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塵滾滾

    三家分晉主要原因就是卿族實力太過強大,而智伯家實力過小,以至於無法對下面的人進行強有力的管理導致了內部分裂。

    在晉獻公在位期間,發生過這麼一件大事,這件事當時涉及到的可能僅僅是自家事,但對後來當晉國確實在是生死攸關。晉獻公在位26年,殺完了晉文侯子孫,其最終目的就是鞏固君位。值晉獻公此舉鞏固了自己的君位,卻也失去了最大的助力。

    於是,王族實力弱小,最終被三家分晉。

    總的來說,公元前453年,趙氏聯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歷史進入到戰國七雄時代。

  • 2 # 花開水不流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誌。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採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佔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 3 # 王建國HIST

    如何分的?

    事情發生在春秋末期,勾踐成了最後一位霸主。

    智伯瑤執政後,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要求趙康子,魏桓子,韓康子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公家,自家首先拿出了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

    但是到嘴裡的肥肉如何能夠吐出來,但是由於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戶口割讓給了晉公;魏桓子也因為懼怕智伯瑤,也給了。

    但是趙襄子不肯給。

    不給便開打,晉公命令智家,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

    趙家被圍困在晉陽。但是晉陽城憑藉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

    最後智伯瑤下令水淹晉陽,以求民變,但是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不肯投降。

    韓康子,魏桓子心想,智伯瑤能夠水淹晉陽,自然也能水淹安邑和平陽。便起了警惕之心。

    後來趙襄子命令張孟談挑撥離間果然成功。智伯瑤被殺。晉公後向齊魯借兵討伐三卿,後來打不過死了。

    公元前403年上表周威烈王封他們為諸侯。

    至於如何分,肯定是各憑實力

  • 4 # 乏味的生活1982

    春秋時期,晉國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它多次打敗齊、楚、秦國,稱霸中原。到了戰國時期,齊、楚、秦都還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晉國卻銷聲匿跡了。

    這是因為,春秋中期以後,晉國國君手下卿大夫勢力不斷增大,他們掌握了國家大權,國君便成了他們的傀儡。當時掌握國家實權的卿大夫有六家,即韓、趙、魏、範、中行、智氏,被人們稱為六卿,也叫做“六將軍”。 六卿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並且有的在領地內部進行了變革,廢除原有的公田制度。這些大夫們採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即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利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此後,六卿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範氏和中行氏聯合鄭國、齊國進攻趙氏。公元前493年,趙鞅宣佈了獎勵作戰的政策:凡是立有軍功者,平民以上的獎勵數量不等的土地,奴隸則免為平民。後來趙氏打敗了中行氏和範氏。智、韓、趙、魏四家就瓜分了他們的地盤。

    智、趙、韓、魏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勢力最大。晉國政權便掌握在智氏的手裡。智氏很想廢掉晉國國君,取而代之,但又害怕韓、趙、魏三家與他爭權,於是,智氏便找了藉口來削弱三家的力量。他說國君要去攻打越國,要求三家各獻出一百畝地給國君。如果三家答應了,那麼智氏將得到三百畝土地,如果三家不答應他的要求,他便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三家。此乃智氏打的如意算盤。結果,韓庚子和魏桓子害怕智氏,均交出了一百畝地,而趙襄子不買賬,他認為土地是祖宗基業,不能隨便就送人情。這樣一來,趙家被孤立了起來。智氏便帶領韓、魏兩家的軍隊攻打趙氏,且許諾一旦攻破趙氏,三家平分他的土地。

    公元前455年,智氏聯合韓、魏兩家圍攻趙家的晉陽城,雙方僵持了三年。公元前 453年,智氏引晉水灌城,正當晉陽城危機之時,趙氏卻與韓、魏秘密聯合起來,滅了智氏,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為侯國。

    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誌。史學界亦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 5 # 長島男爵

    打仗唄,諸侯打仗跟大夫打仗沒什麼差別,可以聯合一方打另一方,有聯合也有背叛,各大夫就像賭徒,以自家領地為籌碼,希望可以贏得更多的籌碼,以進行下一個賭局。

  • 6 # 熾熱的小丑

    首先是哪三家?

    趙、魏、韓。

    然後是分前是啥狀況?

    晉作為春秋霸主,在晉獻公時逐殺諸公子,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晉公的權利越來越小,到晉末期,晉內部由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制衡,趙先出手,拿下範和中行氏。這個時候只剩下韓、趙、魏、智,智最牛,勢力最強,是大哥。

    分的原因是啥?

