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湍流袞雪

    三國如果被曹操統一,曹操絕對稱帝,三分天下,無力一統,也就失去了稱帝的機會,曹操死時,給曹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曹丕不必為道德所束縛。劉備在獻帝禪讓後立即稱帝,也是等著這一天,孫權觀望數年後也稱帝。

  • 2 # 只因那時年少84961871

    我個人的看法:

    曹操在那時已經是實質的“皇帝了”,並不是曹操不敢稱帝,他連皇后都敢殺,皇上都敢囚禁,還有曹操不敢做的?曹操是梟雄,在沒有一統三國的時候,他估計是不屑於稱帝的,這也是他的畢生憾事;

    他的兒子,在他爸爸死後,剛繼承大業,根據不穩,很多曹操的前臣舊部根本不尿他;他要急需立威,來個皇恩浩蕩,恩威並施,該提拔的提拔,該下放的下放,穩固自己的勢力,發展自己的力量,來讓自己名垂青史,可惜他死的早……

  • 3 # 史記英雄傳

    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不肯當皇帝,他的兒子曹丕一上來就搶著當皇帝,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按實力論:我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曹操的能力比曹丕強,曹操的手段比曹丕毒!曹操的心腸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

    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按說,曹操比曹丕更有條件當皇帝,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曹操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丞相。他這個丞相行使的權利是原先三公九卿加皇帝的權利,這和漢武帝是一個級別的。不過他行使權利的範圍就遜色多了,僅僅只限於中國的北方地區。

    曹操一生的事業,都是打著“幫皇帝打倒分裂份子、剷除割據勢力”這個旗號進行的。幫皇帝做事,皇帝必須支付給他一定的報酬,應該的。所以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

    這裡面可能有曹操敲詐的成分,也有漢獻帝根據曹操的業績論功行賞的成分。總之,是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的,這在程式上是合法的。

    那麼,魏國領土就是曹操的私人財產,並且可以世襲,傳位於子子孫孫。他在這裡行使的權利就是這一塊地盤上真正皇帝的權利。但這個時候的魏國,只是屬於漢朝下面的一個附屬國。

    曹操一生的功過是非,眾說紛紜。總的來說,曹操的行為,客觀上是在促成國家統一,這是有貢獻的。只是後來遇到了兩個異常頑固的對手,最終成功地阻礙他沒能把事情做完。但他平定北方,依然功不可沒。

    不過,他不尊重領導,欺凌漢獻帝,還是要受人指責的。說他“對得起大漢帝國,對不起漢家皇室。”這樣評價,大概還是比較準確的。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原因有多種,我們單從最重要的利益角度來分析:

    1. 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比歷史上多數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僅僅就是他個人的稱呼還不夠尊貴。(而曹操並不是好虛名之徒。)單從利益而言,曹操稱不稱帝,其實都是一樣的。

    2. 跟隨曹操一起打江山的許多(外姓)人,是因為看到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才過來的,大家是看的皇帝的面子。如果曹操突然反叛皇帝,這部分人就會馬上失去信心,或許就會反叛曹操,有可能導致分裂。

    因此,曹操選擇“不稱帝”,實際上就是等於已經稱帝了。如果曹操選擇了“稱帝”,那實際上就等於是在“自找麻煩”。曹操當然要選前者。

    當孫權襲殺關羽奪了荊州之後,寫信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就說,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

    曹操不稱帝,留著漢獻帝,其實還有更大的用處。因為他的事業還沒有做完,他還不想就此收手,他仍想繼續做下去。

    那就是:還有兩個最頑固的分裂份子沒有消滅,他們合夥割據了整個南方。他們割的是皇帝的地盤,不是割的曹操的。曹操是在幫皇帝搶回地盤,如果把皇帝廢了,就失去了打孫劉的藉口。

