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到五答應我

    是的,再加上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耗費了自己的大量力量,和修大運河等民力也大量消耗,隋煬帝太著急了,放緩推行科舉和修大運河,先籠絡關隴貴族一起拿下高句麗,剩下的事交給兒子和孫子做隋朝這個朝代估計會成為及其輝煌的朝代。

  • 2 # 野也史記夫

    1、序

    中國歷史西周之後,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一個盛世王朝前面總有一個墊背或者探路的王朝,如漢之前的秦,唐之前的隋,宋之前的後周,明之前的元。原因很複雜,展開大場景才能解釋清楚。

    2、宏觀背景

    炎帝黃帝之前中國是伏羲女媧的天下,他們應該是中國的土著,後黃帝戰蚩尤殺共工,土著要麼臣服要麼北逃,要麼南撤。歷史場面相當慘烈,《山海經》有刑天的傳說,刑天被砍頭後,依然邊戰邊撤退。殺共工,更是天崩地裂,斷了不周山,其血腥臭萬里。

    之後,黃帝至堯,吸納伏羲女媧部落的文明,融為華夏。所謂華就是炎帝,其所在為華山,所謂夏就是黃帝與土著部落融合的產物,是擅長農業生產而敬仰更大蟲—比如蛇龍的人。而伏羲女媧的後人被稱為黎民。因此《尚書》之《堯典》記載: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可見炎黃本部叫百姓,原來土著叫黎民。

    是不是天下就太平了,不是,後來南方舜與禹先後獲得政權。接下來,出自炎帝部落的商與周又奪得政權,周吸取商的教訓,分封諸侯,分封晉恢復上古黃帝時代的國家地緣優勢,分封魯齊以管控中原,分封燕國以切斷東北乃至北方諸夏的聯絡。後西周模式失效,在西北犬戎與東部諸侯合謀下失去王權。自此東部原夏部落也就是黎民掌握主動,雖然西部過去炎黃部落可以利用地緣優勢影響中國,總能獲得華夏大地的控制權。

    其後,秦統一六國,但是政權卻落到大漢手中,大漢劉邦卻是過去諸夏部落後裔。漢之後,魏晉南北朝,北魏以東胡部落起家,心睦中原,從其先祖傳說不過是北逃華夏部落,最後有了過去黃帝炎帝部落的地緣優勢,於是楊堅借這一地緣優勢統一全國。後中原各地紛紛造反,李淵這一關隴大族藉助太原與西安地緣優勢,也就是黃帝炎帝的地緣優勢,獲得政權。但是隨後被李世民聯絡東部豪傑,也就是諸夏部落獲得大唐政權,如此天下政權方治平。

    中國歷史大勢,司馬遷總結上古為:熟在東南,收在西北。其實西周後應該是:熟在東南,收在西北,東南據西北而享之。否則要麼失敗,要麼割據!

    3、隋亡原因

    如上所述,西周之後,雖然西部佔據地緣優勢,可是東部具有真實勢力,所以東部佔據最終優勢。隋建立統一政權,卻想單獨依賴關隴大族治天下,導致東部各地不服,這是隋逆歷史大趨勢了,所以亡國。

    其次,隋初統一,政措太急,修運河以打通東西南北經濟往來,徵高麗想固後方無憂,這些給了天下英雄造反的時機。

    再次,隋與唐爭而敗,敗在楊廣想遷都南方去,失去傳統的炎黃部落的地緣優勢。李建成李淵與李世民爭而敗,敗在想依靠關隴大族而壓制東部,李世民則兩者都用,甚至以東部為主。再廣而推之,秦末之亂,是東西之爭,楚漢戰爭是地緣之爭,項羽想以東南控西北,劉邦想以西北控東南。宋失西北東北,地緣終無優勢,元利用北方地緣控中國,然後以中國控天下,力不從心而亡。李自成亂於西北,滿族強於東北,地緣喪失而亡。清雖得地緣優勢,然時代變化,世界競爭從陸上轉到海上,且俄國奪去東北濱海遠東之地,使其與日本相爭失去地緣優勢。

