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遠行之微塵

    說到党項族,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党項為漢朝的後裔 。自遠古以來,羌人就佔據著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在這一片地區的邊緣地帶,就是位於吐蕃東北部,習慣上稱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項和吐蕃的先民們大概都混雜居住在這一地區。對党項語言的研究證實,就分類而言,操党項語的人可以歸為藏緬民族的古代成員。而就其文化來說,党項人則具有其他羌族群的許多特點。

    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劃分的,如:白蘭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劃分的,如:党項羌、吐谷渾羌等等。

    党項遺裔問題,有的尚未得到證實,有的即使可以確認党項遺裔者,也大都已被其它民族徹底同化了,以至於我們今天只能透過族譜資料去識別他們。只有木雅人算是一個例外,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較為封閉,其民族特徵至今尚未完全泯滅(比如語言)。對於研究民族演變和民族融合的過程來說,木雅人具有它特殊的價值,應該成為西夏史研究者今後的主要致力方向之一。

  • 2 # 碼字先鋒

    蒙古滅西夏後,党項人被編入元軍駐紮中國各地,遂融入其他民族中。那些進入中原的党項人自然融入漢族中。

    原來分散在西北在甘、青、川西地區的一些党項族遊牧部落,則逃入羌族、藏族地區,融入這些民族中。

    党項人的一支甚至穿過西藏,到達喜馬拉雅山下,今天生活在中國-尼泊爾邊界的夏爾巴人就是他們的後裔,以擅長登山著稱於世。

    夏爾巴人已經接受了藏族的生活習性和語言,中國官方將其算作藏族,但夏爾巴人自己不承認,而且也不願意與藏族通婚。

  • 3 # 針灸推拿許大夫

    大家好,我是針灸推拿許傑,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党項族的是現在哪個民族?依據是什麼?

    党項族在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中,將党項人稱作“党項羌”。“Tangghut”(党項)這個名字最初是在鄂爾渾突厥魯尼文碑銘中出現,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

    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唐朝時,經過兩次內遷,党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

    西夏保義二年(1227年),蒙古滅西夏,党項人遂成為蒙古元朝屬民,系色目人之一種。蒙古語譯党項為唐兀(《元朝秘史》譯作唐兀惕或唐忽惕),故元朝以唐兀氏指稱党項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因西夏領土主要在黃河以西,漢文文獻稱之為河西,自蒙古語轉譯,又作合申,故拉施特《史集》謂“蒙古人稱做合申的唐兀惕地區”。但蒙古人所說的河西人是泛指所有的西夏遺民,不專指党項族,故河西又有“蕃河西”和“漢河西”之別,《新元史》卷二九《氏族表》(下)曰:“其俗以舊羌為‘蕃河西’,陷沒入為‘漢河西’。”有的學者認為,在西夏統治的近二百年間,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元朝用“唐兀人”、“河西人”、“西夏人”來指稱這個民族共同體,而“党項”之名卻再也不見於載籍。但在指西夏遺民時,唐兀人與河西人、西夏人還是有所區別的。由於党項族的族稱在各個歷史時期頗有歧異,為了行文的統一,本文仍採用其初始名稱党項,以党項遺民來指元代的唐兀人,以党項遺裔來指元以後的党項人後裔。

    西夏亡國後,党項族人遭受蒙古人屠殺,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少數倖存者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從而漸漸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20世紀以來,學者們對西夏亡國後的党項遺裔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從中可以看到這個民族是這樣最終走向消亡的。

  • 4 # 金槍甜瓜

    党項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是西羌與西遷的拓拔鮮卑融合而成,故有“党項族党項羌”的稱謂。