    智作為大哥,發話說為了使我們晉強大,我建議我們每人出一點土地和人口獻給晉公,我先出1萬戶,你們自己看著辦。韓最小,膽也小,也跟著劃出土地和人口;魏一看情況我也給吧;趙比較剛,不給還嘴硬。智作為大哥向晉公彙報,晉公便讓大哥帶隊攻打趙。結果2小弟韓、魏最關鍵時刻倒戈了,智把自己填進去了。這就是為啥要分的原因。

    三家分晉是如何劃分的?可以說是按照3步驟走的。

    一步驟:韓趙魏滅了智,就把智的土地給平分了;

    二步驟:晉公一看智被滅了,氣不過,借兵攻打3家,兵敗氣死了。然後韓趙魏把剛繼位的晉哀公撤了,瓜分了剩下的土地;

    三步驟:韓趙魏派使者見周王,討封諸侯,周王做個順水人情就答應了。

    三家分晉是春秋的結束,戰國7雄的開端。

  • 7 # 莊蘇谷

    如果只看電視連續劇,會覺得三家分晉只是一場晉陽之戰而已。趙襄子擊敗智伯,與韓魏兩家分了智氏領地。

    真實的歷史卻是“三家分晉”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過程,而若要從根源上探討晉國的分裂,更要從春秋早期開始說起。

    一 以小代大,公室衰落

    前745年,晉國第十二位國君晉昭侯將他的叔叔姬成師封於曲沃,稱為曲沃桓叔。

    前678年,曲沃桓叔的孫子姬稱殺死晉國國君姬緡,並以珍寶賄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姬稱為晉國國君——曲沃小宗自此取代晉國公室大宗,史稱“曲沃代晉”,姬稱即晉武公。

    前677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位,即晉獻公。獻公在位時期,為防止大宗反撲,將晉國的公室子弟誅殺殆盡,起用士蒍、荀息、等一大批異姓人才為卿大夫——為晉國日後的分裂埋下伏筆。

    二 世族競爭,強者生存

    前633年,晉獻公之子晉文公姬重耳設立六卿,以其分擔晉國朝政。此時晉國公室早已凋零,六卿就在狐氏、先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幾個異姓世族中挑選擔任,兩百多年的殘酷淘汰就此開始。

    前621年,狐射姑在迎立新君問題上與趙氏起衝突,逃亡北狄和潞國。狐氏衰敗,出局。

    前596年,先榖被排擠逃奔狄國,策劃反攻未成。先氏族滅,出局。

    前583年,晉景公欲遏制世族,加強公室實力,號召其他世族攻擊已經連續兩代執政的趙氏。趙氏被滅門,只剩下趙武活下來,趙氏孤兒的故事即來與此。後在韓氏的幫助,趙武重新繼承趙氏。

    前552年,欒盈被範氏驅逐,兩年後借齊國軍隊回攻晉國,兵敗身死。欒氏族滅,出局。

    前497年,趙氏、智氏、魏氏、韓氏聯合驅逐範氏、中行氏。四年後,範氏、中行氏藉助齊國力量反攻,戰敗,退出晉國政壇。

    前458年,知氏、趙氏、韓氏、魏氏盡分範氏、中行氏的土地。至此,晉文公時代的十幾個世族只剩下他們四大家。

    三 晉陽之戰,奠定格局

    前455年,智氏以趙氏拒絕獻地歸還晉國公室為由,聯合韓氏、魏氏圍攻趙氏的晉陽城。趙氏說服韓魏兩家臨陣反水,智伯戰敗被殺,智氏族滅。

    前452年,晉出公姬鑿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韓趙魏三卿,戰敗後病死。此後,三家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逐漸瓜分了。

    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請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天子同意,三家正式立國,但仍給晉國公室保留極小的領地。

    前376年,趙、韓、魏瓜分了晉國公室僅存的土地,晉國最終滅亡。此時距離晉陽之戰已經過去整整79年,距離晉文公設立六卿整整257年。

    三國建立之初,領土交錯,這是因為最開始晉國國君給他們的封地就是分散的,他們在吞併其他世家土地的時候,也是一塊塊分散著吞併(從文章第二部分配圖可以看出)。所以韓趙魏三家在從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多次交換過彼此領地。

  • 8 # 慕孟偉123

    提起山西,大多數人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韓趙魏,還有三國時期英勇無比的關羽,此外大名鼎鼎的故事《趙氏孤兒》也是發生在山西,讓人引以為傲大唐王朝的締造者李淵父子也是在山西起兵的,名人典故數不勝數,正因為如此,山西有著豐富珍貴的古建資源,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的說法,但能夠讓人感到跌宕起伏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

