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時時樂天天樂

    說起陸遜,可能給大家印象很深的就是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七百里,阻止了劉備的伐吳大計。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陸遜二十一歲的時候,入孫權幕府。初期征討過山越,討平過鄱陽賊帥作亂。透過這些戰事,孫權把陸遜引為近臣,對陸遜非常的中意,遂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謀取了關羽。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多年,統領吳國軍政要職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東吳的”社稷之臣“。

    如果沒有了陸遜,我想東吳可能走的履步維艱,雖然東吳還有呂蒙、魯肅等名士。

  • 2 # 隔壁老劉講歷史

    陸遜是東吳四英傑之一,另外三位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當陸遜發光發熱的時候,也就是夷陵之戰,其餘三位都已經下課了。

    夷陵之戰,吳蜀兩國兵力差距巨大,吳軍都毫無戰意,只有陸遜鎮定自若,且戰且退。最終使得身經百戰的劉皇叔心理膨脹,犯下了七百里連營的大錯,最終給了陸遜可乘之機。可以說是陸遜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打敗了劉備,保住了東吳江山。你可以把這時的陸遜比作劉備死後的諸葛亮。東吳會打仗的:周瑜,魯肅,呂蒙皆早死,甘寧等名將也先後去世,陸遜是東吳年輕一輩僅有的支柱。

    再說後來的石亭之戰,曹魏大軍南下,也是陸遜帶人大敗曹魏,此戰斬首過萬,使得曹魏大都督曹休不久病亡,也給了孫權稱帝的資本。陸遜此戰沉著應對,表現出了軍事大家應有的風範。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被後世冠以軍事家稱號的只有少數幾人,陸遜就是其中一個,陸遜還是傑出的政治家。也就是說,陸遜已經是等同於東吳的諸葛亮,孫權“孫十萬”的稱號眾人皆知,蜀漢不能沒有諸葛亮,東吳也不能沒有陸遜。

    最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沒有陸遜,東吳必早亡。

  • 3 # 沉睡的天堂

    針對這個歷史問題,筆者分析了一下當時兩國的兵力跟兩國所處的歷史大環境。

    首先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當時劉備在蜀州剛剛穩定,國內官僚派別鬥爭,人們對失去荊州的恐懼和來自北方的壓力。劉備一意孤行,執意東征,遠離蜀州,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國內官僚派別最有實力的還是舊蜀州官僚派,如果劉備走遠了,很可能發動政變,推翻政權。這就是日後北伐時孔明第一時間除掉舊蜀州官僚領袖李嚴的目的。即使劉備一舉擊敗東吳,東吳的人民也不會輕易順從,東吳擁有很長的獨立歷史,而且東吳以前的善戰軍隊仍然健全,有一定的抵抗力量。劉備滅掉東吳,自己也就滅亡了,因此劉備不能滅掉東吳,然而發動對他的戰爭,蜀國北方必然遭到魏國的攻擊,萬一戰事持續發展下去,蜀國就會造成首尾不呼應,顧前不顧後的尷尬局面。大局觀上劉備就失誤了,所以東征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私人恩怨而發動戰爭,人民都很失望的。當時孔明萬分勸住劉備也是要保住劉備和自己的位置啊!

    夷陵之戰我認為是陸遜發動的水陸兩棲登陸戰,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戰術,令蜀軍出乎意料,簡直毫無招架之力。蜀國深入荊州,補給消耗巨大,從四川運糧也是很辛苦的,造成後補緊缺。劉備戰術部署錯誤,導致蜀軍被動受襲。蜀軍開始士氣很高,但是久而久之士氣就下去了,東吳新得荊州,全軍士氣都很高。所以從大局來看,這場戰爭也並不適合長期作戰,滅一個國家談何容易。

    再看戰術方面,這麼明顯的軍事佈局的失誤,只要一個稍懂軍事的就能破解,一把火給燒了(孔明只看佈陣圖就說主公必敗了,何況度其他親臨一線的謀臣)。再者兵員方面因為歷史上夷陵之戰劉備實際上只帶了不足5萬人,而孫權給了陸遜7萬。再者蜀國也大多數不擅長水戰,只有關羽還玩過一次水淹龐德,可惜已經死了。

