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婪星河

    中國清朝(1644-1911)是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至清末,許多近代軍事制度已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

  • 2 # 戰鬥大黃蜂

    皇帝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清朝管理全國武職官員和軍事行政的機關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清朝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兵部所掌管的武職官僅是綠營官,八旗軍的職官和各項事務皆非兵部所轄。兵部的具體職責是:管理綠營武職官員的品級、考選、考核、升轉、獎懲、撫卹等;管理全國馬政,以及傳遞文書事務;掌管全國的兵籍及軍器;管理關禁、海禁;還負責武科舉事務。

    八旗軍分為“禁旅八旗”、“駐防八旗”兩種。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負責保衛皇宮的親軍營,組成侍衛處,其主要職責是“隨侍宿衛”。侍衛處下設: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侍衛管官。另外,禁旅八旗還設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等,負責保衛京師。在京師設步軍統領衙門,“統轄京營,總司緝捕”。此外,還有設定了一些特殊部隊,皆系八旗之精銳。例如,火器營、健銳營等,一併負責擔任京畿守衛的任務。

    八旗駐防衙門是駐防各省坐鎮的八旗官兵的衙門。駐防八旗按各自專城分別設定: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的官員外,還有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協領、總管、總理、參領、佐領等

  • 3 # Cat無名之輩

    清朝所處封建社會,軍事體質初期基本還是靠滿族八旗兵為主,綠營兵為輔。隨著滿漢的融入,二者互相映襯。。直到清朝中後期,隨著列強的入侵,打開了過門,開放了口岸,清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開始了洋務運動,海軍和陸軍也得以快速的發展。軍隊又增加了湘君,淮軍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 4 # 唐明國亮

    先談談清王朝的定位問題。許多皇漢反對清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清朝不是中國的封建王朝,而是外來的殖民政權。

    對這個觀點,我是堅決反對的。我認為清朝就是純翠的中國封建王朝——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首先,把清朝入關和日本侵華做對比就完全不對。清朝的建立者是建州女真,他們和明朝之間的關係與日本同中國之間的關係截然不同。建州女真是明朝東北的羈縻軍事單位,建州這個名字就來源於明朝,是明朝冊封的建州衛。早在永樂元年就已設立,初期由努爾幹都司管理,後由遼東都指揮使司接掌。有明200餘年,建州三衛一直聽從明朝調遣,其首領繼承也要由明朝認可。建州三衛的性質其實和西南地區的土司差不多,只不過後者由布政司管理,前者由都司管理。而明朝對於1616年努爾哈赤反抗的處理方式也完全是按照處理雲南土司楊應龍的方式進行的,區別是一個成功,一個失敗。相比之下,日本就純粹是外國了,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明朝的冊封,天皇和將軍的繼承也不需要中國認可,甚至極少同中國發生聯絡,與建州女真不可相比。所以,建州女真起兵造反完全是由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率領本部族軍民發動的邊疆少數民族叛亂,這種由歸附朝廷的邊疆少數民族發動的叛亂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唐朝的安史之亂在某種程度上與建州女真之亂很相似。這也是後來的滿族為什麼能迅速適應中原漢地的主要原因——他們本來就是在明朝體制內混的,因此對中原地區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形態一點都不陌生,可以做到無縫對接。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清朝實行的並非滿漢分至,而是旗民分治。這個旗就是八旗,它是由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組成,其中以滿洲地位最高。這個地位最高的“滿洲”實際上也是一個創造出來的概念,它的版權屬於皇太極。愛新覺羅家族起家的時候,聽命於他們的只有建州女真,後來經過多年征戰,他們征服了海西女真,還俘虜了大量的遼東土著漢民和其它許多東北少數民族。民族成份這麼複雜,是很不利於內部團結的。於是皇太極就乾脆創造出了一個“滿洲”的概念,1635年,他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北韓、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價,這個“滿洲”,其實和我們今天講的“中華民族”很相似。)也就是說,滿洲這個所謂的統治民族從一開始就是個大雜燴。加上後來編成的蒙古、漢軍八旗,我們便可得出結論:這個所謂八旗制度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跨民族的統治集團。而清朝建立後,為了維護統治集團或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才採取了嚴格的旗民分治制度。這些旗人在國家內部享受許多特權,而這個特權的代價就是讓他們都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奴才,所以清朝旗人(包括年羹堯這樣的漢軍旗人)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固然有顯示他們和皇帝的親近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確實是皇帝的奴才。說到這,清朝解決宦官問題的原因也就出來了。所謂宦官,就是天子家奴。清朝有一個更龐大、更忠心、更得力、更尊貴的奴才群體,何必用宦官呢?其實曹雪芹家族從事的工作,在明朝,就是宦官乾的。