    三晉名稱跟三家分晉有關

    山西又稱三晉,就是與三家分晉有關係,山西的簡稱是晉,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在山西地區的是個大國晉國,實際上,最初分封的時候並不是晉,而是唐,武王伐紂以後,建立了周朝,為了維護周的統治,周朝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封姬虞為侯爵,姬姓晉氏 ,姬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其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 後其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

    唐叔虞的名字和分封都很有傳奇色彩,周武王有一天夢到了玉帝對他說,你老婆邑姜會生一個兒子,名叫虞,我將唐地賜給他。沒過多久邑姜果然生了個兒子,手掌心裡有一個虞字,於是就給他取名虞。

    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即位,唐地發生了叛亂,於是周朝出兵滅了唐,有一天周成王和叔虞在一起吹牛聊天,周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的形狀送給虞說:“我用這個分封你。史官就要求擇吉日給叔虞分封,周成王說我們吹牛呢 ,史官反而認真了:天子無戲言。周成王只好將唐地分封給叔虞,國號為唐,後來他兒子改成晉,從此晉就跟山西分不開了。

    三家分晉以後,晉國變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這三個諸侯國同屬於晉國,因此韓趙魏也叫三晉,於是山西這塊地方也就有了三晉的說法。

    晉國是諸侯國的領頭羊

    晉國分封以後,由於晉國的地理優勢,在諸侯國中一直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僅次於姜太公的齊國,而其實春秋諸侯國的爭霸也主要在齊國和晉國之間展開。

    雖然春秋五霸有很多版本,但是最沒有爭議的兩個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他版本都是因為或多或少有爭議,才會出現多個版本,甚至還在《鮚崎亭集外編》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這樣的版本,可見晉國的實力,那絕對是一騎絕塵。

    晉國的衰弱就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原來的中原大國被分裂成三個諸侯國自然實力大減,那麼三家分晉到底怎麼回事呢?

    三家分晉的兩個關鍵人物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要求諸侯國再分封,稱為大夫、卿等,這些也都有封地,目的是拱衛為諸侯國。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於是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兼併,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而決定是韓趙魏分晉而不是智家獨大的兩個人物一個是智伯瑤,另外一個是張孟談。

    智伯瑤是智家的首領,當時晉國境內智家的實力最強,如果不出意外兼併韓趙魏那是遲早的事情,不過實力最強的時候往往也是最掉以輕心的時候,智伯瑤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智伯瑤打著復興晉國實力的旗幟,要求韓趙魏三家向晉公獻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韓、魏兩家懼怕智家的實力,於是就各自獻出了,但是趙家由於實力弱小,拒絕獻出,於是智伯瑤威脅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家。

    趙家的家主趙襄子知道寡不敵眾,於是率領士兵退守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於是三家將晉陽團團圍住,趙襄子突圍不出去,三家也無法攻進去。

    這樣下去,對於防守的一方是不利的,一座城再大,也有物資用完的那一天,於是智伯瑤認為自己必勝,變得更加驕傲自滿。

    為了加快攻佔晉陽的速度,他就利用晉陽邊上的晉水作為攻擊的手段,首先讓士兵挖了一跳水渠通往晉陽,在上游攔壩蓄水,正好趕上雨季,大壩裡的水滿了,智伯瑤就讓士兵掘開大壩,大水就淹了整個晉陽,城裡百姓流離失所,反而堅定了老百姓的抵抗之心。

    不僅如此,智伯瑤還到處顯擺,拉上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並且得意洋洋的告訴兩個人:都說大河是天然的屏障,在我手裡照樣可以作為武器攻下一座城。

    韓康子、魏桓子兩個人暗暗吃驚,因為在他們的封邑各有一條河,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這個時候,第二個關鍵人物就出場了。

    這個人就是趙襄子的門客張孟談,張孟談對趙襄子說,韓、魏兩家並不是真心實意跟隨智伯瑤的,這樣我們就有機可乘,我要出去說服他們。

    於是張孟談出城找到韓康子、魏桓子兩個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智伯瑤飛揚跋扈的表現,讓本就對趙家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的兩家堅定了共同對抗智家的決心,於是三家定計,一起攻打智家。

    智伯瑤本來就驕傲自大,對於韓魏兩家沒有防範,三家也學智伯瑤,在半夜三更掘了大壩,讓水淹到智家的軍營,趙、韓、魏三家計程車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抓住殺了。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對三家的表現很不滿,本想借兵討伐,結果三家聯合攻打晉出公,晉出公無力抵抗,只能逃走,三家又瓜分了晉的最後一點領土,雖然後來晉哀公即位,但領土僅限都城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三家分晉以後,當時的大國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家,也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時期來臨。

