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二哥略知曉

    “武曲星”隕落

    狄青通曉邊疆軍事,文武兼備、才貌雙全,既立下了赫赫戰功,又對朝廷忠心耿耿,在兩宋時期的官場,具備如此素質的武將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優秀將才,本可以在有生之年為飽受民族戰事之苦的北宋王朝做出更多貢獻。但不幸的是,其卻在出任樞密使後不久便被數次罷官,並在五十歲那年含冤而終。

    對於狄青的死因,南宋王楙的《野客叢書》中曾有非常詳細的描寫: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賽不恭……朝廷患之。時文璐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度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兩鎮節旄,無奉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對,上道此語,且言狄青忠臣。公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未知,到中書,再以前語白文公。文公直視語之日:“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即驚疑終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謀也。”

    據記載,當朝宰相文彥博是策劃這場將狄青威逼至死的主謀。其先是在宋仁宗面前陳述狄青作為武將權勢過大會對朝廷帶來的危害,甚至拿發動陳橋兵變的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比較來說服宋仁宗治罪於狄青。在狄青被貶後,文彥博仍不依不饒,為斬草除根,兩次派遣宦官對狄青進行“撫問”,對其實施心理打擊和精神迫害。最終使狄青在“驚疑終日”的狀態下發病身亡,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可以說,狄青的死是當時那個年代武將的必然命運,是兩宋時期“重文輕武”、“以文馭武”思想的集中體現。

    重文輕武的因果報應

    關於“重文輕武”思想在宋朝政治集團集體意識中的發展,又可以分為幾個大的階段。

    階段一,早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重文輕武的政治思想便已確立,屬於立國之策。最初目的是為了對軍隊中的將帥進行嚴格管理,以免武將因名聲過盛而危及尚未穩定的政權。

    階段二,太宗時期,由於其皇位獲取的不正當性,加之兩次北伐作戰的失敗,逐漸喪失了對外征戰的信心。朝廷遂將眼光朝向了自己人,在文官集團的輔助下,變本加厲的防範和打壓武將成為了鞏固政權統治的主要手段。

    階段三,輕武進一步導致了軍事建設的日益孱弱,而孱弱的軍事又反作用於邊疆戰事無法獲得實質性進展,形成惡性迴圈。此後,“議和苟安”漸漸成為了北宋的基本國策。“議和苟安”這一態度的延續,進一步加深了文臣集團武力的懼怕和厭惡。自此,“輕武”實際已發展成“恐武”,成為了當時掌握實權的文官集團的集體潛意識。

    到了狄青所處的時代,即便其曾深受宋仁宗的器重,但最終還是無法撼動文臣集團將防範武將作為“頭等大事”的思維定勢。要知道,就連一代名臣、大文豪歐陽修,甚至都曾三次上疏宋仁宗請求對狄青進行貶謫。

    某種程度上講,紮根在當時朝野上下廣大文官心中的“恐武症”思想,才是狄青之死的始作俑者。一代武曲星就此隕落,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 2 # 瀾石記

    首先要說狄青不是北宋第一大將,他前面的曹彬才是宋朝第一良將,為統一天下立下赫赫戰功。而且,狄青也沒有慘死。

    說起狄青,就要說宋朝的國策“崇文抑武”,從北宋到南宋都如此。宋太祖總結了唐朝滅亡和五代十國的教訓,為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威脅皇位,對昔日的大將們“杯酒釋兵權”。同時,宋朝設立執掌調兵權的樞密使,一般都由文官擔任。宋朝奉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將的地位是不如文臣的。宋仁宗時,狄青出任樞密使,被文臣們猜忌,紛紛彈劾他,導致他被外放,抑鬱而死。

    歷數宋朝的武將,曹彬被譽為第一良將,其後就數狄青了。狄青早年刺面從軍,在與西夏的戰爭中,他蒙面出戰,衝鋒陷陣,屢立戰功,是讓西夏人望風披靡的“面涅將軍”。經略使范仲淹提攜狄青,傳授他《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由此奮發讀書,通曉兵法,成為名將,被一路提升,一直做到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按說狄青到這步應該打住了,但宋仁宗非常賞識狄青,又提拔他擔任樞密副使。

    那時,廣西的蠻族首領儂智高舉兵叛亂,宋軍圍剿不利。宋仁宗很憂慮,問宰相龐籍誰能掛帥平叛,龐籍舉薦了狄青。第二天,狄青對宋仁宗表示:臣是行伍出身,願意殺敵報國,把叛賊的腦袋砍下來帶回京城。有大臣對宋仁宗說:狄青是武將,不能讓他單獨領兵。龐籍則說:狄青慣於帶兵,如果用文臣當他副手,肯定會讓他受限制,導致號令不一,不如不派。於是,宋仁宗下令前線將士都由狄青統轄。這是破例了,以往宋軍都有監軍。

    狄青還阻止了一件事,那就是借外兵參戰。原來臨近的交趾希望出兵,幫助宋朝平叛。宋朝為交趾兵準備了糧草,還撥了軍費,許諾事後再厚賞。狄青隨即上奏道:交趾數萬人馬來支援,未必出於真心。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兩廣,讓朝廷難以應付,如果借來的兵貪得無厭,再趁機禍亂,又怎麼抵擋。借兵消滅內寇,對我朝是不利的。狄青的建議非常有道理,唐朝就是借兵平叛,形成了新的藩鎮。宋仁宗採納了狄青的意見,下令停止借兵。

    狄青統兵進發,有部將擅自出戰而兵敗,被狄青斬首。安撫使餘靖檢討自己的罪責,狄青卻說:帶兵打仗這種事,你們文臣是擔不起的。這話很震懾人,部將們兩腿都打顫了。接下來,狄青大軍與賊兵對壘,兩軍交鋒,宋軍右路主將戰死,安撫使孫沔等人嚇得臉色都變了。狄青卻臨危不亂,令旗一揮,兩路騎兵一齊殺出,賊兵不知所措,大敗而走。狄青率軍乘勝追擊,直搗敵巢,把賊兵的屍體鑄成京觀。同時,狄青招撫被賊兵脅迫的百姓,叛亂被平息了。

    捷報傳來,宋仁宗大喜,要提拔狄青做樞密使,被宰相龐籍阻止了。狄青得勝回朝後,宋仁宗為他擺酒慶賀,之後還是提拔他為樞密使。這是狄青仕途的頂峰,也是他下滑的原因。在出任樞密使的四年裡,狄青居功自傲。每當狄青出現時,士兵們紛紛指著他誇獎。士兵們得到衣物和糧食後,都說:這是狄爺爺賞賜我的。這樣的狄青受到諫官的多次彈劾,甚至把他妖魔化,說他家的狗長角,多次發光,建議把狄青調出京師,但宋仁宗都沒有答覆。

