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腳踏一枝梅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是實施侵略東南亞戰略的一個保證措施,由於乘美國不備突然攻擊,重創了美海軍,戰術成功但戰略層次是失敗的。戰後第二天美國對日本宣戰,日本的盟友德國、義大利挺日對美宣戰,表志看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攻擊了駐東南亞的美軍等外軍,宣稱要建大東亞共榮圈。日本沒有進攻美國本土的軍事實力,故沒有乘勝。

  • 2 # 狼屠城3

    感謝邀請,日本偷襲珍珠港,目的不過是打擊美國海軍,給他們一個警告,因為,雖然當時美國沒有直接和日本開戰,但是呢,和現在美國的戰爭方式如出一轍,打的是代理人戰爭,自己不出面,暗地裡提供武器,石油,顧問………而這些物質大部分靠偽裝的軍艦運輸,這日本氣的牙疼,所以教訓一下美國,讓他的運載裝置老實的帶在家裡!而打擊珍珠港後山本五十六以及整個日本已經惶惶不可終日,怎麼可能再有勇氣和實力打擊美國本土呢?

  • 3 # 紅黑聖西羅

    我想,題主應該是想說日本為什麼沒有進攻北美的美國純正本土。其實珍珠港被襲擊時夏威夷已經併入美國版圖裡了,算是本土,阿拉斯加原來算是飛地,但是也是美國的領土也算是本土。

      

    偷襲珍珠港是在1941年,當時日本超過70%的兵力都在中國,這個時候再去新開闢另一個龐大的戰場,可行性和可能性有多少?  

    而且珍珠港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 4 # 風的導航

    謝邀。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隊出動了六艘航母和350多架戰機,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島上的重要海軍基地珍珠港。在兩個小時內,炸沉炸燬美軍艦40多艘,飛機200多架,導致2402名軍人陣亡,1282人受傷,主力戰艦(亞利桑那號)被炸彈擊中沉沒,艦上1177名將士全部遇難。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第二天宣佈這一天為國恥日,並同時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事件成為了二戰轉折點之一。由於美國的戰略處於中立狀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日本經過周密計劃,麻痺欺騙了美國的政府和軍事高層,12月7日上午的8時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成功。此次的沉重代價,震驚了美國各界,史學家馬克斯黑斯廷斯在(地獄)中寫道:這個問題至今仍困擾著人們。馬里蘭大學教授戈登是研究珍珠港事件的權威,在《在我們熟睡的黎明:珍珠港未被告知的故事》他認為:是美政府自大,日本不敢與其發動戰爭,故而不相信日本即將侵略自己的警告。這個自負的判斷,低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膨脹心裡,是珍珠港悲劇的根源。日本兩輪襲擊得手後,順利返回,主官南雲忠一中將召開會議,商討是否對美本土繼續打擊,諸多指揮員認為:美空軍基地的燃料儲存修復和後勤保障能力脆弱,應該再次實施打擊。南雲忠一很謹慎:因為,這將需要馬上在航母甲板上重新填彈,也許此時,美國的航母潛艇正朝日軍的航母奔襲而來,決定不再採取更多行動。所以,有些史學家認為,南雲忠一錯失良機,如果繼續採取行動,也許會改變戰爭的程序。山本五十六也尖銳的批評南雲忠一:事實證明,沒有再次打擊,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就像小偷行竊一樣,稍一得手,就急著想溜。然而,黑斯廷斯認為:冬季的白天太短,日本炸彈負載太小,日軍沒有足夠的時間登陸,並提供另一波的空中打擊支援。個人也是覺得日本軍事力量當時的強大是日本多年的累積而成,美國強大的工業體系,不是日本區域小國可以比擬的。

  • 5 # 鐵男春秋

    日本飛機偷襲珍珠港兩輪後,飛行員順利返回航母。日軍指揮官南雲忠一海軍中將與其他將領是否再進行第三輪打擊展開討論。許多空軍指揮員都表示支援發起第三輪空中打擊,他們認為美軍被偷襲後應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的燃料基地存諸、修復和後勤能力應該比較脆弱。

    但南雲忠一很謹慎,他決定不再採取行動,而是要求日本所有在航母甲板上的戰鬥機重新填彈,做好準備迎接美國有可能派出的航母和潛艇向他們衝過來。

    戰後美國軍事專家戈登說,日本人不知道,他們襲擊過後珍珠港基礎設施的損失程度,幾乎可以迫使美國從西海岸撤出其海軍力量。

    很多歷史學家都說日軍指揮官南雲忠一海軍中將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如果他聽從部下的建議發起第三輪攻擊,那麼美國的珍珠港就完全被摧毀了,這樣就能改變戰爭的程序了。