  • 3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一些為翻案而自圓其說的話。所謂“關隴貴族”的概念是民國時期有些國學大師提出來的。其實人家只是假說,因為隋唐兩代的皇帝,還有之前北朝的皇帝都出在差不多是同一個地方。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卻為後來為楊廣翻案找到了理由。把隋朝的覆滅說成關隴貴族的背叛,這樣的話感覺很有新意。於是一來二去這種說法就傳開了。

    其實關隴貴族就算存在的話也就很早就衰落了,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治集團。隋唐朝廷的貴族是由三大支柱組成的。即皇帝出生的關隴貴族,歷史悠久,實力強大的關東世家。還有第三支力量。隋煬帝為平衡這兩股力量引進了江南士族。唐代依靠的主要是打天下的關東豪傑集團。

    誠然,隋煬帝的一生幹了一些對關隴集團不利的事。關隴集團最後也拋棄了他。但要把關隴集團說成反隋煬帝的主力完全就是腦洞。好比說既得利益集團被國家打擊了就一定反國家一樣。隋煬帝最後是眾叛親離,被關隴集團拋棄。而不是被關隴集團拋棄了才眾叛親離。有人故意倒果為因了。

    從歷史上來說,隋煬帝最後躲在江都。到最後一刻還派關隴集團的干將“曉果營”在自己身邊護衛。李淵也是得到隋煬帝的信任,才能夠鎮守太原。要是隋煬帝真有有幹掉關隴集團的想法,他身邊怎麼全是關隴集團的人呢?歸根結底,隋煬帝損害的不僅是關隴集團的利益,而是整個天下的利益。有人為了支援自己的觀點,把關隴集團單獨提出來說,於是“創造”了這個歷史。殊不知這樣的話,隋煬帝的智商肯定有問題。

    隋煬帝是一個很有明星氣質的人,有些人為了洗白他也是拼了。連“隋煬帝修了京杭大運河”這樣的歷史也能“發明”出來,還很多人相信。找關隴集團做理由也很正常。這也是一種異世追星吧。

  • 4 # 賽麥大弘

    這種說法就是無稽之談 。隋末的主要矛盾是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天下大亂,並不是統治集團內部大亂而後天下大亂的。更何況當時也不存在關隴集團,這是後人研究隋唐統治階層的一個現象對他們的稱呼,當時這些人並沒有結成什麼聯盟或是組織。唐王朝也不是從隋煬帝楊廣手裡奪得天下的,李淵也是在隋末大亂之後起兵收拾亂局得天下。即便是這樣,李淵起兵之前還猶豫不定,原因就是他是隋朝的皇親。就像陳寅恪先生把宋朝的皇族稱為“天水一族”,別說宋朝的皇族不知道,就是宋明的學者也不知道,這是他的研究成果,他對這些人的叫法,只不過他說的有道理而已。關隴集團也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說法,這只是後人的稱呼,絕不是那時出現的階層。我認為,隋末的動亂首先出自民間,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不是自上而下的革命。因此,這種說法缺乏事實根據,不能成立。

  • 5 # 知未是也

    我們知道,隋朝是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的,隨後隋唐又滅亡了長江以南的陳國,為了促進隋朝社會發展和繁榮,隋文帝楊堅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為了限制皇權和特權,隋文靜建立了“三省六部"政治制度,為了調動廣大平民參與國家管理和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扼制士族勢力,隋朝還建立了封建科舉選人用人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無疑是正確的,"三省六部制"和封建科舉制可以說是有利於限制各種特權與調動社會中、下層人群的積極性,事實上也促進了隋朝社會初期的發展和繁榮,使隋朝一度出現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但這些舉措無疑也觸及和影響到了士族集團的切身利益,擴大和加深了士族勢力與皇權之間的矛盾,儘管隋文帝也為化解這些矛盾做了一定的努力,但隨著隋文帝的去世,直到隋煬帝楊廣統治末年,這種矛盾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隋煬帝楊廣和宇文父子之間的矛盾,楊廣和李淵父子之間的矛盾,楊廣和陳國貴族後裔之間的矛盾,隨著各地農民起義的爆發便暴露了出來,宇文父子和李氏父子先後反唐,最終楊廣死於宇文父子之手,隋朝也最後被李唐所取代。