    壓倒狄青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京師發大水,狄青舉家搬到相國寺,住到了佛殿上。這種行為不僅武斷,而且極大地損害了他的形象,百姓們議論紛紛。時任宰相文彥博建議宋仁宗外放狄青,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不該這樣對他。文彥博說:宋太祖趙匡胤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就因為擁有軍心,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仁宗沉默了,外放狄青到陳州。

    狄青感到委屈,到中書省去爭辯。宰相文彥博對他說:沒有別的,因為朝廷懷疑你。狄青嚇得不寒而慄,他感到自己犯了朝廷的大忌。狄青到陳州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個月派人去看他二次。狄青整天擔驚受怕,嘴上生了毒瘡,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狄青如此下場,固然有他個人的原因,但根本上還是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決定了他的命運。在狄青之後,宋朝有名的將領就是種家將了,在宋欽宗時也得不到充分信任,想用的時候已晚了。南宋時有中興四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他們英勇抗金,保住了南宋江山,後來都被收回兵權。尤其名將岳飛所部號稱岳家軍,他執意北伐光復中原,反對朝廷議和,還過問皇儲之事。結果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成為千古奇冤。

  • 3 # 諸葛小豬44742021

    一、狄青並非北宋第一大將。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武人亂國成了當時的主流觀點,而北宋時期抑武重文是國策,包括武勳外戚在內都一樣,不單是狄青。開國武將就不說了,種家、折家、曹瑋、王韶、高遵裕、宗澤等都不比狄青差,誰是第一大將很難評介。二、狄青並非慘死。狄青是被外放後病死的,跟慘死挨不上邊。官員外放是北宋時期的常態,不單是武將,文臣勳貴、包括皇室宗親都被外放過。文彥博、韓琦、歐陽修、蘇軾、司馬光,哪個沒被外放過?害死狄青的不是文臣,而是人們對前朝武人亂國的恐懼。

  • 4 # 跪射俑

    狄青是抑鬱而終。

    宋仁宗因狄青戰功赫赫,封他為樞密使(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

    但宋朝國策是以文抑武,防止出現唐朝、五代的藩鎮局面,因此朝中文臣不斷想方設法詆譭狄青,使狄青離開樞密使官位。

    他任樞密使四年,每當他出現時,士卒總會指著他互相誇獎。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仁宗均未答覆。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任陳州通判。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三月,抑鬱而終。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仁宗後為其神道碑額題名為“旌忠元勳”。

  • 5 # 穿插游擊隊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代王朝裡,宋朝在軍事上的“積弱”顯得非常突出。耐人尋味的是,一如“江山代有才人出”之說,宋代又絕不缺乏將才,從“楊家將”到“岳家軍”,誠可謂將星如雲。

    至於宋仁宗時代的狄青,亦是名將群體中不容忽視的一員……

    電視劇《清平樂》截圖,狄青(季晨飾)

    以文馭武

    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迫不及待地以“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削奪了武將的兵權。隨後更將“重文抑武”確立為國策——趙匡胤登基不久即擴修儒家先聖祠廟,親自為孔子作贊文,並率群臣拜謁孔廟。

    由於科舉取士成了獲取功名的主要途徑,此消彼長之下,所謂武人的地位自然越來越低,完全成了文人的配角。即便有著平滅南唐大功的大將曹彬,以堂堂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之高位,他每次在路上碰到士大夫的車馬也得讓道,所謂“必引車避之”。

    北宋皇祐四年(1052)四月,廣源州(北宋廣南西路管轄下的羈縻州)的儂氏部族首領儂智高率眾5000武裝反宋。五月,儂智高攻佔守備空虛的重鎮邕州(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儂軍以勢如破竹之勢直達整個嶺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廣州城下。

    宋廷多次調兵遣將進剿,問題在於,對儒臣來說,“軍旅之事,非所任也”。於是,面對這個並不算強的敵手(儂軍最多時也不過5萬人左右),宋朝的軍事體制弊端徹底暴露。從夏天到初秋,宋軍連戰不利,望風潰逃,令儂智高的氣焰更甚。眼看戰事發展下去,“不惟嶺南非陛下所有,則荊湖江南皆可憂矣”,上任不過三個月的樞密副使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我本行伍出身,除征戰而外無以報國,願率禁軍並蕃騎數百,活捉儂智高獻於闕下。”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狄青

    狄青南征

    有道是“聞鼙鼓而思良將”。此時也的確該輪到狄青上場了。

    狄青畫像,出自清丁善長繪製的《歷代畫像傳》(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

    狄青,字漢臣,出生於民風強悍的河東汾陽(今屬山西)。他的早年經歷在史書記載很少,有說法就說其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能夠確定的是,狄青年輕時即投身軍伍,做一名小卒。仁宗年間,西北一帶党項族領袖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與宋王朝分庭抗禮,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宋夏戰爭。這場戰爭,給狄青提供了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據宋人記載,他是以下級武官的身份來到西北前線的。

    在與夏軍的交戰中,狄青參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戰鬥,被流矢射中過8次。每次上陣,他都披散著頭髮,戴著銅面具,出入於敵陣的千軍萬馬之中,所向披靡,無人敢攖其鋒。狄青在戰場上屢立戰功,逐漸獲得升遷,到元昊稱臣,宋夏戰事暫告段落的時候,狄青已成為知名大將,天下“聳然畏慕之”。到了皇祐四年,狄青因功勳頗著,升任樞密副使。按宋朝制度,中書門下與樞密院,號稱宋廷的文武二府。狄青榮升為直接供事於皇帝的樞密副使,也使他真正成為名聲顯赫的朝廷命官。

    但狄青出現在這個朝廷上,顯得格外扎眼——他的臉上刺著字。《水滸》裡的林沖、宋江,發配之時都在臉上刺字,因此也被叫作“賊配軍”,可見“刺字”在當時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狄青

    偏偏宋朝承襲五代舊制,規定士卒(當時叫作“赤老”)要像被處刑的罪犯那樣,在臉上刺字以防止逃跑。狄青起自低微,臉上當然一直留有當兵時在臉上刺字的印跡。他做了官以後,宋仁宗特別指示他敷藥把臉上的黑字除掉。這算得上是一個莫大的恩典,證明了皇帝對狄青的關愛和重視。狄青卻指著自己的臉回奏道:“陛下按功勞提拔了臣,而不管臣的出身門第。臣所以有今天,也是由於這張被刺字的臉,願意留著它來鼓勵部隊的人多立戰功,請原諒臣不奉詔除掉它。”仁宗遂任其自便。這段對話向來被看作“英雄莫論出處”的一個範例。但反過來,這也說明在宋仁宗心目中,臉上刺字與行伍出身等同下層社會的標記。上行而下效,當時宋代社會鄙夷“赤老”的心態,自然也是不問可知的了。

