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俠金鉞鋒
-
2 # 笑笑春夏秋冬
第一。《春秋》既是 史書,又是 講述 無數 諸侯 國 混戰 的戰爭 資料。
作為 軍事家 和 傑出的 將領 ,關公 一定是 非常 有 興趣 讀 的。
第二。當時 ,各種 書籍 並不 豐富 。在有限的 讀物 中 《春秋 》是很好 的 精品。
第三,關羽 喜愛《春秋 》是史實,但 因為 《春秋 》這部 書 是 孔子 他老人家所著。
歷朝歷代 推崇 孔子 的 “忠 孝 仁 義”的 儒家理念,
加上 關羽 本身 就是 “忠 孝 仁 義”的 傑出代表。
所以後世 (如 我們 河南 許昌市 有 “春秋 樓”)供奉 關羽 的 地方。
關羽讀春秋這個事被記載於《三國志·關羽傳》注引《江表傳》中,原文只有一句話:“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意思是說關羽喜歡讀《左傳》,已經到了能夠背誦的程度。很顯然,這裡說的關羽讀的是《左傳》,而不是《春秋》。不過,《左傳》和《春秋》兩書還是有聯絡的,《左傳》是對《春秋》這部史書的一種註解,所以也叫《春秋左氏傳》,關羽好讀《左傳》,當然也可能也是好讀《春秋》,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至於關羽為什麼好讀《春秋》,卻是不好說,因為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只能依據關羽生平加以猜測。我覺得,關羽對歷史應該是比較喜歡的,所以受看《春秋》也便是可能理解的事了,因為《春秋》本身就是一部歷史書,而《左傳》則更是一部歷史名著。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春秋》這本書在漢末三國時的社會地位相當高,幾乎成了社會上有身份的人必讀的一部書。關羽是蜀漢的一代名將,自身的社會地位需要他對《春秋》有一定的瞭解;另一方面,《春秋》本身對一個人的社會行為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關羽從事的是軍政的管理,與人接觸的機會相當多,自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從政技巧,讀《春秋》也就成了他必然的一種選擇了
-
3 # 真正鱷魚不哭
關羽常讀的是《左傳》《三國志·關羽傳》注引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左傳雖是春秋三傳之一,偏重於講史,一般不認為屬於經學。左傳講述歷史,不像《公羊》《穀梁》那樣咬文嚼字,比較有趣味性,文字也相對淺近易懂,比較適合有一定文化水平,但又不是士人出身的武將閱讀。
《三國志·李典傳》注引魏書曰: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可見《左傳》是當時武將經常選擇的文化讀物。
-
4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關羽熟讀《春秋》只有演義中載,無其事。。
。一亇賣豆腐身出身的底層百姓,劉關張結伴,經二富商資助,組織義軍投校尉鄒晴幕下抗黃巾軍立功。何談熟讀《春秋》,直到目前看,古《春秋》不是一般老百姓能讀的,古代能讀《四書》《五經》者是何等樣人,除上層士大夫子弟外,在底層只有地主,鄉紳子弟有條件請個門官先生家教。可想而知關羽那有這樣的條件。著者的弄虛,也亡目地不究前因後果,凡是總要有亇理,否則同評話演員一樣,說漏了嘴,不能自圓其說。
-
5 # 勇wzq
關羽喜歡讀《春秋》這件事,《三國志·關羽傳》裡沒提。但裴松之的註釋裡,已經引用《江表傳》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江表傳》是西晉的作品,寫成的年代,比《三國志》也晚不了多少,這條史料的價值,還是很高的。
從正常人類的閱讀體驗說,喜歡講故事、說八卦、扯段子的《左傳》,肯定比掰扯神神叨叨的大道理的《公羊傳》《穀梁傳》好看。但朝廷撥經費養著一幫儒生,是要你來對大政方針進行論證的,好看不好看,不是主要的考慮因素。
《左傳》這部書,是特別善於描寫戰爭的,甚至有一個影響不小的說法,《左傳》的作者,並不是左丘明,其實是一代名將吳起。
所以,武將們是把《左傳》當兵書讀的,或者至少是把《左傳》當作連線武人和文學之士的一座橋樑。
-
6 # 王炳森易理
關羽讀《春秋》這本書是我們經常在影視中看到的的場景。
為什麼關羽比較喜歡讀這本書呢?首先來說歷史名人大多喜歡史書,而《春秋》就是一本史書。第二,與其他史書相比,《春秋》比較有趣味性,注重塑造故事和人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本通俗讀物,可以代替後世的小說。第三,這本書講的都是忠臣賢君的故事,關羽崇尚忠義,因此他讀這本書,也是符合自己的品格。
後人把關羽塑造成忠勇的形象,《春秋》講的也是忠義,所以說後世往往把他跟《春秋》這本書聯絡在一塊。透過一個人喜歡讀的書,我們可以瞭解一個人,這句話用在關羽跟《春秋》這本書上面,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7 # 瀅月齋
一、從《春秋》說起:《春秋》是一本怎樣的書?
