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被稱為“詩佛”的有多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王維。那麼你知道王維“詩佛”之稱的來歷嗎?
9
回覆列表
  • 1 # 阿蠻你好呀

    好,小阿蠻來回答一下啊。我就不順著樓主的話來回答了,我說一下不同的觀點。

    現在大家都認為王維是詩佛,這種觀點延續了很長時間了,也不是咱們現在就這麼認為的,咱們文學史裡面就一直是怎麼來評價王維。下面我打算從幾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王維他到底是不是一個詩佛?

    第一點,咱們可以先看一下王維的生平。

    王維咱們都知道他多才多藝,然後很年輕的時候,21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後來呢,因為一件事,舞黃獅子,就受連累,被貶官了。到開元22年的時候,那一年王維34歲,他就獻詩給張九齡,然後才被任命為右拾遺。後來張九齡被貶官,貶到荊州做長史,王維這時候他就感到了危機,這時候呢他就有了退隱之意。

    但事實上王維他並沒有去隱居,就在張九齡被貶到荊州的時候,王維奉命出使塞外,在涼州河西節度使那邊做一個判官,寫了一些邊塞詩,咱們比較熟悉的,《使至塞上》還有《出塞作》。

    從涼州回來之後呢,那年王維是40歲,他就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後來又到了襄陽。之後才有了三四年的隱居生活。

    緊接著就是天寶15年,這一年王維56歲。這一年呢,王維就被安祿山的叛軍給抓住了,然後當了偽官。這件事情對王維的打擊非常大,雖然朝廷沒有太重的處分他,但是在王維的心裡面就留下了一個心病。

    在王維59歲的時候,他就當到了尚書右丞,咱們現在稱呼王維稱呼他為王右丞就是這個原因。就在這段時間,杜甫他就去拜訪王維,但是沒有遇到他,杜甫就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其實很關鍵。詩的題目叫《崔氏東山草堂》:何事西堂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杜甫的這兩句詩,他就在嘆息說王維他沒辦法完全拋開名利來這邊隱居,杜甫的意思是嘆息的。

    之後王維61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上面這麼長的一段話,咱們可以看到王維的一生,它其實是沒有脫離政治生活的,不僅如此,王維在開元25年的時候,他的心裡面跟唐代其他詩人一樣,特別想當官。至於說他想歸隱,那是在政治生活受到打擊的時候,比如說第一次被貶官,還有關鍵的一次,就是當了安祿山的為官之後。

    也就是說王維他要歸隱山林,然後喜歡佛學,其實只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他並不是佛教上講的大徹大悟。

    第二點,咱們可以以王維的一些詩來舉例說明。

    王維的詩其實不僅僅只有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只是他的其中一部分而已,它還有一些比如說邊塞詩,還有一些生活氣息很濃的現實感很強的一些詩。

    而我們稱王維為詩佛的時候,其實僅僅關注的只是他的山水田園詩的一小部分而已。

    比如最出名的,《山居秋暝》那首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還有《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還有《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上面所提到的這些詩呢,確實是能夠體現王維佛學修養的精湛,但是這些數量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數量是比較少的。

    事實上,王維的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他是把佛理禪意跟現實矛盾結合在一起來寫,而不僅僅只是講佛理。

    咱們很熟悉的,自顧長策,空知返舊林,這兩句其實有滿腹牢騷,還有,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這兩句呢,說明他的心裡面是不安寧的,很矛盾糾結。

    從上面舉的例子來看,咱們可以知道王維的詩,他有很多句子確實寫的很好,但是他的心思並不純粹,這些詩不足以說明王維對佛教有很深刻的造詣。

    第三點,咱們可以來看一下王維的性格。

    在第一點介紹到王維的生平的時候,其實咱們已經知道,王維他去過很多地方,然後呢當過很多官。

    尤其在安史之亂,他被安祿山給抓去當偽官的時候。這一點其實咱們可以對照周作人的經歷來看一看。周作人也當過偽官,然後他是什麼樣的性格呢?魯迅咱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比較激進的一個性格,但是周作人剛好相反,周作人的性格是比較隨和的,遇事好商量,他不會正面去和誰頂撞,抗爭。這樣的性格說難聽點,其實就是明哲保身。這也是王維的性格,不然很難想象他既能當偽官,又能在之後繼續當高官。

    最後說一下總結

    稱呼王維是詩佛呢,只是針對他的詩歌作品裡面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來說的,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

    今天我說這些,並不是故意挑刺抬槓,而是我們在評價一個詩人的時候,除了關注他的特色之外,還應該更全面來審視他。

  • 2 # 經緯讀史

    王維被稱為詩佛,是對其性格、處世以及詩像的總結,其實其一生用現代人直觀的網路語“佛系人生”可解釋。

    所謂“佛系人生”是有些人處事與世無爭、遇事淡定,追求內心的平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做人做事。