    箭盤山,位於今廣西柳州箭盤山奇石園內

    然而,真到了“儂智高之亂”搞得宋朝舉國騷動之時,臉上刺字的狄青又成了宋仁宗手裡的最後一張王牌。皇祐四年(1052)九月,宋廷任命“素名善將”的狄青統率精銳的“西軍”南下征討。為了打勝這一仗,仁宗下了最大的決心。狄青領兵號稱20萬,麾下文武將佐多達231人,楊家將的成員,楊老令公的孫子楊文廣就是他的先鋒。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採納了曾在西北前線擔任過方面軍指揮官的宰相龐籍的建議,允許狄青“以武人為大帥”,廣南諸軍都受其統一節制。當然,從事後的做法看,宋廷此次打破“將從中御”慣例之舉,絕不意味著放棄了“以文馭武”的祖宗成例,而實在是被形勢所逼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

    先前宋廷派出的征討儂智高的文官將帥在接到命令後大都是“六七日”即馳至廣州,一遇儂智高軍隊,又立即驅使快速行軍後的疲憊之師上陣。加上廣西氣候本就對宋兵不利。北方兵丁不服嶺南水土,乍然來到廣西,“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軍事經驗豐富的狄青做法恰好與此相反。一切準備就緒後,十月初狄青才率軍啟行,第二年正月到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南)後又按兵不動達13天之久,疲憊計程車卒得以充分休整恢復體力。

    對於狄青的按兵不動,缺少戰爭經驗的儂智高卻以為宋軍膽怯而不以為備。有人提出警告,“宜遣兵守崑崙關,勿使度險。俟其兵疲食盡,擊之無不勝者”。按漢字的古義,“昆”是“高”的意思,“侖”則具有屈曲盤結的狀貌。崑崙關就坐落在大明山餘脈崑崙山與領兵山之間的山峽之中。在古代,由北通向南寧的主要通道就從此經過。從崑崙關往南50多公里即可抵達南寧。因此,以地理位置而論,崑崙關實在是南寧的北路門戶。可惜已成驕兵的儂智高還是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誰知,到了“上元節(正月十五)”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設燈燭,第一夜宴請將佐,第二夜宴請從軍官,第三夜宴請軍校。頭天晚上,通宵樂飲,第二天夜裡一直喧鬧到半夜,狄青忽然說自己得病了,於是回房間休息,卻讓大家繼續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卻來報告:狄青元帥已奪取了崑崙關。

    原來,這天晚上,風雨交加。狄青趁儂軍無備率兵一舉偷渡崑崙關。待到宋軍逼近邕州時,儂智高方才發覺。兩軍遂在地勢較為平坦的歸仁輔展開決戰。儂軍戰法,每兩人持槍奮勇前進殺敵,又一人持牌掩護,“眾進如堵,弓矢莫能加,大為南患。”因此,在正兵相持階段,宋軍打得相當艱苦。說來有趣,如何應對北方民族擅長的馬戰,一直是令宋廷頭痛的事。面對北方以騎戰見長的遼、西夏軍隊,宋人總有無可奈何之感。但面對沒有騎兵的儂軍,狄青從西北前線帶來的“蕃落騎兵”,就成了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這支騎兵從敵後分兩路掩殺過來,對儂軍陣地來往衝突,終於奠定勝局。感覺大勢已去,儂智高只能燒燬邕州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擊50裡,斬首數千級,生擒500餘人。這場遷延逾年的戰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被狄青平息了。

    “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然而,平定儂智高之亂,既是狄青人生的巔峰,也是一代名將悲劇的開始。宋軍班師回朝後,朝廷自然要論功行賞。由於狄青本身就是樞密副使,已經是官位顯赫,為表彰狄青此次平亂的功勞,宋仁宗便要提拔其為樞密使。

    誰知,激烈反對這個主意的恰恰是當初全力支援狄青出兵征討儂智高、且為之免去掣肘的宰相龐籍。此人“變臉”的理由也很簡單,宋太祖手下的大將曹彬縱有滅南唐擒李煜的大功,也並未馬上因此得到樞密使的官位,而只是“賜錢二十萬緡而已”。現在狄青平儂智高之功不及曹彬,若用其為樞密使,則其“名位極矣”,萬一今後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賞之”。仁宗一聽,只得作罷,只賜了狄青一套高階住宅——敦教坊第一區,另外他的兩個兒子因從軍立了戰功,也與其他官員一樣升了官。

    按說此事就這樣了結了。誰知參知政事梁適為狄青力爭。這倒不是他仗義執言,而只是在為自己考慮。狄青若是當了樞密使,雖目前官位比梁適高,但相位有缺,武臣是遞補不上去的,能升遷拜相的只能是梁參政本人了。在他的勸說下,仁宗又改了主意,提升狄青為樞密使。這的確是殊榮。因為在宋仁宗一朝共有29人曾擔任樞密使,而狄青是唯一一位由行伍起家的武將升任樞密使的。

    狄青像

    但這個決定與捅了馬蜂窩實在沒啥區別。當出身“赤老(士卒)”的狄青最終進入樞府後,還是遭到朝臣們的蔑視,竟被貶呼為“赤樞”。究其原因,狄青行伍出身的卑微身份固是“原罪”。而狄青此前的官場經歷,亦有取禍之道。早年在西北前線時,狄青就一度牽扯進軍中財務官司,只是由於戰事吃緊,加上上司尹洙極力辯護,才幸運躲過一劫。而在隨後的“水洛城事件”裡,宋廷的西北前線的軍政官員們圍繞是否建立“水洛城”發生嚴重分裂——范仲淹是築城派、韓琦是棄城派。

    而狄青正處於風暴中央——他帶兵將劉滬、董士廉這二位築城的高官送進監獄關了將近一個月。雖說他是奉尹洙之命行事,但在文官眼裡,難免成為“武人跋扈”的例證,多少還有反水范仲淹投靠韓琦之嫌,范仲淹高風亮節當然不會和狄青計較,但是他的同僚和朋友對狄青怕是觀感不佳。至於此番上位樞密使,更有與梁適合謀結黨營私之嫌,結果狄青就此竟變得為整個士大夫陣營所不容。

    被歐陽修稱為“社稷之臣”,號稱賢相的韓琦就是個中典型。早年在西北前線時,陝西經略判官尹洙,知道狄青的軍事素質好,便把他推薦給副使韓琦和范仲淹,鄭重地說:“這是個良將的材料啊!”韓、範二人見了他,也認為是個奇才,都對他很優厚。從這個角度上說,韓琦大概還能算是狄青的伯樂之一。自然,狄青對韓琦也非常謙恭禮讓,即使在官拜樞密使,與韓琦官階相當後也是如此。他每次到韓府,“必拜於廟廷之下,入拜夫人甚恭,以郎君之禮侍其子弟”。