關羽所讀的《春秋》,是孔子編纂的一本史書。本書用極為簡練的文字,記錄了周朝時期的魯國的歷史。魯國的史官們如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孔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刪減修改編訂,後世儒家將它列為“六經”之一,也是後世讀書人必須閱讀的書籍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雖然簡練,但在每個字都很有講究。孔子在編訂這部史書時,由於竹簡、絲絹、墨、刻刀等書寫材料所限,不能使用很多的文字敘述歷史,因此他們選擇將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
例如殺、弒、誅三個字,雖然都有殺害之意,但意義並不相同:殺指的是原本沒有罪過去殺人,弒指的是臣子殺害君王、門客殺害公族子弟等以下犯上的行為,誅則是佔據道義的一方攻打無道的一方,例如武王伐紂、商湯滅夏等,所謂“春秋筆法”,正是如此。孔子之所以這樣做,既是因為書寫材料所限,也是因為儒家的思想所致。儒家一向倡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在編纂史書時,自然也會站在當時的統治者的角度上,為尊者諱。
由於《春秋》的文字記載過於簡單,很多文人對此不解其意,於是又出現了三本對《春秋》進行補充的書籍,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其中《左傳》最為著名。《春秋》所敘述的史實雖並不完全客觀,其所包含的道義,影響了中國文人將近兩千年之久。
二、從關羽角度看:他本人的性格,與《春秋》之間存在哪些聯絡?熟悉三國曆史的讀者,想必都對關羽有些印象。他是劉備的結拜二弟,不但武藝高強,又極重情義,因此被百姓所推崇,歷代封建統治者也曾多次加封關羽。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更是將他描繪出了一位蓋世英雄。
從關羽的人物形象來看,關羽有三個特點,剛好與《春秋》十分相合:
一是英勇善戰,文武雙全。《春秋》是一部史書,除了記載統治者的言行之外,也會記載當時的戰爭,鄢陵之戰、長勺之戰等。關羽在閱讀《春秋》的同時,既瞭解了當時的歷史,也可以從《春秋》所記載的戰爭中吸取經驗,在指揮作戰中加以運用。同時,閱讀《春秋》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也從側面顯示出關於本人深厚的文化素質。
二是重情重義。《春秋》也包含了勇敢無畏,剛直無私的精神。關羽雖然有些剛愎自用,但他一生都很看重情義,作戰又勇敢無畏,與《春秋》的精神十分相合。
三是維護正統。孔子在編纂《春秋》時,秉持的是維護周王朝統治的立場。關羽的大哥劉備是漢朝皇帝后裔,人稱“劉皇叔”。因此,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位統治者中,劉備算得上的漢朝的正統繼承者。羅貫中在編寫《三國演義》中,秉持的是“崇劉抑曹”的觀點。因此他在《三國演義》中寫“關公夜讀春秋”,就是在暗示:關羽所在的蜀漢才是漢室正統。
結論:綜上所述,羅貫中之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寫“關公夜讀春秋”,既是為了反映關羽本人的性格特點,為蜀漢正確增添更多合法性。回答完畢,請採納!
