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影漫千峰
-
2 # 王建國HIST
我認為說李林甫養肥了安祿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安祿山自己的諂媚,阿諛奉承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李林甫同樣口蜜腹劍,面對安祿山這個楊玉環面前的大紅人自然是不想的罪惡,當然幫他說話也是會得到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歡心,同時使自己更加更加的得寵。首先看看安祿山自己的實力
首先安祿山自己可謂是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歡心,宰相房玄齡曾經對皇帝說: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像。王嗣忠也曾經多次上書說安祿山將要反叛。甚至楊國忠也曾經多次說安祿山將要造反,可是唐玄宗認為房玄齡過於耿直,楊國忠說他壞話是因為楊和安祿山有矛盾。可見安祿山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這樣都“弄不死他
2.當然李林甫對於安祿山的幫助也是值得一提的當年王嗣忠說安祿山要謀反,請求唐玄宗殺了他,但是此時李林甫卻說,王嗣忠想要和太子李亨起兵奪皇位。飽經宮廷鬥爭的李隆基自然對自己的兒子是十分的不信任,一聽這樣說,唐玄宗立馬把王嗣忠給抓了起來,還想殺了他。在這方面不得不說李林甫幫了安祿山一個大忙,當然李林甫對他幫的小忙也是十分之多的,畢竟他自己也是要“爭寵”的,投其所好的事情自然要幹。
3.但是李林甫對於安祿山也有一定的壓制作用
安祿山十分的害怕李林甫是在歷史上十分有名的,他為什麼害怕呢?因為安祿山用來討好的計倆在李林甫面前只能說是不值一提,他完全能夠看出來安祿山在想什麼,所以安祿山在李林甫生前是沒有造反的,從這裡雖然有點牽強,但這方面還是要提一下的。
綜上,我認為李林甫確實對安祿山有些作用,但要說他養出來的有點不太恰當,畢竟安祿山自己的生命值也是挺高的
-
3 # 2許雲輝
李林甫從某種角度看,的確是培養安祿山這個禍根的始作俑者。
據《舊唐書》載:唐玄宗時,為預防地方將領尾大不掉,朝廷並不專門委任地方將領為大將,而是多以重臣兼任大將以制衡地方勢力。所以,權傾朝野的奸相李林甫兼任安西大都護與朔方節度使後,因副使李獻忠叛亂,他讓出節度使職務,力薦少數民族首領安思順接任。又因一些曾兼任節度使的高官得以出將入相“參知政事”,威脅到李林甫的一言堂地位。他為杜絕朝臣出將入相源頭,奏請唐玄宗改用“善戰有勇”的少數民族首領擔任節度使,“帝以為然。”
由此,高仙芝、哥舒翰、安思順、史思明、安祿山等少數民族首領“皆專任大將”。安祿山更是趁機在河北擴充實力,後來勾結楊國忠扳倒李林甫,最後發動安史之亂。
故,《舊唐書》說:安祿山最終叛亂,根源就在於李林甫“專得大將之任故也!”