  • 6 # 貳次讀

    楊廣走向煬帝,隋滅的太猝不及防。

    《中國通史》紀錄片看到《煬帝功過》這一集時,引發了我對隋煬帝這個人的思考,歷史上他是個“暴君”無錯,但怎麼也談不到“昏君”。我們承認其後期驕奢淫逸,沉迷酒色,可其一些歷史性的政績是無法否認的。這樣譭譽參半的一生是備受爭議,也是值得人去探討的。

    我總認為,楊廣的一生都走不出楊堅的籠罩,文帝的力量造就了煬帝的壯志凌雲,也帶來了楊廣的急功近利。隋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幾百年來的分裂,從地域上統一了中國。但隋王朝的統一併不牢固,在平定江南之前,中國經歷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時期。地方豪族勢力的極大發展,導致了中央權力削弱,幾個世家大族聯合起來就可以改朝換代。到隋朝初年,地方勢力仍然威脅著皇權,大隋王朝建立以後的一年時間內,已經發生了四次重大的叛亂,而且多數發生在新統一地區。如何消弭分裂的隱患,讓王朝實現長久的統一,這個幾百年來無解的難題在楊堅的智慧下得到了有效緩解。無論是滲透著現今的執政理念及措施的三省六部制度,還是徹底的整頓戶籍,清理戶口,控制自耕農,文帝都可謂盡善盡美,在政權穩定後,隋王朝國庫充盈,晚年時,隋朝當時記錄的戶口超過890萬戶,在十幾年間增加近200萬戶,這是多麼大的成就啊。

    可就是這樣豐厚的家產,傳到楊廣手中竟也出了大紕漏。煬帝是個滿懷壯志的皇帝,上任之初即改年號為大業,他尚秦皇漢武,渴望自己也能成為一世帝王,千古名君。起點太高,基調太猛,步子太大,麻煩就不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南方勢力,他敏銳的選擇了建都洛陽,為了這項工程,他差遣上百萬民工徵調洛陽,短短十四個月,東都洛陽綿延27.5公里落成,可謂是當時的建造奇蹟,而扒開這輝煌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數不清的屍體,每天來往不絕的運屍車一輛又一輛....民工的苦難造就都城的輝煌。

    他足夠大膽,足夠聰慧,有想法,敢實施,卻獨獨少了顆悲憫的心。

    建都的同時他再次徵調百姓去修建大運河,他想著這項工程如果成功了終將福澤萬年,他的眼裡都是遠方,盡是雄韜大略下建造的輝煌偉業,卻怎麼也看不到腳下百姓的一滴淚。他太過著急,因為肩上的擔子太沉,懷揣的理想太遠,自己的志氣又太高,他就想快步跑以追趕前人步伐,可是他竟慌不擇路至以百姓肉體作墊腳。

    他不是個蠢笨至極的人,甚至可以說是聰慧。《隋書·煬帝紀》:“上美姿儀,少敏慧。”七歲那年,他寫出了平生第一首詩歌,歌詠長安灞河兩岸的旖旎風光。這首詩從老師手中流傳到文人學士圈中,立刻為他贏得了“神童”的美譽,隋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他許多首優美的詩篇。他在做皇子期間也是個舉止備受讚譽的君子,“封存府庫,金銀資材一無所取”,“秋毫無所犯,稱為清白”。由此“天下皆稱廣以為賢”,“昆弟之中,聲譽獨著”。(《隋書·煬帝紀》)可是,終有一天,他從“賢能楊廣”變成“暴君煬帝”。

    人性的黑暗面在完全暴露後的結果是走向極端,“謀兄”、“幽弟”、“逆天”、“虐民”……這世間大逆不道的事他做盡了,而那個俊朗的美玉楊廣也永遠的停留在了21歲,此後生命中無盡的夢魘都是煬帝的罪惡與極端。

    是誰在逼迫,又是誰在屈服?