    所以,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沒有稱帝,因為不稱帝的利大於弊。

    曹**了,兒子曹丕繼位。曹丕一上臺就把漢獻帝廢了,他自己當皇帝。

    演義中描寫:一班文武,入見獻帝,說漢朝天數已盡,叫他學堯舜禹,把皇帝位禪讓給曹丕。帝大驚,半晌無言,然後大哭,入後殿去了。百官皆哂笑而退。

    曹丕又派人恐嚇獻帝:“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敢殺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報德,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獻帝無奈,下詔書把皇位白送給曹丕,曹丕還不要,三請四邀,硬是求著他當皇帝。最後曹丕說:“我今天才搞懂了,堯舜禹禪讓是怎麼回事。”

    那麼,曹丕為什麼要稱帝呢?原因也有多種,我們還是單從最重要的利益角度來分析:

    1.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他只對世襲的“魏王”有繼承權,因為魏國是曹操的私有財產。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若有爭議,也只是他弟兄間的爭議,和外人無關。

    2. 魏國有多大呢?只冀州一個州多一點。這個是他的,他完全可以在這塊地盤上生活的象皇帝一樣。

    3. 曹操生前擔任的丞相一職,是朝廷的,也就是公家的職務。公家的“丞相”一職並不存在繼承權,曹**了,這個職務就和曹操、曹丕都沒有關係了。

    4. 當然,曹丕也可以透過競爭上崗擔任丞相,曹丕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中郎將,肯定是有落選的風險的。最重要的是:曹操一死,漢獻帝就準備廢除丞相制。如果丞相被廢除了,曹丕就沒有辦法象他父親那樣得到北方的另外8個州。

    5. 因此,曹丕就要搶先把漢獻帝廢除!施用技術手段逼迫漢獻帝把大漢江山的所有權全部轉讓給他,叫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這在“程式”上就畢竟還是合法得到的。

    6. 朝廷官員中,為曹家效力的是多數,為漢獻帝效力的是少數。曹丕如果當皇帝,受益的將是多數派。

    這樣,曹丕的所得:賬單上可得全國13州。實際上可得北方9州。假如北方有人不答應,發生分裂叛亂,曹丕有條件鎮壓。少說可以得到四五個州,怎麼都比只得1個冀州強。

    即使冒著北方發生分裂叛亂的風險,也要稱帝。這樣做,最小收益是大於1個州。否則,他只能繼承老爹的固定遺產,最大收益只是1個州。

    所以,曹丕稱帝,還是因為利大於弊。

    還好,曹丕篡位,並沒有引起較大的動盪,他成功得到了整個北方9州,實現了最好預期。說明還是有民心的。

    曹丕上臺後,很重視文教,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和當時的局面是吻合的。儘管他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時間,不怎麼出彩,但這確實是正招,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棋:發展自己的實力,等待孫劉兩家鬥。

       其實呢,曹操讓他接班,就已經為他鋪好了路。他上臺,只套的。

    當不當皇帝,都不是為了虛名,而是為了需要。

  • 4 # 右北平太守

    核心在於士族是否支援,曹操在位時,別說稱帝,連稱魏王和建魏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漢室以及士族牽扯的力量太大了,董卓、王允這些權臣都是前車之鑑,還有率先稱帝的袁術,曹操都是親眼看見了他們的覆滅。

    曹丕稱帝的核心在於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的發明徹底為曹丕拉攏了士族,寒門子弟最高不超過六品,而門閥子弟最低不低於六品,而且中正官基本都是士族擔任。這就保障了士族不僅自己可以當官,而且士族的子孫都可以永居高位。

    另外就是當時三足鼎立之勢已成,戰爭範圍基本控制在區域性,外部環境相對於曹操時期較為穩定。而且戰亂日久,老百姓和士族對於漢室基本不抱什麼信心了,漢室基本沒有平定天下的可能,大家基本都認為到了改朝換代的時間,包括吳蜀兩國,所以曹丕稱帝后,劉備也就稱帝了,再後來就是孫權。

