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蹤歷史腳步

    關於馬嵬坡之變楊貴妃被殘忍勒死的幕後主使說法不是唯一的。有的人認為幕後主使是高力士,也有的人認為幕後主使是太子李亨,但是具體來說的話他們兩個人可能是導致楊貴妃被處死的幕後主使。

    首先我們都知道楊貴妃的背景,而高力士與楊國忠是有矛盾的,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夕高力士就冒著生命危險彈劾了當時的宰相楊國忠。但是唐玄宗卻沒有把高力士的話放在心上,而是繼續充分的信任楊國忠。而且高力士並不是因為民之所向而去彈劾楊國忠的只是因為楊國忠權力太大,有的時候還會插手高力士的內政,所以說高力士想辦掉他。所以說高力士我想要殺掉楊國忠兄妹的話,比太子更加的有優勢。而且在關鍵的時候也是他逼唐玄宗先殺楊國忠,再殺楊貴妃以絕後患。而且太監說話比皇帝好使,所以很大可能就是高力士為幕後主使。

    而且當時的太子李亨與楊國忠的矛盾也十分的深,雖然李亨是太子,但是唐玄宗對於自己的兒子猜忌防範是十分的嚴的。李亨的兩個異母兄弟曾經因為一些不好的想法而被玄宗直接處死了,所以李亨平時為人處事是十分低調的。在安史之亂之前,李亨沒有機會,但在安史之亂過後,楊國忠的爪牙和勢力都不在身邊,殺楊國忠十分的容易,而楊貴妃是楊國忠派在宮中的棋子,所以說殺了楊國忠就必須殺楊貴妃一絕後患。所以說說李亨是殺掉楊貴妃的幕後主使,也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說真正殺死楊貴妃的兇手就在這幾個人之中,同時也有可能是他們每個人都想殺掉楊國忠兄妹,所以說一同策劃的他們共同的將楊貴妃推上了死亡的邊緣,他們共同的促成了楊貴妃的死亡,我想這麼說的話還比較的貼切一點。

  • 2 # 婉兮歷史

    馬嵬坡兵變的發生就已經意味著唐玄宗失去了統治階級領導的權力,可以說唐玄宗已經沒有什麼話語權了,哪來的能力挽救楊貴妃呢?楊貴妃無非是權利鬥爭的犧牲品罷了,楊國忠已死楊貴妃悲慘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對於馬嵬坡兵變的幕後主使究竟是誰歷來都是眾說紛紜的,但是太子李亨的嫌疑最大。

    表面上看是御林軍首領陳玄禮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的,但實際上陳玄禮之前是請示過太子李亨的,李亨聽了並沒有表態,沒有態度就是最好的態度,所以這場兵變開始了,事後李亨做了皇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其實如果沒有李亨的首肯陳玄禮沒有理由這麼做,還是背後有政治利益在,這才能解釋陳玄禮的做法。

  • 3 # 貪戀長安韻

    唐玄宗當時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在當時的情況下,玄宗沒有別的辦法來拯救楊貴妃的性命,只有犧牲楊貴妃以換取軍隊的支援擁戴。

    玄宗是虛情假意還是情真意切

    唐玄宗對於楊貴妃是打心裡喜愛的,楊貴妃集後宮三千佳麗之寵愛於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貴妃愛吃荔枝,玄宗下令從嶺南到長安的驛站備好馬匹,晝夜兼程,只為了讓貴妃吃上一口新鮮的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見玄宗對於楊貴妃的專寵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玄宗的所作所為,滿朝文武都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奈何玄宗為情迷了眼,油鹽不進聽不進忠言逆耳。也為日後楊貴妃的香消玉殞埋下了伏筆。

    愛江山還是愛美人

    安史之亂,安祿山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要誅殺楊國忠,玄宗帶著太子、貴妃一路逃亡到馬嵬驛,滿腹委屈的唐軍官兵,終於爆發了壓抑許久的怒火,軍隊譁變要求處死奸臣楊國忠和魅惑君王的楊貴妃,唐玄宗隨然愛極了貴妃,但是要江山還是要美人的千古難題擺在面前,玄宗還是不能免俗的選擇了權力。忍痛割愛以犧牲楊貴妃來換取唐王朝的延續。在當時的情況下,玄宗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只有滿足官兵的訴求,才能平息眾怒,將對自己的不滿轉移到楊國忠和楊貴妃的身上,這樣還能繼續控制政局,不至於喪失權力。