  • 6 # 縹緲孤鴻影45

    日本的目標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這個範圍包括中國,北韓,印度,緬甸,包括南亞小國如尼泊爾,孟加拉等以及東南亞各國,還有西太平洋的所有島國比如菲律賓,印尼,還包括當時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夏威夷,關島,珍珠港等等,日本幾乎辦到,他幾乎佔了中國,印度,緬甸,以及東南亞,但都沒能結束戰爭,在太平洋戰爭中也幾乎佔領了整個西太平洋,菲律賓被佔領,只有印尼沒被佔領,成了美國的重要據點,關島也被佔領,珍珠港又被摧毀,不過攤子太大,那一處也沒有推了手,半拉子工程不打緊,有了錢可以結完,半拉子戰爭最要不得,養大了對手,更難對附,沒有誰可以滅掉美國,當年英國那麼厲害,美國只有十三個州,都打敗了英國,何況是二十世紀的美國,其國力已達世界第一,所以日本根本不打算進攻美國本土,沒打算也就不會去,他只想把美國趕出西太,說到底是山本五十六害了日本,他某天靈光一閃,想出個他認為不錯的主意,即用航母編隊秘密地接近珍珠港,然後用艦載機襲擊珍珠港太平洋艦隊,只要滅了太平洋艦隊,美國就沒航母了,這樣日本海軍就可以把美華人趕出西太,然後逼他簽訂和約,在當時這是海軍新戰法,日本高層被山本的發明所激動,拿日本作為賭注,檢驗一下日本聯合艦隊的威力,偷襲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美國沒有絲毫的防備,當年日俄戰爭,日本就是用偷襲逼和了俄國,但這一次沒有成功,因為美國早就想參加二戰了,世界中心在歐亞大陸,美國屢有問鼎歐亞之心,此前已在援助中國,英國和蘇聯,此番吃了這麼大的虧,又見日本不能打敗中國,豈肯講和,羅斯福發誓雪恥,但日本既不能講和,又不進攻美國本土,而是進攻東南亞與海島小國,給了美國充足的時間定神喘氣,然後動員,轉產,進入戰爭狀態,排兵佈陣,拉緊中國,等到美國安排好以後,反攻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按照羅斯福自己的說法,他當時最怕的是日本進攻美國本土,那樣美國肯定會投降甚至被佔領,因為西方人做起事來不如東方人,主要是慢,而象戰爭這種事情打的就是個快,而且美國是一個辦事不離法的國家,沒有法律允許就什麼也不能辦,美國一向的政策是不干涉主義,所謂的租借法案就是不干涉美洲以外的事務,東方國家是辦事型政府,只講效率,不顧公平,但西方的戰爭機器一旦運轉開來,那也不好辦,後來美國把日本都炸碎了,但在攻下菲律賓以後就進攻美國本土,逼和美國的可能性極大,那時美國還是一架和平機器,不能夠進行戰爭,其實歐洲人是不難征服的,看看歷史上有多少亞洲民族佔領過歐洲,美國的民族性是最差的,抵抗性也強不了,應該不如歐洲人,所以本土一旦有戰事,萬族萬種之民,必將分崩離析,反正,不該給美國時間佈陣,羅斯福的話才是最可信的,而日本人打仗,如豬啃麥田,東一口,西一口,打一打,喘口氣活該失敗,

  • 7 # 洛囈羽

    別說日本多線作戰,後期乏力。就算它專心打美國,也是完敗。有一種說法,珍珠港就是為了激起美國民眾參戰決心,所以才故意放鬆警惕。因為勝利了,可以這樣假設,實際上珍珠港已經完全失去戰力,中途島戰役調來的是大西洋艦隊的航母,只是日本航母編隊太不經打,也成就了米尼茲,兩艘幹八艘。裝備差距太大,美軍偵察機帶雷達總是可以提前發現日艦,日軍卻找不到美艦。日軍用的三八大蓋步槍對付落後的中國還行,面對美軍的火力壓制,炮火覆蓋下過不了幾招就完了。如果遇到的第一波中國軍隊不是東北軍,而是川桂軍或者湘淮軍,我們敗的不會如此體無完膚且顏面掃地。東北軍有個特點,自己怕,就把敵人吹上天,導致全國勢氣低落,而且當時的東北軍有大批的美日裝備。當中國南方軍隊拿到美式裝備,入面遠征軍照樣可以打的日軍潰敗。

  • 8 # 大漠孤煙142137210

    說說另一個非武裝的原因:與絕大多數國家不同,美國公民合法持槍是傳統;千萬別忘了,打嬴獨立戰爭的主體就是自帶武器的民兵。上世紀四十年代不計軍隊裝備,民間擁有的各型別槍支估計也得千萬數量級(現在是二億),其中不乏很多精品自動武器,其先程序度甚至遠勝於當時軍隊配置使用的老舊步槍(批次配置需控制成本)。以幾十萬軍隊勞師遠征、登陸一個全民武裝的國家,即便成功上岸,隨後也必將淹沒於汪洋大海之中,一槍一個都遠遠不夠分的,這不純粹作死嗎!