-
4 # 歷史全方位
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拉開了由盛而衰的序幕。
不是李林甫滋養了安祿山。
安祿山自以為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愛,在官員面前驕橫跋扈趾高氣昂,對李林甫也態度傲慢。李林甫為一國之相,精通權謀,立馬透過王鉷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嚇得安祿山唯唯諾諾。
奸詐的李林甫早就看出了安祿山想反的心思,卻並不說破,只是時時處處警醒他。安祿山生怕李林甫揭露了自己的企圖,處處躲著李林甫,就像老鼠見了貓。
有句話這樣說“李林甫不死,安祿山不反”。一定程度上,李林甫對安祿山起到了壓制和制衡作用,使他想反而又不敢反,從而推遲了叛亂的程序。
但安祿山“發家”的早期,少不了李林甫功勞。
安祿山靠著用到極致的溜鬚拍馬贏得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信任,再加上李林甫在他們面前的經常誇讚,使得他步步高昇。李林甫可以算得上是安祿山的恩人。
而且李林甫後期的“維權”,又讓安祿山囤積了豐厚的實力。
李林甫害怕宰相之位易手,排斥賢才,建議唐玄宗重用胡將,阻止邊帥出將入相,從而使得安祿山坐擁三鎮節度使,財大氣粗,長期控制河北一帶。
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瘋狂增長,讓安祿山心裡的草也瘋狂增長,為安史之亂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其實,是唐朝這個朝代滋養了安祿山。
唐朝後期,經濟上,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無地可種,四處逃散,削弱了國之根本;軍事上,邊防節度使權利過大,中央已無法控制;以唐玄宗李林甫為首的領導人的昏庸無道,加速了內部矛盾……
這些,讓原本連個姓氏都沒有的安祿山一步步爬到了三鎮節度使,最後把唐朝繚個天翻地覆。
不管李林甫幫或不幫,制止或不制止,安祿山總會要反,即使不是安祿山,也會是李祿山張祿山。就像一道大堤有了蟻穴,總會被洪水衝潰,不是這裡就是那裡。
歷史的潮流誰也無法阻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5 # 郭思秦
我的答案,安祿山不是李林甫養出來的。
首先,我們要談談安祿山的發家史。
安祿山,畫像
(1)安祿山本人很普通,他母親曾經是個巫師。後來帶著他嫁人了。他呢,不服管,跟繼父關係也不好。後來拜了幾個兄弟,想著出去闖蕩,其中有一個人姓安,他便改了安姓。
(2)安祿山,在幽州時,曾參與偷盜。被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給抓住了。安祿山呢,這個人比較能忽悠。三言兩語,就把張守珪給說的很開心,並認了義父。然後開始在軍隊磨鍊。
(3)因為機靈會做人的原因,很快他被安排到平盧做兵馬使。在任上,他受到一眾人的交口稱讚。簡單來說,有了強大的群眾基礎。
(4)一轉眼間,玄宗要在平盧設節度使了。靠著行賄朝廷重臣,這其中包括李林甫,安祿山成功的拿到了這個位置。
唐玄宗,畫像
平盧節度使,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都知道晚年的玄宗比較昏聵,特別是有了楊玉環之後,更加不理朝政了。
所謂“朝中有人好說話”。安祿山為了爬的更高,不顧廉恥地認了楊玉環做義母。而且他這個人呢,很會裝,每次來覲見,先去楊玉環處,美其名曰他們當地的風俗就是這樣。裝出一副,憨厚的樣子。實則這是一種,“曲線救國”的路數。有了楊玉環做靠山,安祿山會不能出頭?畢竟枕邊風是很厲害的。
其實,安祿山的崛起,歸根結底是唐朝府兵制的沒落,募兵制崛起造就的。
節度使,自行募兵,除了統帥由唐王朝認命,下面計程車兵可不認帝國啊。
總結因為唐玄宗的怠政,出現了節度使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
起初,“開元盛世”時,玄宗或許可以掌控天下。