    宋韓魏公琦像

    反過來,韓琦對狄青,那可說是非常之不客氣,竟至於到了以羞辱狄青為樂的地步。宋人筆記記載,有一次,韓琦出鎮定州路時,狄青恰擔任總管。正好狄青的舊部焦用帶兵路過,狄青便請他一起喝酒。恰好此時有部下上告焦用剋扣軍餉,韓琦便下令逮捕焦用,準備處決。這當然算是在整飭軍紀,但嚴格說起來,焦用也罪不至死。狄青得知以後趕去撈人,口口聲聲“焦用有軍功,好兒”。結果韓琦嗤之以鼻,反而來了一句,在“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兒”,焦用算什麼東西!這就是北宋士大夫們的真實想法,武將及兵卒在他們眼裡的地位那是非常低賤的,無論打過多少仗,殺過多少敵人,都沒有用。只有高中狀元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結果,韓琦居然當著狄青的面,殺死了一位立有戰功的軍官。這樣的小題大做就是在“殺雞儆猴”,警告狄青,並公開宣示對武將的鄙棄,對軍功的不屑,以及文臣對武將生殺予奪的權力。除了焦用被殺冤枉之外,連韓琦養的家妓都敢當著狄青的面戲謔其為“斑兒”(因臉有刺字)。飽受戲弄、羞辱的狄青對此竟然也無可奈何。武人固有的卑微地位在文臣面前暴露無遺。

    狄青曾為此感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無他,朝廷疑爾”

    偏偏缺少進士“文憑”的狄青,固然得不到士大夫們的認同,在平民百姓和兵卒中的人氣卻相當高。京師的百姓對其極為推崇,“誦詠其材武。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廣大士兵更將從士兵到元帥的狄青看作自己的英雄,對外人誇耀,甚至每次拿到軍餉,都說成是“狄家爺爺所賜。”

    這就更加犯了朝廷的大忌諱——在文官集團(仁宗一朝錄取進士近萬人,約為終唐一朝總數的兩倍多,文官政治也在當時達到頂峰)看來,狄青的存在不僅影響到苦心營造出的“重文輕武”風氣,而且其在軍中過高的威望還可能威脅到趙宋王朝的安全。

    不難想見,對狄青不利的流言蜚語應運而生。譬如,有人聲稱看見狄家的狗長出角來;又有人將狄青與廢唐建梁的“亂臣賊子”朱溫相聯絡,稱發現狄家宅院在夜晚常發出奇光,而這種光亮恰與當年朱溫稱帝前的情景驚人的相似;又有人舉報,京師發大水時,官民住宅地勢低的,都到各寺廟避水,狄青把家人遷到大相國寺,在“殿”上起居……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其任上所作所為的正面記載幾乎在史書中絕跡,倒是猜忌、責難與誹謗,像股旋風似的一齊撲了過來。

    待到輿論準備得差不多時,士大夫們就赤膊上陣要求罷免狄青了。嘉祐元年(1056)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慢慢得到康復。知制誥劉敞便藉機上書,危言聳聽“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憂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毫無理由地將狄青當作北宋朝廷最大的威脅。殿中侍御史呂景初也跳了出來,“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洶洶。”既是權臣,又“為兵眾所附”,這指的自然就是樞密使狄青了。

    電視劇 《清平樂》劇照,狄青(左,季晨飾)和范仲淹(右,劉鈞飾)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一片“倒狄”合唱中,聲音最響亮的那位仁兄,居然是歐陽修。他是宋初文壇領袖,也曾參與過范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從任何意義上講,歐陽修都不是一個“奸臣”。他與狄青也沒有個人恩怨——當年狄青數次犯錯誤,比方說“水洛城案”,他還為狄青說過好話——只是“對事不對人”“為國家消未萌之患”,唯恐出現第二個“黃袍加身”的人奪了大宋的天下。

    同樣有些可笑的是,歐陽修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竟然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承認狄青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那麼還有什麼理由罷免狄青呢?當年正好發了水災,於是歐陽修決定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讓狄青為此背鍋:“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以此類推而易見者。天之譴告,苟不虛發。”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發大水就是老天爺因狄青任官而顯示的徵兆。這個理由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之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作為《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顯然沒有把武則天時期酷吏來俊臣羅織罪名的本事學到家。

    相比之下,當時擔任宰相的文彥博罷免狄青的邏輯就顯得簡單明瞭了許多。在他請罷狄青時,宋仁宗回答,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確實如此。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在世時,哪裡露出過半點“謀逆”的跡象?最後還不是搞出了“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天下!

    這番話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在宋仁宗聽來,卻又是那麼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在眾多大臣再三的參奏之下,他對狄青的信任動搖了,終於同意將其樞密使一職罷免,並將狄青調往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位於今河南鞏義)的武將石像生

    嘉祐元年八月,僅僅做了四年樞密使、沒有犯任何錯誤的狄青終於被罷官,以護國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陳州(今屬河南)知州。自狄青之後,終北宋之世,再也沒有武將能夠入主樞密院了。

    而臨行前,文彥博的一番話卻足夠給予狄青造成無盡的恐慌。狄青向文彥博問起為何被外放,文彥博簡潔明瞭地回答:“無他,朝廷疑爾!”在封建時代,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被朝廷懷疑的話還會有好下場麼?行前,狄青內心萬分悲楚,無限傷感地對人說,“青此行必死。”更有甚者,在狄青無辜被貶至陳州之後,根據文彥博的建議,朝廷仍然每月兩次派遣使者前往陳州撫問狄青,名為撫問,實則為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流言蜚語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驍將的威武英姿早已不復存在了。

    不過半年之後的嘉祐二年(1057)三月,可憐大將狄青,沒有死在敵人的利刃之下,卻不堪自己人的猜疑、打擊和迫害,鬱鬱而終,享年還不到50歲。

    狄青的悲劇命運,實在是這個時代的必然。

  • 6 # 秉燭讀春秋

    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包拯是宋仁宗的紅人,大家應該看過電視劇《包青天》吧?“打龍袍”一齣戲,包拯都敢打宋仁宗的龍袍,可見君臣關係非同一般,不用我介紹,大家也能知道包拯是一個忠臣,嫉惡如仇。

    令我奇怪的是,和他同朝為官的武將狄青被文官集團冤死,我沒見過和聽說過包拯為狄青打抱不平,因此我對包拯的人品打了一個問號。

    都說包公嫉惡如仇,為何關鍵時刻不仗義執言力保狄青?看著他被冤死。

    狄青(1008~1057)是北宋著名的武將,他比文官之首的包拯小九歲,從政的時間差不多。狄青被冤死5年後,包拯也過世了。

    如果說二人在朝中沒有交集,我估計沒人信。

    狄青被冤死的經過是這樣的:狄青從小很調皮,屬於問題少年,年輕時候因失手殺了人,被官府關押起來判了刑,還在他臉上刺上了字。

    這等於說留下了案底,一看他臉上的字就知道他曾經是個囚犯。刑滿以後他當了兵,由於打仗不要命,逐漸脫穎而出,由“小兵到將領”狄青經過了十年的磨練。

    值得一提的是,狄青打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次衝鋒陷陣,他都帶上一張銅製的面具,因此人送綽號“面涅戰神”。

    帶著面具打仗確實很拉風,歷史上戴面具打仗的都是牛人。這樣一來就引起了文官范仲淹的注意,范仲淹在朝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官員,經過他的推薦,狄青被宋仁宗賞識,加封其為馬步軍副指揮使。

    當時宋仁宗對狄青說:“你在朝中做官了,把你臉上的字讓御醫給你消了吧?”

