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姜維的智謀連諸葛亮都驚歎,但他帶兵打仗怎麼總是輸給鄧艾?
7
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中,趙雲奉丞相諸葛亮之命,帶領五千精兵攻打天水郡,沒想到天水郡中有一位高人,早已看穿了諸葛亮的計謀,於是將計就計,準備將趙雲軍隊一網打盡。趙雲中了埋伏,被姜維和馬遵、梁虔夾攻,大敗而逃。如果不是張翼、高翔兩人接應,趙雲還不一定能夠突出重圍出去。

    趙雲回到大營,向丞相諸葛亮說中了敵人之計。諸葛亮聽了之後,對此人的計謀驚歎不已:“此是何人,識吾玄機?”這時,有個南安的人告訴諸葛亮道:“趙雲將軍說的這個人姓姜,名維,字伯約,是天水郡冀縣人氏。他的父親和羌人作戰而亡,和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非常孝順。除了這些,姜維還是一個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的當世英傑。”

    趙雲深有體會,誇讚姜維槍法絕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聽了之後,動了想要收為己用的心思,由衷地感慨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

    諸葛亮於是親提大軍,殺奔天水郡。到達天水郡後,諸葛亮派遣魏延帶領精兵殺奔姜維母親所在的冀縣,準備將姜維引誘而出,離間姜維和太守馬遵的關係,使其無路可歸,最後將其收服。演義中,諸葛亮收服姜維後,對其青睞有加,將其當作自己的“關門弟子”,準備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他。姜維也勤奮好學,在諸葛亮病逝時,繼承了諸葛亮的兵書、諸葛連弩製造之法。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了他的遺志,時刻不忘克復中原,恢復漢室江山。演義中,姜維九伐中原,而在《三國志》中,姜維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勝有負。細心的朋友發現,姜維遇到對手鄧艾,有兩次大敗,還有一次平手。兩次大敗分別為第九次北伐和第十一次北伐,平手為第十次北伐。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姜維和任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合,然而胡濟失約了,沒有按時到達。姜維孤軍奮戰,在段谷被鄧艾擊敗,死傷慘重,元氣大傷。

    《三國志》: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將軍,督戎馬,與鎮西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 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於上邽。維退軍還成都。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曹魏發生了叛亂,也就是所謂的“淮南三叛”之中的第三叛“諸葛誕叛亂”。姜維為響應諸葛誕,出兵秦川,鄧艾率領的魏軍固守待援。堅守了大半年,到了公元258年三四月份,諸葛誕敗亡後,姜維才撤兵。這一句,姜維和鄧艾是平手,不分勝負。可是姜維屬於進攻一方,損失自然比鄧艾大,無功而返。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姜維休養生息數年後,感覺蜀漢恢復了國力,於是再次出兵。他與鄧艾大軍交戰於侯和,沒想到鄧艾技高一籌,被其所破。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他損失也是非常大的。當時黃皓想讓右將軍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向後主請求誅殺黃皓未果後,嚇得不敢回成都,退到沓中屯田去了。

    由以上可知,姜維青年時期,敢作敢為,看破諸葛亮的計策,受到諸葛亮青睞,對驚訝不已。可是在後期,姜維遇到了同時期比他更強的對手鄧艾,打起仗來畏手畏腳,兩次慘敗,一次平手。

    姜維之所以多次敗於鄧艾之手,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蜀漢國力和曹魏相差太大了。

    當時蜀漢僅僅佔據偏遠的益州和漢中,物產和人口遠遠無法和繁榮的中原相比。諸葛亮為啥多次伐魏,徒勞無功,是他的軍事水平比司馬懿差嗎?非也,核心在於蜀漢國力和曹魏差得太遠了。

    其二,鄧艾軍事造詣確實高於姜維。

    姜維和鄧艾的多次交鋒中,不是大敗,就是徒勞無功。姜維不得不承認,鄧艾確實是曹魏最優秀的將領,是他最大的對手。即使蜀漢和曹魏國力相當,姜維也不一定能夠在鄧艾的手上佔得便宜。

    結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姜維初生牛犢不怕虎,看破了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驚訝不已,青睞有加。那只是一次小勝,薑還是老的辣,可是在後期,姜維作為一軍主帥,顧全大局,早已失去了“冒險”精神。再加上鄧艾軍事早已確實高於姜維,因此姜維後期和鄧艾的作戰中,才屢戰屢敗。

  • 2 # 歷史笑春風

    在後三國時期,蜀漢最傑出的將領就是姜維。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學生,在三國後期擔任了蜀漢的大將軍。他掌握兵權後,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

    姜維是諸葛亮器重的將領,他參加蜀軍時才27歲,諸葛亮親自對他進行培養。他提拔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讓他率領五六千人的中虎步兵,親自教導他軍事指揮。諸葛亮評價姜維說: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諸葛亮賞識和培養姜維,雖然體現了姜維的才幹,但也從側面顯現了蜀漢人才匱乏的局面。諸葛亮在當時的戰爭中,只能依靠魏延、吳懿、王平這些老將,可是,這些將領並不能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在戰爭中,諸葛亮也嘗試著起用新的年輕將領,可是,他任用馬謖卻遭受了失敗。

    在這個局面下,姜維的到來讓諸葛亮看到了希望。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非常符合諸葛亮的標準。所以,諸葛亮對姜維大加培養,來為將來做打算。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姜維雖然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可是卻沒有在諸葛亮指揮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比較重要的戰鬥,諸葛亮還是依靠魏延、王平這些老將。這與姜維年紀輕,資歷淺有關。雖然他掌握了一部分兵力,但在諸葛亮看來,還不能獨當一面。

    到了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沒有把姜維作為繼承人安排。他安排蔣琬為自己的繼承人。他對蜀漢的實際情況十分了解,知道自己死後,蜀漢北伐的成功渺茫。所以他讓蔣琬接替自己,停止北伐,給予蜀漢修生養息的時機,以待將來。

    等到蔣琬、費禕死後,姜維接任大將軍,掌握了兵權。這個時候,蜀漢已經有二十年沒有大舉北伐了。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

    姜維本人是涼州人士,他認為自己瞭解涼州的風土人情。如果他帶領蜀軍出擊,再拉攏周邊的少數民族武裝,就可以控制隴西地區,做到當年諸葛亮北伐的第一步。然後按照諸葛亮的戰略,進取關中。

    在姜維的幾次北伐中,有勝有負。從總的方面來說,還是勝面大一些。可是,姜維最終也沒有達到他的戰略目標,控制隴西。這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鄧艾。

    姜維和鄧艾的交手中,基本上沒有勝績。延熙十九年春,在姜維剛升遷為大將軍的時候,姜維和胡濟約好日期在上邽會合北伐。可是因為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在段谷打得大敗。這一仗是姜維敗得最慘的一仗,在歷史上記載說是“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二十年,姜維再次北伐,出駱谷,至沈嶺。曹魏的司馬望、鄧艾一起據守,姜維挑戰得不到迴應,被迫撤回。