但安祿山利用玄宗的信任和不作為,才是造就後來的禍根。
所以,安祿山後來的造反,跟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幫助騙取信任有一定關係。但絕不是他養出來的。
李林甫,電視劇,劇照
-
6 # 史爭朝夕
李林甫怕漢人節度使威脅他的相位,於是向唐玄宗建議重用胡人。但是偏偏李林甫能震懾安祿山,李林甫一倒,楊國忠震懾不住安祿山,安祿山便反了。
-
7 # 華夏長河五千年
很顯然不是的,安祿山是唐玄宗養出來的禍根。
首先,唐玄宗後期,年老昏聵,李林甫是奸相,只想把持朝政。而楊國忠也想靠著妹妹楊玉環的關係把持朝政,所以,楊國忠找了安祿山聯盟,安祿山想要軍權,而楊國忠想把持朝政,所以李林甫和安祿山不是一個陣營的。反之,李林甫是非常想除掉安祿山的。
其次,安祿山不顧臉面,拜楊玉環為乾孃,以加大自己掌握的權利,而玄宗看在楊玉環的關係上竟然不考慮就答應了。這是典型的枕頭風,所以安祿山從根本上說,是唐玄宗養起來的。
再次,唐玄宗後期,貪圖安逸享樂,懈怠國事,導致了奸臣弄權。對於阿諛奉承的安祿山並不懷疑,反而更加委以重任。認為其不過一介武夫,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高估了自己,沒想過安祿山居心不良,所以,是玄宗養大了安祿山這個禍根。
綜上所述,是玄宗的年老昏聵,貪圖享樂,懈怠國事,一手養大了安祿山這個禍根。才敗掉了大好江山。
-
8 # 正史漫談
安祿山之禍,是李隆基和李林甫二位共同培育出來的。其中有李林甫私慾的驅動,但罪魁禍首還是在於皇帝本人,當然還有安祿山本人太賊的原因。
雜胡安祿山能不斷鹹魚翻身,源於他會認爹安祿山本名阿犖山,原本是營州(遼寧境內)的一個雜胡,也就是混血胡人的意思,從小父親早死,母親改嫁給突厥人安延偃,他順勢改名為安祿山,這是第一次認爹;
後來,他在大唐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手下當兵,由於驍勇善戰,被後者任命為捉生將,類似於一種基層的偵察兵軍官。而安祿山確實挺有點能耐,他每次帶著幾個騎兵出去偵察,動不動就能抓到幾十個契丹人回來;再加上他情商賊高:“狡黠,善揣人情”,張守珪對他越發喜愛,因此收為養子。這是第二次認爹;
公元736年,安祿山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當時他已擔任平盧擊討使、左驍衛將軍,但在一次奉命追殺叛逃的契丹、奚族人時,由於得意忘形、孤軍深入,遭到慘敗。張守珪雖喜愛他的機靈,但仍按照軍法準備將其處死。
關鍵時刻,安祿山的能說會道救了自己一命,他大叫:“大夫不欲滅奚、契丹邪!奈何殺祿山!”惜才的張守珪猶豫了,於是他安祿山送到京師讓朝廷定奪。
時任宰相張九齡堅持依法行事,並且預測到他日後會造反:
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但拍板的李隆基認為安祿山機靈能幹,最終決定法外開恩,讓他擔任白衣將領,也就是沒有爵位,但仍在軍隊中擔任職務。其實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這下安祿山終於攀上了他一生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貴人,後來他再次認親:認李隆基當爹、認楊玉環為娘。
善於揣摩人心,安祿山日漸備受李隆基重用接下來,進入了皇帝法眼的安祿山青雲直上,逐漸升任平盧兵馬使。他也將自己善於察言觀色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對於身邊的任何人,都能夠刻意迎合,以至於所有人都說他的好話;而對於李隆基,那就更不用說了。每次朝廷的的人來到平盧公幹,安祿山總是盡心打點,不僅態度足夠謙卑,金銀財寶、土特產、貂皮鹿茸人參那啥的更是毫不吝嗇。有了這些人吹風,安祿山給李隆基的印象自然是越來越好。
公元741年,李隆基的“特派員”——御史中丞張利貞擔任河北採訪使,來到平盧瞭解基層情況。面對這樣一位重磅人物,安祿山使出了全身解數伺候。當然回報也很豐厚:張利貞回到長安後,安祿山為迅速被提拔為營州都督,充平盧軍使,兩蕃、勃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可以理解為東北地區的總司令。