  • 5 # 寒鯤

    曹操以暮年之軀疲於應付內外糾葛,無力應對稱帝前後的政治博弈

    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後,一方面要應對南方孫劉兩方三個方向(合肥、襄陽、漢中)的軍事攻守,一方面還要應對內部擁漢反曹勢力的鬥爭,在這種近乎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曹操能夠做到稱公稱王,已屬不易。

    本來,曹操是極有可能趕在他去世以前進一步稱帝,以穩固曹魏勢力的,奈何劉備在漢中、關羽在襄陽,短短一年之內,便先後搞了兩場大動靜,關羽北伐甚至一度導致曹操產生遷都躲避的心理。這番折騰直接使得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的曹操全無進一步稱帝的精力,只能盡力應付可能性極大的漢水流域全面失守帶來的局勢動盪。

    質言之,無論是在聲望上,還是在形勢上,還是在精力上,曹操已然沒有“優勢”去拉攏親曹派、打擊反曹派,自然不能在西南局勢相當不穩定的情形下,貿然稱帝。

    曹丕既能夠承受帝位所需的精力,也需要帝位帶來的名分優勢鞏固帝位

    曹丕在稱帝之時,人到中年,正是其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時期,而且關羽北伐所帶來的危機,在曹丕接班時已然解決,孫劉之間的矛盾激化,使得曹魏在開朝之初無需擔心南部戰線的攻守應對。曹丕趁此機會稱帝,自然更加妥當一些。

    何況,曹丕以魏王身份接班,本身沒有曹操那樣平定北方的軍功,需要稱帝所帶來的名分升階,來籠絡魏臣:也即,透過稱帝開朝,提升全體魏臣的官階爵位,進而提升全體魏臣(尤其是開國功臣)的社會地位。

    總而言之,曹操曹丕父子的不同年齡與南部戰線的不同形勢,決定了曹操、曹丕在稱帝問題上的不同抉擇。

  • 6 # gaosheqin

    襄陽古城臨漢門

    曹操不是不敢稱帝,而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幾乎沒有了信心稱帝了。本該一年半載就能一統天下的,結果成就了三國鼎立。再加上常年征伐,身體狀況差到極致,頭疼欲裂的折磨死的心都有了。不僅如此,曹操還有嚴重的抑鬱症,常常惡夢驚醒有人謀害。再說了,天下三分,一向自大的曹操只做個小諸侯國的魏國皇帝,有損形象的。曾經想收服劉備等英雄,彰顯曹操真男人真英雄的臆想成為泡沫,真實後悔當初沒有殺了劉備。

    劉備的成功出逃有漢獻帝的一份功能,其實劉備的金瞻脫殼之計,更是漢獻帝丟車保帥之計。當劉備報知自己是皇室家族後代的時候,漢獻帝臉露喜色,趕快查詢家譜,管他是不是皇族後裔,這個救命稻草是一定要認的。漢獻帝趕忙稱呼劉備為皇叔,並命劉備幾萬人馬去討伐袁紹叛軍。劉備這一放虎歸山,漢獻帝也就是一甕中之蝦,曹操殺不殺漢獻帝都無關重要的事情了。

    司馬懿也沒有稱帝,原因也很簡單的,那就是天下沒有一統,名不正,言不順的。曹操也是一個想法,江山社稷沒有一統,天下仍然有變,所以,根本就不具備當皇帝的時機。諸葛亮呢,天下也沒有統一,後面的事情誰知道呢?襄陽唐城影視基地

  • 7 # 青衣子平

    曹操其實也是想稱帝的,他曾經給他的兒子們說“如果老天眷顧我,那就讓我當週文王吧”。他的兒子曹丕這就聽進去了。當時不敢稱帝,原因有很多,何況在此之前,他還將自己的得力謀士荀彧給逼死了,還殺了楊修等人。由此可見,當時的阻力是非常大的,同時他也知曉,為什麼要殺楊修——原因就在於楊修會阻礙曹丕稱帝。而當他殺掉楊修百餘日,曹操逝世。

  • 8 # like7

    曹操不稱帝,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不需要,因為他不做皇帝卻勝似皇帝,曹丕就不同,必須要稱帝,因為你對曹操的部下沒有什麼恩威,只有稱帝了,曹操的那些老部下得到了該有的封賞,才能死心塌地的孝命於你,唯你是從!