    我總認為,煬帝一生都走不出文帝的籠罩,他為數不多的偉大政績---科舉,也是在文帝的首創的基礎上完善了進士科,他好像滿腹憋屈,楊堅怎麼說病就病,又怎麼能在一個月裡說離開就突然告別。《隋書·何稠傳》記載文帝臨終前的細節說:文帝把楊廣叫到床前,用手摩挲著楊廣的脖子囑咐說:“何稠用心,我付以後事,動靜當共平章。”

    一切太過於猝不及防。

    事件的發展也許從楊勇被廢的那刻起,一切就都已回不去了。楊廣走向煬帝,是一個自我毀滅與向上掙扎的過程,只是毀滅是真的,掙扎是終究輸了。

    上美姿儀,少聰慧,停留在21歲的楊廣。

  • 7 # 西山講歷史

    歷朝歷代只有老百姓活不下去的王朝被推翻,沒有貴族活不下去的朝代被推翻。民不聊生才是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官不聊生的朝代一定是百年興旺。

    隋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隋朝兩代皇帝對百姓搜刮太過狠毒,官逼民反,而不是什麼關隴貴族的反對,李唐接替楊隋只不過是天下群雄逐鹿,李唐成為最後贏家而已。

    隋朝在成立之初繼承了北魏的均田制,算是一種國有土地體制,耕種一定年限後,土地歸農民所有。可是隋文帝表面上頒佈了輕稅政策,但是和農民在實際徵收中,卻讓下面的胥吏們隨意制定政策加重農民的稅收。楊氏父子是歷史上典型說一套做一套的偽君子,官面上說要對農民好,實質上對民間的搜刮是歷代最重的。

    任何時代一定時間內物產都是一定的,官府收走的多,那麼留在民間老百姓手裡的就少。唐太宗繼位後,讓手下盤點國庫,發現即使經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三徵高麗,下江南這樣的揮霍,隋朝還是有大量的物質留下來,可見隋朝搜刮的嚴重。

    1970年考古發現,洛陽周圍還能出土幾十萬擔已經碳化的隋朝穀物,在隋朝沒有生產力跨越發展的前提下,這樣豪奢的囤積只能來自於對民間的搜刮。

    這是在物質方面,兩代皇帝對民間搜刮。

    因為國庫充盈,隋煬帝就想做幾件大工程名垂千古,所以他開挖大運河、建設洛陽、三徵高麗。

    為了這些大工程,隋煬帝向民間搜刮財物已經不算什麼了,比他老爹更過分的是,隋煬帝對民力的使用。當時隋朝全國也就5000萬人口,刨去女人老人和小孩,壯年男子最多2000萬,但是整個國家有據可查的勞役就達到3000萬人次,換句話說,整個隋朝的青壯年男性不是去打仗,就是去參加勞役。

    因為皇帝不懂藏富於民,對民力肆意使用,所以在隋煬帝時期民變四起,而且整個國家連幫助隋煬帝的人都沒有,可以說隋朝因為橫徵暴斂,已經到了民心盡失的地步。

    隋朝對於查戶口的執行是最嚴格的,這樣就可以落實人頭稅和勞役,但是看到隋朝滅亡的原因後,唐太宗才懂得要藏富於民,要堅持小政府,開創了貞觀之治。

  • 8 # 揚羽隨筆文摘

    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向來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改革觸動了原有階層的利益,但是在政局穩定的時候,原有的利益階層選擇了蟄伏。

    2-隋煬帝的一系列政策,比如說大運河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一方面有可能是隋煬帝操之過急,造成國力,民力損耗,另外一方面要知道具體實施起來的可全是原來門閥世家出身的官員,這些人是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故意讓工程損耗過大。

    3-與高句麗的戰爭,導致社會大量人口的死亡,損失,造成大量流民,導致社會動盪,而原有隋皇室力量也應該受到一定損耗,而原有門閥一鼓動,社會有可能就亂了起來

    總而言之,當局者執政的時候,某些方案肯定會讓人不滿,如果有心人推動,很可能發展的就讓人更無法想象

  • 9 # 牧漁子

    正統的觀點認為,隋朝的滅亡,亡於隋的暴政。不過這只是個概念性的說法,太過籠統。如果細究一下為什麼會有這些暴政呢?恐怕永遠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關隴集團!一、關隴集團的誕生和發展