    劉備自己帶軍來,本身就屢戰屢敗,如果沒有陸遜,只能是不會輸的這麼慘或者呈膠著狀態。

    如呈現膠著狀態,由川中運糧路途遙遠回坎坷,後援不濟。對於漢中之戰樊城之戰報有仇怨的曹操不會幹坐著,若有舉動,劉備軍又必定回師,屆時遭到追擊或者答兩家並一家,劉備軍是沒有勝算的,所以不可能滅吳國,不被人家滅就好不錯了。

    劉備就領了4萬多人,馬超魏延趙雲都不在,諸葛法正也不在,唯一一個不錯的參謀人才黃權還因為意見不合被扔到北方站崗了。東吳立刻向曹魏稱臣,舉版國之力6萬多人,三代名將齊聚西戰線,就算周瑜魯肅呂蒙全掛了,假如陸遜也不在,也還有其他謀臣,就算才能不如陸遜,也頂多是再損失大一些,而且陸遜在前期也是一直在退守,尋找時機,伺機而動,並無傷亡,就算是換個作戰方式,大不了也是呈現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更何況吳國還有兵力上的優勢,你覺得劉備的4萬多人能贏麼?

    而且蜀國不下山,東吳權不出水,這是定律。蜀國離開山在東吳的地盤上打,能有什麼好結果,所以說東吳如果沒有陸遜,夷陵之戰蜀國問也肯定失敗。

    但就算蜀國贏了夷陵之戰,也滅不了吳國。因為蜀國軍力和吳國也就是五五開,而且從政局方面講,國內政局要比蜀國穩定的多,,沒有絕對性優勢,而且彼此可用之將也答不多了。而且蜀國一下長江,一出四川,就沒有地理優勢了,就算進了吳國,戰略迴旋的餘地就不多。(還沒計算如果魏國來個乘火打劫)就算東吳如果沒有陸遜,也肯定不會被蜀國滅掉。可憐的劉備一敗塗地,落得一個白帝城託孤的下場。

    但是話說回來,陸遜在整場戰役,跟後期來講,是為東吳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後期的東吳也是人才凋零,不復往日之盛景。

  • 4 # 貓員外

    會完。

    東吳大都督這個職位可不是其他軍職可比的,妥妥兒軍方第一人,統領全國軍事力量。能夠擔任這一職位的,那都是牛逼閃閃的將星。

    陸遜很早就進入了孫權的幕府,成為幕僚。並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華。東吳反覆多年搞不定的山越叛亂就是他徹底平定的。在山越人那邊,陸遜的名字跟西南蠻人那邊諸葛亮的名字,那威懾力都是槓槓的。

    也正是因為卓越的才華和光輝的成績,陸遜才被孫權賞識,把侄女嫁給了他。陸家也藉此一躍成為東南頂級世家。

    關羽北伐之前,陸遜就協助呂蒙制訂了襲取荊州的計劃,並擴充套件成為東吳幹掉劉備集團,併吞整個長江流域的大戰略。隨後的荊州之戰,沒有陸遜的協助,呂蒙很難說能不能順利打敗關羽。但是這一戰略的關鍵點,聯合曹操卻失敗了。老謀深算的丞相看破了孫十萬的計劃,雖然在漢中被劉備得了手,卻堅決拒絕和孫權聯盟攻蜀。

    隨後的夷陵之戰,東吳也正是在陸遜的正確領導下才獲得了戰爭。陸遜搞定了投降派和激進派,穩打穩紮,利用蜀軍戰略上的失誤,一戰打得蜀國十年出不了川,徹底奠定三國局面。

    三國期間,東吳北方防禦戰線全部是陸遜說了算。甚至“行王事”,孫權命令北方群轄官員向陸遜跪拜。

    陸遜其人,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孫權認為他和伊尹,呂尚並列。

    沒有陸遜,我很懷疑吳國根本混不到三國時期。

  • 5 # 江湖小曉生

    東吳一個能打的都沒有?這話說的不對,東吳的水師力量還是非常強悍的。幾代水師大都督,都深知水戰,從周瑜、魯肅,到呂蒙、陸遜,每一代大都督都想著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尤其是陸遜,幾乎是東吳的大救星。