    後世雖然對於玄宗和貴妃的故事樂此不疲,有白居易流傳後世的《長恨歌》,洪昇的《長生殿》歌頌這段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但再美的文字也掩蓋不了,選擇權力與愛情的殘酷現實。

    玄宗愛著貴妃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當江山與美人,只能選擇其一的時候,玄宗還是露出帝王殘酷的真容,犧牲楊貴妃,換取了皇權穩固。如果當時玄宗能有哪怕一點點的選擇餘地,我想都不會犧牲自己深愛的女人。當時的情況玄宗已經是走投無路了。

  • 4 # 媚之夭夭

    馬嵬坡兵變,唐玄宗有能力挽救楊貴妃的性命嗎?為什麼?

    在唐朝歷史上,唐玄宗跟楊貴妃的千古絕戀確實是濃墨重彩之筆!那麼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最終被唐玄宗賜死在逃避戰亂的途中——馬嵬坡,在當時唐玄宗雖然貴為皇上,也是沒有能力去挽救楊貴妃的性命了!

    為什麼呢?

    因為眾怒難犯!因為唐玄宗的皇權開始被架空!一,眾怒難犯!

    在楊貴妃沒有進皇宮時,唐玄宗是一個勤政的皇上!

    在安祿山沒有認識楊貴妃和傳出緋聞時,安祿山老老實實做范陽節度使!

    在楊貴妃和她的姐妹們沒有得到唐玄宗的厚賞和大興土木時,國庫充盈!

    可是自從楊貴妃入宮後,很多事情改變了!

    1.唐玄宗眷戀楊貴妃的美有時連朝也不上!

    2.由於給楊貴妃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大興土木耗資大,就加了賦稅!

    3.跟楊貴妃勾搭勾搭的安祿山,露出了獰笑的面孔狼子野心,發生了安史之亂,讓過著平靜的生活的老百姓捲入了戰亂,顛沛流離!

    4.楊貴妃的兄弟姐妹們把朝中搞得烏煙瘴氣!

    看到叛軍攻破了潼關,唐玄宗就帶著楊貴妃等逃往西蜀!

    當時又下雨,士兵們又冷又餓。很多人想起戰亂帶來的災難,個個義憤填膺,覺得楊貴妃是個罪惡魅首紅顏禍水!在龍威將軍陳玄禮的帶領下,先誅殺了楊國忠,然後再請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真正的眾怒難犯!

    二,唐玄宗皇權的架空!

    自從安史之亂的爆發,無論是朝中,還是民間,很多人都把叛亂的根源歸咎於楊貴妃!

    既然是楊貴妃引起,作為皇上的唐玄宗脫不了幹糸!

    這個時候,朝中大臣很多對唐玄宗失望了!把朝廷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太子李亨的身上!

    果然沒有過多久,太子李亨在靈武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自繼皇帝位!

    這樣就可以看出,當時唐玄宗的皇權基本上被架空!幾乎沒有權力和能力去保護楊貴妃的性命了!

    三,如果當時唐玄宗不順應民意賜死楊貴妃,眾將士會親手刀刃楊貴妃!

    在現場,群情激憤!

    那就是非要處死楊貴妃不可!

    如果唐玄宗不順應民意,要保護楊貴妃,那麼民憤更大,當場會譁變!甚至是士兵們盛怒下,手刃楊貴妃!

    所以,當時唐玄宗還是有點眼力見,賜死了楊貴妃!