    關隴貴族集團源於北魏六鎮,脫胎於西魏時期的八大柱國,經歷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到了武則天時期才徹底衰落。這個集團本是北魏時期鮮卑人入中原後,和關隴地區的漢族貴族融合在一起,形成聯姻和政治聯盟,到了西魏時期,早已胡漢不分,他們長期鎮守一方,掌控軍隊,皆為軍人世家。比如:關隴集團的主要創始人宇文泰,自從他的高祖於文陵開始就時代鎮守武川,後來的李虎、獨孤信、趙貴都是出自武川軍人世家,之後成為關隴集團的中堅力量。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也是在獨孤信和宇文泰的提攜之下成為關隴貴族的。

    但這個集團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各自的實力非常雄厚,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經濟來源。長期以來,這個集團內部有著明爭暗鬥,他們互相制衡,互相協作,共同影響著國家的政治、軍事、政策等,甚至制衡皇權。宇文泰廢魏帝自立,建立北周,楊堅替代了自己的外孫建隋代周,李淵替代自己的表弟楊廣建立唐朝。折騰來折騰去,這江山都在關隴集團內部,直至唐朝中期近二百年的時間,皇位都在這幾個家族之間倒來倒去。

    二、隋朝兩代皇帝與關隴集團的明爭暗鬥。

    楊堅本是北周外戚,而楊堅建立隋朝代替北周時,他並沒有能力將宇文家族趕盡殺絕。曾經是關隴貴族集團首領的宇文家族除了有自己諸多的家族人口和實力以外,還有不少人投靠到門下改姓宇文。楊堅奪權的時候,挑拔了宇文家族之間的矛盾,扶持了宇文家族的庶子宇文述,而整個宇文家族的勢力還舉足輕重。也就是說,隋朝建立後,關隴集團勢力仍然制衡著皇權、威脅著皇權。

    開皇年間,隋文帝楊堅下令開設科舉,廣納賢才,吹響了進攻關隴集團的號角。隋煬帝更是將科舉擴大,自此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到來了。隋煬帝時期任用了五個宰相,蘇威、宇文述、裴矩、裴蘊、虞世南。蘇威、宇文述屬於關隴集團人物,裴矩這是山東的代表人物,裴蘊、虞世南則來自陳朝。這種格局也能看得出隋煬帝楊廣想擺脫關隴集團的用心。

    隋文帝楊堅新建大興城改革政治制度的時候,還嚴控著改革的火候,而隋煬帝興建東都洛陽,可以說是對關隴集團的宣戰。依此配套,楊廣修建大運河,北抵涿郡,南下錢塘。以洛陽為中心,顯然是一個大中國的藍圖,豈能一直被關隴集團左右。但隋煬帝三次遠征高句麗,決策背後又有關隴集團的影子。因為高句麗對東突厥的用兵嚴重威脅了關隴集團國際貿易路線。這其中的明爭暗鬥風起雲湧。

    三、隋煬帝觸動了關隴集團的根本利益,導改以朝廷為首的多方勢力分崩離析。

    隋煬帝利用山東貴族很南方士族的勢力制衡關隴集團,於是他就必須包容山東和南方貴族的坐大。他開鑿運河,興建東都,遠征高麗都是有維持政治的平衡,保護大隋的江山社稷。但客觀造成的卻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逐步激化。趁隋煬帝南巡之際,整個北方已經亂成了一鍋粥。這時,以李淵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勢力更改國號建立大唐。隋煬帝本人也被自己一手栽培的驍果軍結束了性命,可見朝廷內部也是各懷鬼胎。大唐帝國繼承了隋朝改革立制的政治成果,隋煬帝開創盛世的一切努力,到頭來為他人做嫁衣裳。

    隋亡於暴政,不如說亡於和關隴貴族的爭鬥。但他留下的政治遺產卻締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的盛世時代。

  • 10 # 史匠說史

    隋朝的滅亡,根本上與財政脫不了關係!