    當年劉備舉國之力前來攻打孫權的東吳,孫權嚇得打算還荊州以躲避戰火,可惜劉備壓根就不聽,因為他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

    呂蒙此前病死了,孫權不得已將江東水師都交給了陸遜,希望他能夠化解江東的戰火。陸遜不僅化解了戰火,而且打退了劉備,成為了拯救江東的那個男人。

    沒有陸遜,江東還真的未必保得住。

    劉備大軍的戰鬥力,那是相當出名的。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在正面戰場上,多次擊敗曹操的大軍,最終從曹操手裡奪取了漢中之地。

    由此可見劉備當時顯然已經成為了最強大的諸侯,如果關羽打下樊城,北伐成功,那麼天下就是劉備的了。

    可惜這個時候關羽被呂蒙和陸遜搭檔偷襲了,荊州丟失,劉備最重要的糧倉和兵源地沒了,劉備心裡當然不爽,再加上兄弟關羽被殺,劉備必然是要找東吳報仇的。

    蜀漢的戰鬥力十分強悍,此刻又是同仇敵愾的局面。江東那點兵馬,根本就沒辦法和劉備大軍相抗衡。

    如果沒有陸遜,或許江東就只能採取求和的辦法,希望劉備能夠珍惜孫劉聯盟的關係,就算我對不起你,但是你不能對不起我。

    結果我們當然是知道的,但凡劉備腦子沒點問題,他就不會接受這種帶有恥辱性的和談。荊州他可以自己取,孫權的腦袋他也是要一起取回來的。

    所以說沒有陸遜的江東,還真的會被劉備一舉蕩平。當然了最得意的肯定是曹丕,畢竟兩虎相爭,曹丕是最有好處的一個。

    夷陵之戰的關鍵,在於陸遜的戰法。

    為什麼說陸遜不可或缺呢?因為當時擊敗劉備的辦法根本就不多。劉備兵馬眾多,戰鬥力又強悍,荊州簡直就是唾手可得。這個時候稍微沉不住氣的將帥,就有可能把東吳大軍帶入死局之中。我們可以仔細研究一下陸遜是怎麼對付劉備的。

    第一,劉備以吳班的幾千人馬作為誘餌,陸遜不上當。

    當時陸遜帶領5萬大軍迎戰劉備,劉備從巫峽、建平一路安營紮寨,屯兵幾十個地方,可見人數不在少數。

    為了引誘陸遜出來交戰,劉備特地將吳班帶領幾千人馬派到平地上安營紮寨,時不時再前去挑戰,劉備背後藏著一支援軍伺機而動。

    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三國志》

    東吳這邊的將領個個是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前去交戰。可是陸遜認為這裡面肯定有詐,必須要觀察一段時間,並沒有急著交戰。以此躲過了劉備的陷阱,劉備當時在兩山谷之中可是埋伏了8千人馬。