-
8 # 再言春秋
從《三國志》本傳中我們無法找到關羽讀春秋的這個記載,有關於關羽讀書的記載是來源於裴松之的注: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而裴松之的這個來源應該是源於《江表傳》中的《呂蒙傳》: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關羽是個喜歡讀書學習的人,無論是從關羽的本傳中還是這裡我們其實都可以得到一個資訊就是關羽是個有文化的將領。但這裡說的是《左傳》而並非《春秋》。
即便是,《三國演義》中也並沒有關羽讀《春秋》的橋段。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有著這樣的一段描寫:
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既到許昌,操撥一府與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為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關羽這一段的描寫,羅貫中先生的本意就是把關羽的人品,忠義表現出來,而至於讀什麼書,其實也並非是重點所在。
一、《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是左丘明而著,他的成書是以《春秋》為本,作為史料基礎,但它是又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有傳言說《左傳》是左丘明為孔子所修訂的《春秋》作注而編纂,因此將其與《公羊》《穀梁》並稱為“春秋三傳”,所以會有關羽所讀書為《春秋》這一誤傳。
二、歷代表演三國曆史的藝人都非常尊重關羽的為人,無論是誰表演,關羽都佔有重要的篇幅與地位,為了豐富人物形象,於是出現了關羽夜讀《春秋》這一故事。不僅如此還衍生出了關羽學習春秋兵法,練習春秋刀法這些與春秋有著密切關係的故事。
那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貌似關羽都與《春秋》結下了不解之緣,那人們又是為什麼樂於讓關羽與《春秋》結緣呢?那自然就是跟《春秋》這部書有關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春秋》的作者是誰,孔子,孔子被稱之為文聖,關羽,亙古一人,彩色不愛,忠義千秋,文武雙全,被世人們尊之為“武聖”。正所謂“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因為在人們眼中,只有文聖人修的春秋,才配的上武聖人去讀。
第二,我們再來看司馬遷的一段話: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太史公的這一段話也就是春秋大義的來源之處,正所謂春秋大義,《春秋》中講述的君臣大義,關羽歷來以忠義著稱,所以他讀春秋,知大義。用《春秋》來襯托關羽之大義。
第三,《春秋》之中所記錄的事情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這句話,就說了《春秋》內容的廣泛豐富,讀《春秋》不僅可以知曉大義,也可以知曉歷史,透過讀《春秋》而知歷史,然後來學習古人的作戰策略。
基於《春秋》的本身,和人們對於關二爺的敬重,所以大家把《三國演義》關於秉燭夜讀的故事而豐富多彩的變成了讀《春秋》。這既是大家對關羽的敬重,也體現了《春秋》一書在我國所有的重要地位。
-
9 # 清風輕拂
關羽為何對《春秋》情有獨鍾?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首先,我們看《春秋》的由來,古代呢它的歷法的是先有春秋,後有冬夏之分,所以才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它就記載了當時春秋各國二百四十多年的大事。
並且司馬遷就曾對《春秋》極為推崇,他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從司馬遷所說來看,關羽一生追求忠、義、禮、信,喜愛看《春秋》這本書是有道理的。
其次,孔子晚年修訂了《春秋》,使它名列六經之一,在孔子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開創的私人講學儒家學派裡具有深深影響力,關羽作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當然時刻不忘學習,何況就連毛主席還有一日不學習追不上誰誰誰呢,這也是他喜歡《春秋》的另一個原因吧。