    景耀五年,姜維再一次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還是被鄧艾打敗,沒有成功。

    在鄧艾和姜維的幾次交鋒中,鄧艾的戰績要比姜維好一些。但是,這裡面有著天時地利的原因。姜維是客場作戰,鄧艾可以憑藉主場的優勢予以對抗。能夠抓住姜維的漏洞就予以出擊,不佔優勢的時候就回避堅守。這使得姜維無可奈何,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如果排除兵力、國力都不如對方的因素,從戰績上看,姜維的將略應該和鄧艾的水平相當。但是,鄧艾只需要對付面前的自己的防區,而姜維還要負責蜀漢所有的軍事行動。在這方面來說,鄧艾的任務要比姜維輕得多。這樣,鄧艾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應對戰事,這都使得鄧艾佔了便宜。

    從戰事來說,姜維除了第一次段谷之戰外,其他和鄧艾的戰事基本持平。雖然失敗,很快就可以重整旗鼓,再次北伐。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姜維的才幹。而且在最後,曹魏伐蜀的時候,為了牽制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掩護鍾會在漢中的攻勢,專門派鄧艾、諸葛緒絆住姜維在沓中。

    可是,在鄧艾和諸葛緒優勢兵力的圍攻下,姜維依然帶領蜀軍突出重圍,回到劍閣繼續抵抗。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鍾會最後也只能撤兵,自認失敗。

    鄧艾在滅蜀後,自誇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史書說“有識者笑之”。可見,鄧艾自以為比姜維高明,可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

    姜維的北伐沒有成功,鄧艾這個對手是一個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於雙方的國力差別上。如果從將略上來說,姜維和鄧艾不相上下。姜維北伐時消滅不了鄧艾,而鄧艾在沓中之戰時也消滅不了姜維。

    可是,蜀漢的實力不如對手,姜維和鄧艾的將略不相上下,作戰的區域又在鄧艾的控制區裡。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姜維無法戰勝鄧艾也就順理成章了。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鄧艾偷襲陰平小道本就是冒險之舉,雖然成功了但這並不能說他的軍事才能高於姜維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局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司馬氏篡奪了曹家天下,中原雖有內亂但是總體恢復不錯,實力遠超吳蜀兩國,再加上劉禪後期寵信宦官不理政事,蜀漢只有一個姜維可以撐起國防,於是當曹魏派鍾會鄧艾率領18萬大軍攻打劍閣的時候,姜維只能用幾萬蜀軍依靠天險去死守,事實上就算他想到鄧艾會偷襲,他沒有多餘的精力和兵力去顧得上陰平道,畢竟以數萬兵力抵抗曹魏大軍,他也很吃力

    姜維不是輸在謀略上,而是國力

    姜維代表的是蜀漢實力,而鄧艾代表就是曹魏實力了。所謂打不過,跟本原因還是他們兩邊的本錢多少問題。三分天下,只是說魏蜀吳三家在地理上各自佔了一股地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是這三股實力裡邊曹魏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初期由於中原戰亂,孫劉聯合還可以勉強抵抗曹魏,後期北方恢復生產,曹魏軍力國力大增,二者就沒有什麼希望了

  • 4 # 燕趙節度使

    諸葛亮並沒有驚歎姜維的才能。

    諸葛亮曾與張裔、蔣琬書稱:“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察他所擁有之才能,李邵、馬良都比不上。此人,乃涼州之上等人才。”(有一說為涼州最傑出之人才)

    又說:“姜維在軍事上很有見解,既有膽色、明義理,深解兵法意理。此人心存漢室,才能兼備於人,須先敎他操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將軍事全敎給他,當帶他進宮,覲見天子。”

    諸葛亮只是說姜維是上等人才而已,從以上的話根本看不出諸葛亮驚歎。

    因為姜維的水平根本就不如鄧艾!看姜維的北伐,以撤退最多,其次是敗仗,勝仗屈指可數。

    之所以蜀漢後期突出了姜維,是因為蜀漢沒什麼人才了。

    反觀魏國,人才濟濟,而且鄧艾還是司馬懿從底層一步步提拔起來的。

    後來鄧艾被調到隴西一帶,與姜維對戰。

    鄧艾和姜維打了五次大戰,全勝!

    可見鄧艾的水平遠高於姜維。

    曲城之戰

    249年秋,蜀國姜維出師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魏將鄧艾進圍曲城(今甘肅岷縣東百里),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只好撤兵。

    魏將鄧艾在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屯兵,姜維派廖化率兵在白水南岸紮營,與鄧艾對峙。

    鄧艾預料姜維可能會從北面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偷襲,於是搶佔戰略要地洮城。後姜維果然率兵攻洮城,見鄧艾搶先一步,戰機已經失去,只好撤軍。

    鄧艾因此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

    狄道之戰

    正元二年(255年),蜀國姜維乘機派數萬人伐魏,進攻隴西,將狄道(今甘肅臨洮)包圍。

    鄧艾奉命救援,他率領大軍出其不意地繞過蜀軍把守的高城嶺(今甘肅渭源西北),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氣篝火擊鼓吶喊,與城內守軍呼應。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

    姜維無奈,只好撤軍退走鍾堤(今甘肅臨洮南)。

    段谷之戰

    256年,姜維伐魏,出兵祁山。

    鄧艾軍搶佔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據險拒守,姜維見地利已失,改為進攻上邽。

    兩軍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蜀軍交戰不利,死傷甚眾。

    魏國封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

    秦川之戰

    甘露二年(257年),蜀大將姜維攻魏秦川(渭水流域),企圖奪取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的軍糧。

    安西將軍鄧艾和徵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佔領長城,立即合軍據守。

    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知道蜀軍糧食不足,急於求戰,所以堅守不出。

    次年三、四月間,蜀軍糧食耗光,姜維只得引軍而還。

    鄧艾因功升任徵西將軍,前後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侯和之戰

    景元三年(262年)十月,蜀漢大將軍姜維再度攻魏,攻入洮陽。鄧艾率兵迎戰。

    鄧艾搶佔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

    雙方激戰後,蜀軍敗逃,姜維被迫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

    曲城之戰。

    鄧艾屯兵白水以防蜀軍反攻。姜維親自率重兵奔襲洮城。鄧艾料敵先機,當夜搶先佔據洮城。姜維見鄧艾搶先一步,喪失戰機,遂撤軍退走。鄧艾因此功被賜爵關內侯。

    偷渡陰平

    如果姜維的水平能超過鄧艾,為什麼不派人把守陰平小道?以陰平的地勢,只要派少數兵力把守,就可以阻止鄧艾偷襲。

    為什麼姜維不怕人去把守?難道他沒有遇到了鄧艾偷襲的可能嗎?

