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春秋思無忌
-
2 # 叢中笑6603
這個說法我不認可,有什麼根據表明劉備不信任諸葛亮,而信任法正。
法正者,蜀中舊臣,因為懂得擇良木而棲,為劉備所用。法正熟知法律,治國之可用之材,當然劉備需要。另一方面,劉備在西川立國,原蜀中官員如都棄之不用,江山肯定會不穩,因此,擇優者用之正常也。
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被請出後,從調兵遣將,任軍師到蜀國建立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可替代也。
提問者可能根據這句話來推斷劉備信任法正,劉備欲報關張被殺之仇,興兵伐吳,諸葛亮勸之不聽,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如法正在,劉備可能會聽。此一時一彼,劉備可能會聽,亦可能不會聽。此時,劉備已利令智昏,可能任何人的話都沒有用了。
-
3 # 憨貓說歷史
小明來回答您劉備為啥信任法正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首先,法正是劉備身邊的近臣,也是主要的謀臣之一(即為謀主),為什麼要加之一呢?因為受劉備喜愛的謀臣,並非獨其一人,另外有比如伊籍 劉巴 馬良 黃權 王連等等,都是當時劉備十分親信的謀臣。只是法正在其中地位最為突出罷了。
然而,很多人都拿法正去和作為股肱的諸葛亮去對比,這兩個人其實沒有可比性。可以說,劉備手下任何一個人都和諸葛亮沒有可比性。第一,比起其他任何人,劉備都更信任諸葛亮。甚至包括關羽張飛在內,更遑論法正。理由很簡單,諸葛亮是劉備總攬軍政的核心,是劉備交託全部家當的人。第二,諸葛亮的角色是宰輔,實際權力要遠大於劉備手下的任何一名臣子,哪怕是總督荊州的關羽,都有所不及,更何況是法正。第三,很多人把信任和喜歡混為一談,劉備喜歡法正則有之,但是要說多信任他,哪隻怕也不見得。至少法正輔佐劉備這幾年,很少有向劉備舉薦人的動作,有記錄的僅有許靖孟達彭羕,除了許靖是花瓶之外,孟達和彭羕實際上都是受排擠的。一來法正原來就是在劉璋手下鬱郁不得志,受人排擠方才背主求榮,與聲望顯赫的諸葛亮是不一樣的,並沒有成為士族領袖的基礎,自然也沒有條件舉薦很多人。二來,也可以知道,法正在劉備這裡,很少能夠插手官員舉用和任免,這個權利還保留在劉備和諸葛亮手上。從側面也可以知道法正的地位實際上並不存在可以比肩諸葛亮的情況。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我問你曹操最信任的人是誰?也許你會說是荀彧和夏侯惇,曹操自己不在許都,而是讓荀彧在許都陪著漢獻帝,這還不夠信任嗎?但荀彧的最終結局卻是被從曹操逼死。夏侯惇作為曹操的親戚,本事不大,卻權力和地位極大,曹操把在居巢都督26軍的職權都給了夏侯惇,同時夏侯惇可以自由出入曹操的臥室,這還不夠信任嗎?這確實是信任。
如果我問你孫權最信任的人是誰?你就會發現,孫權對於他手下的人,好像都信任,好像又都不信任,赤壁之戰,孫權讓周瑜為左都督,同時任命程普為右都督,我們總以為赤壁之戰是周瑜領導的,其實是周瑜與程普兩人並列領導的,也許你會認為孫權最信任的是魯肅,可魯肅屍骨未寒,孫權就改變了魯肅生前的戰略,也許你會認為陸遜才是孫權最信任的,夷陵之戰給了陸遜那麼大的權力,但實際上陸遜都是孫權逼死的。
劉備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你很難說他最信任誰?政治人物常用的伎倆就是權力制衡,既用你,又防備你,比如劉邦用蕭何,後方全部交給蕭何打理,但又時不時敲打一下蕭何,逼得蕭何自汙而自保,這就是政治,那麼作為政治人物的劉備最信任的人是誰?
說到劉備最信任的人,首先就會想到關羽和張飛這兩個疑似結拜的兄弟,在早期的創業階段,劉備與關羽、張飛三人同睡一張床,整日形影不離,能夠做到這程度,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的命交給對方,不信你問問曹操和孫權敢不敢和手下人同睡一張床?