    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党項為漢朝西羌的後裔。自遠古以來,羌人就佔據著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在這一片地區的邊緣地帶,就是位於吐蕃東北部,習慣上稱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項和吐蕃的先民們大概都混雜居住在這一地區。漢代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党項、雪山党項等部落。 另一說拓跋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鮮卑後代。夏是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的,這也算是西夏最為燦爛的文明瞭吧。党項人最初是個遊牧名族,但在隋唐時代多於漢族融合,他們學習農耕,學習冶煉,慢慢有了逐漸獨特的文化,西夏雖沒有鐵礦,但是鑄劍技術卻是非同尋常,就連但是的宋朝皇帝都會佩戴西夏劍。西夏還出產良弓強弩,盛產青鹽,他們還從敦煌學會了造紙術,這些都是比當時中原都要優越的技術。西夏建國與宋朝多贏少輸,逐漸確立的自己的地位,但是宋末的西夏人並沒有屈服與蒙古人的鐵騎,成吉思汗大軍曾六次征討西夏,最長一次包圍中興府長達半年之久,西夏人拼死抵抗,成吉思汗病逝前,降旨對西夏“以滅之”,就在成吉思汗病逝的第二天,西夏投降。蒙古人把仇恨都 發洩到了西夏人的身上,屠城、殺戮、掘墓、焚書,燦爛文明,盡毀其中。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項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一個以獨立王朝身份卓然而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開始出現在中國西北的歷史版圖上。在縱觀西夏曆史時,它以弱小的實力,在長達190年的時間內,曾先後與同時代的宋、遼、金相抗衡,創造了獨特的民族輝煌。不幸的是,它最終也沒能逃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宿命,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這個王朝連同它的輝煌與夢想,統統湮沒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

    党項族遭遇蒙古的屠殺後,散落的党項族人逐漸溶於各個民族之中,大量的西夏典籍消失殆盡,西夏文字語言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算是已經消亡的民族了吧。

  • 5 # 老森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

    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唐朝時,經過兩次內遷,党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唐中央多在党項民族聚集地設立羈縻州進行管理,有功的党項部落酋長被任命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全國勤王。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宋朝時,李繼遷開始獨立抗宋。李元昊即位夏國王后,下發禿髮令,並努力吸收漢文化,創制党項文字,推動了党項族文明的發展。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這是党項族建立民族政權之始,也是党項發展歷史的頂峰。西夏時期的党項族文化、經濟獲得了空前發展,在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漸發展,後被成吉思汗蒙古大軍所滅,党項族也逐漸消失。

    另一說拓跋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鮮卑後代。

  • 6 # 趙胖君扎西達瓦

    党項族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党項人李繼遷和李元昊的西夏王國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程序,建立了党項民族政權,文化、經濟都取得了空前的發展。

    党項族是西北少數民族,屬於西羌族的一支,活動在青海甘肅一帶,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的族系,有很多分支,有地域性的,有族群性的分別。大多屬於遊牧狀態,不善農耕。族人尚武,好鬥,比較勇猛。整個民族喜歡白色。類似於我們現代人理解的蒙古人或者匈奴人的風俗。隋、唐時代歸屬漢族強大的統一政權。唐朝時分部落擔任當地的刺史,都督,節度使等,也有說受封過公爵。西藏吐蕃國崛起後佔領了許多黨項族的原駐地,党項人被擠壓到甘肅慶陽一帶。安史之亂後,由於党項族人參與平定,受封不少,後來唐王朝又怕党項族強大,所以又放任地方勢力對党項族的壓迫,党項族被壓迫後也起義反抗過,整體上就是拉拉打打,確實實力較弱,大多是受壓迫多一些。到了北宋,同樣也是為了打壓党項人,宋王朝也採用遷徙分化的治理方式,統萬城就是這個時期逐步荒廢掉的。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引起党項貴族的不滿,攻略回鶻、吐蕃,加強了力量,到李元昊時代,終於建立了党項人自己的少數民族政權,國號大夏。但是夏國的建立,除了李元昊文治武功,連續兩代都是幼兒登基,後宮專政,內亂。外有宋、遼、金、蒙、回鶻、吐蕃眾強環繞。同時也有饑荒等天災,雖然整體上夏國促進了發展和社會穩定,但是後期一再腐敗,病入膏肓。終於被成吉思汗滅國,並屠殺皇族。