    那隻能說明姜維在通盤考慮根本不全面,也就難免被鄧艾擊敗了。

  • 5 # 香姐逛歷史

    諸葛亮一生都很看重姜維,將他作為自己的子弟培養,勢必想把他培養成自己的繼承人,他傾盡了畢生所學的知識,全部傳授給了姜維。在姜維三十二歲的時候,魏延去世,諸葛亮本來打算將軍政大權交給他的,可是卻遭到了很多人質疑,他們認為姜維年紀尚小,難以掌握兵權。所以蜀國的軍政大權交給了費禕,費禕死後,姜維正式掌握了大權,當時已經五十二歲。

    姜維他帶兵打仗為什麼總是輸給鄧艾?

    從來不覺得姜維是比鄧艾差的,無論是從個人能力或者是軍事作戰能力上面來說,很多人會覺得姜維鬥不過鄧艾,不過是因為姜維在北伐時多次敗於鄧艾之手,又或者是因為鄧艾以一個人力蕩平蜀國,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他們倆是單打獨鬥嗎,顯然不是的,那又何來說姜維鬥不過鄧艾呢,不過是一種表象而已。

    因為在個人看來,他們倆的綜合實力相當,只是說,後人對於姜維的評價沒有鄧艾高,那是因為姜維多次無故騷擾魏國,導致魏國邊境的百姓們生活苦不堪言,而且鄧艾在對姜維之時,也基本都是勝多,所以很多人就直接以結果來評判他們倆人,個人認為這稍微有點不公平,因為無論是誰的能力都不是以最終結果來判定的。

    總感覺我好像在為姜維拉分一樣,但其實不是的,只不過是想公允一點,說到底,他們倆是平分秋色的,儘管說姜維盡得諸葛亮的真傳,但是鄧艾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而姜維多次敗給鄧艾也有諸多原因,比如說,姜維來年征戰,消耗了太多國力,另外想說的一點是,後人將蜀國滅亡的很大原因都推給姜維,個人覺得似乎也有點不妥。

    其實自古以來,從來都不是以勝負來論能力的,因為古代作戰,也從來不是單打獨鬥,更多的是國力之間的較量,所以說對於姜維和鄧艾,實在是沒有相比較的必要,因為兩人都是三國中出彩的人物。

    假如姜維和鄧艾的角色互換,情況是否會不同?

    不會!

    姜維和鄧艾本身就是不同性格的人,處事方式和用人方面有太大的不同。姜維的性格特點比較直爽魯莽,是個將才,但是不適合帶兵打仗,適合做服從的那一個人。鄧艾不一樣,鄧艾比較心細,而且對軍事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歷史記載的鄧艾與姜維的幾場戰役種就能看到,姜維一直是先行的那個人,但是鄧艾總能看破先機,大敗姜維。

    但是姜維和鄧艾也有一個共同點:姜維和鄧艾都不喜歡參與內政,鄧艾對於內政屬於能遠離就遠離那種,但是他能看的比較明白,對於局勢的掌控還是比較好的。姜維純粹是腦子不夠用,只適合在外衝鋒,做別人手中的刀子,真正的粗人一個。

    蜀國當時的軍事 危機也是內憂外患,鄧艾看著局勢情況自己想辦法外調。結果也是可想而知,洞悉先機的情況下,鄧艾明哲保身。鄧艾活到八十多歲才離世,而姜維早早就不在了。作為一個軍事家鄧艾其實是夠格的,只不過當時的情況他必須先想辦法活下來,才能有後面的作為,鋒利但不鋒芒,沒有好大喜功,就是幾次打敗姜維以後都沒有得意忘形,小心謹慎的活著。

    姜維在一次小勝利的情況下,就開始飄飄然管不住自己,這樣的人在蜀國那種情況下能活的長久才怪。三國亂世,英雄輩出,沒有一定自己的辨別能力,要想立足真的很難。

    結語

    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歷盡艱辛,堅持北伐。在同比自己強大數倍魏將鄧艾統帥的魏軍戰鬥中,屢屢取勝。可惜他在弱小的蜀國,也只能如此拼死抵抗。假如他跟鄧艾換個位置,統一蜀國的功勞也非他莫屬。直到蜀國滅亡,他還念念不忘復國,成功地使用反間計,除掉了鄧艾父子,只是由於鍾會謀反不周,事情敗露,姜維復國計劃歸於失敗自殺殉國。可以說,他為了蜀國,戰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做到了人們稱道“武將不畏死”的誓言。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姜維與鄧艾的鬥法精彩紛呈,給人棋逢對手的感覺。

    不過,從結果上看:姜維幾乎沒有贏過。他每次都被鄧艾壓制得死死的。

    初戰:躲貓貓。

    姜維與鄧艾的初次鬥法,發生在249年,姜維第二次北伐時。

    姜維築城於曲山,派牙門將苟安等人進逼隴右,企圖再次聯絡、引誘羌胡。

    郭淮在逼退姜維後,決心轉攻響應姜維的羌胡部。

    鄧艾斷定:姜維並沒有走遠,必然還會再來!郭淮遂留下鄧艾防備姜維,自率軍西征羌胡。

    不出鄧艾所料,姜維果然殺了個回馬槍!

    姜維與鄧艾的首次鬥法,一觸即發!

    姜維殺回馬槍,為的不是和鄧艾在這裡耗,決心玩一招“聲東擊西”。他下令廖化在鄧艾對岸紮營,以作牽制,自率主力繞道而行。

    一般二般的人,可能也就被姜維瞞過了。

    鄧艾卻看出不對勁:我們這裡兵力又不多,姜維為啥不進攻呢?他們辛辛苦苦殺回來,難道只是為了到河邊來看風景嗎?有詐!

    鄧艾判斷:姜維在跟我們玩躲貓貓呢!他的實際目標,一定是洮城!於是,迅速機動,趁夜搶先抵達洮城。

    姜維辛辛苦苦跑到洮城,見魏軍已有備,只好退軍了。

    將略並不比對方高明

    初次交手,是名副其實的“小試牛刀”。雙方規模都不大。

    當時,姜維為費禕所制,兵力不過萬,鄧艾則位居郭淮、陳泰之下,只掌握部分軍隊的指揮權。

    不過,這次鬥法也表明:姜維的將略,並不比鄧艾高明。

    鄧艾雖然尚未方面之任,但他早已具備方面大將的視野和才幹。

    姜維在曲城已失後,突然殺回馬槍,不可謂不具備突然性;姜維不願與鄧艾多作糾纏,聲東擊西,直取洮城,不可謂不明智。

    只是:一切,都被鄧艾預先看破。

    鄧艾,始終能料敵於先,成為姜伯約最大的對手!

    姜維應該慶幸:當時的鄧艾還不是方面大將!

    因為:當鄧艾成為方面大將後,很快就給了姜維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

    段谷大敗

    小試牛刀後,鄧艾暫時離開了魏蜀前線,忙其他事情去了。

    隨後,姜維打出了一波小高潮。

    255年,姜維在洮西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殺敵萬餘,取得了北伐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儘管陳泰逼退了姜維,但是,經此一敗,魏百姓流離、糧倉空虛,隴右幾乎危亡!

    儘管魏軍多認為姜維力氣已竭,暫難以為患,但鄧艾仍然料定姜維必來,加緊備戰!