劉備、關羽、張飛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這種關係,就是信任,但是這種信任是在劉備沒有什麼成績的情況下發生的,換句話說,劉備絕對信任關羽張飛的時候,不過是個窮小子,沒有地盤、沒有勢力、沒有政權,劉備需要靠這種方式來拉攏兩個萬人敵的兄弟來一起創業,是有目的性的信任,當然也是一種信任,關羽和張飛就是劉備早期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地位和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建立了政權,而且還有固定的根據地,而這一切的得到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戰略和戰術,建立了基層政權,後勤補給,組織架構,劉備對諸葛亮的好也超過了關羽和張飛,而導致了關羽和張飛感到不滿,但是不是劉備就信任諸葛亮了甚至超過了關羽和張飛呢?
劉備與諸葛亮應該不是,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要經歷一個過程的,劉備剛剛得到諸葛亮的時候,從諸葛亮這裡知道了如何奪取天下的戰略和戰術,這是他從來沒有了解過,也從來沒人告訴過他的全新知識,所以劉備對諸葛亮很重視,但是這個時候談信任還為時過早,因為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兩人的關係和信任。
信任是一定需要時間的積累,沒有人能夠信任一個剛剛認識的人,或者剛剛投靠自己的人,尤其是從敵人那裡投靠自己的人,比如法正,法正是背叛了劉璋而投靠劉備的人,從道德上說,法正就是一個賣主求榮的人,出賣自己原來的老闆,投靠了新的有發展潛力的老闆,劉備難道不清楚法正是一個什麼人嗎?當然清楚。
張松與法正法正有奇謀,很對劉備的味口,因此劉備對法正很器重,對於法正提出的計謀大多言聽計從,但並不代表劉備就信任法正了,所有人內心的信任,一定是有:時間的積累+道德上的評判+情感上的認同,打個比方,呂布這個人,你敢信任嗎?就算呂布很有能力,願意為你賣命,但你還是不敢信任他,因為呂布的道德有問題,法正作為一個背叛劉璋剛剛投靠劉備的人來說,要說劉備對法正有多信任也是不存在,只是說劉備喜歡這個人,還遠遠談不上信任。
另外從劉備的用人上也能看出一些問題,諸葛亮善於治國,所以劉備讓他居中持重,主持大政,法正善於奇謀詭計,所以劉備將法正帶在身邊行軍打仗,只是分工不同,並不代表劉備就信任法正,也沒有信任誰就帶在身邊的道理。
法正但是,如果劉備信任一個人,一定會將身家性命、親屬家眷、江山社稷託付給他的,這就是諸葛亮,劉備在稱帝后就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攬大局,在去世前又任命諸葛亮為託孤重臣,將自己的繼承人和蜀漢江山託付給了諸葛亮,這就是絕對的信任,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是經歷了時間的積累+道德上的評判+情感上的認同,也可以說諸葛亮是劉備最信任的人。
從劉備認識諸葛亮到劉備去世前,已經有16年,時間上的接觸,劉備對諸葛亮已經相當瞭解,這種瞭解不僅僅是能力上的,同時還有道德和情感,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劉備心知肚明,要知道劉備的識人用人水平在三國不說第一,那也是數二數三的,論道德,諸葛亮是絕對的正人君子,道德品質沒有話說,論情感,多年的君臣關係讓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更重要的就是建立彼此的信任,這都是法正所不能比的。
劉備託孤諸葛亮法正認識劉備不到十年,一認識劉備就開始為劉備出謀劃策如何扳倒原來的上司,這種行為放在任何一位君主身上,都是提防的物件,別看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可是在內心深處,那就是重重提防,這就是君主的想法,從劉備的角度來看,在打江山的過程中,他需要敵人都來投靠他,一旦他建立政權後,就開始對外宣傳忠君思想,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要殺丁公的原因,丁公明明在劉邦彭城大敗時放了劉邦一馬,後來卻被劉邦以”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的理由給殺了,不是很能說明問題了。
所以劉備最信任的人,是諸葛亮,而不是法正。
-