第二年,李隆基將平盧軍的規格升級為節度使;首任長官,自然是大紅人安祿山同志。至此,這位曾經的雜胡,一躍成為了大唐十位節度使之一,這簡直比如今人們常鼓吹的“美國夢”還要神奇。
當然了,嚐到甜頭的安祿山不會就此停止腳步,他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華”,以期待更進一步。
在私心的驅使下,玩弄權術的李隆基與李林甫,將安祿山養成了一頭巨獸當上了節度使後,安祿山直接接觸李隆基的機會就多了。按規定,節度使要按期入朝彙報情況,而安祿山則抓住每一次機會,把他的拍馬屁功夫發揮到極致。
比如在公元743年,他恬不知恥的上奏:“去年營州蟲災,微臣向天禱告‘若我對陛下的忠心不正,那就讓蟲子吃掉我的心;若上天認為我忠心可鑑,那就讓蟲災趕緊消失’,你猜怎麼著,微臣剛剛禱告完畢,東邊就飛來一群鳥,把蟲子吃光了~”
這完全就是瞎扯淡了,一般人哪說得出口。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偏偏李隆基對此很是受用。第二年,安祿山兼任了范陽節度使,也就是說,大唐的邊鎮,他佔了1/5,但這並不是終點。
其後,安祿山時常向朝廷輸送東北地區的各類土特產,由於送得太頻繁,史書這樣描繪其情形:“不絕於路,郡縣疲於遞運”。
公元747年,安祿山再次入朝,為了表示忠心,他甚至認比自己小很多歲的楊玉環為娘;同時,他還假裝不認識太子,說辭是:“臣愚,曏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儲君。”就是隻認識天子,不認識儲君。
這玩意,為了拍馬屁,連下一任皇帝都得罪了,可想而知李隆基有多感動,估計差點眼淚都出來了。
而安祿山之所以能夠擔任節度使,他最該感謝的除了李隆基,還有李林甫。
在之前,為了防止專權,李隆基旗下的那些宰相們每隔幾年就要換一波;而李林甫在位時,由於大唐國力蒸蒸日上,李隆基已經逐漸失去了雄心;再加上李林甫過於會鑽營,逐漸得到了李隆基的寵信,從此他在宰相之位上一待就是十幾年。
按照原來的規矩,大唐的邊鎮節度使都是些忠厚名臣,而且不兼任、不連任,幹得好的話就可以入朝為相。而這些人在李林甫看來,就是影響自己專權的威脅。為了斷絕邊將入朝之路,他向李隆基如下建議:
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心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他的意思是:文臣太斯文,去邊鎮當老大容易怯戰;並且這些人大權在握,時常結黨營私,如果與朝裡內外勾結,那就危險了。而胡人不怕死,在朝裡沒有根基,根本不存在與朝廷中文官勾結的可能。
而實際上他的小算盤是胡人普遍不認字,根本沒有入朝為相的可能;而李隆基也擔心邊鎮與朝廷裡的勢力勾結,比如名將王忠嗣與太子關係太好,就讓他頗為警覺。
於是君臣一拍即合,安祿山這才當上了節度使。其後高句麗人高仙芝、突騎施人(突厥的一支)哥舒翰紛紛身兼多個節度使之職。當然,除了安祿山外,其他人對大唐還是比較忠心的,但就這一顆老鼠屎,就能壞了大唐這鍋好湯。
公元750年,安祿山被封為東平郡王,開創了異姓封王的先河;第二年,他兼任了河東節度使,一人身兼三節度,大唐北部精兵全部在他麾下。
與出身貴族、受過良好教育的哥舒翰不同,安祿山自小不學無術,靠著投機倒把才位極人臣,實際上根本沒什麼忠君、愛國的概念。自此,他兵權在握,野心進一步膨脹;加上平日裡時常進出長安,對皇室的驕奢淫逸是羨慕不已;況且早已得罪了太子,未來的榮華富貴存在不確定因素,自然而然的,他現在只剩下了一條路:自己當皇帝。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自然是李隆基、李林甫。這二位為了一己之利,不惜任人以親、破壞規則,最終養虎為患,害得大唐生靈塗炭,從此一蹶不振。即使到今天,這一教訓仍值得我們深思。
-
9 # 九日共由
“安祿山這個禍根”是時代的產物,不會是某一個人培養的。要說培養那李隆基、楊玉環、李林甫、楊國忠都有不少“功勞”。
-
10 # 楓葉0829