    說到清朝的貢獻,毫無疑問,就是開疆拓土了。說道開疆拓土,我們首先得感謝一個人,不是康熙,也不是乾隆,而是噶爾丹。沒錯,我下面要談的就是請準戰爭了。清朝擴張得來的領土,除了東北部分地區外,其餘均與準噶爾有關。1755年,乾隆正式滅亡準噶爾,持續了70多年的清準戰爭以清朝的大獲全勝告終。透過這場戰爭,清朝獲得了外蒙、青海、西藏、新疆,以及中亞部分地區,領土面積擴大一倍以上,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形態。可以說,在領土擴張方面,清朝的貢獻確實非常大。

    說完了清朝的優點,下面再來談談清朝的問題。

    清朝的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統治集團的少數民族身份。清朝雖然不是外來殖民政權,但它的確是少數民族政權。這個少數民族的身份給它帶來了許多優勢——比如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就和其自身的少數民族身份有密切關係,但更多的是劣勢。

    從政治上看,清朝是以少御多,依靠少數旗人統治人口為其百倍以上的漢人,這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將大量精力用於防範漢人。他們雖然透過維護科舉制度籠絡了漢人中計程車紳階層,但對普通漢人百姓卻無能為力,有清一代,民間各種抗清活動絡繹不絕,清政府始終不能完全將之消除。到了晚清時期,這些民間反清組織和革命黨人結合在一起,最終埋葬了清王朝。

    在軍事上,清朝採取了八旗軍加綠營軍的體制。這個體制是清軍入關以後逐漸形成的。清軍入關時,大批的明軍投降清軍,後者將前者收編後,授予綠旗,就成了清軍中的綠營。在清軍消滅農民軍和南明的作戰中,綠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成為同八旗軍一致的國家經制兵。但清朝始終將八旗軍視為根本依靠,而將綠營作為八旗軍的輔助力量。為了防止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威脅他們的統治,他們對綠營採取了大量的限制措施,造成綠營建制散亂,部署分散,兵將分離,相互掣肘等諸多弊端。如果八旗軍真能承擔重任,那綠營的這些毛病還沒什麼。但問題是,自清軍入關後,八旗軍在優渥的物質待遇下,迅速的腐化墮落。到了三藩之亂的時候,八旗軍已不堪用,清政府只得依靠綠營來平叛。到了這個時候,綠營實際上已經成為國家的主力武裝,但出於對漢人的不信任,清政府並未採取有效措施來提升綠營的戰鬥力,相反,他們採取更多的措施來削弱、壓制綠營。比如裝備方面,清朝的火器相對於明朝是有一定進步的。但他們製造的火器中,比較精良的御製火器只發給八旗軍用,綠營只能用粗劣的局制、廠制火器。鴉片戰爭中清軍的表現就是這種軍事體制弊端集中體現。絕大部分參戰的清軍綠營部隊都是從各地臨時抽調組建的,這個營100,那個汛50,歷經千辛萬苦趕到集結地,然後在一個不認識的將官帶領下,手持粗劣的武器殺上戰場。這樣的部隊對付幾個造反的農民或許還有勝算,但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兵將相識的英國遠征軍時,除了潰敗,還有別的選擇嗎?至於本該承擔主要責任的八旗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就很值得玩味了。青州八旗的表現還可以,可鎮江八旗卻在英軍兵臨城下之際大肆屠殺城內的漢人,理由是清理“漢奸”,啥是漢奸呢?根據都統海齡大人的標準,長相姦詐的漢人即為“漢奸”。這種令人髮指的行為將清朝統治集團內心深處不可告人想法暴露了出來,到底還是防漢第一。