-
10 # 聾王異史
關羽就是一介武夫,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通讀經史,只能揀本容易讀、趣味性強、故事多的書讀讀。其實通俗易懂的書很多,關羽為啥單選《春秋》讀一輩子?《春秋》簡潔但燒腦
《春秋》是孫子按年代記錄的史書,由於當年寫作靠刀在竹簡上刻字,很費勁,因此文字非常簡潔,很多事情的表述只用了幾十個字,甚至一句話,一個字。比如隱公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27個字寫了一年發生的事。隱公八年的記事中,只用了一個字:“螟”,記錄了當年魯國發生了大面積的蟲災。由於很多事件只記結果,沒有寫它的成因、發展及過程,讀起來很燒腦,需要充分發揮想像力,因此一部書花費了關羽一輩子的精力。
《春秋》能滿足獵奇心《春秋》一書中記錄了很多自然現象,如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還能讀到各諸侯國的民俗,比如祭祀、婚娶、喪葬、狩獵、置房等,不但趣味性強,而且可信度大。如它記載的三十七次日食,就有三十次同現代天文學推算完全符合。記敘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於北斗。”這是世界史上彗星執行的最早記錄。又如,它記錄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隕如雨”的隕石雨情況。對於文化程度不高的關羽來說,閒暇時間讀這些靈異的神秘事件,可以滿足獵奇心理,也能舒緩戰爭的壓力。
《春秋》記錄了很多戰爭《春秋》記錄了很多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對於武將出身的關羽來說,是興趣點,他喜歡讀這些爭鬥。比如:“莊公九年,春,齊人殺無知。公及齊大夫盟於既。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於齊。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冬,浚洙。”記錄了魯國幫助齊國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的過程,最終魯國失敗,殺了公子小糾精彩故事。這類諸侯國之間的瞬息萬變的爭鬥,武將讀起來最過癮,很可能關羽還會按自己的好惡發一些感慨。
《春秋》鼓吹道義符合關羽形象《春秋》一書中,在記錄各諸侯國之間互相賄賂、利用、仇殺、爭鬥事件的同時,又為當權者開脫罪責,以道義粉飾,鼓吹忠君,倡導禮儀,被稱之為春秋筆法。孔子的這些思想和關羽忠於劉備,講求信義,嚴守禮數非常吻合,因此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民間,都重筆濃墨地描繪關羽讀《春秋》的形象,凸顯關公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關羽夜讀春秋深入人心。
也有人說關羽讀《春秋》是裝儒將,每次讀書時左有關平捧印,右有周倉扛刀,哪是讀書的樣子,分明是做秀,難怪一本書讀了一輩子。
-
11 # 劉豫州
關羽喜歡看“春秋;其實和他的性格有關係。孔子寫的“春秋”實際上就是寫的“周公”,也就是說關羽特別喜歡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勝利之後,沒過幾年周武王就去世了。武王的兒子還沒有成年,沒有辦法管理國事,只好有周公代替他管理國事,
周公廢除很多商朝的酷刑,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才華的人都得到了重用。周朝很快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周公是最早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關羽喜歡看春秋,也就是說他很喜歡周公的為人處事。關羽很崇拜周公。
-
12 # 丁佔愛