    1.佛系性格

    王維出生於信佛的家庭,特別是其母親崔氏,十分尊崇佛教。

    崔氏信奉佛教三十多年,“揭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

    崔氏對佛教的喜愛,延伸到兒子身上。在王維出土後,給他起的名字為:名為維,字是摩詰,合起來就是“維摩詰”。

    維摩詰意思是潔淨的人,而更有意思的是,維摩詰是一名佛教居士。

    作為母親,因為自己喜愛,也希望自己的小孩能繼承自己的歡喜。王維的母親就是這樣,在王維身上寄託了母親的所愛,更承載了母親的期望。

    當然,在如此深厚佛教信仰的氛圍下,王維終不負所望,形成了喜靜,與事無爭、淡定平和的性格。

    王維的佛系性格導致他的人生處世也是很佛系。

    2.佛系處世

    作為世家子弟,王維在早年也有角逐官場的心態,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在二十歲,王維遭遇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因其手下排練獅子舞時誤用皇家專用色黃色,被貶。此時的王維其佛系的性格開始凸顯,開始半隱半官的生活。

    在五十四歲,王維經歷安史之亂,後因罪入獄,雖即赦免,但使其對仕途不再留戀。

    此後,王維真正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常焚香獨坐,以禪誦為生。

    這時的王維選擇的一種獨於塵世的處世方式,真正地體觀了母親對其的寄望,也真正地繼承了母親“樂在山林,志求寂靜”的生活形態。

    3.佛系詩像

    王維的詩歌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其在仕時所創的詩歌多給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後部分為其隱居作的詩歌,多給人空靈美、自在放下的精神。

    王維創作為世人熟悉的《山居秋暝》、《終南別業》、《竹裡館》、《鹿柴》等為其後隱居時的山水田園作品。

    在這些作品上或隱或顯地體現了佛教中“禪”意,在欣賞時讓人看到幽靜的環境,又感覺到隱隱的勃勃而起的生機,是如此的美妙!

    正如他的隱居生活,看起是寂靜的,但融入山水田園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誦經參禪,每天見聞不同,每天參悟不一樣,何嘗不是一種自在?

    王維的詩歌意像讓我們看到他超塵脫的寧靜心境與情懷。

    在品賞王維的詩歌時,後世人透過他的詩歌看到其性格、處世方式等佛系人生。因此,後人在王維身上,感受到他人生思想魅力在於“佛”,從而稱其為“詩佛”。

  • 3 # 中國畫裡中國話

    王維的詩畫屬於空靈一路,講究禪意,與佛教禪宗最為契合,而唐代以後,禪宗在文化人中的影響遠比其他教派大,故而在詩歌方面,王維便成了“詩佛”,在繪畫方面王維便成了南宗文人畫的開山人物。王維頗具禪意的詩歌比如: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又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等等,都頗有禪意。

  • 4 # 清悠初見

    公元701年,年邁的大周帝國皇帝武則天從東都洛陽返回長安,改年號為周大足元年,這是她稱帝后的第十一個年號,她不知道的是,這年離大唐和大周脫離她掌控的命運僅僅還有四年。她一生推崇佛教,佛光充斥了她的奪位和強化統治鬥爭中的整個歷程。而在這一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稱為詩佛的人降生了,他就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王維,下面我們就來觀摩一下王維跌宕起伏的一生。一、少年得意中狀元,意氣風發傳天下

    如果按照佛學思想所講,人有前世今生的話,那麼王維前生一定是個大善人,才換來今生福緣深厚的出身。王維出生在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祖籍是太原祁縣,屬於太原王氏,這是世家高門,名門旺族,這樣的出身,沒有一些氣運是不可能的。王維從小就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人,他不但出身好,而且文學、藝術天份高,這樣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霸,就是爸爸媽媽眼中鄰居家的孩子。

    王維從小就與佛有緣,他的字就叫摩詰,取自佛學經文《摩詰經》。王維從小立下宏願,一定要光大門楣,不能辜負自己的身份。因此他比家族的任何孩子學習都要刻苦,到了九歲時,就能很自如的作詩寫文章。如果有人問他,你除了學詩作詞以外,還能幹啥?他說我會書法,草書隸書皆能!那還會啥?絲竹音律嫻熟,彈琴譜曲不在話下!還會啥?還會畫畫,山水田園,仕女花草無不精通!這下沒有再會的吧?如果佛學也算的話,我也略懂一二。你啥都會,老天爺知道嗎?你就不能謙虛點。大家看看,王維確實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子,平庸的人一樣平庸,優秀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到了他15歲時,在當地已經非常有名氣了,這片天地已經融不下王維的才學了,於是他就到了京城,去揚名立萬,求取功名。京城裡人才濟濟,怎麼才能讓自已早日揚名立萬呢?就像現在人上中國詩詞大會、參加中國好聲音等等一樣,唐朝流行參加名人宴會和行卷,這都是揚名的好辦法。由於王維擅長韻律,所以很快就在上層社會展露了頭角,就這樣,王維一直在長安呆了好幾年。其中有一個貴人特別欣賞他,就是唐睿宗第四子岐王李範,像著名的詩詞著名詩詞《江南逢李龜年》、《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都和這個“岐王”有關。為了提拔和推薦王維,岐王時常帶著王維參加Party,逢人便誇讚王維是個多才多藝的大才子,大家多照顧照顧。