  • 9 # 浮沉的歷史

    晉國後期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弱,晉國的實際控制權都被六個家族所掌控,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中行氏以及範氏。當時晉國的這些家族實力十分龐大,擁有大量的封邑,形成了國中之國的局面。

    晉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伯聯合了韓、趙、魏三家一起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兩個家族,並且瓜分了他們的全部封地。晉國的六卿只剩下四卿,其中以智伯為首領的智氏家族最為強大,而智伯又擔任晉國的首席執政大臣,可謂是權勢熏天,為下一次晉國內部鬥爭埋下了伏筆。

    三年之後的晉出公二十年(公元前455年),智伯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家族的勢力,以武力威脅並迫使韓、魏兩家各自獻出了一萬戶人口和土地,而趙氏拒絕了智伯的無理要求。於是智伯帶領韓、魏把趙氏領袖趙襄子圍困在了晉陽,一打就是整整三年。在趙氏的最後關頭,韓、魏兩家反水一舉擊敗了智氏,緊接著還是老一套立刻瓜分了智氏的地盤。

    至此,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以代表晉國國君勢力的公室徹底的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又進一步承認了韓虔﹑趙籍﹑魏斯諸侯的地位,晉國國君實際能夠控制的地盤只有絳和曲沃兩個地方。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又廢了晉國最後一個國君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的土地也一點不剩的全部瓜分掉了。

  • 10 # 時光山人

    公元前403年,周王分封韓虔﹑趙籍和魏斯為諸侯,韓、趙、魏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演變成了戰國七雄。

    那麼,三家是如何分晉的呢?很顯然,是根據各國的權勢來劃分,強者先弱者後,強者多弱者少。

    三家分晉的背景

    提起三家分晉,就不得不說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創立了三軍六卿制,即設上、中、下三軍,每軍又設將、佐軍官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和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即管軍事又掌行政,集晉國軍政大權於一身。晉國六卿實行的是世襲制,主要由十一家所把持,他們分別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和魏氏。十一個家族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周王朝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弟分封為大夫,並給他們一定的封地,以血緣親情來拱衛諸侯國。而晉國卻無公族,因為在晉獻公時逐殺諸公子,不再立公子和公孫為貴族。晉國將十一個異姓世家大夫封為公族,這些異姓公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和武裝,他們之間常常為了土地和人口爭鬥不斷。

    十一家變為韓趙魏三家

    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時因與執政大臣趙盾在君主選擇上出現分歧而逃離晉國。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時因勾結犬戎作亂而被晉公驅除出國。

    郤氏:在第五代時,因驕橫跋扈被晉厲公和胥氏聯手殺害。

    胥氏:在第四代胥童時被欒氏與中行氏聯手消滅。

    欒氏:公元前550年,欒氏被滅族。十一家剩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家。

    公元前493年,範氏、中行氏被滅,六卿變為四卿。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消滅掉執政的智氏,四卿變為變為韓、趙、魏三家。

    如何劃分疆域?

    晉國由十一個公族世家演變為韓趙魏三家,每一個世家被消滅,他們的封地都會被餘下的家族所瓜分,最後偌大的晉國剩餘了韓、趙、魏三家。韓趙魏三家初期的封地也是交錯複雜、分散零碎的,三家之間根據就近原則及各自勢力的大小對晉國進行瓜分,同時也進行著封地交換,最後形成了三家相對規整的疆域。

    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消滅智氏,對其封地進行瓜分。在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的50年間,是韓趙魏三國疆域重新劃分調整的重要時期。這期間,趙襄子擔任晉國中軍將28年,魏文侯擔任中軍將22年,所以趙、魏兩家在疆域的劃分上先後佔有很強的話語權。

    上半場趙襄子擔任中軍將,趙氏家族擁有在瓜分上的優先權,他們的領土面積本是三家中最小的,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擴充套件了在晉國北部的太原郡和代郡地區,並佔據有邯鄲郡。下半場魏文侯擔任中軍將,魏氏因此鞏固並擴大了所佔據的晉國核心地區河東郡。韓氏家族則在這期間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佔據了上黨郡,上黨郡位於太行山南麓、黃河北岸,依山傍河,坐擁晉國的地緣優勢。

    到了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和趙敬侯徹底瓜分了晉國公室,晉國滅亡。

    由此可見,韓趙魏三家分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晉國從最先的十一個世家到最後的三家,期間也是不斷爭鬥重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誰的勢力大誰就擁有劃分的優先權,三家在各自原有封地的基礎上兼併、交換,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疆域。

  • 11 # 新世紀農村困局

    三家分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鐵血的春秋戰國年代,肯定是按實力與博弈結果來分的,公平分家不存在的。

