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日軍能生存嗎?
13
回覆列表
  • 1 # 瘋馬哥

    二戰日軍戰鬥力是當時公認十分強大的,不僅中國軍隊敢纏一身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日軍也不乏此類狂熱者,戰鬥意志十分頑強,否則美軍最後也不會丟原子彈來逼迫日本投降,避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造成更大的損失。二戰日本軍隊最大問題就是太殘忍如畜牲一般的存在,只會生生會把對手逼迫成更強大的對手,寧死也不能投降。中國的抗戰歷程是殘酷而悲壯的,二戰日本軍隊戰鬥力絕對不是我國影視作品裡面形容的那麼不堪,尊重自己的敵人認清我國當初抗戰的艱辛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都如影視劇裡面的那種搞笑態度,是在侮辱抗戰中犧牲的每一個人,也是對這段歷史的不尊重。

  • 2 # 行在海洋

    軸心國德國義大利不去管畢竟二戰是和日本同盟,如果他出現在歐洲戰場這類丘陵地帶的話他的坦克在歐洲人眼裡就是個裝甲運兵車,而且日本的火力支援(包括各種火炮)比不上歐洲那種動輒75mm山炮野戰跑成建制齊射,還有就是日軍擅長白刃戰拼刺,歐洲人不會這個他們只知道你不開槍我開槍我就能少損失點兵員,歐洲人不會和日本人傻傻的去拼刺刀,日軍的輕重機槍也不行大正十一式(就是歪把子)子彈容易卡殼,九二式重機槍也是仿的哈奇開斯,保養也不容易進灰塵油汙就容易罷工,日本去歐洲也就只能跟在德國後面補補刀,或者擔任助攻任務,讓日本人去啃鋼筋混凝土的要塞他也啃不動

  • 3 # 老霍家那小勇

    日軍要是出現在歐洲戰場,替代德國的位置,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從海陸空三個維度來解析。

    首先是我認為最強的日本海軍。以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規模,那估計就是歐洲海軍的噩夢!英國皇家海軍估計要灰頭土臉了!畢竟,以日軍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表現出來的戰鬥力而言,在我看來,客氣一點說英國皇家海軍還真不一定是對手!整個二戰期間,包括戰前的,和戰爭期間建造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有艦艇總噸位119萬噸,其中還有12艘航母和2000架艦載機!英國皇家海軍艦艇總噸位130萬噸,但是航母和艦載機數量不如日本多。總噸位接近,日本航母多,這就是很大的優勢!但是,日本和英國海軍到底誰厲害,還真不好說,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想贏,要付出很大代價。

    日本空軍的零式戰鬥力,和英國噴火碰一碰,勝負也不好說,日軍的轟炸機不如英國,運輸機也不如英國,日本更沒有過大規模,成建制,空降作戰。所以,空軍應該吃虧。

    陸軍就很明顯了,日本陸軍,沒什麼意外的話,一定會被吊打!火炮不如歐洲,坦克不如歐洲。唯一的優勢,就是士兵打槍特別準,在坦克面前,打槍再準也不行!

    最後的結果,應該是日本戰敗。畢竟英國和蘇聯實力都很強。

  • 4 # 老威觀史

    以日本在二戰時期的情況來說,除非日本在歐洲也是個島國,否則就只有被碾壓的份了。按照日本在二戰時期的總體表現來說,其海軍確實屬於世界一流的水平,僅次於美國,但是陸軍則是三流的水平,之所以能“稱霸”亞洲,也是因為當時的亞洲確實沒有那個國家的陸軍是特別強的,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日本海軍實力一流

    日本的海軍在二戰時期表現非常活躍,可以說除了美國,沒有那個國家能在海軍上打敗日本。日本的海軍戰術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使用航母作戰的國家,在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日軍使用了六艘航母艦載機,以極小的代價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獲得了先期優勢。

    隨後在進攻東南亞的過程中,日本海軍完全吊打了英國的遠東艦隊,使日本陸軍順利地佔領了東南亞地區。

    雖然在中途島之後,日本海軍基本被美國海軍吊打,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工業實力差距實在太大,日本的工業生產跟美國沒法比,在偷襲珍珠港後到二戰結束,美國生產了155艘航母、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和498艘護衛艦,而與此同時日本僅生產了15艘航母、2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63艘驅逐艦等,其生產能力遠不及美國,導致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最終戰敗。

    但是以日本海軍的實力,如果放到歐洲來說,完全可以戰勝當時的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所以如果日本在歐洲也是一個島國,那麼日本就至少能在歐洲生存下來了。

    日本陸軍實力三流

    日本的陸軍在二戰期間的主要帝國主義列強國家當中屬於偏弱的型別,如果對手是德國或者蘇聯這樣的陸軍超級強國,就只有被碾壓的份,遇到法國或者英國還能對抗一下,只有遇到了義大利這樣的呆萌國家才能碾壓對手。

    其實陸軍的戰力也是與當時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慼慼相關的。陸軍無論是重火力裝備還是士兵的單兵裝備都離不開工業生產的支援。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為什麼美國在二戰期間對戰日本的時候根本不在乎彈藥的消耗呢?原因就在於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強了,無論消耗多少都能補充上來。所以美軍在對戰日軍的時候從來都是能用子彈解決的問題絕不用人去解決,遠戰用衝鋒槍之類的掃射,近戰了也一般不會拼刺刀而是用手槍。日本陸軍當時在對戰美國人的時候則是抱著和美國人拼刺刀的想法上的,但美國人火力往往太猛,根本不給你近身的機會。