    果然,這一次,姜維決心玩一票大的!

    姜維與鎮守漢中的胡濟約定:會合於上邽,攻略天水!

    可是,這一次,他再次被鄧艾算得死死得!

    姜維自祁山出兵,見鄧艾有備,便改道董亭攻南安。鄧艾看破,搶佔武城山。姜維被迫渡渭水,沿山路取上邽。

    隨後,雙方在上邽以東的段谷大戰!

    由於胡濟失期未至,姜維大敗。蜀軍“星散離落”,遭遇了一場大潰敗!

    此次失敗,對蜀國和姜維的打擊都非常大。

    這是蜀漢自夷陵之戰後最大的一次敗仗,本就不強的國力遭遇致命打擊!

    將略不敵+內部矛盾

    段谷之敗,是姜維將略不敵對手及蜀漢內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

    胡濟,失期不至,是此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失期當斬”,是古代軍法的共識。

    可是,此戰後,胡濟不但沒有受到追究,反而被加為右驃騎將軍!

    看來:在反對姜維的領導這一點上,胡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胡濟背後,有一個龐大的“慎戰派”撐腰!

    姜維,雖貴為大將軍,不但無法協調各方,統一作戰,連基本的賞罰都無法行使!

    不過,坦率地說:蜀軍不能取勝,胡濟負主要責任,但蜀軍被打得這麼慘,還“怪鄧艾太厲害”。

    如果按照姜維原定的計劃,從南安方向,走大道行軍,即使不利,也能從容退卻,即使遭受一些損失,也不大可能“星散離落”。

    正是因為鄧艾層層堵截,使姜維被迫“山行深入”,才陷入進退不得,“覆師天水”的下場。

    沒有懸念的對峙

    段谷之敗後,蜀漢國力大損,威脅大減!

    此後姜維與鄧艾的幾次對決,鄧艾幾乎應付得毫無壓力。

    257年,魏國的諸葛誕叛亂,東吳發兵支援,東方亂成了一鍋粥!

    “天下有變”,姜維率軍出駱谷,直達沈嶺,逼關中。

    鄧艾率軍馳援,與司馬望合軍,抵禦姜維。

    鄧艾堅守不出,姜維無能為力。

    不久,諸葛誕之亂被平定,姜維退軍。

    262年,姜維再來犯,進逼洮陽。

    鄧艾駐軍侯和,以逸待勞,等蜀軍糧盡力疲,發起反擊,姜維敗退。

    後面的這幾次對決,連驚心動魄的劇情都沒有,鄧艾選準地方防守,姜維無可奈何。

    心情好了,鄧艾死守,姜維退軍;心情不好了,鄧艾反擊,姜維敗退。

    毫無懸念!

    國力懸殊+將略不敵

    其實,姜維後面的這幾次北伐,已經近乎於跟自己較勁了。

    跟淮南戰場數十萬規模的大戰比起來,姜維的這幾次行動,無論規模、影響,根本就不夠看。

    當年諸葛亮北伐時,魏國還急吼吼地從荊州、洛陽調兵遣將,前來阻擊。

    姜維的這幾次北伐,隴右魏軍自己就能輕鬆應付。中原魏軍該平叛平叛,該打吳軍打吳軍,理都懶得理!

    而姜維的將略又不比鄧艾高明。他每次進軍都能被鄧艾算死。

    於是:鄧艾每每能先據要點,輕鬆應對,連一點驚心動魄的劇情都沒有!

    所以,姜維這幾次北伐,連疲敵的效果都沒有達到,反而讓蜀漢疲憊不堪,防備出現漏洞!

    姜維北伐,其志可嘉。

    不過,蜀漢遠弱於魏國,內部矛盾嚴重,而姜維本人將略又不比對手高明,他們哪裡能討到便宜呢?

    263年,司馬家把目光重新投向蜀漢。

    滅蜀戰爭,開始了!

  • 7 # 世界人文通史

    姜維的才能要在郭淮之上,但與狡猾的鄧艾相比,還是各有優劣。也不是姜維不夠出色,是因為鄧艾實在是三國時代少有的名將。

    公元263年魏國滅蜀時,鍾會、鄧艾、諸葛緒大破姜維,攻破蜀國門戶漢中,斬趙雲之子趙廣。蜀國大將軍姜維被迫退守到劍閣,與鍾會的15萬大軍對峙,而機智的鄧艾則繞過劍閣,從陰平小路攻入蜀境,長途奔襲700多里,這就是歷史上的偷渡陰平計劃。因為偷渡陰平計劃成功,鄧艾被列入古代64名將之中。

    鄧艾的軍隊在崎嶇難行的山路進軍,隨時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威脅,難度甚至堪比當年魏延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等到蜀國上下已經反應過來時,鄧艾的軍隊早已經佔據了江油關,隨後更在綿竹斬殺蜀國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大臣黃崇等人,大破蜀軍兵馬。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鄧艾用兵不僅十分大膽,而且計劃周密,能打敗姜維也就不奇怪了。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在諸葛亮北伐時才投靠蜀國。公元227年,諸葛亮上表請求北伐,後來收降了魏國人姜維。

    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很高:忠誠勤勉,想法周全,是涼州的名士,我身邊的馬謖、李邵都比不上他。正是因為這樣的評價,蜀國的大臣都對姜維刮目相看。

    漢末三國有所謂的四大名士,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前三位毫無爭議,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司馬懿,而幼麟有可能就是姜維(另一說是周瑜),因為姜維自幼聰慧過人,號稱麒麟兒。

    在諸葛亮病死後,姜維接過了蜀國北伐的大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遠的一次還打到了魏國隴西郡的狄道附近。

    不過,姜維的北伐多次打敗魏國名將郭淮,但是遇到鄧艾就敗多勝少了,因為鄧艾的能力絕對不在姜維之下。面對姜維的進攻,鄧艾採取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的策略。蜀軍遠道而來,根本打不起消耗戰。

    (鄧艾偷渡陰平)

    鄧艾是魏國名將,文武雙全,有可能是東漢有名的鄧氏家族之後(不可考)。鄧艾早年跟隨司馬懿南征北戰,能力並不在姜維之下。魏國既有雄厚的實力,也有鄧艾這樣的名將,姜維很難實現北伐的目標。

    姜維發起的北伐雖然極大地牽制了魏國,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魏國強,蜀國弱”的局面。

    蜀漢的國力一直不如魏國,本身就處於劣勢,因此姜維被鄧艾打敗也有客觀原因。鄧艾可以全力對付姜維,而姜維除了要負責主持北伐以外,還要受到朝廷中“主和派”大臣與宦官黃皓的打壓。

    蜀國大臣蔣琬、董允、費禕、廖化、張翼都與姜維的意見不同。蔣琬反對姜維的北伐路線,費禕直接反對北伐,主張休養生息。

    姜維除了要應付鄧艾,還要面臨同僚的打壓、蜀國國力不支等問題。

    比如東漢王朝的13個州,強大的魏國控制著北方9個州,蜀國只有1個益州,吳國控制著交州、揚州、荊州。

    也就是說,吳國和蜀國加起來都不如魏國強大。姜維北伐要翻越崇山峻嶺的益州山區,交通不便,勞民傷財,所以多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 8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姜維,字伯約,號幼麒。他自幼喪父,和媽媽一起生活。