    一、晉的溯源

    武王伐紂建周朝,為維護周的統治,周朝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封姬虞為侯爵,姬姓晉氏 ,姬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即位,唐地發生了叛亂,於是周朝出兵滅了唐,有一天周成王和叔虞在一起吹牛聊天,周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的形狀送給虞說:“我用這個分封你。史官就要求擇吉日給叔虞分封,周成王說我們吹牛呢 ,史官反而認真了:天子無戲言。周成王只好將唐地分封給叔虞,國號為唐,後來他兒子改成晉。

    晉國分封以後,由於晉國的地理優勢,在諸侯國中一直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僅次於姜太公的齊國,而其實春秋諸侯國的爭霸也主要在齊國和晉國之間展開。

    晉國是春秋時期一等一的強國。春秋強國向來是秦晉齊楚,這四國分別位於東南西北。圍棋術語金角銀邊草肚皮,從地緣格局來看,晉國位於山西,表裡河山,形勢極佳。從一系列戰役來看,晉楚屬於第一檔,齊秦屬於第二檔。弭兵大會後,晉楚同為盟主,但體系中只有齊秦不需要朝拜,也能看出晉楚和齊秦以及剩餘的國家的區別。

    二、三家分晉的原因及兩個關鍵人物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要求諸侯國再分封,稱為大夫、卿等,這些也都有封地,目的是拱衛為諸侯國。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晉國陷入了君主與卿族爭鬥的怪圈。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於是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兼併,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而決定是韓趙魏分晉而不是智家獨大的兩個人物一個是智伯瑤,另外一個是張孟談。

    智伯瑤是智家的首領,智伯瑤打著復興晉國實力的旗幟,要求韓趙魏三家向晉公獻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韓、魏兩家懼怕智家的實力,於是就各自獻出了,但是趙家由於實力弱小,拒絕獻出,於是智伯瑤威脅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家。

    趙家的家主趙襄子知道寡不敵眾,於是率領士兵退守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於是三家將晉陽團團圍住,趙襄子突圍不出去,三家也無法攻進去。

    這樣下去,對於防守的一方是不利的,一座城再大,也有物資用完的那一天,於是智伯瑤認為自己必勝,變得更加驕傲自滿。

    為了加快攻佔晉陽的速度,他就利用晉陽邊上的晉水作為攻擊的手段,首先讓士兵挖了一跳水渠通往晉陽,在上游攔壩蓄水,正好趕上雨季,大壩裡的水滿了,智伯瑤就讓士兵掘開大壩,大水就淹了整個晉陽,城裡百姓流離失所,反而堅定了老百姓的抵抗之心。

    不僅如此,智伯瑤還到處顯擺,拉上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並且得意洋洋的告訴兩個人:都說大河是天然的屏障,在我手裡照樣可以作為武器攻下一座城。

    韓康子、魏桓子兩個人暗暗吃驚,因為在他們的封邑各有一條河,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這個時候,第二個關鍵人物就出場了。

    這個人就是趙襄子的門客張孟談,張孟談對趙襄子說,韓、魏兩家並不是真心實意跟隨智伯瑤的,這樣我們就有機可乘,我要出去說服他們。

    於是張孟談出城找到韓康子、魏桓子兩個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智伯瑤飛揚跋扈的表現,讓本就對趙家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的兩家堅定了共同對抗智家的決心,於是三家定計,一起攻打智家。

    智伯瑤本來就驕傲自大,對於韓魏兩家沒有防範,三家也學智伯瑤,在半夜三更掘了大壩,讓水淹到智家的軍營,趙、韓、魏三家計程車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抓住殺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三家分晉以後,當時的大國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家,也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時期來臨。

  • 1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背景

    提起三家分晉,就要從春秋初年晉國的歷史講起,晉國曲沃的一支旁系宗族,滅掉了宗族的嫡系,佔據了晉國。後來,傳至晉獻公,這時曲沃的實力仍然很強,逼迫宗室。獻公鑑於先前的事情,用計策離間曲沃各勢力,把曲沃的諸公子全部殺光,加強中央集權。後來,又因為驪姬之亂,獻公讓自己的兒子們都去駐守邊邑,比如太子申生守曲沃,重耳守蒲邑,夷吾守屈邑。這就造成了晉國宗室勢力減弱,一切政權都歸了卿大夫。這些大夫他們假借晉王室勢力,以自己私邑為根據地,互相兼併。到了春秋晚期,晉國有實力的卿大夫只剩下韓、魏、趙、範、知、中行六家。