    夏王國滅亡後,雖然也有党項貴族在西藏重建國西吳,但總體上沒有再次民族凝聚,逐步分落到西南各地。為了防止被蒙古人屠殺,倖存者與蒙古、藏,回等民族雜居,慢慢走向消亡。現代考證,大約雲南四川西藏一帶的蒙古族人,摩梭人,木雅人、納西族人等西南少數民族具有党項人的部分傳承,而向北的裕固族也可能包含党項人的血統。而分別遷徙到中原,江南等地的党項人由於和當地漢民族同化,已經失去党項族的民俗和特徵,語言文字習俗基本全部漢化了。

    根據目前史料記載,只有四川木雅人可能和党項族關係密切,其他族群的党項蹤跡已經不多了。

  • 7 # 小橋流水197777

    公元1038年,党項族在中國西部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西夏立國190年,傳10代帝王,先後與宋、遼、金鼎足而立。

    1227年西夏國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所滅,其典籍、文書付之一炬,文物、古蹟毀壞殆盡。在中國二十四史裡,遼有《遼史》,宋有《宋史》,唯獨沒有西夏史,為後人留下了不盡的難解之謎。西夏滅亡後,其後裔也神秘失蹤,至今,中外學者已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探尋。

    自1882年英國學者巴卜爾首次在其《中國西部旅行及考察》一書中,披露了西夏民族失蹤的假說之後,經過中國幾代學者100多年的研究考證,西夏遺民終於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著名西夏學專家李範文教授經過20多年的調查考證,逐漸解開了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西夏國滅亡後党項族人失蹤之謎?

    中國西夏學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先後到四川、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南宋都城杭州等地調查考證,並結合文物考古實證,證實西夏後裔党項族人主要有五個去向:一是逐漸漢化、二是逐漸藏化、三是蒙化、四是回化、五是遷入中亞,部分西夏党項族人進入尼泊爾。

    西夏亡國後,部分西夏後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西藏等地區,變成了漢民,其中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較多。

    1、漢化融入中華民族

    在北京的居庸關、河北的保定地區也發現有西夏文碑,說明部分西夏後裔進入漢族地區並逐漸漢化,在河西一帶、江浙地區均有記載證明有西夏後裔存在。此外,在陝北米脂、橫山等地居住著許多拓姓居民,他們有可能是西夏党項拓跋氏的後裔。

    專家分析,西夏滅亡後,仍有相當一部分黨項人留在故地。元代過後,原來屬於西夏的部分地區開始大量遷入漢人、蒙古人、回鶻人,他們與西夏遺民和睦相處、繁衍生息。隨著歲月的流逝,西夏後裔與漢地居民經過姓氏、語言、通婚、風俗、崇儒等多方面融合,這些党項人連同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一起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2、蒙回藏化遷入內地

    據西夏文獻記載,西夏的先人党項人被稱作彌藥人,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滅西夏後,蒙古統治者除多次把西夏遺民遷往內地外,還有部分西夏人投降或被俘虜,成為蒙古人的一部分。

    經調查考證,西夏國曾在鄂爾多斯高原駐軍民,西夏滅亡後,這一地區被蒙古軍佔領,居住於此的原西夏國民仍被稱作“木訥”即“彌藥”,證明他們是西夏人的後裔。

    另外,部分西夏人跟隨蒙古軍隊信奉了伊斯蘭教,逐步回化。元朝至正年間,世祖忽必烈將成吉思汗西征時俘獲的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士兵和工匠安置在河西,留在河西的党項人,有一部分則融合於回民族中。

    3、木雅人祖先源西夏

    西夏滅亡後,部分黨項人在經過數千裡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當地的藏族居民中還有不少傳說,他們把這個小政權的首領叫“西吳王”,實際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

    如今,四川省木雅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語言和習俗,他們的語言被稱作“木雅語”或“道孚語”,與古代的党項族語即西夏語,在發音和基本詞彙上比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說明部分黨項族人在西夏亡國後返回原籍,與藏民相居,並逐漸藏化了。

    木雅人是党項人後裔

    藏語的“木雅”一詞,源自宋元時代漢文文獻中的“木訥”、“母納”、“密納克”等,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

