓的信到底是怎麼寫的呢。
最初,劉邦與冒頓單于發生戰事,劉邦被圍白登山,靠著陳平的計謀才脫身。脫身之後,劉邦採取“和親”計策,將漢朝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並每年給與財物,達成了漢匈之間的“和平”。待劉邦駕崩以後,冒頓放棄了“和平”策略,意圖武力侵犯西漢。出於試探的目的給呂后寫了“求婚書”,信中寫道: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意思是:你的丈夫去世,而我自己是王后也去世了,我們二人都已經喪偶,空虛寂寞冷、不如你嫁給我,結成兩家之好。匈奴大漢一家親。
冒頓的信是試探,看看漢朝的反應。是戰是和?呂后看到書信以後,勃然大怒,召叢集臣商議,要想發傾國之兵討伐匈奴。一洩心頭之恨,而主戰派裡最積極的就是呂后的妹夫舞陽侯屠狗將軍樊噲,他喊的最兇,叫的最響,但此事遭到季布的強烈反對。季布當時擔任中尉(首都衛戍區司令)。官職還是其次,最關鍵的是季布在朝堂與民間名聲極佳。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說,季布在朝堂上下一片喊打的聲音中表現出了難得的冷靜,言道:當年高祖劉邦率兵四十萬,被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樊噲說率十萬大軍可滅匈奴,簡直是痴人說夢,這口氣我們必須要忍,另尋他圖不要中了冒頓計策。
呂后畢竟是大政治家,經過冷靜的考慮,覺得季布說的很對,現在國家凋敝。老百姓不願意打仗,國家還要積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一封“侮辱”的信實在是算不得什麼。呂后隨後回信大意是:單于沒有忘記敝國,還賞賜我們書信,我們誠惶誠恐,我年老氣衰,頭髮牙齒都已脫落,走路也不穩,不值得單于為我屈尊玷汙自己,敝國沒有做錯什麼,還請單于寬恕。現在只能送你兩輛馬車,八匹馬用作陪伴你的座駕。還會給莫頓尋找年輕貌美的女子為妻。而在邊境上積極備戰,防止冒頓犯邊。在呂后文武相繼措施下,冒頓放棄了武力侵犯西漢的。
在這場“外交”戰略交鋒中,呂后取得了實質性勝利。以堅毅狠毒著稱的呂后,居然能忍下這口氣,給漢王朝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在這一點上呂后表現出來大政治家的風範,值得讚賞。
-
11 # 紅小巖談古論今
小巖認為沒什麼目的,也沒什麼陰謀論,純粹是冒頓對漢匈雙方的習俗不瞭解,而弄出的誤會,史稱致書之辱。
關於致書之辱,《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小巖以通俗的話來講,便是因為冒頓知識短缺,而搞了個外交事故,破壞了本就脆弱的雙邊關係,也為後來的漢匈之間關係急劇惡化埋下了導火索。
自秦、漢以降,華夏中原一統,約在同一時期,塞北草原最早的遊牧帝國匈奴也正式形成,正式發展出中原農業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政策與外交關係。
秦、漢在對外關係上,北方的匈奴自始即是主要強敵。
西漢王朝和匈奴關係的發展,大扺經歷了:對抗——和親——對抗—— 統轄的過程。
自漢高帝劉邦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結束對匈奴第一階段的武力對抗,進入以和親為核心的對匈政策,這一政策持續到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從王恢之議,遣聶壹誘騙匈奴騎兵入侵馬邑,史稱馬邑之謀,漢朝開始了對匈奴展開第二階段的武力對抗。
漢武帝決定開拓西域、征伐匈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為了雪恥呂后致書之辱。
這段歷史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極為精彩的表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致書事件是由匈奴冒頓單于所提出,提出的時間是在漢高帝劉邦崩逝後,而冒頓單于所提出的內容是欲與漢高後呂雉聯姻。
冒頓為什麼會送出這麼荒唐的信件?
這裡要說說匈奴的婚俗,《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
匈奴的此一婚俗即是所謂收繼婚制。
收繼婚,又有夫兄弟婚、利未婚、轉房婚等不同名稱,係指遊牧民族女性在丈夫死後嫁給其兄弟的行為、習俗或法律。
廣義的收繼婚也包括改嫁給夫家其他男性,例如亡夫的叔、伯、子、侄、甥等的情況。
遊牧民族的婚姻制度是實行族外婚,婚姻關係是氏族之間或所屬集團間的社會性結合,也就是嫁到夫家的女子,不僅是夫家的一個家庭成員,也是屬於夫家所有氏族的成員。
當配偶死亡時,由死者家族提供其代替人,這一方面是盡義務,也是一種權利,以維持氏族之間的既存婚姻關係,為了要使女子留在本氏族內,故有:若夫死,由夫之子嗣或夫之兄弟繼承他的婚姻關係,這就是匈奴妻後母、妻寡嫂的婚俗,這在遊牧文化圈的婚俗中,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特徵。
這種習俗之形成建立,是因應遊牧民族特殊生活,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遊牧民族的生活資源來自於飼養的牲口,為避免牲口近親繁殖,以致降低牲口品質,因此在實施族外婚之同時,利用由外部落娶來的婦女所攜帶而來之嫁妝,包括屬於婦女所擁有的牲口,用來與本部落的牲口配種,從而有新血緣的加入,避免了近親繁殖;
二是,避免女方財產因夫死而外洩,遊牧民族因受自然環境限制,生產方式並不發達,要守住一份財產極不容易,當家族中有成家的男性亡故,其配偶勢必因改嫁而帶走她所擁有的牲口,造成家族財產的損失,與生存上之危機。