  • 9 # 皇甫文若

    因為老闆時期那時候漢朝大臣還有很多,士族也還沒實現換代。所以此時稱帝不適合。同時,老闆是一個務實的人,他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為了後代能夠繼位才選擇的王公道路。老闆稱王時候已經很老了這時候稱帝與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至於曹丕上來就稱帝。首先就是士族,此時士族已經是新鮮血液了,換了一個年輕主子上來,自然要支援改朝換代,畢竟曹丕支援了九品中正制,對士族來說是大大的好處。第二就是曹丕本身也有野心,這麼年輕擁有這麼豐厚的資源,應該有一個自己新的天下。

  • 10 # TheSim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熱播,關於三國的話題又成為新的“潮點”。歷史上,對於曹操為何未當皇帝,一直有爭議不斷。可以肯定的一個事實是,在曹操晚年,具體說也就是曹操當了魏王以後,他如果要篡漢自立,已經沒有任何障礙。但曹操就是沒有稱帝,留下了一個千古疑團。也因而讓後人在評價曹操時,有了巨大的爭議。

    曹操真是想當週文王嗎

    《軍師聯盟》曹操劇照

    至於曹操為何未當皇帝,很多人作出分析,其中一個主要的觀點是認為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曹操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援。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麼區別呢?據《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敦曾對曹操說:“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話為曹操加上了一個相當漂亮的光環。在前段時間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當曹操說出這句話時,估計讓很多歷史小白流下了同情的眼淚。首先我們要清楚,作為材料出處的《魏氏春秋》是東晉史學家孫盛撰寫的書籍,他是站在曹魏立場上書寫的歷史。是曹操的子孫認為,曹操的功業可以與周文王相比。至於曹操本人是否這樣說過,是很難考證的。至於曹操本人到底怎樣想,我們必須依據更多其他證據作出分析。

    關於曹操稱帝之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對比曹操和曹丕。如果從魏國當時的情形(包括內政和對吳蜀關係及強弱對比)和曹操曹丕對漢朝廷的控制程度來說,是差不多的。為什麼曹操不做皇帝而曹丕要做皇帝?如果簡單的歸諸個人道德,說曹操高尚,曹丕卑劣,是過於簡單化了,也就看不到背後的一些真正問題。

    真的是人人都想當皇帝嗎

    《軍師聯盟》司馬懿劇照

    在稱帝問題上,首先我們不應當簡單歸結為個人野心。當皇帝,可以說誰都想——這是後人想當然的認為。歷史還真不是這麼簡單。歷史學家呂思勉有一篇分析說,在王莽以前,一般人極少會萌生當皇帝的念頭,是王莽篡漢使人們認識到,原來皇位上面的“天命”光環並非那樣神聖,“天命”也可以人為創造。這個分析指出了很多人忽視的一個問題,但分析並不到位。

    王莽以前,欲得皇位者,遠者有楚王問鼎,戰國七雄,誰不思一統?但他們是以諸侯而欲為天子,並非普通人。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當時確實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說法,因為此前很少有普通人敢去想當皇帝。但並不是因為陳勝吳廣思想水平高,而是因為時代氛圍變化了,陳勝吳廣感受到當時的時代氛圍,而提出了這個口號。當時的項羽見秦始皇出巡,也說,“彼可取而代之”,這同樣並不證明項羽多麼英雄蓋世,而也是時代氛圍的表達。

    為什麼到了秦末的時候,會產生普通人都想當皇帝這樣一種氛圍呢?