    蜀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在翼縣收復了姜維。

    諸葛亮見姜維“心存漢室”,且膽識智謀過人,對他很是欣賞。諸葛亮給蔣琬、費禕寫信時,對姜維讚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建興八年(230年)春,姜維就升任中監軍,徵西將軍。

    諸葛亮給蔣琬的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虎步軍是蜀漢的精銳部隊之一,後來用來抵擋司馬懿步騎大軍的進攻,可見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也反映了姜維的勇武。

    姜維打仗不是輸給鄧艾,是因為鄧艾偷襲陰平成功,後主劉禪投降,下令讓姜維停止抵抗的。

    蜀景耀六年(263年)十月中旬,鄧艾帶著一萬精兵,自陰平沿景谷道向南轉進,南山劍閣兩百多里,又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

    部隊走到馬閣山,遇到懸崖峭壁,能否成功在此一舉,前路卻隔絕阻斷,士兵們都大哭起來。鄧艾用毛氈裹著自己,率先滾下了山坡。士兵見狀,受到激勵,就裹著毛氈,或者攀緣藤條,下到山底。

    鄧艾率軍出其不意突降江油,蜀軍守將馬邈大吃驚,驚慌失措,直接舉白旗投降了。江油失守的訊息傳到成都,蜀漢震動。

    劉禪雖不願投降,但見大勢己去,只好讓侍中張紹拿著玉璽去見鄧艾,並下令讓姜維停止抵抗。263年11月,魏國全面征服蜀漢,立國42年的蜀國宣告滅亡。

    蜀漢名臣卻正曾評價姜維,為官清廉,身居高位卻生活簡樸,遠離聲色誘惑,好學不倦,堪稱一時楷模。他多次出兵伐魏,雖然招致“玩眾黷旅”的貶飢,卻也體現了其效法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忠貞。

    蜀國淪陷後,姜維仍不甘心,他使用了一生中最後的一個計謀,假降鍾會,鼓動鍾會反魏,後來卻因事敗身死,與諸葛亮一樣,抱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 9 # 風嬙遙度天際

    首先,諸葛亮死後,姜維等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擺脫費禕的桎梏,得以開始了十一次北伐。起初,姜維曾經獲勝過,趁曹魏內亂時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得勝還朝。公元255年,姜維又進軍狄道,取得了洮西大勝,正是在這一場勝利過後,姜維和他的死對頭鄧艾開始了長期的對峙,鄧艾經過分析,斷定姜維會趁魏軍空虛很快捲土重來,他果然料中。

      可以說,鄧艾對姜維的瞭解,就跟當年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瞭解差不多。所以姜維率兵數萬出祁山後,鄧艾已經做好了防禦準備,讓姜維不得不改攻南安,鄧艾又搶佔了險地,堅守對抗姜維,偏偏姜維又沒等到胡濟的軍馬,最終大敗,回蜀漢後就上書請求貶為後將軍。三國活化石廖化曾經總結了一點:“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廖化認為,姜維的智謀與實力都比不過鄧艾,用兵頻繁,耗損了蜀漢的元氣,這樣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 10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諸葛亮說得只是客氣話,看重的是姜維在西北的人脈,要姜維帶路罷了。諸葛亮稱讚姜維的話有“涼州上士”,“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認為姜維的學識連名臣馬良、李邵等人全都比不上,只是最佳員工表彰罷了。姜維九次北伐沒有很完善的計劃、和部署,基本上是先出去了,看敵方哪兒薄弱再打哪兒,是將才而非帥才。和鄧艾相比,姜維愛弄險,但不夠穩。姜維不但輸給過鄧艾,還敗給過陳泰(陳群之子)和郭淮,戰役能力確實有問題。

  • 11 # 東方評史

    在《三國演義》中,姜維算是一個頗有智謀的一員戰將,而且武藝也不錯。

    但在和鄧艾的鬥智中一般是輸多贏少,處處低鄧艾一籌。

    但姜維總能在最為關鍵的時刻,一招將鄧艾製得無計可施,最後不得以依靠買通黃皓使用反間計才得脫困。

    第一次是用八卦陣先敗鄧艾一場,隨後又利用八卦陣引誘鄧艾出招中了姜維的埋伏。

    第二次被姜維反敗為勝無招可出,又不能退敵,只得依舊使用反間計買通黃皓,鼓動後主令姜維退兵。

    但總體來說,鄧艾的計謀是高姜維一籌的,在三國的後期,魏國有兩個令姜維頭疼的對手,一個是鄧艾,另一個是鍾會。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其它的諸如陳泰、王經、郭淮等,在帶兵打仗上沒有人是姜維的對手。

    其中在鄧艾還沒有出現之前,姜維曾經接連大敗魏軍,幾乎差點活捉司馬昭,並反敗為勝一箭射死郭淮。

    不得不說,姜維確實有令諸葛亮刮目相看的地方。

    但要說姜維相比於諸葛亮那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時,之所以計策被姜維識破是有一定原因的。

    當時的諸葛亮連戰皆捷,頗有過於輕敵的思想,半路里突然冒出一個頗識兵法的姜維來,大有令諸葛亮措手不及的感覺。

    待定下神來之後,略施小計便輕輕鬆鬆的收服了姜維。

    隨後在整個的北伐之中,姜維在謀略上處處比諸葛亮相差太遠。

    而諸葛亮也悉心對姜維精心培養,並在死後把蜀中大權盡付諸於他。

    總體來講,姜維在整個的三國時代,在帶兵方面堪稱是自諸葛亮死後蜀國的一個棟樑。

    但在用兵上,個人感覺他不及鄧艾,但要高於鍾會。

    相比於東吳的周瑜和陸遜,大體在伯仲之間。

    個人感覺,在用兵方面,鄧艾和司馬懿處於一個水平,要稍高於曹操、周瑜和陸遜。

  • 12 # 房產日記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姜維自由喪父,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他,十分懂事好學。因父親姜冏因公殉職而得到官職,封為中郎。姜維等人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不巧那是正式諸葛亮六出祁山,馬遵得知訊息猜疑是姜維走漏了訊息,懷疑姜維叛變。

    於是偷偷帶領人馬撤退,待姜維等人知道時已來不及只能去往翼縣,但翼縣也怕招惹到蜀漢,於是閉城門不予理睬,無奈姜維只得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亮又是一個招賢納士的人,他覺得嘉姜維是一個有用之人,便收為徒弟,將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姜維。

    姜維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後諸葛亮又加封他為義將軍,封為陽亭侯。諸葛亮又將姜維推薦給蔣琬統領步軍。諸葛亮死後,姜維就跟隨蔣琬、費禕這些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及的忠良之人一起北伐。

    姜維可以說是晚年得志了,他跟隨諸葛亮時已是中年,而他真正在北伐戰爭展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已經是費禕死後。在費禕已近暮年時,姜維便開始主持北伐戰。史書中記載姜維曾憑藉氣力好,而九次討伐中原,但縱然姜維勇猛可是基本上屢戰屢敗,時蜀漢的大多數財力被揮霍在戰場上。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3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這個問題,十年前我自己也研究過。這裡我只提醒一下:你仔細看姜維與鄧艾的多次鬥法,你會看見,姜維一步步在快速長進中!一次比一次好。到最後鄧艾已經漸漸不是姜維對手的架勢了。

    我當時的基本結論是,十之八九是姜維打一次就回去專研一次諸葛亮傳他的兵書,所以他進步飛快。

    可惜,眼看著一步步鄧艾不是對手了,卻等來了司馬昭令鍾會大舉伐蜀!