    在談隋朝滅亡之前,先來看一個有關隋文帝免稅的事,說的是公元579年,有大臣彙報隋文帝說:天下倉庫都已經裝滿了,徵收上的糧食、布帛、和錢幣都堆到了庫房外的走廊上,咱們現在都富到沒地方裝錢了。隋文帝一聽,這敢情好啊,天下來百姓富庶,我的江山不就坐穩了,於是,當年隋文帝下令天下免稅。

    要知道,這次免稅可是自西漢孝文帝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削減稅務負擔。但是,隋文帝的這次天下免稅卻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這裡不再詳細贅述,大家可以看我的一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651410259975864846/

    我在裡面詳細地談到了原因,即隋朝的繁榮只是政府的繁榮,而不是民眾的繁榮,這種典型的“國進民退”式的富強,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導火索。

    而真正促使這根導火索爆燃的事件,就是隋煬帝年間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以及征伐高句麗,這兩場大事的促成,進一步促進了隋朝的衰落。

    隋朝關隴士族依然掌握大權

    隋朝兩代君主,都出自關隴士族,有隋一朝,士族是個響噹噹的稱呼,儘管隋煬帝立科舉,破士族,但是並未完全削弱士族的勢力。直到宋朝,牛李黨爭仍然與科舉制度有關,所以,士族的實力起碼是延續到了宋代的。同時,隋朝的統治也部分的需要士族的支援,所以,我認為隋朝的滅亡與觸及關隴士族的利益關係不大。

  • 11 # 白告為皓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只有一個,次要原因有很多個。我認為關隴世族只是次要原因中的一個,有學者提出這個原因,有利於我們更全面瞭解隋朝的滅亡,但不能因此主次不分。

    說到隋朝,不得不說另一個朝代,秦朝,兩個朝代何其相似,都是剛剛結束分裂的大一統王朝,然後二世而亡,都積極對外用兵,幅員遼闊,你修長城,我修大運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如果說隋朝是因為關隴世族背叛而滅亡,那秦朝又是哪個世族背叛呢?肯定不是。

    我們說隋煬帝殘暴,窮兵黷武。誠然,歷史人物對歷史程序有重要影響,但這個影響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也不會是決定性的。

    從春秋戰國到秦朝,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天下分裂久矣,人心思定,大一統是必然的,特定的歷史人物出現,有了秦朝和隋朝。

    天下初定,民心思安,而大一統的君主必然是雄才偉略的軍事霸主,統治階級也以武將為主,統治者往往難以妥善處理,修養生息。若依然窮兵黷武,則民心相背,社稷崩潰。

  • 12 # 華夏曆史館

    借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隋朝是被逼上絕路的人民打倒的。

    隋朝建立前,華夏大地經歷了五胡十六國到南北朝近300年的戰亂。老百姓已經很苦了。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讓人民休養生息。並開創科舉,削弱關隴世族勢力。

    隋煬帝楊廣登基後,就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三徵高麗,三戰三敗死傷慘重。並修建京杭大運河,修建東都洛陽,修建馳道和長城等,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終激起民變,繼而發展到全國響應起義,一發不可收拾,形成十八路反王,小說《隋唐英雄傳》裡有寫。

    關隴世族勢力也乘機擁兵割據,唐朝建立者李淵就是其中一隻。

    隋朝在人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土崩完結,就此玩完。

    最終得益者是關隴世族––唐朝建立者李淵。

  • 13 # 過往皆是歷史

    筆者認為隋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不是觸及關隴貴族的利益導致的,而是帝國統治者在新朝建立初期沒有堅持休養生息的國策反而大力改造,並且窮兵黷武耗費國家大量錢糧的同時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的緣故。

    其實在我看來,隋王朝的滅亡原因從某角度上看的話和秦王朝有點類似。當然隋文帝的功績雖然沒有秦始皇大,但是他也是結束了一個混亂的南北朝,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在建國初期,文帝楊堅一邊要對北方遊牧民族突厥進行懷柔戰略,一面還在著重構想如何消滅南朝最後一個王朝——陳朝,等到來自北方的威脅得到抑制後才開始謀劃滅陳之事。終於在公元589年統一江南。