    大家知道,由於出了武則天這個女皇帝,唐朝皇子權勢大多沒有公主厲害,在天子面前,公主說的話就好使,為了早日讓王維金榜題名,進入仕途,岐王便與王維鮮衣怒馬,懷抱琵琶,到公主府第去奉宴。王維年少俊美,風姿瀟灑,在宴會上一曲《鬱輪袍》,談的讓人肝腸寸斷,天地失色。那公主非常高興和驚奇,岐王趁機舉薦王維不但音律、繪畫、書法等藝術方面有過人之處,寫詩更是高人一籌。王維把自己寫的詩拿給公主一看,呦呵,你太厲害了,這段時間我非常欣賞的詩原來是你寫的呀。於是公主和岐王就全力推薦王維參加這一年的試舉。本身王維就才學出眾,技壓群雄,又有了公主和岐王的推薦,在王維21歲那年,中了魁首,就是狀元,這就牛逼了,人帥、有錢、有才,還是個狀元,從此王維名揚天下。

    二、為官不慎被貶謫,禍不單行受劫難

    王維中了狀元后,很快就被皇帝任命為太樂丞,從此開始進入仕途。可是由於第一次當官,沒什麼經驗,當太樂丞沒多久,在他管理的署衙中,有伶人舞黃獅,被人告發了。這就麻煩了,在唐朝的典禮律令中,黃獅子這個節目只有皇帝一個人才能舞,其它人舞了就犯禁了,這牽涉到當時敏感的皇位問題, 關係著皇權的尊嚴。所以說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定要學好律法,不然的話成了法盲,一不小心就犯法了,就是狀元也沒有人會同情。尷尬不尷尬,狀元是個法盲,因此事受了牽連而被貶謫為濟州司法參軍。

    王維剛開始也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想在官場上闖出一片天地,為國家作出貢獻。可仕途剛起步老天爺就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在參軍任上幹了六年,沒什麼意思,就辭職不幹了,回到長安到大薦福寺跟道光禪師學習佛法,從此,佛學對他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在大薦福寺期間,還認識了另外一個大詩人孟浩然,並和他成了至交好友。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王維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中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公元731年,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了,他與妻子少年結髮,感情很深,這更加磨礪了王維的佛性。他和元稹這個大唐第一渣男不同,元稹嘴巴上說自己是一個如何如何忠於感情的人,還寫了一首天下人皆知的悼亡詩《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大家都應該聽過,但是元稹卻是個花心大蘿蔔,在他妻子死了之後,他很快又找了好幾個情人,像著名的才女薛濤都跟他有一腿。而王維卻不同,他只做不說,自從妻子走了以後,一直到王維身死,他都沒有再娶任何一個女人。

    在這之後兜兜轉轉十來年,王維又入仕在官場上待了幾年,可都是閒職,有什麼建功立業的抱負也發揮不出來。到了751年,打擊再一次來臨,王維一生至愛的另一個女人

    ---他的母親去世了,不得不說,這一輩子兩個和自己最親的女人都離開了他,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

    王維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母,這些經歷都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了迷茫,而對佛學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喪母守孝期間,他在長安郊區買了一處山莊,起名叫輞川山莊,整日在此寫詩,彈琴,作畫,寄託哀思,可能這才是王維一生所追求的生活。

    即使這樣,危難依然步步向王維逼近,到了756年,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王維沒來得及跑掉,因為名氣太大,被安祿山委任了職務,當了一個叛將之官,可王維為了保全性命,一點辦法也沒有。唐玄宗對他十分惱怒,如果不是他在當叛官之時有寫思念唐玄宗的詩,他的弟弟王縉又一直跟隨唐玄宗,並以辭官作保,才算是逃得一劫,皇帝還給他任命了新的官職,可謂因禍得福,最後竟升遷至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職,第二年就病逝了。

    王維一生,少年得志,但命運多舛,在最得意的時候從天上高高的摔下來,然後在官場一生蹉跎,在他最不想要功名的時候,卻當了自己一生最高的官。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王維與佛之間的緣份,生活中甘於平談,官場上淡泊名利,詩中更是蘊含著深深的禪意。王維傳世詩有400多首,他的山水詩和田園詩尤其著名,這和他嚮往隱士生活的心境惜惜相關。因此,詩佛之稱,恰如其分,非他莫屬。
  • 5 # 西虢文野齋