    姜維是個英雄!

  • 14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因為鄧艾也很厲害唄,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剋星,鄧艾那就是姜維的剋星。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在蜀漢後期成為了蜀漢的頂樑柱,連續多次北伐,基本都被鄧艾擊敗。

    鄧艾,曹魏後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將領,其實可以稱他為著名的地理學家。因為他對地理的勘察,在當時來說是頂尖水平。

    姜維再厲害,也改變不了國力弱小的現實狀況。

    蜀漢政權,說到底實力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個。諸葛亮在的時候,其他兩國還稍微有點忌憚,畢竟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很強,而且外交能力也很強。

    等到諸葛亮去世以後,曹魏其實就完全放下了戒備,魏明帝曹叡也可是縱情聲色,沒有了一統天下的打算,而蜀漢這個時候也開始休養生息。

    不過蜀漢再休養生息,也趕不上曹魏的發展速度。人家的人口是你的好幾倍,富裕程度,自然也比蜀漢強很多。

    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三國志》

    蜀漢只能選擇再次北伐,才能消耗對方的實力,才不至於落後太遠。如果現在不北伐的話,將來人家實力足夠強大了,你跟他壓根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對手了。

    所以蜀漢再次調整了戰略部署,從修生養息,轉變成了反守為攻。伴隨著費禕的死,姜維逐漸走上了前臺,他擁有蜀漢軍權以後,開始了一系列北伐活動。

    名義上是為了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其實就是為了防止蜀漢落後太多。萬一北伐成功了,那麼對蜀漢來說豈不是一件好事?

    姜維的確厲害,多次北伐雖然沒有取得成效,卻也重創了曹魏大軍。可問題是,人家壓根就不在乎這麼一點兒損失。

    曹魏掌握著中原地區,人口多經濟好,沒幾年功夫就能恢復。而姜維所在蜀漢,卻在偏遠的西川地區,人口少經濟落後,所需要恢復的時間,自然就拉長了很多。

    所以我們會發現,伴隨著姜維多次北伐,蜀漢的經濟接近崩潰狀態,而曹魏卻只是不疼不癢。就算姜維再厲害,他又能改變什麼呢?

    鄧艾的軍事能力,完全不比姜維差多少。

    姜維代表蜀漢最強軍事實力,而鄧艾也代表了當時曹魏最強的軍事實力。鄧艾從小就比較辛苦,但是熱愛學習。誰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對地理如此感興趣,作為屯田官的鄧艾,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研究這個地方的地理特徵。

    時間長了以後,他能夠自己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戰略部署。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以及足夠的天賦才能做到。

    當時能夠腳踏實地這麼學習的人的確不多,司馬懿一眼就看中了鄧艾的能力,所以才將他提拔了上來。

    司馬懿死了以後,鄧艾一直受到司馬昭的照顧,所以他對司馬家族那是忠心耿耿的。當時的曹魏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基本都是司馬昭在掌控政局。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艾重言曰:“銜命徵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三國志》

    而司馬昭非常信任鄧艾,所以姜維的北伐,大多數都是被鄧艾給懟回去的。以至於後來司馬昭徹底怒了,讓鄧艾帶著大軍前去滅了蜀漢。

    為什麼這個時候動手?因為時機已經成熟了,蜀漢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曹魏這邊卻越來越繁華。鄧艾出手的過程我們也知道,鍾會20萬大軍被姜維擋在了劍門道那兒,鄧艾帶著8萬人馬,翻山越嶺開山鑿路地進入到了蜀漢內部,從而滅亡了蜀漢。

    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情,誰也沒有信心從荒山野嶺中找到一條入蜀的路,這是千百年來的大問題。可是鄧艾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是不是很神奇?

    姜維北伐期間,其實蜀漢內鬥不止。

    蜀漢是三國中唯一一個很少內鬥的國家,我們看司馬家族和曹家內鬥,最終架空了曹家。孫權死後諸葛恪獨攬朝政,而後各種內鬥不止。

    唯獨蜀漢是沒有什麼內鬥的,沒有什麼內鬥不代表完全沒有內鬥。蜀漢的內鬥對蜀漢來說也是致命的。其實外敵不可怕,只要團結一心慢慢對付就行了,可內鬥的話,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曹魏內部鬥爭,最終導致司馬家把曹家給取代了,曹魏宣告滅亡。東吳內鬥,使得暴君孫皓上臺,最終導致東吳滅亡。

    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徵,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三國志》

    而蜀漢的內鬥,也造成了蜀漢的滅亡。蜀漢當時的皇帝依舊還是劉禪,但是大將軍姜維和宦官黃皓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內鬥。

    姜維這個大將軍,甚至為了避禍,選擇吞併沓中,不敢在成都久留。這麼一種情況之下,蜀漢哪裡還能長久呢?

    劉禪一味地維護黃皓,姜維只能選擇自保。最後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了,姜維從此不敢回成都,這就造成了他跟成都之間的聯絡,其實已經沒有那麼緊密了。所以鄧艾殺到成都以後,姜維這才知道劉禪投降了。

    在這種情況下,姜維拿什麼去跟鄧艾鬥呢?姜維的才能不比鄧艾差,兩個人應該算是旗鼓相當,可是兩個背後的力量相差太大。

    總結:姜維和鄧艾的下場,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劉禪投降以後,下詔讓姜維也投降。姜維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投降鍾會,不過這也是權宜之計。他想利用鍾會發動反叛,從而有機會重振大漢聲威。

    很可惜的是,姜維策反鍾會的計謀,被鍾會的部下們識破了,最終姜維和鍾會雙雙被殺害。可憐姜維致死都在考慮為蜀漢復國而努力。

    鄧艾的下場也很淒涼,因為他在成都的種種行為,讓司馬昭認為鄧艾有謀反的心思。既然想要謀反,那就必然要被除掉,所以司馬昭選擇把鄧艾父子倆給抓回來審問。

    可是半道上,鄧艾父子倆就被人給結果了。可憐鄧艾一直忠心耿耿地對待司馬昭,幫助司馬昭對抗姜維的強烈進攻。

    結果蜀漢的危機解除以後,鄧艾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被殺也是遲早的事情。飛鳥盡良弓藏,其實自古以來都是這麼個道理。為什麼這些人還在拼命追逐呢?他們都在賭一個微小的機會而已。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三國演義》