    在中國古代,皇帝代表著“天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時代,大多數人能安於他們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的話,就不會產生人人都想當皇帝的想法,要想實現這樣一種“穩定”,最重要的因素是這個社會的精神維繫體系有效——這決定了大多數人是否認同同樣一個“天命”,如果認同,他們就不會想著去改變這個天命,自己來做皇帝。

    當社會的精神維繫體系依然有效時,即使政治出現一定問題,體系自身具有的糾錯功能(具體由擔負著體系精神計程車大夫來實現)仍會使政治秩序得以維持,如東漢中期外戚宦官交替執政,但不少外戚,如霍光,還具有較強的儒家擔負精神,政治雖然從形式上已失位,精神未完全喪失,故仍可維持。

    對於秦末來說,戰國時期數百年的征戰特別是戰國後期殘酷的戰爭已經破壞了周代所建立的“天命”,更重要是,破壞了周代建立的一套禮樂制度——這一禮樂制度曾經維繫著人心,維繫人們對一個共同秩序的認同。秦國是以法家思想立國進而統一六國的,法家思想重視功利,還不足以建立一套能夠代替周禮的精神維繫體系,所以無法建立和維繫人們對其“天命”的信仰。也因此才會有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

    曹操的統治“術”

    《軍師聯盟》曹操教育曹丕劇照

    兩漢時期,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能夠繼承和代替周禮的禮樂制度,因而有了一套基於儒家思想為主的有效的精神維繫體系。但至東漢末年,政治的長期失位伴隨著維繫精神的凌替,黃巾軍喊出“蒼天以死,黃天當立”,說明那一套文化精神的維繫力量已經被衝破,但是一種新的精神還沒有誕生。黃巾軍的起義還是用舊的文化符號,“天”與政權之間的直接關聯性正是董仲舒所確立的文化體系的最重要綱領。

    由於新的精神還沒有誕生,舊的精神就仍然還是政權合法性基礎的唯一理論基礎,雖然這一基礎已經有很多人不再認可。曹操的政權是訴諸人的氣質性本性(關於這一點,本人另有專文分析),這是依於人的本性對失效了的文化體系的反叛,是一種新的精神的湧動,但這種新精神的湧動還沒有形成為一種文化體系,理論上還沒有成熟。對於一個還沒有形成文化維繫體系的政權來講,曹操的統治主要藉助於由個人魅力所推行的“術”(所謂申韓之術——基於對人的氣質之性的思考從而加以利用並駕馭)和基於個人氣質的吸引而形成的友情以及(人的氣質本性所延伸的)血緣家族性的力量。

    在曹操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雖然在內部施政方面面臨較大的阻力(伏皇后事件,衣帶詔事件是其中較為突出者),因為他在名義上並不是最高統治者,不具有那個名號,就無法獲得(文化體系所賦予的)來自於“天”的神聖性與合法性。但是,就對外來講,曹操政權比劉備和孫權的政權有更強的政治合法性。在當時,劉備並不象後來羅貫中等所認為的那樣被多數人認可為漢的正統。劉備、孫權的權力基礎和剛才所論曹操的權力基礎並無不同(基於個人氣質的吸引而形成的友情以及人的氣質本性所延伸的血緣家族性的力量)。但曹操那裡有個漢獻帝,另外兩人沒有。所以截至曹操去世前,士人歸曹者遠遠多於歸另外兩家者。

    曹丕底氣不足才要當皇帝

    《軍師聯盟》曹丕劇照

    綜上所述,曹丕稱帝主要是因為構成曹操政權的因素對他不再存在,他為了能夠駕馭臣下,維持政權,而不得已採取的行動。

  • 11 # 崔浩暢談歷史

    在本人看來,功勳卓著的曹操至死都不稱帝,原因如下:

    戰功卓著仍至死都不稱帝的曹操

    其一,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種種窒礙導致曹操不能稱帝。

    物質方面,曹操一家,祖父曹騰受漢桓帝、漢靈帝寵信,父親曹嵩被漢靈帝因錢授官為太尉,曹操本人亦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屢加尊位官至丞相、爵至魏王。可以說,物質層面上,漢朝皇室對曹家三世均有提拔重用之恩,所以曹操不方便對如此厚待己家的漢室行此忘恩負義之舉。