    再如在諾門坎對戰蘇軍的時候,最終損失了19000餘人,其中62.7%的損失是緣於蘇軍的炮擊和航空轟炸,可見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來說對於軍隊戰鬥力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而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在二戰時期來說,在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當中也是屬於偏弱的型別。就拿鋼鐵生產能力來說,二戰期間美國最高的時候到了8132萬噸,蘇聯到了2000萬噸左右,德國有也到了3200萬噸,而日本則不到700萬噸。

    從二戰時期生產的武器來說,美國在二戰時期生產了26萬多架的飛機、大約10萬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238萬輛軍用卡車、25萬多門火炮;德國生產了14萬多架的飛機、4.8萬輛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34萬多輛軍用卡車、近16萬門火炮;蘇聯生產了14萬多架的飛機、11.2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1萬多門火炮;日本則只生產了6萬多架飛機、6500輛左右的坦克、16萬多輛汽車和1.3萬門火炮。可以說在陸軍裝備上,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完全碾壓了日本。

    在武器上的差距就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而在人口上來說,二戰時期日本人口為7800萬左右,英國為4700萬,法國4100萬,蘇聯1.6億,德國大約為8000萬,在人口數量上來說,日本並不佔優,尤其是對蘇聯來說,日本人口僅為蘇聯的一半。人口數量就決定了戰爭的動員能力,日本如果在歐洲,那麼在兵力上日本對戰主要國家的時候也就並不會佔優了。

    而日本的陸軍戰術,在二戰時期來說還其戰術體系思想還停留在一戰的陣地戰及白刃戰上,但二戰時期主流戰術已經過度到了以閃電戰為代表的空軍、坦克、火炮一體化指揮的立體作戰模式。尤其是在二戰末期,當日本關東軍遭遇已經熟悉了閃電戰的蘇軍的時候,便只有被蘇軍吊打的份了。

    ▲蘇聯進攻東北的時候日軍完全被吊打,足見日本陸軍與歐洲主流陸軍之間的差距

    所以,無論在戰術思想體系還是武器數量方面,日本陸軍明顯處於劣勢,再加上人口上不佔優,能動員的兵力也無法佔優,當時的日本陸軍如果放在歐洲,對戰主要國家的時候就基本只能被吊打了。

    所以,按照以上的分析來說,如果把日本放在二戰時期的歐洲,除非日本是個島國,否則在歐洲那樣的地獄模式下,日本將難以生存。

  • 5 # 每日一段歷史

    日本軍隊根本沒法適應歐洲戰場的戰爭強度,會分分鐘被教做人。

    我們分成戰鬥力和保障力兩塊來說。

    戰鬥力,又分成士兵素質和作戰裝備兩塊。從身材上來說,日本兵也就能欺負下國民黨那些強拉來的農民,要跟德國,蘇聯那些人高馬大的相比是佔不到便宜的,雖說日本士兵的軍事訓練到位,敢拼刺刀,但人家不稀罕,這點優勢被裝備上的劣勢完全抵消了。

    作戰裝備方面,日本那些家底在蘇德兩國信奉的大炮兵主義面前根本沒機會,1937年淞滬會戰,日軍一共才發射了75mm及以上口徑炮彈30萬發,這已經是費了吃奶的勁了,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發射了炮彈730萬發,德軍發射了炮彈600萬發,德軍曾經聲稱自己的火力強度“足夠讓斯大林格勒地面上的老鼠死上10次”。但仍然被蘇軍完爆,無他,只因蘇軍裝備了更強大的火力,包括“斯大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這火力密度,感受一下。

    在裝甲力量方面,日軍的坦克其實就跟鐵罐頭差不多,資源貧乏的島國,所能量產的最大坦克就是97式中型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2 400輛。

    97式戰鬥全重為15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是一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97式的改進型一式中型坦克於1941年研製成功,戰鬥全重增加到17.2噸,換裝了47毫米長身管火炮,最大速度38千米/小時。

    而蘇聯方面嘛,最為聲名卓著的就是T-34,該型坦克戰鬥全重32噸,裝備的76毫米F-34型L/42加農炮在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9毫米均質鋼板,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鋼板,最大時速45公里/小時,這種坦克及其衍生型號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40000輛。

    德軍方面,作為二戰主力坦克的是四號坦克及其改進型,該型坦克戰鬥全重約30噸,裝備75mm加農炮,最大時速40公里/小時,這種坦克及其衍生型號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近9000輛。如果考慮威力更大的“豹”式坦克,則其戰鬥全重達45.5噸,最大時速46-55公里/小時,同樣裝備75mm加農炮,這種坦克及其衍生型號一共生產了約6000輛。

    美軍方面則是聲名卓著的“謝爾曼”坦克,該型坦克戰鬥全重約33.6噸,裝備76mm加農炮,最大時速38公里/小時,這種坦克一共生產了約50000輛。面對這三/四種主戰坦克,97式的穿甲彈基本都射不穿對方的裝甲,跑也跑不過,打也打不贏,2.38米的車高在對方3米左右的車高面前更是可能直接被壓成一堆廢鐵。