    第二,陸遜認為夷陵是大戰的關鍵。

    陸遜在考察了當地地形以後,上書孫權表示,夷陵這個地方,是東吳的重要關隘。雖然比較容易拿到手,但是也比較容易被劉備奪走。

    丟了夷陵,可不僅僅是丟了一個郡的領地,而是將荊州的門戶都丟給了劉備。為此陸遜表示,必須要堅守夷陵。最好是在夷陵解決戰鬥。

    第三,劉備連營駐紮,陸遜等待時機。

    東吳的將領們一個個都急瘋了,因為他們發現,劉備的大軍現在已經逐漸在當地站穩了腳跟,他們認為要打劉備就要趁早打,千萬不要錯過最好的時機。

    可是陸遜一直沒有動,他與劉備僵持了七八個月的時間。在陸遜看來,劉備是一個老謀深算的軍事指揮官,要想戰勝他,必須要找到他的缺點。

    而當時陸遜還沒找到對方的缺點,所以只能等待。他認為劉備勞師遠征,跟東吳這邊不好比,所以缺點早晚會顯現出來。

    第四,試探軍情,陸遜悟出了破敵之策。

    陸遜見說服不了手下將士們,就派人先去攻打了劉備的一座營寨,其實這不是關鍵。這一次攻打果然是大敗而歸,手下將士們都憤憤不平了起來。

    萬沒想到,這個時候陸遜已經想到了擊敗劉備的好辦法,那就是火攻。陸遜讓手下人每個人帶著一把茅草,用火攻擊敗劉備。

    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三國志》

    劉備的40多座營寨土崩瓦解,四面八方到處都是東吳計程車兵。要不是夜裡劉備趁亂逃回了白帝城,那他非要成為陸遜的俘虜不可,劉備的兵馬輜重全部被東吳給繳獲了。

    第五,陸遜臨危不亂,不給任何人面子。

    戰爭期間,孫桓作為前鋒前去討伐劉備,可是被劉備給圍困了起來,於是他派人到陸遜那邊求救。陸遜卻不答應救援。

    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三國志》

    這個時候手下將領們都在為孫桓求情,因為孫桓是孫權的親人,怎麼能不搭救主公的親人呢?陸遜表示,孫桓自救沒有什麼問題,他這邊的大計劃,不能因此而輕易改變。

    等到陸遜放大火燒了劉備的營寨,打贏了這一仗以後,孫權這才前來向陸遜感慨,認為陸遜做得對,他終於理解了陸遜的大戰略。

    總結:除了陸遜,還有誰能做到這些呢?

    從上面的所有操作來說,陸遜的確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任何一個步驟出問題,那麼大局就會被破壞。

    比如說救孫桓的事情,如果換一個衝動的將領,必然是要去救孫桓的,這不就掉入了劉備設下的陷阱麼?

    當時吳班的人馬作為誘餌,陸遜手下所有將領都看不出來,如果沒有陸遜,這幫人鐵定是要去交戰的,這就會被劉備埋伏的人馬一舉擊潰了。

    自從周瑜、魯肅和呂蒙死了以後,江東再也找不到第四個人可以跟陸遜相提並論了。所以說如果沒有陸遜,那麼劉備必然會打進東吳,孫權也只能引頸就戮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 6 # F正在更新分享快樂

    東吳陸遜本就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 陸遜是孫權親自拔擢的新晉人才,被任命為大都督在夷陵防禦劉備。當時諸位將領,或是孫策時期的舊將,或是宗室貴戚,自負看不起陸遜,不聽從他的管教約束。

    陸遜才華呂蒙也看在眼裡,孫權也極信任的大將呂蒙,呂蒙也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自己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可是到荊州戰役,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呂蒙臨死前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的的位置,但到最後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這樣的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復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計程車族當道、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所以他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

  • 7 # 文史學徒夢九霄

    東吳如果沒有陸遜可能會是三國中第一個被滅國的,可是時勢造英雄,正因為有了陸遜的存在,讓東吳安享太平三十年,陸遜可以說是東吳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具體原因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年少聰穎,奇陣抗孫

    陸遜所在的陸家是江東四大家族之一,他們家最早和孫權家是結下樑子的敵對雙方,而也正是因為老一輩打個不停,讓孫權他哥孫策發現了陸遜這個人才,才把陸遜帶到了自己的陣營。

    話說孫策最早是跟著袁術混的,袁術和陸康有點過節,就想著收拾陸康,結果自己打不過,就派了馬仔孫策去打陸康,陸康就是陸遜的祖父。

    孫策可是號稱江東小霸王,結果打個陸康打了快兩年才勉強贏了,就問陸康,我打誰都是個把月最多,打你怎麼這麼費勁。

    陸康告訴孫策我有個侄孫,告訴我八個字,內施六政,外用天冥。所謂內施六政是針對百姓的,百姓因為管理政策好全部幫著陸康抗敵,而外用天冥說的是一種叫做天冥雷虎陣的陣法,這種陣法一般人攻不進來,就算攻進來來了不懂陣法也是危機四伏。

    而陸康說的這個侄孫就是陸遜,此時的陸遜只有十七歲,便能首創奇陣,孫策驚為天人,如獲至寶,趕緊把他帶走了,後來孫權有通過了聯姻,和陸遜成為了親戚。

    二、鎮守東吳,破劉敗曹

    陸遜的出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夷陵之戰,但其實在這之前,呂蒙白衣渡江佔荊州的時候,陸遜就是屢獻奇謀,一直幫助呂蒙,到了夷陵之戰的時候呂蒙已經不在了,孫權綜合分析,權衡利弊啟用陸遜掌兵抵抗劉備,結果大獲全勝。