安祿山的發跡與李林甫無關,相反的是如果李林甫在安祿山是不敢反的。史書上記載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交談,都能猜透他的心思並搶先說出,讓安祿山驚懼不已,即使數九寒冬也會惶恐得汗流浹背,不敢有絲毫隱瞞。
李林甫李林甫是奸臣沒錯,但確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
李林甫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嫉賢妒能,口蜜腹劍,但是當時在處理朝政等事務上,李林甫並沒有太過失責的地方,現在看來,他所求的只是權力,對於所有對他權力有威脅的人都是欲除之而後快,包括唐玄宗的第一任太子等人。
安祿山安祿山的發跡之路第一位貴人是張守珪,因對抗吐蕃有功,升遷為當時的幽州節度使。正是張守珪的賞識,使得安祿山從一個偷羊小賊累功升遷為平盧兵馬使,當然這其中與安祿山的驍勇善戰是脫不開關係的。
第二位貴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可以說安祿山是李隆基一手培養出來的。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時,多次賄賂朝廷官員,在玄宗面前為其美言,使得玄宗注意到了當時的安祿山。之後安祿山升任平盧節度使,可到朝廷上奏議事。在之後由於唐玄宗的寵信,他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得安祿山掌控了全國一多半的兵力。
可以看到,安祿山的發跡主要與唐玄宗的信任有關,至於李林甫在其中,最多因為賄賂為其說過幾句好話而已。
-
11 # 深透國際
安祿山能夠從一個窮孩子成為三大軍區的司令員,首先是自身努力,其次是皇帝寵幸,第三才是李林甫美言。其實李林甫美言也是因為看到皇帝喜歡安祿山,才順著皇帝投其所好甚至利用安祿山罷了,李與安並無利益捆綁,因此安祿山的坐大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
安祿山屬於“雜胡”,父親與母親不是同一個少數民族,用現在的話說是混血兒,混血兒一般都能生出優質品種,安祿山年輕時人高馬大,儀表堂堂,是個帥哥,但小時候父親死的早,母親又改嫁,自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走南闖北,窮苦潦倒,也讓他見了不少世面,關鍵是學會了九種少數民族的語言,這為他今後鎮守邊疆與各少數民族打交道提供了方便。
安祿山20多歲時,在幽州因偷羊被抓,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本欲殺之,可是安祿山一番豪言壯語,說現在正是用人之際,願意待罪立功,張守珪看安祿山儀表堂堂,談吐不凡,就把他收入帳下,擔任偵察兵去抓舌頭,沒想到安祿山出手不凡,一下子抓了很多舌頭,讓李守珪刮目相看,引為親信。加之安祿山精通九種胡語,也立了不少戰功,又會來事,在邊疆一路升遷,很快就可以與中央說上話了。安祿山透過行賄收買了中央的宦官、大臣,都紛紛給安祿山說好話。39歲時,擔任平盧節度使,兩年後,兼任范陽節度使,官運亨通。
安祿山之所以能飛黃騰達,除了自己鎮守邊疆有貢獻外,還趕上一個機遇。唐朝重視文化,唐詩、戲曲、歌舞盛行,剛開始幾任宰相都很有文化,但到李林甫當宰相時,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排擠有文化的官僚以減少競爭對手。以前唐朝官場有個慣例,邊疆守將表現突出,可以回京擔任高官,由於大多數守將都是漢族,都想回來任職,李林甫就建議唐玄宗改用胡人守邊,而胡人一般都沒啥文化,對回京任職興趣不大,所以不斷向唐玄宗說安祿山好話。
唐玄宗本身就是依靠政變登基,知道內外勾結很容易釀成政變,胡人畢竟非我族類,一般不會與朝廷權貴勾結一起,所以,李林甫的提議正合唐玄宗心意。這樣,安祿山在邊關一升再升,直至一人身兼三個節度使,也就是三個軍區司令員。安祿山在唐玄宗年前很會忽悠,一副忠心耿耿模樣,有時還裝傻充愣,說胡人不知太子是啥職務,只知道有皇上,見了太子竟然不拜,這雖然得罪了太子,但卻讓唐玄宗很滿意,就以為太子不可能勾結安祿山威脅自己的皇權了,福祿山一百個放心。