  • 5 # 經典守望者

    題目中已經註明了兵變的字樣,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是皇帝也難以儲存性命更遑論保住楊貴妃的性命。

    在歷史上涉及到皇帝的兵變,事實上皇帝能夠存活下來的機率很低。比如春秋時期波及趙武靈王的沙丘之亂,北魏時期拓跋紹之亂,英明神武的開國君主拓跋珪死於兵變中。所以,一旦兵變成型發動,皇帝保全自己都是奢望。

    在唐朝當時的情況下禁軍背井離鄉,逃離京城,人困馬乏,缺衣少食,禁軍心中的怒火已經很嚴重。加上楊貴妃和楊國忠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禍國殃民多年,禁軍早已不滿。抓住這樣的時機自然是新仇舊恨通通清算。而且,但是安祿山已經奪下了半壁江山,眾多大將已經投誠,只要李隆基嘴裡吐露半個不字,立刻就會有殺身之禍。禁軍會立刻殺了他,然後轉投安祿山,這樣既可以回家也是大功一件。這一點李隆基也心知肚明,所以,當禁軍提出要誅殺楊貴妃時,李隆基並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

    歷史上其實最可怕的就是亂軍,也就是後世所謂的譁變炸營。因為它有如洪水一樣不受任何人控制,而且任何人都是無差別對待,只要站在了對立面,它會吞噬掉所有人,不管是皇帝高官還是袍澤親人,面對喪失理智殺紅眼的亂軍而言身份都是不重要的。實際上,禁軍誅殺楊國忠後,賢相韋見素也被捲入了兵潮之中捱了一通打。要不是當時有人認出了他,高喊“不要傷了韋相公”的口號,恐怕韋見素也會死於亂軍之中。所以說,兵變甚至比政變逼宮還要可怕,在當中殉難的人數也要遠遠多於政變。因此,楊玉環作為犧牲品替玄宗擋災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 6 # 墨雪問心

    在唐朝的“馬嵬坡兵變”事件中,唐玄宗差點自身難保,他根本就沒有能力挽救楊貴妃的性命。

    “安史之亂”危及大唐,唐玄宗偷偷離開京城躲避戰亂

    “安史之亂”嚴重動搖了唐朝的根基,在天寶15年(756年)5月9日,叛軍攻破了潼關。潼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相當於唐朝的大門。如今大門被打開了,這就意味都城長安隨時都可能被叛軍佔領。在這種危險局勢下,唐玄宗無奈只能聽從宰相楊國忠的建議,決定先離開都城避難。

    為了不引起臣民驚慌,唐玄宗決定儘量少帶人員偷偷溜走,最後他只帶了心愛的女人楊貴妃姐妹、宰相楊國忠、宦官高力士,以及太子李亨,外加部分親王和隨行護送的軍隊。就這樣,他們瞞著朝廷內外偷偷逃跑了。

    沒有計劃的逃跑,導致逃難路上人心思變

    讓唐玄宗等人沒想到的是,當他們不久後到達此行的第一站咸陽時,因為戰亂,當地所有官員居然早就逃跑了,不僅沒有任何人來接駕,甚至大家連住宿吃飯都成了問題。

    幸虧善良的老百姓見不得皇帝餓肚子,他們把自己家裡僅存的粗糧拿出來獻給皇帝,可這點口糧根本不夠大家吃,所以一些士兵只好自己到下面村裡去找吃的,大家雖然嘴裡沒說什麼,可肚子裡卻滿是怨言。

    第二天,大家趕到了馬嵬。但就在此時,飯都吃不飽,甚至沒得吃計程車兵們再也不願意走了,他們的情緒憤怒到極點,因為他們認為之所以跟著皇帝吃苦受難的逃亡,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亂”,但引起“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卻是宰相楊國忠。

    馬嵬坡兵變,唐玄宗自身難保,只好滿足士兵們的要求,處死了楊貴妃

    又因為“安史之亂”提出的口號是“誅楊”,憤怒計程車兵們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宰相楊國忠。剛好大家看見楊國忠正在和吐蕃的使者交談,士兵們以為他和吐蕃人謀交易,於是衝上去殺了他。

    此時,即使是帶隊將軍陳玄禮也平息不了士兵們的怒火了,士兵們殺了楊國忠還不解氣,又嚷著要皇帝殺了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因為大家怕以後楊貴妃記仇報復。

    宦官高力士趕緊把情況告訴了唐玄宗,見形勢這麼嚴峻,無奈的唐玄宗為了保全自己,只好下令賜死貴妃。“罪魁禍首”楊氏兄妹死後,將士們這才平息了怒火,馬嵬坡兵變也就此結束。