    這樣的坦克密度,是日軍根本難以想象的

    血肉之軀的勇敢,是很難抵消裝備的劣勢。可以想象,在面對面的陸戰中,日軍的結局是坦克先被對手碾壓,然後步兵被鋪天蓋地的對方炮火全滅。

    至於後勤保障方面,就更加沒法比了,後勤保障的第一個要素是後勤供應,第二個要素是後勤運輸,這兩項日軍根本不及格,靠人背馬馱的日軍在距離本土最近的中國戰場都只能靠搶,在歐洲戰場更是完全沒辦法生存。

    因為在保衛運輸線的空戰中,1萬多架零式根本擋不住總量達78000多架的蘇聯戰鬥機或65000多架的德國戰鬥機,然後主要交戰國的空軍會輕易地把日軍的運輸車隊炸成灰燼。那麼日軍就真成了“無後方作戰”,對手不需要交戰,只要截斷日軍的補給就能把小鬼子餓死。

    戰爭最終拼的是資源,是國力,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說過,抗日戰爭就是小日本這個窮逼欺負中華民國這個叫花子的戰爭,如果放在歐洲戰場,那麼日本人只能是叫花子跟龍王比寶,自取其辱。

    被稱為“紅色巨獸”、“斯大林重錘”的蘇軍B—4 203mm榴彈炮,重達28.5噸,二戰中共生產了871門

  • 6 # 代號鐮刀

    拿二戰時期的日本戰鬥力,放到歐洲戰場搞一下,日本會是怎麼個下場呢?

    如果是海軍的話,日本海軍還真有可能跟英國支上幾招,但是結果還是有可能被英國海軍打敗。儘管航母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殺招,但是真正最早玩航母的還是英國人。只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把航母這個當時的算得上新鮮的武器發展的最好。

    但如果是陸軍的話,還是算了!日本陸軍算得上是一支輕步兵部隊。能做到人手一槍,就已經使出吃奶的力氣了!再去像納粹德國或者蘇聯那樣,大搞衝鋒槍、通用機槍這些極其耗費物力、財力的玩意兒,日本可能只能維持一天的攻勢。因為日本太窮了,窮到沒有能力去搞機械化部隊用於平原衝鋒作戰。沒有能力讓它計程車兵可以不用跟美國人拼刺刀,更沒有能力讓日本航空兵不開著飛機撞美國軍艦。

    在當時的歐洲各國,步兵操槍訓練的重點已經不再是精準度那麼簡單了,更重要的是火力!英國皇家陸軍就有瘋狂一分鐘戰術,意思就是讓一個士兵在一分鐘內儘可能多的開槍射擊,達到壓制敵軍的目的。到了美國那邊,老美為了讓士兵不用去太在意精度的事,直接在歐洲戰場發半自動步槍,全自動武器一個班最少配三四把。而日本步兵班,就那麼一挺歪把子機槍還總是有卡殼的風險。

    到日本跟美國在太平洋上拼殺時,美國陸軍士兵普遍配發一把M1911手槍來解決近距離敵人。日本士兵只能依靠刺刀、指揮刀,活脫脫一箇中世紀部隊。

    歐洲戰場,尤其是西歐戰場很少看見拼刺刀的現象,刺刀配發給士兵可能更多就是去開罐頭或者撬門用。沒等陸軍士兵發起衝鋒,己方的火炮已經把對方陣地先覆蓋一遍,坦克、裝甲車就先於步兵開始上了。歐洲戰場,炮兵、裝甲兵才是主角,步兵的作用就是佔領和接受投降。日本陸軍搜腸刮肚就那麼一支戰車聯隊,還在諾門坎被蘇聯人收拾個淨光淨。日本陸軍在整個二戰也沒有系統的反坦克戰術,更何況還有轟炸機、戰鬥機的空中支援了。

    二戰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本質上不再強調單兵作戰能力,更多要求多兵種配合協同作戰能力。咱們假設一下,如果讓日本陸軍去執行巴巴羅薩作戰行動,蘇聯軍隊可算是抄上了。還怕什麼啊!對方衝過來的全是步兵,撐死跑步前進,蘇聯八路就在那架好重機槍,支上迫擊炮以逸待勞,他們日本步兵不是喜歡衝鋒嗎?咱就等他,他們不跑盡興了,咱都不帶還手的。

    所以,你看太平洋戰爭期間,在硫磺島戰役以前,美國陸軍壓根就不用去找日本軍隊,他們肯定是有組織有紀律,自覺組成自殺隊形組隊衝破由鐵絲網、重機槍、迫擊炮形成的防線……然後被一一殲滅。

    美國人財大氣粗是不假,如果換做是蘇聯呢?可能跟日本拼個兩敗俱傷,但是就算是拼刺刀,一米六的日本矮子未必能拼過一米九的蘇聯大個兒吧?況且到了戰爭後期,蘇聯八路的戰鬥力已經不弱了,雖然指揮上還是無法跟納粹德軍媲美,但是真的不像戰爭開始那麼弱了。

    歐洲戰場為什麼裝甲部隊那麼吃香?因為大平原太多了,步兵在平原遇上坦克,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就是等死。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山區多,日本人佔了這個便宜。加上中華民國當時剛剛結束分裂,還未徹底完成統一。各個戰區的軍隊還未徹底進行統一列裝武器和完成編制,日本人佔了個先機,也算是趁火打劫了!要是給民國政府一些時間,日本人斷難在戰爭初期那麼大搖大擺。

