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文堂
-
2 # 杭tt
曹操本身靠盜墓起家,手下軍隊設有摸金校尉,他深知厚葬必被挖墳掘墓,所以對自己死後陵墓頗費心機,傳言曾設有七十二疑冢。
-
3 #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歷史上第一個薄葬的漢文帝劉恆。霸陵論葬,漢文帝既想厚葬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墓地不會被後世他人盜墓。唯獨張釋之說如果你的墳墓裡沒有讓後世惦記的寶物,就不會被盜。如果放了珍寶,讓後世想得到的寶貝就是再堅固也會被盜。後來漢文帝聽取了張釋之之言。
史記記載: 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遺詔曰:“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託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絰帶無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從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令中尉亞夫為車騎將軍,屬國悍為將屯將軍,郎中令武為復土將軍,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發內史卒萬五千人,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
歷史上第一個推行薄葬的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有次去視察他的霸陵,他指示說:“如果用北山的石頭做成棺槨,再塗上拌漆的碎麻,哪能動它分毫!”不過不久他就撤銷了他的這個指示,因為他明白,如果陵墓裡沒有值錢的東西,誰會去盜呢?因此他霸陵的修建,只用陶器,不用金、銀、銅、錫做裝飾;只憑借山勢,不建高大的墳堆。漢末綠林、赤眉作亂,西漢皇帝的每座陵墓幾乎都開啟過,唯獨沒人去動漢文帝的霸陵。
漢文帝的薄葬做法,影響了後來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如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魏武帝、唐太宗等。讓人想不到的是,唐太宗在公佈薄葬遺囑前,竟然還專門祭奠了老前輩漢文帝。
他生前選擇霸陵作為安葬之處,並留下遺囑薄葬:為他建造的陵墓,都要用泥土燒製的器皿,不準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作為裝飾,不準修造高大的墳墓,不準改變陵墓周圍的原貌。改治喪3年為3天,期間百姓可以娶妻嫁女、飲酒吃肉、祭神祭祖,政府官員和親朋好友不要赤腳,喪服上腰帶長度不準超過3寸,送葬不能使用車輛、兵器和士兵,不準組織百姓哀哭。宮中除了皇后外,僅有的10多妃子和宮女全部放出宮去,各自回家與家人團聚,各尋出路。
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國外漢學家稱為“東方金字塔”。 [55] 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衝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
4 # 點火出發
因為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他怕他死了之後別人來到他的墓,所以就設定了72疑冢
曹操在早年起家的時候,非常的窮困潦倒,沒有錢來發展,兵力
沒辦法,招兵買馬,他只能想辦法去盜墓,他成立了一個專門盜墓的部隊,叫摸金校尉
這支部隊滿天下的跑去為她盜墓挖黃金挖珠寶,挖財寶
他生前挖了那麼多帝王將相的墓,他死後肯定也怕別人的後人報復,所以說他不想讓別人來盜墓,他自己的墓沒有任何的值錢東西
曹操是一個很偉大的奸雄,也是一個真小人,我很佩服他做的任何事情都跟別人不一樣他也是唯一一個喜歡玩別人老婆,卻沒有出事的人
好色,一般都沒有好下場,不過曹操是一個例外
-
5 # 默雷
說曹操薄葬,沒錯,依據主要是《三國志》記載的一道“終令”。建安二十二年六月,曹操下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曹操此舉是因天下尚未安定,要節儉人力、財力、物力。藉助西原的現成地勢“因高為基”;“封”是指聚土為墳,起山墳;“樹”是指種植樹木。封、樹都是古代帝王君主葬禮的一種制度。曹操要求不封不樹,難得。但是曹操並不是第一個推行薄葬的人。
東漢王充的《論衡》中有“薄葬篇”講:“賢聖之業,皆以薄葬省用為務。”
漢光武帝劉秀曾在建武七年春正月下《薄葬詔》:“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於富者奢僭,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其佈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閒服生焉。”死在哪就葬在哪,要節財薄葬。