    精神方面,在漢朝推崇儒家思想的大環境下,即使是從小不務正業的曹操也是修習儒家經典長大的,所以他本人也對忠孝節義推崇備至,在幾十年忠君愛國孝敬長輩思想的浸淫洗腦下,曹操養成的精神羈絆和道德約束時刻警醒著他不可突破君臣大防行僭越之事,這種精神層面的力量是極為強大的。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天下,是以自己二十多年興兵平滅四方為主、以漢獻帝名義收攬人才、招降納叛為輔,才辛苦掙來的,若稱帝了,曹操便是個忘恩負義、不忠不孝的喪德之人,便是個欺騙世人、欺騙祖宗的不孝子孫,到那時,曹操再想以不忠之名要求臣子們對他盡忠,以不孝之名要求兒子們對他盡孝,這可能嗎?

    所以為保住自己統治臣民、教育兒子們的忠孝節義之操守,曹操絕不能稱帝。

    其二,當個沒有統一天下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長久以來的志向。

    未統一、令曹操頗為不滿的三國局勢

    從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中,我們可得知,曹操是個想統一四海,想招攬天下賢才盡為己用,想如周公般匡扶天下的能臣。

    所以曹操若想當皇帝,他也是想當個統一天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完美皇帝。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在外部,孫權割據於江東和荊州,劉備霸佔著西蜀和漢中,天下還沒統一;於內部,在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的不斷崛起下,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也越來越難以推行下去,所以,曹操當然不願意做個殘缺天下的瑕疵皇帝,更不願意做個不能人盡其才、不能物盡其用的悲催皇帝。

    其三,稱帝對曹操的名聲、位份均有不利影響。

    浸淫官場四十餘年、征戰沙場三十餘年,久歷宦海沉浮,跋涉過屍山血海的曹操,已經在天下建立起了絕對的權威:在廟堂,他可以勢壓群臣一呼百應;在戰場,他可以威壓諸將令行禁止,可以說,曹操已經是無需稱帝的皇帝了,若再名副其實地稱帝,就會有畫蛇添足的多此一舉之隱患。

    因為曹操若稱帝,便會如袁術稱帝那般招來後世史官的痛罵,招來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的聲討和攻伐。即便曹操能夠痛殺史官篡改歷史記載,即便曹操能夠擊敗劉備、孫權的討伐,然後世史筆如鐵,謀朝篡位的惡名仍將伴隨曹操及其家族一生一世,劉備、孫權敗退回去後,也會有樣學樣地稱帝自重。

    要曹操身兼“篡位國賊”的罵名登基稱帝,要曹操與佔據彈丸小國的劉備和低自己一級輩分的孫權同以帝王之尊逐鹿天下,頗有自毀名聲、自降身份之嫌,這讓睥睨天下的曹操怎麼可能願意?

    其四,曹操想將此害虛名卻有實惠的僭越事交給兒子去做。

    臨死之前,曹操曾向天下人宣告:“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此舉既表示他會如周文王即使天下三分有其二,也仍會服事商朝那樣尊奉漢室,又暗示他兒子曹丕可以如周武王伐紂那般顛覆漢室取而代之。

    從曹操大半生的行為作風中,我們可知,他既喜歡爭實利,又喜歡躲避壞名聲,如利用郗慮殺孔融以爭殺政敵之實利、逃害賢之虛名,如利用空食盒逼令荀彧自殺以爭殺天子忠臣之實利、逃害自己功臣之虛名,如利用張魯殺馬超兒子以爭殺仇人子孫之實利、逃戕害幼子之虛名,而稱帝這種只能爭得實利、難以爭得好名聲的腌臢事,曹操肯定是不願意乾的,所以他只能暗示兒子曹丕稱帝以爭保護曹家之利、逃喪德虧法之虛名了。

    那麼,相比功高蓋主的父王而言,為什麼功勞不大的曹丕繼位後就立刻稱帝呢?