    所以,如果東條英機、岡村寧次這些人敢讓日本軍隊去歐洲擋橫,那麼除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能跟英國蘇聯這樣的國家招架一會兒以外,日本陸軍只怕是假牙都得被他們打丟。因為嚴重缺乏機動性,只能讓陸軍的步兵成為坦克、飛機這些先進武器的標靶。更別提蘇聯還有一大批精良的火炮,像淞滬會戰整個戰役日本陸軍發射炮彈總量為三十萬噸,換成斯大林格勒會戰,蘇德雙方發射炮彈總量超過一千兩百萬噸,咱說就這些炮彈就足以摧毀日本陸軍那顆武士道的心態了。

    要說日本陸軍,跟哪個國家的軍隊比較像呢?那就是二戰最先被打敗的波蘭,因為整個二戰只有波蘭和日本陸軍還在堅持為部隊配發指揮刀,波蘭的強大在於它有十六個騎兵旅,這是它的全部精銳。日本的強大也就是有二十個能打的師團,結果波蘭的騎兵被納粹的坦克衝殺的一乾二淨,連恰文斯基中將都陣亡了!日本那二十個師團,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被中國和美國聯手教育,基本到了1945年再無翻盤的可能性了!硫磺島戰役算得上日本對美國最後一戰,也是最堅挺的一戰。兩萬多日本陸軍全部戰死,慄林忠道中將陣亡。隨著硫磺島戰役的結束,日本軍國主義的武士道迷夢也算徹底醒了。實踐證實,精神原子彈,只能讓自己人去送死,幹不過鋼鐵造的航母、驅逐艦、坦克、飛機和榴彈炮。

  • 7 # FBImark

    以日軍的實力和軍事素養,在歐洲除了德國跟蘇聯,吊打其他任何國家,即便裝備稍微差點,但是戰鬥意志遠不是歐洲那些老爺兵可比的。

  • 8 # 劍如意1999

    防禦還可以,全球第一地老鼠,鑽洞挖工事防禦還是比較硬的。進攻肯定不行,攻中國都進展緩慢,遇到大炮加轟炸的強火力防禦基本送人頭。

    不過歐洲地理狹窄,山多容易防禦,可以打防禦戰。平原就算了,比紙糊的強不了多少。

  • 9 # 安平144796971

    日軍那點火力,對付裝備十分簡陋的中國軍隊,那是一點問題也就有,如果在歐洲,絕對是魚腩部隊。

    歐洲的軍隊,裝甲部隊以師為單位計,日本是以大隊(營級)計,裝備的坦克裝甲車,僅可抵卸步槍的子彈,在歐洲裝備十分普遍的戰防炮下,就是活把子。炮火方面,差距同樣大。

    中國軍隊在抗戰中,大多陣亡於日軍的炮火飛機轟炸之下,連和日軍打照面的機會也沒有,就犧牲了。日軍在歐洲,比中國軍隊對日軍作戰應該更慘。

  • 10 # 毛望寶1

    有些人吹噓二戰日軍戰鬥力強悍,心裡上只是為中國軍隊的不堪一擊找託詞。就像兩個人打架,打不贏,就說對手太厲害。其實不是日軍戰力太強悍,而是中國軍隊戰力太差勁。有人說日軍先期把英軍打敗了。要知道英國當時的重心在歐洲,德國才是真正的對手。在亞洲,英軍組成的大部分是當地人組建的,沒什麼戰鬥力。又有人會說,日軍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就好比一個大人在睡覺,一個小孩拿著傢伙狠命一擊,大人被打懵了,好半天還沒回過神來。等大人清醒恢復過來,就夠這小孩受的。蘇聯與英國一樣,重點還是在歐洲,先穩住日本,還真怕它趁機搗亂。這就是盟軍先解決德國再收拾日本的原因。因為盟國從沒把日本當主要對手,只是日本的野心超過了想像。我認為,日軍的戰鬥力本沒那麼誇張,在中國東北,東北軍的不抵抗深深刺激了日本,原來我打仗那麼厲害啊!使它的野心極劇膨脹。東北軍要為丟失東北找藉口,吹噓鬼子怎麼怎麼厲害,越傳越神,只差鬼子刀槍不入了。這些從頭到尾極大的影響著中國軍隊,使中國軍隊未戰先怯。這些使鬼子越打士氣越高,越打越順手,相反中國軍隊越打士氣越低,根本沒了鬥志。幾十幾百個鬼子可以攆著幾千幾萬中國軍隊到處跑。有的說裝備差太多,但1945年抗戰快結束,中國軍隊掌握了制空權,並且許多軍隊換裝了美械裝備,照樣丟城失地,一潰千里。這其實就是兵無鬥志的惡果。

  • 11 # 米尼小兔

    從義大利登陸然後擊垮法國,拿到法國放高利貸的錢和裝備,以日本人的手段,法國人跪得會很徹底,那幫馬鹿能把法國人折磨到哭爹喊娘,利用意法的國力和自己聯合艦隊的實力能直接乾哭英國人,希特勒都有可能在日本打垮英法意以後不敢亂動,之後利用歐洲人幾百年積累的國力兩線包圍美國,美國佬真有可能被屠宰乾淨,不過日本人就是集全世界之力也最多幹到西安以東然後就無力迴天了,最終中國人民反攻下來會贏得很徹底。