再早是漢文帝,《漢書楚元王傳》稱讚說,“孝文皇帝去墳,以儉安神,可以為則。”意思是漢文帝不起山墳,以節儉安神魂,可以作為榜樣。有一次漢文帝登霸陵遠望,愴然悲懷,對群臣說:“如果用北山之石作棺槨,那是多麼的牢固安全啊。”大臣張釋之進諫曰:“如果多藏金玉而厚葬,人皆欲發取之,再堅固也有隙可鑽;如果薄葬,無人想掘取之,雖無石棺,也是安全的,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漢文帝終有所悟,遂下令薄葬,不起山墳。
可見,古代君主薄葬,一方面是為節儉,一方面是出於安全考慮。因為荒亂之年,發丘摸金之事常有,曹操、袁紹都幹過,這應該也是曹操薄葬原因之一。
另外,漢成帝曾大肆營造昌陵,當時的劉向上了一篇《諫營昌陵疏》列舉了古代聖賢是如何薄葬的:黃帝葬於橋山,堯葬於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
禹葬於會稽,不改樹木百物之隴,不勞煩於民;商湯根本無葬處;
周公葬武王,葬禮甚微;孔子葬母於防,為四尺墳,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聞之,古者不修墓。”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無丘隴;樗裡子葬於武庫,無丘隴。
這些都是古代先賢王者以身作則,提倡薄葬的事例。所以曹操是薄葬的明白人,但非推行薄葬第一人。
-
6 # 超哥故事匯原創
曹操害怕自己的墳墓被盜或被仇人報復,故意薄葬自己;他命人在洛陽周邊設了多個墓地,墓地多,就只有薄葬了;即使墓地被發現,由於幕中空空,墓主人也不會損失什麼。
-
7 # 知道點兒歷史
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為了擴充軍備,設定摸金校尉專門盜墓,自己挖別人的墓葬多了,害怕自己的墳墓被盜,所以就倡導薄葬。而且阿瞞為人多疑,要不然也不會在葬的時候設定七十二疑冢,也印證了害怕自己的墳墓被盜。
-
8 # 吳越字楚
曹操推行薄葬,主要是看到兩漢厚葬的弊端。漢武帝時“漢天子繼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將全國三分之一的gdp埋土裡,在國家強盛的時期,國民經濟還可以支撐,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厚葬已經沒有經濟基礎了,並且嚴重影響國家財政。
加上盜墓,被盜的都是厚葬的王公大臣貴族富商的墓,著名的就是董卓,這裡說明一點,後世說曹操設定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害怕自己死後也會被盜墓,所以自己死後薄葬,其實正史上從來沒有記載曹操設定專門的盜墓官職,怕被盜墓是真的。
-
9 # 孫少俠品金庸
總體來說,曹操曾經乾的一件不光彩的事和一首詩,足以解釋他為什麼要推行薄葬。
首先,早年曹操創業,經常因為糧餉不足,小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於是他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一職,其實就是到處盜墓,把墓地裡的財寶拿出來作為軍隊的經費。
曹操既然曾經幹了這個行當,當然知道人死後不論有多麼豐厚的寶藏,都有可能被人偷盜,讓賊惦記,不如什麼都不放。
其次,曹操是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至今仍是經典。
曹操對人生、對生命的見解超凡脫俗,萬物早已不縈於胸。
他看得很開,也看得很淡。
所以他死後,不光要薄葬,他的夫人們都要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該織布織布,該賣鞋子賣鞋子。
甚至他還設七十二疑冢,就是不給盜墓賊“打擾”他的機會。
-
10 # wangzhiminpan
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最終沒有稱帝,而是自己當起了相當於周文王的角色,為曹丕的稱王鋪平了道路。曹操一生主張簡樸,他是歷史上第一位主張“薄葬”的君王。
據史書記載,曹操不僅在節儉方面身體力行,而且對家人和文武百官也有極其苛刻的規定。
曹植的妻子就因為身穿羅緞,被曹操下詔:“自裁”。
皇宮中各種御用的布料,都是破了就補,補了再用。有段時間,連年災害,曹操不穿皮製品,冬天來臨時,文武百官也都沒有帶皮帽子的。
然而,他為什麼給自己建立72座墳墓呢?根據民間傳說,曹操早年發家的時候,幹過盜墓的勾當,他知道墓葬一旦被盜,墓中會變得屍骨遍地,一片狼藉。因此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轍,他極力主張自己死後一定要“薄葬”。
在薄葬的同時,他還使用了一種方法,就是“疑冢”。這也和曹操性格中的一大特點有關,就是他生性多疑。曹操多疑的性格在他生前和死後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曹操生前,不知有多少冤鬼死於他的刀下。死後,他想方設法的佈置“疑冢”。據傳,曹操安葬的時候,同時從東南西北城門共抬出了72具棺木。
曹操的72座疑冢,到底哪個是真的?困擾了人們上千年,無數的盜墓者窮極一生,也沒有找到真的墓葬所在。
據說在軍閥混戰的年代,一個古董商人,僱傭了很多民工尋找真正的曹操墓,除了一些土陶、瓦罐之類的什麼都沒有得到!