    狄青說:“多謝皇上的關心,我看就不必了,這些字更能激勵我為國家效力。”

    范仲淹的提拔,皇上的賞識,使狄青的仕途進入了快車道。

    兩年後由於戰功卓著,狄青升任為樞密副使,這個職位岳飛也曾經做過。

    在狄青仕途順風順水的時候,考驗他的時候到了。原來廣西族人儂智高叛亂,朝中的一些能征慣戰的將領都被儂智高打敗了。

    這時作為樞密使的狄青臨危請命。宋仁宗也知道無將可派了,於是囑咐他說“勝敗在此一舉”,狄青說,“皇上儘管放心,靜待勝利的喜訊”。

    狄青率軍出發了,話說著容易,要想打敗儂智高談何容易,有句話叫做“強龍不壓地頭蛇”,儂智高利用對地形熟悉,屢次打敗了宋軍,不管那麼多了,為今之計就是想法打敗儂智高。

    狄青一路走一路想計策,將士們士氣很低落,怎樣提振士氣呢?

    走著走著他看到了一座廟,一條妙計突然出現在他腦海中。狄青對手下的將領們說,咱們進廟占卜一下,正好我身邊帶著100枚銅錢,將士們一聽紛紛說:“這辦法不錯”,呼啦啦都進了廟。

    狄青不慌不忙,從兜裡掏出100枚銅錢,對將領們說,我撒出100枚銅錢,如果字兒向上,就說明這次進軍順利。

    說完,狄青把100枚銅錢撒在了地上,神奇的是銅錢全部字向上,這說明進軍十分順利,將士們高興的蹦著跳著。

    狄青接著說,大家先別高興,先用鐵釘把每個銅錢釘住,然後用紅布蓋上,等咱們得勝歸來再收銅錢。

    將士們士氣大漲,一鼓作氣就消滅了儂智高。

    等凱旋歸來再次來到那廟時,眾人揭開布把銅錢撿起來一看,銅錢兩面都是字,眾人隨即哈哈大笑,原來狄青為了提振士氣耍了一個小把戲。

    這次成功平叛,讓狄青收穫了更大的榮譽,他成了武官之首。

    在宋朝文官和武官總是在掐架,宋朝的國策就是壓制武官——抑武揚文。

    此時文官之首的丞相文彥博不高興了,他不能看到武官壓他一頭,於是他就向宋仁宗進讒言說:“皇上,我聽說狄青自恃有功,十分驕橫,士兵們都很感激他,說軍衣、軍糧都是狄爺賜給的,陛下小心狄青架空和謀反!”

    宋仁宗一聽連忙擺手說,“不會的,狄青是我手下的忠臣,他怎麼會架空和謀反我呢?”

    文彥博直接懟了回去:“太祖皇帝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但他得了軍心,最後不是一樣發動了陳橋兵變嗎?”幾句話說得宋仁宗沉默了,仁宗嘴上不說什麼,實際是默認了文彥博。

    不久,文彥博就罷了狄青的樞密使職務,讓他到陳州做了知府。

    從樞密使一下子降到了知州,狄青想不通為什麼?以為是皇上對他產生了懷疑,他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文彥博給他挖的坑。

    文彥博瞭解狄青的心思,隔長不短就派人去探望狄青,狄青不明所以,更加擔心皇上要對他下毒手,時間一長竟憂鬱而死,狄青被嚇死了。

    看來再厲害的武官也鬥不過文官,文彥博利用心理戰冤死了狄青。

    我能理解文彥博為了權勢壓制武將,我不能理解的是,當時的包公為什麼不站出來為狄青伸張正義,包公是不是見死不救呢?

  • 7 # 妖鬼雜談錄

    狄青之死應該說是死於宋朝對武人防範的制度。

    在上個回答中有講說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以及五代十國武人為禍的經驗,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輕武,防範武人的舉措。而狄青觸碰到了這根紅線。

    狄青擔任樞密使,武人掌機要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制武人的國策。

    樞密院送宋朝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

    既然是慣例,自有一股強大的潛在力量維持這個慣例的存在。維護這個慣例的潛在力量就是掌控天下輿論的整個文官集團。

    狄青擔任樞密使,

    第一觸犯了整個文官集團利益,樞密使按照慣例是文官擔任;

    第二觸碰了太祖立國的防制武人的國策;

    第三唐末到五代十國的前車之鑑,引起文人對武人集團崛起的擔憂。

    尤其是第二條在歷朝歷代都是殺傷力極大的問題。狄青這三條几乎條條觸碰到了紅線,而文官集團處於對武人集團的擔憂與防範,所以瘋狂打壓狄青。這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必然結果。

  • 8 # 宛如清揚

    其實,狄青並非是北宋歷史上第一個以武將身份出任樞密使的人。向宋朝開國時,大將軍曹彬就曾經擔任樞密使。此人的權力、地位,在軍中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狄青,為何曹彬得善終,狄青卻 抑鬱而終呢?

    我們看問題要看兩個方面,偏信哪一方都可能造成誤判。

    《野老紀聞》記載: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悉之。

    這則史料說,狄青在擔任樞密使的時候,倚仗自己有軍功,頗為驕傲,對人不夠恭敬。

    這句話說得十分含蓄,狄青究竟是對誰不夠恭敬呢?我們細細瞭解狄青,可以發現,在狄青的一生中和宋仁宗朝一位大人物關係極差。

    此人名叫韓琦,與范仲淹齊名,兩人共同主持過慶曆新政。宋仁宗晚年,韓琦更接替文彥博出任宰相。

    韓琦擔任定州知州時,狄青擔任定州軍總管,分別是民政、軍政長官。狄青部下曾經犯罪,狄青前去求情,因態度有些桀驁,韓琦當面將其人殺死,由此結下大仇。嘉佑元年狄青卸任樞密使,恰恰就是韓琦接替,不得不讓人懷疑,狄青下臺有韓琦搗鬼的成分。

    另外,狄青得罪的其實不單單是韓琦一人,他是武將出身,為人剛強。身處文官環伺的朝廷中樞,與許多文官的關係都處的不好。

    後來,有關狄青家中有紅火沖天的謠言傳開時,幾乎沒有一位言官為狄青說句公道話。韓琦還跑去問那些救火隊員:“爾見狄樞密出來救火時著黃襖子否?”

    韓琦這句話問得十分不當,甚至可以說十分險惡。

    在宋朝,紅光沖天乃是帝王出世之兆。像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出世,家中就紅光沖天,還有香氣四溢。宋太宗出世,沒有香氣四溢,但依舊紅光沖天。後來宋真宗、宋仁宗出世依舊如此。家中紅光沖天,已經成為宋朝天子降世的一個標誌。

    偏偏韓琦還問人家,狄青出家中出來是,是不是穿著黃袍。

    這是什麼意思?不是暗諷狄青有可能黃袍加身,發動政變嗎?