    在這場兵變中,事情很突然,其實就是因為士兵們飢餓、勞累,壓力太大導致,在當時那種緊急情況下,唐玄宗根本就沒時間考慮,他如果不當機立斷答應士兵們的請求,自身都難保安全,所以他根本沒有能力挽救楊貴妃的性命。

    綜上所述,所以我認為,在馬嵬坡兵變中,唐玄宗差點自身難保,他根本就沒有能力挽救楊貴妃的性命。

    本文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認為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付出代價。

    馬嵬坡兵變的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討伐誤國奸臣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756年,叛軍攻破潼關,長安如同失了門戶,無險可守,整個大唐帝國為之震動。首當其衝的唐王室及文武百官更是驚惶失措。

    唐玄宗死活不信安祿山會造反,但事實擺在眼前,那個會陪著他唱歌跳舞欣賞音樂的安祿山的確反了,憤怒之下,唐玄宗殺了還在長安的安祿山之子安慶宗,但這於事無補。唐玄宗釋出詔令說要御駕親征,卻沒有一個人相信。

    當然啦,唐玄宗也只是說說而已,實際上他在籌謀另一件事:逃跑。這事兒做得非常隱秘,誰都不知道。先傳訊劍南道籌集大批物資,為出逃蜀地做準備;然後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重賞他們金錢布帛,又挑選了駿馬九百餘匹。

    (倉皇出逃)

    某天早晨,唐玄宗帶領著後宮美人們、皇子皇孫們、皇親宗室們、以及幾名心腹大臣,在禁軍的護衛下,從延秋門出發,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孫都棄而不顧,只管自己逃難。

    皇孫李豫(後來的唐代宗)的妻子沈珍珠,就是在此時流落民間。

    王公貴族都管不過來,普通大臣他更是沒心思管,也沒通知一聲他要逃了。當天還有百官上朝,到了宮門發現一片混亂,皇帝不知道去哪兒了,整個長安立刻大亂,不法之徒趁機燒殺搶掠。

    叛軍還沒到,長安已經像被洗劫過一番。而這一切,都是皇帝造成的。

    逃亡路上悽悽切切,沿途官府大多沒有正常運作,提供不了糧草補給,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們吃盡了苦頭。普通計程車兵更是連飯都吃不飽,人一餓就容易產生怨憤心理,在有心人的攛掇下,發生了兵變。

    唐玄宗可以保住楊貴妃,但有可能失去帝位

    深得唐玄宗信任的陳玄禮,認為會有這樣的大災變都是楊國忠造成的,遂殺了楊國忠和他的兒子楊暄,及楊貴妃的姐姐南韓夫人、秦國夫人。

    然後,陳玄禮逼著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猶豫一番,最終還是賜死了楊貴妃,正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所說: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咱們可以來設想一下,如果唐玄宗一定要保住楊貴妃,那麼會發生什麼事?

    陳玄禮會殺唐玄宗嗎?不會,他對唐玄宗的確是忠誠的,他只是認為楊家人該殺,所以楊貴妃死後,他立刻又重新跪在唐玄宗面前宣誓效忠,這樣一個人,做不出弒君之事;

    六軍真的會一直停駐原地不往前行嗎?不可能。實際上底層士兵根本不會關注上層的那些事情,都是有人暗中操縱,才讓他們將一腔怒火發在了楊家人身上,楊國忠已死,他們犯不著為難楊貴妃。

    最大的可能,是陳玄禮認為唐玄宗已然是個無可救藥的昏君,應該讓位於年輕力壯、英明有為的太子李亨。

    沒錯,馬嵬坡兵變,我認為正是李亨暗中主導的。目的就兩個:1、剷除楊家人的勢力;2、逼唐玄宗退位。

    楊國忠父子死後,楊家在朝中的勢力也就沒有了。楊貴妃一個人的生死,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李亨只是想逼父皇去保楊貴妃,好讓陳玄禮及士兵們都看到父皇的好色昏庸,逼他退位,擁護自己上位。