    功勞不大卻要立刻稱帝的曹丕

    其一,立刻稱帝可以將曹氏家族置於絕對安全的地位。

    前漢權臣霍光死後,掌權的漢宣帝族滅霍家,而曹操死後,曹丕面對的也是漢獻帝欲重掌大權族滅曹家的險惡境況。

    從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繼而作威作福開始,到199年玉帶詔事件案發時曹操殘害獻帝董貴妃、國舅董承,再到曹操殺害伏皇后、立自己女兒為皇后監視皇帝,直至他稱公稱王加九錫……

    以上種種皆表明,曹操已經將漢獻帝得罪透了,所以,如果曹操、曹丕讓出大權歸政皇帝,那曹家就會如霍光家那樣被漢獻帝滅族。因此,要想絕對安全地保護曹氏家族,曹丕只有儘快謀朝篡位成為皇帝,以避免夜長夢多地胡亂擔憂或防止在曹家父子權力交接之際生出其他變故。

    其二,立刻稱帝可以水漲船高地借提拔文臣武將之機儘快收買朝野人心。

    對於文臣武將們,曹丕由於儲君之位確立得晚,再加上曹操的猜忌防範,所以雖然也是魏王的他,卻只與司馬懿、陳群、吳質、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少數人關係密切,這導致剛接掌大權的曹丕在官場上的權力基礎極為薄弱。

    而在至關重要的軍中,曹丕更是毫無威望,他與統兵諸將也沒有如曹操與諸將那樣肝膽相照的關係,尤其是曹操死後,青州軍沒經允許就隨意遷徙,這已經顯示出,曹丕約束軍隊沒有曹操那麼一言九鼎令行禁止。

    所以曹操死後初掌大權的曹丕,在官場上統治基礎非常薄弱,在軍中又毫無威望,這些,對於手握大權的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要想如臂使指一呼百應地統領文臣武將們,要想使文臣武將們死心塌地地效忠於自己,曹丕只能透過稱帝來做到恩威並施:稱帝以後,曹丕才可以透過皇帝之位的崇高威望來懾服群臣,才可以水漲船高地封賞眾將士來獲取將士們的忠君愛戴之心,才可以將整個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授予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以掌握選拔人才的權力為交易條件,來獲取那些實力強大的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援。

    其三,立刻稱帝能夠儘快統一官制禮法,儘快明確隸屬關係,提高魏國行政效率,解除曹魏徵討吳蜀時漢帝從中作梗的內憂。

    曹丕繼承父位時,時值34歲,春秋鼎盛正值壯年的他也想繼承父親統一天下的志向,進而對吳蜀兩國用兵。

    而要想南征東吳西征偽蜀,與武將調派、後勤供應、情報管理有關的行政效率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然而,曹操生前,魏王臣僚多在鄴城,天子家臣多在許昌,還有很多臣子既是魏國臣僚,又是漢朝天子家臣,官職的重疊帶來了職業許可權的模糊和禮法官制的混亂,同一官員多重身份的矛盾處境帶來了官員們的無所適從和迷茫難定,這大大降低了魏國與漢室支援對外作戰的行政效率。

    同時,曹操時代的南征北戰,許都的漢獻帝曾多次從中作梗想要收回大權,這對曹丕來說也是個不小的隱憂。

    因此,為了打破這種混亂局面,迅速明定官制禮法和隸屬關係,穩定官場人心浮動無所適從的人心,提高魏國官場的行政效率,解除漢帝從中作梗的內憂,曹丕必須迅速稱帝。

    其四,立刻稱帝可以迅速明確自己與親兄弟的君臣關係,徹底掐滅弟弟曹彰、曹植企圖奪位的不臣之心,並能儘快將他們分封出去軟禁起來。

    從公元208年曹操愛子曹衝病死到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四弟曹植與二哥曹丕,已圍繞著曹操的繼承權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明爭暗鬥,期間,正是因為曹操的偏愛曹植,使得曹丕對曹植產生了異常深刻的嫉恨防範之心。