  • 12 # 島主說事

    以二戰日軍的戰鬥力,出現在歐洲戰場會是怎樣的?會一敗塗地,甚至在沒有投入戰場之前就不戰而退了。

    首先,二戰日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具備遠征作戰能力。

    也許有人會疑惑,島主說這話是扯蛋。二戰日軍都從東北打到華北,後來還打到了東南亞甚至太平洋,怎麼能說不具備遠端作戰能力呢?實際上,這裡面有個地域差異問題。

    日軍如果進軍歐洲戰場,必須具備機械化作戰能力,但日軍當時的武器裝備並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雖然侵華戰爭中,日軍也有裝甲坦克,但與歐洲的裝甲坦克相比,簡直不在一個等級,日軍的坦克充其量就是個鐵殼子,不僅重量輕而且防備能力很差。

    另外一點,日軍想進軍歐洲必須具備遠端機動能力,除了地面部隊需要超強的運輸能力和機械化進攻能力外,空中也要佔有一定的優勢,這一點,日軍在1938年和1939年兩次與蘇軍的邊境作戰中,已經顯露劣勢,在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就是憑藉強大的空中打擊和地面裝甲部隊進攻,才打敗日軍的。

    從這個層面講,日軍進攻東北亞和進攻歐亞大陸還是有區別的,畢竟日本進軍東北時,有朝鮮半島作為跳板,而進攻歐洲必須經過漫長的西伯利亞腹地,沒有遠距離作戰能力,別說投入戰場,行軍途中就被拖垮了。

    其次,二戰日軍的機械化作戰能力不敵對手。

    從二戰戰場環境上看,歐洲戰場與亞洲戰場有著本質的區別,亞洲戰場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短兵相接,而歐洲戰場卻是鋼鐵與機械化裝備的大比拼。

    雖然說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佔有一定的優勢,那是因為亞洲各國的軍事力量發展明顯落後於日本,但從日軍投入戰場的武器裝備來看,除了一定數量的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外,其重火器也非常缺乏,即使在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多數也是靠武士道精神萬歲衝鋒,更多的防禦武器是山炮和野戰炮兵武器,如果沒有聯合艦隊佔有一定的優勢,美國打日本就是貓捉耗子的遊戲。

    從歐洲各國武器裝備發展與日軍的比較來看,起碼在這樣幾個方面日軍落後很多。一方面以裝甲坦克為進攻主力的地面作戰理論,日軍沒有跟上來。由於歐洲經歷了一戰和二戰兩場戰爭的洗禮,客觀上講,一戰的最大收穫就是促進了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所以,二戰爆發以前,不僅德國率先建立了閃擊戰理論,英法同樣重視了對裝甲坦克的使用,而蘇軍方面,不僅組建了10多個機械化軍,其縱深打擊理論也日益成熟,反觀日軍方面,仍然在使用栓式步槍,地面作戰仍然在使用人拉馬馱,其機械化程度非常低。

    另一方面,從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來看,日軍既有的先進武器也與歐洲各國有差距。從整個二戰宏觀戰場來分析,亞洲戰場是最先打起來的,侵華戰爭打了14年,但日軍的武器裝備並沒出現多大變化,雖然日軍在華北和華南也打了幾個大型戰役,但與歐洲戰場相比,這種集團軍式的衝鋒並沒出現,日軍如果像德軍攻打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那樣的戰役,憑當時的實力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日軍在二戰期間的戰鬥力並不能與歐洲戰場相提並論。這不僅在於日軍的綜合國力支撐不起,也在於日本資源匱乏,不可能建造出那麼多的裝甲坦克和飛機投入地面作戰。

    第三,二戰日軍進攻歐洲,戰爭潛力受到制約,缺乏後勁。

    有人問,日軍那麼不堪,怎麼在亞洲戰場支撐了那麼多年?實際上,這是因為亞洲各國當時貧困積弱,飯都吃不飽,根本沒有防禦日軍的經濟基礎,更別說發展軍事力量了,正面戰場一些部隊的武器裝備,好多都是來自德國和美國的裝備。

    日軍當時征服亞洲全靠精神力量和侵略擴張野心支撐,並不是戰鬥力有多麼強大。即使這樣,日軍在亞洲戰場也出現了補給困難和兵力不足的問題,到二戰後期,日本國內不得不徵召學生兵和老人,無論是從兵源還是從戰爭潛力上講,進攻歐洲都會拖了後腿。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人口出生率又低,客觀上也缺乏後勁。

    從上面分析看出,日軍如果出現在歐洲戰場,無論是與英法蘇作戰,還是與德國作戰,都佔不到便宜。唯一可能的機會,就是日本海軍具有一定的實力,但從日本北上,能不能打到大西洋,對其綜合補給提出了挑戰。

  • 13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二戰鬼子擱到歐洲戰場上會怎麼樣?大兄弟不是俺說你,你這是在羞辱德國人嗎?日本人和德國人他們雖然是盟友,但德國人打心眼裡是瞧不起小日本的。

    好吧,這事蘇聯人也表示他們很不開心:“日本人?他們的戰鬥力是那板載衝鋒,還是那薄皮小坦克?”