關羽為何對春秋情有獨鍾,原因只有一句話可以說明,那就是忠義仁勇,他對春秋儒家思想深信不疑,對人對事業忠心耿耿,無人可比,為什現在百姓對關公深信不易,在春節過年,在門口貼關公和敬德兩人像,原因他是利民百性的忠誠衛士,守戶利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保護神,雖然三國時期關羽離現在有一千多年,但他武功蓋世英雄氣概和忠義善良仁勇思想品德為利民百姓所追求。
在歷史長河中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出五關斬六將,百戰百勝的將軍,他是儒家思想忠義信仰的繼承者,所以現代社會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根和魂沒有丟,為什麼現代社會尊享儒家思想,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稱關帝,就是這個真道理所在。
-
13 # 發熱老雪糕
關羽看的春秋是左傳,當時官方認可的是公羊傳。
一個是特立獨行吧,畢竟關老爺一直就是一個極具反叛精神的人。
第二是左氏春秋對戰爭描寫著墨很多,什麼一鼓作氣,曹劌論戰雜七雜八的有一些十分戲劇的描寫,相比較來說武人更喜歡看左傳。
第三是三國時期喜歡看左氏春秋的武將不止關羽一個,不是左傳帶火了關羽,是關羽帶火了左傳。
-
14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關羽喜歡讀《春秋》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了刻畫關羽的形象而專門設計的細節。小說不能當正史來看,《三國志》裡提到關羽讀《左轉》的事也就一句,因為《左轉》是《春秋》三傳中最有名的一個,羅貫中因此發揮想象,安排了這樣的細節。
以關羽的知識水平,他無論如何是讀不懂《春秋》的,那麼羅貫中為何要設定這樣的細節?這就需要先說說《春秋》這本書。《舂秋》是孔子所著,其目的在於匡濟亂世,建立有序的大同世界。《春秋》著褒貶於一字,後世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舉例說明:《左傳 鄭伯克段於鄢》幾千字的一個歷史事件,就是解釋《春秋》中“鄭伯克段於鄢”的一句記錄。“克”用於敵我關係,克敵制勝,可是鄭伯和共叔段是兄弟關係,孔子用一個“克”字評價了兄弟倆,兄不像兄,弟不是弟。這就是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春秋》的大義又是什麼?孔子要實現的是大同世界,良好的秩序是最重要的,孔子自然提倡子孝於父,臣忠於君;兄弟友愛,且要有扶危濟世的擔當精神。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關公形象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忠義”,關羽常常捧本《春秋》的原因就在這裡,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用的一個細節。羅貫中用這個細節很含蓄,很深刻的豐富了關羽的“忠義”形象,使他的“忠義”更有歷史厚重感,更有文化內涵,真可謂大家手筆,立意高遠。這就是經典的價值,靜下心來閱讀探究,你不斷會有新的收穫。
-
15 # 讀書讀史
關羽為何對《春秋》情有獨鍾?夜讀《春秋》是《三國演義》為關羽塑造的經典形象。那麼《三國演義》為什麼要讓關羽讀《春秋》呢?又則,歷史上關羽究竟是不是喜歡讀《春秋》呢?今天我們就從這兩方面探討。
在今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中山公園內有一閣宇(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934年重建),此閣三面環水、綠樹掩映、環境幽靜,是因關羽鎮守荊州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閣內供奉正是關羽拜讀《春秋》塑像。