    偏偏狄青擔任樞密使後還不知收斂。

    史料記載:“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悉之。”

    身為官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叫做“功歸於上”。

    三國曆史中,曹操身邊謀士眾多,第一謀士乃是荀攸——並非演義中描繪的郭嘉。史料曾荀攸一生獻策無數,可是,流傳下來的只有一二件,比如荀攸畫策斬顏良。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荀攸雖然立功無數,但是從不宣揚自己的功勳,把一切功勳歸給曹操。

    像魏徵和唐太宗一直扮演者賢臣、明君的角色,可是,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竟然就把魏徵墳頭石碑給推倒。魏徵死前做了什麼讓唐太宗勃然大怒呢?因為唐太宗聽說,魏徵在臨死之前將自己一生獻上的種種建議全部彙編成冊,準備出書。

    如此一來,魏徵自然大大出名了,卻將唐太宗許多醜事暴露了。於是,唐太宗氣得差點將魏徵墳墓給刨了!

    此處狄青身為朝廷最高軍事掌管,行善舉關愛士兵是好事。但是,士兵們都說“這是狄家爺爺賞賜”,這就很不好了。

    即便狄青是無心,也可以看出狄青的政治敏銳度太低,在鬥爭激烈的朝廷中樞,這種政治覺悟根本活不下去。

    後來,文彥博上奏摺建議給狄青加兩鎮節度使職銜,外放地方。這是明升暗降,但至少面子有了吧。

    如果此時狄青立刻辭去樞密使,遠去地方也就可以避禍了。偏偏狄青還不信邪,上書說——無功而受兩鎮節麾,無罪而出典外藩。

    他這人就愛較真,這兩句話意思說,若是我有罪,就不應該給我加封兩個節度使職銜;若是我沒罪,憑啥將我外放地方?

    這樣一個狄青,說實話,只應該在邊疆擔任一軍主帥。讓他來和一夥文官耍手腕,鬥心眼,根本就是難為人。其實,這種脾氣的狄青,就算活在唐朝、明朝,下場照樣會很慘。

  • 9 # BaBa歷史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是北宋有名的武將。狄青出身貧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

    而後大破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狄青任樞密使四年,每當他出現時,士卒總會指著他互相誇獎。

    此等大將為何最終竟抑鬱而死?其一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仁宗均未答覆,但已對其有所芥蒂。

    其二嘉佑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三月,抑鬱而終。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仁宗後為其神道碑額題名為"旌忠元勳"。一代名將就這樣抑鬱而死。

  • 10 # 歷史的火柴

    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大多受到打壓,皇帝罩著狄青也不能改變這一基本國情,反而在一片片警惕武將的聲音中被洗了腦。

    就在狄青還沒有調到中央,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市)當副總管時,碰上了文官出身的總管韓琦。剛好狄青有一個部將叫焦用的,被人告發剋扣軍餉,犯在了韓琦手裡。

    當時韓琦正在整飭軍紀,對於軍中的惡習一律嚴懲不貸,就準備拿焦用開刀。狄青急了,連忙跑去給焦用求情,說他立有軍功,是好男兒!

    沒承想這一句話激怒了韓琦,輕蔑地嘲諷狄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焦用一介武夫,怎麼配得上好男兒?(這實際上有點捎帶著罵狄青的意思),然後當面殺掉了焦用,眼皮都不眨一下。

    大名鼎鼎的狄將軍一下子目瞪口呆了。他眼睜睜看著愛將被殺,一點辦法都沒有,就這樣傻乎乎地站著,站了好幾個時辰,直到旁邊有人提醒:狄總管您已經站了很久了。

    焦用的血都已經涼了,狄青的心既悲涼又悲憤,所以後來他當上了樞密使高官,仍然很無奈地跟人說,他韓琦官職功業與自己一般,只是多了個進士頭銜。

    後來狄青坐上了樞密使的高位。狄將軍一坐上樞密使的位子,日子就變得不好過,彷彿所有的壓力都朝他湧來。雖然他位極人臣,畢竟是武將出身,如今兵權在手,一種奇異的聯想便在他身上誕生。

    文官們不約而同都想到了,武將出身的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所以不管你狄青怎樣中規中矩,怎樣自白,你身上的光環太明顯太耀眼了,耀眼得刺痛了正義、有責任感的文官們的眼睛,非要把你從樞密使的位子上拉下來才罷休。

    就連文彥博、歐陽修、韓琦這樣的名臣都極力抵制狄青,苦口婆心地勸宋仁宗,不可讓狄青執掌兵權,此乃取禍之道。

    接著又傳出來各種言論,什麼他家的狗長出角,這是要做龍(天子)的徵兆呀,還有發大水時,狄青搬到皇家寺廟也就是大相國寺,還在大雄寶殿上任意走動,這明顯是要謀反的節奏呀!

    宋仁宗算得上一個明君了,可是在巨大的文官集團壓力下,他怎麼可能為了區區一個狄青而與整個文官集團為敵?

    況且此時天下承平,沒有什麼仗可打,狄將軍就沒了用武之地,也就沒了可供利用的價值,舍了也就舍了吧。

    人到中年的他,在文官集團的唾沫星子中充分浸泡了4年,終於支撐不住,被請(趕)出了京城,去陳州(河南淮陽縣)做地方官。

    罷掉軍權的狄青彷彿猛虎掰去了牙,張口再也沒有多少威力。文官集團為社稷計,為自身利益計,馬上慫恿皇帝,不可對他掉以輕心,要嚴密監視這隻掉了牙的猛虎的一舉一動。

    於是乎,每半個月朝廷就派人來“問候”,調查狄青的日常活動。每次使者前來他都驚疑不安,生怕有什麼把柄落入朝廷手中。

    在這樣極度的精神高壓下,經歷戰場生死廝殺,闖過無數大風大浪,見慣密集刀光血影的狄將軍,終於倒下了,他不僅無法自辯,口中還生了毒瘡,口不能言。

    其中的痛苦滋味,恐怕無人能解吧,所以與其說他是死於毒瘡,倒不如說他是抑鬱而終,死於流言中傷,死於大宋重文輕武的國家制度。

  • 11 # 餘好古

    狄青是北宋名將,在與西夏作戰過程中屢戰屢勝,一掃之前窩窩囊囊的局面。後來又主動請纓,平定了南方儂智高叛亂。狄青戰功赫赫,在當時眾多文臣武將中特別耀眼。然而在宋朝重文輕武的環境下,狄青卻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強烈猜忌,遭到大力排擠,最終鬱憤而死。