5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劉備對孔明和法正是同樣的信任,孔明和法正可以說是劉備文臣中的左膀右臂。在劉備眼中孔明、法正又各有特長。
孔明擅長外交、行政、後勤、人事管理、頂層設計。孔明曾奉令出使江東,成功說服孫權集團聯合劉備抗曹,赤壁大戰,大敗曹操,劉備才有機會和曹操、孫權三分荊州;劉備在荊州攻城略地、佔益州、佔漢中,孔明在後方作用如同劉邦手下的蕭何,鞏固政權,源源不斷地往前線輸送兵馬、糧草,是劉備當之無愧的賢內助;至於《隆中對》那是劉備集團的行動路線圖,奠定了孔明的戰略家的地位。劉備對孔明信任有加,三顧茅廬後兩人關係如魚得水,使老兄弟關羽、張飛也對孔明羨慕、嫉妒、恨!赤壁大勝不久,劉備就晉升孔明為軍師中郎將(地位僅遜於關、張等集團元老),到劉備稱帝時,孔明就升丞相總理尚書檯事務,假以符節。張飛剛去世,孔明再兼司隸校尉(負責糾察文武百官)。到章武三年春天,夷陵之仗大敗的老年劉備將孔明從成都召來,把劉禪兄弟均託付給孔明,並坦言:太子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他沒才能,卿可取而代之。孔明在劉備生前,沒有作為參謀長使用,劉備對孔明作為軍事家的才能沒能充分認識,更主要的後方需要孔明這樣的既忠誠又極有才能的人才來做後勤司令,所以孔明很少相伴左右。
而法正在劉備攻打益州時,作為一心歸附、視劉備為明主的大軍事家憑傑出的才能充當劉備的參謀長的角色,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在叛徒同夥、益州別駕張松的幫助下,利用劉璋使者的身份,勸劉備入川,搶佔天府之國益州。劉備然之,率軍以幫助劉辭討伐宿敵張魯的名義,逆江西進,先與劉璋會於涪城,又北上襲佔葭萌關,掉頭南行攻擊劉璋。在鄭度力勸劉璋利用劉備萬餘孤軍深入腹地,缺糧之際,將巴西、梓潼兩地百姓遷往涪水之西,燒光糧食,高壘深壕,避劉備銳氣,擊劉備惰歸。
劉備聞言無計可施,法正斷言:劉璋仁慈,定不會用鄭度計策。劉璋果然如法正所料,劉備包圍雒城,法正又竭力勸降,最終劉備順利攻佔成都,劉璋歸降。法正升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在外統領都城及周邊地區,在內充當劉備的主要謀臣。法正作為傑出的參謀長自然深得劉備信任。法正大處始終為劉備著想,進成都前,原蜀郡太守許靖準備越城投降,事洩因成都危急,劉璋沒來得及收拾他,對於這樣的軟骨頭,劉備不尿他。法正勸他:許靖浪得虛名,但天下不知道他是注水豬肉,您不禮遇他會落個輕視賢才之名。不如仿燕昭王厚待郭隗故事而把他供奉起來,劉備然之,果然收得士人之心。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又力勸劉備趁曹操招降漢中張魯因事北歸,而守將夏侯淵、張郃兵微將寡,正好收漢中,建北伐的橋頭堡。劉備親任總司令帶法正及諸將進軍漢中。二十四年,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沿山勢步步為營,在定軍山憑險紮寨。夏侯淵領兵來奪。法正瞅準機會,勸劉備令黃忠居高臨下,突襲大敗曹軍,夏侯淵授首。
法正一心為劉備著想,得益州,奪漢中,為蜀漢立下不世之功。劉備被擁立漢中王,法正升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法正去世,劉備流淚多日,贈法正諡號為諡侯。劉備在世,只有法正一人獲得諡號。劉備的確對法正極為禮遇。孔明在劉備在日沒能封侯,這並不是劉備對孔明不恩寵,而是漢朝祖制:沒有軍功不得封侯。孔明因為在劉備集團分工不同,沒有到前線立下軍功,不能封侯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憑心而論,孔明用兵還多偏於謹慎,像劉備初定益州,孔明可能還出於謹慎,沒能像法正一樣獻計趁勢虎口奪食搶漢中。這是孔明、法正性格使然。劉備東征孫權,出於性格因素,孔明未能勸阻,如法正在,可能會力勸,即便不能勸阻,隨軍東征,至少不會被陸遜火燒連營,定能全師而退。當然,孔明如隨徵,也會有全師而退的結果!但蜀漢初創,政權鞏固、繁重的後勤任務都等著孔明,使得孔明無法走到前線。法正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如多活十年,惺惺相惜的孔明、法正如漢初張良、蕭何般一在前線,一留後方輔佐劉備,劉備及蜀漢的命運定會改寫!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綜上所述,劉備對孔明、法正同樣信任,並不厚此薄彼,孔明和法正在劉備眼裡各有千秋,具體的戰役指揮上,更依賴法正!