    只是李亨萬萬沒想到的是,愛楊貴妃愛得死去活來的父皇,竟然那麼容易就放棄了楊貴妃,樹立了自己知錯就改、深明大義的形象,進而保住了帝位。

    所以,再次上路時李亨只好和唐玄宗分道揚鑣了,他清楚地知道唐玄宗會弄清兵變的真實原因,饒不了自己。

    唐玄宗這一生,見識過太多的陰謀詭計,政變、兵變經歷過好幾次,他的帝位也是從各種明爭暗鬥中奪來的,不可能想不到保住楊貴妃的辦法,只是他不願意。帝位和愛情(或者說美人)之間,他還是選擇了帝位。

    但是,他最終還是沒保住帝位。李亨北上靈武(位於寧夏),自行即位為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天下認同。

    這時候的唐玄宗,才是真正的後悔了。早知保不住帝位,何不保美人?可惜一切都太遲了。

    總之,如果唐玄宗以帝位為代價,是可以保住楊貴妃的。可他不願放棄權力。

  • 8 # HuiNanHistory

    唐玄宗李隆基首先想要挽救的是自己的皇位。

    這個問題還真把他當成什麼情聖了?

    李隆基是一貫的薄情寡義。只是因為寵愛武惠妃,就想要廢掉自己的結髮妻子王皇后。

    王皇后是李隆基的患難夫妻,她和她的家族一直在背後幫助李隆基奪取皇位。結果怎樣,只是因為女色的原因,面對淚眼汪汪請求他念點舊情的髮妻,李隆基還是毫不眨眼地廢了她。

    不僅如此,李隆基還在同一天內誅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也就是皇太子李瑛、鄂王瑤和光王琚,這也是武惠妃設計的,謊稱三子要造反。

    結果呢,李隆基連查證那步驟都省去了,直接就賜死三個兒子。

    面對馬嵬坡之變,李隆基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住一條老命。

    誰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雖然推出來的代罪羔羊是楊貴妃、楊國忠一家,但誰都知道真正要承擔責任的人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

    好的,你不讓陳玄禮那些人把楊貴妃那些人殺乾淨,你就等著自己被殺吧。

    李隆基怎麼會想不明白這個道理?你不要把他當成什麼情聖,他只是個昏庸、自私的老人。

    安史之亂已經讓他威信掃地了,最後能得到的只能是體面的下臺。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太洗白李隆基了。

  • 9 # 打了八年鐵掄不起小錘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金句足夠讓楊貴妃聲名顯赫,但也難免沉淪於歷史的”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罵名之中。

    我認為唐玄宗已無力挽救楊玉環的性命,迫於兵變才處死貴妃。

    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帶著愛妃楊玉環逃出,連夜行軍趕路,已經疲憊不堪。本已對唐玄宗李隆基的平素所作所不滿。再加上楊氏兄妹對太子李亨繼位的阻諫,遭到太子也憤恨。

    馬嵬坡下,玄宗眼看軍中士兵要譁變,為了自保以息士兵之恨,就將太監高力士賜給楊貴妃一尺白紗,香消玉殞。

    唐玄宗是貪戀楊貴妃的,所以馬嵬坡也將是玄宗永久的痛,他面對士兵譁變,已無力挽回。自古君王多薄情,帝王術即有‘六親不認’的狠,何況愛人。

  • 10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攜楊貴妃從長安出逃,途徑馬嵬坡,跟著唐玄宗的禁軍對楊貴妃特別是對楊貴妃族兄楊國忠的積怨爆發,在禁軍瀕臨譁變的危險境地,唐玄宗被迫將楊貴妃賜死。

    這場突發性的兵變,無論是在古人,還是在現人的眼中,都是存在總指揮的,只是這個總指揮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高力士,另外一種認為是皇太子。

    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說了一個很實質性的問題,隨著叛軍攻陷長安,天子出逃開始,唐玄宗多年的政治威望一朝喪盡,他已經到了控制不住手下人的地步了。

    換言之,奸相楊國忠搞得朝廷怨聲載道,大部分的人,包括他的政敵都把安史之亂的黑鍋扣在了他身上,而諷刺的是安祿山起兵時的藉口,也是誅殺楊國忠。由此可見,楊國忠已經沒有任何活下去的希望了。

    而作為楊國忠得勢的最大助力楊貴妃能否在這次兵變中倖免呢?