    夷陵之戰所有人都以為劉備是不懂兵法,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去,實際上劉備是被陸遜逼的沒辦法才連營對抗的,陸遜一對上劉備就一副自不如人的樣子,皇叔你要打東吳呀,那你就打吧,直接把百里峽谷讓出去了,然後又假裝渡江做出偷襲劉備中軍的樣子,劉備也不是傻子呀,一看這下壞了,被誘敵深入騎虎難下了,總要放著陸遜的水上進攻吧,得了連營對抗吧。

    陸遜一看這下機會來了,打你丫的,陸遜取得上風之後又給劉備來了個圍師必闕,差點把劉備活捉了,匆匆跑到白帝城,見了諸葛亮交代完後事就掛了。

    按理說陸遜經此一戰,已經名震三國,沒事就別惹陸遜了,可是就偏偏又不信邪的,這個人就是曹軍的曹休,曹休沒有《三國演義》裡說的那麼草包,相反出身曹魏虎豹營,絕對的將才之選。

    孫權和曹魏的軍隊在江淮一代也是常年激戰,互有勝負,久戰不下的時候陸遜就準備兵行險招,誘敵深入,結果孫權知道了,說你誘惑力沒我大,我去當誘餌引曹軍來戰,揹著陸遜就出發了。

    曹休也不傻呀,一看孫權兵少將少的,也不和你玩,還和司馬懿書信溝通,司馬懿特意叮囑曹休小心為上。

    誰知道陸遜的誘餌就不是孫權,而是周魴的詐降,說孫權這個人如何如何不地道,早晚要對我下手,對我下手完了就是陸遜,我直接投降你們得了,咱們一起哥倆好打孫權,結果這次不但騙了曹休還蒙了司馬懿。

    等司馬懿反應過來的時候曹休已經被陸遜包了餃子,大敗於石亭了。

    三、仁德愛民,胸懷寬廣

    陸遜這個人在東吳的民眾之中也是好評如潮,作為官員可以說是愛民如子,還在陸遜在海昌縣當縣長的時候,海昌遇到了大災,作為一把手的陸遜直接就要開倉放糧,副縣長說不行,私自放糧那可是殺頭的罪過,陸遜卻說一來一回請示領導來了,老百姓早就餓死了,我不等了。

    後來這件事讓孫權知道了,就問陸遜誰給你的膽子,拿著中國庫裡的糧食去救助那些下里巴人,陸遜漫不經心的回道,聽說漢武帝時候涉黯揹著漢武帝開倉放糧,漢武帝不但沒殺他,反而表彰了他,孫權聽後只好置之一笑。

    總結:陸遜年少有為,作為不可多得的儒將,在東吳周瑜,魯肅,呂蒙去世後勇敢的承擔起鎮守東吳的重任,力保東吳,也正是他在世的時間東吳的防禦體系前所未有的提高,而東吳也是三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地方政權,可以說沒有陸遜就沒有三國中後期長治久安的東吳。

  • 8 # 淺夢微醉

    陸遜是江東自周瑜,魯肅,呂蒙後第四任大都督,也是撐起江東後期的主心骨。夷陵之戰給了陸遜大展才華的機會,是孫權的力排眾議讓陸遜得以全權指揮。可以說從這點,是江東成就了陸遜,與此同時,陸遜也用自己的能力一次次挽救江東於危難之中。如果沒有陸遜,夷陵之戰恐怕江東不保,即使僥倖獲勝,也會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成了曹魏的板中魚肉。石亭之戰,曹休來勢洶洶,如不是陸遜運籌帷幄,周舫詐降,恐怕江東早已落入曹魏之手。更何況,陸遜不僅自己優秀,自己的兒子陸抗,更是和晉朝持續抗爭了數年之久,也算是留給東吳最後的寶藏。所以沒有陸遜,江東至少早滅亡幾十年。