  • 15 # 微點觀

    姜維本為魏將,投降蜀漢後,諸葛亮對他大為稱讚,賞識其才智,欽佩其膽略,推舉他在蜀漢為將,姜維北伐魏國共十一次,與鄧艾也有幾次交手。

    第一次與鄧艾交手大敗虧輸,但這也不完全怪姜維,本來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軍後共擊鄧艾,但是胡濟未按約定會軍,最終導致姜維被擊敗。

    第二次,姜維趁諸葛誕之亂,率兵趁機攻魏,屢次挑戰魏軍,但是鄧艾堅守不出,算是平手。

    第三次姜維北上伐魏,被鄧艾所擊敗,此次姜維算是小敗。

    第四次不算直接交手,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姜維詐降鍾會,最後鍾會、鄧艾、姜維皆身死,可謂一計害三賢,算是兩敗俱傷。

    綜上,姜維沒有像題主所說的,總是輸給鄧艾。相反,鄧艾在國力佔有巨大優勢的情況下,與處處受限的姜維交手,並沒有取得什麼主動優勢,如果全面對比兩人,或許還是姜維更勝一籌。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鄧艾無論是武藝還是智謀,都比姜維強了那麼一點點。

    鄧艾出身貧寒,因為曹操的移民政策,鄧艾從自己的家鄉南陽被遷到汝南,成為一名屯田軍的新移民,沒家世,沒背景,只能從基層一步一步做起,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鄧艾因為有才能得到賞識,被封為典農校尉的佐吏。

    如果沒有意外,鄧艾一生基本上就是這麼默默無聞過去,在基層幹了二十多年的小吏,鄧艾好不容易當上典農功曹,秦漢末年最有名的功曹就是蕭何了,從一介功曹之位成為大漢帝國的丞相,而鄧艾成為功曹之後好不容易有個機會上京城面見當時掌權的太尉司馬懿。

    也就是這個機會,鄧艾被司馬懿看中,提拔為太尉府佐吏,這也成為鄧艾人生的一大轉折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懿就是鄧艾一生中的伯樂和貴人,鄧艾從此正式步入仕途,一直做到了南安太守、城陽太守、汝南太守、兗州刺史、安西將軍等職務。

    鄧艾能從庶民一路得到升遷完全靠著自已的能力,這一點與姜維的升遷是差不多型別的,不同的是,姜維的升遷給鄧艾快得多,如果說鄧艾是一步一個腳印升上來的,那麼姜維就只能算因為才能而得到破格提拔。

    姜維出身小吏家族,他的父親是天水郡功曹,因為戰死才讓姜維得到了一個爵位,從這一點來說,姜維能在魏國為官,是因為父親的緣故,這一點姜維比鄧艾幸運,然而姜維更幸運的是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而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姜維在諸葛亮北伐時因為受到懷疑而被排擠,無奈之下投降了諸葛亮,正是因為姜維投降,才讓諸葛亮意識到姜維是一個傑出的人才,因此受到諸葛亮非常特殊的破格提拔,在姜維投降諸葛亮的第二年就被封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而且還有兵權可以統領五六千虎步軍。

    姜維的這個升遷速度,簡直是火箭般快速,一個降將能在投降之後的第二年,就成為蜀漢政權有兵權的將領,這著實算是破格提拔了,這一年姜維才28年,而28歲的鄧艾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功曹,只能算個小吏,連官都算不上,而鄧艾只比姜維大5歲而已。

    鄧艾與姜維第一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49年,當時48歲的姜維已經是蜀漢的衛將軍了,而53歲的鄧艾還是魏國的南安太守,並且在抵禦姜維北伐的魏軍中,只能算是不起眼的將領,當時魏軍由司馬昭節制,徵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和南安太守鄧艾都參與了對姜維的抵禦。

    此戰鄧艾立了大戰,因為他看透了姜維的戰略意圖,姜維本想以廖化牽制鄧艾,然後親自率軍奔襲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結果鄧艾看破姜維意圖,搶先到達洮城,姜維意圖破滅,只能撤軍。

    一個能看破對方戰略意圖的將領,一定是比對方高明的將領,至少鄧艾在此戰中,在智謀上,勝於姜維。

    而姜維在一生中11次北伐取得最大戰績的狄道之戰,也就是公元254年姜維北伐之戰,斬殺魏國討蜀護軍徐質,搶奪了三縣的居民百姓遷移到蜀漢,這可是相當大的一件功勞,而這個時期的鄧艾不在隴右,而在兗州當刺史。

    鄧艾與姜維第二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55年,這一次也是姜維的第八次北伐,起初姜維進展順利,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死傷數萬,姜維圍攻狄道,而此時的鄧艾卻建議陳泰說姜維軍勢正盛,暫時不要進攻。

    而陳泰明確表示姜維孤軍深入,糧草不濟,現在是進攻的最好時機,事實也證明了陳泰的意見是正確的,正因為陳泰果斷率軍出擊,姜維立即就退軍了,這一次鄧艾的表現確實不怎麼樣,但這一次鄧艾與姜維沒有直接交鋒,只是出了一個錯誤的建議而已。

    鄧艾與姜維第三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戰,這一戰鄧艾與姜維才算是真正的全力、全智謀、全方位的對抗,並且兩人都是各自所在軍隊的統帥,不像前兩次鄧艾只是輔佐其他將領,這一次鄧艾是主將。

    段谷之戰,姜維率軍出祁山攻南安,鄧艾又看出了姜維的戰略意圖,搶先攻佔了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佔領的山地之險勢,姜維失去地利之便,因而強攻鄧艾,兩軍在段谷交戰,姜維大敗,損失近萬,同時又因為漢中都督胡濟沒有到來,此戰姜維效仿諸葛亮自貶三級,這一戰也是姜維11次北伐中失敗最為慘重的一次,而且是實打實地敗在鄧艾手中。

    鄧艾與姜維第四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57年,姜維率軍出駱谷,這一次鄧艾沒有直接與姜維作戰,而是採取了防守和消耗戰,逼退了姜維,算是平手。

    鄧艾與姜維第四次交鋒對戰是在公元262年的洮陽之戰,這一次又是鄧艾提前預判了姜維的戰略意圖,在洮陽搶佔有利地形,以逸待勞,擊敗姜維軍,並乘勝追擊,姜維逃入沓中。

    鄧艾與姜維最後一次對戰就是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姜維原本在沓中屯田,18萬魏軍兵分三路進攻,鄧艾為西路軍,主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姜維邊戰邊退,又晃過了諸葛緒,提前到達劍閣設防,阻擋了十八魏軍繼續進攻。

    原來姜維希望用地勢險要來阻擋魏軍進攻,結果鄧艾再一次憑藉出色的才能和全面的地理知識,從陰平小道偷渡,直達江油,攻破綿竹,兵臨成都,逼降劉禪,可以說魏滅蜀之戰,鄧艾是首功,這一戰又是鄧艾擊敗了姜維。