    這時天下大亂已久百姓本該急需要休養生息,國家百廢待興更加需要重新建設增強國力用以彌補戰爭帶來的創傷。

    可惜的是楊堅在公元604年去世,“文景之治”只持續了15年(姑且算是15年吧)。沒想到15年後次子楊廣繼位(太子被廢,楊廣被立為太子)後卻沒有無民休息,反而開始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伴隨著大量的勞役和無數的錢財消耗很快使得文帝時期積累的財富耗費殆盡。估計他爹知道後不知會後悔成什麼樣子。

    這還不算,楊廣統治期間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可以說把整個國家用來揮霍滿足自己的慾望。再次筆者 列舉幾點:

    1.徵發徭役,修建宮殿樓閣。造成民怨沸騰。

    2.苛捐雜稅繁多。財政赤字憑藉百姓償還,百姓怨聲載道。

    3.窮兵黷武。三次征伐高句麗,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軍隊損耗嚴重,為後期平叛無人埋下伏筆。

    4.修大運河,修長城,三下江都等耗費財力的舉動。

    以上四點筆者認為都造成了國家財力匱乏和百姓蒙難。正是這些最終導致大規模起義,原本前途無量的隋帝國瞬間置身於沉浮的大海之上,等待他的將是被海水吞噬。

  • 14 # 李齊蕭

    根本原因是楊廣好大喜功。

    50年的事情非要5年做完,完全把百姓當畜牲用。

    只有關隴貴族唐朝也進行削弱了,事實證明溫水煮青蛙是不會有事的,楊堅已經給他打下基礎了。

  • 15 # 剛米貝爾GummyBear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貴族門閥社會。

    貴族門閥在隋唐以前是盛行的,但到了隋朝和唐朝的時候,已呈勢衰。

    隋唐以前的魏晉南北朝,再往前到秦漢,有所謂士族和庶族之分,這大約也就是古代社會的貴族和平民。

    秦漢以前,貴族的名分是有專門的官吏為其記錄的,所以各家家世均可考證,不至於分不清貴族與平民。然而到了秦漢,由於封建制度被破壞,秦人焚書坑儒,好多記錄就無法儲存下來,公子王孫,已經失去了其本系。

    漢朝本來就是平民建立的,所以用人方面,門第已經不是首選,然而限於當時的舊觀念,大家還是表示出對貴族的應有尊重。

    漢朝滅亡後是長期的戰亂,士族被逼到處遷移,但到了新地方還是會宣揚自己祖上在老家是多麼厲害,這就是後來大家都推崇的郡望:我曾經是哪個地方的望族,你們庶民得尊重我一下。

    另外一方面,魏晉南北朝不斷的異族入侵,很多少數民族冒用漢姓,中國士大夫當然恥於與之為伍,當然要說自己是某個望族的,以區分其他人。

    綜上,雖然魏晉南北朝是貴族門閥社會,但由於戰亂不斷,以及越來越多計程車族和庶族通婚,士族已經沒落了,所以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並非由於沒處理好和士族的關係。

    現在來看看隋朝滅亡的可能原因,筆者認為如下:

    首先來說隋文帝,雖然隋文帝在歷史上也算一代明君,他勤於政務,又提倡節儉,為人民減稅,都是好事。但他對人嚴酷和猜忌。其任用的人,都不是大德大才的人,人民對其也沒有感激之情。說白了,就是隋朝不存在民心所向的基礎。

    後來隋煬帝上臺,開通各種運河和陸上馳道,徵調大批民工,又不給其工錢和免徭役,大工程就是大投資,國力被嚴重損壞。

    這還不算,隋煬帝還喜歡打仗,又喜歡打腫臉充胖子。

    對於北方的突厥,隋煬帝讓其割地數千裡,然後讓罪犯去戍邊,但這些荒涼之地並無出產,一切費用都要內地供給,耗費非常大,導致突厥起兵反叛,出征突厥又耗費許多。

    對西方西域各國,隋煬帝在通商大路兩旁為胡人提供免費食宿,長期以來,國力不支。

    對於高句麗,則是連年出兵,路途遙遠,耗費更是不必細說。

    又後來,隋煬帝又想遷都江南,但當時從行的都是關中人,不願意,後來宇文化及終於弒殺了隋煬帝,再後來就是各路反王並起,隋朝便土崩瓦解了。

  • 16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隋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隴士族是一方面原因,但未必是根本原因。