-
11 # 漁耕樵讀
傳說曹操生前為了籌措軍費,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的職位,發掘了非常多的古墓,僅從梁王墓就獲取了大量財富
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傳說曹操親自率領著士兵,掠奪珍寶無數,僅押運金銀財寶的船隻就有七十二艘。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所過之處,墓室皆毀,屍骸遍地。
所以在曹操去世的時候,他為了防止別人盜他的墓,所以設立七十二疑冢,還要求一切從簡。這個傳說也隨著很多文學作品的渲染,讓很多人越來越相信了這件事。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提到:“設疑冢七十二,毋令後人知吾葬,恐為後人發掘”。
但事實上曹操根本沒有設立過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七十二疑冢則完全是無稽之談,但是曹操確實挖掘過墓倒是真的。畢竟三國時期民生凋敝,向死人要錢總比向活人搜刮民脂民膏要好多了。我個人認為曹操這種做法其實無可厚非。
其實曹操平生是一個很節儉的人,曹操命令後宮不得穿繡有美麗花紋的服飾,曹操使用的被子裡面都爛透了,屏風和簾子都是補丁套補丁。
曹植的妻子崔氏,出身於名門望族崔家,崔家可以延續數百年的望族,到了唐朝的時候還是五姓七望之一。但是就因為她穿了錦繡華麗的衣服,恰好被站在高臺的上的曹操看到,曹操回到家中就把她賜死了。
所以曹操推行薄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所謂七十二疑冢則是完全是無稽之談,曹操下葬是公開的,並沒有保密。曹操的《終令》上描述的是:“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崗,無藏金玉珍寶。……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而所謂的七十二疑冢,其實是北魏貴族的墓葬群。其中有一百四十多個墓葬。
曹操並非第一提倡薄葬的人推行薄葬的第一人也並非曹操,至少墨子要比曹操早的多,如果說是君王的話,漢文帝也是薄葬,在《史記》中描寫
當今之時,世皆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而墨子提倡節葬,節用而愛人。墨子認為厚葬久喪會傷及國家根本,君王的一場喪事就要很多數百人淪落為鰥寡孤獨,百姓的一場喪事就讓富人淪落為了窮人。按照墨子的觀點,只需要兩件衣服,一三寸木板就打發了。
墨子認為久喪就更離譜了,君死喪三年,父又三年,母又三年,五服之內的親人都要服喪,三年,三年又三年,有多少三年夠你揮霍的。在服喪的時候,還非常傷害身體,只有扶著杖才能走路,衣服還不能防寒保暖,常常讓人都生了疾病。
無論墨子還是漢文帝,都比曹操要早,所以曹操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排不到第一個。
-
12 # 榮耀歷史
喪葬禮儀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表現,與動物的拋屍荒野,人類賦予了喪葬更多的情感文化。
古裝劇中,經常聽到皇帝說“厚葬之”,那麼這邊的厚葬到底是指的什麼?與薄葬又有什麼區別!