    先前,屬於宗族勢力祁氏、羊舌在晉君面前相互詆譭。六卿正想削弱公室,就藉機把這兩個宗族全部滅掉,把他們的封邑分成十多個縣,各卿讓自己的兒子去做縣大夫。削弱了公族,六卿自己又開始了互相傾軋。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大敗了範氏和中行氏,把他們趕到了齊國。四家瓜分了範氏、中行氏兩家的封邑。這一時期,《史記》記載,“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可見,這時趙簡子掌握著晉國政權。

    過程

    四卿瓜分了範氏、中行氏兩家封地後,惹得晉國國君出公大怒,但公室力量太弱,想要借齊國、魯國力量討伐四卿,結果反被四卿趕出了晉國。之後,智氏的家主智伯擁立了晉哀公作國君,因為擁立之功,“晉國政皆決於智伯”。智伯掌握了晉國的政權。這時,智伯更加驕橫,向韓氏、魏氏、趙氏三家索要土地。韓氏、魏氏把土地割讓給了智氏,只有趙氏斷然拒絕。於是,智伯帶領韓、魏兩家討伐趙氏。趙氏的家主趙襄子逃到了晉陽據守。圍困一年多,智伯引汾水灌城,水高到差一點漫過城牆,灶間青蛙游來游去,但晉陽城依然固守如故。為了打破困局,趙襄子派謀士張孟連夜出城,暗中聯絡韓、魏兩家,反攻智伯,大敗智氏軍隊。智伯被殺,智氏家族被滅,趙、魏、韓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這時,趙氏的勢力要強過韓、魏。

    結局

    趙、魏、韓三家滅智掉智氏後,三家分晉的大勢已成。晉國公室衰弱到了極點,整天擔驚受怕,而且還要反過要朝拜韓、趙、魏三家。這時的晉國公室就只有絳和曲沃兩個地方,其餘都歸韓、趙、魏三家。又過了二十多年,周天子冊封趙、韓、魏正是成為諸侯。再過二十多年,乾脆讓晉國最後一個國君做了平民,把最後土地分成三塊,徹底瓜分了晉國。

    從三家分晉整個故事中,我們看到更多的詞是瓜分,可見三家分晉更多是對晉國疆土的瓜分。

  • 13 # 東方國學

    在史學界“三家分晉”曾被一度看作劃分春秋、戰國的標誌性歷史大事件,其中“三家”指春秋時期晉國中韓、趙、魏三個權傾朝野的卿大夫家族。

    其實晉國被瓜分並非始於這三家,而是始於“六卿”之軍事政治制度。“六卿”設立於晉文公時期,初衷是為了填補晉國因公室衰敗、朝政亟待能人打理的局面。

    六卿最初是從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異性世族中挑選出來的,他們彼此攻伐、兼併對方地盤。

    等到了晉定公十九年只剩下韓、趙、魏、智四家,智氏想稱霸四卿之首,反而被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掉並被瓜分了地盤,自此晉國只剩下韓、趙、魏三大卿族。

    他們仨在名存實亡的晉公室面前沒有繼續吞併彼此,而是迫使周天子封他們三家為新獨立出來的諸侯國,將晉國公室的土地和權威徹底瓜分乾淨。

    因此韓、趙、魏三家分晉,始於三家分智,終於晉國滅亡,在每一階段韓趙魏三家各自實力不同,分地盤也自然不可能是平分,當然並不是說誰分到的地盤多就意味著誰的實力最強。

    如圖所示,在三家分晉後也就是進入戰國早中期,三家中實力最強的魏國分到了晉國的河東郡、半個河西郡、上洛、東郡和三川郡,整個國土呈東西兩塊被分裂的局面。

    經歷“趙氏孤兒”滅族、被智氏、魏、韓圍攻事件後,趙國元氣大傷,故而實力最弱,但它分到的地盤不比魏國少:佔據了原晉國北方的大量領土,包括河北地區的邯鄲郡、代郡,山西的太原郡等地,國土格局跟魏國一樣呈東西分裂。

    跟趙、魏不同,南韓是三家中唯一一個將自家國土連成整體的諸侯國,分到了緊緊相連的三川郡和上黨郡,疆域北達太行、南抵黃河。

    如果僅從國土面積來看,三家國土領域看起來似乎勢均力敵,但其實相似的面積大小背後地盤資源的優劣卻不能同日而語。

    比如說雖然趙國的領土不比魏國小,但這些領土經常受到北方狄、鮮卑等遊牧民族的侵擾,所以趙國需要在守衛北方邊境上比魏、韓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再者趙國所處的北方地區並非中原核心地帶,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比不上魏韓所處的中原地區富庶。

    當然三家分晉之後進入戰國後期,因為種種原因三家各憑本事使得自己的地盤分佈又有變化,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 14 # 深藍妖火

