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碳罐
-
2 # 暗香屋
教書育人即透過書本知識的學習來教育人,簡稱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定是教人不敢,助人可能!教人不敢即教人常懷敬畏之心,助人可能即幫他成就自我。
一,教人常懷敬畏之心。
敬畏天敬畏地,敬畏先祖,敬畏同類,更應敬畏蟲魚鳥獸自然萬物。常懷敬畏之心,人才能意識到自己在天地萬物中的渺小,才不敢肆意胡來,盲目自大。才能認識到人類並不是食物鏈頂端高高在上的動物,肆意妄為會得到重重的懲罰。為了不侵擾人類,蝙蝠悄悄躲進了洞裡,果子狸隱秘進茂密叢林……你不放它一條生路,它就讓你不得安生。故懷敬畏之心,其實是對自己真真的保護。
二,助人成就自我。
成就自己是人,助人成就自我是佛。優秀的人成就自己,卓越的人成就他人。教育就是一群心靈卓越的人助人成就夢想,助人輝煌前程。這群名字叫偉大的教育者為助他人殫精竭慮,苦心孤詣,一直踐行著教育的本真,保持著教育的初心。
-
3 # 孤獨中成長ty
教育,簡單點說就是傳授歷史的經驗,讓人們在探索自然的時候少走點彎路。同時也是讓自己學會自學,以後的文盲應該是不會自學的人。
每個人對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都離不開的觀念是讓人增長見識,學會技能,適應社會。如果沒有教育那麼社會還是什麼樣的,我們是不是還在原始社會。所有的一切都不會改變。
不同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教育也是一樣,它包括的東西太多了,每件事情都存在教育,每件小事也都存在教育。我們只有透過教育才能進步,才能有收穫,才知道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努力去做。
-
4 # 心靈書吧wkq
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廣義的教育就是學習,範圍廣,內容豐富,透過傳道、授業、解惑,實現文化的傳承。
從教育促進個人思想解放,開闊視野角度,教育教人不怕。在小時候剛開始走路時,怕離開可以依靠的東西,更怕摔跤,透過父母鼓勵和不斷的嘗試,學習改變了認知,更新觀念,從而不怕摔跤學會了走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透過社會教育,眼界不斷開闊,思維轉變,不怕的越多成長的越快。
從教育培養人的社會性角度,教育是教人不敢。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學習是最佳途徑。一個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越能正確認識自己,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社會生活也越懂得敬畏。說話做事對規則、原則、法律敬畏,所以不敢違德違紀違法;在生產活動中對科學的敬畏,所以不敢冒動、違背客觀規律……
從教育培養品德,塑造人角度,教育既限人不許,又助人可能。教育教化立德樹人,具有傳遞、選擇、創造的特有功能。傳統教育中,老師透過為人師表,自己的價值觀念、道德底線等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學生,成功的教育者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影子。現代社會,透過網際網路傳統教育的塑造功能發揮到極致,這個新聞事件、一個有熱度的觀點隨著現代資訊科技飛速傳播,與此相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教化以無法估量的倍數增長。從這角度,教育限人不許。
教育最主要的還是傳遞技術知識能力,透過教育習得生存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越多,潛力就越大。“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是教育創造性的生動體現。從這角度,教育助人可能。
-
5 # 王琦玉
教育人有敬畏之心方知對錯,善惡,才能不越雷池,不對他人造成傷害,沒規矩不能成方圓。不許要講出道理,以理服人。
-
6 # 清香居里的一株小蒼蘭
教育是教會人明辨是非,增長知識,增強能力。
教育教會人三件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教育讓人知道處理社會事物時,什麼是符合社會認知度的,什麼是逆社會潮流。從而知道什麼事該做並且要做好,什麼事不能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產生敬畏之心。
教育教會人們怎麼去處理事物,知道怎麼做事在走光明大道,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收穫成果,怎麼做事是在走羊腸小道。
總之,教育是教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教人不怕困難;教人不去幹有違規律的事情;助人獲得成功的能力。
-
7 # 華光瑒
這不是需要對立的問題。
教育,要教人不敢,不敢何?