  • 9 # 家是最小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未果的情況下,只好派出年輕的陸遜為都督,前去阻擋。陸遜採取防守的戰略,堅守不出。於是劉備令士兵駐守樹林茂密之處,並且將營地連看駐守。陸遜認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了蜀軍。

    首先我們要明白,夷陵之戰是怎麼發動的。

    吳國主動出擊,是因為馬上就到秋天了,南方會進入枯水期,有利於北方的曹丕發動進攻,如果吳國不先解決劉備,就會陷入雙方夾擊。對吳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賭博。吳國打贏了,而且是速勝,所以回頭去招架曹丕的三路南下從容自如。如果這一戰吳國輸了,或者沒能速勝。那麼會怎麼樣呢?會亡國嗎?

    理論上是不會的,因為操作空間還很大。最不濟,給劉備他想要得到的好處,然後兩家就可以聯手抗曹了——事實上,劉備打輸了,兩家還是繼續聯手抗曹了,無非是孫吳徹底確定了對荊州的主權;劉備若是贏了,最多最多,不過是拿回關羽失去的那部分荊州領土,也就湘江以西部分。孫劉聯盟就可以繼續保持了。

    三足鼎立,一強兩弱,只有兩弱聯手才能維持鼎立。孫劉曹對此門清,這也是曹丕初期按兵不動的原因,他一動手,就會促進雙方和解,孫權會割地求和。那就便宜了劉備。這在之前上演過類似版本。

    東吳沒有陸遜不至於亡國,但肯定元氣大傷。吳國是蜀國的聯盟,東吳亡了,蜀漢是幹不過魏國的。

  • 10 # 新疆駱駝奶粉

    有句話是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我覺得沒有陸遜的話,大機率東吳就被劉備滅了,因為那時候東吳也確實沒人能對抗如日中天的劉備了。

  • 11 # 劇中大爆笑

    東吳一個能打的都沒有?這話說的不對,東吳的水師力量還是非常強悍的。幾代水師大都督,都深知水戰,從周瑜、魯肅,到呂蒙、陸遜,每一代大都督都想著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尤其是陸遜,幾乎是東吳的大救星。

    當年劉備舉國之力前來攻打孫權的東吳,孫權嚇得打算還荊州以躲避戰火,可惜劉備壓根就不聽,因為他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

    呂蒙此前病死了,孫權不得已將江東水師都交給了陸遜,希望他能夠化解江東的戰火。陸遜不僅化解了戰火,而且打退了劉備,成為了拯救江東的那個男人。

    沒有陸遜,江東還真的未必保得住。

    劉備大軍的戰鬥力,那是相當出名的。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在正面戰場上,多次擊敗曹操的大軍,最終從曹操手裡奪取了漢中之地。

    由此可見劉備當時顯然已經成為了最強大的諸侯,如果關羽打下樊城,北伐成功,那麼天下就是劉備的了。

    可惜這個時候關羽被呂蒙和陸遜搭檔偷襲了,荊州丟失,劉備最重要的糧倉和兵源地沒了,劉備心裡當然不爽,再加上兄弟關羽被殺,劉備必然是要找東吳報仇的。

    蜀漢的戰鬥力十分強悍,此刻又是同仇敵愾的局面。江東那點兵馬,根本就沒辦法和劉備大軍相抗衡。

    如果沒有陸遜,或許江東就只能採取求和的辦法,希望劉備能夠珍惜孫劉聯盟的關係,就算我對不起你,但是你不能對不起我。

    結果我們當然是知道的,但凡劉備腦子沒點問題,他就不會接受這種帶有恥辱性的和談。荊州他可以自己取,孫權的腦袋他也是要一起取回來的。

    所以說沒有陸遜的江東,還真的會被劉備一舉蕩平。當然了最得意的肯定是曹丕,畢竟兩虎相爭,曹丕是最有好處的一個。

    夷陵之戰的關鍵,在於陸遜的戰法。

    為什麼說陸遜不可或缺呢?因為當時擊敗劉備的辦法根本就不多。劉備兵馬眾多,戰鬥力又強悍,荊州簡直就是唾手可得。這個時候稍微沉不住氣的將帥,就有可能把東吳大軍帶入死局之中。我們可以仔細研究一下陸遜是怎麼對付劉備的。