    三家分晉作為歷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其實並不是某一件事,而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三家’不斷瓜分晉國王室所掌握的地盤,等到晉國被瓜分乾淨了以後,自然就徹底分家了。

    要想說明白這件事,還得從當年晉國強大那會兒說起。

    晉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那會兒。據說晉國初代國君的父親,就是那位建立周朝的周武王。而他的母親,則是那位姜太公的女兒。因為背景關係強大,晉國從誕生的那天開始,就是一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

    相比晉國,秦國的先祖那時還在給周王室養馬,直到很多年以後,才真正有了秦這個封號;楚國那會兒雖然有了國號,但是地處南方,一直被大家視作是不入流的蠻夷。

    可以說,晉國的開局,真的是抓到了一手好牌。

    但是,開局好不代表結局就好,起點高也會遇到各種問題。

    晉國傳了近三百年以後,終於遇到了第一場大危機。

    當時晉國的話事人晉文侯掛了,他的兒子晉昭侯即位。晉昭侯即位後,將曲沃地區分給了他的叔叔姬成師。曲沃地區指的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曲沃縣地區。別看今天曲沃只是一個縣,但在周朝那會兒,這可是個相當富饒的地方。而且晉國雖然強大,但其實地盤也沒有後人想象的那麼大。當時的晉國,地盤大概也就只有三分之二個山西省那麼大而已。所以能分走一個縣以及其周邊地區的話,那絕對算是相當強大了。

    所以,問題就來了。

    在接下來的七十多年裡,晉昭侯這一脈,和曲沃那一脈,開始了殘酷的內戰。這場內戰,持續了四代人的時間。最後晉昭侯他叔叔那一脈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奪得了晉國的大權。這場晉國內戰,史稱曲沃代翼。

    此時已經是姬成師的孫子在位了,拿下晉國的大權後,自己上位成功,就是歷史上的晉武公。在取得晉國的最高權力之後不久,晉武公也掛了,他的兒子晉獻公登場。

    晉獻公上位之後,想到當年自家奪權的不易,很擔心以後再出現這種問題。所以晉獻公開創性地提出了一個損招,那就是把晉國所有的宗室公子,全部誅殺!

    你們不是和我搶位置嗎?我直接從肉體上消滅你們,你們拿什麼搶?

    客觀來說,晉獻公想出的這個損招,其實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於,後來晉國宗室內部,確實沒再出現過宗室內戰的情況。所有晉國的公子,成年之後想的不是如何能夠榮華富貴,而是如何保命。比如後來大名鼎鼎的晉文公,年輕的時候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得不流亡國外。

    後來晉文公即位後,雖然帶領晉國成功稱霸,但晉國殺公子的這個傳統,卻一直流傳了下來。這個制度,也是晉國能夠在春秋時代稱霸上百年的重要保障。畢竟只要內部沒有內戰了,想要對外發展,自然要容易很多。

    但是,這個方法,也有其致命的弊端。

    一個國家,要做的工作實在是太多了。你把晉國的公子都殺了,工作誰來做?所以沒辦法,這些工作只能由那些異姓大家族來承擔。晉獻公在位時,挑了十幾個大家族,擔任晉國國君的助手。後來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晉國國君的助手,就只能從這十幾個家族裡面選。

    而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時間裡,這些家族開始越來越強大,成了一把晉國的雙刃劍。最開始的時候,晉國比較強大,一直在往上走,這把劍就可以保護晉國。但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隨著晉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再難向外擴張的時候。這些家族想要繼續發展,就只能彼此之間相互爭鬥,或者蠶食晉國,終於開始反噬其主。

    漸漸地,晉國國君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少,這些大家族的權力越來越多。

    在春秋後期,原本十幾個大家族,漸漸只剩下了四個大家族,分別是智家、魏家、趙家、韓家。這四個大家族當中,以智家的實力最強。

    這些大家族到底強大到了什麼地步?舉個例子,當時周王室的天子周景王去世後,周王室內亂,晉國這邊幾個大家族出兵以後,直接幫周王室平定了內亂,然後立周敬王為天子。到了這個時候,晉國的這幾個大家族,自身實力已經極為強大,完全等同於一家諸侯國,而且還是那種比較強大的諸侯國。

    在經過近兩百年的傾軋之後,晉國內部只剩下了智、韓、趙、魏四家。這四家當中,以智家實力最強。此時智家的家主,名叫智伯瑤。他不僅是智家的家主,同時也是這時晉國國君的首席助手。

    為了吞併另外三家,智家想出了一個招。智伯瑤當時提出了一個口號,‘讓晉國再次偉大’。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以每家都應該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一萬戶人口,交還給晉國王室。