    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西夏後裔居住,可以說西夏後裔已融入華夏各族之中。特別是古城西安發現的西夏王朝末帝后人李培業和他珍藏的9部皇族家譜及安徽發現的兩部互相印證的西夏後裔家譜,證明西夏後裔傳承至今,並已成為漢族的成員,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典型例證。

  • 8 # 歷史逸事

    在西北黃土高原,曾經有一個以党項羌為主體的民族建立的政權叫西夏。它和宋、遼、金都鼎立存在過,這個政權存在了190多年。

    這個民族勇武善戰,是個讓“戰爭之神”成吉思汗頭疼的民族,西夏首都中興府久攻不下,讓成吉思汗惱羞成怒,臨終遺言下令屠城。這個充滿血性的民族真的被趕盡殺絕了嗎?

    不,答案是否定的。

    党項族究竟到哪裡去了?這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調查研究的問題。

    根據有關史書、族譜記載、考古資料和調查訪問的材料看,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兩部分,第一,留居西夏故地,第二,遷徙到中國不同地方。

    他們現代都成了哪個民族,不能一概而論。這要看他們與當地民族融合發展具體來說。

    其具體情況我來分析如下:

    一、留居西夏故地

    在甘肅酒泉發現一塊碑。這塊碑刻於公元1361年,它給我們提供了西夏滅亡後河西地區黨項人活動的重要資料。

    該碑記載了唐兀氏家族歷經6代共13人的官職世襲及其活動。這個家族除一小部分上層人物到內地做官,大部分仍是當地居民,其中有不少就任河西地區的官吏。

    另外《甘肅新通志》裡也有同樣的記載。足以說明西夏滅亡後,党項人留居河西走廊及其上層人士從政的概況。

    在經濟方面,史料記載忽必烈駐守西夏時候,在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西夏故地進行屯田。屯田上的直接生產者有漢、回鶻、蒙、藏等民族,但主要的還是河西的党項居民。

    在《元史察罕傳》裡有明確記載:

    察罕是西夏人,他從小就作為成吉思汗的義子為蒙古作戰。在蒙古軍隊裡有著重要影響力,在成吉思汗下達屠城後,在他一再堅持和建議下,蒙古軍隊只對那些有罪的、反抗激烈的西夏人殺死,其餘大部分無辜的西夏人都保全了生命。他們就留在西夏故地。

    在這過程中,党項族居民一定會與各個民族交流、通婚融合,同化成為其他民族。

    此外在鄂爾多斯臺地的邊緣、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蘇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鄉和查不布蘇木等處,集中居住著部分被稱為“唐古特、斡索黑(蒙古語氏族之意)的党項族後裔,大約800多人。

    《元史》記載,鐵木真把一部分西夏遺民賜給了皇后也遂。西夏遺民就被遷到了蒙古。

    他們將唐古特民族改為唐姓,並已融合於蒙古族中,他們風俗習慣和語言與蒙古族沒有區別。

    二、遷徙1、遷至居庸關與河北保定

    公元1345年建造於居庸關洞壁的六種文字石刻,其中就有西夏文。參與該工程的納麟與主持西夏文譯寫的智妙咩布和那徵師均為党項人,說明西夏滅亡後,一部分黨項人遷居於此。

    1962年9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保定城北韓莊發掘了用西夏文記載的“勝相幢”。

    幢中記載,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書寫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記出助緣隨喜的80多個西夏人,包括男女、僧俗、姓名、法號、複姓和單名。他們都屬於蕃姓之列,蕃姓就是指西夏以党項羌為主的非漢人姓氏。

    說明西夏滅亡後有一大批西夏人遷到河北保定定居。

    2、遷至河南地區

    河南地區的西夏遺民主要有兩支:

    (一)為唐(今泌陽)、鄧(今南洋)、申(今信陽)、裕(今方城)等地的西夏遺民。由王立之負責管理。

    史載:

    國已亡,詔與京兆安置,主管西夏降戶。……詔如所請,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鄧、申、裕等處夏國降戶,聽唐、鄧總帥府節制,給上田千畝,牛具農作雲。