-
6 # 濁侯
拿三國演義來說吧,諸葛亮或許是瞭解劉備的。
因為劉備其實不難揣測實際心意,他也是人,人就會有跡可循。
而且他的經歷其實是窘迫的,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就沒有屬於自己的根,顯然並沒有什麼安全感。
但是諸葛亮也有著自己的無奈,有些東西是他不可控的,即便他知道,也改變不了。
對於沒有安全感的諸侯最怕的是什麼?背叛,而且有規模的背叛。
比如荊州為什麼不留趙雲留了關羽,因為關羽他信任可以制衡諸葛亮,而相反趙雲和諸葛亮關係還不賴。
而在劉備死前,諸葛沒有實質性的兵權,這無疑不信任。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第一,前文提到,諸葛亮分寸感很好,所以不得罪人,而相反和不少人關係都還不錯,
第二,家族有點不厚道,魏蜀吳一邊放一個,龍虎狗,哪個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有時候劉備甚至會覺得天下被他們家族所操控,譬如孫劉聯盟。
第三,諸葛亮的後臺很強?幾個老師都能給他帶來很大的能量。
作為一方諸侯,也沒辦法不害怕,至於說為什麼後來身居高位,別傻了,上文提到了沒有兵權,而第二在都城為官的也有一大批益州人士相制衡,這就是帝王術。
那麼為何信任法正,其實非常好理解。
法正的仕途那是一路坎坷,和劉備相似,有能力但是沒機遇,所以兩人惺惺相惜。
而家族在益州其實沒那麼大的勢力,不構成威脅。
而至於人脈,唯二的好朋友,一個張松被劉璋殺了,而孟達顯然只是塑膠感情,為啥這麼說,我們不妨看看他在誰的身邊,劉封這個棄子,而法正顯然也放棄了,不然孟達也不會變成棄中棄。
法正又確實是個人才,那麼能夠控制的無陣營人才有什麼理由不最信任呢?
-
7 # 音樂達人小木木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下天得反。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歷來臣下功高,必然引起君王猜忌,一如蕭何,即便和劉邦是多年相識,一起出生入死,劉邦前線拼殺,蕭何後方發展,可以說對於漢朝的建立,蕭何居功至偉。可是瞭解歷史的都知道,改變漢朝命運的其實不是蕭何,功勞最大的也不是蕭何,而是那個一統天下之後就一貶再貶,最後只能委屈赴死的淮陰侯韓信。韓信和蕭何最大的不同,就是韓信再精明,不過是一個軍事家,軍事雖然講究詭道,但是還脫不了實力相爭,脫不了一些軍人的耿直和迂腐,歷來功勳和封賞就是不相等的。是以蕭何故意把自己庸俗化,四處索取賄賂,然後買田置地,在一些中小官吏身上,已經是觸犯律法,但是卻獲得了劉邦的歡心。當一個君王覺得自己欠了臣下的,而不是臣下對自己有所需的話,那臣子的腦袋就不穩了。一個滿腦袋當官的人,自然讓人看不起,而一個品行狷介,一無所求的硬骨頭,也讓人頭疼,水至清則無魚,一如明朝的海剛峰。
我以為法正也是如此。從法正向劉備分析蜀中形勢可以看出,法正是何等精明,對時局的判斷,對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很到位,這樣一位人精似的人物,怎麼會犯下這樣的低階錯誤?這不過是像劉備表示,我幫助你劉備拿下了漢中,但是你劉備並沒有欠我的,我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諸葛先生自然看出了法正苦心,是以嚴苛如諸葛,也並未深究。當然法正行為不可法,若是天下官員都群起效尤,那還了得,於是乎諸葛先生說,那個法正有資本如此啊,你看他當初的功勞多大啊,至於你們其他人,就別胡思亂想了,要也為私利而犯法,我定然不饒。這是其一。
其二,到底法正在蜀中掌權之後提拔了那些人,又打擊了那些人呢?蜀中只說到劉璋將亡蜀郡太守許靖來降,但是卻被劉璋發覺、拘禁。待劉璋歸順之後劉備便多少有些鄙薄許靖其人。可是法正說:“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下法正的言辭。首先貶低許靖,並非是許靖真的很差勁,而是劉備對許靖沒有好印象,於是乎就順著劉備心意,但是之後卻又讚許有加,但是這份稱讚卻是非常有分寸,既不會讓劉備覺得自己心胸狹窄,沒有識人之明,又讓劉備覺得許靖卻是還有褒獎的必要,其間利害,唯君王自取。劉備自然是明白人,於是厚待許靖。