  • 9 # 戰爭之王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是完全不具有實力去直接進攻美國本土的。而且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暫時拖住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此來幫助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作戰行動,這才是日本的真正戰略。

    日本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曾一直和美國進行交涉,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持美國對日本的包括像原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出口,這在抗戰早期美國是同意的,因為當時的中日之間還是有限的衝突,還沒有擴大到全面戰爭,而且當時的戰爭沒有影響到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利益。

    但是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以及日本的種種行動,美國已經開始意識到日本的野心很大,因此開始限制對日本的戰略資源出口,其他西方國家也開始採取一定的措施。這就對日本發動的戰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日本對此的作法是置之不理繼續戰爭。

    而後來美國開始停止對日本的資源出口。日本和美國開始交涉,但是日本不會放棄戰爭,於是便開始意圖奪取東南亞,獲得像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但是這勢必會引起美國等國的反應,於是日本決定從珍珠港下手,直接消滅太平洋艦隊,以掩護其在東南亞的行動。

    所以當時的日本是不會向美國本土進攻的,因為日本的根本目的是東南亞,而不是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本土,消滅太平洋艦隊已經足夠。而且日本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向美國本土進攻,首先其海軍雖然強大,但是向美國本土進攻是需要相當強大的運輸力量的,軍艦可是不能登陸的。而且即使上了岸,美軍的實力也是很強的,雖然戰爭早期的美軍包括武器訓練等水平不高,但是應對日軍是完全足夠使用的。

    所以基於這些要素,日本沒有向美國本土進攻。

  • 10 # 飛楊35497139

    日本的國策從來就沒有要進攻美國,因為它根本沒有這個實力。當初日本的國策是完全佔領北韓,然後與俄國爭奪中國東北控制權,而且只是控制而不是佔領。雖然日本野心大,但實力也只能這樣,而且日本為此已經花費了百年時間準備了。

    後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俄國發生革命,俄國勢力基本退出東方,日本這才看到獨霸東北的可能,這時的日本還是不敢放膽要佔領東北的,只是九一八冒險刺激後,其野心才急劇澎漲。

    戰前,美國已經發展成為非常發達的工業國家,曰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是一個遊歷歐美兩年的,具有世界視野的傢伙,當初這個傢伙是極力反對與歐美開戰,也反對與中國展開全面戰爭的。九一八刺激後,日本舉國迅速高度狂躁,在中國全面開戰,與歐美在華利益急劇衝突,這時,山本五十六認識到日本和美國必有一戰,日本唯一可能的機會只是乘美國還沒準備好,迅速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爭取時間,完成佔領中國和東南亞,然後與美國展開談判,力爭不與美國開戰。

    山本五十六其實深知,即使擊跨太平洋艦隊,如果與美國開戰,以美國的實力,曰本也是輕易被美國擊敗。

  • 11 # 歷史研習社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經過周密的部署後,發動了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的突然襲擊,在這場突襲中,美國太平洋艦隊遭遇重創,雖然美軍航空母艦因不在港中而倖免於難,但海戰打的是各艦種間的團結與配合,而美軍其他艦隻的大量損失與相關技術人員的傷亡顯然在短時間內也是難以恢復過來的,所以日軍方面在太平洋上逐漸獲得了暫時的優勢,那麼這時問題來了,既然日軍突襲珍珠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且已打草驚蛇了,為何不趁此機會調動主力直接攻打美國本土呢?筆者認為,這還要聯絡當時的局勢來說。

    攻佔東南亞才是重頭戲

    從日軍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的戰略部署來看,我們會發現,在完成了對珍珠港的打擊下,日本聯合艦隊立即西返並參與到了對東南亞的美英軍隊的作戰當中。換句話說,日軍對珍珠港的突襲是服務於其奪取東南亞這一主線的,而在奪取東南亞的過程中,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無疑是一巨大的威脅,所以射人先射馬,珍珠港的美軍也便難逃此劫。(遭偷襲的珍珠港美海軍基地)

    但是這時問題又來了,日軍為什麼要執著於奪取東南亞呢?因為戰爭打的無非就是對各種戰略資源的消耗,而日本自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以來,到偷襲珍珠港的前夕,日本所消耗的石油與鐵礦石等資源大多來自於美國、荷屬印尼以及澳洲等國家,因此日本的侵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西方世界的推波助瀾。但是隨著日本侵略的進一步擴大,美英等國也感受到了這樣一種威脅,於是開始對日本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經濟制裁(包括石油禁運等),日本顯然也感受到了來自於英美的這樣一種“惡意”,於是在見底的石油等能源儲備的刺激下,日本撕下和平貿易的面具,並悍然出兵東南亞以奪取石油和鐵礦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戰風險的預估