    說道蘇聯,您也別和俺提什麼諾門坎戰役,什麼蘇聯人陣亡人數是日本人的三倍,要是日本人鐵了心要弄死蘇聯人很輕鬆啥的。

    你就別逗樂了。別的不說,您說句實話,日本人和德國人比那個牛叉?顧忌十個有九個半說是德國人。

    那咱就做個比較

    那您知道德國人在二戰時期陣亡的總人數,他有80%是死在了東線,也就是死在了和蘇聯人的較量之中?

    這麼說似乎和咱的印象不一樣,畢竟咱打小聽說美國人扛起來歐洲戰場上的大梁,回頭問你,咋知道的?一水回答電影裡頭是這麼說的。

    哎,其實啊,死在西線這嘎達德國人也就20%而已。

    您要知道西線這地,有三個大腦殼,一曰美國人,二曰英國人,三曰法國人,其他國家咱也別提了。

    真正和德國人交手的人是誰?一目瞭然,這都不用反駁的。

    而且德國人的最後一次較量就是在蘇聯人和德國人之間進行的,柏林之戰走一個,當時美國帶著一幫子小弟僅僅負責看場子,蹲在一邊觀戰的。

    蘇聯拿下柏林之後,將整個柏林一分為二,雙方各佔其一。

    所以別拿什麼諾門坎戰役蘇聯人的傷亡是小鬼子的三倍說事,這水分太大了。

    這要是真像大傢伙想象的那樣,蘇聯人僅僅是個慘勝的話。

    鬼子會縮回去嗎?壓根不會的,他們又不傻!一個個鬼精鬼精。

    您要知道,這一次日本戰敗之後,負責一線作戰的指揮官,部隊損失慘重的一水的全讓他們給勸著自殺了,高階一點的指揮官,包括他們那什麼參謀本部的一些個頭頭腦腦,但凡是支援這次戰役的,全被踢到了預備役裡頭待著去了,到二戰結束都沒能回來。

    被蘇聯人揍疼了,要不然也不會蹲在邊界線上修堡壘去了。

    所以您說什麼蘇聯慘勝,壓根就不存在的!日本人敗的稀里嘩啦到是真的,他們自己清清楚楚,用不著給他們貼金。

    朱可夫事後評價,日本那撮當兵的不錯,素質很高,但他們腦袋上騎的指揮官,一個塞一個全是些糊塗蛋。

    那接下來咱就把日本人擱到歐洲戰場上瞅瞅,會是個啥結果。

    首先第一點,日本人機械化這玩意,很菜的。

    歐洲戰場上,他們打架都是用卡車一車一車往戰場上送,再不濟還有三個輪子的摩托車。

    回頭您瞅瞅日本人,還扯著兩條大長腿跑路呢?您別說機械化了,就是騾馬化他都費勁。

    就拿諾門坎戰役來說事,日本人壓上了他們全部的火炮,就連旅順那嘎達的重炮都給卸了下來,要整過去。

    一門炮十匹馬去拉,這要是重炮,就更多了,畢竟諾門坎這地可沒有柏油路讓你走的,除了草坑子就剩下土坑子了,馬少了這都拉不動。

    您就說吧,這要是趕上部隊需要火力支援,他趕趟嗎?

    這好,剛準備妥當,轟上幾下,保不準對方的火炮就打過來了,這想跑都來不及。

    再說這防禦,日本人特別擅長修炮樓,那修的三層高,還是兩層高,登高望遠是不錯,但他能撐住歐洲戰場上一幫子人拉來一門火炮的進攻嗎?

    一炮打上去,一傢伙就土崩瓦解的剩不下點東西了,全埋裡頭去了。

    你看,打,又跑不過人家,守,你又守不住。

    說道之類估計有小夥伴要拿出太平洋戰爭來說事,說美國人和英國人在這地被日本人揍的哇幾吵鬧的,節節敗退。

    您可千萬別這麼想,在整個二戰時期,歐美這幫人,倆眼珠子他就一直盯著歐洲戰場,亞洲這塊就一直沒有放到心上。

    所以太平洋戰爭初期,東南亞這塊美國人和英國人擱置的部隊那就是三流的,二流的都算不上。

    不然也不會出現,在緬甸戰役當中,英國人聽不到槍聲的時候,整著衣服領子跑出來說自己是紳士,一聽說要打仗,撒丫子跑路啥紳士不紳士全丟後腦勺了,你就根本看不出這也是打仗的,壓根就是一群少爺兵跑這裡鍍金來了。

    而且他的數量也不多,至於武器裝備啥這都跟不上。

    所以就出現了,太平洋戰爭初期,被日本人攆著跑的事情發生。

    那麼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之後,美國人開始拿正眼瞧他們了,真正的大兵派了過來,日本人一開始攥到手心裡的島嶼,一個個的被人給拔掉了,再不濟就給你圍起了,日本人在也翻不出個啥浪花來。

    就拿英國人來說事吧,前期真的菜。

    可是到了日本人集中了一股子十萬兵力要打英帕爾,結果鎩羽而歸,您知道為什麼嗎?

    很簡單,因為這個時間點上,英國人把北非這塊收拾乾淨了,手巴掌騰出來了,這一打可不就要撞鐵板上了嗎?