那麼是不是許靖和法正很有交情?錯。兩人雖然同在蜀中為官,但是法正只不過是撮而小吏,小小的新都令,而許靖是劉璋手下罪的信任的股肱大臣。真正對法正有恩的是益州別駕張松,就是那個出使曹營,卻又獻圖於劉備的張松張大人。正是張松大人的提攜,法正才能出使劉備軍中,使之活躍於歷史的前沿舞臺。而張松最終卻被劉璋所殺,法正則僥倖逃生。
因此對許靖的褒獎,是法正處於公心,從劉備政權的長遠考慮而做出了這個推薦,劉備自然明白。因此我有第二個推測,法正在蜀中掌權時,獎賞的人不一定是對自己有恩的人,而是對蜀漢政權有利的人;而處罰的人不一定是得罪了自己的人,而是在劉備平定漢中時,做出了阻礙歷史潮流發展的人。但是劉備初定蜀中,不能濫施殺伐,何況劉備不同曹操,向來以仁義號召天下,因此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這是法正揣摩上意,按照劉備和蜀漢政權的需要,以超越法律的方式對一些蜀中的異己分子進行捕殺。
政治屠殺從來都會有個道貌岸然的旗幟,清君側是最常用的,不過此時劉璋已經歸順,百官也已降服,自然行不通。而暗殺表面容易卻更容易削弱劉備脆弱的根基。所以,所有的惡名都讓法正同學來承當吧。關於法正,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劉備執意伐吳,最終失敗,諸葛先生曾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中包含了對法正才華的敬重,也說明法正和劉備關係是何等親密,有可能超越劉備諸葛這個所謂的千古最佳搭檔。我想,這也是法正善於分析時勢,並且總是從有利於劉備的角度來辦事情,從而才獲得了劉備的最高信任吧。
-
8 # 孤罔炎史
諸葛亮如果不瞭解劉備,也就不會說出:“如果法正還在,就能制止劉備東征,就算東征也不會遭遇大難。”這樣的話了。
而我認為,這句話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劉備最信任法正。因為在東征孫權這件事上,諸葛亮是很被動的。
1、 隆中對中荊州是戰略要地,實現北定中原的一大基礎,諸葛亮反對伐吳就意味著否定隆中對的既定戰略方針。
2、 聯合孫權是諸葛亮的主張,但孫權背盟,關羽被殺,劉備心裡恐怕難免有疙瘩,這就使得諸葛亮不好反對。
3、 諸葛瑾在戰前來信,勸劉備罷兵,諸葛亮如果再反對,恐怕會有通敵之嫌,避嫌是必須要做的。
4、 諸葛亮長期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在益州還沒真正安定下來的時候就與劉備站在對立面上,會嚴重影響老大的形象,這是諸葛亮不能發聲的顧慮。
而且,其實相對於荊州而言,益州是更能讓劉備覺著自己有了保障的一塊地盤。益州天然的地形,決定了它遠比荊州易守難攻得多。拿下荊州,劉備要時刻面對來自東邊的孫權和北邊的曹操的威脅,但是,益州卻天然少了很多這方面的擔憂。對於漂泊半生,得了地盤再丟地盤的劉備而言,益州是帶著補償性質的一塊根據地,用來彌補自己長期以來的不安。
所以,荊州是戰略要地,而益州則是生存要地。基於不同的地位,拿下荊州的最大功臣諸葛亮和拿下益州的最大功臣法正,自然就在劉備心裡難分上下。可劉備還是把政治大權幾乎全部交給了諸葛亮,同時給予軍事上的極高權力。
爭奪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是軍師中郎將,同時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徵稅,補給軍資;出兵西川,留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拿下成都以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同時負責管理左將軍府的事宜。所以,諸葛亮一直以來就是軍政兩權雙抓,但偏重政權。所以劉備出征在外,諸葛亮留守成都。他們君臣二人的關係像極了曹操和荀彧的關係,法正也像極了郭嘉。曹操就曾在赤壁之後感嘆:“郭嘉還在的話,我就不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啊!”