因此,安祿山的坐大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李林甫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利用安祿山而已。事實上,李林甫對安祿山還是有防備的,安祿山在邊疆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李林甫的眼線,李林甫混跡政壇一輩子,識人造詣登峰造極,對安祿山洞若觀火,能夠摸透安祿山的心思,經常是安祿山心裡咋想的李林甫都能一語道破。所以,安祿山很忌憚也很佩服李林甫,稱呼李林甫為“郎”,要知道,在唐朝時只有僕人對主人才稱“郎”的。
安祿山在李林甫時代不敢輕舉妄動。但到了楊國忠時代就不同了,楊國忠屬於坐直升機式上升的幹部,入朝7年就當了宰相,沒啥真本事,與安祿山也不對路,二人水火不相容,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要造反,要不是唐玄宗護著,當然也加著安祿山機靈,每次才化險為夷。安祿山之所以在唐玄宗晚年時造反,除了個人野心膨脹外,還怕唐玄宗一旦歸西,太子登基,楊國忠為相,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這樣,才打著誅奸相的旗號,舉兵反唐。
-
12 # hanjiangxue2513
我覺得不是,李林甫在一程度上促使了安祿山的成長,但是禍根不是他埋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安祿山之所以成為唐朝滅亡的禍根,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當時的節度使制度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造成了幹弱枝強的形式,而安祿山後期集三個鎮的節度使於一身。
2.唐玄宗執政前期精明強幹才有了開元盛世,到了後期不思進取,只顧吃喝玩樂,造成了政治混亂不堪,加上奸臣當道,而安祿山讒言獻媚迎取聖心,唐玄宗放權給了安祿山致使他一步步做大,李林甫作為奸臣起到了一個加快安祿山崛起的速度,如果沒有皇帝首肯安祿山即使再巴結李林甫他也坐不上三鎮節度使的職位。
3.唐朝在唐玄宗執政後期已經是地方強,中央弱了,朝局混亂不堪,各鎮節度使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土皇帝,藩鎮割據從來都不是好的現象,像西周一樣,前車之鑑,而唐朝還推出節度使制度自然為滅亡留下了最大的禍根。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安祿山不能說是李林甫埋下的禍根,只能說李林甫促使了安祿山崛起的速度。
-
13 # 馬卡卡
不是
安史之亂是唐朝地方政治體制和軍制崩壞的共同結果先說軍制唐朝剛開始的時候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是花錢少,士兵忠於國家的傾向高,不容易變成將領的私人勢力,我們想一下木蘭詩裡,木蘭要去參軍得自己去買馬帶武器,這就是府兵的樣子,國家分給府兵以土地,不讓府兵繳納稅收,府兵們忙時打仗,閒時種地。但是隨著國家的安定,大規模的全國性戰爭沒有,取而代之的是針對邊疆部分地區的駐屯,這時候府兵制就不太適合了,因為府兵要自己耕種土地,那麼讓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長時間駐屯在外地,家裡也就荒廢了,所以一時間逃亡的非常多,加上地方勢力對於府兵土地的兼併,到了唐玄宗時期,各地的軍府已經沒有兵員可以調了,(當然了,富家大戶對於土地的爭奪不僅僅是針對的府兵們,是針對的全體老百姓,只不過這裡麵包括了府兵而已)於是宰相就上書取消府兵制,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還把募兵的家屬也送到邊疆去,隨軍一起戍邊。