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
2 # 來自火星的貝塔姑娘
媽媽帶著幾分依戀吧,小孩子一般都喜歡說疊字,比如管阿姨叫姨姨,管糖果叫糖糖,這些都是孩子所特有的習慣,而長大之後,我們反而喜歡說得越簡單越好了,比如以前管爺爺叫爺爺,長大之後直接就叫爺了,更加簡單,但是我們之間也是特別熟稔的。
-
3 # 紫瑗
有個朋友說,l她已經很久沒有和自己的父母表達過感激之情了。元旦回家和父母團聚,吃飯的時候,她端起一杯酒,給父母敬酒。鼓足了勇氣對父母說了一句:“爸,媽,二老辛苦了!謝謝您們的養育之恩!”話一說完,她自己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父母也愣了一會,半響才說,傻孩子,說什麼呢。一時間,氣氛都有點尷尬。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最喜歡問孩子和爸爸媽媽哪個最親啊,孩子也會很親熱的叫爸爸媽媽,有的孩子會稱呼媽咪或者更親熱的叫法。孩子長大後,稱呼從媽媽變成了媽,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喜歡說疊聲詞比較多,長大後開始有了獨立自主意識了,覺得那樣老說疊聲詞會顯得孩子氣,幼稚。而開始象大人一樣“正常”去說話了。
另一方面是,孩子從小時候對父母的依賴和依戀,所有的情感都會表達、表露出來。但長大後,受我們的文化教育影響,情感表達的含蓄性。內心對父母有萬千感激和思念之情。訴之口頭的也許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好的,知道了。”
所以說,當孩子從叫媽媽,變成媽的時候,是孩子長大的開始。
當孩子不再親暱的和父母耳鬢廝磨的時候,父母便感覺到,孩子長大了。
當孩子不再直接當面說最親媽媽,也親爸爸的時候,父母便覺得孩子長大了。
因為我們的父母還不習慣孩子這樣的表白,不習慣於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變成一個掙脫父母懷抱的獨立大人了。
紫藤家園,願意和你分享所思所想所感!願我的正能量能傳遞給你。感謝來訪!
祝生活愉快!
-
4 # 蛋蛋巴巴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其實要理解這個現象可以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孩子小的時候,發音喜歡用疊加音,比如爸爸,媽媽,飯飯,奶奶(喝奶的奶)等等。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們父母教育出來的。
人,都有思維定式和慣性,並形成記憶儲存到大腦,孩子也一樣。
我們開始教孩子說話的時候,通常教的第一單詞是爸爸或者媽媽,這就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在沒有完全掌握其它語言詞彙之前,孩子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表達習慣。
但是,孩子長大之後隨著掌握的詞彙更多,語言表達能力更加豐富,加上心理成熟會覺得用疊加音太過兒化,並有羞恥感也就是不好意思。
所以,孩子在長大之後會減化語言的疊加詞。這就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
5 # Avivi遨翔雲端
孩子小的時候說出來的很多話都是有疊詞的,比如爸爸,媽媽 ,爺爺,奶奶,叔叔,伯伯。。。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我們給孩子說話用疊音的越來越少,慢慢的孩子也很少用疊音來說話。
比如在小寶寶小的時候我們會說 寶寶來吃飯飯啦 寶寶睡覺覺啦,隨著孩子長大 我們就會告訴他 寶寶過來吃飯, 寶寶睡覺啦。
一方面是我們父母對孩子說話的疊詞消失了
另一方面是隨著孩子的長大 她發現周圍的孩子們都不在使用疊詞,他自己也不在用了
-
6 # 珞珞媽媽的英文繪本屋
媽媽是比較親近的叫法吧 ,有撒嬌的味道,孩子小時候這樣叫,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覺得這是正常的,就應該這樣叫。可是一旦孩子長大了,他們在內心深處開始有自己的世界 ,知道害羞,有時候會不好意思,這個時候再叫媽媽就有些不相稱了,所以一般孩子大了就開始只叫媽一個字了。
-
7 # 春天的陽光6
我是女孩,我有兩個弟弟。我小時候就喊母親“媽”,喊父親時“爸爸”,現在26了依然這麼喊,以前同學聽見我往家打電話都說我喊“爸爸”喊的特別親切特別暖,我想可能是我比較偏愛父親一點吧!所以叫叫稱呼時語氣都不一樣,當然我生我爸氣時就是特別生硬的一聲“爸”
-
8 # 憂鬱果子