曹操還說過:“只有郭嘉才最懂我的心思啊。”這句話用在法正身上一樣。所以,法正最懂劉備,正如郭嘉最懂曹操。但是,荀彧從來都是曹操放權最大的那個人,凡是打仗到了最艱難的時候,曹操也一定要給荀彧去信才能安心。最貼心的人未必是最信任的人。
劉備真正有了立足之地,真正創下一番基業的時候,已經年過50,憋屈了半輩子,他需要放縱自己來紓解長久以來積壓在內心深處的煩躁、不安、恐懼等等負面情緒。因為懂劉備,所以諸葛亮對劉備很多孩子氣的行為沒有反對,而是默默替他收拾殘局。也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劉備才膽敢肆無忌憚,因為他知道自己有個可以絕對信任和依賴的夥伴。
-
9 # 青史回聲
同樣的道理,作為蜀國的第一任皇帝,劉備自然是沒有一個在他看來信任的人。如果是當年他流浪在外的時候,倒還有些,比如他的兩位義弟:關羽和張飛。後來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萬事都詢問諸葛亮,可這並不代表他信任諸葛亮。這就好比後世的朱元璋和劉伯溫,你覺得朱元璋很信任劉伯溫嗎?不,沒殺他都已經不錯了。信任和重用是兩碼事,這要區分開來。
身為帝王的劉備,這個位置是不允許他去信任別人的,即使同個時代的曹操,他和荀彧的關係可比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還早,可最後呢?荀彧被賜死。因為荀彧阻擋了曹操稱王的野心。
至於法正,他還比諸葛亮加入時間晚,我不知道劉備有什麼原因可以信任他的,再說了,法正很早就死了,劉備還被稱帝的時候,他就已經病故了,怎麼說,都是劉備一張嘴。
你只要記住一點,君王是沒有朋友的。
-
10 # 李飛叨
諸葛亮說的一句話,證明他和法正兩人,都對劉備有深刻的瞭解,所以他們才能分別在劉備生前和死後,成為蜀漢集團最重要的人。這句話就是:若法孝直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這句話的背景,是在劉備征伐東吳夷陵戰敗之後,他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能說服劉備不去進攻東吳,即便進攻東吳,也不會因為失敗而到危險的境地。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法正(法孝直)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證明了法正本人的能力。
法正深刻地瞭解劉備是個什麼人,所以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趁著出使的機會和劉備眉來眼去,然後在劉璋面前進言,把劉備引入了四川,劉備也由此擺脫了在荊襄一帶的不利處境,開始翩然翱翔終成大業!
在整個過程中,法正知道劉備內心的真實想法,他鼓動劉備對劉璋下手,奪取是四川,然後又審時度勢,在曹操招降張魯平定漢中卻班師北返之後,敏銳地意識到曹操後方出了問題,所以建議劉備趁勢又拿下了漢中。可以說,法正在劉備建立基業的過程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法正深知劉備的志向,並不是“恢復漢室還於舊都”,而是偏安一隅做他的蜀漢天子,所以以此為出發點,協助劉備建基稱帝,這表明了他對劉備的瞭解至深。所以諸葛亮不無醋意地說:若法孝直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說這句話,不僅證明了他了解法正,同時也證明了他了解劉備。諸葛亮和劉備兩人,彼此同樣心知肚明。劉備在剛起兵之時,志向的確是“恢復漢室”,但隨著基業擴大,當初那點心思也都隨風飄散了。但劉備忘了這個志向,諸葛亮卻沒忘,還是按照“隆中對”的既定方針前進。
在這種情況下,法正取代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謀主,就順理成章了。而以諸葛亮的智慧,自然清楚其中的玄機,所以他選擇了忍耐和等待,只是默默無聞地為劉備處理好後勤工作,並沒有衝到前臺。直到劉備、法正都去世之後,諸葛亮才開始穩步地為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努力!
諸葛亮和法正,對劉備都非常瞭解,所以他們也選擇了不同的做法!
-
11 # 百勝軍節度使
說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的,絕對是受了易中天和營銷號的影響。
劉備最信任的人肯定是諸葛亮和關羽。而法正是隻是最得劉備歡心的人,和劉備最合胃口,但最討劉備歡心不代表最信任。娛樂明星很多人都喜歡,但你信任他嗎?你敢把身家性命都給他保管?
諸葛亮一出山,劉備直接給他首席幕僚的職位。劉備剛打下荊州四郡,直接給了諸葛亮三個郡。劉備在稱王之前一直都是給了諸葛亮左將軍府長史,是劉備手下能給的最大的官。稱王后直接給他相國,稱帝則直接給了西漢才有的丞相,把自己的大後方全部給了諸葛亮,這還不夠信任?一般人能放心的把自己的底牌都給他?
關羽就更典型了,劉備有兩個州,二話不說直接給了關羽一個。給一般人,你覺得劉備會放心?