    答案是不能,雖然楊貴妃在政治上是個典型的傻白甜,本身也不怎麼幹預朝政,但楊國忠能夠成為宰相,很大程度就源自他們之間的關係。而且更關鍵的是,唐玄宗晚年痴迷談戀愛,昏招頻頻,安祿山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談戀愛沒有錯,但問題談戀愛不能夠把腦子談壞了。很不幸在男權社會里,一般發生了這種事情,背鍋的都是女性。唐玄宗時皇帝,大家自然不能追責追到他身上,自然只能從他身邊的人下手,而楊貴妃怎麼樣也逃不掉。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還有能力保住楊貴妃的咩?

    答案,依然不能。

    首先,唐玄宗是出逃的,他身邊的人只剩下最為信任的幾個,掌握禁軍的陳玄禮,內廷一把手高力士。這兩個人是保證唐玄宗能夠成功跑路的關鍵,然而,很不幸,這場譁變這倆位都參與了,陳玄禮應該不會主動提出這種謀劃,高力士卻十分有可能。因為高力士跟楊國忠是政敵。

    兩個最信任的人都背叛了,唐玄宗身邊無人可用,誰又能平息譁變,繼續上路?顯然糟老頭子唐玄宗即便叫破了喉嚨,這些禁軍大兵都不會滿意,為了小命,唐玄宗只能選擇放棄楊貴妃。

    那麼,這兩個譁變的主要參與者,是不是就真得背叛了唐玄宗呢?其實不然,從後來的情況看來,主要謀劃著高力士是忠於玄宗的,只是本著唐玄宗的皇位和小命計,只能參與了譁變的策劃。因為這場兵變背後,還有一個影子,也就是太子李亨。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玄宗多年威望一招清零,全國上下忠於唐廷的忠臣孝子們,心裡面大概都在破口大罵這個昏君了。這種政治局面對於唐玄宗是十分不利的,太子如果在這種局面下悄咪咪幹掉老頭子登上那個位置,完全沒有什麼壓力。

    所以唐玄宗面對的局面其實很兇險,人心不在,軍心不在,大家似乎都希望換個皇帝領導才是最好的選擇。

    高力士出於保護唐玄宗,所以也參與了這場譁變,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一切,只是為了保住唐玄宗。

    如果唐玄宗不殺掉楊國忠,賜死楊貴妃,相信背後的太子就會站出來,連給唐玄宗體面下臺的機會都沒有了。讓楊貴妃死,實際上是一種政治選擇,一種唐玄宗保自己小命還是為愛情殉情的抉擇。

    只可惜,唐玄宗葬送了愛人,也沒能留住皇位,事實上這也是太子集團的騷操作,利用兵變最大程度打擊唐玄宗的威望,然後自己去前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最後不走正常程式,直接在靈璧稱帝,把老頭子送上了太上皇的寶座。

    但起碼小命不是保住了麼?

  • 11 # 柒天史詩

    我認為唐玄宗無法在馬嵬坡兵變中救出楊玉環。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攜楊貴妃從長安出逃,儀仗繁華,行進緩慢,途徑馬嵬坡,跟著唐玄宗的禁軍對楊貴妃特別是對楊貴妃族兄楊國忠的積怨爆發,在禁軍瀕臨譁變的危險境地,唐玄宗被迫將楊貴妃賜死。

    這場突發性的兵變,無論是在古人,還是在現人的眼中,都是存在總指揮的,只是這個總指揮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高力士,另外一種認為是皇太子,即後來的唐肅宗。

    但無論如何,都表明了一個很實質性的問題,隨著叛軍威逼長安,天子出逃開始,唐玄宗多年的政治威望一朝喪盡,他已喪失了對這個龐大帝國的控制力,因而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老老實實的回去做個太上皇,渾渾噩噩終老。