    詩佛是誰?看這個稱謂就知道肯定是跟佛離不開關係的,作為古代詩歌的代表,還有李白,詩聖杜甫,白居易,李賀,而這位詩佛就是跟這幾位齊名,不過這位大詩人的事蹟可以說是非常的,他被迫當上了大官,差點因此被害死。

    中國詩佛是誰?白居易沒有李白那麼瀟灑豪邁,沒有杜甫俺麼的憂鬱,他的詩永遠那麼淡,就像是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他無關,要知道他身處亂世,可是卻感覺是那麼的寧靜,就像是走到了自然中,看到了一幅畫,他用他的才華把看到的聽到的自然的一切,都寫進了詩裡,但是卻不帶有一絲情緒的渲染,他就是王維。

    像眾多才子一樣,王維的命運也是跌宕起伏,從小才華橫溢,三十歲狀元及弟,不僅在詩歌方面有著很造詣,而且還精通音律,工於繪畫。在王維54歲那年,安史之亂爆發,被安祿山強賦官職,安祿山失敗之後,王維幸運的被贖死罪,但是詩佛是誰?面對仕途的得失,他採取了圓通世事的態度,沉浮之間,他過著半隱的。

    很多經歷了世事的變遷之後,都會在詩中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但是詩佛是誰?王維在詩中卻完全不表達自己的情感,似乎他經歷的一切都與他無關。王維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了禪意。不過也難怪,因為王維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所以在王維在看透凡塵之後,選擇隱居生活。

  • 6 # 讀書悟道

    王維被稱為“詩佛”,不僅是說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他的宗教傾向,而且是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他的詩中帶有禪宗的味道,他的佛學修為對其詩文產生了顯著而深遠的影響。事實上,王維的思想不只受到佛學的影響,而是同時受到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

    家庭影響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家庭,他的母親常年事佛,少年時期的王維就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浸染。成年後,他也是虔誠的向佛,其名和字合之為“維摩詰”,這個名字是早期佛教一個著名的居士,梵語之意為,以潔淨,沒有汙染而著稱的人。其名也顯示出他對佛教的虔誠態度。在他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他也一直堅持這種佛教徒的生存態度。並且把這種態度投射進了他的詩作中,使其作品也貫穿著一種寧靜幽遠的禪理佛趣。比如這首《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人生經歷的影響

    少年時的王維,多才多藝,雖對佛虔誠,但缺乏人生的領悟。十五歲初入京赴試,他口中還是在吟唱“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那時的他對邊塞充滿了嚮往,說:“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人到中年,他歷經坎坷,終於出使塞外,當看到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之後,依然寫下了“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的豪俠詩篇。

    這說明王維雖然號稱“詩佛”,但是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全是激昂奮發上進的抱負理想。而且他積極走科舉之路,為了應舉,他還專程去拜訪過當時權勢傾天的玉真公主,最後也是在公主的幫助下,一舉登第。這足以看出,在他的思想裡,也深受儒家“出世”思想的影響,渴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

    登第之後,王維任太樂丞,可是沒過多久,便被貶到濟州去做參軍。被貶的理由也十分的奇葩,說他在彩排獅子舞的時候,私自看伶人舞黃獅子。因為黃顏色的“黃”和皇權的“皇”相諧音,故黃色在古代為皇家專用。後來遇唐玄宗封禪泰山大赦天下,他才又回到了長安。經此一難,原本深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王維,對紅塵和仕途已經產生了懷疑。

    然而屋漏偏縫連夜雨,他的妻子又因難產而死,多情痴心的王維,一下子跌入人生的低谷,此後三十年,他孑然一身,終身未娶。後來在一代名相王九齡的提拔下,他做了監察御史,並出使塞外。在這段時間,他寫了《使至塞上》和《觀獵》和《渭城曲》。

    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王維未來得及出逃,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安史之亂平息後,他先是被下了獄,後被親友營救出獄。經此人生大難,他的心境徹底逃離現世,進入禪佛之境。

    晚年的王維無慾無求後,反而官越做越大,終至尚書右丞。但是他自己在俗世中的精力卻幾乎放在了他那座別業之中。王維和好友裴迪在盛景處作詩,編為《輞川集》。其中有著名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有《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竹裡館》;還有《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可以說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而名為《終南別業》的五律詩,就是說他晚年逃禪入佛、雖名在朝卻身在山的隱者心境。

    在命運的捉弄下,有生死沉浮的夾縫中,好佛求道的王維,終於放下了內心那個曾經豪俠昂揚的自我,選擇了一個恬淡,無為的自我。在他晚年的詩裡,經常出現一個字,便是“空”字。如“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空山新雨後”,“空山不見人”,“日暮澄江空”,“夜靜春山空”。這個空字,大概是他此時放空了自我,放空了世俗,內心純淨如水,才能寫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句。