至於夷陵之戰後為什麼諸葛亮要說要是法正在,一定可以勸到劉備,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劉備只聽法正的。
大家可以參考漢中之戰,劉備在大軍裡冒著箭雨親自指揮,大家都沒辦法勸到劉備回來安全地方。法正就親自走到劉備面前,和劉備一樣冒著箭雨,劉備為了不射到法正只好和法正一起回去了。
所以說,不是劉備只聽法正的,而是法正這個人比較會揣摩劉備的心思,對症下藥,知道怎麼勸劉備才有用。所以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才感嘆說只有法正才能勸到劉備。
-
12 # 深夜繁霜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單從演義看的話,兩者的關係可以類似於郭嘉和曹操,法正和劉備,不管別人是不是比你聰明,但是你就是合我的胃口。
比如郭嘉對於曹老闆,其他的謀士不聰明麼?其他的謀士不帥氣麼?非也,曹老闆對郭嘉的寵信已經到了髮指的地步,郭嘉在謀士中也是不拘一格的存在,其他的謀士在曹老闆手下莫不是過的膽戰心驚,曹老闆的倆愛好,多疑和那個啥,大家都懂的,但是郭嘉卻過的很從容,飲酒做樂都是常情,而曹老闆非但沒有怪罪,甚至還頗為歡喜,有時還邀郭嘉同塌而語,至於烏桓欲託孤和赤壁哭奉孝更是耳熟能詳。
法正對於劉備就好像郭嘉對於曹老闆,同樣的合胃口,同樣的英年早逝,甚至在白帝託孤的時候,蜀臣哭訴,若孝直在,安有此敗。當然,法正的身後的蜀漢本地士族勢力和荊州幫的火拼,也有可能是劉備刻意拉攏法正的原因。當然,一切只是猜測,事實都隨著大耳的草鞋隨風而逝了。
-
13 # 張克成
這就不必細說了。諸葛亮是誰?他除了有雄才諜略,更有識人的本領。在三顧茅廬前,一定對劉備作過認真的瞭解與分析。在蜀國脆弱之日出山,是真心想助劉備一臂之力。至於對劉備有志無謀,有勇無武。也是百般遷就與撫佐。但因後事幾次的用人失策,導致蜀國的加速滅亡。也是失之夭時地利人和。至於劉備另暗中相信他人,應該是對諸葛亮之戒備之心吧?諸葛兄弟各護其主,各有所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也是不管貴族還是平民人之常情。
-
14 # 侯爵文泉
諸葛亮對劉備當然是瞭解的。正因為知曉劉備的雄心壯志,才走出南陽輔佐劉備成就偉業,建立蜀國;正因為了解劉備的興復漢室和忠義之懷,才以《出師表》表白,並以實際行動踐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
然而,諸葛亮雖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風喚雨,高深莫測,功勳卓著,總攬全域性,但從謀略和貢獻上來講,在劉備眼裡諸葛亮是總理,是”肱股手腳”,是行動者和執行者;法正才是其“中樞大腦”,為劉備實現宏圖偉業起到了“出謀劃策”作用,其深受重用還得從法正的主要功績說起:一是與張松密謀擁劉備入川;二是說服劉備謀取益州;三是與諸葛亮聯合制定蜀科整頓法紀;四是勸說劉備發動漢中之戰;五是設計斬殺名將夏侯淵,等等。諸多業績,不一列舉。正是因為法正的突出表現,才使得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倍加信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法正看上去成了劉備最信任的人。實際上,對於劉備來講,諸葛亮出生入死,功高德賢,幾次因部屬吃了敗仗而自責罪過自降職俸以表忠心,是真正的家人,不必有什麼擔心;而對於法正這個曾是劉璋部屬的謀士,劉備只能以信任予以鼓勵,進而消除法正的疑慮,使其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地為劉備獻計出力,這也正是劉備最信任法正的主要原因。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回覆列表
劉備登基後,準備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很多臣子勸說,但均未能阻止劉備的腳步。不久,劉備兵敗,諸葛亮感嘆:“法正如果在世,定能勸阻主上,使他出兵伐吳,即使出兵,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網友質疑網友:諸葛亮不懂劉備?
諸葛亮:沒有人比我更瞭解劉備了。
網友:劉備出兵伐吳,諸葛亮為何說法正在就好了?
諸葛亮:只有法正能勸得了劉備。
網友:諸葛亮為何不勸?
諸葛亮:我不能勸,法正是最合適的勸說人選。
網友:呵呵,是劉備更信任法正吧!
諸葛亮:好吧,請聽我說。
諸葛亮的澄清一、勸說人選
劉備決定攻打東吳時,有哪些人有資格勸說他呢?
五虎將
當時,馬超、黃忠已經過世,五虎將僅剩下張飛、趙雲。張飛不用多說,就憑他和光羽的兄弟之情,就算劉備不說,他也想為光羽報仇雪恨,因此,指望他去勸說劉備是完全不可能,能做到不去刺激劉備就行了。
趙雲有沒有勸說劉備,《三國志》也沒提到,不過,他並沒有參加劉備的東征。按照劉備以往的套路,常讓趙雲和諸葛亮留守,之前伐蜀初期,劉備便讓他們和關羽坐鎮荊州。趙雲是武將,主要負責行軍打仗,很少參乎劉備的戰略規劃。因此,即便他持反對意見,也不會被劉備採納。何況趙雲與關羽的交情還不錯呢?