媽媽有些太肉麻了吧,而且隨著年齡的長大,感覺慢慢的不是你依賴父母,而是應該父母依賴你的,你要成為這個家的支撐,這個家的依賴了,我覺得叫媽,更成熟一些吧,而媽媽,就是小孩子叫的,給人的感覺還沒長大,還要依賴著母親的感覺。
-
9 # 火星咿咿呀呀研究所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語言學習發展是不同的,孩子小的時候說疊詞叫媽媽,讓人感覺很親暱,長大後周圍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說話習慣,有的人可能從小到大都是叫媽媽,這個也沒什麼問題,從媽媽到媽同樣如此。
-
10 # 219半生緣
我想說我兒子三歲都是叫媽,從不疊詞,好沒意思,不撒嬌不膩歪我。看到人家的都膩著媽媽,我生了個假兒子嗎?現在大了更別說了,我說給他買衣服玩具鞋子啥的,反過來教育我,家裡都沒錢,一點都不省
-
11 # 最愛魚的喬
其實很多人都覺得媽媽是比較撒嬌的語氣。
這兩個字叫出來帶有一股撒嬌的意味,但是也不代表媽這個字叫出來就不撒嬌了啊
語氣有時候能使媽媽變得跟母親一樣疏遠(個人認為叫母親很疏遠)叫媽也可以帶著一股撒嬌氣味。
我不大一樣,我沒有經歷過叫媽媽,至少從我記事起就沒有了,我叫過媽或者老媽,她都不介意,應該撒嬌這種事是靠語氣分辨而並不是稱呼,怎麼叫無所謂,體現親近與否是語氣。
我現在在家叫娘,對外稱我家母上大人或者是我媽。找她給我買東西的時候語氣當然會變得慘有撒嬌的感覺。就比如,娘~我要這個,好不好~
至於為什麼變稱呼,其實我覺得只是一種感覺自己變成熟了的因素在作祟,覺得叫媽媽不好意思了
請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向家裡那個老女人撒過嬌了?!
嗯對,那個老女人,家裡永遠18的那個女人
過幾年她就要比我年輕了呢
-
12 # 銀河系2448547995
叫媽媽也好,叫媽也好,最怕就是養大後什麼都不叫,如果長時間不叫,以後永遠都叫不出來了,我知道這種人還是多的。
-
13 # cece微笑
我老公跟我大姑子就一直叫媽媽,真彆扭,大姑子有時還叫媽咪!真是想象不出一個快四十的人了,怎麼叫出口的,又不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大小姐。一個從小吃不飽飯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還啥也不會,整天嬌滴滴的。看不慣
-
14 # 工藝品工作室
我是農村的70後,總感覺媽媽這個稱謂很洋氣,感覺喊娘才更能體現也能體會到那種偉大的母愛!
記得我有一個嫂子,今年快60了,人家年輕時說話都是標準字的發音。她的孩子也是我們村第一個喊媽媽的!
現在我也有兩個孩兒,從他們小隻要涉及他媽媽的我都會說一句:問你娘去,不過倆孩子都是喊媽媽,不喊娘
-
15 # 大風歌9
小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語言能力還不健全一個子連續發音有助於語音的穩定,不僅限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樣的稱呼,就是普通的名詞動詞也都喜歡發連音,比如打打、飯飯、屁屁、臭臭等。這些連詞也不是寶寶自己發明的,也全是來自大人的灌輸,也僅限於幼童時期使用更凸顯寶寶的稚嫩與可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些詞彙漸漸的從語言中褪去。試想,有誰會對一個十歲以後的孩子說“寶寶,拉完臭臭要洗手手。”“乖乖,該吃飯飯了”。連詞的使用代表著稚嫩,隨著孩子漸漸的退去,代表著成熟和穩重。其中包括對“爸爸媽媽”到“ 爸媽”的轉換。
這種稱呼習慣的改變只能說明孩子長大了,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的雛鳥了,應該為孩子的成長高興才是。
-
16 # 美在世間
這個問題站在小孩子的角度來回答,我覺得很難回答,那麼我就用我的角度我回答你的問題,怎麼站在我的角度呢,你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怎麼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來說呢,那就是你問的那個小孩是我,我小的時候把母親叫媽媽,那是因為我覺得我給了我安全,給了我親情,給了我一切的一切,所以我叫媽媽來表達我對媽媽的愛,對母親的尊重,因為我無法用其他的方法來表達我的心裡對媽媽的那份感情。現在,我長大了,懂的事情多了,我知道更尊重母親了,我也還是一如既往的愛母親,但是我知道母親不是可以只用言語表達的,我可以用行動來表達,如給母親需要的,陪她聊聊天,等等,所以從前叫媽媽的,現在叫媽。不知道你自己是不是也這樣感受的,也不知道你小的時候叫媽媽啊還是叫媽。
-
17 # 象蟲凢
老話說,打死犟嘴的,淹死會水的。為何,會了就放鬆了,好了就大意了,態度很關鍵。
過去是叫母親,你無論大小,你省一個字,可以嗎?