    再談談寄生階層。明朝的寄生階層是朱明皇室,要說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是真好,一旦封王,就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往。親王的世子繼承親王爵位,其它兒子則封郡王。整個明王朝共封了286位藩王,這些藩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政收入,還佔據了大量的土地,明朝最後滅亡,有他們一份功勞。清朝的寄生階層就是旗人了。清朝規定,旗人由國家供養,也就是大夥常說的鐵桿莊稼。因為清朝的主力軍是八旗軍,所以這筆錢本來算作軍費的一部分(明朝藩王最開始也是負擔鎮守地方的軍事任務)。但由於八旗後來已毫無戰鬥力,旗人成了走雞鬥狗的社會閒雜人員,這筆錢也就是失去的軍費的意義。到了清朝末年,國家在各方面都缺錢,但每年還要支付2000多萬兩白銀的旗祿來養活這些廢物。

  • 5 # 賓賓說情感

    清朝軍事制度簡介,中國清朝(1644-1911)是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至清末,許多近代軍事制度已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

    起源

    中國清朝(1644-1911)是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至清末,許多近代軍事制度已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

    演變

    清朝前、中期,兵權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時設軍機處,以親信充任軍機大臣,“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清史稿▪職官》),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辦理。中央設兵部,名義上是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實則”不過稽核額籍考察弁員而已“(《歷代職官表》卷十二)。光緒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為陸軍部,始有統率全國軍隊的權力,後又增設海軍部,但軍機處的權力仍重。到宣統三年(1911),改責任內閣,另設軍諮府,以秉承詔命,襄贊軍謀,軍機處遂廢。

    兵種

    八旗兵和綠營兵

    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旗“本為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掌管軍事、政治、生產三個方面的職能。凡旗人男丁皆可為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八旗各有旗主,皆為世襲,旗兵為其私有。太祖努爾哈赤初定旗兵編制,每300人為1牛錄,領兵官稱牛錄額真;5牛錄為1甲喇,領兵官稱甲喇額真;5甲喇為1固山,領兵官稱固山額真;共領7500人,是為1旗。以後牛錄數量增加,旗數未變。太宗時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關以後,清廷雖仍沿用以旗統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為完全不事生產的軍事和政治組織,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直屬於國家而不再歸旗主私有,牛錄、甲喇、固山各領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領、參領、都統等漢語稱謂。京營八旗亦稱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是從正黃、正白、鑲黃等所謂上三旗的滿、蒙族人中挑選組成的親軍營,負責侍衛皇帝和宮廷,歸領侍衛內大

  • 6 # 塞外書生

    工業革命之前是強大的軍隊,後期排斥工業化,有沒有國際安全意識,後來閉國自滿,政治腐敗又無知,導致軍事體系落後,武器落後,士兵也是百姓,國家不愛百姓,百姓何來愛國?沒有軍魂,沒有國家情懷,沒有作戰執行能力。軍隊就是一群不愛國的百姓而已,那還有什麼體制!面對工業化國家軍隊的先進武器,就是掙扎著被屠殺的羔羊,不堪一擊!一部分有血性的軍人也都成了必死的英雄烈士而已。形成不了必勝靈魂。根本原因就是腐敗無能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清朝羊群軍事體制的結果,最後走向消亡。結論就是

    內戰如虎狼,對外是被宰割綿羊,體制核心就是羊帶領著一群狼,羊群一樣性質的狼群。鑑定完畢!

  • 7 # 一筆歲月

    皇帝是軍隊的所有者

    清朝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冷兵器時代和近代的初步的火器武器,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清朝管理全國武職官員和軍事行政的機關是兵部。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清朝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兵部所掌管的武職官僅是綠營官,八旗軍的職官和各項事務皆非兵部所轄。兵部的具體職責是:管理綠營武職官員的品級、考選、考核、升轉、獎懲、撫卹等;管理全國馬政,以及傳遞文書事務;掌管全國的兵籍及軍器;管理關禁、海禁;還負責武科舉事務。