    這裡的所謂西夏降戶,除漢民外,顯然還包括一部分黨項人。從給田耕種來看,這些党項人早已漢化,熟悉農耕技術,已成為漢族人。

    (二)為河南北部濮陽地區的西夏遺民

    這支遺民的後裔,大概有 3500餘人,集中居住於濮陽城東約50裡的柳屯鎮,有碑文及家譜可以作證。

    祖籍為涼州(今武威),先祖唐兀臺世居“寧夏路賀蘭山”。大約於1279年前後來到河南定居,這支遺民已經漢化,他們改唐兀賜姓為楊,與漢族通婚,崇尚儒學,連生活習俗也同漢民沒有差別。

    3、遷至安徽地區

    安徽西夏遺民,分佈較廣,影響較大的為餘闕家族。他們家族世居河西武威,父親在廬州做官。餘闕在元朝時入翰林院,兼都元帥守安慶。公元1358年,農民起義軍攻破安慶,餘闕自殺。他兒子餘淵是明洪武時的舉人。

    餘闕家族後裔住在合肥的不少於5000人,住在桐城的約1000多人,語言、生活習俗與漢族無異,表明他們已經完全被漢族同化。

    此外,還有昂吉兒家族和那木瀚家族。昂吉兒原籍是張掖,世代為西夏的將軍。父子長期擔任廬州蒙古漢軍府將領,鎮守合肥;那木瀚世居河西,在元朝初期領兵鎮瀘州,因而就在瀘州定居。他們都是西夏遺民。後來都同化漢族。

    4、遷至四川木雅地區

    這是一支從事畜牧生產的西夏人,以党項為主,他們在西夏亡國後,經過數千里長途跋涉到達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並在此過著定居的生活。

    部分西夏人曾建立過地方政權,當地藏民將該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這個政權他們一直保持著党項民族的風俗習慣,以藏族還是非常有差異。這個地方政權與元朝並存了很長時間。直到清朝康熙時候才被滅掉,大概存在470多年。

    5、遷至浙江地區

    元朝初期和中期,統治者曾經在浙江先後五次刊印西夏文大藏經。為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統治者調集了一批精通西夏文官員、僧人和工匠參與主持刻印。這說明浙江地區確實有一批西夏遺民。

    6、遷至雲南地區

    雲南地區的西夏遺民指的是朶爾赤家族以及後裔。

    朶爾赤是西夏著名的國相兼學者斡道衝的曾孫,世代是西夏靈州人。

    他在元朝很受忽必烈重用。成宗大德年間任雲南廉訪使。從此定居雲南,子孫繁衍。

    據發現於雲南的乾隆五十七年撰修的《朶氏宗譜》記載:

    以朶爾赤為始祖的朶氏家族,相傳已有24代,分佈於雲南昆明、麗江、祿勸、玉溪、箇舊、東川、昭通等地,約有數千人。

    可以推想,他們家族會與雲南少數民族通婚,然後就同化為其他少數民族。

    7、遷至西藏地區

    法國藏學家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書中說: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木雅的掌權家族在王朝覆滅和被成吉思汗征服該地(1227)之時,曾遷移到了藏地以北和昂木仁一帶,該家族還把其國名“北”和與此相關的宗教民間故事也帶到那裡。”

    他在書中所說的木雅掌權家族指的是在後藏拉維絳地方落戶的木雅司烏王族,拉維絳在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昂仁縣境內。

    這支西夏人以昂木仁寺為中心,在後藏形成了一個掌握著政治和宗教的地方割據集團,是元代皇帝詔封的烏思藏十三萬戶之一。

    根據五世達賴所著的《西藏王臣記》的記載,這支西夏人在西藏滅亡前就已遷入了拉堆地區,並與薩斯迦派建立了聯絡。

    上述文獻表明,西夏滅亡前後,確有一支西夏王氏的後裔,遷到了西藏日喀則地區昂仁縣境內的拉維絳一帶,並於此定居,子孫繁衍,他們的上層掌握著政治、宗教大權。

    在中尼邊境和中亞地區,也有西夏遺民。這裡就不贅述了。

    總結一下:

    留居西夏故地的西夏遺民,他們與那裡的漢族、回族,蒙古通婚,相繼同化為其他民族。在蒙古地方定居的,他們已經成為蒙古族人。遷到河北、安徽、河南、浙江地區的,他們就與當地漢族融合,融入漢族。進入雲南的,他們會與雲南少數民族融合,成為少數民族的一份子。遷入西藏地區的應該融入西藏,屬於藏族人。

    一個西夏國家消失了,一個政權消失了,但一個文明不會消失,而創造党項文明的党項民族從來沒有消失,他們大部分融入了漢族當中,也有少部分融入到少數民族當中,他們的血脈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當中。他們與我們漢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他們創造的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熠熠生輝,永遠不會消失。

    因為多元,所以強大,因為一體,所以生生不息,這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本。

  • 9 # 黨書學

    我們的黨姓,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末遷陝的。當時有弟兄五個,現稱掌門到五門,姓黨的人只說你是幾門人。我們也是幾千人以上的村。

  • 10 # 跪射俑

    西夏亡國後百餘年,党項這個古老的民族也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曾經有百萬之中的党項人,主要流向了這三個方向。

    1、投降蒙元

    西夏亡後,元朝在劃分四個民族等級時,將党項人劃為第二等,屬於“色目人”,地位屬於中等。有一部分黨項人投降了蒙元,得以在元朝繼續為官。有近百日之多,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元軍將領李恆,他是西夏皇族後裔,另一個是元朝後期堅守安慶的餘闕。

    三、投奔金國

    西夏滅亡後,除了一部分黨項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由於當時金國尚在,還有一部分西夏人被金朝接收安置在今天河南一帶,給田耕種,並派專人管理。從給田耕種看,這些党項人早已漢化,熟悉農耕技術,屬於以農為業之民。

    三、遷徙內地

    有一支從事畜牧生產的西夏人,在夏亡後,南渡洮河,橫越松潘草原,經過數千里長途跋涉,到達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並在此過著定居的生活。這部份西夏人曾建立過短暫的地方政權。明初,曾出兵相助當朱元璋攻打盤據於四川重慶一帶的明玉珍,立有戰功。今天的木雅人就是當年党項族後裔,他們崇尚白色,有一萬多人口。

    還有部分西夏後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浙江、西藏等地區,為了生活與生存,他們以各種方式依附於不同的政體,並逐步漢化、藏化、蒙化,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液中。

  • 11 # 青悠論史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遠征西夏的戰役中病死在興慶府城下,為了不動搖軍心和誘降西夏,成吉思汗告訴自己的將領在自己死後秘不發喪。最後蒙古大軍攻進興慶府城後大肆屠戮城中皇室宗親和無辜百姓,西夏就此正式滅亡。

    雖然興慶府城破之後遭到蒙古人的屠城,但是蒙古人並沒有對興慶府內和居住在西夏各地的党項人進行滅絕政策。既然這樣,那麼西夏滅亡後党項族去了哪裡呢?為什麼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沒有党項族呢?

    一,融合進了蒙古族

    西夏滅亡後,蒙古大軍返回蒙古草原的時候帶走了大批党項人,而這些党項人作為戰利品都被賜給了成吉思汗的皇后也遂,後來這些党項人便逐漸散居在蒙古草原之上,融入了蒙古人之中。

    在今天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有一批牧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蒙古族,他們稱他們自己為“唐古特”,而“唐古特”一詞卻是西夏的別稱之一。

    二,融合進了漢族

    西夏滅亡後,党項族的一批精英被元帝國所重用,成為元帝國的重臣,大批的党項遺民也成為了元帝國的臣民。為了生存,這些人不斷遷徙,經過數百年的民族融合逐漸融進了漢族之中。

    在今天北京居庸關雲臺券洞的石壁上刻有六種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字,其中一種就有西夏文。根據《元史》記載,雲臺券洞是由原西夏國相党項人高良惠的孫子高智耀奉命所建。