小時候,我們做多數事情,認認真真,不一定是害怕什麼,媽媽兩字叫得格外用心,怕聽不到,怕不理睬,長大後地一聲,媽。還得看態度,心情好了好好說話,心情煩躁,甚至稱呼都省了。省事慣了,很多事情,就見怪不怪了。
-
18 # 和倆寶一起成長
嘻嘻,這個問題我只想說說我個人的感覺。小的時候叫“媽媽,媽媽……”長大後只有撒嬌的時候才會稱呼“媽媽”。一般都是喊“媽”。
可惜我是那種不會撒嬌的人,所以一直都喊“媽”。
如今我的孩子喊我“媽媽,媽媽”,糯糯的聲音,聽見心裡甜絲絲。希望他們以後一直喊我“媽媽”,一句“媽媽”覺得我和她們關係很親密。一句“媽”的時候,等他們長大了我才會知道聽到後是什麼感受。
-
19 # 快樂時鐘
其實我覺得這種最初應該是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因為當寶寶在還沒有會說話之前,父母常常在孩子耳邊說的就是媽媽,爸爸,所以當他在會說話的時候,他會直接引用父母給自己灌輸的語言形式,那麼大的寶寶對於男女的概念還沒有正式形成,所以媽媽和爸爸只是一個代名詞。如果要是對他一直說媽媽,他就會認為你是媽媽,而對於媽媽的意義,他卻不甚瞭解。
當他長大後,他懂得了性別的差別以及媽媽爸爸對自己的意義,那個時候他可能會用更簡潔的話來表達自己,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我身邊很多人他們也叫媽媽,不是一個單字媽。所以等孩子長大以後叫媽媽還是媽,其實這個更多的是自己的習慣。
-
20 # 木石子乙
從生理特點來說,嬰幼兒時期,說的話總是先是擬聲詞,疊詞居多,比如滴滴、奶奶、吃肉肉等。說疊詞,符合孩童的語言發展特徵和規律。
從心理特點來說,喊疊字"媽媽",不同的語音語調可以喊出不同的意味,既可以含有撒嬌的情緒,又可以含有嗔怒的含義。而單字"媽",從一定程度上說也可以喊出不同的情緒,但相比之下就沒有疊字"媽媽"可以表達的情緒多。孩子小時,撒嬌生氣賣萌可以不受任何約束自由的表達,而大了,很多時侯會羞於撒嬌賣萌,感覺再喊疊字"媽媽"有些太幼稚太天真,甚至會有些傻傻的感覺!
回覆列表
對於母親的稱謂,由最初的疊詞變成最後的一個字,主要是從孩子到成年人的轉變,撒嬌到成熟的標誌,算是一種自我提醒;當然更多的還是一種語言習慣。這也只能代表一部分人,並不能說所有人都是如此。
比如說,我對母親的稱呼恰好一直都是如此,並沒有改變過,因為我們老家長輩教小孩子都是叫媽,從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當了父母親以後,才開始教孩子叫媽媽。這個就是地方稱呼習慣,並沒有摻雜其他的東西。
再比如說,有些人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叫媽媽,也沒有改變過。這個也是他們的習慣,並沒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