募兵制的實行,讓將領們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親兵,但這也是客觀變化要求所導致的結果,府兵制時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領用起兵來非常不習慣,而且府兵換防頻率比較高,往往一批兵員剛訓練好,他們退伍的時間就到了(有點像我們的消防員制度),所以戰鬥力水平不是很高。換成募兵制以後,有一段時間戰鬥力爆棚,打得周圍少數民族有點一下子接受不了。這時候的募兵制還是體現了自己正面作用的,但是第一個制度加上第二個制度,就有些坑了。二是地方行政制度唐朝初年沿用的是隋朝州縣兩級制度《隋書·地理志上》載隋“大凡郡一百九十 , 縣一千二百五十五” 。而據《舊唐書·地理志一》 , 唐貞觀十三年(639)已是“凡州府三百五十八 , 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縣”。州郡數幾乎增加了一倍 , 縣數也有了大幅增加。也就是說,中央當時直接管轄這麼多州和縣,一時之間事情更加的紛雜,太宗時期,派了十三個親信大臣,比如李靖、楊恭仁等,代表皇帝以各種使節的名義巡幸一些地區貞觀初 ,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 水旱則遣使, 有巡察、安撫、存撫等名。但這僅僅是暫時性的虛設機構,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覺得這種方式確實挺好用的,到了玄宗朝的時候,設立各種採風使,巡查使都是經常使用的方法,漸漸的虛的三級制度向實的三級制度轉變。而這種轉變最為典型的就是在邊疆地區。本來邊疆地區的軍隊只是負責軍事的,可是隨著地方體制的變化,中央政府覺得,與其把錢收到中央在送到各個邊疆花,太費事了,效率比較低,不如讓軍事將領成為地方長官,採用靈活的方式自己決定軍費的開銷,還省去了押韻軍費和糧食等物資的成本。這樣做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東北方向的三個藩鎮,因為這三個藩鎮靠近河北地區,歷來就是中國的產糧大省,人口大省,中央政府的這種做法,讓該地區的對於中央向心力大大減少了,相比而言,西北地區的藩鎮由於地廣人稀,氣候惡劣,所以僅僅是對中央的依靠程度降低了。第一條加上第二條,其實為藩鎮的獨立創造了物質基礎,那些地方的節度使擁有兵權和財政權,而這些東西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完全由自己掌握,想不想聽話只看自己是不是樂意了,那麼為什麼是安祿山呢?在安祿山之前,中央政府對於邊疆地區人事的運用還是保持了一貫的高水平的,就是“出將入相”,掌管邊疆軍事和地方事務的是文臣,而且是漢族的文臣,他們這些人在地方做節度使,任期結束以後就可以回中央擔任丞相一類的官職,所以對於中央政府是很支援的,但是宰相李林甫建議,取消這種制度,讓武將出任節度使,任期結束以後,也不必再到中央來任職,一般是派往別的藩鎮任職,或者是擔任勳官,即地位很高,但是沒有實權。很多人覺得這是李林甫生怕別的文官大臣搶了自己的位子,但是這種看法有些片面,確實李林甫有這方面的考慮,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唐玄宗肯定了這個建議,並且讓其實施了,這就說明其中有更深層的思考,這種思考與李林甫的身份有關係,李林甫是皇族出身,他的先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算是半個帝系,這種人肯定不希望李唐的江山落入別人之手,而“出將入相”這個制度,恰好有推翻李唐江山的可能,假設一個有野心節度使,在地方任職,趁勢培養自己的勢力,然後任期結束後,返回中央擔任宰相,他既掌握了地方上的武裝,也掌握了朝廷上的執政權,如果這時候振臂一呼,是很有可能真的成功的,所以李林甫建議取消這個制度,唐玄宗也同意,並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政治鬥爭的需要。這種制度下,很多胡人將領獲得了機會,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是哥舒翰,一個是安祿山。