軍事謀士
龐統和法正都是劉備伐蜀之時最信賴的謀士,蜀地都順利歸附劉備,也主要是此兩人的功勞。特別是法正,後來又建議劉備奪取戰略要地漢中,堅固了蜀地的北大門,使得曹魏伐蜀難上加難,更讓劉備欣喜的是,還意外地斬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沉重地打擊了曹軍計程車氣。
正如諸葛亮所言,如果沒有法正裡應外合,那麼劉備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巴蜀。而當時的劉備雖坐鎮荊州,卻如坐針氈。為啥?後有虎視眈眈的曹仁,旁邊又有追債人周瑜和孫權,枕頭邊還躺著個磨刀霍霍的孫尚香。
正在這時,法正從天而降,將他引入蜀地,劉備當時的感覺估計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法正便是那個雪中送炭之人,劉備對他感激涕零。法正又長於軍事,失去龐統後,劉備對他更是倍加敬重。
法正因為長於軍事,便會知道吳蜀聯盟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必然會想方設法打消劉備出兵的念頭。如果他出面勸說,劉備必然會重視軍事專家提出的建議,重新估量伐吳的可行性。或者,劉備實在一意孤行,那麼有法正一路同行,劉備也不至於輕易被對手找到空子,至少不會損失如此慘重。
老臣
糜竺、孫乾、簡雍等人追隨劉備多年,他們的話語相對其他臣子有些分量。
但是,糜竺因為糜芳臨陣叛變東吳之事,早就羞愧難當,反倒是劉備經常去勸他放下思想包袱,因此,糜竺是絕無可能去阻擋劉備為關羽伐吳的軍事計劃的。
孫乾、簡雍跟著劉備多年,也知道他們三人兄弟情深,加上兩人平時多為使者之事,想必也不願多言。因此,從他們兩人的角度來說,如果想勸說,估計傾向於劉備年事已高,不要貿然御駕親征之類的言語吧。
二、諸葛亮為何不勸?
身份特殊
諸葛亮與劉備兄弟三人相處多年,且劉備出征巴蜀時,他又和關羽共同守衛荊州。如果,由他出面勸阻劉備不報殺弟之仇,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除此之外,東吳的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為了避嫌,諸葛亮也難以啟齒去勸阻劉備東進。
隆中對戰略
當初的隆中對戰略,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聯吳伐魏。諸葛亮作為戰略的制定者,劉備當然清楚他對此次軍事行動的立場。既然雙方都心知肚明,劉備不問,諸葛亮便不會多說。
勸說無濟於事
退一步講,假使諸葛亮真出面勸說,劉備不聽,那麼劉備出征在即,君臣將心生嫌隙,一旦前方軍事失利,後方大營政治動盪,蜀國也就完了。這不是諸葛亮要看到的結果。
假使劉備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心中將如何看待諸葛亮呢?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劉備以後還敢和諸葛亮推心置腹嗎?
當時諸葛亮主管後勤
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除了提出隆中對戰略,並且出面搞定吳蜀聯盟,之後一系列的伐蜀軍事行動中,諸葛亮的參與度並不深,他的角色更類似於蕭何。
因此,龐統、法正在世時,劉備依靠他們出謀劃策,他們死後,就軍事指揮能力而言,劉備倒是繼承了劉邦的自信。如果他真看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那麼便不會貿然出兵了。據此反推,劉備可能壓根沒有諮詢諸葛亮的意見。
結語:夷陵之戰大敗後,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在,可能會改變局勢。”此話是否意味著法正是劉備最信任的心腹之人呢?
從軍事能力來分析,法正為蜀軍重要軍事參謀,其軍事才華可能勝過諸葛亮,對劉備而言,法正的建議更具參考意義;
從身份來分析,法正是局外之人,即便劉備不聽法正之言,雙方也不會產生嫌隙,而諸葛亮與那三兄弟關係匪淺,言語稍有不當,可能惡化君臣關係;
從戰略來說,劉備的出征顯然有悖於原來的隆中對戰略,諸葛亮是制定者,而法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假如提出與諸葛亮一樣的想法,劉備也會三思而後行。
因此,並非劉備有多麼信任法正,而是隻有法正才是最適合勸說劉備的那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