不敢開創探索。
教育,要教人不怕,不怕何?
不怕魑魅魍魎。
教育,要限人不許,不許何?
不許為非作歹。
教育,要助人可能,何可能?
無限未來可能。
-
8 # 灑脫的新生
好的教育是:
1.讓被教育者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2.讓被教育者有獨立思考能力
3.保護被教育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果你接受過好的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自我教育,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
9 # EnglishDreamWorks
其實,這是一道辯證題。教育:教書育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所以,我們要看學生的問題是什麼?他的困惑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能夠幫助到學生?
所以,第一步是需要先弄明白學生他的困惑和問題,那麼依據學生的特點和問題,針對性的給出教育的方法和文案。比如,如果學生性格剛烈,無所畏懼;那麼,我們就需要適當的讓學生學會剛柔相濟,適當的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的規律。要讓他明白什麼不可為,此為所謂的教其不敢。
而如果學生生性懦弱膽怯,如果一味的的讓其不敢,那這個人就廢掉了。所以要教育他如何能夠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如何提升自己的膽量,先教會其不怕,使其Sunny英勇,方可使其超越自我。但也應使其有敬畏之心,使其明白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
但當學生透過教育有所突破,超越了自我之後,又有新的問題。如果其變得貪婪,無法抵禦外界的各種誘惑,又當何處?此時,限其不許就變得異常重要,其實依然還是使其堅定敬畏之心,尊重他人,尊重規則,尊重法律,唯此方可使自己的修為更進一步。雖然人無完人,聖人難以企及,但我們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提升,使其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後,有能力駕馭自我,明白哪些誘惑哪些事是絕對不能碰的。但也需要使其明白,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如何能夠積極正面的影響和幫助更多的人。
其實這也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人生的三大境界:第一“立”,確立自己的志向,方可知曉自己能幹什麼,而教育便可助人可能。第二境界是“守”,守衛底線,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而教育便可限人不許,教人不敢,此乃敬畏。第三境界是“得”,明志知敬畏方可不怕,此乃教育之終極目標。
-
10 # 王營評教育
這個問題提得好。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我想用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闡述。所謂“中庸”,通俗地說就是做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中庸強調“過猶不及”,就是要順應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講究”適度“,做事既達到規定的目標,又不過頭。教育其實也是“中庸”思想的具體化。
依據”中庸“思想,個人認為,教育既要“教人不敢”,又要“教人不怕”。所謂“教人不敢”,是要教育學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律、敬畏法律、敬畏規則等。凡是踐踏生命、違背自然規律、違法犯罪的事情,都要讓學生以“不敢”的態度對待之,正如孔子對君子所描述的那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如果教育不能教給學生起碼的”敬畏“之心,什麼都敢為,什麼也不怕,長大後說不定會成為一個無法無天的人,成為社會的禍害。
但是,教育還要”教人不怕“,教育要給學生以不怕困難的勇氣,養其浩然之氣,引導學生堅持真理,維護正義,不怕一切邪惡勢力,敢於同各種違法犯罪現象作鬥爭。所以,教育在”教人不敢“和”教人不怕“之間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既不能過分強調”不敢“,也不能過份強調”不怕“,要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依據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給予學生適度的教育。
同樣,依據這一思想,教育既要”限人不許“,還要”助人可能“。在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方面,要把紀律、規則挺在前面,讓學在紀律約束下健康成長。對於違犯紀律的學生,教師要敢於說”不許“,且要進行必要的教育懲戒,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但也要處理好”紀律“和”自由“之間的關係,紀律約束的是學生的不良行為,卻不能限制學生的思想和自由表達,教育要貫徹因材施教原則,依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