厚葬:厚是指的兩個方面,最直觀的意思就是豐厚的陪葬品,比如說陪葬大量金銀、字畫等等;第二方面的意思就是厚重的喪葬禮儀,喪葬禮儀在儒家文化裡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不同階級的人也不一樣。
薄葬:那麼薄葬是不是就是什麼都不要,甚至像蒙古人“天葬”那樣?這就大錯特錯了,在儒家文化裡,喪葬是很嚴肅的事情,必須要符合禮儀,所謂的薄葬是與厚葬大規模陪葬品、鋪張浪費的禮儀相對,講究恰到好處。
與貴族們鋪張浪費不同,知識界則倡導薄葬。
最激進的是墨子,在《墨子·節用下》中,墨子大篇幅地抨擊了貴族的厚葬之風,甚至否定儒家提出的守孝三年的說法:
今王公大人之為葬埋,則異於此。必大棺、中棺,革闠三操,璧玉即具,戈劍、鼎鼓、壺濫、文繡、素練、大鞅萬領、輿馬、女樂皆具,曰:必捶差通,壟雖凡山陵。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其為毋用若此矣。墨子認為貴族的厚葬之風是空耗國家資源,對國家發展不利,他提倡:
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洩於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哭往哭來,反,從事乎衣食之財,佴乎祭祀,以致孝於親三寸薄棺,放三件衣服,埋入地下保證不會漏水,墳頭能辨認就可以了,禮節方面哭來哭往,按時祭祀就是最大孝道了。
與墨子相對的儒家,則是主張: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在儒家看來,喪葬的禮儀和陪葬品既不能太奢靡,也不能太簡陋,必須要符合死者死前的身份地位,同時要重點體現對逝者的感情。
厚葬之風知識界的倡議並沒有得到上層社會的認可,厚葬之風一直伴隨整個封建王朝,特別是封建帝王。
皇帝登基後,便開始讓人選擇百年之後的陵寢,風水寶地是必須的,然後動用大量人工去修建地宮、地面建築群,所用的材料要不是金絲楠木,要不是千里之外的千年古樹,還有讓人瞠目結舌的黃腸題湊或者金縷玉衣。
就如墨子所說,封建皇帝的陵墓真的是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當然也是王朝盛世的象徵。
盜墓盛行厚重的陪葬品在正常人看來是對逝者的尊重,但是在盜墓賊看來,這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所以歷朝歷代皇帝陵墓被瘋狂盜掘。
千古一帝漢武帝,其陵寢茂陵耗時50餘年修建,陪葬品極其封侯,但是這也是它悲劇的開始。歷史記載,漢武帝下葬之後第四年就有盜墓賊光顧了茂陵,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起義,挖開茂陵,號稱幾萬人一個月搬走了一半的陪葬品,到了東漢時期,董卓亂政,再一次摧殘茂陵,這一次竟然把漢武帝的屍骨挖出曝曬。千古一帝死後遭受如此待遇,泉下有知是否後悔帶了這麼多陪葬品。
在戰爭年代,厚葬的陵墓就成了重災區,比較知名的有曹操在軍中設摸金校尉,專門盜墓以獲得軍資;北洋時期孫殿英用大炮轟開清朝皇陵,大肆擄掠,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屍骨都無法完全儲存。
縱使有盜墓的風險,但是歷代帝王還是樂此不疲,一方面厚葬,一方面與盜墓賊鬥智鬥勇。
一股清流在各個王朝中,曹魏以及後來的晉朝是一股清流,自曹操開始要求薄葬!根據歷史記載,曹操沒有去修建巨型的陵墓,也沒有特意挑選風水寶地,而是找了一塊貧瘠之地下葬,地面無宏偉建築,也沒有成群綠樹。下葬時穿著舊衣服,而且金銀器具一律不準陪葬。這一制度在曹丕以及曹魏、晉朝後來的皇帝都得到了執行。
為什麼曹操會要求薄葬坊間傳聞,因為曹操一生敵人太多,害怕別人死後報復,所以還特意設了“七十二疑冢”,這些都是野史傳聞,以曹操梟雄的性格,睥睨天下,還會有這點死後顧忌,怕你尋仇?個人分析如下幾個原因:
1、曹操本身節儉我們對曹操的印象都是狡詐,自私,但是請想一想,在東漢末年如此的亂世能力挽狂瀾,建立偌大家業的人會僅僅只有這一面?其實曹操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閃光點,崇尚節儉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從不追求奢華,自己穿的衣服也多是修補後的舊衣服,他帶頭穿粗布衣服,鼓勵其他官員向他學習,府中也是一切從簡。甚至曹植的妻子崔氏愛穿綾羅綢緞,被曹操看到了竟然被賜死。
所以曹操要求薄葬也是合理的。