  • 12 # 文史走馬燈

    實際上是有的,但是也要看時間段來說。

    (1)當時出逃長安的時候,當權者還是唐玄宗

    當時安祿山軍隊打到了長安,唐玄宗在龍武軍將軍陳玄禮的護送下逃出長安,皇帝和楊國忠討論,應該逃向哪裡呢?楊國忠提議前往四川成都,而李隆基因為長期“信任”楊國忠和楊玉環兩人,所以便同意了。而這個決定是唐玄宗決定的,所以可以認定的是,在出逃之前,唐朝的當權者依舊是唐玄宗李隆基,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

    既然李隆基依舊是當權者,那麼他依舊是有控制下臣的能力的,所以此時自然是有能力拯救楊玉環性命的。

    (2)當馬嵬坡兵變,楊國忠被誅殺的時候,實際上也還有迴轉餘地

    馬嵬兵變的標誌是什麼?有人說是楊國忠被殺了,但是實際上,應該首先關注其源頭,關注兵變的實際發起人是誰?那麼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龍武軍將軍陳玄禮。那麼陳玄禮代表的勢力到底是誰呢?毫無疑問了,就是下一任的皇帝——太子李亨。只有和未來的皇帝透過氣,陳玄禮才敢於放任手下計程車兵們發動兵變,事實上,陳玄禮的確是透過太子近侍李靜忠和太子李亨形成了隱秘的聯盟,或者說達成了新的效忠協議。而這種關係的聯結,恰恰說明了唐朝最高權力的交替,雖然隱晦,但卻也是事實,因為後來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揚鑣之後,太子李亨就直接在靈武繼位了,遙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因此,從楊國忠被殺開始,說明至高權力的交接就已經完成,唐玄宗已經基本無能為力,但如果捨棄一切,卻也能搏一搏。

    (3)當皇帝的近侍高力士和近衛也勸唐玄宗以大局為重時,已經徹底無能為力了

    如果說,陳玄禮和太子李亨的聯結是代表權力完成了交替,卻也只能說明李隆基的權力已經從唐朝至高者下降為與未來皇帝李亨同等的級別,但是,當在場眾士兵要求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的妹妹楊玉環之時,當唐玄宗的近侍高力士也勸唐玄宗忍痛割愛,當唐玄宗的近衛也磕頭請求玄宗以大局為重的時候,李隆基則已經徹底的無能為力了,他在此時也只能選擇了放棄。

    並不是說他不再是皇帝了,而是他已經失去了最最基礎的人心,而這個“人心”,在此天時(安祿山反叛)地利(馬嵬兵變)的加持之下,已經徹底的發生的變化,至此,即使唐玄宗心有餘,也已經力不足了。

    (4)總結

    唐玄宗剛出長安時候,如能乾綱獨斷,則楊玉環未必會死;可一旦權力的交接完成,人心不再的時候,即使是唐玄宗李隆基也已經迴天無力了。

  • 13 # 尋根拜祖

    馬嵬坡兵變,唐玄宗自己的一條命,還是靠妥協換來的,哪來能力救楊貴妃的命?表面上看,馬嵬坡兵變只是士兵自發的行為,目標針對楊國忠。倘若如此,事情就簡單了,安撫好為首的幾個頭頭,事件就能平息了。

    事實上,從頭到尾也沒有一個責任人浮現出來,這說明,責任人根本就不在基層,兵變的頭號目標也絕不是楊國忠。

    其實,馬嵬坡兵變是一場政變,是由太子李亨一手導演的政變,目的就是剷除政敵,從政治上與唐玄宗分道揚鑣,為自己登基稱帝做準備。

    馬嵬坡兵變,為何非要殺害楊貴妃?

    面對譁變計程車兵們提出誅殺楊貴妃時,唐玄宗李隆基說了這麼一句話:“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這個道理難道很深奧?士兵們聽不懂?還是李隆基說的不是事實?都不是!既然明知楊貴妃跟楊國忠謀反沒有關係,士兵們為何一定要誅殺楊貴妃?

    高力士替士兵們做了解釋:“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楊貴妃雖然沒有罪,但是楊國忠已經被殺,楊貴妃是他妹妹,依然在皇帝身邊得寵,萬一她將來挑撥是非怎麼辦?只要楊貴妃活著,將士們心中就不安!