    當然了,如果說當時日軍大本營中,沒有人提出類似咱們的問題這種設想也是不盡然的。可是日軍中雖為戰爭衝昏頭腦者甚多,但冷靜者亦有之。因為如果要繼續進攻美國本土,除往返的燃油與彈藥補給等難以估測外,美國本土海岸地帶的相關軍事設施與駐軍等具體情況也尚未摸清(公平地說,日軍每打一場大仗,戰前的情報工作一般做的都是很到位的,即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貿然的再進攻,無異於是一場拼上全部身家的豪賭,而日本恰是賭不起的。所以在穩健派的建議下,聯合艦隊的西返也便在意料當中。(日本聯合艦隊)

    中途島海戰打破其東進夢想

    也就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後不久,日軍大本營隨即派遣數支小規模作戰部隊奪取了美國阿拉斯加州所屬的阿留申群島(及美國太平洋上其他的一些島嶼),日軍此舉讓美方大為驚恐,因為阿拉斯加州不僅因遠離美國本土燈原因缺少駐軍,而且礦產資源等相對較為豐富。如果為日軍奪取後果將不堪設想。但是所幸的是,日軍並未擴大戰果,而是將海軍主力集中調往中途島方向。(中途島美日空戰的一幕)

    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力挫來勢洶洶的日本特遣艦隊,並擊沉了其四艘重量級的航空母艦(美方僅損失一艘),日本海軍也因此役元氣大傷。從此在太平洋戰場上逐漸採取防禦之勢,進攻美國本土的計劃也更無從談起了。

    參考文獻:(英)彼得 達爾曼主編,趙寧譯《“二戰”:偷襲珍珠港》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英)希利著 彭英譯《中途島1942: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海洋出版社 郭宏軍編譯《二戰十大名將叢書:山本五十六》 京華出版社

  • 12 # 北極0002

    進攻美國本土?開什麼玩笑,圖片就是最強諷刺

    1945年前五年內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1945年美國總兵力超過一千萬,飛機四萬架,僅僅轟炸機就7000架,年產坦克兩萬輛,其他什麼火炮對於日本都是直接就是碾壓。

    這個問題還用回答嗎?

  • 13 # -鹹-魚-

    很多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腳盆要繼續鞏固並擴大在天朝的戰果,要鋼要油,當時大慶油田沒發現啊,腳盆前腳剛被毛子吊打了一頓,心驚膽戰。恰逢美帝斷了廢鋼出口給腳盆並且對腳盆也實施了石油禁運,所以腳盆想趁美帝不備吊打美帝一頓,最好能把美帝太平洋上的力量打掉,逼美帝和談,繼續給油給鋼。腳盆國從上到下,除了一群噴子和憤青外,有點常識的人都沒想過要和美國爸爸發生全面戰爭,他們只是希望美國爸爸能繼續給他們點吃剩下的渣渣咂咂味道。

  • 14 # 老狼爬樹

    就憑日本的經濟實力,兵員補充,長距離運輸能力和戰略後勤補給,日本都無法進行一場超遠距離的跨海作戰。從戰略縱深和戰略資源的供給方面來講,日本根本不應該觸碰美國這個龐然大物。雖然日本有“明治維新”的先進思想,給日本民族資本擴充以極大的支援外,它怎麼也沒有美國的“獨立宣言”和美國的憲法,來的那麼先進那麼完善。就連制定“珍珠港”計劃的山本五十六,都對日本的戰時狀況表示擔憂。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日本貿然進行長距離奔襲美國本土,他必定是有去無回!

  • 15 # 風起雲飛揚51798741

    任何戰爭都是提前規劃預案,也就是說有計劃的,發動戰爭要達到什麼樣的戰略目標都是提前計劃好的。日本自始至終都沒有對美國本土發動戰爭乃至於佔領美國的計劃。日本對美國開戰主要是殲滅太平洋艦隊,使美國無暇東顧,讓日本順利戰領東南亞,以解決陷入中國戰場戰略物資緊缺之急,這才是日本真正的目的。包括偷襲珍珠港,珊瑚島海戰,中途島海戰等都是以此為目的展開的作戰,後期海戰就是為了保護海上戰略通道以保障佔領島嶼物資運輸和保衛日本本土免受轟炸而進行的戰爭。

  • 16 # 黃天嬋

    曰本鬼子偷襲珍珠港是因美國佬封鎖了太平洋,導致曰本鬼子的戰爭成本飛漲!(別的不說光是墨西哥灣的石油就已把小鬼子逼得抓狂了)再加上美國佬軟硬不吃的傲慢,曰本鬼子是真憋屈得患了失心痛——“瘋了!”其實曰本鬼子還真沒有想太多,只是想痛扁美國佬一頓舒解一下胸中那口惡氣罷了!至於那些什麼戰略啦!乘勝追擊殺到美國佬本土去啦!曰本鬼子是真沒想!就算想想也就是意淫而己!哪來這麼大的能耐?謝謝閱讀!