2、沒有足夠的條件厚葬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沒有一天不在打仗,人口都出現了巨大衰減,更遑論財富了。洛陽被董卓燒了,長安城被李傕毀了,漢獻帝逃到許都時,什麼都沒有,天下已經很窮了,無力再支撐像兩漢時期那樣的厚葬了。
而且現在曹魏還沒有統一,東吳和蜀漢還是虎視眈眈,曹操是英明之主,更不可能要求厚葬。
3、很清楚厚葬的風險軍中設摸金校尉去盜墓,曹操自然知道之前厚葬的皇帝們的下場,那就是死後都不得安生,與其說厚葬之後被別人取走,自己落得屍骨無存的下場,還不如就直接薄葬,大大方方地告訴天下人,曹操墓裡什麼都沒有,自己能死後長眠。
所以綜上來看,中國封建社會存在厚葬的傳統,但是在曹魏及晉朝因為特殊歷史時期以曹操本人的原因,出現了短暫的薄葬,到了隋唐又全面恢復了厚葬。
-
1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扯!曹操確實提倡薄葬,他也身體力行了。但是第一個推行薄葬的絕對不是曹操而是漢文帝。
文帝是守仁君最敬佩的一位君王,他不完美,繼位之初也幹過幾件見不得人的事,但是他為國為民絕對稱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輩子厲行節儉,穿草鞋上殿辦公,龍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了23年皇帝,沒蓋過宮殿,沒修過園林,沒增添車輛儀仗,連狗馬都沒有增添一隻。對自己如此小氣,但是對百姓卻大方的很,下令全國免農業稅,一免就是十三年!直到景帝二年才恢復。
不止如此,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追求長生,只有文帝生死看淡,他認為天下萬物有生就有死,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要求人們薄葬、輕服。不要因為一個人的死亡過於傷心。
不僅如此,文帝認為皇帝不一定要親兒子當,應該從宗室之中選拔有才有德之人繼任。
可惜他的理念並沒有持續下來,從景3G開始就又恢復了厚葬之風。
薄葬之風真正普及並流傳開來的是在兩宋,宋朝的皇帝都很節儉,當然宋徽宗除外,他們無一例外推行薄葬,也因此宋朝皇陵是儲存的最完好的皇陵。
-
14 # 宇宙最銱
這與他思想有關,厚葬是儒家提倡,但他卻是認同法家和墨家思想的,早年任俠尚義,是墨家思想,後來政治上是法家治國理念,沒受儒家思想那套影響,而且對儒家不屑。墨家提倡節用,薄葬。從曹操生活中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節儉,不浪費的,比如平時穿粗布衣,比較樸素,要求家人也是這樣。在曹操臨終的遺令中也要求自己女人多做鞋,以後也可以賣了過生活。他本人思想還是開明的,對生死其實也看的明白,人死了一切都沒了。加上早年他組織過盜墓,更加清楚厚葬禍害。所以薄葬是他思想體現也是理智的做法。在多年戰爭動亂中,人民已經很窮苦,他懂得惜民力,由他開始曹魏政權一直推行薄葬之風。
-
15 # 幾葦渡當年
在近幾年大熱的盜墓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兩個職稱,根據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記載,這是曹操所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盜墓以籌備軍費,如此看來盜墓賊的祖師爺非曹操莫屬了。
據《三國志》記載: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曹操的墓距離地面極深,且地表不封土不栽樹,不放金玉珍寶。首先曹操這麼做應該是為了防盜,至少和他生前所立的摸金校尉不無關係。其次曹操一生戎馬,養成了注重節儉的習慣,而且以身作則立下家規,也要求家人也要時刻注意,所以薄葬也是出於節儉。有一年天災嚴重,曹操帶頭不穿皮革製品,結果,哪怕是冷冬,官員們也不敢帶皮帽子保暖。其實曹操墓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薄葬,曹操墓中出土了大量日用陶器、飾品、兵器在內的隨葬品,以及帷帳、祭臺、祭器等祭祀用設施。在我們看來這麼多的東西是很奢侈了,曹操的薄葬是不是騙人的?以曹操堪比皇帝的地位和身份,這樣的陪葬品確實算薄葬。
曹操墓還有七十二疑冢之說,說曹操生性多疑,死後設立了七十二座疑冢來迷惑世人。其實《資治通鑑》中明確記載了曹操墓位於高陵,後來國家文物局也認可了在高陵發掘出的曹操墓。但是在眾口鑠金的強大輿論下,這樣的傳言還要流傳很久……
-
16 # 第五篇formerly
曹操過世以後,確實用的薄葬。但不是第一個推行用薄葬的人物!