    聽起來有道理,其實太牽強。楊氏一族的富貴榮華,不是楊貴妃能決定得了的,唐玄宗這人,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挑撥的。未來將士們面臨的威脅,絕不是楊貴妃,而是唐玄宗,想想看,假如唐玄宗不想清算被逼宮的賬,死個楊國忠算什麼?

    我估計,沒有馬嵬坡事變,楊國忠也會被唐玄宗作為替罪羊丟擲去,將士們替他動了手,方式上有點被動,結果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楊貴妃想替楊國忠伸冤,挑撥唐玄宗,連唐玄宗本人都不會幹。

    那麼,將士們為何逼唐玄宗殺楊貴妃?因為兵變原本就不是士兵譁變,而是有預謀的政變,除掉楊貴妃是目標之一。

    馬嵬坡兵變,到底誰是幕後導演?

    楊貴妃得罪過誰呢?太子李亨,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唐玄宗本計劃禪位,遭到了楊貴妃的反對,否則李亨已經繼位。誰最恨楊貴妃呢?除了李亨集團,所有對李隆基失望的人都會怨恨她,只是面對皇帝無人敢說,現在連老百姓都敢當面指責李隆基(途中有個叫郭從謹的老人當面批評了唐玄宗),幹掉楊貴妃有什麼不可能?

    沒錯,馬嵬坡兵變,其實就是一場以李亨為核心,由李輔國、陳玄禮、高力士、李俶、李倓共同參與的政治事件。

    陳玄禮和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心腹,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是的,假如不是安史之亂,他們永遠不會支援李亨搞兵變。隨著山河破碎,唐玄宗表現出來的昏庸,讓二人認識到,只有讓李亨才有可能實現重整山河。國家大義,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不過,他們的目標也不完全一致,李亨等人的目標,就是透過兵變,直接逼唐玄宗下課。而陳玄禮和高力士出於對唐玄宗的忠誠,不同意這麼做,他們堅持只誅殺楊氏黨羽。

    很顯然,如果沒有陳玄禮的支援,兵變是不可能成功的,李亨只能退而求其次,同意把誅殺楊氏,及其黨羽作為唯一目標。

    馬嵬坡兵變,背後隱藏的政治目標

    由此可見,馬嵬坡兵變時,掌握兵權的陳玄禮和李亨父子,已經達成了一致,唐玄宗已經是孤家寡人一個,局勢已經由不得他。

    唐玄宗其實不傻,他何嘗沒有看清局勢,那句“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其實是在跟李亨等人討價還價,或者說乞求李亨饒過楊貴妃。

    唐玄宗有討價還價的資本嗎?根本不可能!兵變中雙方最關注的重點,是萬一唐玄宗硬氣起來,如何處置他,絕不是楊貴妃這麼個小人物。萬一唐玄宗不同意誅殺楊貴妃,軍士們一定會強制執行,甚至有可能出現傷害唐玄宗的行為!

    因為誅殺楊氏,只是政變的第一步目標,第二步目標就是要奪權,只有李亨奪權,才有可能對抗安史之亂。假如唐玄宗一意孤行,陳玄禮和高力士也保不住唐玄宗。這就是高力士等人,非常焦急地勸唐玄宗,接受軍士們的要求的原因,他知道兵變的底線在哪裡!

    只有楊貴妃死了,唐玄宗才能保住最後的一點顏面,李亨才能守住孝道的底線,陳玄禮和高力士才不會被貼上背主的罵名。所以,楊貴妃必須死!

    從兵變結束後,李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不久就在靈武登基,強行給李隆基戴上了“太上皇”的帽子。這個結果,很明顯就是雙方產生分歧後,商定的第二步計劃。

    為了這個大目標,誰會在意楊貴妃的命?何況楊氏確實對國家動亂也是有責任的,何況楊貴妃還被貼上了不光彩的標籤!

    綜上所述,馬嵬坡兵變時,唐玄宗這個皇帝就是政治乞丐,他只能被動接受一切結果,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了,怎麼去保楊貴妃?好在陳玄禮高力士,對唐玄宗還有那麼一點個人忠誠度,也好在唐玄宗識時務,沒有搞得父子相殘,夠幸運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幾年?豬牛羊的養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