因此,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找到”限人不許“和”助人可能“之間的”度“。既不能打著紀律的旗號搞整齊劃一,強制學生這也不許做,什麼也不許想,壓制學生思想、想像力和創造力,也不能以順應學生的天性為由,讓學生生放任自流,野蠻生長。
-
11 # 尚寶亮
教育工作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這是個什麼意思呢,就好像上面的這問題。教人不敢還是不怕 。是告訴學生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還是可以不斷的去嘗試。
這個問題其實變相的告訴了教育工作著,應該做的事情。
這四種行為都要由老師來教給學生。
1.教會不敢。
有些事情,必須教育被教育,不敢做。比如。能不能殺人,放火,做違法的事情呢。這是可不敢做的事情,一定告訴一旦做了這樣的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教會學生不敢。
2.教會不怕。
教人在什麼時候情況不用害怕呢?我們講過當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但是很多事情也存在著危險的,但是我們就不能害怕。警察叔叔不怕歹徒,醫生天使不怕病毒。路人敢於攙扶。這就是不怕。
3.教會不許。
不許這個詞要比上面不敢這個柔和多了。當有一些道德層面的,我們可以用不許。比如不許上課做小動作。不許做自己年齡段不該做的事情。不許從道德和影響上,讓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
4.教會可能。
性格內向懦弱的學生,就需要鼓勵,鼓勵是老師必須做的,鼓勵學生做一次演講,你可能做的很好。你去試一試,可能就成功了。鼓勵學生勇敢的去做,自己想做,且正確的事情。
每一個孩子天性不同,根據不同人的性格的因材施教,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1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3 # 心月聊教育
這個問題涵蓋很廣呀。我覺得教育的作用不是絕對的說"教人不敢,教人不怕,"或者"限人不許,助人可能"。
不敢?不怕?趨利避害是人的常態。在這次疫情面前,多數人是不敢到疫區去的。一批又批逆行者,他們敢去,他們在疫區一系列行為讓太多的華人眼淚常流。他們好多人卻不敢告訴父母家人自己在抗疫一線。
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期,從一個人接送定點醫院醫護人員到發動周圍的人,公司來接送醫護人員。直到政府解決了醫護人員的出行,他又開始忙醫護人員的吃穿用,不斷奔走聯絡。從開始害怕的雙腿發抖,到後來根本顧不上害怕,覺得自己該做點事。
他們身上表現出太多的"不敢""不怕",他們沒有說漂亮的官話套話,好多人只覺得自己在做著應該做的事。
不許?助人可能?從小我們就接受著不許偷別人的東西,上學了,不許抄作業,考試了,不許抄答案。最近沸沸揚揚的"名師事件",一路抄來,成就了名利,東窗事發,以死相逼。"許"和"不許"模糊了界線。
東郭先生和狼裡的狼,農夫和蛇裡的蛇,都是處於危難之中,東郭先生和農夫也是舉手之勞,都給自己惹來大禍。助人可能為己招來禍端。
結語:教育不純粹是教人不敢,還是教人不怕;是限人不許,還是助人可能。它是教人識大體,懂大理,明心智的。讓人明白什麼情況下幹什麼樣的事是正確的。
-
14 # 君影Sunny
教育,既是教人不敢,也是教人不怕;既是限人不許,也是助人可能。
教人不敢教育需要教人不敢逾越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人類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必須要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是維持一個社會穩定的靈魂所在。而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
打破了道德與法律,穩定就不復存在,而我們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可怕的就是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教人不怕教育需要教人不畏權威。
“輕信權威”可能會阻礙我們思維的發展,成為沒有思想、只會盲從的烏合之眾。社會的發展需要將我們每個人的思想結合起來,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永遠只能被別人“統治”。
限人不許教育需要限人不許輕言放棄。
拖延和偷懶是人的天性,但它們並不代表放棄。愛迪生髮明燈泡做了7000多次實驗,當我們向前走了99步還沒有看到光明時,記得再堅持一步。
助人可能教育需要助人發掘自身的可能。
很多人窮盡一生都沒有找到內心所愛。“及時行樂”“活在當下”是《死亡詩社》裡基廷老師的座右銘。教育可以幫助人做現在最想做的事情,而這就是自己的內心所愛。活好每一個當下,才能抓住自身的可能。
-
15 # 天津輔爾特教育劉志遠
1/4
從第二生命形態學角度闡述“什麼是教育”
“教育”,從漢字本意說,“育”就是“生產”,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能自主成長。人的思維也是這樣!