    隋朝是亡在隋煬帝楊廣手裡的。

    關於隋煬帝,現在對於這個人物也是褒貶不一。

    我認為對一個人的評價要客觀的來看。

    楊廣這個人是一個格局很大的人,也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他想做的是一番空前絕後的事業。沒錯,我確定我用的“空前絕後”詞語沒有錯。

    楊廣在位時改年號為“大業”,這一點也說明了他的雄心壯志。

    可是雄心壯志需要人去實現,楊廣在位期間,修京杭大運河,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如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

    隋煬帝楊廣在位總共十五年,卻在短短十五年間做了那麼多的大型事業,令人咋舌。

    隋朝結束南北朝亂世,本應休養生息,富國強兵,可惜楊廣志向超前,在實現自己宏偉藍圖之時,忽略了國力和民生,太多的作為導致濫用民力,民不聊生。

    隋這架大馬車,在楊廣的駕馭下,直接從公路駛入了高速公路,一路狂奔下來,早已透支了國力。整個帝國看似正在飛快前進,其實早已失去抓力,隨時都會失去控制,摔出軌道。

    最終,被帝國折騰的無法生存的民眾舉起了暴動的大旗,瞬間,隋帝國烽火四起,世界一下子又回到了亂世,人們紛紛拿起武器重新構建秩序。

    而這時候的楊廣,卻突然一蹶不振。這個天之驕子,一直都驕傲地抬著頭仰視太陽,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這個太陽下最高貴的人,他的所有想法,所有行為都是空前絕後,萬事榮耀的。之前他一直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所有的想法都得到了實現。

    可是突然,老天不再眷顧他了。徵高麗,動用了多出幾倍的兵力,卻幾攻不下;那些賤民,居然舉起武器要反他;而那些貴族,居然也開始造反。

    楊廣從來沒受過這樣的挫折,帝國一下子全亂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暴露了楊廣的心理素質,他受不起挫折,因為他已經習慣心想事成了。

    這就是隋帝國滅亡的最主要原因,身為統治者的楊廣思想超前,好大喜功,只顧描繪宏圖,不顧國計民生。自身性格又有缺陷,受不得挫折。

    楊廣自己親手把帝國帶入毀滅的地步,又在帝國進入毀滅地帶時,主動放手逃避,任由帝國墜入深淵。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一個好的設計師還需要一個好的預算師,可是楊廣容不得別人說三道四,悲哉。

    回過來說關隴士族。

    其實從楊堅開朝開始,就已經開始著手削弱關隴集團。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隴集團勢力根深蒂固,不可能朝夕去除。

    到了楊廣一朝,針對關隴集團的行動更為明顯。楊廣拉來南方士族,試圖以此排擠關隴集團,卻不料南方士族的實力遠不及關隴集團,功虧一簣。

    有壓迫就會有反抗,關隴集團也在暗中抵制楊廣的削弱政策。這是來自帝國內部貴族階層的鬥爭,勢必轉化為權利的鬥爭,因此鬥爭進一步影響政策的實行效率,以及國家資源的消耗。

    至於說楊廣此人荒淫,這也是一個原因,但遠遠不是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試問,哪一個雄心壯志的男人不欲望強烈呢?更何況是一個大權在握,俯視天下的皇帝。

    綜上所述,隋帝國短短數年而亡,與楊廣的超前規劃和過度消耗脫不開關係。在很多方面,楊廣與秦始皇嬴政有許多相像之處,都是貴族出生,有超前眼光,豪邁格局的人,卻都處理不好民生問題,理想偏離現實,導致帝國失控崩潰。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為你做過最暖心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