  • 17 # 東都有湘

    這首先要看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的戰略是要求朝向德國、還是蘇聯。無疑日本要求朝向的是蘇聯,只不過法理對應德國。因為在德國與蘇聯之間,雖然日本與德國、義大利在40年底形成了以三國為軸心要求的軍事集團聯盟關係,但是彼此聯盟的戰爭要求方向只是針對西方主導勢力,而並不是同為要求競爭世界的蘇聯。

    但是當德蘇之間戰爭爆發,日本戰略要求的本想是將競爭世界一方的特別是蘇聯,共同形成針對西方主導勢力要求的統一聯合陣線意圖徹底被破滅。這其實也是直接關係日本二戰是否成敗的最大戰略支援點。因為就此日本在亞洲區域只能被形成孤軍戰略,勢必就要立馬遭來強大的西方主導勢力(美國)早已等待許久而又只等迫其就範的威脅通牒落地。

    正因為西方主導勢力威脅通牒的落地效應,也就自然迫使日本不得不最後要做出戰略決定方向。當然這就要求日本必須首先明確與蘇聯的戰略關係,雖然1941年4月日蘇兩國已經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但這個條約顯然只是日本對自身加入的以德、意、日三國為軸心要求的軍事同盟集團關係,並不涉及關於對蘇戰爭義務的一種宣告補充。

    也就是說日本對即將不久爆發的德蘇戰爭,除了已經公開提前闡明關於要求中立的國家戰爭態度,並且透過與蘇聯簽署的《日蘇中立條約》,就是想達到平衡自身隸屬的軸心國軍事同盟集團這個條約關係性,以確保戰略兩方關係對等於日本。顯然這是日本出自策略要求意識!而不是來自戰略思想要求。

    雖然乍一看似乎日本相當聰明,也十分主動優勢。卻不然,這種左右搖擺,計算利害、誰勢相隨的東方特質勢利性,在戰略競爭面前統統都只能成為隨時要被踩於足下的墊腳石!隨著德蘇戰爭的展開雖然蘇聯損失無比慘重,但是隻要蘇聯依然具有直接戰略交鋒性,那麼這種再大的戰爭損失都不能代表蘇聯的戰略同時能力有什麼問題。

    所謂“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同樣也完全對應戰爭要求。因此1941年7、8月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針對蘇聯要求展開的大規模戰爭演習(關特演)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表面來看日本整個演習就是以關東軍既有80多萬規模總兵力,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蘇聯在它的遠東地區針對日本要求部署的兵力規模,其實始終都是保持在百萬以上規模量。

    即便是到了莫斯科會戰這麼關鍵危險的重大時刻,蘇聯都不可能敢於將部署在遠東地區的兵力轉至德蘇戰場上來,不但蘇聯不敢調動遠東地區的一兵一卒,反而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特別是在日本的“關特演”後直到莫斯科蘇聯反擊戰打響前。

    毫無疑問蘇聯還必須需要迅速針對遠東地區進行更強勢於日本集結力量的戰略大規模增援鞏固。要知道德蘇戰爭爆發後,對於蘇聯而言東方戰略已經很明顯相當至關重要了,甚至可以說是已經直接關係到蘇聯的對德戰爭是否能夠成敗上!因此蘇聯怎麼可能會消弱支撐整個東方戰略保持成立的威懾規模量?

    沒有這個威懾有效規模量來做為條件可能基礎,蘇聯又如何能夠影響和消除日本在亞洲區域要求針對的戰爭動員方向不會轉向蘇聯?所以戰略不是空洞的,更不是謀略思想下的所謂“空城計”能夠表演的地方!因為任何力量不僅需要絕對保證,而且任何力量保證還需要準確就位!

    這就是一個最基本關於國家競爭要求的原則戰略意識,同時謀略和策略在此滾開!試想如果日本的“關特演”僅僅只是關東軍既有規模的80多萬總兵力,那麼日本又如何能夠有效達到戰爭威懾於蘇聯要求的演習目的?至少日本還不會愚蠢到連什麼叫做防禦規模力量展現、什麼叫做威懾規模力量打擊都弄不懂的地步!

    無疑在整個關東軍的演習身後,日本必須還要在中國東北地區集結和部署從本土調來的更加規模龐大的戰略動員兵力。並且日本這個戰略動員兵力量至少都是兩倍於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規模。這樣日本才能正好迎合德蘇戰場上,德國巨大的勝利進軍腳步聲中,又伴隨響起日本的戰爭集結有效準備傳至蘇聯。

    很明顯雖然日本已落入西方主導勢力要求的通牒威脅窘境,但卻並不影響日本此時最大企圖優勢直接戰略要求取利蘇聯。那麼擺在蘇聯面前的,除了必須要對德進行大規模持續戰爭力量的投入外,同時還必須另外以更大規模絕對優勢於日本要求的戰略集結力量完全就位!