    在今天河南省濮陽市有一塊唐兀公碑,經過專家考證,這塊碑附近幾個村莊的近3500多村民都是党項人的後代。當年西夏滅亡後,他們的祖先加入了元朝的軍隊南征,最後帶著軍籍落戶此地。

  • 12 # HuiNanHistory

    党項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被蒙古人稱作是唐兀惕,目前已經不存在了,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党項地處西北。

    在唐、宋時期,党項被漢人認為是古羌人的一支,所以又稱作是党項羌。

    党項的組成比較多元,包括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等。其中,拓跋氏後來取締了其他党項諸部,演變為西夏王朝的王族。

    唐朝末年,党項拓跋部首領拓跋思在宥州稱刺史。由於幫助唐朝攻打黃巢,最終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並賜予李姓。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的西夏王朝的國王都姓李的歷史原因了。

    宋朝年間,李元昊創立了西夏,此後的200年都在西北盤踞。

    但由於蒙古和元朝的崛起,西夏最終也被蒙古人所消滅,成為元朝的臣民。

    入元以後,党項被蒙古人吸納為色目人的一支。此後,党項開始和其他族群融合,最終消失於中國歷史的舞臺。

    不少党項人,可能都融入了今天的漢族吧。

    總而言之,党項沒有直接的民族後代,它早就消失了。

  • 13 # 行雲流水1437995

    西夏是西北党項人建立的王朝,党項人源出於羌族,和同樣源出古羌的華夏民族有著同一個遠祖。党項人原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八、九世紀時,由於反抗吐蕃貴族的統治,移居到甘肅、寧夏邊境和陝西北部一帶。

    党項族本以畜牧業為主,遷居後也經營農業。由於和漢人長期接觸,逐漸由部落聯盟的氏族公社向奴隸制過渡。十一世紀上半期,在其首領李元昊的領導下,建立了國家。

    李元昊出自党項羌的拓跋部。唐末,拓跋思恭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軍,愛唐封為“夏綏銀節度使”,賜國姓李,統領夏州、綏州和銀州一帶,他是西夏的始祖。

    宋太宗時,党項首領李繼捧以其所領地歸宋。宋太宗命令他的親屬遷到開封,想一舉消滅這一地方勢力,引起另一首領李繼遷的反對。李繼遷率領一部分人對宋用兵,並結交契丹為外援,從此連年戰爭。公元1002年,李繼遷攻下靈州,並建都其地。這一地區有河套的灌溉之利,地勢也很重要,從此勢力更大。

    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於公元1032年繼位。他繼續擴大勢力,佔領了甘肅的涼、甘、肅、瓜、沙等州,統治著境內漢、吐蕃、回鶻等族,以寧夏銀川為都城。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表示脫離宋朝。從此宋夏連年戰爭,宋軍屢失敗。被迫兩國議和,宋每年給西夏銀、絹、茶,兩國重開治邊市場貿易。

    1226年春,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成吉思汗當年帶兵西征的時候,曾經要手下敗將西夏發兵相助。西夏拒絕徵調隨從出征,私下還秘密與金朝議和,成吉思汗決定徹底消滅西夏。 西夏當時已處於苟延殘喘的地步,那裡是蒙古人的對手,加之徵討途中成吉思汗病死,這大大刺激了蒙古軍隊,西夏很快被滅國。

    西夏永遠地從歷史上消失,不留一絲痕跡,千百年來西夏人的去向成迷。 西夏被滅國,實際上還有一小部分西夏人逃出蒙古人的大屠殺。在青藏地區的唐古特人(唐兀人)是西夏倖存的後代之一,大部分人在以後的歷史中藏化、蒙化和漢化,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成員。

    西夏滅亡後,部分黨項人在經過數千裡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後來這部分人成為藏族的一部分。這部分人住雕樓,穿帶白邊藏服,與西藏人風俗相差很大。

    夏爾巴人居住在中尼邊境,屬中國的未識別民族之一,也是西夏後人與當地藏族通婚形成的民族。其次,在陝北米脂、橫山等地居住著許多拓姓居民,他們有可能是西夏党項人的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初期,名將吳起的改革為何會“成於魏國而敗於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