    八旗軍分為“禁旅八旗”、“駐防八旗”兩種。由禁旅八旗中的一部分負責保衛皇宮的親軍營,組成侍衛處,其主要職責是“隨侍宿衛”。侍衛處下設: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侍衛管官。另外,禁旅八旗還設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等,負責保衛京師。在京師設步軍統領衙門,“統轄京營,總司緝捕”。此外,還有設定了一些特殊部隊,皆系八旗之精銳。例如,火器營、健銳營等,一併負責擔任京畿守衛的任務。

    八旗駐防衙門是駐防各省坐鎮的八旗官兵的衙門。駐防八旗按各自專城分別設定: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除了上面提及的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的官員外,還有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協領、總管、總理、參領、佐領等

    封建統治的軍事體制的,就是國家機器,其服務的就是皇帝本人,如果皇帝失去了軍隊,那麼他的統治也差不多到了盡頭。

  • 8 # 股海行者

    清朝實行以專制皇權主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最高軍權由皇帝(順治初是攝政王)掌握。中央設輔佐皇帝的決策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早期)或軍機處(中期以後),置主管全國軍事行政的兵部等領導機構。凡軍國大計,先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和意見,供皇帝採納和參考,由皇帝最後裁決,並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承旨出令,交兵部和其他有關軍事領導部門主持實施。軍機處於雍正年間設立後,則由軍機大臣承旨交辦。一旦國家有大的軍事活動,則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等,組成戰時領導體制,臨時抽調各地官兵歸其調遣指揮。但一切運籌進止,均聽命於皇帝。軍事行動結束,將帥返回原任,兵丁歸原駐防地。若皇帝年幼,親政之前,則由攝政王(順治時)或輔正大臣(康熙時)或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光緒宣統時)。一因此,皇帝是最高決策人,議政王大臣會議或軍機處是決策部門,兵部是中央軍事職能管理行政部門。清朝的命運取決於皇帝的決定

  • 9 # 易捷生活

    中國清朝(1644-1911)是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並走向衰敗的時期。它經歷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其軍事制度既因襲歷代王朝的舊制和本民族的傳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援革命軍的。

    一個腐朽的封建政權,即使有北洋水師,終究改變不了腐朽、腐敗的命運。軍事與政治、經濟緊緊相連,軍事與政權相依相靠;政權,一句話,得到人民的支援,就興旺,失去人民的支援,就滅亡。正所謂:軍民魚水情。

    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支撐與力量,軍事同樣離不開人民。

  • 10 # 冷漠開拓者

    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到光緒為止,清朝軍事體制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四軍旗建立,努爾哈赤逐漸創立清朝軍事體制,後在清兵入關之後,建立綠營等直屬於皇帝統轄的武裝,第二階段為八旗軍敗落,湘軍和淮軍逐漸成為清朝主力部隊。第三階段,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朝逐步完善軍事體制,建立了初具近代軍事體制的武裝,總的來說,清朝擁有八旗兵、綠營、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新軍、水師這幾個軍事編制。而在武器形式上從傳統的步兵騎兵到近代軍制,採用以由熱兵器為主的近代武裝。

    此外,清朝的軍事體制雖然與當時的兵部有直接聯絡,而且清朝的不少軍事武裝都是歸於兵部管理,這點結和前朝一樣,少數武裝還是直接由皇帝排程,比如神機營以及近衛處等都不歸兵部管轄。所以在清朝,軍事體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兵部的權力相比前朝小了很多,在體制上有諸多的限制。

  • 11 # 迷彩青春夢

    如何看待清朝的軍事體制:

    清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就主要以騎兵為主,畢竟對於北方以遊牧為主的八旗子弟騎射是過硬的本領!騎兵為努爾哈赤打下了盛京地區所有的部落,統一所有部落建立一個政權。在明末的時候,努爾哈赤和袁崇煥一直在遼東地區交戰,也是八旗子弟一直在前方征戰!後面直至滿清入關橫掃整個中原!的確是威武霸氣!八旗子弟也是浩浩蕩蕩!到了清朝後期慢慢的清朝的戰鬥力不在那樣強大!從此也被淪為半殖民辦半封建的國家,直至1912年清朝退出歷史的舞臺!

    從以下幾點分析軍事體制的失敗:

    1.裙帶關係比較重!

    滿清和任何的朝代一樣,都是任人唯親,只要是自己沾親帶故的都可以直接安置,對於普通老百姓卻要層層選拔!往往漢兵營的戰鬥力和滿兵營的戰鬥力不可披靡!