因此亡故男性兄弟子侄必須要負起責任,接納亡故男性之配偶,以避免牲口流失而危及家族集體利益與生存安全;
三是,遊牧社會經常發生戰爭,收繼婚能保障亡故配偶及其子嗣的生存,避免氏族內骨肉流離失所,導致種族消失。
同時,亡故配偶留在本族內,既可補充勞動力,又可同新丈夫生育,為氏族部落提供更多的人口,若非如此,則不能保持其一定的人力資源,且為其團結氏族的一種方法。
是以,遊牧民族的收繼制,既是婚姻制度,也是繼承製度。
漢高帝劉邦在白登之圍後,接受婁敬之建議,行和親之策與匈奴約為兄弟。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因此,當劉邦死後,作為與劉邦結為昆弟的冒頓單于,按照匈奴“收繼婚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的習俗,始有向呂后請婚之舉。
是以,有學者認為冒頓此一行為並非是懷有侮辱呂后之意。而且當冒頓單于收到呂后回信,同時得知漢民族並未如同匈奴採行收繼婚俗後,特遣使向呂后誠懇賠罪。
《漢書.匈奴傳》記載:
冒頓得書,復使使來謝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
引文中的謝乃賠罪、認錯之意。
冒頓單于不僅遣使向呂后賠罪,並雲“未嘗聞中國禮義”,也就是不知曉漢人並不行收繼婚俗,希冀呂后能夠大度寬赦他這次冒昧行為。
以冒頓那囂張的性格,能夠拉下臉來,派遣國使,當眾向呂后道歉這一點,便能看出,他並非故意為之,當時的冒頓也不想進一步地破壞兩國關係,所以也就沒有了陰謀論之說。
回覆列表
劉邦去世後,當時的匈奴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封提親書信。
這信的內容《漢書·匈奴傳》上是這樣記載的: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孤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意思是:如今你我皆是單身,不如我們在一起吧。這樣就能一起擁有夫妻間的幸福了。
這裡面沒有什麼狗血的愛情故事,呂后和這單于年輕並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美麗邂逅。
呂后收到書信之後是勃然大怒,怒言要滅了匈奴這癩蛤蟆!群臣勸阻。待冷靜之後,呂后給單于回了封信:
單于不忘敝邑,賜之以書,敝邑恐懼。退日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敝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大意是:我呂后收到單于的書信,十分惶恐。如今我已是年老體衰之婦人,頭髮和牙齒都開始大把掉了。不適合做單于的妻子了。希望單于能夠諒解,這些車馬權當賠罪!
既然在這之前兩人並沒有什麼瓜葛,那麼冒頓單于寫這封信的目的是什麼?
先來說說劉邦在世時和匈奴的情況:
漢高祖劉邦在世時,曾與冒頓單于簽訂了“和親之約”。一是“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二是“約為昆弟”。所以劉邦與冒頓單于算的上是兄弟關係。
匈奴這個習俗和漢朝是不太一樣的,他們有一條習俗是:“昆弟”者年齡小的要稱為兄者的妻子為嫂子或者嫂夫人,稱為弟者的妻子為弟媳或者弟妹。就是和兄弟之間的關係有點一樣。所以呂后算是冒頓單于的嫂子。匈奴還有另一條奇葩習俗:父死,妻其後母;兄死,弟盡娶寡婦為妻。當年王昭君出塞,她的丈夫去世後,她的兒子雕陶莫皋(不是王昭君親兒子)繼位,便娶王昭君為妻,這是“父死,妻其後母”的例證。而“兄死,弟盡娶寡婦為妻”的例子在匈奴非常普遍。不過有些單于不遵守這種習俗——娶已故單于的妻子,導致之後匈奴分崩離析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兄死,弟盡娶寡婦為妻”是匈奴傳統的婚姻習俗。那麼冒頓單于在“大哥”劉邦去世之後,向嫂子提親,在匈奴是正常的情況,單于只是按照匈奴的習俗,履行他的責任而已。為皇太后的呂后對於匈奴的習俗多少是瞭解一些的,所以她在盛怒之後,很快恢復冷靜。還給冒頓單于回了信,賠了罪。這樣一解釋是不是感覺冒頓單于這麼做沒有錯?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冒頓單于作為一個政權的統治者,又和中原有著長期交往,難道會不知道漢人習俗?
所以他此舉應該是:在試探漢朝態度。呂后是當時漢朝的掌權者,冒頓單于卻要呂后做她的妻子,若是答應了,娶了掌權的呂后做妻子,匈奴就要凌駕於漢朝之上。這樣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將堂堂漢朝歸為他的附屬國。然匈奴是蠻夷之族,怎可凌駕於漢朝之上。這正也是呂后剛收到求婚書,就準備兵發匈奴的原因。冒頓單于故意挑起戰爭。漢朝立國不久,國力甚弱,而冒頓單于統一了匈奴各部,正是實力強盛的時候。以強凌弱亙古不變,而冒頓單于想透過這封提親書信來試探漢朝的反應,想趁機找到兩國開戰的契機。 然呂后在回信中委婉的拒絕了,盡顯謙卑的姿態,更是將漢朝比作“敝邑”。呂后清楚地瞭解匈奴與漢朝的實力對比,忍一時之辱,以保證漢朝的穩定發展。匈奴確認平安無事,裡子面子都有了,且暫停兵戈。以上的三點解讀放在當時漢朝的時局環境來看,顯得很正確。當時的匈奴極其驕橫,知道漢朝根基未穩,根本不怕漢朝。那時的呂后已經人老珠黃,冒頓單于怎麼可能找一個老太婆做妻子呢。所以這封提親書信與婚姻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政治上的博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