    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兩句的畫面感與意境實在是對蘇東坡評論的明證。這樣的畫面感和心境,成為了後世無數人渴望的人生境界。他的人生在絢爛之極時歸於平淡。這就是“詩佛”王維的人生境界。

  • 7 # 三點水981

    王維之所以被稱為“詩佛”,那是因為王維的詩歌中禪理意味濃厚,這源於王維的宗教傾向,可以說佛教影響並引導著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王維不僅詩寫的好,而且還精通音律,善長書法,也精於篆刻,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寫景如畫,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他特別善於把動與靜巧妙結合起來,構成一幅能夠使人透過想象彷彿就能看得見的幽、妙之境,給人以靜穆之感。比如在《山居秋暝》詩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句中有遠景也有近景,有仰視也有俯視,有冷色也有暖色,有人聲也有水聲,王維運用詩歌語言把繪畫美與音樂美充分地結合起來,表現出具有清淡靜謐的畫境與意趣,讀他的詩就猶如在欣賞一幅畫。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還具有那種意在筆外、疏朗淡泊的美學風範。他善於在空靈的氛圍中營造出另外一番景象。如《鳥鳴澗》詩句:“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透過描寫桂花在空曠的月夜靜靜地飄落,明亮的月光驚擾了山鳥,鳥的鳴叫在山谷間迴響。這是多麼寧靜而幽美的環境!王維的詩句把動的靜絕妙的對立而又統一,突出了春山月夜的安詳與靜美,使讀者能以透視的目光馳聘於天地之間,既不受時間的約束,也不受空間的限制,從而構成了“象外之象”的更大想象空間。

    王維的很多山水詩還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山水情趣,表現了王維遠離塵世、淡泊名利的恬靜心態。如《過香積寺》詩:“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不知香積寺在哪座山中,走了很遠才登上白雲繚繞的山峰。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走的小路,深山裡見不到人煙何處傳來古寺的鐘聲。山中的潺潺溪流撞擊石壁的響聲幽咽,在日光照射下的松林裡也顯的有些寒冷。夕陽西下獨自在空寂的清潭邊,參禪修行的人定能治伏塵世間的毒龍。在這首詩裡,詩人不用禪語,卻有十分的禪意,詩中的景色顯得更加空靈幽深。

  • 8 # 新星滿滿

    王維,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他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他早年通道,後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人們送他外號″詩佛"。

    王維自幼多才多藝,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趣。

    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他只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寫詩,作畫是他最擅長的事,以此來打發時光。

  • 9 # 山中論道

    將畫意和禪意入詩,是王維山水詩中最突出的成就。這是王維被稱為“詩佛”的主要原因。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空明、靜謐,如水月鏡花,展現的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的真意,營造了寧靜、淡雅的純美詩境。

    作為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邊塞、紀行、思親、贈別詩都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但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山水詩。在描寫山水田園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維有著獨樹一幟的造詣。他能運用最自然、最凝鍊、最生動、最富於特徵性的語言點染出“詩中有畫”的意境。王維的山水詩不僅畫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後期的描寫隱居終南、輞川的閒情逸致生活的詩歌,還包孕著耐人尋味的禪意。應該說將畫意和禪意入詩,是王維山水詩中最突出的成就。

    □ 王維的詩歌創作與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著密切聯絡。尤其是他的山水詩更明顯地表現出這一點。

    1、王維山水詩禪意形成的原因

    (1)“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家庭環境的影響。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髮修行,師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禪師三十餘年,這對事母至孝的王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生活經歷使然。王維的思想,以40歲左右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支援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傾向進步,入世思想較強,這一階段的山水詩也是意境開闊的。隨著張九齡罷相,朝政腐敗與社會黑暗日重,王維漸生退隱之意。從40歲開始,他過上亦官亦隱的生活,特別是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慘痛遭遇後,他下決心皈依佛門,專門“以誦禪為事”。他在山水詩中也就不自覺地滲入了禪的意味。

    2、禪意在山水詩中的具體表現

    作為一個詩人,久在官場中摸爬滾打而厭倦不堪的王維,徜徉在清山秀水的塵外世界中,暫將肺腑之中的營營世念洗雪乾淨,而以禪者的目光觀覽自然萬物。因而他的山水詩中往往包含空明、靜謐的禪意。

    (1)“秋空自明回,況復遠人間”——空明的詩境

    “空”是佛教第一要義。但要把實實在在的事物說成是虛無的,無疑是難以自圓其說的,於是便“以幻說空”。王維信奉佛教,他以這種“幻化”的眼光來看人生、看世界。這種思想滲透在詩歌藝術中,便產生了空明搖曳、似有若無的審美境界。如有名的《終南山》一詩: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陽眾壑殊。欲投入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詩描寫終南山的雄渾氣勢。“白雲”兩句,把山中的雲靄,寫得閃爍不定,飄渺幽約,詩的意境闊大雄渾,但又有一種空明變幻的樣態。這類詩作在王維的詩集中,比比皆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泛》)“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登河北城樓作》)都有著空明搖曳而又雄奇闊大的境界。