    狄青出身低賤,完全是憑著戰功晉升,由一個小兵最終做到了樞密使。按說這麼多年好不容易出了一個能打仗的將才,應該當成寶貝才對。可是不然,宋朝為防止武將奪位,重用文人,壓制武將。在朝廷眾多文官眼裡,武將帶兵打仗就是原罪,毫無道理可言。多年打壓之下,武將在文官地位之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其實仁宗皇帝還是很看重狄青的,很想放手重用,不然也不會任其為樞密使。然而文官們卻對狄青很看不慣。特別是狄青任樞密使後,對其的誹謗和詆譭達到極致,甚至連狄青家的狗生角之類的妖異傳言都用上了,諷刺道:集體排擠狄青,並反覆攛掇皇帝要防範狄青。這其中韓琦和文彥博兩人起的作用最大。

    狄青部下焦用犯法被韓琦收捕,狄青趕來求情,說焦用有軍功,是好男兒。韓琦毫不留情地說,中了狀元在東華門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兒,這算什麼好男兒?當著狄青的面斬殺焦用。焦用若是犯法,嚴格執法也沒什麼好說,關鍵這句話,完全就是在借題發揮,將武將的軍功貶得一錢不值,把狄青的面子踩在地上摩擦。而武將面對文官的打壓毫無辦法,這也嚴重打擊了狄青的自尊。

    而文彥博在排擠狄青一事上更加不遺餘力,其中有兩句關鍵的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仁宗皇帝不忍心外放狄青,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來了句,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仁宗無話可說,最終還是架不住眾多人的勸說,罷免了狄青的樞密使,外放陳州。狄青心存幻想,還去找文彥博申訴。文彥博冷冷的一句話,沒別的,朝廷不相信你。這句話簡單粗暴,不講道理,但卻是真相,因而徹底摧垮了狄青的意志,沒多久狄青就在憂憤抑鬱中病死。

    也許狄青心理素質強大一點,看淡功名成敗,或許還能退位保身。可是這種榮辱不驚的境界有幾個人能做到呢?能做到的話那也不是狄青了。

  • 12 # 國學小陳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謀,精通兵法,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立下大志,16歲的時候他替自己的兄長受過治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面頰刺字,發配軍中,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宋朝官場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非進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行伍出身的岳飛和韓世忠當上了宰相級別的高官,實際已經招致了滿朝文官的“義憤”,所以韓世忠只好交出兵權回家養老,而岳飛慘死風波亭,其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不是進士出身,他們的崛起侵犯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於是“人人得而誅之”。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計程車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 13 # 風吟者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累官延州指揮使。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中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經歷二十五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宋朝官場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非進士及第者不得高官”。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

    尤其是宰相韓琦,韓琦有一天招待客人,有一個叫白牡丹的歌妓因為喝醉了,對狄青勸酒時說:“勸班兒喝一杯。”這是在譏笑狄青的臉上有被刺上的文字。於是狄青在第二天就鞭打白牡丹。後來,狄青以前的部下焦用押兵經過定州,狄青就留下焦用喝酒,而焦用帶領的一些人就投訴說物資補充不充分。韓琦就下令把焦用抓起來,準備殺掉他。狄青聽說後,就趕到韓琦招待客人的地方去救焦用。韓琦不見他,狄青就來到臺階下懇求韓琦說:“焦用是個有軍功的好男兒。”韓琦說:“在東華門外被唱名是狀元的,才是好男兒,他算什麼好男兒?”。

    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

    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

    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計程車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 14 # Drongs龍吟

    南宋時期,在那座荒草悽悽的風波亭上,一個震驚世人的巨大陰謀應運而生,一代保家衛國的抗金名將岳飛,死於心懷叵測的皇帝和姦臣們共同構陷的罪名“莫須有”之下,成為歷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宋史上,卻還有一個人,也是一代名將,其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同樣也是死於“莫須有”罪名之下,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比岳飛死得更冤更慘,這個人就是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將。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階軍官。在戰爭中,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燬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狄青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裡,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而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潰敗於崑崙關,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孫沔、餘靖相視驚愕,而眾將領則嚇得兩腿顫慄。

    後來軍隊停止前進,休整十天。偵察的人回報,以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擊。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軍隊人馬,一晝夜就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出來佈陣。叛軍失去了險要陣地後,都出來迎戰。前鋒孫節與叛賊在山下搏鬥而死,叛軍士氣極高,孫沔等人嚇得臉色都變了。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出於叛軍意料之外。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賊五百多人,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逃走。黎明時,狄青嚴管著部隊開進了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又招集曾被叛軍俘虜脅迫的老壯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撫之後釋放、遣散。將黃師宓等人的頭掛在邕州城下示眾,又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狄青征討儂智高之戰,還曾留下過一段經典故事。史傳狄青受命出師,由於前將領數次征討失敗,士氣低落,為振奮士氣,狄青因南方崇拜鬼神之俗,遂心生一計:當兵臨城下,先拜神祈佑,而後出一百制錢,口中念道:“此次用兵勝負難以預料,若能制敵,請神靈使錢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巧成拙,皆勸狄青慎為之。而狄青不加理睬,於全軍睽睽之下,揮手撒錢。軍士湊近一看,百錢全部朝上。官兵見神靈護佑,雀躍歡呼,聲震林野,士氣大振。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以一百根鐵釘釘制錢於地,蒙以青布後曰:“待勝利歸來,再收回制錢。”於是率官兵南進,越過崑崙關,于歸仁鋪與儂智高決戰。結果大敗儂軍,“追趕五十里,斬首數千級”,俘儂智高主將57人。儂智高遁往雲南大理。狄青平定邕州,勝師北還,即如約到擲錢處取制錢。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此一百制錢兩面皆為錢面也!眾人始悟矣。狄青巧計激士典故,後來被《三十六計》收入卷中,作為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之戰例。

    狄青由士兵而為大將軍,由布衣而為宰相,然其臉上猶存當士兵時的刺青(宋律,狄青以代兄受過入伍服役,刺面為記,是為面涅)。宋史載:青奮行伍,十餘年而貴,是時面涅猶存。帝嘗敕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大意為宋仁宗曾命狄青敷藥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捨身忘尊(嚴)的忠臣,幾乎就在狄青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的同時,卻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和聯合抵制。其中不乏對他賞識有加的韓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雖然宋仁宗堅持己見,仍然詔令狄青就任樞密使重位,但從此朝中上下開始無休無止地攻擊和指責狄青。史載,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住在大殿上),人情頗疑,乃出青判陳州。明年二月,疽發髭,卒。帝發哀,贈中書令,諡武襄。熙寧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將帥,以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畫像入禁中,御製祭文以褒獎之!