孟子說:“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俱”,其實講的是孔子編寫《春秋》目的和初衷。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上承西周禮制社會,下啟戰國亂世爭雄,在這樣一個時代鉅變的時期,固守禮制傳統與突破禮制藩籬相抗爭,形成了禮樂崩壞與禮樂維護相交織、相抗爭的局面。孔子哀嘆當時的禮崩樂壞,他要弘揚正義,表揚好人好事,批判亂臣賊子,讓天下萬世的壞人忌憚。在此環境下孔子親手編寫的這部經典史書的意義遠遠大於書中內容。《三國演義》中設立關羽讀《春秋》這樣一畫面就是為了凸顯關羽的忠義、大義凜然形象由此和曹操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國志 關張馬黃趙傳》裴送之注引《江表傳》寫道:“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由此可知,歷史上關羽愛讀的並不是《春秋》,而是《左傳》。那麼關羽為什麼愛《左傳》而不是《春秋》呢?這就要從這兩本書的內容說起。上面我們講了孔子寫《春秋》的意義,殊不知書中內容枯燥無味,基本上就是每年只記幾件魯國大事,每件事都只有一句話。用現在的大白話來說就是:某年某月,某國國王來訪;某年某月,某國攻打某國,贏了……而且整個跨度200餘年,貫穿我們現在稱之為的“春秋時期”。試想,讓你拿著這樣一本書夜讀,會是個什麼情形,一定是片刻工夫就會乏味的睏意濃濃、倒頭大睡。你讓關羽徹夜挑燈夜讀,這是何等的殘忍。《左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恰恰是把《春秋》講的事件按記敘文的要求寫的活靈活現、跌宕起伏,讓關羽讀的心潮澎湃、欲罷不休。
所以不管是讀《春秋》還是讀《左傳》,在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他考慮的大概不是那本書更有趣而是他要塑造的人物更應該讀那本書。
-
16 # 望風瑟瑟
明末清初,關羽取代姜尚成為“武聖”,之所以被儒家接受列廟祭祀,固然因其是歷史中真實的忠義無雙的人物,並非“怪力亂神”,更重要的是關羽是《春秋》一書中“大丈夫人格”的踐行者,而且似乎中國古代所有的武將之中惟有他精讀《春秋》,並深得要意,且身體力行,古人贊其曰:“義存漢室,致主以忠,《春秋》之旨,獨得其宗”。
《春秋》是一部什麼樣的書,竟然引得關羽手不釋卷?《春秋》全名《春秋左氏傳》,是左丘明對《春秋》一書作的詳細記述和一些個人註解,它既是“經”,也是“傳”,更是目前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更是記錄了春秋時期的一些經典戰例,如“曹劌論戰”等,我們可以很大機率猜出,關羽讀《春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研究其中的戰例。
也有人說《春秋》是孔子以魯國史官所著《春秋》史書為基礎,後加入自己所見所聞,後整理修訂而成。亞聖孟子後來將《春秋》定為“五經”之一,從而這本晦澀難懂的書籍被社會逐漸承認。
孔夫子著《春秋》,將其書寫於紙下,創造出儒家文化,而關羽讀《春秋》,是學習了儒家的“忠義仁勇信”等精神的精髓,更是將其實踐化,二人在不同的領域層面居然有了相同的哲學內涵,正印合了“大道之義,殊途同歸”的道理,一幅流傳了千年的對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
那麼關羽為何偏偏對《春秋》情有獨鍾,而不是《孫子兵法》之類的兵書呢?一種思想可以培養一個人的世界觀,更能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關羽的忠義人生,從始至終都被《春秋》思想所深深影響。
一、關羽深研《春秋》,得益於他的啟蒙老師胡斐。
在關公故里,胡斐是當地大儒,他飽讀詩書,對《春秋》更是用心研讀,成為《春秋經》的權威之士,當時有不少人都將子弟送入胡斐門下聽講學習,而關羽有幸成為胡斐的學生。
關羽五歲開始啟蒙,跟隨胡斐學習多年,深受老師的影響,關羽對《詩經》、《周易》等百家論著並不感興趣,而是對晦澀難懂的《春秋》研讀的頗有建樹。胡斐此後便悉心教導關羽精讀《春秋》,並輔以兵法、陣法等教授,這段時期對他影響最大,研讀《春秋》的習慣便由此而來。
二、關羽獨喜《春秋》,更是受了家庭的影響。
與小說演義不同的是,關羽家庭出身相對比較高貴,是典型的文人世家。
關羽祖宗關龍逄,被封為“忠諫公”,此後“忠”便成為關家家訓的核心。關羽祖父關審,也是一位飽學之士,他“衝穆好道”,常以《春秋》訓其子。關羽出生時,其祖父已過世三年,但以《春秋》訓子的傳統卻被保留下來,他的父親關毅雖然也是讀書人,但也僅僅研讀《春秋》一經而已,這也是為何要把關羽送入精通《春秋經》的胡斐門下學習的主要原因。
關羽家族世代文人,皆精研《春秋》,到了關羽這一輩,自然還是延續家風,所以讀《春秋》成為關羽一生習慣。年遐齡就曾對關羽精研《春秋》盛讚不已。
自孟子而下讀《春秋》者不乏人,而能與《春秋》大義見諸行事之實者,唯關侯一人而已!