    (2)“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靜謐的氛圍

    “禪”最重要的修習方式就是對“心”的修養。它儘管可以混跡於塵俗之中,但要取得一份心靈的自在。與此密切聯絡的,就是王維山水詩中所包含的清淨、靜謐、深遠的禪意。詩人在寫山水物象時,盡情地烘托山水之靜。寫自然界的風聲、水聲、蟲聲、樹聲……都是為了更加反襯其靜。如“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泉聲,更顯得深山古剎的靜謐。“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這些詩中的果落、蟲鳴、鳥聲,恰恰是為了反襯山林的極度靜謐。似乎世界上只有詩人自己,他用心諦聽著大自然的心律。

    需要指出的是,王維山水詩中的幽遠、寧靜,決不是死寂、枯槁,而是靜中有動,動中寓靜。他所醉心描畫的自然美,是和現實生活的汙濁世界,黑暗的政治環境相對立的。從他那幽靜恬淡的自然景物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高潔的形象——越來越走向自然的王維。王維正是在山水的自然中物我相親,使自己的精神在另一世界裡得到徹底的解放。

  • 10 # 語文教師謝雨濛

    一代詩佛王維——

    王維(702_762),字摩潔,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母親學佛,他從小便讀過《維摩潔經》,所以母親給他起名維,字摩潔。維摩潔這個名字翻譯過來就是沒有汙垢,即“淨”。王維自小信佛,他的詩歌清新脫俗,超凡出世。

    王維年輕時,意氣風發,才華橫溢,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鋒芒畢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仕途上歷經沉浮。

    大唐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判軍安祿山率兵從范陽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進長安,王維沒有逃掉。王維在洛陽被安祿山逮捕,雖然他吃了啞藥,把嗓子弄啞,但還是被迫做了判軍的官。因此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王維成了罪人。王維被抓進監獄,受到非常大的的折磨,幸好王維的弟弟王縉任刑部侍郎,挺身而出,願以自己的官位替王維贖命,當然朝上好多王維的好朋友也替王維說情,王維得己保住性命。

    王維放出來之後,到了陝西的輞川,王維到輞川后,他的弟弟幫他買了一塊地,從此王維在此種地,喝茶,寫那些完全山水的東西。“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口原來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宋曾以文才出眾和媚附權貴而顯赫一時,後來被貶,客死異鄉。這所輞川別墅也就隨之荒蕪了,如今,王維落魄來此,觸景生情,王維經歷了大繁華,大落敗,看透人間紅塵,從此更加寄情山水,以至後半主把全部生命融進自然,融於筆墨丹青,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田園詩,充滿了禪意,開一代佛詩先鋒。

    王維的佛禪詩,是中國古典抒情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它追求寧靜,和諧的意境,開拓出一種淡泊,清遠,空靈的審美境界,文學史上稱其為“詩佛。”

  • 11 # 創客IP老梁

    班戟:

    王維生在唐朝鼎盛時期,此時佛教盛行,王家也信佛,王維姓名姓王,名為是摩詰,名字相合正好是維摩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汙染,而稱世的人

    在唐代詩人王維素有詩佛之稱,這不完全是一個美稱,也指王維的詩脫離現實社會,甚至有全是佛教的教義

  • 12 # 瑰谷清風

    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因為他出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裡。據其《請施莊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可見其母信佛甚深,而他的名字也是依據佛經“維摩詰經”所取。

    其次他自已虔誠信佛。有家庭的薰陶,王維信佛是自然的事。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他與當時名僧大德道光禪師關係甚好,並著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

    第三,他寫詩多滲入禪理。王維所寫詩中,許多詩都遠離塵世,充滿禪意,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如《過香積寺》雲: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正因為這樣,他信佛、寫佛已達如此境界,後世尊他為“詩佛”是理所當然。

  • 13 # 書房記

    王維是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15歲(715年)在京城應試,21歲時即中進士第,為大樂丞。他能寫一手好詩,又工於書畫,還精通音律與禪理,在京城深受王公貴族之寵。

    王維早年有儒家治世的抱負,中年時有道家的隱逸風采,晚年得佛家之精髓,也應了古代傳統士大夫的“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理想人格。

    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來:五言絕句《鳥鳴澗》,第一句“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空”是佛家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王維詩中,多帶有一種空靈之美。比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

    也有人說,王維為了報唐肅宗赫宥之恩,調節內心之痛,全身心向佛。王維自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禪法要求一切皆空,王維把禪作為詩歌創作的主導思想,整個詩構成了空靈流動的意境。