    否則如果蘇聯在這個特殊時期階段達不到戰略力量要求對比的絕對優勢性(絕對要求來自蘇聯正處於蘇德戰場重大失利階段),本身蘇聯此時又肯定不能做出重大戰略利益讓步於日本。那麼無疑虎視眈眈的日本就極有可能要求打響的動員戰爭直接針對就是競爭者蘇聯,而不是針對西方主導勢力。

    同樣我們不要認為日本針對蘇聯要求的國家戰爭能力是在說笑話,記得偉人曾評價二戰日本“戰略不行、戰術可以”,在這裡首先二戰打得可是戰略戰爭!對應過來就是正因為日本戰略意識不行,(戰術就是戰爭)戰爭能力可以再怎麼樣也是一文不值,如果我們非要依據二戰國家力量的對比具體資料來否決日本二戰戰爭能力,那就如同藐視偉人的戰略評議水準。

    所以正因為直到蘇聯發起了絕對強大的莫斯科反擊戰同時,蘇聯的遠東地區同樣完全處於絕對優勢性規模於日本要求的戰略對持力量就位狀態之中,這也是蘇聯最為難熬而心中無底的可怕戰略階段!特別是蘇聯要求展開的這個莫斯科反擊戰,更是直接要求(不顧忌任何傷亡代價除了進攻還是進攻)針對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部隊展開全線合圍聚殲。

    我們再來看蘇聯為什麼莫斯科反擊戰會毫不在乎任何傷亡,始終要求進攻進攻!就是日本在這種蘇聯力量強大的難以想象直接作用影響下,戰略風向就要陸空(陸軍/空軍)戰爭拋棄德國,而選擇海向戰爭(海軍)靠攏蘇聯戰略。那麼早已待命的日本海軍這時就要必須啟動打響太平洋戰爭!

    因為這不僅能夠完全對應日本,同時也對應蘇聯戰略要求的競爭世界(競爭世界也就是要求競爭西方主導勢力);而且完全符合日本戰略本來要求奪取的亞洲區域主導控制權;而更重要的是日本知道就算為此導致蘇聯與西方主導勢力形成聯盟戰線。但這種聯盟戰線關係對於蘇聯只存在歐洲這個區域方向一致(針對德國)。

    並且這個聯盟戰線內要求的戰爭性質根本各不相同,也就不存在會有針對日本要求的聯盟義務產生,這就是因為蘇聯與西方主導勢力之間有著完全本質不可調和性。那麼日本要求打響的這個太平洋戰爭需要的戰略支撐點就在這裡,同時日本只要展開進攻戰爭就根本毋需顧慮背後的蘇聯,即便德國遭到蘇聯戰敗。

    但是隻要日本要求的太平洋戰爭繼續有效美國,那麼蘇聯與西方主導勢力建立的這個聯盟戰線就會因為各自存在的戰爭要求性質結束不同而失去意義,那麼蘇聯當然不希望美國接著就戰勝日本從而結束太平洋戰爭,因為美日戰爭打得越久只能越有利於蘇聯而無利於美國。這就是為什麼日本45年敢以“玉碎一億”強硬的戰爭說辭理由建立出處,也就由此引來美國必然要求向日本本土實施的原子彈打擊。

    因此反映出日本打響的這個太平洋戰爭直到最後,都還沒有明白打得就是一場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戰略意義下的無效戰爭,也就是日本所有戰爭努力、所有為之付出,整個國家在內對於競爭要求而言就是始終等於價值零。所謂“期待越大、可能失望越大”反映了日本對於蘇聯戰略、以及日本隨後打響的太平洋戰爭上。

    然而能夠造成日本這種二戰局面的,就是日本二戰最引以為豪遙遙領先於世界的謀略意識和策略要求。對於二戰日本來說戰略就是謀略意識屬於策略要求,可笑而且還無奈。這種東方思想薰陶下的日本意識,可以說在整個太平洋戰爭當中完全已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其實不管如何高深莫測的謀略意識還是策略要求所代表下的日本戰略,不就是要求將全部戰爭力量的重心方向,放在徹底消滅亞洲區域範圍內所有西方主導勢力上,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而且日本怎麼可能會去考慮根本利益性就不大,反而投入風險巨大的進攻美國本土要求上來?

    利弊得失顯而易見!取向當然是完全圍繞消滅掉在亞洲區域所有西方主導勢力控制的地域。歷史的本身,二戰日本不就是如此的意識在行為嗎!可是日本是否知曉還存在“獵人與獵物”不同要求帶來的方向效應?很明顯日本要求奪取在亞洲區域的主導控制權,本身就不在亞洲區域範圍內。

    而整個亞洲區域對於戰略的價值而言,只能算做在“獵物”要求下的“獵場”價值!而連“獵物”的價值都還不沒有達到。所以日本為之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就像是與獵人控制下的獵物之間進行的“獵場”戰爭,而不是與獵物、更不要說是在與獵人之間展開的戰爭意識。

    因此整個二戰時期前後的日本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有任何意義的戰略,而所謂的戰略除了不是謀略就是策略在完全代表著。必盡日本在打響這個太平洋戰爭的瞬間,就是已將整個西方主導勢力完全打入戰爭要求狀態。從而必然要迫使整個西方主導勢力必須全部明牌。