    2.錦衣玉食習慣了!

    自入關後經過幾個朝代的盛世,很多人滿足於享受生活,失去了當初那種征戰的勇氣和雄心,很多滿人軍官對於兵營,長期不駐紮,長期不訓練。以吸食鴉片為癖好。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很多軍官看到炮火嚇得都哆嗦,更別提讓他帶兵去應戰了!

    3.軍事知識比較落後!

    清朝中後期,西方派來特使和清朝交好,希望清朝開啟國門進行交往,帶來洋槍洋炮給清朝。清朝卻自認天朝上國,滿人善於騎射,看不上這個火器為由拒絕了!鴉片戰爭時,列強的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終於感受到槍炮的厲害,這才慢慢購買學習!

    4.軍隊中貪汙腐敗比較重!

    清朝計程車兵一般情況下想晉升都是靠裙帶關係或者用錢買官,軍官都是用錢來交易,包括購買的武器和火藥也是透過錢交易賣給地方的邪教組織,在他們眼裡錢是勝過一切的!

    5.軍隊紀律渙散!

    沒有開戰的情況下,清軍一個標兵營五百人,基本上也就一兩百人在軍營,其他的要麼出去休假不歸,要麼就是長期不在崗,碰到突發情況很難聚集人員!戰爭打響後,不聽指揮,嚇得逃跑,而且搶劫老百姓,魚肉人民的軍官太多!

    一個軍隊體制,紀律渙散,軍事結構落後,貪汙成風。怎麼會能打勝仗!清朝如果真的改變這些,可能王朝也不會失敗的那麼慘,不過,歷史就是歷史,過去了,不可能重新來過!

  • 12 # 鈿車寶馬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基本上可以以滿族為主,漢族為輔的體制。但是這樣產生了大量的弊端。造成大而不強的軍隊情況。

    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我認為遠不能與漢唐元明相比!清朝鼎盛應該是在乾隆時期,乾隆十全武功很多都是敗仗根本不能算,從幾場重要的戰爭來看,清軍的戰爭動員能力和戰鬥力都遠不如前代,徵準噶爾、大小金川、大小和卓最多動員的兵力也不超過10萬,可見當時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無法支援大規模的戰爭準備,也就是說當時國家的GDP總量雖然很高。

    但是人均GDP和效能是很低的,是依靠龐大人口基數貢獻的經濟總量,如果實行大規模的戰爭動員,普通百姓是無法承受的,與明朝相比永樂皇帝還數次率數十萬大軍遠征蒙古;從軍隊戰鬥力來講大小金川彈丸之地,民不過數萬,清軍歷時二十餘年,耗費白銀數千萬兩,先後有四位統帥殞命(有的是戰死的有的是論罪處死的)才征服大小金川,這與漢唐甚至明朝都無法相比!

  • 13 # 伏牛山人25

    清朝的軍事體制中後期是相當滯後的。作最高統帥的皇帝,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更不懂如何訓練官兵,排兵佈陣統統交由手下兵部大臣操持。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兵部的具體職責是管理綠營武職官員的品級、考核、升轉、獎懲、撫卹等;管理全國馬政,以及傳遞文書事務;掌管全國的兵籍及軍器;管理關禁、海禁;還負責武科舉事務。

    清朝先後有八支武裝力量。主要是八旗子弟親兵,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到勇營制再到傳統軍制以至於近代軍制一一近代海軍、新建陸軍。

    可是清代兵部的職權,比歷代都小,並且無權調動和指揮軍隊。因此一旦有戰事,深居皇宮吃喝嫖賭的皇帝往往拿不定主意,兵部又無實權隨時調動軍隊迎戰,大臣們主和主戰又爭論不休,往往貽誤戰機,兵敗如山倒。這就是八國聯軍萬人入侵國境,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首先跑路,餘下數十萬將兵無所適從,一擊即潰。日寇入侵,北洋水師未及開戰即全軍覆沒。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慘重屠戮。險此亡國滅種。

  • 14 # 當代曹植

    清朝的軍事體制為歷朝最優,滿清政府善於學習,其軍事體制也在逐步完善,從中世紀軍隊向近代軍隊逐漸過渡。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軍事體制變革加快,幾乎打一次大仗,就練一次新軍,改革一次軍事體制,雖說敗多勝少,但是清軍俞戰愈強,以致於百姓起義己經無法威脅清廷統治了,清朝最終亡於清軍。

    沒有太平天國運動,便沒有湘軍!