    或許是因為王維的“空”,清代王漁洋在《唐賢三昧集》裡才把稱王維為“詩佛”。

  • 14 # 南坡二月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畫家。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以清新淡遠,波瀾不驚,自然脫俗的風格,在詩壇樹起了一面鮮紅的旗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後人廣為傳誦,經久不衰。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王維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盛行。加上王維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他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所以王維的詩有很深的禪意。王維的詩有個特點,也許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他很多的詩都帶“空”字!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臺上。王維喜用空字!還有一句著名的詩句:行到水窮處,做看雲起時。正因為王維談空、談禪、談性、談佛,並有很深的造詣,詩作頗豐,成就非凡,所以後人稱他為“詩佛”。

    《紅樓夢》中有一段黛玉談詩,說世人學詩第一個要學的就是王維。黛玉道: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律,再次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就能成個詩人。這是想讀詩,學詩者的一個路徑、途徑,可做個參考。

    王維因官場的不得意,曾幾度棄官,歸隱山林,求僧,問道。但又幾度出山,做官。也許是功名利祿的凡心為滅吧?也許是上有老,下有小要他養,他還不能捨棄、放下這紅塵,所以不得不在官場上繼續努力,混口飯吃。雖然他身在官場,但心早以入遁山林。事上的事總是,事與願違。想的要的與做的得的總是不一樣。在聰明的人,有錢的人,都逃不脫,“我想要卻得不到”這個魔咒。正因為人有貪慾,所以才有煩惱。有了煩惱,才有了痛苦。人們總是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得到了,擁有了,還期盼著未得到的。在惡性的痛苦中,迴圈不能解脫。人總認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真的嗎?

  • 15 # 國內ERP專題

    這很好回答,因為王維寫詩的意境

    他的號就取自於佛教中了的維摩詰,所以叫摩詰居士

    王維的家庭。所以王維生下來時,父親就為他取名為維,字摩詰。摩詰本身在印度佛教中有無塵之意,而維摩詰則是印度佛教中一位與釋迦牟尼同期的大乘居士。從名字來看,就知道他的父親對他抱有怎樣的期望。

    王維九歲可屬文,二十一歲金榜題名,宦海沉浮,五十四歲經歷安史之亂,六十歲任尚書右丞,六十一歲與世長辭。一生之中,他走過唐代的輝煌與荒蕪,也走出了內心的枷鎖與藩籬。在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中,體驗人生的起落。進則以儒家思想砥礪氣概,退則在佛學世界中尋找精神的棲身之所。半隱半仕是王維為後代文人找到的一個別樣的精神歸宿。

    王維的詩,讀起來是一個十分愉悅的過程。他的字裡行間總是帶著些禪意,帶著些會讓人放空的境界,這禪意又並非空洞的,與讀禪時空無的感受不同,王維的詩是在一個詩情畫意的世界裡為你講禪。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是一位天生帶著佛緣的詩人,他字裡帶佛,命裡參禪,所以他從一開始,就見到了心中的真意,從一開始,在亂世紅塵之中,他就能保持一份本心的安謐。他年少時便才華橫溢,受人器重,比起同齡人,他總是多了許多幸運和天分,所以在名落孫山的寒士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飲恨趕考時,他就已經得到了令人欽羨的功名。到後來,即使身在仕途卻心在田園的人,那個真正做到了大隱於朝的人。

    品讀王維的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是山空還是詩人的心空?佛教講求四大皆空,王維此刻的心境大抵如此。傍晚時分,淅淅瀝瀝的小雨洗乾淨了山中的塵埃。秋雨過後秋色愈濃,一切都迷濛起來。月光自上而下,滲透在松林之間,疏疏朗朗地從松葉之間傾瀉下來,似乎可以用心去數一數這月光,朦朧又明亮。流水叮叮噹噹地穿過山中的石頭,像是音樂一般悅耳。

    王維是愛音樂之人,這流水聲是大自然的樂曲,有著天然去雕飾之美。這不僅是一副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還呈現出山水畫難以表現出的動態美、聲音美,這是由於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很高,因此詩人更能精確地感受到自然山水音響的協奏。聞到竹林中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那是浣紗女子歸來的情景吧?王維彷彿看到了蓮葉翻滾,漁舟蕩水之情景,原來是漁人乘著月夜去捕魚。山村居民的淳厚、樸實、勤勞讓王維覺得心安。

    人是一切景物中的點綴,正如自己是這天下萬物蒼生中的塵埃。可是人的出現,會使原本美麗的畫面更加增添一種靈動、飛揚的色彩和情調。正如自己,雖然隱居在這終南山中,可是存在即合理,自己或許也會為時間增添一抹靈動的色彩吧。雖然如此,可是任世事如何變化,王維還是願意追隨自己的心願,自可留在這份靈動的自然中隱居,因為只有這裡才能愜意地體驗佛學的真諦。

    是不是既有山水,又有禪意的詩呢?