    才華橫溢的曹植

    而公元218年,曹彰借平定烏桓叛亂的意外崛起,以及父王曹操死後曹彰對魏王璽綬的蠻橫索取,均讓曹丕對這位強悍難制的三弟疑懼不已,曹彰不死,魏難未已……

    勇猛善戰的曹彰

    在這種尷尬背景下,無論曹丕是繼承父位之前的五官中郎將、魏王世子,還是繼承父位之後的丞相、魏王,他與這兩位不太臣服自己的弟弟都是漢臣,是同事,是一家人,彼此之間沒有太大的尊卑之別和君臣之防,這自然讓曹丕心憂不已,這當然會讓曹植、曹彰對曹操遺產也心動不已。

    所以,為了建立最大的尊卑之別和難以逾越的君臣之防,曹丕必須立刻稱帝,以迅速明確自己與兩位親兄弟的君臣關係,徹底掐滅兩位弟弟企圖奪位的不臣之心,並儘快將他們分封出去軟禁起來。

    綜上所述,曹操征戰天下三十多年可謂功勳卓著,卻至死都不稱帝,其原因如下:

    其一,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種種窒礙導致曹操不能稱帝;

    其二,當個沒有統一天下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長久以來的志向;

    其三,稱帝對曹操的名聲、位份均有不利影響;

    其四,曹操想將此害虛名卻有實惠的僭越事交給兒子去做。

    而次子曹丕在老爹死後不到一年,就在無開疆拓土之功時立刻稱帝,原因在於:

    其一,立刻稱帝可以將曹氏家族置於絕對安全的地位;

    其二,立刻稱帝可以水漲船高地借提拔文臣武將之機儘快收買朝野人心;

    其三,立刻稱帝能夠儘快統一官制禮法,儘快明確隸屬關係,提高魏國行政效率,解除曹魏徵討吳蜀時漢帝從中作梗的內憂;

    其四,立刻稱帝可以迅速明確自己與親兄弟的君臣關係,徹底掐滅弟弟曹彰、曹植企圖奪位的不臣之心,並能儘快將他們分封出去軟禁起來。

    總之,無論曹操、曹丕父子行事如何矛盾、秉性如何迥異,他們的初衷都是怎麼對自己最有利,自己就順應時勢地怎麼去行動。他們爺倆至死都不稱帝和立刻稱帝的原因和明智行事的這一原則,我們可以認真思考後謹慎效仿之。

  • 12 # baby愛科學

    曹操的觀念太過於超前是曹操無法稱帝的唯一原因。

    漢朝的國家機器運轉有三大支柱,宦官,外戚,士族。在實行官吏推舉和查舉制度的漢朝,士族勢力的優勢十分明顯,很短的時間就形成了可以輕易的對抗皇權,碾壓宦官和外戚的力量。

    在戰爭年代,軍閥可以暫時憑藉武力佔據對於士族的優勢,一旦進入和平年代,士族的力量在當時不可戰勝。尤其是在東漢末年十常侍和何進被殺之後,士族已經一家獨大。

    曹操希望建立的是人盡其才,唯才是舉的官吏選拔制度,但這種制度和士族的期望截然相反,曹操不願放棄自己唯才是舉的理想,又找不到平衡士族的勢力和方式,只能透過時間將自己閹宦之後的身份洗白,通過幾代人的時間,把自己的家族變為士族,所以曹操打破異姓不王的制度,為融入士族奠定了基礎。

    但曹丕沒有唯才是舉的理想,他晉位魏王當年,以陳群為代表計程車族向他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從制度上保證了士族可以代代位官,綿延不絕。

    士族得到滿足,而且是制度上的滿足,誰當皇帝那就無所謂了。

    士族也開始了壟斷國家機器近500年的歷史,這一時代的中國,帝王更迭猶如家常便飯,社會處於長期而無法遏制的動盪之中,直到武周時代,科舉制度完整建立才宣告終結。

    軍師聯盟中,九品中正制被吹上了天,但實際上,這種制度並無什麼好處,反而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時代的序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緊急向伊德利卜南部地區叛軍提供30輛裝甲車?俄敘聯軍還有希望收復該地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