    另外三家也不傻,自然明白智家打的是什麼主意。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交還給晉國王室,聽起來似乎很公平。但問題是,當時智家是晉國的首席執政,把土地和人口還給王室,就等於是交到了智家的手裡。而且智家本來就勢大,智家減去一百里土地和一萬人口,根本算不了什麼。但他們三家如果也這麼做了,那就真的損失慘重了。

    但是,如果不交,好像也不行。畢竟此時智伯瑤是在代表晉國王室和他們要人要地,如果他們不給,智家就有了打他們的名義。所以,韓家首先答應了,然後魏家也答應了。

    到了最後的趙家這裡,趙家說‘愛誰交誰交,反正我不交’。

    智家大喜過望,智伯瑤直接下令,打他!

    小樣,一直想找機會滅了你,這回終於有機會了。

    當然,智家也不傻。這種事情,自然不可能自己一家上,肯定要把韓家和魏家也給拉上。韓、魏兩家雖然不願意,但是礙於智家佔據大義,而且最強大,所以只能跟隨。最關鍵的是,韓、魏兩家其實也想在趙家身上,分一杯羹。

    在三家的合力進攻下,趙家寡不敵眾,很快就徹底退回了晉陽城(今太原)。到了這一步,趙家似乎已經必亡無疑了。但老天爺似乎這次很喜歡趙家,趙家退守晉陽之後,發現晉陽城內的補給特別的足,完全可以打個兩三年。所以趙家當即下令,堅守城池,絕不出戰。

    就這樣,轉眼便是兩年。

    三家圍著晉陽城打了兩年,卻仍是久攻不下,士氣越來越低落。有一天,智家的家主智伯瑤在城外轉悠的時候,忽然就心生一計,想要以晉水淹了晉陽城。這個法子果然奏效,晉陽城內很快就被淹沒,損失慘重。

    到了這一步,趙家似乎已經沒有任何活路,智家已是勝券在握。

    但壞就壞在,人最得意的時候,往往嘴就沒有把門的。

    智伯瑤看到城內的情況後,不由為自己的計策而得意。所以就和韓、魏兩家的家主說:你們看,這水是不是很大。

    這話瞬間提醒了兩位家主。

    韓家和魏家的家主一琢磨,發現不光是趙家城外有條河,自家的城外也有一條河。這回頭滅了趙家以後,智家回頭再給自己也玩這麼一手,自己還有活路嗎?

    恰好在這個時候,城內的趙家派出人來,接觸這兩家的家主。大致意思和兩位家主擔心的一樣:如果我們被智家滅了,你們還能有活路嗎?

    就這樣,原本相互傾軋兩百多年的韓、趙、魏三家,終於達成了共識。

    先把最強大的智家幹倒了再說!

    智伯瑤大概絕對想不到,自己隨口一說的話,會讓韓、魏兩家徹底反水。因為沒有想到,智伯瑤也沒有任何後手,防備這兩家的反水。所以當三家達成協議之後,這一日,智伯瑤正在睡覺的時候,三家就打了過來。

    最後,智伯瑤被活捉,智家軍隊徹底潰敗。

    沒了家主的領導,又沒了精銳軍隊,智家自然擋不住三家的圍攻。不久之後,智家地盤被三家徹底瓜分,智家也被三家滅族。

    智家被滅以後,三家的實力相差無幾,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大家一合計,乾脆先別內鬥了,直接先把晉國給分了算了。

    公元前453年,晉陽圍城結束,智家被滅,三家把持晉國大權。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去世,三家瓜分了晉國絕大多數領土,只將曲沃和絳城兩地留給晉國王室。

    公元前403年,三家派遣使者前往洛陽,要求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此時已經勢微,索性便直接封三家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三家瓜分了晉國最後一點土地,晉國就此滅亡。

    從這個時間順序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從晉陽之戰,到三家正式成為諸侯,中間其實相隔了50年的時間。到晉國滅亡,更是相隔了七十多年的時間。在晉陽之戰剛剛結束的時候,三家就已經佔據了晉國的大半土地。這些土地犬牙交錯,彼此之間都有飛地。

    所以在接下來的七十年時間裡,三家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瓜分晉國,另一方面就是相互之間交換地盤,儘量讓自己的地盤能夠更加抱團。到了三晉成為諸侯的時候,三家的地盤才真正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晉的這個過程當中,韓家分到的地盤最差,人口也最少。所以戰國時期,後來的南韓也是最弱的一個。

    總得來說,三家分晉其實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三家不斷瓜分晉國,又不斷交換地盤,經歷了無數的鬥爭,最後才有了韓、趙、魏這三個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