第三、關羽讀《春秋》最重要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習慣愛好,更是歷代統治階級對他的形象加以固化。
現在國內目前存世的“關帝廟”大約有兩萬多座,幾乎每座關帝廟都有關羽撫須觀《春秋》的雕像,而供奉這個雕像的大殿一般也被稱之為“春秋殿”或者“麟經殿”,這代表著春秋大義,更代表著忠義精神,是儒家眾神袛中最能代表歷代王朝“春秋大一統”的精神象徵,因而關羽才會由公而王,由帝而聖,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武聖”,這既是統治階級的需要,也是儒家的需要。
所以說,真實歷史中的關羽是否真的看《春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樹立關羽這個“忠義”形象更能方便統治,更為儒家經學傳承的邏輯作了定義,這才有了“春秋書,至聖為臣子而作也,善讀春秋者太史公也,能行春秋之事者關夫子也”得千古定論。
結語:不難看出,《春秋》的核心內容主要是推崇中央王朝,強調“大一統”觀念,而關羽一生行事都以“春秋大義”為本,這使得關羽與《春秋》精神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成為傳統人格與道德的象徵,這就更使其在無數的英雄豪傑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武聖”。最後用一句詩結束本文。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
17 # 歷史痴
關羽為何對《春秋》情有獨鍾?
其實,史書並無關羽對《春秋》如何情有獨鍾的記載,只有《裴松之注》略有提及,也是一筆帶過,但勉強也能說明關羽喜歡讀《春秋》。
倒是《三國演義》對此有較多刻畫。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讓關羽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成了“義”的代名詞。
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關羽還被封為“武聖”,取代了幾千年來姜子牙的地位。以至於如今大多數人提及武聖,只知關羽而不知姜尚。
而且除了武藝高強,重情重義之外,關羽還愛讀書,尤其是一部《春秋》手不釋卷。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不但閒暇時間喜歡眯著丹鳳眼讀《春秋》。就連身中奇毒,找來神醫華佗為他刮骨療毒的時候,也要捧一本《春秋》。
如此看來,《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果真是對《春秋》情有獨鍾呀。
可是,關羽為什麼這麼愛讀《春秋》呢?
關羽為什麼喜歡讀《春秋》我們知道,在古代尤其是活字印刷術普及的宋代以前,民間的書籍是十分有限的,東漢末年的戰亂時期書籍尤其珍貴和稀少,且傳世的大多為各種儒家典籍。
當時的人讀書,其可選餘地並不大,尤其是關羽這種非世家大族出身的武人。
《春秋》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五經的一部。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春秋》還是一部史書,也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經孔聖人編修的魯國國史,記錄了魯國十二代君主共二百四十四年的歷史。
相較於其他書籍來說,故事性更強,大量描述戰爭的《春秋》顯然更適合關羽。
《春秋》的內容基本是魯國史官所記錄的原文,但孔子在編修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觀點進行評判。
不過,後世文人史學家認為《春秋》作為儒家經典是毫無疑問的,但不能稱作一部模範的史書。
關羽讀的是哪一步部《春秋》?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都是對《春秋》特色的描述。因為《春秋》語言極為簡練,但每一句又包含了孔子的褒貶之意。
因此,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是讀不懂《春秋》的。
那麼問題來了,武人出身的關羽怎麼又能讀懂《春秋》呢?
這就要歸功於各位大儒了,他們為《春秋》進行了補充、解釋、闡述,使得其中的歷史故事和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當然,這其中每位給《春秋》做註釋的大儒都免不了要夾帶私貨,將自己的觀點、主張揉了進去。比較著名的有《左氏春秋》(《左傳》)、《公羊春秋》(《公羊傳》)、《穀梁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關羽讀的應該是《左氏春秋》。它是由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故事性更強。而其他兩部,《公羊傳》和《穀梁傳》學術性更強,分別發展出了儒家的公羊學派和穀梁學派。
作為武人的關羽,如果要讀《春秋》,顯然更容易接受《左氏春秋》。
所以,在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下,關羽才會對《春秋》情有獨鍾。
回覆列表
關羽,我個人認為小說演繹得成分多一些。民間更多覺得他很義氣,他個人的軍事成就我個人認為是被小說誇大了。本身蜀國沒有一統天下。關羽愛看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可能是個人愛好,沒發現有太多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