  • 16 # G流沙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王維又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

    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故有“詩佛”之稱 。

  • 17 # 老張教育新思享

    王維,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畫家,因官拜尚書右丞,也被後人稱為“王右丞”。也是南宗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堪稱“詩畫雙絕”,他透過對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因而被人們稱為“詩佛”也被稱為“詩隱”,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後人對王維最中肯的評價,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極具靈性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

    作詩美如畫的”王維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王維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佛性的詩,寫出人生最高境界

    姓王,名維,字摩詰。詩佛王維這名可是大有故事可講。王維的母親崔氏篤信佛教,在王維出生時因夢見維摩詰進入室中,故取字號「摩詰」。王維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於道光法師。他一生習禪,與南、北二系的禪師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禪學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澤一系禪學思想的影響。

    王維不僅對佛學有深厚素養,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禪宗思想相互印證後,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禪宗影響王維的詩歌創作藝術,可分為三個層次:以禪語入詩、以禪趣入詩、以禪法入詩。

    他不僅寫過一些闡揚佛理的詩文,還把宗教思想與宗教感情化為詩思,在唐代詩壇上獨樹一格。透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居生活和佛教禪理,他善於在詩中表現一種「空」、「寂」、「閒」的境界,正是得力於他的禪學修養的完美呈現。他不僅能把佛教義理化為詩的語言來表現,而且能以其對佛教的認識來豐富詩的內涵。

    隱居終南山期間,王維吃齋唸佛,寫詩作畫,創作出的詩句清新自然又極富禪意(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稱其為“詩佛”的原因)。在留存下來的400多首詩作中,著名的《山居秋暝》和《終南別業》就是他隱居時的作品。而《終南別業》也最能體現出他身上的佛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寫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後黃昏的景色,當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別墅)時所作。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中南別業,是王維在終南山下建造的一座別墅,他半官半隱,從仕之餘別在此吟詩作畫、參禪理佛。

    這是王維晚年的作品。這時候的王維經歷了安史之亂,已經對仕途不抱期望。一心向佛,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先看看詩歌的意思: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這兒的道並不是道教,指的是佛教。王維到了晚年開始一心向佛,研究佛學。勝字在古文中可以指承受,比如“高處不勝寒”,可以指名勝,比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這兒指的是快樂的事。

    最出名的當屬頸聯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話蘊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人生本來就起起落落,用不同的心境去面對,人生也自不同。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與之相近,但沒有其中的佛理韻味。

    尾聯,偶然一詞由有心到無心,把這人世紛憂,凡塵喧囂都忘懷在這暢懷的談笑間。後世楊慎有一句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從歷史的角度去寫這種人生狀態,與此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維的詩歌,藝術境界極高,影響非常的大。曾經有句話這麼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

    也許王維的詩歌在思想內容上不像李白、杜甫那麼寬廣、深刻。但是,其實只從個人際遇來說,李白杜甫都沒有王維過得好。

    佛家說,人人皆有佛性,也許王維就是這人間一尊入世的佛。他活出了凡間的精彩,領悟了佛家的超脫,終成一代詩佛。

    這便是這兩句詩所蘊含的人生最高境界:隨遇而安,活在當下。

    人生,是一場修行,願你我在不斷修行中臻至詩文中那種境界

    王維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達到了人生巔峰,但他早已淡泊名利。而上天這次要奪走的,是他的生命。

    761年,王維預感將不久於人世,看著鏡中的自己,從青絲到白髮,從意氣風發到垂垂老矣,繁華如過眼雲煙般消散,寫道:“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臨終前,他從容寫信和好友告別,含笑離開。

    他終於和宇宙融為一體,如一朵芙蓉花,於無人之際悄悄凋落,不悲不喜,不哀不樂。

    王維的放下,終成一代詩佛。

    人生的上半場,要活得氣盛,活出高低。

    人生的下半場,要活出真意,活出自己。

    王維用後半生,完成了在人間最得禪宗要義的修行,成為了千百年來,離人間最近,離得失最遠的詩佛。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人評價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

    花默默開放,又默默凋零,既無目的,也無意識,更不需要人的讚歎和惋惜,在盛放和凋零的過程中,人的生命價值已經被確立,最終的精神歸宿已經抵達。生命,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當繁華落盡,萬千悲喜,終歸一夢。

  • 18 # 愚趣4305876293188

    |他對佛教虔誠而篤信,在詩歌創作上常常“以佛入詩”,使詩作充滿禪意、禪理、禪趣。後清代詩論家王士禎在《香祖筆記》明確指出:“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與淨名默然,達摩得髓,同一關捩。”並在其後來的《居易錄》中更強調指出:“會試論唐人詩,王維佛語,盂浩然菩薩語,劉虛、韋應物祖師語”,皆以佛語評論之,透露出王維詩與禪教的內在淵源與緊密聯絡,其更被人尊稱為“詩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藥對艾滋病治療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