透過合理的方法,把人類普遍認可的一般規律植入受教育者的大腦,使其在與客觀事物進行作用的過程中大腦能夠進行自我激發、成長,最終使受教育者在與客觀事物的作用過程中大腦能夠進行有效使用。
這一過程稱之為教育。
廣義上:教育在人類的社會和生活中無處不在。
往多父母忘了它的廣義性,進入狹義的學科知識中,知識點就會被捆綁、禁固,即使一類本也是僵化的。狹義的僵化認知在客觀世界上無法用,客觀世界分秒必變。
一、從教育的作用出發,教育可分為
1、基礎成長類教育
2、生存需求類教育
3、生存保障和提高類教育(夫妻家庭情趣,例如:進/退技巧)
分不清這三類就談不上教育了。
二、具體形式上進行劃分,教育可分為
1、技能類教育
2、意識類教育
三、從具體的作用主體物件劃分,教育可分為
1、自我需求滿足性教育
2、被需求滿足性教育(老師要求我們遵守紀律)
現狀:有錢的人保命,沒錢的人活命,共同對自己生命不靠譜不清楚不明白。
最可取:人生經歷,自我體驗性強,就會結果豐富,體驗是過程,體會是結果。
❤想要的教育結果,先明白需要哪類教育,這樣我們的教育質量才能在教育過程中得以保障,最終我們才能得到我們滿意的教育結果了。
-
16 # 在路上的同路人
教育,教人正確的地認識自己,正確的認識他人和世界。它不片面教人不敢,讓人畏懼,蒼白懦弱;它不片面教人不怕,讓人膽大妄為,無所顧忌;它不片面教人不許,讓人教條古板;它不片面教人可能,讓人無端遐想,信馬由韁,脫離實際。用錢鍾書的話說:“文明人類跟野蠻獸類的區別,就在人類有個自我超越的觀點。因此,他能夠把是非真偽跟一己的利害分開,能把善惡好醜跟一己的愛憎分開。他並不和日常生活粘合得難分難解,而儘量企圖跳出自己的凡軀俗骨來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實用應付之外,還知道有真理;在教書投稿以外還知道有學問;在看電影明星照片以外,還知道有美術;雖然愛惜身命,也明白殉國殉道的可貴. 生來是個人,終免不得做幾樁傻事錯事,吃不該吃的果子,愛不值得愛的東西;但是心上自有權衡,不肯顛倒是非,抹殺好壞來為自己辯護,他了解該做的事未必就是愛做的事。這種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緊張時產出了悲劇,鬆散時變成了諷刺。只有禽獸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為它們不知道有比一己嗜慾更高理想”。而教育就是教人成為這樣的文明人類.