    稀里嘩啦的日本人就敗了,當然這裡頭也有著日本人自己準備不足的原因,但他失敗了就是個事實。

    說真格的,別說什麼歐洲不歐洲的,就是在咱家的地盤上,打到武漢這地,日本人就已經打不動了,長沙會戰會了三次,日本人就已經疲軟了,被咱弄死了多少老鬼子外加新鬼子的。

    這麼說吧,日本人到了歐洲這地,他也就和波蘭這位比劃比劃,倆人的戰術思想都差不多,都是一戰時候的,畢竟波蘭人還幹出了用騎兵的砍刀去砍坦克的事。

    這其實已經很抬高日本人了,歐洲這嘎達的軍事強國真要是認真的看他的時候,他直接就要慫了。

    他是炮管子粗啊?還是槍裡頭的子彈噴的快呀?他沒有一個趕趟的,二戰打仗就比的是這個,那你還說啥!不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人就學會了個往山體裡頭鑽的現象。

  • 14 # 劍客阿東

    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如果是以土耳其和希臘為基地,能保持一定時間地中海制空權。保障日德聯手適當控制中東部分地區制空權。但是……一旦登陸非洲,就日本當年的機械化水準,後勤保障就是實足災難。歐洲的地形讓不擅長山地進攻的日軍和他們緩慢的推進速度相疊加,基本上無力開啟攻勢局面。進入平原以後呢?攻的進去還是守得住陣地?火力不行,機動能力不行,死守玉碎能行。下克上和一根筋,搞不巧才是正宗豬隊友。

  • 15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二戰時還真有一個由日本人組成的部隊在歐洲戰鬥,不過他們打的是德華人,而且戰鬥力強悍。

    眾所周知,相比諾曼底德軍在美軍攻勢下的節節敗退,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則表現出了驚人的扛戰鬥力。在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期間,日軍強大的守勢甚至一度將傷亡巨大的美國軍隊逼進海里。那麼,假如日本士兵出現在歐洲戰場,是不是意味著歐洲的各國軍隊會被日本軍隊吊打?

    圖為美籍日裔442步兵團

    其實,在二戰期間,就有過日本士兵出現在歐洲戰場作戰的例子。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隻日本軍隊並不是為軸心國作戰,而是加入了美國參與了對納粹德國的作戰行動。並且,這隻日本軍隊還一直為美軍衝鋒陷陣並付出了同時期團級軍隊中最大的傷亡,甚至是杜魯門總統都表揚過這隻軍隊,那這隻日本軍隊是怎麼來到美軍的戰鬥序列當中的呢?

    圖為美國總統杜魯門表揚442步兵團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大量的日本僑民都遭到了美國有組織的隔離和監禁。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願意被關進集中營。尤其是那些痛恨母國侵略行動,並希望和平的美籍日本軍隊。這些軍隊在多次向美國軍部請戰後,獲得了參戰的名額,並且最終被投入龍騎兵行動。

    圖為442步兵團獲得的勳章

    日本人由於身材相對矮小,且善於偷襲作戰,所以新組建的442步兵團又被命名為土撥鼠部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就是這樣一支被美國大兵們看不起的部隊,卻在歐洲戰場上殲滅了最多的德軍,並獲得了美國曆史上團級部隊裡最多的勳章和表揚(高達9000多個各種勳章),可以說十分耐人尋味。

  • 16 # Tchanshilam

    絕對被秒。諾門罕被蘇聯人教訓就是代表。

    這其中是有原因的。一戰坦克的出現大大拓展了機械化作戰的空間,而歐洲的地形總的來說又是非常適合機械化作戰的,所以即使是法國和英國,對機械化重灌部隊的重視都前所未有。同時,歐洲強國林立,相互之間的軍事能力競賽也大大提到了各自軍事水平。

    放到東方則不同,甲午後日本在東亞就沒有碰上陸戰敵手了,這大大限制了其軍事技術和作戰樣式的發展,不論是重型機械化裝備,還是作戰理念,以及物資儲備,都只能應對積弱的東方國家,面對理論水平、裝備水平和戰術實踐經驗明顯高几個檔次的歐洲列強,他們被虐會是常態。

  • 17 # 阿斗不傻

    《日軍混歐洲之海強陸弱空中不溜》 我個人認為就真實情況實事求是的講,日軍就是標題這個狀況。海軍次與英國排第二,空軍不如蘇英德排第四,陸軍只能跟波蘭比較。

    好啦下面開始說正事。

    為何我說海軍第二,空軍第四,陸軍不入流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就是日本軍隊的真實寫照。

    首先,海軍第二

    這個和日本地理位置四面環海有關,一個海島國家,如果海軍不強大,是活不下去分。

    歐洲最強的海軍國家毋庸置疑,是大英帝國,遍佈全球的海軍力量,就總數還有兵員素質而言,應該是和日本不相伯仲。

    也許有人會問,你把法德放在何地,我的回答是,法國陸軍不錯,不過海軍的話,其實在一戰後就已經落後日本很多啦,黎塞留級戰列艦是強大,但是數目不夠啊,而且法國是嚴格執行啦公約的國家,日本因為戰爭,早早退出啦國聯,可以肆無忌憚發展海軍,此消彼長,法國完全沒法比。