    明牌對於已被德蘇戰爭完全鎖住而成為競爭狼狽點要求的蘇聯戰略就是在解套!因為只要西方主導勢力不是全部都已經進入戰爭要求狀態,那麼已經進入(英國為主)戰爭狀態的、與未進入戰爭狀態的(美國為首)進行戰略的意識統一,就能形成最大廣域戰略要求的完全有效張力性。

    而西方形成這個完全有效張力性就在德蘇雙方都已沒有任何戰略資格可以叫其必須徹底明牌,除了日本!沒有戰略徹底明牌、那麼西方對於德蘇戰爭雙方特別是對蘇聯直接產生的壓力性會有多大,這種壓力性產生的有效戰略強度,已經完全不是屬於國家層面可以影響的能力範圍。

    說明既然這個世界競爭不斷(戰爭),那麼戰略必然就是相對性要求,相對性也就代表了沒有絕對性,沒有絕對性也就表明任何強大的在戰略面前都可以成為劣勢的,當然蘇聯還有美國都不例外。因此從戰略點到戰略面、再到具備改變戰略者(日本)之間,就完全具備可以決定強大還是劣勢的。

    所以說為什麼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即使珍珠港遭到重大的損失,可是美國不但沒有被戰爭震懾到任何,就連最起碼戰略應該受到的影響都沒有。這就是日本將美國確定為了形成強大競爭的一方,而自身具有的強大性頓時化為烏有,成為要求主動劣勢的一方。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能不慌不忙、士氣輕鬆、應對高昂,沒有顧慮。顯然不是因為美國屬外星人,再加上日本打響的這個太平洋戰爭要求方向,完全針對的就是美國在亞洲區域主導下的影子開戰,那當然美國更加不會有任何要求對日戰爭的壓力性。

    也就是日本打響太平洋戰爭要求的方向意識那一刻、對於世界戰略本身具有的國家影響性同時歸零,而日本已然不在屬於是美國戰略需要進行對付的價值地帶了。那肯定美國不僅敢於公開宣佈要求的戰略重心完全是歐洲,而不是亞洲的日本,這本身就是美國在向世界表達對日本發動的戰爭嘲笑聲!

    因此從太平洋戰爭完全打響後隨著日本在亞洲區域取得的一次又一次完全勝利,佔領性不斷被勝利成果放大的同時,也就代表了美日之間進行的太平洋戰爭主動權基本上已經完全與日本無關了,因為自然性的屬於美國。而日本想奪也奪不到,美國就是想丟也丟不掉。

    如此這樣的戰爭日本怎麼打?而且整個太平洋戰爭的戰場方向選擇完全是由美國決定,而不在於日本。同樣戰場上的勝敗是否對於美國要求的戰爭根本就沒有任何影響壓力,而對於日本卻是完全具有壓力直接性,而當戰場上的勝敗究竟如何對於美國都可以根本不再是那麼重要了。

    日本為此打響的太平洋戰爭還能有什麼意義存在?這就是戰略所具有的價值意識,可以讓一個強大化為弱勢,可以讓一場戰爭吞噬對方,可以讓一個國家決定未來。所以美國永遠可以讓日本不清楚太平洋戰爭每一個戰場會在哪個要求方向,而日本最為痛苦的莫不就在這裡!這就是失去戰略意義只有戰爭要求必然帶給日本的,因此不是美國的戰爭機器如何厲害,而是美國的戰略意識高度。

  • 18 # 白虎堂

    偷襲珍珠港一役,美國幾乎損失了其所有的戰列艦部隊。然而美軍的航母部隊卻毫髮無傷。

    但是日軍並沒有趁勝進攻美國本土原因主要有幾點:

    1. 日本並沒有足夠的兵力投送能力以進攻美國本土

    2. 日本並沒有掃清美國海軍為進攻美國本土創造條件

    3. 日本此時急於吸納西太平洋,東南亞的各種資源

    4. 日本很可能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進攻美國本土

    太平洋戰爭打響時當時美國一共有5艘大型航母,3艘約克城級:約克城號,企業號,大黃蜂號。2艘列剋星敦級:列剋星敦號,薩拉託加號。

    2艘輕型航母,黃蜂級:黃蜂號,突擊者號。

    這7艘航母中,3艘在太平洋,2艘在本土,2艘在大西洋。

    開戰後,損失了戰列艦部隊的美國海軍將其擁有的航母主要集結在太平洋戰場。雖然此時的美軍航母編隊戰鬥力相比日軍航母編隊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以航母為核心的機動艦隊即使不進攻日本控制的區域,也能造成很大的威脅。

    試想一下:當日本人開始準備進攻美國本土的時候,美軍航母戰鬥群卻並不迎擊日本艦隊,而是偷襲日本後勤體系的各個節點,這會給日本人帶來多大的壓力?