-
17 # 育鄰人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世界那麼大、人口那麼多沒有“規矩”是不可能成其為文明社會的。“規矩”是文明的前提、是人際實現分工協作的基層準則,“規矩”的具體呈現形式就是道德與律法。教育就是以道德與律法為“規矩”,為個人成長指引方向,教導世人行為處事的準則、指引人們如何更好的做事,用文明之光照亮人生成長前行的路、啟用個人成長潛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為人生成長指引方向,教人行為處事之道,啟用個人正向成長潛能。
為成長培土為成長助力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人生的成長路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人類社會的進化史就是一本不斷完善生活工具,追求滿足人生對更富足、更便捷生活的過程。知識能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改變人的行為,知識能使人更好的裝扮自己,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氣質。
語言文字是人類進化史上最重要的工具,人類進化過程中借用自然資源創作了眾多的工具,以滿足生存活動的需要,比如石器、弓箭等等,它們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是,人類進化史上最為重要的工具卻是語言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使人類之間大範圍的交際成為了可能,為人類文明在不同代際間傳承創造了條件。人類在身體力量、速度等諸多方面都不是自然界最優秀的,但是就是這樣每一樣都不擁有最優技能的人類卻成為了地球上生命的主宰者,這就得益於人類之間的協作以及由於協作的需要而創造的語言。
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體,其核心就在於人類擁有探索、協作、創新的智慧,語言就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語言文字的創造使得人類有了統一的交流、協作工具,使人與人之間的資訊溝通變得便捷、無障礙,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經驗能夠在代際間傳遞。人類的祖先在狩獵時可以運用前人的經驗總結更好的捕獲獵物,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防禦敵害,個體生活優勢經驗能夠被廣泛傳播、使用,使人類能夠在與眾多生命體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家園中“當仁不讓”的主人。
指引成長方向促進社會融合
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促進人際交流融合,然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能夠實現資訊“互聯互通”。人類在數萬年的進化歷程中創造了“琳琅滿目”的工具,從石器、弓箭、刀斧,到今天高度智慧化的機器人。在人類所創造的眾多工具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字和數學,語言文字使人際間交流變得更加便捷,使人類文明跨地域、跨時空、跨民族傳承成為可能;數學讓人際間的協作有了可量化的工具,讓交易活動有了定量的標準。語言文字是人際間資訊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語音、符號、寓意的綜合形式呈現給大眾,書籍則為語言文字最為系統的呈現形式。書籍能夠記錄人類生產、生活,如文學、哲學、歷史、宗教;能夠記錄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如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能夠記錄;能夠記錄人類對於自身的認知,如心理學、教育學、解破學、醫藥學......
教育內容來自於人類的生活、生產實踐,是人類總結勞動智慧成果的結晶。教育的形式是家長或師長的“言傳身教”,教育內容的載體是語言文字與書籍。語言文字與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它讓人類之間的資訊交流傳遞有了標準化的統一符號與特定的寓意,讓人類文明成果跨時空、跨地域傳播成為可能。語言文字和書籍的出現,讓人類有了種族的差別,同時還第一次讓人大踏步的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成為真正的高等級動物。
教育活動中廣泛教授的知識內容都是前人生產、生活經驗與勞動智慧成果的結晶,比如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詳實的記載了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的《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彙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型別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書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為成長儲備能量。
教學活動傳授文化知識,最根本的任務就是促進社會資訊交流的標準化,降低社會分工、協作的資訊傳遞成本,比如義務教育就以標準化的教學內容,為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孩子傳授了統一的語言文字交流工具。有人說“教育活動生產了大量高度標準化人才”,的確,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教材在較大範圍是統一的、所採用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是相近的。教育活動為人們從根本上形成對同一事物的相同認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大範圍人際分工、協作鋪設了資訊交流的高速路,就如同統一而標準的網際網路協議讓所有網路裝置實現“互聯互通”一樣,標準化的教育、教學促進了社會的融合發展。
語言文字促進社會分工、協作劃定成長界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按照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修剪枝葉,人們常說:“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才。”質地精良的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會自成器物的,樹木再好不經過加工也不能成為上好的建築材料。人生自帶成長能力,擁有無限的成長能力,但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會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性是可塑的。因此,教育活動才有意義和價值,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為孩子的人生成長塑形,讓他們的行為習慣符合社會公認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孩子不僅僅要授予他們文化知識、融入集體社會生活的智慧,還需要引導他們臣服於社會公共的道德與律法之下,也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對其行為習慣加以修剪,使他們的心性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制標準。