    史言北宋少將,南宋缺相。在北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一人。而狄青更是兩宋史上第一個被以“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且狄青是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實案例,是古代帝王權術中“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人”的生動寫照。而且狄青之死,更死於名臣如歐陽修、文彥博之手,且死於一代仁君宋仁宗之朝,在此意義上,狄青死得更冤,死得更加百口莫辯。

    史載狄青尤喜推功於將佐,從不居功自持。然如此仁勇之大將,以士兵得為元帥,以布衣得為重臣,於重文輕武之宋朝,終以戰功之高而見疑於朝廷,遂加罪於無名,致良將抑鬱而終,其宋廷之悲哀,亦華夏之慘痛,後宋之有靖康之恥,實自狄青之悲遇肇始矣!狄青於宋廷之悲慘遭遇,實有三層深刻原因:

    其一,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第,一等為進士出身,二等同進士出身,三等為賜進士出身,由於狄青出身行伍,顯然是一個異數。狄青雖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但與那些根正苗紅的朝廷大員相比還是非常微末。當狄青因宋仁宗賞識而被破格提拔後,因平步青雲升遷速度過快而被文官集團所忌恨,甚至為曾經是自己上級的韓琦所嫉妒,文官們不敢對仁宗破壞官場潛規則的方式表示反對,於是狄青就成為了眾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其二,狄青出身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比如他在任樞密副使時,迎接他的人就因為狄青遲遲不到,而忿忿不休地罵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語),還屢日不來”。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著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地說“斑兒請你喝一杯”。加之狄青出身戎伍,不知“功成身退”之道理,官居國防部長後在家祭祀祖先,竟然在燒紙錢時致彌天火起,使本來就見疑於狄青的大臣們有了群起而攻之的口實。其三,狄青的悲慘遭遇,還在於有宋過度抑制武人的國家制度。因為宋太祖以武人發動“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始終不能掌控軍權。在狄青之前,還沒有哪個純粹的武將能夠出任樞密使這一重要職位,是以一代名臣文彥博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這是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地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乎?”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宋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 15 # 戰爭視角

    北宋少將,南宋缺相。在北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一人。而狄青更是兩宋史上第一個被以“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且狄青是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實案例,是古代帝王權術中“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人”的生動寫照。而且狄青之死,更死於名臣如歐陽修、文彥博之手,且死於一代仁君宋仁宗之朝,在此意義上,狄青死得更冤,死得更加百口莫辯。

    史載狄青尤喜推功於將佐,從不居功自持。然如此仁勇之大將,以士兵得為元帥,以布衣得為重臣,於重文輕武之宋朝,終以戰功之高而見疑於朝廷,遂加罪於無名,致良將抑鬱而終,其宋廷之悲哀,亦華夏之慘痛,後宋之有靖康之恥,實自狄青之悲遇肇始矣!狄青於宋廷之悲慘遭遇,實有三層深刻原因:

    其一,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第,一等為進士出身,二等同進士出身,三等為賜進士出身,由於狄青出身行伍,顯然是一個異數。狄青雖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但與那些根正苗紅的朝廷大員相比還是非常微末。當狄青因宋仁宗賞識而被破格提拔後,因平步青雲升遷速度過快而被文官集團所忌恨,甚至為曾經是自己上級的韓琦所嫉妒,文官們不敢對仁宗破壞官場潛規則的方式表示反對,於是狄青就成為了眾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其二,狄青出身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比如他在任樞密副使時,迎接他的人就因為狄青遲遲不到,而忿忿不休地罵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語),還屢日不來”。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著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地說“斑兒請你喝一杯”。加之狄青出身戎伍,不知“功成身退”之道理,官居國防部長後在家祭祀祖先,竟然在燒紙錢時致彌天火起,使本來就見疑於狄青的大臣們有了群起而攻之的口實。

    其三,狄青的悲慘遭遇,還在於有宋過度抑制武人的國家制度。因為宋太祖以武人發動“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始終不能掌控軍權。在狄青之前,還沒有哪個純粹的武將能夠出任樞密使這一重要職位,是以一代名臣文彥博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這是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地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乎?”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宋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 16 # 人間朝暮遇故人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雖然以戰功來論,一生功勳卓著的狄青,比起李繼隆曹瑋等戰將們還是有差距。但在文恬武嬉的宋仁宗年間,卻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而以結局來說,病故善終的狄青,看上去比冤死南宋大理寺的岳飛好得多,但要細看遭遇,很多方面卻比岳飛還冤。

    尤其比岳飛冤得多的一條是:揹負汙名而死的岳飛,當然引得天下人激憤,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檜還不惜興起株連大獄。縱是如此抹黑加威脅,以大詩人陸游的感嘆說:當岳飛冤死的訊息傳來時,整個臨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還有人將岳飛冤情大量翻印張貼。岳飛冤死二十年後,數萬岳家軍戰士更聯合在鄂州上表,哭求為岳飛伸冤,官兵們各個“哭聲如雷”。岳飛元帥,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銘刻南宋萬民心中。

    而在這一點上,狄青的遭遇卻更不幸。這位為大宋征戰一生的鐵漢,生命的最後時刻,遭遇的卻是北宋官民們,近乎刻薄無情的對待。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他昔日的上司韓琦,自從他當了樞密使後,對他就更是頤指氣使,動不動就拿狄青的學歷文化說事。自從官居樞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體敵視的怪胎。

    對這樣的冷遇,狄青還是忍了,曾經在戰場上殺伐果決的他,在這高位上變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難,更是小心賠笑臉。可低調做人的後果,卻是災難變本加厲而來。一開始是他家裡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紛紛傳言,說狄青家裡冒紅光,是做天子的徵召。沒多久後宋仁宗感染了風寒,京城又下了一個月大雨。偉大的文學家兼“名臣”歐陽修立刻寫奏摺,說是因為狄青的命數與宋仁宗犯衝,為了大宋國泰民安,必須讓他走人……

    結果,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輩子的狄青,就帶著這個比“莫須有”還荒唐可笑的罪名,黯然貶去了陳州。一輩子性格快意恩仇的他,這次走得非常悲傷,臨行前還不停的給朋友們哀嘆,感慨此行命不久矣。來到陳州的狄青,每天閉門謝客,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朝中的這一批“名臣”們依然不放過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來打探他的情況,驚懼交加的狄青臥床不起,最終含恨病故。說是善終,卻是被北宋的“名臣”們集體逼死。

    為什麼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會在北宋這個號稱“盛世”的宋仁宗年代裡,落得如此下場。這時的北宋王朝,對於武將們的防範已經變本加厲。武將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腦筋就立刻浮現出五代武人當權的慘事,正是這僵化的思維,令宋朝歧視軍人的思維甚囂塵上。狄青的悲劇,只是其中縮影。

    於是,也正是在這司空見慣的歧視下,北宋的軍備水平急劇下滑,軍隊兵不習戰。以宋仁宗年間的官員們的話說,很多軍將整天捧著書本,射箭連靶子都打不中,打中了也穿不透。這樣的花拳繡腿,還談什麼保家衛國?於是戰場上也是一遍遍被打慘。如果不是王安石變法提升了西北軍戰鬥力,號稱“富宋”的大宋王朝,恐怕連一百年也熬不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曹昂沒死,曹丕敢不敢像後世李世民那樣發動政變奪位?