    德國又是另一個極端,陸軍強大,海軍二流,也許脾斯麥級戰列艦是很厲害,但其實是和長門,奧陸級別相同的戰列艦而已。日本數目更多,還有航母更多。

    不過因為吧日本海軍放到歐洲去啦。所以後勤補給這塊吃虧太多,持久戰肯定不如英國。排第二,並不過分。

    其次空軍第四,和戰鬥體系還有飛機制造風格有關,

    日本空軍在二戰中,並不是獨立成軍的軍種,它分屬於海空軍。是附屬的配合作戰部隊,這就決定啦,他們必定不會有完整的戰術體系。

    在加上飛機制造理念的,奇葩吧。世界第一款木頭戰鬥機,就是日本的。目的是降低空重,提高機動性。(跟日本車一脈相承)

    他能排在第三,完全是前期零式戰鬥機打出的威名。除啦零式。日本沒有一款飛機拿的出手。(咳咳後期的自殺飛機另算,那是消耗品)

    跟蘇英德比較空軍,不能說差別特別大,但是也算很大吧,級別都不一樣,日本空軍也只能前期在中國順利,見美軍一開始不錯也不過因為美軍沒有作戰爭準備而已,p51一出現,日本的零式就成了名副其實的0。徹底歇菜啦。

    給他第三是因為捷克還有法國太不爭氣啦。要不前三都不到。第五才是他該在的位置。 最後陸軍不入流

    首先我要申明,這裡的不入流,不是非常差的意思,因為歐洲幾乎每個國家,陸軍都很厲害,不過蘇德法特別突出而已。

    第二集團的義大利,捷克,波蘭之流其實差別並不大。這裡的差別指的是技術裝備差別。不是別的。

    日軍的陸軍裝備其實是非常不入流的,豆丁坦克,春雨步槍(修正這裡是三八大蓋),還有小山炮,是日軍三大件,這個裝備水平,蘇法德就不用比拉,跟捷克都不如,甚至還不如波蘭,他能排在第三位,完全是沾啦兵力還有戰鬥意志的光。

    看看和蘇聯的諾門坎戰役,那打的叫戰鬥,完全一面倒。 日本技術裝備差也就算啦,戰術思想也很落後,這個就要命啦。

    這樣說吧,二戰時期,其實除啦德國還有捷克斯洛伐克之外,其他國家戰術思想都很落後。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戰壕戰,對峙戰年代的戰術體系下。

    如果日本沒有兵力還有戰鬥素養優勢,我會毫不猶豫的把日本放到波蘭的後面。

    畸形發展的日本軍隊,有這個排名是必然結果

  • 18 # 吉林好哥

    日軍的戰鬥力高於義大利,低於德國。

    如果日軍出現在歐洲戰場,恐怕局勢會大不一樣。

    首先,日軍會橫掃南斯拉夫,希臘,進而攻佔土耳其,繼而攻佔阿拉伯半島,伊朗。

    北非戰場上的局面也會大不相同。日軍可以單獨平定北非和東非。埃及,衣索比亞,摩洛哥都難逃日本人的黑手。

    其次,蘇德戰場恐怕大不相同。

    希特勒不會單獨進攻蘇聯,一定會拉盟國一起動手。

    日本陸軍可不是當年德國的小附庸幫兇。他們完全可以獨當一面。

    假設有日軍從土耳其,伊朗方向向蘇聯進攻,蘇聯的麻煩就大了去了。

    兩個戰線不能同時禦敵的原則,可不是單獨給德國制定的。

    當年日本之所以沒有響應德國的號召,從東線向蘇聯發起進攻,一是因為諾門罕戰役太疼,二是利益不夠大。

    假設日本在歐洲,那後一個最大的問題將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日軍假如出現在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改寫其歷史。

  • 19 # 滴水載舟

    分析戰力不能靜態分析,要動態分析。武器,士兵素質,士氣,後勤,作戰地形地貌,處於進攻還是防守,等等。

    大平原作戰看坦克叢集,空陸配合,陸戰德軍最強,包括後來的蘇軍和美軍都很強,日本陸軍則不行。這個最討不了巧,坦克數飛機數日軍差遠了。

    城市巷戰主要看單兵小股作戰,日軍蘇軍陣地防守還行,這個主要看士兵意志的。

  • 20 # 梁勇10866

    日本二戰思路就很愚蠢,如果到了歐洲戰場,會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被打敗。原因是: 1,日軍陸軍裝甲部隊很差,對付沒有裝甲部隊的中國肯定優勢不小,但到了歐洲,那就和廢鐵差不多。2,自動武器少,尤其是大口徑自動武器(10--35毫米的自動武器,堪稱步兵收割機)和大口徑火炮,它小日本都沒有。透過這兩條,可見日軍與歐洲的軍隊建設理念的差異(西方是拿先進武器換去士兵的安全,日本是拿士兵的命換去統治者德意志,日本人以死為榮)。所以在東方戰場還能支撐,到了西方戰場,真的是送死。太平洋戰爭和美軍的戰鬥就說明了這一點,開始美軍還有點不適應,到了後面,殲滅日軍就得心應手了。可惜沒有平原作戰,美軍裝甲部隊沒發發揮效率。但蘇軍裝甲部隊同日本關東軍的戰鬥,大家就明白啥是摧枯拉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天道》電視劇裡為什麼要以一個已故的人來解說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