Sunny為小樹“剪枝”、教育為人生領航。教育的職責就是藉助智慧知識的“Sunny”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讓孩子們在道德與律法的“規矩”之中茁壯成長。植物的根系牢牢的向土裡生長是因為土裡有它們成長需要的礦物質,植物的枝幹之所以向上生長是為了獲取更好的Sunny,自然生命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每個生命體都在為更好的求存而不斷向著有利於生長的方向成長。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級的生命體,人類擁有最高等級的成長方向規劃能力,能夠根據實時環境調整自己的成長方向。但是,人類關於成長長遠方向選擇的基礎是曾經的生活經歷,而對於眼下成長快樂的選擇則注重滿足當下的成長需要,也就是具有”能夠坐著就絕不站著,能夠躺著就絕不坐著。”的成長懶惰性,比如每個人都“貪玩”、每個人都喜歡享樂......教導孩子成長、成才的職責就是藉助“Sunny原理”為孩子修枝剪葉、為他們指引成長方向,剪除那些對成長無益、無法見光的行為習慣。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生成長必須經歷漫長的磨礪與被修剪才能成才,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時間最長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長、成才的歷程中父母不僅給予孩子成長的物質保障、引導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行為習慣;幫助孩子將從生活中積攢的知識穿起來,讓它們成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長的智慧;還要根據社會道德規範與律法準則為孩子的成長把脈,幫他們修剪不符合道德、律法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育德、生根,根基健壯生長才能茁壯,才能頂天立地、才能枝繁葉茂、才能“瓜甜果香”,成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
成長時窗開啟人生成長“智慧之門”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教育的核心是為個人成長賦能,喚醒個體成長潛能。教育活動是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中傳承的文化成果如果正好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就如同給農作物最肥立刻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教學活動賦予新生命融入社會生活的工具,人類生活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透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透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教學活動給予孩子成長生活的工具,開啟認知世界、融入集體生活的智慧“心門”,讓知識智慧的Sunny能夠照進孩人生的心靈、照亮成長前方的路。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就是從小開啟人生成長的“心門”、用智慧知識的“星星之光”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運用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修剪枝葉。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學習並不侷限於知識,更需要全面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教育的內容並不只限於課本,課本是對生活智慧的總結和彙編,最終仍然需要回歸到生活之中。教育傳授給孩子們社會中已經成熟的智慧知識,更為孩子們透過現有智慧知識組合、創造指引方向。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樂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晶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教育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自然與律法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利,“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學習就是使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已經是擁有完整而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所缺乏的就是認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經歷與經驗。教序活動就是家長和師長透過自身的言行示範授予孩子們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讓孩子們能夠藉助自身“天生”的學習能力,透過借鑑、模仿家長和師長的行為示範快速成長自己。教學活動中的實踐、倫理、道德、文化就是個人融入社會集體生活的工具,掌握了融入社會生活的工具,助力人們更好的參與到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分工與協作之中去,懂得如何藉助同伴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上成為巨人”,在道德與律法准許的範疇內自由翱翔,透過自身分工、協作性實踐放飛成長夢想。
-
18 # 周旭東zxd
目前教育還是學而優則仕觀念,
-
19 # 喵仙卡林
具體情況具體教育,社會是非常複雜的,沒有一塵不變的教育方式
-
20 # 自在明月4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好問題。有教無類,從一個方面來講,不論貴、賤,不分賢、愚,都可以進行教育。
從本題來看,不論勇、懦,也同樣可以進行教育。迴歸到教育本身,教育是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把一種客觀的理解教授出去。在最終教育雖然是相同的,但是囿於每個人先天基因、後期生長環境等的不同,也會對客觀世界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三觀”。
回覆列表
什麼是教育?其實就是開智,教給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道德方面如何選擇,在法度之內如何選擇,在大是大非面前該如何選擇,這些都是需要告訴他們的。
教育也不是單純的告訴他們對與錯,世間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在不同的條件和境遇下,對錯是可以對換的。所以我認為教育還是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讓被教育者自己選擇對與錯,敢或者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