    偷襲珍珠港一役的時間是1941年12月7日。

    不久之後的1942年4月18日,16架起飛自黃蜂號航母的B-25轟炸機轟炸了日本東京。

    這給了日本人不小的心理衝擊:哪怕是珍珠港一役摧毀了美海軍大半的軍艦,並控制了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島嶼,日本本土仍然處於美軍的打擊範圍之內。

    這次轟炸的直接結果就是日軍開始MO作戰,試圖吸引美軍航母編隊並摧毀之。

    這也就有了中途島戰役。

    而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了很多航母的日軍,也就再也沒有實力去實施進攻美國本土的任何的計劃了。

  • 19 # 靳長蘇

    很多回答有點偏離問題題意,答非所問。

    要弄清這個問題原因,我們可以先搞清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戰略企圖決定戰術手段,以及圍繞這個手段所展開的一切軍事行動準備。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準備、過程和雙方戰損就不再贅述了,不在問題範圍內。筆者認為日本在之後沒有乘勝追擊進攻美國本土的原因主要是兩點:

    1.攻擊珍珠港的目的決定日本不會立即進攻美國本土。消滅太平洋艦隊主力,並且透過摧毀港口設施使得美國海軍喪失在太平洋的長時間作戰能力,以期達到日本奪取東南亞油田過程中減小進攻阻力的首要目的。

    2.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後,有可能換來一紙對日本非常有利的停戰協定,從而徹底開啟日本在整個東南亞的勢力範圍和資源通道。雖然美國的宣戰是一定的,但是在美國太平洋的海軍力量喪失殆盡的不利情況下,日本人對美國的這個幻想並不是沒有可能實現,這樣日本根本無需進攻美國本土就可以達到在太平洋的戰略目的。

    或者我們可以這麼猜想,不管日本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爭奪太平洋的制海權從而取得戰略主動,它都對自身與美國的實力差距有很清醒的認識,都從來沒去計劃過攻擊美國本土。日本的一切針對太平洋各大美軍島嶼基地港口的軍事行動都是為且僅僅是為其控制太平洋相關區域的戰略目的服務的,何曾考慮過去攻佔美國國土?

  • 20 # 黑力始

    歷史上任何一項軍事行動,都要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實施的可能性,以及實施之後能取得什麼樣的軍事目的和政治利益,至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為什麼沒有攻擊美國本土,貧道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轟炸美國珍珠港的初衷

    日本之所以轟炸美國珍珠港有以下幾個利益考量,二戰後期日本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戰略資源,日趨緊張,我們也知道日本是一個極度缺乏資源的國家,從1937年全面侵華到轟炸美國珍珠港這一個時間段內,日本的橡膠石油等重要的戰略資源都是從美國或者澳洲進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打響時,美國等國家靠著向日本出口資源武器,大發戰爭財,當時日本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別的國家美國還是比較支援的,因為只有這樣美國才能獲得巨大利益,以最快的速度,增強美國國力。

    不過到了後期,美國也感覺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並逐漸開始對日本石油禁運,切斷了日本的資源進口通道,日本多次和美國進行交涉無果,他們認為美日之間終有一戰,那何不先下手為強呢?因此出於這樣的考慮,日本聯合艦隊長官山本56制定了轟炸珍珠港計劃。

    和進攻美國本土相比佔領東南亞才是首要任務

    歷史上日本在轟炸美國珍珠港之後,立馬回到了東南亞,參加了對英美聯軍的作戰,因為轟炸了美國珍珠港之後,美國艦隊遭到巨大重創,雖然航空母艦沒有受損失,但是海戰講究的是聯合作戰,也就是各種艦艇之間的配合指揮。

    所以日本方面來自於美國海軍的威脅大大減少,趁著這個機會,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瘋狂掠奪當地的橡膠石油鐵礦等等重要資源,支撐了中日戰場的戰略消耗,給自己贏得了充足的時間,因此和進攻美國本土相比,佔領東南亞才是日本的重中之重。

    二戰後期日本綜合國力急劇下降,沒有實力展開對美國本土作戰

    日本到了二戰後期,不管是人力財力物力都有著重大消耗,而且逐漸支撐不住了,政府財力緊張,國民反戰情緒高漲,最重要的是兵員極缺,戰爭的根本還是人。

    日軍後期同時對中國、蘇聯、蒙古和美國多戰場作戰,軍隊傷亡慘重,迫不得已,連國內的高中生都被送上了戰場,可想而知日本的兵源緊張到了什麼地步,再加上德國法西斯集團的覆滅,日本徹底成了喪家之犬,還展開對美國本土作戰?別開玩笑了!

    因此,轟炸了美國珍珠港之後,日本補充戰略資源消耗,重創美國艦隊,爭取時間的軍事目的已經達到了,再對美國本土展開攻擊,那真的是自取滅亡了,日本人又不像抗日神劇裡演的那麼白痴,肯定不會這麼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明朝,偷偷潛入紫禁城可行性與不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