    第一,劉備以吳班的幾千人馬作為誘餌,陸遜不上當。當時陸遜帶領5萬大軍迎戰劉備,劉備從巫峽、建平一路安營紮寨,屯兵幾十個地方,可見人數不在少數。

    為了引誘陸遜出來交戰,劉備特地將吳班帶領幾千人馬派到平地上安營紮寨,時不時再前去挑戰,劉備背後藏著一支援軍伺機而動。

    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三國志》

    東吳這邊的將領個個是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前去交戰。可是陸遜認為這裡面肯定有詐,必須要觀察一段時間,並沒有急著交戰。以此躲過了劉備的陷阱,劉備當時在兩山谷之中可是埋伏了8千人馬。

    第二,陸遜認為夷陵是大戰的關鍵。陸遜在考察了當地地形以後,上書孫權表示,夷陵這個地方,是東吳的重要關隘。雖然比較容易拿到手,但是也比較容易被劉備奪走。

    丟了夷陵,可不僅僅是丟了一個郡的領地,而是將荊州的門戶都丟給了劉備。為此陸遜表示,必須要堅守夷陵。最好是在夷陵解決戰鬥。

    第三,劉備連營駐紮,陸遜等待時機。東吳的將領們一個個都急瘋了,因為他們發現,劉備的大軍現在已經逐漸在當地站穩了腳跟,他們認為要打劉備就要趁早打,千萬不要錯過最好的時機。

    可是陸遜一直沒有動,他與劉備僵持了七八個月的時間。在陸遜看來,劉備是一個老謀深算的軍事指揮官,要想戰勝他,必須要找到他的缺點。

    而當時陸遜還沒找到對方的缺點,所以只能等待。他認為劉備勞師遠征,跟東吳這邊不好比,所以缺點早晚會顯現出來。

    第四,試探軍情,陸遜悟出了破敵之策。陸遜見說服不了手下將士們,就派人先去攻打了劉備的一座營寨,其實這不是關鍵。這一次攻打果然是大敗而歸,手下將士們都憤憤不平了起來。

    萬沒想到,這個時候陸遜已經想到了擊敗劉備的好辦法,那就是火攻。陸遜讓手下人每個人帶著一把茅草,用火攻擊敗劉備。

    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三國志》

    劉備的40多座營寨土崩瓦解,四面八方到處都是東吳計程車兵。要不是夜裡劉備趁亂逃回了白帝城,那他非要成為陸遜的俘虜不可,劉備的兵馬輜重全部被東吳給繳獲了。

    第五,陸遜臨危不亂,不給任何人面子。戰爭期間,孫桓作為前鋒前去討伐劉備,可是被劉備給圍困了起來,於是他派人到陸遜那邊求救。陸遜卻不答應救援。

    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三國志》

    這個時候手下將領們都在為孫桓求情,因為孫桓是孫權的親人,怎麼能不搭救主公的親人呢?陸遜表示,孫桓自救沒有什麼問題,他這邊的大計劃,不能因此而輕易改變。

    等到陸遜放大火燒了劉備的營寨,打贏了這一仗以後,孫權這才前來向陸遜感慨,認為陸遜做得對,他終於理解了陸遜的大戰略。

    總結:除了陸遜,還有誰能做到這些呢?從上面的所有操作來說,陸遜的確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任何一個步驟出問題,那麼大局就會被破壞。比如說救孫桓的事情,如果換一個衝動的將領,必然是要去救孫桓的,這不就掉入了劉備設下的陷阱麼?當時吳班的人馬作為誘餌,陸遜手下所有將領都看不出來,如果沒有陸遜,這幫人鐵定是要去交戰的,這就會被劉備埋伏的人馬一舉擊潰了。自從周瑜、魯肅和呂蒙死了以後,江東再也找不到第四個人可以跟陸遜相提並論了。所以說如果沒有陸遜,那麼劉備必然會打進東吳,孫權也只能引頸就戮了。

  • 12 # 逍遙侯琴心

    一樣,劉備必敗!歷史永遠不是缺少誰會咋樣!而是這個人恰巧適當的時機出現再適當的位置!如果沒有陸遜自然有人代替他的位置!但是無論是誰,劉備是必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齊心協力對付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