安祿山所在的河北地區,陳寅恪先生認為當時該地區已經胡化了,認為是“胡化河北”,說這個地方由於世代北方胡族遷入,胡族及其混血的數量,已經超過漢人了,如果要選擇地方的執政長官的話,一個胡族的優勢,會比漢族大很多,但是,最新的資料顯示,陳寅恪說的,僅僅是幾個邊疆的藩鎮地區的現象,並不是整個河北地區,從後來顏真卿兄弟組織的勤王勢力也可以看得出來。安祿山是河北營州人,是胡化最嚴重的幾個地區之一,其母親是突厥人,父親可能是個白種慄特人,後來他母親改嫁給一個姓安的,改名叫安祿山,因為從小在這片地區長大,對於這片地區非常瞭解,跟各種不同民族的人做過生意,會六種語言,由於家境貧寒,所以形成了非常能吃苦,擅於揣摩大人物的心思的性格,這些都在其後來的崛起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安祿山結識了駐守河北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被其看重,張守珪作戰之前派很多人去抓幾個敵軍的舌頭,別人總是搞不來,但是安祿山總是次次成功,所以把他升為偏將,後來在作戰中,安祿山都非常的英勇,所以總是受到張守珪的保舉,九年之後,已經做到了北方三個藩鎮之一的平盧地區的節度使了安祿山由於之前獲得了一次前往長安的機會,用他擅於討好人的性格,獲得了唐玄宗的好感,而且以後每次有唐玄宗的使節來河北視察,安祿山總是好吃好喝,好處給足,所以唐玄宗對他的印象越來越深,所以官也做得越來越大,成為北方三個地區得節度使,還兼任整個河北地區得采風使,勢力達到了頂點。但是據後來的研究,唐玄宗之所以將三個藩鎮的節度使通通給了一個人,其實也是現實的需要,這三個地區的軍事行動總是需要統一的協調,讓一個人兼任,也是提高軍事方面的效率決定的,只不過所託非人罷了,而且,帶兵打仗是一種能力,指揮作戰又是另一種能力,安祿山在後一個能力方面,表現得十分平庸,擔任要職以來,不僅沒打過什麼打仗,相反還有還幾次慘敗,但是由於唐玄宗對其十分放心,沒有得到追究。安祿山一開始並沒有謀反之心,我們獲得的史料,特別是在“送朝”以後,就很講究胡漢對立,以為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對於安祿山抹黑嚴重,但是當時的唐朝用人是非常開放的,胡族的將領很多,為國戰死沙場的也多的是,並不能認為,只要是胡族的將領,就會有異心。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最早應該是在李林甫死後。李林甫生前,一直擔任宰相,由於其能力很強,所以對於邊疆的控制也很緊。安祿山幾次見到李林甫,李林甫提的一些問題,都特別深刻,直指問題的關鍵,所以安祿山特別怕李林甫,每次見李林甫都都打哆嗦,派去京城請安的人回來如果報告說,李林甫這次很不高興,安祿山都會心驚肉跳的。但是後來李林甫去世了,唐玄宗不太理正事,掌權的楊國忠能力不行,控制不了安祿山,還和他矛盾重重,還時常威脅安祿山,加上楊國忠為了獲取軍功,攻打南詔,導致中央兵力損失一半,這才導致安祿山起了謀反之心,本來是想等唐玄宗死後再謀反的,但是楊國忠逼得太緊,所以提前動手了。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大致的由來--------另外多說一些,其實如果不是唐玄宗和楊國忠等人,在得知安祿山謀反以後的決策過於傻逼,其實安史之亂也根本不用打八年,一年不到也就得了,當時顏氏兄弟已經發動起來,讓河北大部分地區都反正了,甚至平盧節度使轄區內的守軍都起來了,李光弼他們的隴西部隊也眼看著要收復河北,沒了基地的安祿山部隊,只是作困獸之鬥,可惜訊息傳來,潼關失守,然後大部隊趕去勤王,光復的地區也很快重新淪陷,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也被殺了,叛軍重新擁有軍事物質基地,所以後來斷斷續續又打了八年。。。。。
回覆列表
不是,安祿山是唐玄宗養起來的。安祿山怕李林甫怕的要命,見到李林甫跟耗子見貓一樣,在李林甫活著時絕不敢有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