    沒有捻軍,便沒有淮軍的壯大!

    沒有兩次鴉片戰爭,就沒有北洋水師!

    沒有甲午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就沒有北洋新軍與湖北新軍!

    正是因為湘淮軍沒有近代化,才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八旗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兵以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等八種旗幟為標誌。”旗“本為滿族”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兼有掌管軍事、政治、生產三個方面的職能。凡旗人男丁皆可為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八旗各有旗主,皆為世襲,旗兵為其私有。

    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

    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援革命軍的。

    清朝八旗軍其實是明朝衛所兵的擴大版,由於滿族人少,故編為八旗,出則為兵,入則為民。

    隨著入關之後,八旗軍改為職業軍人,並迅速腐化,綠營成了平三藩主力,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八旗綠營皆不堪大用,清廷被迫下放練兵權與財政權,曾國藩、左宗裳、李鴻章等人學習戚繼光練兵之法,從西方大量購買火器裝備軍隊,用塹壕戰消滅太平天國。隨著僧格林沁戰死,清廷制約漢人武裝的王牌消失。自此,清朝軍事力量逐漸向漢人手中轉移,地方割據之勢逐漸形成。

    甲午戰爭中,湘淮軍的裝備不輸日軍,但湘淮軍屬於中世紀軍隊,而日軍是近代軍隊,體制有代差,因而戰敗。

    戰後清廷下令袁世凱編練新式陸軍,從此清軍逐漸近代化。

  • 15 # 中年男人在磨練

    究其原因,還是清政府長期抑制軍事發展所造成的。任何一項技術都不可能單獨存在,支撐它發展的一定是一套完整的體系。清朝統治者設計了一套軍事保密體制,不僅使軍事技術本身得不到發展和進步,甚至連火藥、鑄鐵技術,這種上一級的技術模組,也都因為沒有需求而消失了。所以,不是中國不懂如何製造火器,而是清朝統治者嚴重限制了武器的生產和發展,才導致軍事的落後

  • 16 # 探索歷史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權力集中於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貴族共同討論決定,是為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后皇太極於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試圖逐漸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皇帝試圖實行中央集權的努力主要集中於清朝前期。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經濟上由於把關外落後的奴隸制帶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強抓人作奴隸,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餉,他們常年寄生蟲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視察八旗軍發現他們馳馬墜地,箭箭虛發)也使得清朝越來越依靠漢族軍兵。

    漢軍綠營和團練鄉勇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樸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徵調。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 統轄。

    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遊手好閒,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了。還有象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組織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後改編為練軍與防軍。光緒中葉後,因甲午戰爭慘敗,防﹑練軍均又改為次要的巡防隊,由袁世凱編練新軍,作為主要國防力量。

    清末新軍和海軍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

    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援革命軍的。

    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

    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製造局建造炮艦。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製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隨後的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分別摧毀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這也標誌自強運動的失敗。

    對外戰爭

    1627年 丁卯之役 李氏北韓 北韓敗,求和,約為兄弟之國

    1636年 丙子之役 李氏北韓 北韓敗,成為清朝附屬國

    1685年-1686年 雅克薩之戰 沙俄 沙俄敗,《尼布楚條約》

    1765年-1770年 清緬戰爭 緬甸 簽訂和約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安南(阮惠)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擊廓爾喀之戰 廓爾喀(今尼泊爾) 中國勝,保衛了西藏領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 英國勝,《南京條約》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法國(俄美支援) 英法勝,俄國漁利,《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1875年-1878年 清軍反擊阿古柏收復新疆之戰 浩罕國(俄英支援) 中國勝,收復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法國 中國不戰而敗,《中法新約》等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 日本勝,《馬關條約》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法、德、俄、美、日、意、奧 八國勝,《辛丑條約》

    1900年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 沙俄 沙俄勝,但未能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義大利邀請大量醫護人員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