    鄧艾與姜維一生有過五次對決,鄧艾以四勝一平的戰績完勝姜維,戰場上的成績最能說明能力的強弱,所以鄧艾的能力強於姜維。

    姜維之所以總是輸給鄧艾,除了兩軍實力上的差距之外,就是能力上與鄧艾的差距,鄧艾總是能看透姜維的戰略意圖,而姜維卻不能看透鄧艾的意思,這就是差距。

  • 17 # 德雨50926495

    姜維,字伯約,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後期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論才能,是一時雄傑,不然孔明也不會將一身絕學,傳承與他。論為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由於姜維是隴西降將,和蜀漢高層關,並非那麼美好,專門針對他除了黃皓,其實還有諸葛瞻。最大的爭議,莫過於“窮兵黷武”。 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 繼續北伐,因蜀中大臣,多數反對北伐,加上宦官黃皓弄權,只好沓中屯田避禍,以求自保。

    其實,姜維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面對的,是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面對魏大軍壓境,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的進攻,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個。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可見姜維的能力,孔明並未看走眼。

    姜維也算為蜀漢盡力了,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功,劉禪投降。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只是最後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蜀漢的最後一刻。

    按理說,姜維得到了孔明真傳,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卻還是屢次敗給魏國大將鄧艾,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姜維掌權後,已經是孔明去世二十年後,此時52歲,人生的大好歲月已經過去。

    魏國的名將鄧艾,在戰爭中長大,很有計謀的將軍,為了避開蜀國最強軍隊,鄧艾將他的軍隊,分成了三路進軍。面對氣勢洶洶的魏軍,姜維毫無辦法,只能將軍隊,退守劍閣。其實,到這一步就已經,註定了戰爭的結局,因為這一撤退,完全處於了劣勢,只能被動地進行防守,輸的註定是姜維。

    諸葛亮連年北伐,能征善戰的將軍缺失,軍隊的兵力大大縮減,國家財政陷入危機。經濟的損失,使得軍費出現問題,蜀國直接進入,風雨飄搖的狀態。所以輸給鄧艾,並不冤枉,也在情理之中。

  • 18 # 剛日讀史

    打不過原因,一是敵人軍隊過於強大,二是因為自己軍隊過於弱小。

    見於《三國志 蜀書十四》:(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可以說,姜維打不過鄧艾,大部份的原因是因為他兵力太少,得不到朝中的有利支援,這跟他的能力智謀受不受到諸葛亮的驚歎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劉禪不支援姜維。

    費禕制裁姜維是原因的,見於《漢晉秦秋》: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

    也就是說,諸葛亮死了之後,蜀國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朝中有識之士不支援姜維北伐,是因為國家疲弊不堪;劉禪不允許姜維北伐,是因為他也不會再次放權,讓姜維成長起來,成為第二個諸葛。

    所以鄧艾的用兵力擺在那裡,姜維的軍隊太少這就打不了勝仗。

    第一:從政治層面解讀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我們發現北伐對於蜀國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對諸葛亮卻至關重要。

    還記得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蜀國朝中發生了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這件事情也往往被人忽略掉了。

    諸葛亮在前線打仗,正值大雨連綿,後方的糧草運不上前線。

    於是和諸葛亮同時被受命託孤的李嚴寫了一封信給前線,說“雨太大了,後方的糧草運不上去,退兵吧!”

    諸葛亮退兵回朝之後,李嚴又以另一種驚訝的口氣問道,“為什麼會退兵?我正在想辦法把糧草運往前線呢?”

    李嚴本來是想要追究諸葛的責任,這裡面有沒有劉禪的推動,本人認為是有的。

    但是後來諸葛找到了這一封信。 於是,諸葛亮上表,二十二位大臣附議,以這一封信的威力,直接讓李嚴下臺了。

    (二十二位大臣列表)

    也就是說,北伐勝利了可喜,不勝利亦可喜,因為諸葛亮通過了北伐,掌控了蜀國的全部軍隊,也此為手段,控制了蜀國的軍權、財權、司法權和朝堂的話語權,透過這一次鬥法,諸葛的權勢更是大得不得了。

    對於一個政權來說,基本上就是對軍隊和財權的不斷強化與掌控。當然,如果是被別人掌控了軍隊和財權,那就麻煩大了。 第二: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不可能再讓歷史重演。

    (劉禪劇照)

    諸葛亮的能力和智慧擺在那裡,劉禪是鬥不過諸葛亮的,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還讓人去清點諸葛的家產呢。

    他還以為諸葛亮跟歷代權臣一樣會大撈特撈,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諸葛家僅幾畝薄田,他失算了,所以他大發了脾氣,因為諸葛真的是在一心為公,兩袖清風。

    拿不到諸葛的把柄,劉禪也沒有辦法清算,但是他不會再允許姜維成長起來,成為“諸葛第二”。

    所以,歷史上的姜維北伐,只能算是過境上的小打小鬧罷了。

    而鄧艾是曹魏朝中重將,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人給人,這樣一對比下來,姜維打得過打不過就一目瞭然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19 # 憨憨名嘴

    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1: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2:公元244年(延熙七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3: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4: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5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6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7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8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9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10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11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屯田避禍。

    這是姜維未掌軍權之時北伐中原的主要戰績,而且一直貫徹自己老師諸葛亮的戰略方針隴右出兵。前幾次姜維能指揮的軍隊不過萬餘,姜維在蜀國的職位也不是很高。再就是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穩定,國力也三個國家中最弱的一個。

    上文說的第十一次出兵被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屯田避禍。意思就是姜維不敢回朝了,只能屯田避禍了這也說明當時姜維的官職不高。

    雖然以後的幾次北伐姜維掌握了軍權,但政權不在掌握之中。諸葛亮在世之時是軍政大權在握尚且不能北伐成功。何況此時的姜維在蜀漢不是一家獨大

    姜維的高光時刻也是設計害三賢的時候了,但天不助蜀漢。就像當年諸葛亮火燒上方谷一樣。

    其實姜維的才能還是可以的臥龍鳳雛幼麟冢虎雖是民間流傳,但也肯定了其在三國軍師中的地位。

    正所謂“東漢末年群龍嘯亂世,魏蜀吳三國成鼎立。為一統臥龍燒冢虎,報師恩幼麟害三賢。”

  • 20 # 回眸一笑

    在我眼裡 三國演義風雲人物裡,姜維真的不厲害,感覺很普通,姜維只是在魏方陣營的時候,智謀比拼勝過諸葛亮一次。假設諸葛亮是學霸常年壟斷成績第一,姜維平時第十的學生,就其中一次祖墳冒煙比諸葛亮成績好一次,然後被諸葛亮記住了。平時穩居第二 第三的學生,諸葛亮根本不在乎他是誰。還有諸葛亮也認為馬謖不會比周瑜差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千塊的預算買什麼手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