在古代人死以後有大致兩用葬法!
厚葬,凸顯一個“厚”字,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第一,人下葬後,用豐厚的陪葬品陪葬。第二,就是修墳墓的時候,坑挖深點和用一系列非常複雜的葬人禮儀來葬之!
薄葬,字面意思就是簡單點。一切陪葬都符合死者的身份就好,沒有太多複雜。
為什麼曹操要薄葬吶?原因也很多,本人分析了下,大致總結了幾條。
其一,曹操自己本來就很節約!想想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亂!一個隨意揮霍的人物,能夠佔三分之一的天下嗎?所以曹操肯定節約。
其二,曹操怕自己的墓被盜!大家都看過“盜墓筆記”吧,說什麼盜墓裡面的正統是曹操組建起來的,這個具體的我也不知道,但是很多書都記載了曹操盜墓的說法。試想一下,那個年代,軍費不好搞,所以盜墓也就沒什麼了。那麼曹操盜墓過,他自己肯定知道,自己墓裡放太多值錢的,肯定遭人惦記,所以不厚葬。
所以曹操還是英明的君主。可以這薄葬並沒有傳承下去,到了隋唐年間,又恢復了厚葬。
-
17 # 胡項城
因為曹孟德即是中國最厲害的一個盜墓賊,到現在為止,很多盜墓賊還敬曹操為盜墓祖師爺;這事說來,還要從曹操起事說起,曹操當年起事沒有錢,就把手伸到了地下這無主的財寶,還為此專門成立了摸金校尉,大家應該還記得陳琳寫的討曹檄文,就寫了曹操挖墳掘墓這些事情,所以曹操對於盜墓心有餘悸,提倡薄葬;
曹操盜墓這個事情,直接促成了曹操的軍費開支,身為漢朝臣子,曹操連漢朝皇帝的墓都盜了,對於盜墓到來的危害,活著的人,死去的人,應該打擊都是很大的,曹操怎會不知,所以對於自己的身後事,他希望的是儘量薄葬,他不想被盜墓者惦記,換句話說,他不想被盜,不想有人光顧他的墓室,打擾他的清淨;
大家應該都知道,曹操設72個疑冢,且不說72準確不準確,真不真實,從這個說法就足矣說明曹操怕被別人盜墓,他提倡薄葬多數原因可能出於這方面原因,所以才有這樣的決定。人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牆面,曹操提倡薄葬,估計是怕“鬼敲門”的心裡促成的。
-
18 # 南方鵬
曹操只能算是漢末三國第一個推行薄葬的諸侯,作為帝王,比他先行的有漢文帝劉恆,這也是漢文為後人所稱道的地方,劉恆以劉邦不受寵愛之子,陰差陽錯得登大位,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一步步正朝綱,抑權貴,賑黎庶,打好文景之治的重要基礎,他在臨終時就說,死生是天地的道理,厚葬有傷天和,在遺詔中就要求喪事各種從簡從儉“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曹操的施政,與劉恆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重實輕名,這也不難理解他們的薄葬理念。
有此前情,也怕惡有惡報,自己死後也受掘屍之苦,不如向天下明說薄葬,以免啟盜賊壞心,不失為自存之道。這個道理,曹操的兒子曹丕就坦然說過,厚葬是死後自找苦吃,薄葬才能自保,“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為此還多次下詔要求全國推廣薄葬習俗,薄葬在魏晉時期漸成風氣。
-
19 # 漩渦鳴人yy
其實經歷過三國那個歷史時期的人都懂,那個時候人命賤如草莽,這個時候人們為了自己的溫飽線掙扎在死亡線之上,此時此刻,曹操也知道大興土木根本就不現實。
古代的諸侯如果想要修建自己的陵墓,就必須得在自己登基成為王的那一刻就開始修,就比如說秦始皇的陵墓,那是他在登基第一年就開始修,古代的那個開鑿技術和挖掘技術,確實相比較於現代來講太過於簡陋,勞動也比較低下,所以要修建一個正大光明的王級別的陵墓,那準備的時間和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那是一個天文數字。
曹操雖然是魏王,而且是那個時代權力最大的人,但是他這個為王獲得的時間比較晚,能夠讓他去準備這個陵墓的時間也特別的少,說白了,曹操想要奢侈都奢侈不了,這個時候整個魏國國家建設太多了,很多地方都需要建設,你比如說關中地區重建工作一直都在持續,曹丕剛剛上臺那幾年,根本就不敢去關中地區,那地方還在那兒修著呢,只能夠在許昌負責一下軍事和政治工作。
作為一個國家的實權領導者,他必須得提這個國家進行考慮,國家還處於戰爭之中,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沒有被打破,這個時候應該集合所有的東西,放在軍事建設上面,而不是政治建設,或者是個人享受上面,否則的話,國家一旦衰敗了,自己就算進了,再大的陵墓還不是被人給挖的料。
除此以外,整個三國的歷史時期,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本來在東漢末年,人口有幾千萬,但是一到三國最少的時候人口只剩下900萬,整個社會勞動力直接削掉了幾倍,不僅如此,很多地方還是吃不飽飯,人們還得為了溫飽線的問題不斷的奮鬥,現在打仗又抽調走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國內的後方簡直就可以用人口空虛來形容,秦始皇為了挖自己的驪山大墓,花了十幾萬的勞動力,所以曹操也知道要給自己修建墳墓,可能需要的勞動力太多了,還是同情一下自己的子孫吧。
當然曹操本人也是一個勤儉節約的人,自己不敢鋪張浪費的同時,還命令自己身邊的嚇人和自己的夫人都不能夠鋪張浪費,甚至有的鋪張浪費的人被曹操直接給處死,所以也曹操本人表示推行薄葬沒有任何壓力。
-
20 # 北門猿
建安二十五年,一代梟雄曹操去世。臨終遺言:
“天下還不安定,就不要遵循以往的慣例了。我下葬的時候,只用日常的衣服,不用金玉珠寶陪葬。”
曹操好歹也算一代帝王,之所以下葬待遇如此“簡約”,有兩方面的因素:
其一,曹操本人生活作風就比較簡樸。帷帳、屏風等物品,壞了補補接著用。被褥只要能保暖就行,連裝飾也沒有。[1]
所以死後陪葬品比較簡單也是順理成章的。
其二,漢代推崇厚葬,帝王諸侯的墓室裡有不少珍寶。於是到了亂世之中,這些大墓就變成了盜墓賊眼中的財源,慘遭洗劫,連帶著墓主人死後也不得安寧。
曹操兒子曹丕也提倡薄葬,而且他說的更明白:
“自古以來,哪有不滅亡的國家?也沒有不被髮掘的墳墓。之前亂世中,漢朝歷代皇帝的陵寢,全被洗劫,無一倖免,以至於墓主屍骨都被焚燒乾淨。人死之後,還要再遭一遍火刑,豈不是太慘了嗎?”[2]
曹操自己就是這方面的“行家”,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這個職位,挖掘古墓中的財寶來補充軍費。他本人是個積年行家,對這事當然要早加防備了。
[1]《三國志·武帝紀》裴注: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2]《文帝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
回覆列表
古代帝王都非常看重自己的陵墓,有的帝王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那麼三國時期的曹操為什麼推行薄葬呢?所謂薄葬,就是選擇的墓地要選擇貧瘠之地,不立碑、不起墳、不佔農田、不植樹、不要任何陪葬品,說簡單點,就是就地挖個坑埋了。
曹操推行薄葬,很多人認為曹操做賊心虛,怕人報復,挖他的墳,掘他的墓。因為早年,曹操為了籌備軍餉,便經常盜墓,還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
其實曹操並不是怕人報復才提倡的薄葬,他怕報復是採取的另一種方式,72疑冢,在曹操安葬那天,鄴城開啟所有城門,72具棺材從四面八方同時出城,混淆人的視線。
那麼曹操提出的薄葬真實原因,是曹操這個人非常節儉,而且曹操也確實是站在國民的角度考慮的,他一直堅信“身非己有,不敢自私”,意識是說我現在的身體不屬於自己,不能太自私。必須為國家,為百姓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